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法大”,位於北京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
[1]
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46]
“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為“立格聯盟”“全球法學院聯盟”“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成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
[2]
- 中文名
- 中國政法大學
- 外文名
-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簡 稱
- 法大、CUPL
- 創辦時間
- 1952年
- 辦學性質
- 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
- 政法類
-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46]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211工程(2005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展開-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46]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211工程(2005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2011計劃(2013年)
111計劃(2014年) 收起
- 主管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
-
胡明(黨委書記)
馬懷德(校長) - 本科專業
- 26個 [47]
中國政法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 建國初期
1952年,剛剛邁入法制建設和政權建設軌道的新中國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級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新型高等法學教育向着體系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已有48年曆史的北京大學法律系和清華大學政治系,燕京大學法律系、政治系和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合併組建後誕生了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最初的校舍則坐落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
歷史照片(13張)
1953年12月,地處北京西郊的學院路41號院(即現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號)建成,師生員工陸續由沙灘紅樓遷往學院路新校址。1954年,學院由成立時的受高教部和華北行政委員會的雙重領導改為由司法部領導。1958年,北京政法學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後,財務領導關係由司法部轉移到北京市財政局,1959年劃歸北京市教育局。
[3]
1960年,北京政法學院被國務院列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65年,學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領導。1970年,學校因“文化大革命”停辦。
- 改革開放
校園環境(13張)
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於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我國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了司法部、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同年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公安部大禮堂舉行。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着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司法部部長鄒瑜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5]
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後,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於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並將建設工程列入“第七個五年計劃”。後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
1985年,學校進修生院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由學校代管。1986年6月,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區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1997年1月,司法部黨組決定: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合併,對內稱中國政法大學,對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的牌子。
[5-6]
2000年,學校轉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同年,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的原中國政法大學進修生院,又合併至中國政法大學。
2002年5月,建校50週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
[7]
2006年4月,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8]
2007年5月16日,建校55週年慶典在昌平校區舉辦,標誌着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會見了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同時,二人為學校中歐法學院揭牌。
[9]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6月,學校成為“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
[10-11]
2012年5月16日,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0週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
[12]
同年1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13]
2013年3月,學校作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
[2]
,進入國家首批“2011計劃”建設序列。同年10月,學校項目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2014年度建設項目立項。
[14]
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9年11月,被全國普法辦公室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
[15]
7月,學校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暨全國法治幹部培訓基地、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16]
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簽發《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共建中國政法大學的意見》,決定共建中國政法大學。
[1]
2023年被設立為“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
[53]
5月27日,中國政法大學數字社會治理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52]
;7月1日,中國政法大學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54]
。
中國政法大學辦學條件
編輯中國政法大學院系專業
學院 | 本科專業 |
---|---|
法學 | |
法學 | |
法學 | |
法學、偵查學(網絡犯罪偵查方向) | |
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 | |
經濟學、工商管理、國際商務、金融工程 | |
哲學、漢語言文學 | |
英語(法律英語方向)、德語、翻譯(法律翻譯方向)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治信息管理方向) | |
社會學、社會工作、應用心理學 | |
思想政治教育 | |
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 | |
無 | |
無 | |
無 | |
參考資料 |
中國政法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月,學校擁有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9個一級學科參評並全部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
