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州

(古代中國的代稱)

編輯 鎖定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1]  ,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2]  ,而自漢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3-6]  ,又稱為“漢地九州” [7]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中有幽州與營州,沒有青州和梁州。《周禮》中有幽州與幷州,沒有徐州和梁州。 [8]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9]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10]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 [11-12]  ,九州等同於漢地 [11]  。又有“東夏” [13]  、“南夏” [14-15]  、“西夏” [16-17]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範圍內 [18-19]  ,九州這個地理範圍是在漢代確立。
中文名
九州
外文名
Nine Provinces of China
拼    音
jiǔ zhōu
組    成
冀 豫 徐 兗 青 揚 荊 梁 雍
最早出處
《尚書·夏書·禹貢》
民    族
屬於漢族及漢族先民諸部落的地區

九州來源初期

編輯
大禹 大禹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一説,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説),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九州區域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冀州兗州《禹貢》所敍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 [20]  [20] 
豫州,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 [21] 
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22] 
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將青州合併入徐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營州和幽州。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因為武王滅殷商之後,將徐州合併入青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幷州幽州 [8] 

九州起源探究

編輯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説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説,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而“九”可能是確指,而不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是指九個大型的地理人文區劃的總稱,也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期的作品。具體的證據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貢》中所記的不少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 [20] 
九州地圖 九州地圖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幷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書名
禹貢
爾雅
周禮
呂氏春秋
九州名稱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敍·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崑崙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鹹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繫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範圍,並且各州分佈亦與漢晉分佈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範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佈着,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治水等活動的範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即今兗州。今市西30裏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蹟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裏,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鹹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裏,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崑崙東南地方五千裏,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九歌·雲中君》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132]  《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係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説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啓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黃帝奪兄長炎帝之位,誘殺長子玄囂少昊,氣殺父親太昊,又斬殺侄兒蚩尤而為帝,非常人所為也!

九州地在魯北

編輯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注:“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部落。《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注:“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裏遠古確有蜀部落。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鐘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峯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部落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捲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説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範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蹟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説:“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再具體説來,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內的今柴汶河,為汶河的支流之一。關於柴汶河,學界有一定爭議。依《水經·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經柴縣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謂之柴汶河”,但其源頭並非今東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成在今寧陽縣東北90裏,足證古柴汶河確名淄水,酈説當有所據。至於今東周河,《水經·洙水注》則以之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東周河與泗水之間隔有關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説今東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酈道元必是失察。至於《山東通志》言洙水之源在關山,且言小汶河(即今東周河)約在元明時匯奪淄水,那匯奪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裏呢?總不至於自淤成淵吧?所以小汶河當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條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歸藏·啓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範圍之內,則羊水只能是以今東周河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內。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內。
換個角度説,《漢書·地理志上》河東郡平陽縣條應劭注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廣弘明集·對傅奕廢佛僧事》引古本《紀年》曰:“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堯都平陽應無問題。那平陽又在哪裏呢?查閲文獻,古名平陽者共有四處:一在山西,《左傳·昭公廿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水經·汾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今臨汾市治;一在河南,《左傳·哀公十六年》曰:“衞侯飲孔悝酒於平陽,”今滑縣東南;兩在山東,《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陽。”今新泰市治;《左傳·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後庸來聘……盟於平陽。”杜注:“西平陽。”《水經·泗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肸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今鄒城市治。
堯在河南並無證據,所以滑縣之平陽為堯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堯在山東的證據則較多,因而新泰、鄒城兩處之平陽有一處為堯都是有可能的。進一步説,顧祖禹評論泰安州的形勢曰:“州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於泰安。由此縱橫四出,掃定三齊,豈非建瓴之勢哉!”而這種“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的形勢在泰安州中尤其體現在新泰縣(現設市)。據考古學研究,山東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乃是魯中南山地及其周圍一帶,新泰正處於該範圍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堯雖然可能起於今菏澤地區,但設都於新泰一帶,居中以馭四方卻是極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處西南的鄒城是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説,如果堯在山東的話,其都平陽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堯在山西證據也較多,臨汾之平陽為堯都雖不能完全肯定,但也無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堯在山東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證據也更多,那堯都平陽之在新泰也就比在臨汾更具可能。綜而言之,新泰的平陽最有可能是堯都。《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陶唐即堯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陽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説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內。
明白了這一點,《河圖》派九州的分佈十分均勻、冀州被稱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圖》派九州説也就並非無稽之談了。後來,據《孟子·萬章上》説:“舜……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曰:“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可知,舜、禹皆可能都於堯都平陽,皆可能都於今新泰市境內。今市西有禹村鎮,歷史悠久,為這種可能又提供了一條佐證。為什麼要這樣呢?當然是與新泰的地理形勢(正中)有關了。為什麼會如此呢?恐怕是與禹可能都此有關!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疆域的擴大、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已經很難讀懂實際保存了先夏歷史的《河圖》派九州説了。於是便依據當時中國的版圖來解讀和改寫它們,從而產生了《周禮》派九州説。甚至我們還可根據《周禮》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東、正北、正西、正南、東南、東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詞語)來大體判斷其產生時間的早晚,即可能《周禮》最早、《呂氏春秋》其次、《禹貢》再次、《爾雅》最後。後來,鄒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説,“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這恐怕就是鄒衍既見兩種“九州”説而又不能解其乖異,遂折中而言的結果。

