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振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鎖定
楊振寧(YANG Chen Ning,Frank) [2]  ,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現肥西縣城西大街四古巷楊家 [71]  [74]  [89]  ,字伯 [31]  ,理論物理 [1]  [73]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休教授 [85] 
楊振寧於1942年從西南聯合大物理系畢業。1944年,獲得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 [26]  [71]  [82]  。1948年6月,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1966年,任職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 [113]  。1957年10月,因“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導致有關基本粒子方面的許多發現”,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92]  。1964年3月,入籍美國 [60]  。1965年,當選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長 [38]  。1999年1月,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131]  。201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籍 [60]  。2017年2月,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 
楊振寧主要從事統計力學和對稱原理、粒子物理研究 [1]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於1957年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 [92]  [131]  。提出的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新方向。曾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 [20] 愛因斯坦獎章 [87]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鮑爾獎 [53]  ,費米獎 [131]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等獎 [73]  [97] 
中文名
楊振寧
外文名
YANG Chen Ning、Frank [2]  [131]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合肥縣(現肥西縣
出生日期
1922年10月1日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理論物理學家
代表作品
《晨曦集》《曙光集》
主要成就
2022年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2019年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
1995年獲得愛因斯坦獎章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6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展開
主要成就
2022年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2019年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
1995年獲得愛因斯坦獎章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6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世紀50年代,與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 收起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131] 

楊振寧早年經歷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現肥西縣城西大街四古巷楊家 [131]  [1]  [89]  ,在他不到一歲時,父親考取安徽省留學美國公費生,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楊振寧6歲時,父親學成歸國,在廈門大學數學系任教授,遂與母親隨父親移居廈,並在廈門生活一年有餘。1929年,隨到清華大學任教的父親來到北京,就讀於清華大學附近成志小學,小學階段,楊振寧數學天賦開始嶄露頭角,父親並沒有催促他繼續拔高數學成績,而是給他請家教補習《孟子》,使他學習到中國歷史知識,學習到很多中學課本中難以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4] 
1926年,楊振寧於合肥留影 1926年,楊振寧於合肥留影

楊振寧教育經歷

楊振寧國內求學

1933年,11歲的楊振寧從成志小學畢業,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崇德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崇德中學沿襲英國教育思想,在學校,楊振寧比同班同學小一到兩歲,個頭小,常常受到一些同學欺負,由於書念得好,他很快得到同學尊 [4] 
1935年,楊振寧在清華園西院十一號院中留影 1935年,楊振寧在清華園西院十一號院中留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楊振寧一家離開清華園,9月,楊振寧進入合肥廬州中學繼續讀高中二年級,後來為逃避日本侵略軍飛機的轟炸,廬州中學由合肥遷到合肥南邊70多里處三河鎮 [131] 
1938年3月,楊振寧到達昆明,在昆明昆華中學讀了半年高中二年級,沒有讀高三。同年秋,以總成績第二名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2月,轉至物理系 [131]  ,當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與南開大學三所學校臨時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總校址設在昆明。戰爭時期學習條件艱苦,楊振寧剛到西南聯合大學時,40個同學合住在學校臨時在城西北郊蓋的茅草房中,飯堂沒有板凳,所有人站着吃飯,吃摻有糠皮的糙米。西南聯合大學6年時光對楊振寧人生產生影響,在國破家亡的邊緣,增強了他們的憂患意識,在特殊時期,能坐下來讀書是多麼不容易,大家都很努 [4]  。在校學習期間教授大一國文的有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王力等,教授大一物理的是趙忠堯,大二電磁學跟隨吳有訓,力學跟隨周培源 [71]  。1940年,獲得“穆藕初先生獎學金”資 [43] 
1938年,楊振寧報考大學時的准考證 1938年,楊振寧報考大學時的准考證
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合大物理系畢業,後轉到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1943年秋,參加“庚款興學”留美考試。1944年春,“庚款興學”留美考試放榜,成為全國物理專業惟一被錄取的留美生。同年,獲得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 [71]  ,在等待出國護照、簽證的一年中,在西南聯合大學附中教授高中數學 [26]  [82] 
楊振寧的公費留學生證書 楊振寧的公費留學生證書