[47]
類別 | 名稱 |
---|---|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 法學 |
政治學 |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理論經濟學 | |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 法學 |
政治學 |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理論經濟學 | |
哲學 | |
應用經濟學 | |
社會學 | |
心理學 | |
外國語言文學 | |
新聞傳播學 | |
中國史 | |
工商管理 | |
公共管理 |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 法律 |
公共管理 | |
工商管理 | |
社會工作 | |
翻譯 | |
金融 | |
國際商務 | |
新聞與傳播 | |
應用心理學 | |
審計 | |
漢語國際教育 |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法學 |
政治學 |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理論經濟學 | |
“雙一流”建設學科 | 法學 |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 法學 |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 政治學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學科 | 證據科學 |
中國政法大學師資力量
類別 | 名稱 |
---|---|
終身教授 | 江平 |
陳光中 | |
張晉藩 | |
李德順 | |
應松年 | |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 | 江平 |
張晉藩 | |
陳光中 | |
潘漢典 | |
巫昌禎 | |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 | 黃進 |
趙旭東 | |
馬懷德 | |
薛虹 | |
曹明德 | |
薛剛凌等 | |
全國優秀教師 | 江平 |
高校青年教師獎 | 朱勇等 |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 王衞國 |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 | 田力男 |
趙卯生 | |
李立 | |
中國政法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擁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以及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8]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法學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
社會學 | |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 法學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
社會學 | |
思想政治教育 | |
新聞學 | |
行政管理 | |
哲學 | |
經濟學 | |
國際政治 | |
英語 | |
國際商務 | |
公共事業管理 | |
網絡與新媒體 | |
應用心理學 | |
工商管理 | |
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 | 英語 |
漢語言文學 | |
應用心理學 | |
工商管理 | |
金融工程 | |
社會工作 | |
偵查學 | |
德語 | |
翻譯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周易概論 |
法學方法論 | |
犯罪心理學 | |
知識論 | |
微觀經濟學 | |
中國法律史研討課 | |
中國法律史 | |
政治學原理 | |
刑事法與刑事科學法律診所 | |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 |
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法制史教學團隊 |
西方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
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 法學實踐教學中心 |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類型 | 課程名稱 | 獲獎及評定年份 | 所屬專業 |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2006 | 政治學 |
中國法制史 | 2006 | 法學 |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07 | 法學 | |
商法學 | 2007 | 法學 | |
民法學 | 2008 | 法學 | |
刑事訴訟法學 | 2009 | 法學 | |
憲法學 | 2009 | 法學 | |
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 | 海商法 | 2003 | 法學 |
中國法制史 | 2004 | 法學 | |
民法 | 2005 | 法學 | |
國家賠償法學 | 2006 | 法學 | |
商法學 | 2006 | 法學 | |
經濟法總論 | 2007 | 法學 | |
國際法 | 2007 | 法學 | |
憲法學 | 2009 | 法學 | |
國際司法 | 2009 | 法學 | |
刑法案例研習 | 2010 | 法學 | |
中國社會 | 2010 | 社會學 | |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 法律邏輯 | 2012 | 法學 |
法律英語與法律文化 | 2014 | 英語 |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16 | 法學 |
商法學 | 2016 | 法學 |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2016 | 政治學 | |
中國法制史 | 2016 | 法學 | |
- 教學成果
時間 | 獎項 |
---|---|
2012年 | 《協同創新多元合作創建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體系——法學專業“同步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2014年 | 《創建“即時共享協同融合學訓一體”同步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評價
時間 | 排名 |
---|---|
2020年7月 | 2020年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第74位 |
2023年3月30日 | 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首 |
中國政法大學學術研究
編輯中國政法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月,學校有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1個,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人權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師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單位1個,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基地1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等省部級以上國家機關共建高層次研究基地9個;另有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等重要研究機構9個,新型研究機構12個。
[2]
類別 | 名稱 |
---|---|
最高人民檢察院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共建 | 重罪檢察證據分析研究基地 |
企業合規檢察研究基地 | |
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實驗室(數據法治研究院) |
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單位 |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 | 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
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 |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 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師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 |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 |
其他在編科研機構 |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 |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 | |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 | |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 | |
中國政法大學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 | |
新型研究機構 | 資本金融研究院 |