九州青銅時代

編輯
在堯舜禹時代,黃河流域究竟是處於部落聯盟形式之下,還是處於酋邦形式之下,最早較全面地介紹塞維斯的酋邦理論並嘗試採用此理論研究中國國家起源問題的著作是張光直的《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此觀點的代表是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也有相關論述。學術界尚存在爭議,但此時黃河流域尚未步入國家,則已是學術界的共識,此不多述。此時的黃河流域與大同江流域在東亞前國際體系中分別處於什麼地位、發揮什麼作用,是我們要加以考察的問題。 [23] 
分析《禹貢》的行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冀州所佔據的主導地位。首先,冀州被列為九州之首。其次,在提到其他八州時,都要貫以描述其地理方位的説法,如“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淮、海惟揚州”等等,而冀州前面卻沒有任何説明。第三,其他八州都提到“厥貢”,而冀州沒有。按金景芳的説法:“原來堯舜禹的部落聯盟僅處在冀州一隅。以治水為契機,堯舜禹這個部落聯盟的勢力已延伸到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八州,但是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還不能把八州存在的部落聯盟、部落、氏族等等以血緣為紐帶的大小共同體併入自己的部落聯盟。”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序”第4頁。《禹貢》將九州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來描述,就是當時已存在東亞前國際體系的證據。《史記·五帝本紀》説舜:“南撫交趾,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説苑·修文》説禹:“南撫交趾、大發,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肅慎,東至長夷、島夷,四海之內皆戴帝舜之功。” [23] 
《禹貢》將此前國際體系分為九州敍述,意味着組成這一前國際體系的具體單位不論是部落聯盟、部落、氏族,還是聚落或聚落間組成的各種層次的聯盟體,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們之間首先是分別構成9個大的區域性次體系,而後才由這9個次體系聯結為東亞前國際體系。 [23]  《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載黃帝以後聯盟的首領依次是:黃帝—顓頊—帝嚳—摯—堯—舜—禹。 [23] 

九州漢地劃分

編輯
九州
劃分
州名
今地
冀州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
兗州
菏澤市、濟寧市;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
豫州
鄭州市、開封市、漯河市、洛陽市、南陽市、商丘市、新鄉市、信陽市、許昌市、周口市、平頂山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阜陽市
青州
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徐州
徐州市、連雲港市、宿遷市、淮安市、鹽城市;泰安市、棗莊市、臨沂市、日照市
揚州
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南通市、鎮江市;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淮南市、宣城市、銅陵市、安慶市、黃山市、滁州市、池州市、六安市、馬鞍山市
荊州
湖北、湖南;桂林市
梁州
重慶、貴州、雲南;漢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綿陽市、廣元市、南充市、巴中市、達州市、雅安市、德陽市、遂寧市、廣安市、眉山市、資陽市、樂山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瀘州市
雍州
甘肅、寧夏;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
青州,青為東方的代稱,青州居東方。東嶽泰山居於五嶽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宮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個方位,而青州居東,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據九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按照順時針方向從豫州至青州開始,依次為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在漢代,九州的範圍已包含嶺南及甘肅等地在內,其後2000多年來至今,“漢地九州”的地理範圍再也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

九州九州的範圍

編輯

九州漢代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 [24]  [25-27]  ;幽州與幷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 [1]  ;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 [24]  [28]  ;交州在十二分野 [29-31]  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 [32]  ;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 [33]  ;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34] 
因此西漢十三州的範圍等同於九州的範圍。
  1. 冀州∶河東郡、河內郡、魏郡、鉅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趙國、廣平國、真定國、中山國、信都國、河間國 [35]  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國 [36-37]  及太原郡、上黨郡、雲中郡、定襄郡、鴈門郡 [38] 
  2. 兗州∶東郡、陳留郡、山陽郡、濟陰郡、泰山郡、城陽國、淮陽國、東平國 [39] 
  3. 青州平原郡千乘郡、濟南郡、齊郡、北海郡、東萊郡、菑川國高密國膠東國 [40] 
  4. 徐州∶楚國、泗水國、臨淮郡、琅邪郡、東海郡 [41] 
  5. 揚州∶廣陵郡、會稽郡、廬江郡、九江郡、丹揚郡、豫章郡、六安國 [42] 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32]  [43] 
  6. 荊州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44] 
  7. 豫州弘農郡河南郡、潁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國、魯國 [45] 
  8. 梁州漢中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46] 
  9.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 [47] 京兆尹、馮翊郡、扶風郡 [34]  及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24]  [48]  [28]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稱 [49]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漢朝的涼州及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三郡屬於九州中“東井、輿鬼分野的“雍州”(秦地), [50]  西南方的益州屬於梁州在北方,漢朝的幷州、冀州屬於九州中昴、畢分野的“冀州”(趙地) [51]  、漢朝的幽州約屬於九州中尾、箕分野的“幽州”(燕地) [52]  ;在南方,漢朝的荊州約屬於九州中“翼、軫分野的“荊州”(楚地) [53]  、漢朝的揚州及交州約屬於九州中鬥、牽牛、婺女分野的“揚州”(吳地、東越地及南越地) [54]  ;在東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虛、危”分野的青州 [55]  及“奎、婁”分野的徐州 [56]  所在的齊魯大地也屬於九州的一部分。
漢末的冀州,其範圍至少相當於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山西、陝西六個省市全部地區及內蒙一部分地區 [57]  。同時,漢代及三國時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國)的代指 [58-60]  ,“中國”反而只是佔有中原的王朝政權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 [61]  ,冀州範圍相當於今天的遼寧、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全境及內蒙一部分;雍州州域範圍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全境;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四省全境及廣西一部分屬益州(梁州 [24]  ;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省全境及河南南部是荊州轄境 [61] 