楊振寧赴美留學

1945年8月,楊振寧與留美同學在昆明乘機到達印度加爾各答,在加爾各答等待到美國的海輪,兩個月後,搭乘運輸美國士兵回國的U.S.S.General Stewart海輪,經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再越過大西洋,於1945年11月在紐約上 [131]  [71] 
達到美國後第三天,楊振寧赴哥倫比亞大學找恩利克·費米,但是費米正參加美國軍方保密工程,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失望之餘,楊振寧決定到普林斯頓大學尤金·維格納,但維格納正準備他的年度休假。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遇到他在西南聯合大學的老師張文裕,張文裕建議他去芝加哥大學等待恩利克·費米 [131] 
1946年1月,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正式註冊,成為該校博士研究生。由於某些原因,楊振寧跟隨費米做實驗的計劃失敗,聽從費米建議,愛德華·特勒接收楊振寧做他的研究生。在做特勒研究生期間,楊振寧經常參加費米專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和討論班,領會了費米善於抓住物理現象本質的風格。同年秋,楊振寧想通過物理實驗做博士論文,費米因此把他推薦給阿里森,楊振寧在阿里森實驗室工作了20個月,也發現了他的短板——動手能力、實驗能力弱。1948年春,楊振寧聽從愛德華·特勒建議,放棄實驗物理轉攻理論物理學,準備《論核反應和符合測量中的角分佈》作為他的博士論文。6月,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哲學博士學位 [131] 

楊振寧工作經歷

楊振寧海外經歷

  • 任職芝大
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楊振寧在密歇根大學度過了一個夏天,聆聽朱利安·施温格(J.Schwinger)、弗里曼·戴森(FreemanJ.Dyson)講授量子電動力學重整化問題。同年秋,回到芝加哥大學,獲聘為物理系講師,並繼續做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研究。期間,與羅森·布魯斯合作研究μ衰變及β捕獲,並與李政道合作發表文章《介子與核子和輕粒子的相互作用》,這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首次合作 [131] 
  • 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
1949年春,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聆聽羅伯特·奧本海默關於“量子電動力學重整化(renormalization)問題”的學術演講,併產生興趣,遂請費米和特勒推薦給羅伯特·奧本海默,希望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後。同年秋,楊振寧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在普林斯頓工作期間,他沒有像他設想的研究量子電動力學重整化的問題,而是選擇重整化的算法。工作一年後,奧本海默很欣賞楊振寧,決定留下他。1950年春,奧本海默為楊振寧開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為期五年聘書,經過考量,楊振寧決定留下 [131]  。一年後轉為永久研究 [13]  ,後升任教授 [71]  ,直至1966年,他在此度過17年學術黃金期 [113]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辦公室中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辦公室中
1952年12月,楊振寧受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高能同步穩相加速器部主任柯林斯邀請,於1953年至1954年,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關於多重介子產生的實驗 [113]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發表了非阿貝爾規範場論,也稱作“楊-米爾斯場理論”。此後,規範場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成為20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 [56]  。1961年,到斯坦福大學做學術訪問,並對超導中的統計力學問題產生興趣 [131] 
  • 獲得諾貝爾獎
1957年10月,因“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導致有關基本粒子方面的許多發現”,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於1956年10月1日正式發表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到以這一理論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歷時13個月,創下諾貝爾獎頒獎史上獲獎最紀錄 [92]  ,自此,宇稱不守恆正式被物理學界承認 [56] 
1957年,楊振寧接受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手授獎 1957年,楊振寧接受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手授獎
  • 入籍美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禁止所有獲得博士學位以上的華裔返回中國,於是楊振寧回國問題一時無法實現,隨着研究工作深入,逐漸適應美國生活,娶妻生子,有了把家安在美國的想法。1957年夏,楊振寧在日內瓦和父親團聚,共同生活兩個月。1960年春、1962年,兩次在日內瓦和父母會面,父親向楊振寧介紹了中國的新思想、建設等,希望他回國,中國需要科技人才,可楊振寧覺得中國當時的情況不利於他個人的學術進展,回去後,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滯現象,楊武之最終也沒能説服他。1964年3月23日,楊振寧入籍美國 [60]  ,對於加人美國籍,其內心一直在鬥爭,不願輕易做出決 [131] 
1957年,楊振寧和父親第一次在日內瓦團聚時合影 1957年,楊振寧和父親第一次在日內瓦團聚時合影
  • 加入石溪大學
1965年,楊振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紐約州要在紐約幾所大學中設立五個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席位,名額由各大學競爭決定,講座教授每年可以獲得當時是全美國最高的10萬美元資助,這一決議引起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校長約翰·托爾(JohnS.Toll)的關注,並與楊振寧取得聯繫,希望他來石溪分校任職。考慮之後,楊振寧於4月底作出決定,接受石溪分校職位,並於1966年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就任愛因斯坦講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長 [38]  [131] 
楊振寧來到石溪分校後,給理論物理研究所組建制定嚴格標準,請來李輝昭(Benjamin W. Lee)、傑拉德·布朗(Gerald E.Brown)等學者,把研究所作為物理系組成部分,讓學生及物理系其他老師有接觸交流的機會,與其他教師一起承擔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學,注意與其他學科尤其是數學的聯繫 [131]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 
1997年11月,楊振寧在家中感到胸悶,檢查結果是心臟大血管七處堵塞。17日,成功作了搭橋手術,三個月以後,重返工作崗位,雖然還想做許多事情,但歲月不饒人,於是決定退休 [131] 
  • 正式退休
1999年1月,楊振寧在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上完最後一節課後,正式退休。5月,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為楊振寧舉辦退休研討會,許多多年不見面的老朋友在研討會上見了面,讓楊振寧感動和興奮,身患癌症的米爾斯也抱病來參加研討會。研討會最後,楊振寧引用朱自清改自李商隱的詩句“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來做最後道別 [131] 
1999年5月,石溪分校為楊振寧舉行盛大退休儀式 1999年5月,石溪分校為楊振寧舉行盛大退休儀式

