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旗軍

(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

鎖定
黑旗軍,中國19世紀末的一支地方武裝,以七星黑旗為戰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軍事行動為抗擊清朝統治。1867年清軍的進攻迫使黑旗軍進駐保勝(今越南老街)。後在抗擊法國侵略越南中法戰爭)的戰爭中多次取得勝利,將領劉永福(1837年—1917年)曾被越南國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職。協同老將馮子材的部隊,創下了打死法軍千餘人的鎮南關大捷,從而扭轉了戰爭形勢,迫使挑起戰爭的法國茹費理內閣倒台。劉永福返回中國後被清廷下令解散黑旗軍。甲午戰爭中黑旗軍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編組,仍由劉永福率領,進駐台灣島。後日軍侵台,因戰局受困,將士大多戰死。
中文名
黑旗軍
外文名
Black Flag Army
出現時間
19世紀末
戰    旗
七星黑旗
特    點
地方武裝
前期軍事行動
抗擊清朝統治

黑旗軍起源

黑旗軍原是太平天國革命期間,活動於中國廣東、廣西邊境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首領劉永福,1851年,劉永福參加廣西農民起義, 1865年率部加入以吳亞忠為首的天地會起義軍。其軍在歸順州(今靖西縣內)安德北帝廟前舉行祭旗儀式,以七星黑旗為軍旗,故稱黑旗軍。
黑旗軍的基本成員是貧苦農民,多是歸順、龍州、上思、寧明和欽廉人。它初創時有200多人,起義失敗後,“餉源己絕”為了“另覓生機” ,找個立足之地,眾人決定不一。
根據《劉永福歷史草》的記載為同治乙丑,即1865年,劉永福從廣西的波鬥進入越南的安禮好、高平好, 再經左大州到六安州,接着又把勢力發展到中越邊境的保勝,並以保勝到河陽一帶為根據地, 活動於越南北部。