九州晉代

晉代的九州與漢代九州範圍相當,按《晉書·地理志上》 [62]  及《晉書·地理志下》 [63]  所描述,西晉全國十九個州各自所屬的九州州域如下:
  1.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幷州
  2. 兗州:兗州
  3. 青州:青州
  4. 徐州:徐州
  5. 揚州:揚州、交州、廣州
  6. 荊州:荊州
  7. 豫州司州、豫州
  8. 梁州:梁州、益州、寧州
  9. 雍州:雍州、涼州、秦州

九州隋代

據《隋書·地理上》 [64]  、《隋書·地理中》 [65]  及《隋書·地理下》 [66]  所述,隋朝全國各郡各自所屬的九州州域如下:
  1.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內郡、長平郡、上黨郡、河東郡、絳郡、文城郡、臨汾郡、龍泉郡、西河郡、離石郡、雁門郡、馬邑郡、定襄郡、樓煩郡、太原郡、襄國郡、武安郡、趙郡、恆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漁陽郡、北平郡、安樂郡、遼西郡
  2. 兗州:東郡、東平郡、濟北郡、武陽郡、渤海郡、平原郡
  3. 青州:北海郡、齊郡、東萊郡、高密郡
  4. 徐州:彭城郡、下邳郡、魯郡、琅邪郡、東海郡
  5. 揚州:江都郡、鍾離郡、淮南郡、弋陽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歷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毗陵郡、吳郡、會稽郡、餘杭郡、新安郡、東陽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龍川郡、義安郡、高涼郡、信安郡、永熙郡、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鬱林郡、合浦郡、珠崖郡、甯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
  6. 荊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陽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陽郡、舂陵郡、漢東郡、安陸郡、永安郡、義陽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陽郡、巴陵郡、長沙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熙平郡
  7. 豫州:河南郡、滎陽郡、梁郡、譙郡、濟陰郡、襄城郡、潁川郡、汝南郡、淮陽郡、汝陰郡、上洛郡、弘農郡、淅陽郡、南陽郡、淯陽郡、淮安郡
  8. 梁州:漢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漢陽郡、臨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順政郡、義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寧郡、涪陵郡、巴郡、巴東郡、蜀郡、臨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資陽郡、瀘川郡、犍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9. 雍州: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陰郡、延安郡、弘化郡、平涼郡、朔方郡、鹽川郡、靈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隴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澆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九州唐代

河南道:分屬豫、徐、青、兗四州之域 [67] 
河北道:分屬冀州之域、兗州之北境 [68] 
河東道:分屬冀州之域 [69] 
關內道:分屬雍州之域 [70] 
隴右道:分屬雍州之域 [71] 
劍南道:分屬梁州之域 [72] 
山南道:分屬荊、梁二州之域 [73] 
淮南道:分屬揚州之域、荊州之東境 [74] 
江南道:分屬揚州之域、荊州之南境 [75] 
嶺南道:分屬揚州之南境 [76] 

九州宋代

開封府:分屬兗、豫、青、徐之域 [77] 
京東東路:分屬兗、豫、青、徐之域 [77] 
京東西路:分屬兗、豫、青、徐之域 [77] 
京西南路:分屬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 [78] 
京西北路:分屬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 [78] 
河北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分屬兗、冀、青三州之域 [79] 
河東路:分屬冀、雍二州之域 [80] 
陝西路(永興軍路、秦鳳路):分屬雍、梁、冀、豫四州之域 [81] 
兩浙路:分屬揚州之域 [82] 
淮南東路:分屬揚、徐二州之域 [83] 
淮南西路:分屬揚、荊、豫三州之域 [83] 
江南東路:分屬揚州之域 [84] 
江南西路:分屬揚州之域 [84] 
荊湖北路:分屬荊州之域 [85] 
荊湖南路:分屬荊州之域 [85] 
福建路:分屬揚州之域 [86] 
川峽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屬梁、雍、荊三州之地 [87] 
廣南東路:分屬荊、揚二州之域 [88] 
廣南西路:分屬荊、揚二州之域 [88] 
  • 另外,宋朝人也將幽燕一帯視為九州的一部分 [89-93]  ,稱為“漢地 [94-95]  、“漢疆 [96]  ,遙祭不在宋版圖之內但在九州疆域之內的北鎮醫巫閭山 [97] 靖康以後也繼續祭祀五嶽五鎮四瀆四海 [98]  。遼國人也視燕云為“漢地 [99-100]  、“中國往昔之疆 [101]  ,也認同燕雲一帯是九州的一部分 [102]  ,在內政上以漢制南面官治理幽燕 [103-104]  。女真人也認同燕雲一帯是“漢地 [105] 
  • 同時,宋朝人也認為有一部分漢地(九州)“故土” [106]  、“漢地 [107]  被西夏所侵佔 [108] 
  • 縱使在失去漢地北部後的南宋也繼續祭祀四嶽四鎮 [109] 