楊振寧國內經歷

  • 香港中文大學經歷
20世紀在60年代起,楊振寧多次在香港訪問和講學。由於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持續關注,校方希望與楊振寧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關係,1986年,楊振寧接受香港中文大學聘請,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此後,他每年都要在香港居住三個月左右,為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學術講 [38]  [131] 
  • 迴歸清華大學
退休以後,楊振寧落葉歸根、回國定居的想法,無時無刻不在心中縈繞,實際上是自然,也可以説是必然的結果,可以為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更好地儘自己一份力量 [131]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體制、研究模式及其發展啓發了清華大學,並設想建立清華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聘請楊振寧擔任所長。1996年5—6月,清華大學正式定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1996年6月,楊振寧訪問清華大學,就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組建事宜進行討論。1997年1月,第二次來清華大學探討高等研究中心的籌備工作。1997年6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楊振寧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8月,出席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999年10月,參加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落成典,並出席高等研究中心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 [71]  。2002年5月,清華大學在“勝因院”為楊振寧修建一棟兩層樓別墅,取名“歸根居” [131]  。2003年,楊振寧和夫人正式回到清華園定居,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 [56] 
2004年,楊振寧為清華大學本科生授課 2004年,楊振寧為清華大學本科生授課
  • 落葉歸根
2004年11月,楊振寧獲得在中國永久居留證,也是首批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之一 [131]  。201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 [60]  。2017年2月,轉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 [19] 