黑旗軍參加戰鬥

黑旗軍中法戰爭

18世紀末,流亡在外的廣南國王阮福映,得到法國傳教士的協助,一七八九年,跟法國簽訂同盟條約,允許法軍長駐交趾中國地區(越南南部),並把土倫峴港)割讓給法國。法國承諾派遣一支軍隊,幫助阮福映復位。一七九四年,法國遠征軍攻陷首都順化,西山黨政權消滅。這時正逢法國大革命,無法消化它的勝利果實,而把軍隊撤回。阮福映繼續北伐,滅掉安南王國,統一全境。
19世紀初葉,阮福映請求中國加封,中國改封他為越南國王,他就是越南歷史上著名的嘉隆王。一八二O年,阮福映逝世,他臨死時,囑咐他的兒子阮福晈説:“不可忘記法國的大恩,對法國要敬愛不衰,但千萬不要把土地割給法國。”可是他的後裔對法國卻採取敵視態度,法國傳教士受到動輒被殺的迫害,法國的憤怒自在意料之中。
延遲到一八五六年,法國才採取行動,海軍少將魯約裏到順化呈遞國書,要求越南履行一七八九年跟嘉隆王阮福映簽訂的條約。越南政府理也不理,原封退回。魯約裏就在土倫(硯港)登陸,摧毀越南炮台。越南政府等法國艦隊撤退後,把在越南傳教的法國傳教士,屠殺淨光,作為報復。
一八五九年,英法聯軍在中國大沽口挫敗,但對越南並不放鬆。法國艦隊再度光臨越南,攻陷交趾的首府西貢(胡志明市)。越南只好屈膝,一八六二年,跟法國簽訂《西貢條約》,把交趾割給法國。
法國政府對於佔領越南三分之一的國土,似乎已經滿意,但法國商人卻垂涎被稱為“北圻”地區的越南北部,商人久闢酉在北圻首府,交趾古都東京河內),發現一條可以通往中國雲南省的交通新道,就是紅河。他利用這條河道販賣軍火到雲南省,賣給正在作戰的伊斯蘭教邊民和清政府的軍隊。但軍火在越南卻是違禁物品,越南官員無法阻止他,就要求駐在西貢的法國總督召回這位商人。一八七三年,法國總督派遣海軍官員葛爾裏前往調查,葛爾裏率領兩艘軍艦到達東京(河內)後,竟被久闢酉説服,建議總督派兵併吞越南北部——北圻。越南官員對葛爾裏痛恨入骨,就跟山區的黑旗軍秘密聯絡,葛爾裏遂在黑旗軍一次狙擊戰中,中伏被殺。
黑旗軍的領袖劉永福,在五十年代中國遍地民變時,劉永福是其中的一支,但他不像太平軍那些領袖有政治理想。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逐漸恢復秩序,劉永福在中國無法立足,就率領他的部眾逃到越南,在中越邊境北圻西北部山區一帶屯墾,當然也免不了種種不法的勾當,自成一個獨立王國。越南一向把中國人當作天朝人,所以對劉永福的侵入,既無力驅逐,也不想驅逐。劉永福這批約二千餘人的綠林豪傑,使用黑顏色的旗幟,越南人因之稱他們為黑旗軍。當劉永福把葛爾裏等五顆法國人頭呈獻給越南國王阮洪任(二任王阮福皎的孫兒)時,阮洪任大為高興,認為法國已經喪膽,就任命劉永福當三宣兵團副司令(三宣副提督)。
葛爾裏之死,引起法國更大的壓力。第二年(一八七四),越南政府再次屈服,跟法國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
一法國承認越南是獨立國
二越南外交由法國代理。
三開放紅河自由航行。
法國駐中國公使把條約副本,通知清政府,清政府正式覆函聲明:“條約中有承認越南是獨立國條款,中國大惑不解,越南自古就是中國的屬邦,所以對此條約,中國不能承認。”越南對這種連外交權都喪失了的屈辱條約,也根本不準備履行。可是中越兩國別無他法,只把希望寄託在黑旗軍上,希望黑旗軍能對紅河通航發生阻撓作用。越南政府告訴法國説,因為來歷不明的黑旗軍盤據保勝城(中越邊界上紅河東岸的重鎮老街城)的緣故,紅河無法通航。一面不理會法國代理外交,繼續向中國派遣朝貢使節,法國用武力阻止貢使出發,貢使卻提前一天動身,使法國軍隊撲了一個空。
