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益州
- 外文名
- YiZhou
- 地 區
- 今西南(除西藏川西)一帶
- 面 積
- 1060000 km²
- 繁榮時期人口
- 529萬人(三國蜀漢政權初期)
- 主要城市
- 成都、巴郡、南鄭、雒縣、江陽
益州州級行政區
編輯益州先秦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
公元前311年,秦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
益州西漢
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在後來的幾百年時間內,先後分置蜀郡、犍為郡、朱提郡、越巂郡、牂柯郡、建寧郡、永昌郡、漢中郡、廣漢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東郡、益州郡等郡,下轄146縣,屬蜀地。位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益州東漢
東漢-益州北部(2張)
益州三國
三國-蜀-益州南部(庲降都督)(公元262)(2張)
益州南北朝
益州隋唐
隋開皇三年 (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此時益州僅為一郡之地。
大業三年 (607),又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置太守。
唐武德元年(618年),複稱為益州,州置刺史。
益州成都
編輯從西晉末成漢建立(四世紀初)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成都的益州別名幾乎就不用了。到五代十國的後蜀第二任皇帝孟昶時,由於在城牆外遍種芙蓉樹,到花開時節,滿城被芙蓉花所包圍。從城外看,如同一座芙蓉城,所以蓉城的別謂自此形成。但是成都的本名卻從沒有變過。
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
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户,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裏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1]
成都得名在古蜀國從北向南遷都時,統治者想借光周朝先祖遷都得興旺的運氣,且寄望於這個新地方能夠早日成為其國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就取其成為都城之意,命之為成都。所以成都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城自誕生之時,就叫“成都”了。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繡"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佈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禪林"。
益州歷史事件
編輯漢代時雲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接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陸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曆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説,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温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3]
- 參考資料
-
- 1. 歷史沿革 .成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4-08]
- 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 3. 《魏略·西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