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華夏
- 外文名
- Hua Xia、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 注 音
- ㄏㄨㄚˊ ㄒㄧㄚˋ
華夏簡要介紹
編輯華夏炎黃
編輯據先秦文獻記載的資料與夏、商、周的立都範圍,華夏先民大體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到甘肅東到東海)。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地灣文化、大汶囗文化、裴李崗文化、屈家嶺文化等史前文化被考古認定為華夏先民所創造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中原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遠古傳説,描述了華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説,則標誌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成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皆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大禹更是黃帝嫡系血脈。
華夏起源及歷史
編輯華夏上古
夏朝(今夏邑,夏邑也是華夏祖地中國的發源地)(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中國奠基性的,以宗法制為根本制度的封建王朝。夏朝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華夏三皇時期
為什麼説燧人、伏羲、神農是天上的神下凡呢?根據史料記載,三人被尊稱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而“氏”的原始意義是神祇之意。此外,三人皆有異象,皆聰明過人。
相傳燧人氏聰明異常。而伏羲的母親叫華胥,因為在雷澤(今屬山東菏澤境內)這個地方踩了大人的腳印而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伏羲的長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説是人首龍身,他智勇雙全、力大無比。他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部落的族徽——圖騰,後世漢族自稱龍的傳人大概就緣於此。
關於神農氏,《春秋緯·元命苞》中説他是“人面龍顏”,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子,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出生三個時辰就會説話,五天以後就可以走,七天以後牙齒就長齊了。再者,從其三人那超越人類智慧的諸多行為看,非是剛剛造出來的人的智慧所可以企及的,一定是揹負着教化人類使命而來到人間的神。
華夏五帝時期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源頭之一華夏部落在黃河、長江
[11]
起源並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中原的有熊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神農部落。
黃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舉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須與之較量,於是誕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戰,炎帝和黃帝部族沒兵戈相見,而是通過廟堂的論戰來判定輸贏。阪是古時一種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黃帝雙方一邊都有一個土池,每一個論點誰贏了,誰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會流入傾斜的一方,直到誰的池水先滿,誰就為最後的贏家!
為什麼炎帝和黃帝會產生這樣一種輸贏的方式呢?因為炎帝和黃帝都為一家,後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則就是合族,而不是殺的你死我活,最後炎帝的小宗歸為黃帝的大宗,所以從黃帝開始,尊黃帝為人文始祖,華夏道統的象徵。而後的華夏文明其實就是在炎黃血脈之內的一種解釋,一種陳述,故不強調血脈,以人文判定!所以漢族王朝歷來就有這樣的概念就是清君側,而不是滅族的形式!採取滅族的一定是外來的異族,因為他們不在華夏血緣共同體內!
華夏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於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部落名,以與“蠻、夷、戎、狄”等部落相區別。但是,這時夷夏之辨尚不甚嚴。
戰國時,秦、齊、燕、韓、趙、魏、楚等諸侯國同稱諸夏,是當時強大的華夏諸侯國。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當時華夏文化共同體的分佈區域北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等廣大地區。
華夏秦之後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並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隨後漢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漢武帝時獨尊儒術統一國人思想有了大一統概念,漢民族開始形成,而“華夏”這個稱呼逐漸成為漢民族的別稱。
華夏現代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將“華夏”作為中國人的別稱,將中國稱之為華夏或神州。
華夏人文歷史
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説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其中的“華夏”是指中原地區的民族,即後來的漢族。
[1]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中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漢民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古代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現代的山東境內。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前2100~前770年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以區別四方部落(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世被用作漢族和外族的稱呼。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亦稱漢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黃河文明的代表則為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南部紅山文化。周從殷禮,對殷商文明存在着繼承關係。
傳統的思想認為,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在大地灣遺址的發現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遊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後來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
華夏地理
漢朝以前疆域圖(5張)
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説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説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一種説法,華是由中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
中華:秦以前,華夏部落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漢以後,逐漸演變成漢民族。“中”即中國,“華”是華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説。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全世界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其中的神州即是中國
[15-16]