法國當然不肯罷休,一八八二年,海軍司令李威利由西貢率艦隊北上,在北圻登陸,攻陷東京(河內),要求越南履行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宗主國中國乞援,中國向法國交涉,兩國代表在天津簽訂《天津草約》,在草約上,法國同意紅河以北是中國保護區,中國承認紅河以南是法國保護區。但這個草約呈報給兩國政府時,立即受到反對,北京認為這樣做等於瓜分越南,而且堅信黑旗軍是法軍的剋星;巴黎認為法國必須全部佔領越南,不能讓中國分一杯羹。
次年(一八八三),中法兩國同時宣佈草約無效。法國大軍即進攻越南首都順化,越南國防軍瓦解,國王阮福升(阮洪任的兒子)投降,跟法國簽訂《順化條約》,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內政外交,全歸法國管理。越南政府高階層拒絕承認,把阮福升罷黜,另立他的兒子阮福吳當國王,一面派急使到中國求救。清政府的反應十分迅速,立即派遣援越遠征軍進入越南,在東京(河內)附近的北寧府、山西府、興化府一帶佈防。可是等到法軍發動攻勢,援越遠征軍和被估計過高的黑旗軍,全部潰敗。清政府只好再跟法國談判。
第二年(一八八四),中國代表李鴻章,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李福協定》(或稱《天津簡明條款》)。
中國軍隊從越南撤退。
二中國仍是越南宗主國,但不再過問法國和越南間所訂的條約。
三中國不向法國索取賠款。
然而,這草約再度受到兩國政府的反對,中國政府認為這樣等於出賣越南,法國政府認為中國仍保留宗主國名義,可能引起後患。法國首先突擊越南東北邊境城市諒山,被中國援越遠征軍擊退,法國駐北京代辦謝滿祿就向清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限中國在兩天內承諾賠償法國軍費八千萬法元(法郎)。清政府拒絕,謝滿祿逾期得不到回答,即下旗回國。中國皇帝載湉下令各省備戰,而法國艦隊已開始攻擊。清政府的軍隊腐敗如故,停泊在福建福州閩江口的艦隊和號稱固若金湯的馬尾炮台,被闖進來的法國艦隊全部摧毀。法國艦隊再攻擊台灣,在基隆登陸,佔領滬尾(台灣淡水),封鎖台灣海峽,切斷中國南北海道。
第二年(一八八五),法國軍隊再在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羣島陸。法國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就死在澎湖。他的死,中國宣稱是被中國擊斃,但史界認同是害病逝世。但法國的陸軍從東京(河內)向北進攻時,在中越邊界上的鎮南關友誼關),被一位因這一次戰役而成名的中國將軍馮子材擊敗,令法軍陣亡74人受傷213人,並乘勝追擊,重佔諒山,進逼東京(河內)。這對於一向習慣於勝利的法國,是一個人心震動的打擊,消息傳到巴黎的明日,法國議會否決了茹費理提出的“增撥軍費案有先議權”提案,茹費理內閣倒台。然而不容忽視的事是茹費理剛倒台法國就給越南法軍增撥了軍費,表明法國戰意正酣。而且此時法軍在台已經連連得手,台灣快要守不住了。
就在這種情況下,中法接受調停,簽訂《越南條約》,承認《李福協定》,但取消中國是越南宗主國的條款,越南從此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中國雖然被迫放棄越南,但中國已盡了宗主國應盡的力量,沒有逃避。