楊振寧主要成就

楊振寧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楊振寧長期從事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研究。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領域的發現是他研究工作的見證,提出的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新方向 [28] 
  • 相變理論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研究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1年,完成關於2維Isim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論文,得到了1/8臨界指數。1952年,和李政道合作完成關於相變理論研究,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現它的根的分佈決定了狀態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於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其中單位圓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數的零點位於某個複平面上的單位圓上 [23] 
  • 楊-Mills規範場論
1954年,楊-Mi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後來通過許多學者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成為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該論文從數學觀點講,是從描述電磁學的阿貝爾規範場論到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的推廣。從物理觀點上講,是用此種推廣發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礎規則。在主宰世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由楊-Mills理論描述 [23] 
  • 玻色子多體問題
源於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研究。和黃克孫、Luttinger合作將贗勢法用到該領域。和李政道用雙碰撞方法得到正確的基態能量修正,又和黃克孫、李政道用贗勢法得到同樣的結果,得到的能量修正中平方根修正項,此修正項隨着冷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而得到實驗證實 [23] 
  •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預印本引起Oehme於1956年8月致信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軛(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後與李政道、Oehme發表論文57e,討論P、CT各自不守恆之間的關係 [23] 
  • 宇稱不守恆定律
1957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弱衰變過程中宇稱不守恆原理,指出真實世界與鏡子裏的影像左右不對稱、不等同。由於左手在鏡子裏呈現為右手,所以左右對稱問題,可以説成為真實世界(實物)與鏡子裏世界(鏡像)是否可以區分的問題。從實物到鏡像(再加上一個不影響物理定律的旋轉),叫做宇稱變換。所以左右(不)對稱,又叫做宇稱(不)守恆,這項發現對以後數十年間基本粒子理論的發展產生影 [23] 
  • 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年,發現1維8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另探討了此問題的S矩陣。他發明的嵌套Bethe假設方法被Lieb和伍法嶽用來解出1維Hubbard模型 [23] 
  •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於電磁場的基本原理,並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 [23] 
  •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1962年,楊振寧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概念,從而統一刻畫超流和超導的本質,探討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1989到1990年,在與高温超導密切相關的Hubbard模型裏找到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本徵態,並和張首晟發現了它的SO(4)對稱性 [23] 
  • 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
1964年,實驗上發現CP不守恆後,引發眾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楊振寧和吳大峻作了CP不守恆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後來分析此類現象的唯象框架 [23] 
  •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嚴格解
1969年,楊振寧和楊振平將1維8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温度。這是歷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計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嚴格解 [23] 
  • 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
20世紀70年代,楊振寧致力於研究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發現了不可積相位因子的重要性,從而意識到規範場的幾何意義 [23] 
  • 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
1975年,楊振寧和吳大峻用不可積相位因子的概念給出了電磁學以及楊一Mills場論的整體描述,討論了Aharonov-Bohm效應和磁單極問題,揭示了規範場在幾何上對應於纖維從上的聯絡。把物理學中規範場論的基本概念準確“翻譯”成數學中纖維叢理論的基本概念,促進了數學與物理學成功合 [23] 
  • 平台建設
1966年, 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成立理論物理研究所 [13]  。1986年,與陳省身在南開大學創辦理論物理研 [6]  。1994年,與丘成桐在香港中文大學創立數學科學研究 [22]  。1996年6月,與王大中梁尤能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5]  [52] 