九州明代

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包括閩粵(今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 [110] 江東、湖湘襄陽(今湖北湖南二省)、贛城(今江西省)、長淮(今江蘇省及安徽省北部)、齊魯、河洛(今河南省)、幽趙晉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隴(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 [111]  、遼海(今遼寧省) [112]  、巴蜀(今四川省及重慶市) [113]  、雲南在內 [114] 
  • 明朝人認為今日的江蘇蘇南、安徽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屬於九州州域中的揚州 [115-116] 
  • 明朝人認為今日的遼寧省 [117]  範圍也是屬於九州州域。
根據四庫全書版的《明一統志》,明朝全國屬於九州州域內分野的府縣如下:
  1. 冀州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徳府、廣平府、大名府部分 [118]  、永平府、延慶府、保安州、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遼州、沁州、澤州、彰徳府、衞輝府、懷慶府、廣寧(廣寧衞)以西之地 [119] 
  2. 兗州兗州府部分 [120]  、東昌府、開封府部分 [121] 
  3. 青州:濟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遼東都指揮使司廣寧衞以東之地) [119]  [117] 
  4. 徐州:徐州、淮安府、兗州府部分 [120] 
  5. 揚州應天府、鳳陽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揚州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寧國府、池州府、徽州府、廣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饒州府、廣信府、南康府部分 [122]  、九江府部分 [123]  、建昌府、撫州府、臨江府、吉安府部分 [124]  、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寧府、延平府、汀州府、興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寧州、廣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南寧府 [125]  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
  6. 荊州武昌府、漢陽府、承天府、徳安府、黃州府、荊州府、嶽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常徳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順、保靖、韶州府、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鎮遠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 [123]  、吉安府部分 [124]  、襄陽府部分 [126] 施州部分 [127]  、䕫州府部分 [128]  、貴陽府部分 [129] 
  7. 雍州:西安府、鳳翔府漢中府部分 [130] 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衞、洮州衞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衞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衞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衞、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府部分 [131] 