黑旗軍台灣抗日

1885年劉永福率三千黑旗軍由安南回國後,歷任南澳、石褐總兵將近十載,備受壓制,鬱郁不得志。黑旗軍經過瀕年裁減,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著名戰將亦多離去,這支英雄勁旅被清朝政府摧殘殆盡。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清軍水陸大敗,台灣孤危,清政府把這支“異端”軍隊調赴危區。當年七月廿六日劉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閩、粵總督準其回粵西、桂南招集舊部,重建黑旗軍,受到婉言拒絕。他沉痛地説:“當此之時,既無糧鈉,何能招軍?言至於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統軍之名,無統軍之實。” [1]  劉永福儘管困難重重,萬分悲憤,但他為了保衞祖國領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補足四營人,續招兩營,於八月一日成軍,九月二日在汕頭乘輪東渡。
台灣巡撫邵友濂、蕃司唐景崧忌憚劉永福,奏調黑旗軍駐防颱南窮荒之地,他們則坐踞台北富庶之區。1895年初,邵友廉設法調回湖南,唐景崧升台灣巡撫,劉永福建議合力守衞台北衝要之地,唐管政務,劉管軍事,受到唐景崧拒絕。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粵東嘉應州人,劉永福的先世亦是嘉應州。他們主張相同,加上同鄉之誼,關係甚篤,丘極力斡旋,仍不能阻止唐、劉分軍,台灣抗戰因而種下禍根。
1895年4月,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棄台灣。台灣人民誓死不肯脱離祖國,於五月廿五日成立台灣民主國,挽留唐景崧、劉永福主持杭戰。唐景崧接大總統印時,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他電奏清廷説:“ 臣先行,民斷不容,各官亦無一保全;只可臣暫留此,先令各官陸續內渡,臣當相機自處。” [2]  劉永福的態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軍次,接到唐景崧送來“台灣民主國” 大將軍印,立即出佈告激勵軍民共守危疆。他説:“ 自問年將六十,萬死不辭” 。表示“ 抗不奉詔,“棄職而為” 。 [3]  劉永福不但在宣言中慷慨激昂,而且行動上也做了認真準備。據《台灣戰記》載:“劉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歸。自安平至旗後各港,重重佈置,百姓鹹恃以無恐。”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經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遞交割台清單。三日,日軍在基隆港外登陸,四天後即佔領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潰軍難民湧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帶團結性強,自動聯防保鄉。丘逢甲的部將吳湯興、徐驤、徐紹祖率領義軍,在三角湧殲滅日軍櫻井隊六十餘人和敵偵察隊十九騎。雙方相持月餘,互有勝負,使日軍佔領新竹後不敢貿然南下,台中、台南軍民贏得時間進行戰鬥準備
台北陷落後,台南紳民商議再立民主國,迎劉永福入駐府城,三次進呈大總統印,劉永福都堅拒了。他説:“ 區區此印,無能為力。” 號召人民出錢、出槍、出力,才是當務之急。沿海督撫張之洞、譚仲麟,邊寶泉等相繼函囑劉水福堅守,答應源源接濟餉械。劉永福內受台民熱誠所感動,外恃祖國大陸的支援,便以幫辦台灣軍務的名義主持大局。六月間,台南數千軍民集會,劉永福率十七名文官員登台歃血誓盟,盟書十七款,有關戰守、財經、獎懲等事宜。 [4]  在盟書裏,反映了劉永福等將領的愛國愛民思想,守土抗敵的決心,民主團結的作風。軍民公推劉永福為軍統,台南總兵楊泅洪為分統,指揮台灣的軍事。又選舉七名委員組成議院,諮商政事和財務。
台南抗戰中心的建立,面臨着一系列複雜問題。由於清廷傳諭各官內渡,文武官員紛紛向劉永福繳印辭職,役吏開小差,軍隊缺員。劉永福本着去留自願原則,擢選了一批忠勇之士擔任黑旗軍、新楚軍、鎮海軍以及台中、台南義軍的統領和管帶。委任了一批自願留台的文官,充任台中、台南兩有八縣的官員。經過整頓後,台灣軍民團結在劉永福黑旗軍的周圍,安定了社會秩序,重振了人心。但嚴重的問題在於經濟。由於台北財富之區喪失,藩庫、軍械局、兵工廠盡落敵手,台中、台南貧困,不足養戰,餉械須仰賴於沿海官民的支援,但是清朝下令嚴禁,日艦攔截,只能少量暗濟。劉永福想方設法就地籌晌,盤點庫存銀二十多萬發行鈔票廿五萬元,發行郵票得數千元,動員鳳山鹽商捐軍響得十一萬元,總數約五六十萬。當時台灣駐軍、義勇近百營,每月需餉十七萬兩,加上政費、雜費開支,這筆錢僅可支持兩三個月。