楊振寧人才培養

  • 設立基金
從1980年起,在楊振寧直接發起和倡導下,先後設立了“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有限公司”“北美清華教育基金會”,以及幫助和促進“邵逸夫獎”“何梁何利基金”“求是科技基金會”等的建立 [131] 
設立時間
基金名稱
基金總額/額度
接收單位
主要用途
2005年
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 [17] 
1000元/人
海南大學
用於資助海南大學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完成學業
2000年10月
楊振寧獎學 [11] 
50萬元
以獎勵具有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優秀本科生
2000年
楊振寧獎學金 [12] 
-
香港中文大學
以表揚研究表現及學術成績優秀學生
  • 資助中國學者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組織“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Committee on Education Exchange with China,CEEC)”,目的是資助中國學者作為訪問學者到石溪分校研究、講演。資金由楊振寧在香港、美國等地募捐籌集而來,其中包括利氏獎金、應行久夫人獎金、葛任門獎金、方樹泉獎金、楊志雲獎金、馮景禧獎金、何善衡獎金、呂寧榮獎金、梁琚獎金、查濟民獎金、劉永齡獎金、旭日集團獎金等12個獎金,每個獎金每年為訪問學者提供12000美元 [131] 
從1981年至1992年,12個獎金為80餘位學者提供了訪問學者的資助,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蘭州大學南開大學等不同高校,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西藏博物館中國電影家協會等研究機構學者,先後在石溪分校訪問約10個月時間裏,自由地從事研究,包括人類學社會科學以及工程、自然科學等。這些學者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此後做出了出色工作,如谷超豪楊福家陳佳洱葛墨林王元孫昌璞等,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31] 
  • 講授課程
1944年,楊振寧成功考取“庚款興學”留美生,在等待出國的一年中,在西南聯合大學附中教授“高中數學”“範式大代 [26]  [82]  [131] 
2004年,82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親自開設大一物理課程,整整一個學期,給清華物理系和數學系200名本科生講課,每次課講兩個45分鐘,每週兩次課程。他編寫教案,每堂課前用兩個時備課 [34] 
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期間,講授“理論物理問題選”“廣義相對論”等課程。在香港中文大學為研究生講授“理論物理主旋律”課 [131] 
  • 指導學生
圖片
學生姓名
備註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
中國現代作家、重慶市委統戰部原部長
宗璞 [82] 
中國當代女作家、哲學家馮友蘭之女
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
-
祖德 [131]  [136] 
佐治亞大學物理系教授
-
比爾·薩瑟 [131] 
-
[78] 
中國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原主任
-
[79] 
從事加速器物理和自由電子激光科學研究,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高級物理學家
-
[130] 
翟薈 [81]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
聞一多長子

楊振寧社會任職

社會任職情況
時間
擔任職務
1966年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2年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
1986年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93年
延邊大學名譽教授
1994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執行委員
1995年
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1997年
-
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
2002年
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2004年
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2009年
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
2011年
寧夏大學名譽教授
2018年
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2020年
2023年
[1-140] 

楊振寧社會活動

楊振寧反獨保釣

1971年,楊振寧結束中國訪問,回到美國後,應“保釣”學生的邀請,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講,參加保釣運動,發表題為《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演講,以所見中國不屈不撓之精神示於學生,感染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念。他和歷史學家何炳棣、數學家陳省身被稱為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許多美國人,因為受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持友好態度,並願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獻計獻策。
1971年10月,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他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3月25日,楊振寧批評港獨政客李柱銘前不久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的行為既不應該也不明智。楊振寧語重心長地説,根據《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國一部分,這是既定事實,香港人必須有正確瞭解,否則香港會產生“很不利的事情”。11月12日,楊振寧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強調,中國只有一個,“合則盛,分則衰”。
2005年7月4日,楊振寧等曾參與保衞釣魚島運動的老將們集結,召開記者會表達保釣的立場,簽字聲明,指責李登輝説釣魚島是日本領土是錯誤的。

楊振寧創辦協會

1977年,楊振寧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親任會長,後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自費8000美金在《紐約時報》上整版刊登“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及其他文章,表達了全美華人對於中美建交的願望,在中美兩國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樑。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楊振寧設立基金會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起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基金會從成立到2007年結束的24年中,資助金額累計達2000多萬元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百個,使一批中青年學者脱穎而出,同時還為中山大學建成一座研究大樓。
1997年12月,楊振寧、丁肇中發起的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在美國特拉華州註冊,1998年獲美國國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國聯邦所得税待遇。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註冊登記。
2004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於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翁徵宇教授成為第一位“楊振寧講座教授”。

楊振寧設立獎學金

1981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分校設立了CEEC獎金,從美國和香港募集資金,專門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做訪問學者,到20世紀90年代初,共有80餘名中國學者得到該獎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絕大部分按時回國到原單位服務。
2000年10月29日,在南京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楊振寧,捐資設立“楊振寧獎學金”,以獎勵具有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優秀本科生,獎學金基金總額為50萬元。同年,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楊振寧獎學金”,表揚研究及學術成績優秀的中大同學。截至2012年,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獲得該獎學金。