九州地理

編輯

九州山脈

千山
幕阜山
太行山
九嶷山

九州十大名山

五嶽五鎮
東嶽
泰山
東鎮
沂山
南嶽
南鎮
會稽山
西嶽
華山
西鎮
北嶽
恆山
北鎮
醫巫閭山
中嶽
嵩山
中鎮

九州平原

九州盆地

九州高原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集解注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
  • 2.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3.    法顯《佛國記》雲:乃到一國,名耶婆提,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國五月日,復隨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許人,賷五十日糧,以四月十六日發。法顯於船上安居。東北行,趣廣州。一月餘日,夜皷二時,遇黑風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爾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漢地眾僧。蒙威神祐,得至天曉。曉已,諸婆羅門議言:“坐載此沙門,使我不利,遭此大苦。當下比丘置海島邊。不可為一人令我等危嶮。”法顯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並下我!不爾,便當殺我!汝其下此沙門,吾到漢地,當向國王言汝也。漢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 於時天多連陰,海師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日。糧食、水漿欲盡,取海鹹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盡。商人議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廣州,爾今已過期多日,將無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到長廣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經涉險難,憂懼積日,忽得至此岸,見蔾藿依然,知是漢地。 然不見人民及行跡,未知是何許。或言未至廣州,或言已過,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問其處。得兩獵人,即將歸,令法顯譯語問之。法顯先安慰之,徐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問︰“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當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臘佛。”又問︰“此是何國?”答言︰“此青州長廣郡界,統屬晉家。”聞已,商人歡喜,即乞其財物,遣人往長廣。
  • 4.    《肘後備急方序》抱朴子丹陽葛稚川曰:“餘既窮覽墳索,以着述餘暇,兼綜術數,省仲景、元化、劉戴,秘要、金匱、綠秩、黃素方,近將千卷,患其雜雜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拾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便種類殊分,緩急易簡,凡為百卷,名曰《玉函》。”此處的“華夏”一詞是漢民族的別稱
  • 5.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人寓形天地,稟氣陰陽,愚智本於自然,剛柔繫於水土。故霜露所會,風氣所通,九川為紀,五嶽作鎮,此之謂諸夏,生其地者則仁義所出。
  • 6.    《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傳第十四·李嚴》嚴曰:“唐滅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發一鎮之眾,可以滅虜使無類。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內,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論,蓋不欲窮兵黷武也。”
  • 7.    《廣宏明集》:“東天竺國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四千寶塔。遍閻浮提。我此漢地九州之內。並有塔焉。”
  • 8.    《漢書·地理志第八》:殷因於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國。
  • 9.    《國語鄭語》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衞、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鄔、弊、補、舟、衣、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
  • 10.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 11.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 12.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援又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於囂,曰:“春卿無恙。.........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柰何欲以區區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
  • 13.    《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馮跋》先是,河間人褚匡言於跋曰:“陛下至德應期,龍飛東夏,舊邦宗族,傾首朝陽,以日為歲。若聽臣往迎,致之不遠。”跋曰:“隔絕殊域,阻回數千,將何可致也?”匡曰:“章武郡臨海,船路甚通,出於遼西臨渝,不為難也。”跋許之,署匡遊擊將軍、中書侍郎,厚加資遣。匡尋與跋從兄買、從弟睹自長樂率五千餘户來奔,署買為衞尉,封城陽伯,睹為太常、高城伯。
  • 14.    《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劉表》贊曰: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
  • 15.    《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二十·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賀邵》 晧兇暴驕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諫曰:“古之聖王,所以潛處重闈之內而知萬里之情,垂拱衽席之上,明照八極之際者,任賢之功也。.........昔大皇帝勤身苦體,創基南夏,割據江山,拓土萬里,雖承天贊,實由人力也..........。”
  • 16.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鍾會》景元四年十二月詔曰:“會所向摧弊,前無彊敵,緘制眾城,罔羅迸逸。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征無戰。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 17.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 武帝嘗問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為怪,乃招攜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泛觴,其義起此。”帝曰:“必如所談,便非好事。”皙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大悦,賜皙金五十斤。
  • 1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趙普上疏言:“...臣聞五星二十八宿至於五嶽四瀆,皆居中國,不在四夷。...”
  • 19.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雲‘霍山為南嶽’,蓋因其副焉。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
  • 20.    中國實行過九州制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0-10]
  • 21.    唐書 地理志
  • 22.    《夜航船·卷二·疆域·九州》: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為九州,梁、兗、青、徐、荊、雍、冀、豫、揚是也。至舜時,以冀、青地廣,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幷州,分東北之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為登州,共成十二州。
  • 23.    楊軍 著 王秋彬 譯.《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08-01:00
  • 24.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25.    揚雄《蜀都賦》: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彌望,鬱乎青葱,沃壄千里。
  • 26.    《華陽國志·巴志》:昔在唐堯,洪水滔天。鯀功無成,聖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及武王克商,並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職方氏猶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貫利,迄於秦帝。漢興,高祖藉之成業。武帝開拓疆壤,乃改雍曰涼,革梁曰益。故巴、漢、庸、蜀屬益州。
  • 27.    揚雄《十二州箴·益州牧箴》:巖巖岷山,古曰梁州。
