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子

(漢語詞彙)

鎖定
天子,漢語詞彙。拼音:tiān zǐ 釋義:古代中國臣民帝王尊稱 [1] 
中文名
天子
拼    音
tiān zǐ
近義詞
皇帝 [4] 
注    音
ㄊㄧㄢ ㄗㄧˇ
出    處
《詩經·大雅·江漢
起    源
中國古代

目錄

天子釋義

[emperor,the son of God]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2]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2] 
天子坐明堂。 [2] 

天子出處

《詩·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 [3] 

天子例句

《尚書.夏書》:“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
《論語.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撫諸夏,外綏百蠻
高適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獵董國舅內閣受詔》玄德欠身向操稱賀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笑曰:“此天子洪福耳。”
幼學瓊林.卷一.朝廷類》:天子,天下之主 [2]  [4]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然值天子英武,練於情事,絫澤所參,眾志如結。”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話説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3] 

天子探源

隋天子 隋天子
天子產生於中國農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識到天命--北斗指寅,大地回春,而順從於天命耕種,而有了豐收;於是認天為父,聽天命,天行健自強不息;認地為母,厚德載物,而有豐收。
所謂天德易經.䷀乾》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所謂地德易經.䷁坤》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國文化注重修德與立功,對人進行爵位分級。按《孟子》所講 天子是得天爵而有人爵的人,東漢班固文章講 天子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等
周朝分封制,天子 被稱"王"者,父天母地。孟子講古人修德為天爵,修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古時社會的人修得天爵,會有人爵從之;孟子還説: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歷史也證明後來很多人得了人爵便棄其天爵;求虛而不求實,
西漢孝武皇帝 西漢孝武皇帝
自夏商周,都有天子親自耕種以示天下的事例。他們知本,敬天事地,父天母地來尊重華夏傳統的農耕文化。
子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士受命於君。故君命順則臣有順命;君命逆則臣有逆命。《詩》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唐朝到宋朝科舉遠離儒學,這兩個時期 對天命,與受命於天的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偏差;唐朝與宋朝都偏於佛教,迷信越發得濃,以至於滅佛之事發生。
如果像孟子所講,如果皇帝或皇帝之子得了人爵便棄其天爵,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之子。他們人要修天爵,俟天命;
天子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認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間萬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後代,天為父,所以號“皇天”,地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來説,只有嫡長子才有權力繼承父的遺產,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傳子孫。
就如儒學《大學》裏強調的,如果人們能修己正身,對天地以及萬物有新的認知,並用新的認知造福於民,那便是在修天爵。至於有沒有成為天子,要待天命。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夏代。《尚書·夏書》:“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尚書》中還有: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朝君主的任命這一記載。
“天子之説”隨時代變遷與發展而不斷進化。
封建時代以後由於天神觀念的變化,黃帝等也不再被承認為天神,而只被承認為人帝。故對於封建時期的統治者來説,即使能夠找到與黃帝的血緣關係也沒有太大意義,證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統十分困難。這時候便出來了感生帝説。
感生帝説是漢代儒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後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感生帝説的要點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氣而降生的。精氣就是靈魂,也就是説,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賦予的靈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從南北朝後期開始,國家正式把感生帝列為祭祀對象,至於五帝中哪一位是當朝皇帝的感生帝,則由儒者根據五行理論加以推算。
宋代張載又改進了關於天子的學説。他認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們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們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為同胞,所有的物皆為朋友。這樣,不需要感生帝説,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幾百年後,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時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為關於天子又有了新的説法。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丙丁之間,天子賢達,士夫無出其(袁可立)右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