楊振寧捐資捐贈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一年。
1999年,楊振寧決定將其自1944年起發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設於港中大校園的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2004年11月,楊振寧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2005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學金”,每人1000元人民幣,用於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
2007年2月,經楊振寧博士同意,東莞理工學院的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金額為1000萬元的楊振寧獎學金。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將其所屬的一切資產無償贈送給中山大學。該基金會的發起人楊振寧教授出席資產贈送移交儀式,其主要內容為:現金人民幣1100多萬元,港幣約36萬元,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樓及其中的所有設備等。9月22日,楊振寧度過85歲生日,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楊振寧銅像致贈儀式。
2016年8月26日,楊振寧偕翁帆中國美術館捐贈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頂級雕塑作品《筆架》《駱駝》和《馬》。其中的《筆架》是熊秉明專為楊振寧創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縮寫,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楊振寧與清華大學簽署捐贈協議
楊振寧與清華大學簽署捐贈協議(3張)
2021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為支持清華大學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楊振寧先生決定將他的辦公室和資料室內的圖書、文章手稿、來往書信、影像資料,以及字畫和雕像等藝術品共計2000餘件/冊無償捐贈給清華,由清華圖書館接收並設立專室(“楊振寧資料室”)進行保管和展示。

楊振寧做客人民網

2013年9月24日,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江直通車系列訪談。談到長壽秘訣,他説:第一,要感謝父母給的很好的基因。第二,就是不抽煙、不喝酒,沒有很多對身體不好的習慣。

楊振寧主要-成就

楊振寧學術成果

  • 相變理論
楊振寧(1983年初於香港沙田) 楊振寧(1983年初於香港沙田)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1年,楊振寧獨立完成的關於2維Isin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195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並發表了兩篇關於相變理論的論文。兩篇文章同時投稿和發表,發表後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論文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現它的根的分佈決定了狀態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於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這兩篇論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論文中的單位圓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數的零點位於某個複平面上的單位圓上。
  • 玻色子多體問題
起源於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首先,他和黃克孫、Luttinger合作發表兩篇論文,將贗勢法用到該領域。在寫好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之後等待實驗結果的那段時間,楊振寧和李政道用雙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確的基態能量修正,然後又和黃克孫、李政道用贗勢法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項,但當時無法得到實驗驗證。不過,這個修正項隨着冷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而得到了實驗證實。
  • 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年,楊振寧發現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1967年,楊振寧還寫了一篇於翌年發表的文章,進一步探討了該問題的S矩陣。後來人們發現楊—Baxter方程在數學和物理中都是極重要的方程,與扭結理論、辮子羣、Hopf代數乃至弦理論都有密切的關係。楊振寧當年討論的1維費米子問題後來在冷原子的實驗研究中顯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發明的嵌套Bethe假設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嶽用來解出了1維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後來成為高温超導的很多理論研究的基礎。
  •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嚴格解
1969年,楊振寧和楊振平將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温度。這是歷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計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嚴格解,這個模型和結果後來在冷原子系統中得到實驗實現和驗證。
  •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楊振寧攝於2006年 楊振寧攝於2006年
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於電磁場的基本原理,並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在這個工作中,楊振寧和Byers將規範變換技巧運用於凝聚態系統中。相關的物理和方法後來在超導、超流、量子霍爾效應等問題的研究中廣泛應用。
  • 非對角長程序
1962年,楊振寧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從而統一刻畫超流和超導的本質,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這是當代凝聚態物理的一個關鍵概念。1989到1990年,楊振寧在與高温超導密切相關的Hubbard模型裏找到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本徵態,並和張首晟發現了它的SO(4)對稱性。
對稱性是物理學之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之一。從經典物理以及晶體結構,到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對稱性分析是物理學中的有力工具。楊振寧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 他往往能準確利用對稱性,用優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結果,並且突出本質和巧妙之處。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楊振寧被稱為“對稱之王(Lord of Symmetry)”。
1950年,楊振寧關於p0衰變的論文以及他和Tiomno關於β衰變中相位因子的論文奠定了他在該領域中的領先地位。1956年,θ-τ之謎是粒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當時普遍討論宇稱是否可以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從θ-τ之謎這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走到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提出“宇稱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守恆,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許不守恆”的可能,指出了好幾類弱相互作用關鍵性實驗,以測試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1957年1月,吳健雄領導的實驗組通過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確實不守恆,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盪。因為這項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參加1957年諾貝爾獎典禮 楊振寧參加1957年諾貝爾獎典禮
  •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因為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預印本,所以Oehme於1956年8月致信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軛(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係的問題。這導致楊振寧、李政道和Oehme發表論文57e,討論P、C、T各自不守恆之間的關係。該文對1964年CP不守恆的理論分析有決定性的作用。
  • 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
1960年,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實驗信息,利用實驗物理學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楊振寧在理論上探討了高能中微子實驗的重要性。這是關於中微子實驗的第一個理論分析,引導出後來許多重要研究工作。
  • 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
1964年,實驗上發現CP不守恆後,引發出眾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楊振寧和吳大峻沒有理會那些脱離實際的理論猜測,而作了CP不守恆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後來分析此類現象的唯象框架。這反映了楊振寧腳踏實地的作風,也明顯顯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響。
  • 楊—Mills規範場論
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後來許多學者於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在主宰世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由楊—Mills理論描述,而描述引力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與楊—Mills理論有類似之處。楊振寧稱此為“對稱支配力量”。楊—Mills理論是20世紀後半葉偉大的物理成就,楊—Mills方程與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楊振寧
  • 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
楊—Mills理論還把物理與數學的關係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1970年左右,楊振寧致力於研究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發現了不可積相位因子的重要性,從而意識到規範場有深刻的幾何意義。
  • 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
1975年,楊振寧和吳大峻發表了論文75c,用不可積相位因子的概念給出了電磁學以及楊—Mills場論的整體描述,討論了Aharonov—Bohm效應和磁單極問題,揭示了規範場在幾何上對應於纖維叢上的聯絡。這篇文章裏面附有一個“字典”,把物理學中規範場論的基本概念準確地“翻譯”成數學中纖維叢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個字典引起數學界的廣泛興趣,大大促進了數學與物理學以後幾十年的成功合作。