仲裁研究院 | |
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 | |
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 | |
制度學研究院 | |
國家監察研究院 | |
網絡法學研究院 | |
法治經濟研究院 | |
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 | |
國際法治研究院 | |
其他協同創新中心 |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 |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 |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 |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成果
- 項目經費
2016年,學校共計承擔科研項目394項,全年累計科研經費13977.55萬元。
- 論文著作
2015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286篇,出版學術著作167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2016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116篇,出版學術著作242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10項,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獲得第六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 國家立法方面
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佈,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着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
[2]
中國政法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12月,我校圖書館擁有的紙質文獻資源約271.34萬冊,電子圖書 241 萬冊、電子期刊125萬冊;可供師生檢索與利用的電子資源有幾十種。
常用的中外文電子資源主要有:
電子圖書:超星數字圖書館;中華數字書苑;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鼎秀古籍全文檢索平台;JSTOR電子書等。
全文期刊:中國知網CNKI系列;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數據庫;超星期刊;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人社版);JSTOR西文過刊庫; EBSCO數據庫等。
多媒體類數據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天脈(TVMVDB)電視新聞資訊教研數據庫。
法學類數據庫:Westlaw Classic數據庫、Hein Online數據庫、Lexis Advance法律資料庫、Beck-Online法律數據庫、Kluwer Arbitration仲裁庫、日本法律數據庫TKC-law library、元照月旦法學知識庫、北大法寶(中國法律檢索系統)、德古意特德語法學電子書等。
[19]
-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9月創刊,為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
[20]
《行政法學研究》:1993年1月創刊,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類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21]
中國政法大學合作交流
編輯截至2023年1月,學校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餘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數百名長短期中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學校先後與55個國家和地區的290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加入全球法學院聯盟、歐亞太平洋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亞洲法律學會等國際團體,發起成立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學校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舉辦國際法專業雙碩士學位項目,搭建了中外合作辦學中美法學教育的高端平台。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學院。
[2]
中國政法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中國政法大學形象標識
- 校名
- 校徽
整體色調為紫禁紅,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紫禁紅代表着熱情、向上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法官袍的前襟配色。
外圓圈內上方是鄧小平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的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
標誌的主體部分由天平組成,天平的支撐部分被替換為尖頂圈底的劍形圖案,既似捍衞公平、正義、法治的寶劍,又似開啓知識大門、通往法學最高殿堂的鑰匙。
寶劍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了學校的成立時間,天平四周圍繞的橄欖枝則寓意和平、友愛。
- 校旗
- 標識色
中國政法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厚德”強調為人, “明法”強調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為學,而“致公”強調做人、為事。
“厚德”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 法大精神
即“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
- 校花
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花是玉蘭花,取其聖潔純淨,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象徵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的嚴肅和人文等學科的温馨,各種學科相輔相成。
[36]
- 校歌
中國政法大學學校領導
編輯中國政法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 | |
副校長 | |
中國政法大學歷任領導
- 歷任書記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戴錚 | 臨時黨組書記 | (1952.8-1953.1) |
武振聲 | 黨組書記 | (1953.1-1954.11) |
劉鏡西 | 黨組書記 | (1954.11-1957.1) |
劉鏡西 | 黨委書記 | (1957.3-1966.5) |
黨委書記 | (1979.6-1982.12) | |
黨委書記 | (1982.12-1983.2) | |
黨委書記 | (1983.2-1988.6) | |
黨委書記 | (1988.6-2001.9) | |
黨委書記 | (2001.9-2017.7) | |
參考資料 |
- 歷任校長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院長 | (1952.8-1958) | |
院長 | (1979.3-1982.12) | |
校長 | (1983.2-1984.12) | |
江平 | 校長 | (1988.6-1990.2) |
校長 | (1992.5-1994.3) | |
楊永林 | 校長 | (1994.3-2001.9) |
校長 | (2001.9-2009.2) | |
黃進 | 校長 | (2009.2-2019.5) |
中國政法大學知名校友
編輯自建校以來,學校為全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紀檢監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黨政國家機關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法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檢察官職銜的獲得者中,該校分別有7人和6人獲此榮譽。
[39]
界別 | 校友簡介 |
---|---|
學術科教 | |
司法機關 | |
黨政機關(省部級) | |
其他領域 | |
首批大法官校友 (2002年3月授予) | |
首批大檢察官校友 (2002年3月授予) |
- 參考資料
-
- 1. 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建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網.2020-12-30[引用日期2021-01-03]
- 2. 學校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引用日期2018-10-04]
- 3. 【館藏展示•檔案裏的法大記憶】之十二:1960年被確立為全國重點高校 .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2012-09-28[引用日期2020-07-28]
- 4. 紀念北京政法學院復辦40週年校史動漫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中心[引用日期2018-12-10]