八月,三國干涉還遼的問題結束,日本增兵兩萬到台灣。一面派兵艦騷擾台南各港,牽制黑旗軍北援。主力則從新竹分三路南下台中進迫府城彰化。為了配合軍事進攻,樺山致書劉永福,威迫他停戰撤兵,日本負責用船“禮送還國。” 劉永福立即回書駁斥,指責日本無端侵略台灣,表示“餘奉命駐防颱灣,當與台灣共存亡。……台南一隅,雖屬偏小,而餘所部數十營,均系臨陣敢死之士,兼有義民數萬眾,飲血枕戈,誓死前敵。” 勸告樺山“將台北地方全行退出。……否則餘將親督將士,剋日進徵。” [5]  這封信義正詞嚴,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劉永福回信後,知道一場惡戰即將到來,他加強了台南沼海的防務,築炮台,挖陷阱,裝竹籤,防敵登陸。月初,派遣四營黑旗軍進援台中,連他的親兵七星隊和新裝備起來的旱雷兵也源源派赴前線,穩定了台中地區紛亂的局面。
黑旗軍的前敵主將吳彭年,浙江人,流離廣東,充劉永福文案,自請領兵救台中,他組織前線各軍扼守彰化北面十里的大甲溪,和日寇隔溪大戰,適有一隊日本糧船開進溪來,黑旗戰士冒着槍林彈雨,跳進河中俘獲兩艘敵船而回。八月廿三——廿八日,兩軍隔溪大戰,黑旗軍果不負眾望,一上陣就鋭氣百倍,“日軍多死傷,不能前,別軍轉由溪上下涉,七星隊則望對岸戰而北,五人為伍,以背相向,迥環放槍散成數十隊,呼聲大進。” [6]  這支訓練有素的精兵,表現出熟練的戰術動作和勇敢精神,使得敵人驚愕,友軍讚歎。這一仗日軍傷亡慘重,被俘多人。大敗奔入山內。吳彭年率兵追殺,封鎖住山口,準備聚而殲之。劉永福接到捷報,拍案驚叫:“ 書生誤事矣!” 他知道內山有小路通彰化城外的八卦山,中了敵人的奸計,立即電令全軍退守八卦山,急派王德榜率軍四營馳援彰化。果然,日軍以叛徒引路,廿九日抄襲八卦山,排炮連翻施放,步兵滿山遍野往上攻;守軍死守不退,逐山肉搏爭奪,主將吳彭年、吳湯興陣亡,七星隊全部殉國。彰化城內樹起白旗,日軍衝進城內,黑旗將士多在巷戰中犧牲;義軍首徐驟突圍入高山族地區,重組隊伍。
黑旗軍在彰化決戰中精鋭盡失,但卻表現出敗而不餒的頑強精神。八月三十一日楊灑洪到前線督師,兵不滿五百,到嘉義後就夜襲大林甫,日寇全軍潰奔,楊在追擒日酋時中彈身亡。劉永福來到嘉義,組織反攻彰化,以肖三發、王德標為主將,招編綠林簡成功、葉義成、黃榮幫參加抗戰,圍殲他裏霧日寇,收復雲林縣城,聲勢復振。日寇本想乘戰勝之威形成破竹之勢,遇到哀兵拼死再戰,被迫收縮兵力,譴守彰化。這時劉永福推行聯莊法,“ 一莊聯十,十莊聯百,由台南聯至台中,由台中暗聯至台北。僑至則協力攻僑,屢去則嚴查土匪。只待糧銅籌足,即約台北同時並舉。” [7]  台灣抗戰有了轉機。但是財政狀況繼續惡化,八月間各軍已無晌,僅發伙食,到九月連伙食也沒有了。劉永福掃庫得銀八千兩解濟前線,途中被土匪劫去三千。劉永福派人向沿海督撫哭求援助,無一應者。他電質張之洞説:“諭福守兩月,俄即出援,今兩月有餘,南中幸無恙,今仍未見,何以戰守?” “乞為大局計,痛哭流血,乞設法救援,守走生死,望公一言為定。”張之洞回電説:“ 守台之舉,出自閣下義勇,鄙人並未置詞。至守台兩月俄即來援之説,實系訛傳,鄙人並未發此電。或去或留,仍請閣下自酌,鄙人不與聞。自協濟晌械,屢奉諭旨嚴禁,萬不敢違。” [8]  這位保台運動的策動者,為了自己的烏紗帽,翻臉食言了。劉永福仰天長嘆:“ 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此電一傳開,市面上拒絕使用民主國的銀票,台南經濟崩潰。蒼海橫流,更顯英雄本色。肖三發召集前線諸將商議,與其餓死,不如戰死,捨命奪彰化以求活路。這支衣衫檻縷的飢軍,肉搏攻城兩天,前仆後繼,黃榮幫倒下,林義成重傷。
十月上旬,日本為了避免引起國際干涉,決心一舉解決台灣問題,調集陸軍五萬,戰艦三十多艘,實力與黃海海戰相當,分水陸三路進攻台南。陸路從彰化南下,十月九日,台南門户嘉義陷落,肖三發陣亡,日近衞師團長能久親王也被擊斃。十日第二路日軍在布袋咀登陸,十一日第三路日軍在枋寮港登陸。日軍進攻台南,遇到了黑旗軍和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日寇驚呼:“東南西北,到處無不戰鬥” 、“可稱為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 [4]  但是敵我力量十分懸殊,戰線節節瓦解。侵略者叫囂説:“台南四面已成鐵桶,不管劉永福如何強悍,插翼亦難飛了。” [4]  十九日台南城絕食,劉永福移駐安平炮台,仍親自發炮擊敵艦,但親信們已為他安排了出走計劃。二十晚城內亂起,劉永福急欲回城,部將們曰:“軍心散矣,各路倭兵又大至,此城萬不可守,請公去。” 公曰:“吾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仰天推胸,呼號慟哭。部將陳樹南日:“天下多事,願公留有用之身,切勿留連。” [9]  左右遂擁劉永福上艇,乘英輪爹利士號駛向廈門。日艦兩次追來反覆搜查,在船主掩護下,劉永福僥倖脱險。時人詩曰“孤城無援計終盡,撥隊歸來氣亦雄。”
劉永福出走時,黑旗軍和台灣義軍數千人還堅守在台南北面的曾丈溪一線,在日軍的全線猛攻下,徐驥、柏正才、林義成血戰陣亡,王德林、簡精華突圍而出,不知所終,全軍玉碎。時人詩云:“難嗚孤掌忿,風雨吊台南。”