。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九州”也有很多別稱,如九囿、九圍、九隅、九有、九土等。《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裏共工為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農)之後,與《山海經》所列“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譜系一致。這裏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時,《竹書紀年》稱“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後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帶。《山海經·中山經》:“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於河。”甘棗山即雷首山、不周山,為共工氏生活的地區。共工怒觸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於蕃,亦即甘棗山一帶。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亦在其處。共地是文明綿延不斷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説,共工及其後裔在中國上古時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為堯時共工治水失敗而否定共工氏的歷史地位。
華夏史書記載
編輯史籍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説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在這些註解中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疆域廣闊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實際上,“美”字本義就有“疆域廣闊”的意思。“美”從羊從大。“大”指國土遼闊,“羊”指生活在這片遼闊國土上的人民,稱讚他們馴順如羊。“美”的字典義為“味甘”,這是轉義,因為古代帝王視治大國為烹小鮮,故有此轉義。文獻有“諸夏”之稱,乃“諸多夏國”、“華夏列國”之義,因為先秦時期華夏是由九州諸國組成,“諸夏”之稱如同女真諸部之稱。
“華夏”所指即為是古代中原地區的自稱。
[1]
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鋭”。《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現也可代指漢民族,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郁達夫《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引證解釋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鋭。”
[明]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另外,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誌”,後來和燕山腳下的龍圖騰標誌的部族,形成中華文化的共同體,所以有“華山玫瑰燕山龍”演變發展為“夏商周”之説。“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大百科全書》説是“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部落,“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或者指夏朝和有夏之居。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父親,被堯封於崇地,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夏人早期活動的地區之一。華夏連稱者,嵩山山脈亦得華名。《國語》“前華後河,右洛左濟”,華在洛東,即今嵩山。又《史記》魏有華陽,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周禮職方豫州“其山鎮華”。皆其證。
《周禮·職方氏》記載,在天下九州的山鎮中,主要有東南揚州的山鎮會稽山;正南荊州的山鎮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鎮華山(今嵩山);正東青州的山鎮沂山;河東兗州的山鎮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鎮嶽山;東北幽州的山鎮醫巫閭;河內冀州的山鎮霍山;正北幷州的山鎮恆山。《爾雅·釋山》亦説:“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
王鍾翰《“華夏”一詞來源》:夏、商、週三族起源與興起的地區不同,祖先來源各異,但商、周兩部落,都認為其祖先起源與興起的地域是大禹所開拓的“禹績”,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稱其興起的西土為“區夏”。《尚書·康誥》説:“惟乃丕顯文王,克明德慎罰……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説文王以修德愛民,團結了周圍一二邦,開拓了西土“區夏”。這區夏,是古今語法詞序的倒置,即為夏區。又可稱為“有夏”或“時夏”。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説。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併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原,終於使得華夏部落這一龐大的人羣第一次完全得以統一。經過強大漢朝,華夏部落演變共同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是原先的自稱“華夏”並沒有消失,而且與“漢”一起使用,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補充
所謂“華夏”,指文化而言。因中華重文化,故以之自稱。
華,《康熙字典》引《傳》曰:“華謂文德”。這起源於堯帝,堯帝設誹謗木,今謂之華表,所謂誹謗,令民議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堯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這個思想被後世承繼,經儒家發展,至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國》篇:“養萬民,兼利天下”。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夏者,雅也。王引之曰:古者“夏”“雅”二字互通。雅者,《康熙字典》引《注》:“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又《康熙字典》引《朱注》:“雅,常也。”君上的政令在於利民,這是正道,政亦為正,故而古代“正”“政”互通,既是利民之政,則其政令可為後世效法,因而通用萬世,故而稱之為常,即長久不變之意。既正又可為後世效法,稱為雅,雅即夏,其意為行正道而致久遠。能容萬民、行萬世,故而夏有五彩之美、兼天下之大。
所謂華夏,民得其生,國得其昌,政得其遠;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華以華夏自美。
- 參考資料
-
- 1. 什麼是華夏?華指“服章之美” 夏為“禮儀之大”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7-12]
- 2. 龍的傳人與花的傳人 .中國青年報.2006-04-09[引用日期2020-06-07]
- 3. 《禮記·王制》:"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 4.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07-06]
- 5. 華夏文化探源-肇始周秦 .中國文化院[引用日期2019-06-19]
- 6.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
- 7. 華夏始祖之有巢氏—原始巢居 .騰訊網.2020-02-25[引用日期2020-03-23]
- 8.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 9. 郁達夫《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 10. 黃帝陵: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7-21]
- 11. 黃河流域 .中國地理資料[引用日期2015-09-09]
- 12. 華夏“第一人文始祖”受盛讚 文化部原副部長賦詩有巢 .瞭望新時代網.2020-01-08[引用日期2020-08-09]
- 13. 朱惟精.朱惟精雕塑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66
- 14. 《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 15.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
- 16. 《論衡·談天篇·第三十一》鄒衍之書言:天下有九州,《禹貢》之上所謂九州也;《禹貢》九州,所謂一州也,若《禹貢》以上者九焉。《禹貢》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東南隅,名曰赤縣神州。復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 17. 尚書周書武成 .中文百科在線.2010.8.18[引用日期2014-09-29]
- 18. 滿江紅賞析 .華夏收藏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