- 5. 殷殷期望 負重擔責 .中國政法大學.2017-05-02[引用日期2020-07-18]
- 6. 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2013-12-09[引用日期2020-07-15]
- 7. 50年法大:法官、檢察官的搖籃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2-14]
- 8.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6-19]
- 9. 李克強與巴羅佐共同出席中歐合作項目實施典禮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8-12-10]
- 10. 教育部公佈50所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2-23]
- 11. 我校“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獲批 .中國政法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引用日期2018-12-10]
- 12. 中國政法大學慶祝建校60週年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5-05-01]
- 13. 教育部辦公廳 中央政法委員會辦公室 關於公佈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 培養基地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12-10]
- 14. 教育部 國家外國專家局關於高等學校學科 創新引智計劃2014年度建設項目立項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12-10]
- 15. 17所高校發起!法學教育創新聯盟在天津大學成立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20-06-18]
- 16. 我校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暨全國法治幹部培訓基地、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中國政法大學[引用日期2020-07-21]
- 17. 科研項目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引用日期2018-12-10]
- 18. 《中國政法大學2016-2017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中國政法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18-12-09]
- 19.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官網[引用日期2018-12-10]
- 20.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官網[引用日期2018-12-10]
- 21. 《行政法學研究》簡介 .《行政法學研究》[引用日期2020-07-10]
- 22.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中國政法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引用日期2018-05-07]
- 23. 我校新增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中國政法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引用日期2018-09-11]
- 24. 人事概況 .中國政法大學人事處[引用日期2018-12-10]
- 25. 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百位法學家評出 我校多位教授入選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引用日期2018-12-10]
- 26. 前五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簡介 .檢察日報[引用日期2018-12-10]
- 27. 獲獎名單:2000年度“高校青年教師獎”獲獎人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12-10]
- 28. 教育部關於表彰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獲獎教師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12-10]
- 29. 中國政法大學教師獲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 .中國高校之窗[引用日期2018-12-10]
- 30. 李立教授榮獲第十一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引用日期2018-12-10]
- 31. 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發佈,新興大學顯實力|北京 .新浪.2020-07-15[引用日期2020-09-01]
- 32. “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出爐 福建兩所高校上榜 .東南網.2020-07-15[引用日期2020-07-16]
- 33. 高校校名書法賞析之中國政法大學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14-10-22]
-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核准書第70號(中國政法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09-04]
- 35. 中國政法大學章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5-07-18]
- 36. 校花:玉蘭花 .中國政法大學校報電子版[引用日期2013-10-18]
- 37. 現任領導 .中國政法大學[引用日期2020-12-20]
- 38. 黃進接替徐顯明出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18-12-10]
- 39.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大法官 .中國法院網[引用日期2015-02-13]
- 40. 李強任江蘇省委書記 羅志軍不再擔任 .官網[引用日期2016-08-26]
- 41. 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校友風采展示——王貝貝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1-02-07]
- 42. 水滴公司CEO沈鵬受聘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中國新聞網.2020-12-15[引用日期2021-09-12]
- 43. 水滴創始人沈鵬當選全國工商聯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環球網.2020-09-25[引用日期2021-09-13]
- 44. 7家“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獲授牌! .澎湃[引用日期2021-10-06]
- 45.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2-14]
- 46.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5]
- 47. 學校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引用日期2022-04-01]
- 48. 周強在中國政法大學調研座談時強調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加強法學理論研究 深化司法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網.2022-03-03[引用日期2022-04-22]
- 49. 最高檢:撬動法學理論研究與檢察辦案雙贏槓桿 促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一步深入踐行 .高檢網.2022-04-15[引用日期2022-04-22]
- 50. 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佈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23-03-30]
- 51. 科學研究-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引用日期2023-05-21]
- 52. 中國政法大學數字社會治理研究院成立 .法治網.2023-05-28[引用日期2023-05-28]
- 53. 40家“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名單公佈 中山大學在列 .南方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5-29]
- 54. 中國政法大學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7-02]
- 55. 我校新增3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中國政法大學.2022-06-13[引用日期2023-07-18]
- 56. 我校9門課程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中國政法大學.2020-11-11[引用日期2023-07-18]
- 57. 慶七秩芳華 譜奮進新篇——中國政法大學70週年校史展開展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8-1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