黑旗軍軍中名將

黑旗軍劉永福

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漢族,原廣東欽州(今屬廣西防城古森洞小峯鄉)客家人。8歲時,隨父流亡到廣西南部的上思縣。13歲起在左江當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備受困苦。
1857年,參加廣西農民鄭三領導的反清起義軍,在滇桂邊境組織地方武裝反抗清軍。後失利。
1865年, 劉永福率領隊伍參加吳亞忠所領導的起義隊伍, 先任前敵先鋒, 後為左翼大帥。劉永福有勇有謀, 曾多次立下戰功。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 清朝抽調大軍圍攻廣西農民軍, 劉永福感到難以立足, 極力勸吳亞忠把隊伍轉移到了山區, 憑險與清軍周旋。吳亞忠沒有接受這一建議。於是劉永福率隊離去, 獨樹一幟, 隨即在廣西靖西縣安德纖北帝廟前舉行祭旗儀式, 以七星黑旗為旗號。因此, 劉永福率領的這支農民起義軍被稱為“ 黑旗軍”。
1867年, 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戰士三百多名, 從歸順州大嶺轉移到越南保勝, 在此建立根據地。劉永福為人忠直慷慨, 愛護部下, 因此隊伍迅速壯大, 擴充到兩千多人。
當時, 越南紅水河上游興化六安、河陽一帶, 盜匪橫行。越南統督黃佐炎慕劉永福威名, 請他派部隊進剿興化一帶的土匪。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剪除了土匪, 越南嗣德王任劉永福為保勝防禦使
1874年, 法軍司令安鄴帶兵進攻河內,並進佔海陽、寧平和南定。越南北沂軍務節制黃佐炎求援, 劉永福立即率領黑旗軍前去援助, 在河內城西紙橋與法軍進行激戰。黑旗軍英勇善戰, 殺死安鄴, 法軍失敗。後越南國王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 管轄宣光、興化、山西(越南)三省。
1882年4月,法國又進攻越北,直窺我國雲南。劉永福率黑旗軍三千人。兩軍相遇於河內西面的紙橋,劉永福見敵人在武器上佔優勢,決定採用伏擊戰,在河內紙橋重創敵軍,史稱“第一次紙橋大捷”。越南國王晉升劉永福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 法軍統帥李威利率兵進攻河內。越王再次求援。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戰士到達河內。五月一於九日, 黑旗軍與法國侵略軍展開殊死戰鬥。黑旗軍斬殺法軍將領李威利, 並殲滅法軍一百二十六名, 獲得重大勝利。這就是第二次紙橋大捷。第二次紙橋大捷後,越南國王提升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加封義勇男爵, 並賜給朝冠朝服。紙橋大捷後, 劉永福的部隊退守懷德。
1883年8月中旬, 法軍分三路襲擊黑旗軍軍營。劉永福率領戰士與法軍進行了十四小時的血戰, 法軍大敗。鑑於懷德地勢較低, 易受水淹, 劉永福便將軍營遷移到河內西部的丹鳳。
1883年9月, 法軍派三千人圍攻黑旗軍。劉永福指揮戰士英勇反擊, 靡戰三天, 大破法軍。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8月,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以後,收編了黑旗軍,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
1885年3月,黑旗軍同雲南農民,越南人民義軍配合作戰,取得臨洮大捷,乘勝克復十數州縣。
1885年6月,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簽訂, 清朝政府承認越南為法國保護國。9月,劉永福奉召回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清政府任命劉永福幫辦台灣軍務,率黑旗軍渡台,駐守台灣;
1886年, 劉永福任廣東南澳鎮總兵。 [10] 
1894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年近六十歲的劉永福由廣東調到台灣, 督辦台灣軍務, 駐守台南。翌年四月, 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5月29日,日軍澳底登陸,爆發乙未戰爭
6月4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嵩逃往廈門之後,民眾擁護當時駐防颱南的劉永福接任總統,但劉永福並未接受,對外仍稱幫辦。台南士紳設議會,劉永福發行鈔票,籌軍餉,但由於清政府封鎖大陸與台灣的交通,斷絕一切支援,所以向張之洞等人求援,未獲支持,派遣使節告急並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銀,亦無人接應。面對台灣大部分地區逐漸陷入敵手,劉永福只能指揮黑旗軍邊戰邊退,步步設防,但最終彈盡糧絕而被迫與日軍談和,亦未成。劉永福率黑旗軍留在台灣領導抗日。他駐守台南,與台灣抗日義勇軍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義等地,重創日軍,擊斃日軍主力近衞師團長能久中將。他在台灣同日軍血戰近五個月,拒絕日軍勸降。但因清廷斷絕援台,義軍逐步退至台南,劉永福的部下大都戰死。
1895年10月,日寇分三路夾攻台南。劉永福與抗日義軍。枵腹抗戰,重創敵軍。但因城內餉械俱絕,抗日義軍飢餓不能再戰,紛紛潰散,台南陷落,劉永福潛回大陸,從漳州到廣州,一路上受到當地官民的熱情迎送。
1915年,袁世凱同日本簽訂賣國條約,國權喪失。劉永福聞訊,通電力爭,並請任征戰。但壯志未酬,積鬱成疾,於1917年1月因病逝世,終年八十歲。葬於惠州城內西湖畔。
劉永福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保衞祖國領土的業績永垂後世。他的愛國精神受到人們的景仰。田漢曾經賦詩讚頌:“南越崇宏有故枝,淵翁風骨自雄奇。守台豈敢辭金印, 抗法爭先舉黑旗。垂老不忘天下事,歲荒常恤里人飢。庭前龍眼飄香雪, 猶似將軍系馬時。”