  • 28.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涼州》:涼州。案禹貢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為狄。秦興美陽甘泉宮,本匈奴鑄金人祭天之處。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渾邪王等居涼州之地。二王後以地降漢,漢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後又置金城郡,謂之河西五郡。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 29.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 30.    《漢書·天文志》:角、亢、氐,沇州(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幷州;奎、婁、胃,徐州;昂、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梁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 31.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 32.    《藝文類聚》引《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楊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
  • 33.    揚雄《十二州箴·幷州牧箴》:雍別朔方,河水悠悠。
  • 34.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司州。案《禹貢》豫州之地。及漢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所部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得冀州之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弘農、河南二郡,郡凡七。
  • 35.    以上屬冀州刺史部
  • 36.    以上屬幽州刺史部
  • 37.    揚雄《十二州箴·幽州牧箴》:蕩蕩平川,惟冀之別。
  • 38.    以上屬幷州刺史部
  • 39.    以上屬兗州刺史部
  • 40.    以上屬青州刺史部
  • 41.    以上屬徐州刺史部
  • 42.    以上屬揚州刺史部
  • 43.    以上屬交趾刺史部
  • 44.    以上屬荊州刺史部
  • 45.    以上屬豫州刺史部
  • 46.    以上屬益州刺史部
  • 47.    以上屬朔方刺史部
  • 48.    以上屬涼州刺史部
  • 49.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
  • 50.    《漢書·地理志下》: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秦豳吳札觀樂,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舊乎?”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 51.    《漢書·地理志下》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東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韓近趙,後卒降趙,皆趙分也。
  • 52.    《漢書·地理志下》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 53.    《漢書·地理志下》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 54.    《漢書·地理志下》吳地,鬥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 55.    《漢書·地理志下》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 56.    《漢書·地理志下》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 57.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建安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或説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前日公破袁尚,禽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多説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一旦生變,雖有善守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閒,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脩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乆之利也。”太祖遂寢九州議。
  • 58.    《鹽鐵論·憂邊》文學曰:“..............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統,陛下優遊巖廊,覽羣臣極言至論,內詠雅、頌,外鳴和鑾,純德粲然,並於唐、虞,功烈流於子孫。..............”
  • 59.    《三國志·魏書十四·劉曄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
  • 60.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琰傳》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 61.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鴈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並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並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
  • 62.    《晉書·地理上》  .國學春秋網[引用日期2017-03-22]
  • 63.    《晉書·地理下》  .國學春秋網[引用日期2017-03-22]
  • 64.    《隋書·地理上》  .國學春秋網[引用日期2017-03-22]
  • 65.    《隋書·地理中》  .國學春秋網[引用日期2017-03-22]
  • 66.    《隋書·地理下》  .國學春秋網[引用日期2017-03-22]
  • 67.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河南道》:“河南道者,《禹貢》豫、徐、青、兗四州之域,北距河,東至海,南及淮,西至荊山,盡其地也。”
  • 68.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河北道》:“河北道者,《禹貢》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為幽州、幷州,分青州為營州,而幽、冀、營等三州及兗州之北界,今併為河北道,南距河,東至海,北盡幽營,悉其地。”
  • 69.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河東道》:“河東道者,《禹貢》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為幽州、幷州。今河東道即並、冀兩州之地,西南距河,北盡朔垂,悉其地。”
  • 70.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關內道》:“關內道者,《禹貢》雍州之域,東自同華,略河而北;西自岐隴原會極於北垂,盡其地也。”
  • 71.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隴右道》:“隴右道者,《禹貢》雍州之域,自隴而西,盡其地也。秦州有秦亭。秦之先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之附庸邑於秦也;涼州,漢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也。前涼張軌、後涼呂光、北涼沮渠蒙遜並都之;甘州,漢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也。西秦乞伏乾歸都之子熾盤徙都於河州;肅州,漢酒泉郡。前涼張軌、西涼李暠,北涼沮渠蒙遜並都之;西州,漢車師國之高昌壁也。”
  • 72.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劍南道》:“劍南道者,《禹貢》梁州之域。”
  • 73.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山南道》:“山南道者,《禹貢》荊、梁二州之域,北距荊華二山之陽,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地也。”
  • 74.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東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盡其地也。”
  • 75.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南界。北距江、東際海、南至嶺,盡其地也。”
  • 76.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嶺南道》:“嶺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南境,其地皆粵之分。自嶺而南至海,盡其地。”
  • 77.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開封府,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得兗、豫、青、徐之域,當虛、危、房、心、奎、婁之分,西抵大梁,南極淮、泗,東北至於海。”
  • 78.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蓋《禹貢》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為多,當井、柳、星、張、角、亢、氐之分。東暨汝、穎,西被陝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
  • 79.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北路,蓋《禹貢》兗、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兗為多。當畢、昴、室、東壁、尾、箕之分。南濱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
  • 80.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東路,蓋《禹貢》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為多。當觜、參之分。其地東際常山,西控党項,南盡晉、絳,北控雲、朔,當太行之險地。”
