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蠻

鎖定
南蠻,1.古稱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2.舊時小説中遼、金人對宋及宋人的稱呼。 [3]  古代以中原(即黃河中下游一帶)為天下中心,稱周邊四方為“夷(東)、蠻(南)、戎(西)、狄(北)”。 [1] 
中文名
南蠻
外文名
people in ancient southern china
定    義
古稱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典籍記載
禮記·王制》、《明季南略
起源1
河洛王朝(夏商周)
起源2
元朝

南蠻稱謂由來

“南蠻”的稱謂最早文字記載來自於周代的《禮記·王制》:“中國(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1. 中國古代對南方部族的稱呼。《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2. 北方金人鄙視南方宋人的稱呼。《精忠嶽傳·第一五回》:“哈迷蚩奏道:‘臣到中原探聽消息,老南蠻皇帝,讓位與小皇欽宗。’”
  3. 日人稱早期到日本的荷蘭人。 [3] 
曾經準噶爾人也如此稱呼滿族 [2] 

南蠻先秦時期

國語·晉語》載:“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茆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國語·鄭語》載,周幽王時期的史官史伯對鄭桓公曰:“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可見,周人對楚也稱之為“荊蠻”,是“羣蠻”之一。由此觀之,丹江至漢水兩岸的山地是“羣蠻”所居之地,這一帶有楚山、楚水之名,故周王稱之為“楚蠻”而分封於楚,均是楚國受封的勢力範圍。如以漢水的走向來看,西周時期的“漢東”是曾、鄂等國之地,那麼“漢西”山地中的“羣蠻”則是楚國的勢力範圍了。

南蠻秦漢時期

南蠻以盤瓠、廩君、板楯三者最大。盤瓠蠻因以神犬盤瓠為圖騰而得名。秦漢時,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長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區),故又稱“武陵蠻”或“長沙蠻”;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蠻”之稱。盤瓠蠻在秦漢時部落分散,各有首領,漢王朝授予邑君、邑長稱號,頒賜印綬。蠻語稱首領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從事粗放農業。能織木皮為布,以草實為染料。衣服五色斑斕,赤髀橫裙,以枲束髮。漢王朝對他們收取“賨布”(作為賦税交納的布)之賦,大人每歲徵布一匹,小口半匹。

南蠻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張魯漢中傳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從之,大量遷到漢中。曹操平張魯,李虎、杜濩樸胡、袁約、楊車、李黑等為首的板楯族人被遷到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號為巴人或巴氐。另部分被曹操內遷關中。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關中聯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萬人,反抗劉曜統治。早在漢初就已遷居商洛地區(陝東南)的板楯蠻,在南北朝時期沿丹水沔水向東南發展,到6世紀時,已分佈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東西二千餘里”的土地上,而且還部分地保持着他們的固有習俗。成漢後期,牂柯、興古(今雲貴東部)僚人大量北遷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給留居川北地區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衝擊。南北朝後期,北魏勢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嚴始欣為刺史以統僚人。
南朝在蠻人集中的地區設置“左郡”、“左縣”採取以夷制夷,以蠻人首領任令長、太守甚或刺史,進行羈縻。而在荊州置南蠻校尉雍州寧蠻校尉,統管蠻事。歸附的蠻人,一户輸谷數斛,其餘無雜調。各地蠻人仍不免於官府的迫害,他們反抗官府的起義鬥爭史不絕書。南北王朝都殘酷鎮壓這些反抗鬥爭,且常常把俘虜和降蠻大量遷徙到河內諸州、六鎮或建康,有的還被抑為營户,或賞賜給官僚為奴婢。
參考資料
  • 1.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8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 2.    《大義覺迷錄》:“準噶爾呼滿洲為蠻子,滿洲聞之,莫不忿恨之”
  • 3.    南蠻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