黑旗軍吳彭年

吳彭年(?-1895年),字季籛,漢族,清末浙江餘姚人,清末台灣清軍將領,黑旗軍主要將領,陣亡於乙未戰爭,民族英雄。吳原籍浙江餘姚,後客於廣東順德
1894年(光緒二十年)任縣丞。
1895年春至台北,為清軍總兵劉永福幕僚。7月奉劉永福令率黑旗軍七星隊700人駐防彰化八卦山炮台,阻擊日軍南犯。8月上旬,率黑旗軍管帶袁錦清軍至苗栗,與徐驤吳湯興、姜興祖等義軍領袖聯合阻擊日軍。14日擊敗日軍,遂與徐驤等率部駐大甲溪一帶。為阻擊日軍南侵,率部伏於大甲溪南岸竹林。22日,當日軍結筏渡大甲溪,其中一部剛至中間時,埋伏在溪南岸竹林中的官兵奮起阻擊。日軍急忙回渡,又遭伏於北岸的徐驤軍猛擊,日軍腹背受敵,傷亡慘重。翌日,日軍大隊再犯大甲溪,由於眾寡懸殊,接連失利,退往彰化,大甲溪失守。26日台中失守。27日凌晨,率部與3路進犯彰化的北白川能久親王指揮的日軍近衞師團發生了殊死激戰。28日,當日軍攻佔八卦山時,又從大肚溪南岸率軍回救。戰鬥中身先士卒,同徐驤殘部合兵一處,奪下八卦山制高點。在日軍炮火猛烈攻擊下,身負重傷,裹創再戰,直至彈藥告罄。最後壯烈犧牲。

黑旗軍陳尚發

陳尚發(1848—1902年),字宗陶,澄海城西人。清朝末年隨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入越抗法,後赴台灣御倭,因戰功卓著,累功升至廣州大鵬營協鎮副將。
陳尚發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其父曾當過轎伕,被當時社會視為最底層的賤民,因而不得入庠致仕。他憤而與其兄陳宗柏前往廣州,進入“嶺南拳師”黃光英(黃飛鴻之父)開設的廣州武術館習武。苦練了三年,終於練就一身好武藝。陳即投身黑旗軍首領,清末名將劉永福麾下,隨軍入越抗法。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於同治12年(1873年)和光緒9年(1883年)兩度應越南政府的邀請,赴越馳援河內,並在紅河兩岸屢創法軍,擊斃了法軍將領安鄴和李維業。陳尚發在抗法的戰鬥中,英勇奮戰,有“一把關刀、威懾紅毛”之稱。屢立戰功升參將。劉永福於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入關,受到清政府收編。
1886年朝廷授予劉永福為南澳鎮總兵之職,並封署陳尚發為潮陽海門中軍守備。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清廷調派南澳總兵劉永福前往台灣加強防務,進駐台南,投入了台南保衞戰。陳尚發也隨劉赴台,同時在潮汕招募義勇1000多人,重建黑旗軍赴台抗敵,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固守台南。
1895年5月劉永福與陳尚髮帶領潮籍黑旗軍聯合台灣義軍,在台南與侵台日軍激戰。由於當時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主張“避戰自保”,電諭李鴻章與日本和談,不派兵赴台增援,致使黑旗軍孤軍無援,日軍大舉攻城,台南失守,劉永福只得乘船退回汕頭
陳尚發在抗法御倭戰爭中,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成為黑旗軍中的主要將領。回潮後曾任澄海協都司(駐蓬州),後又累功擢升廣州府大鵬(今深圳大鵬灣)協鎮副將。1902年歿於任所,追贈從二品銜。

黑旗軍樓殿英

樓殿英(1848-1935年)蕭山樓塔人,系晚清光緒帝時期武舉人,曾是劉永福'黑旗軍'的主要將領,《馬關條約》後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台灣英勇戰鬥,他晚年閒住樓塔老家。

黑旗軍黃飛鴻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有説法稱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曾被劉永福聘為軍中技擊教練。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1925年(民國十四年)4月17日,黃飛鴻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終年69歲。 [11] 