  • 81.    《宋史·志第四十·地理三》:“陝西路,蓋《禹貢》雍、梁、冀、豫四州之域,而雍州全得焉。當東井、輿鬼之分,西接羌戎,東界潼、陝,南抵蜀、漢,北際朔方。”
  • 82.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兩浙路,蓋《禹貢》揚州之域,當南鬥、須女之分。東南際海,西控震澤,北又濱於海。”
  • 83.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東、西路,本淮南路,蓋《禹貢》荊、徐、揚、豫四州之域,而揚州為多。當南鬥、須女之分。東至於海,西抵濉、渙,南濱大江,北界清、淮。”
  • 84.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江南東、西路,蓋《禹貢》揚州之域,當牽牛、須女之分。東限七閩,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際大江。”
  • 85.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荊湖南、北路,蓋《禹貢》荊州之域。當張、翼、軫之分。東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嶺,北連襄漢。”
  • 86.    按福建路北邊的兩浙路、西邊的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及南邊的廣南東路均屬揚州之域。《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福建路,蓋古閩越之地。”
  • 87.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川、峽四路,蓋《禹貢》梁、雍、荊三州之地,而梁州為多。天文與秦同分。南至荊峽,北控劍棧,西南接蠻夷。”
  • 88.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廣南東、西路,蓋《禹貢》荊、揚二州之域,當牽牛、婺女之分。南濱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嶺。”
  • 89.    《宋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崇寧四年三月,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鼎中。既奉安於九成宮,車駕臨幸,遍禮焉,至北方之寶鼎,忽漏水溢於外。劉炳謬曰:“正北在燕山,今寶鼎但取水土於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後竟以北方致亂。
  • 90.    《宋名臣奏議·卷一百四十二》上徽宗論女真決先敗盟 宋昭:“...或者又謂山後之民皆有思漢之心鹹欲歸順,此尤誕妄之易見者,不唯北人為備日久山後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於今數百年間子孫無慮已易數世,今則盡為畨種豈復九州中國舊民哉?皆由邊臣用人無術,致探報者利於所得恣為誕謾,帥臣庸闇更加縁飾,妄議邊事僥覬功賞。...”
  • 91.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列傳第二百四十六·外國三·高麗》雍熙三年,出師北伐,以其國接契丹境,常為所侵,遣監察御史韓國華賷詔諭之曰:“朕誕膺丕構,奄宅萬方,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蠢茲北裔,侵敗王略,幽薊之地,中朝土疆,晉、漢多虞,夤緣盜據。今國家照臨所及,書軌大同,豈使齊民陷諸獷俗?今已董齊師旅,殄滅妖氛。惟王久慕華風,素懷明略,效忠純之節,撫禮義之邦。而接彼邊疆,罹於蠆毒,舒泄積憤,其在茲乎!可申戒師徒,迭相掎角,協比隣國,同力湯平。奮其一鼓之雄,戡此垂亡之寇,良時不再,王其圖之!應俘獲生口、牛羊、財物、器械,並給賜本國將士,用申賞勸。”
  • 92.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貫駐軍高陽關,宣撫司揭榜示眾。 榜曰:“幽燕一方本為吾境,一旦陷沒幾二百年,比者漢蕃離心、內外變亂,舊主未滅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塗炭,當司遵奉睿旨統率重兵巳次近邊,奉辭問罪務在救民,不專殺戮,爾等各宜奮身早圖歸計,有官者復還舊次、有田者復業如初,若能身率豪傑別立功效即當優與官職、厚賜金帛,如能以一州一縣來歸者即以其州縣任之,如有豪傑以燕京來獻不拘軍兵百姓雖未命官便與節度使、給錢十萬貫、大宅一區,惟在勉力同心、背虜歸漢,永保安榮之樂,契丹諸蕃歸順亦與漢人一等,已戒將士不得殺戮,一夫儻或昏迷不恭,當議別有措置應,契丹自來一切橫斂悉皆除去,雖大兵入界,凡所須糧草及車牛腳乘並不令燕人出備,仍免二年税賦。”
  • 93.    《太宗皇帝實錄·卷三十五》雍熈三年春正月丁酉,詔幽州吏民曰:“朕祗膺景命光宅中區,右蜀全呉盡在提封之內,東漸西被或歸覆育之中,常令萬物以由庚,毎恥一夫之不獲,睠此北燕之地本為中國之民,晉漢已來戎夷竊據,迨今不復垂五十年,國家化被華夷恩覃動植,豈可使幽燕奧壤猶為被髪之郷,冠帶遺民尚雜茹毛之俗!爰興師律以正封疆,拯溺救焚聿從於民望,執訊獲醜即震於皇威,凡爾眾多冝體茲意,今遣行營都部署曹彬崔彥進等推鋒直進振旅長驅,朕當續御戎車親臨寇境,徑指西樓之地盡焚老上之庭,灌爝火之微寧勞巨浸,折春螽之股豈待隆車,應大軍入界,百姓倍加安撫,不得誤有傷殺及發掘墳墓焚燒廬舎斬伐桑棗虜掠人畜,犯者並當處斬,應收復城邑文武官皆依舊任,候平幽州日別加擢用,若有識機知變因事建功以節度防禦團練刺史州降者即以本任授之,仍加優賞,軍鎭城邑亦如之,其郷縣戸民,候平定日除二税外無名科率並當除放,凡在眾庶當體朕懷。”
  • 94.    《燕雲奉使錄》曰:“宣和二年春二月詔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假朝奉大夫由登州泛海使女真,忠訓郎王環副之,以計議依祖宗朝故事買馬為名因議約夾攻契丹取燕薊雲朔等舊漢地復歸於朝廷。”
  • 95.    《金史卷二·本紀第二·完顏阿骨打》是月,宋使登州防禦使馬政以國書來,其略曰:“日出之分,實生聖人。竊聞徵遼,屢破勍敵。若克遼之後,五代時陷入契丹漢地,願畀下邑。”
  • 9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端拱二年, 右拾遺直史館王禹偁奏議曰:“...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邊民。頃歲吊伐燕薊,蓋以本是漢疆,晉朝以來,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統,誠宜取之。而邊民蚩蚩,不知聖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詔,告諭邊民,則三尺童子,皆奮臂而擊敵矣。...”
  • 97.    《宋史·志第五十五·禮五·嶽鎮海瀆之祀》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特祭,未着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史以次為獻官。”其後,立春日祀東嶽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唐州。立夏日祀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山于越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望祭。立冬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濟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晉州。
  • 98.    《宋史·志第五十五·禮五·嶽鎮海瀆之祀》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厚言:“嶽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祭東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禮。”詔從之。
  • 99.    《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錄第二》顯德六年夏,世宗北伐,以保大軍節度使田景鹹為淤口關部署,右神武統軍李洪信為合流口部署,前鳳翔節度使王晏為益津關部署、侍衞親軍馬步都虞候韓通為陸路都部署。世宗自乾寧軍御龍舟,艛船戰艦,首尾數十里,至益津關,降其守將,而河路漸狹,舟不能進,乃舍舟陸行。瓦橋淤口關、瀛莫州守將,皆迎降。方下令進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於瓦橋關、霸州於益津關而還。周師下三關、瀛、莫,兵不血刃。述律聞之,謂其國人曰:“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述律後為庖者因其醉而殺之。
  • 100.    《遼史本紀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復收燕、雲。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則車駕不幸廣平澱,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自雲中而播遷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漢地皆為金有。國勢至此,而方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不從。
  • 101.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良嗣見於延慶殿,上親臨軒慰勞禮異,上問所來之因,即奏曰:“臣國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羣小,遠近生靈悉被苛政,比年以來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縣,加之潰卒尋為內患,萬民罹苦,遼國必亡,願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順伐逆,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願陛下速行薄伐,脱或後時恐為女真得志,蓋先動則制人後動則制於人。”上嘉納之,遂賜姓趙,授朝請大夫,秘閣待詔。
  • 102.    《遼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帝堯畫天下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並、營,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間,幷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其地負山帶海,其民執干戈,奮武衞,風氣剛勁,自古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刺部之眾代遙輦氏,起臨潢,建皇都;東並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晉,有幽、涿、檀、薊、順、營、平、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十六州,於是割古幽、並、營之境而跨有之。”
  • 103.    《遼史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至於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104.    《遼史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南面一·南面朝官》:“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監、諸衞、東宮之官。誠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徠中國之人也。”
  • 105.    《三朝北盟會編·卷四》金人國書:“七月日大金皇帝謹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隔於素昧未相致於禮容酌以權宜在交馳於使傳期計成於大事,盍備露於信華,昨因契丹皇帝重遭敗衄,竟是奔飛京邑立收人民坐獲告和備禮冊上為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飾,不自惟度尚有誇淹,致親領甲兵恭行討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趙良嗣、忠訓郎王環等奏言奉御筆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已許上件所謀燕地並所管漢民,外據諸邑及當朝舉兵之後皆散到彼處餘人户不在許數,至如契丹虔誠請和聽命無違必不允應,若是將來舉軍貴朝不為夾攻,不能依得已許為定,從於上京,巳曾遣回轉赴燕路,復為敵人遠背孽畜多疲已還士馬,再命使人用報前由,即日據捉到上京鹽鐵使蘇壽吉、留守同知王民效、推官趙拱等俱貫燕城內,摘蘇壽吉先行付去,請發國書備言,銀絹依準與契丹數目歲交,仍置榷場,及取前人家屬並餘二員即當依應具形別幅,冀亮遐悰,令屬秋初,善綏多福,有少禮物具諸別錄,今差勃堇斯刺習魯充使、大迪烏高隨充副同回前去,專奉書披陳不宣謹白。”
  • 106.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傳第九十四·种師道》 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夏國畫境,其人焦彥堅必欲得故地,師道曰:“如言故地,當以漢、唐為正,則君家疆土益蹙矣。”彥堅無以對。
  • 107.    《宋名臣奏議·卷一百三十四》上仁宗和守攻備四策 范仲淹等:“...蓋漢多叛人陷於窮漠,衣食嗜好皆不如意,必以苻堅劉元海元魏故事日夜遊説元昊使其侵取漢地而以漢人守之,則富貴功名衣食嗜好得如其意,乃知非獨元昊志在侵漢,實漢之叛人日夜為賊之謀也。...”
  • 108.    《宋名臣奏議·卷一百三十五》上仁宗河北守禦十三策 富弼:“...臣上之所陳西北形勢乃唐室以前夷狄之事也,其後契丹自得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民稱中國位號立中國家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冦所為皆與中國等而又勁兵驍將長於中國,中國所有彼盡得之,彼之所長中國不及,我當以中國勍敵待之,庶幾可御,豈可以古之夷狄待二冦耶?...”
  • 109.    《宋史·志第五十五·禮五·嶽鎮海瀆之祀》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厚言:「嶽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祭東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禮。」詔從之。
  • 11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符寶郎偰斯奉璽書賜高麗國王王顓,曰:“自有宋失御天絕其祀,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東渡江左,習養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間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昔我中國之君與高麗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賓,蓋慕中國之風為安生靈而已.......。”
  • 11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國公常遇春柩車至龍江,上親致奠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亂,生民塗炭未知所止,朕奮起臨濠,駐師和陽.......江東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來馬汗未乾甲冑未解,南破三衢西圍金斗,遂與偽漢鏖戰鄱陽九江之上,射死偽主陳友諒,攻圍武昌,降其子理,湖湘悉平。南取贛城、撫南雄南安,北定襄陽,旋師淮東自泰至徐盡有其地,東平浙右破姑蘇,縛吳王張士誠以歸,長淮東西、大江南北,功甚著焉;丁未之冬,俾爾副大將軍北征中原,首下齊魯繼取河洛、旋定幽趙晉冀、長驅入關撫定秦隴,戰勝攻取,莫當其降,近因北平有警,乃與偏將軍又復北向,轉戰永平大寧至於開平,悉皆底定,中國封疆自昔正統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國,爾功懋焉,雖古名將未有遇之者.......”
  • 11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六十五》 洪武四年五月乙卯,免江西秋糧,詔曰:“.......方今天下一統,東戍遼海南鎮諸番西控戎夷北屯沙漠,朕以中國精鋭駐守遐荒,豈但風俗之殊亦有寒暑之異,艱難萬狀朕不忍言.......。”
  • 11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七十一》洪武五年春正月甲子,遣楊載持詔諭琉球國,詔曰:“.......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命將四徵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
  • 11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曰:“雲南之地其民尚兵,上古以為遐荒,中古禹跡所至以別中土,故屬梁州之域,自漢隋唐皆中國所統,曩元既立行省數出朝臣望重者鎮之,今思鎮彼非名臣望重者不能守也,故特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暫署雲南布政使司事,事定之後除官代還。”
  • 115.    《夜航船·卷二·疆域·吳越疆界》“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
  • 116.    《夜航船·卷二·疆域·九州》記載“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為九州,梁、兗、青、徐、荊、雍、冀、豫、揚是也。至舜時,以冀、青地廣,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幷州,分東北之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為登州,共成十二州。”
  • 117.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九·遼東》:“虞舜以冀青地廣,始分冀州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州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國朝自山海關以東置遼東鎮,週迴數千裏,葢兼古幽營之地而有之,設都司一、衞二十有五、州所各二,以控制之...”
  • 118.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四·大名府》禹貢冀、兗二州之域,天文室壁分野
  • 119.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二十五·遼東都指揮使司》禹貢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天文箕尾分野
  • 120.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二十三·兗州府》禹貢徐、兗二州之域。
  • 121.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二十六·開封府》禹貢兗、豫二州之域。
  • 122.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禹貢荊、揚二州之域天文鬥分野
  • 123.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禹貢荊、揚二州之境,天文鬥牛分野
  • 124.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六》禹貢荊、揚二州之域天文鬥分野
  • 125.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八十五·南寧府》禹貢揚州之西南境
  • 126.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襄陽府》禹貢荊、豫二州之域。
  • 127.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六·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禹貢荊、梁二州之域。
  • 128.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七十·䕫州府》禹貢荊、梁二州之域。
  • 129.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八十八·貴陽府》禹貢荊、梁二州之南境。
  • 130.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三十四》禹貢梁、雍二州之域
  • 131.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禹貢雍、梁二州之域
  • 132.    九歌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2-1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