黑旗軍林大北

(?─1896)台灣宜蘭人,愛國志士,晚清抗日將領,黑旗軍將領。乙未(1895)之役,各地義民,風起雲湧。宜蘭一帶義軍以大北與林李成為首。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因為日軍南下,台北空虛,義軍約定進攻台北城。大北首先在頂雙溪發兵,攻下瑞芳,後相繼攻下羅東、頭圍、礁溪等地,困住了宜蘭的日軍。後日援軍登陸蘇澳,抵礁溪,林大北率義軍與日軍戰鬥失敗,被捕後英勇就義。

黑旗軍宋景詩

宋景詩(1842~?) 清末農民起義領袖。今冠縣人。自幼家貧,愛習拳棒,練就一身功夫。稍長便闖蕩江湖,打拳賣藝,並在多處任武術教練,其徒弟不下數千人。他外表温文爾雅,但生性剛強,遇事愛打抱不平,在當地百姓中享有威望。
1860年,魯西各縣鬧災荒,農民被迫進行抗糧鬥爭。他帶領當地萬餘農民,扛着鐵鍁鋤頭衝進縣衙,迫使縣官答應免糧。
咸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進入山東,宋景詩參加白蓮教起義,在聊城(今東昌府區)沙鎮劉家河一帶集結義軍萬餘人,以黑旗做標誌,號稱“黑旗軍”。
宋景詩率部先克沙鎮,繼而進攻東昌府城,由於缺乏攻城工具和經驗,又遭清軍大炮轟擊,連攻3次未克。遂將主力轉移到臨清邱縣一帶,聯合其他各旗農民起義軍,連續攻佔邱縣、冠縣、莘縣館陶陽穀觀城、朝城、濮縣等13座縣城,嚴重地動搖了清政府在魯西地區的統治。
1861年五月末,大為震驚的清政府派兵部右侍郎勝保等率部鎮壓農民起義軍。起義軍首領楊泰、張繼善先後戰死,軍隊元氣大傷,宋景詩被迫投降勝保,編為靖東營,並被勝保舉為五品頂戴藍翎、都司銜花翎、參將等職。
次年初,隨勝保南下安徽圍剿捻軍,屢次有意敗北。後譁變拔營未成。被清政府革去參將職務。
同年八月,隨勝保赴陝西鎮壓回民起義軍,又為其恢復參將職務。而宋景詩只是對回民起義軍進行聯絡和避讓。
同治二年(1863年)初,宋景詩率部輾轉回到臨清,脱離清軍,招募兵勇千餘名,再次舉行起義。清政府急調各路大軍圍剿宋景詩黑旗軍。宋景詩率部於堂邑、莘縣、臨清一帶奮力反擊,大敗清軍。
最後,清軍使用“洋槍隊”,迫使黑旗軍退至臨清小劉貫莊。清軍僧格林沁部在莊外挖壕放水,妄圖水淹義軍。黑旗軍乘夜悄悄撤走,南經莘縣,西入清豐,北走臨漳,東進德州,回到夏津、高唐。半月之間,衝出清軍重重圍剿,晝夜行軍三百里,足跡遍及直、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的30餘縣。後再度南下湖北,與捻軍張宗禹部會合。
同治四年(1865年)初,黑旗軍繞道江蘇,再入山東,配合捻軍,誘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圍,並於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夜,在曹州(今菏澤)大敗清軍,擊斃僧格林沁。
關於宋景詩的結局,説法不一:一説捻軍失敗後,黑旗軍轉入東平湖,宋景詩不知所終;一説捻軍失敗後,宋景詩獨自流落徐州亳州一帶,賣藝授徒,於1871年被安徽巡撫莫翰殺害;一説小劉貫莊一帶有人在1899年還見宋景詩回過家。
參考資料
  • 1.    劉水福:《乞總署代奏下忱書》。
  • 2.    《清季外交史料》卷一。
  • 3.    《中東戰紀本末》卷四。
  • 4.    《台灣抗戰日方資料》。
  • 5.    吳桐林《今生自述》。
  • 6.    洪棄父:《台灣紀戰》上卷。
  • 7.    吳質卿:《感事詩》注。
  • 8.    張之洞:《張文襄公電稿》。
  • 9.    吳質卿:《吳質卿感事詩注》。
  • 10.    寧遠.劉永福研究的新突破[J].學術論壇,1991,3 : 102-103.
  • 11.    鄧富泉.黃飛鴻傳略: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7-1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