楊振寧論文著作

論文
刊發數量
論文名稱
刊物名稱
約300篇

《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著作
出版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社
1963
《基本粒子發現簡史》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
《論文選集與後記1945-1980》(英文)
佛里門公司
1985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89
《楊振寧演講集》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8
楊振寧文集》(中文)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
《楊振寧文集:傳記 演講 隨筆》(中文)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曙光集》(中文)
簡體版,北京三聯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作室
2010
《聯大教授》(中文,汪曾祺、馮友蘭、楊振寧)
新星出版社
2018
晨曦集》(楊振寧、翁帆)
商務印書館
2020
《楊振寧論文選集1945-1980》(2020年再版)
商務印書館
2021
《拓撲與物理》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參考資料:

楊振寧個人生活

楊振寧生日考辨

楊振寧的生日有兩種説法,分別為1922年9月22日和1922年10月1日。
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資料,楊振寧教授生於壬戌年(1922)農曆八月十一日。二戰後出國深造時,出生日期轉成公曆,當時只取其大概,證件一律記為9月22日。按正確換算,先生之生辰應為公曆10月1日,與國慶同日。
據新華網報道,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
另據李炳安、鄧越凡兩位教授考證,楊振寧先生生日為10月1日,恰巧與國慶、楊振寧發表獲諾貝爾獎之論文的日子相同,而楊振寧先生護照上的生日為9月22日。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的《人情物理楊振寧》中“楊振寧大事年表”(2010年經楊振寧本人修訂)也記載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2021年9月22日)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2021年9月22日)

楊振寧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楊武之,1896-1973,數學家、教育家,原西南聯大教授。
母親:羅孟華,1896-1987。
岳父母
岳父: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岳母:曹秀清,1902年~1984年。
妻子
原配:杜致禮杜聿明長女,2003年10月病逝。生有二子一女。
現任:翁帆,1976年7月出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2004年結婚。
子女
長子:楊光諾,1951年出生,美國電腦工程師。
次子:楊光宇,1958年出生,美國化學家。
女兒:楊又禮,1961年出生,美國醫生。

楊振寧情感經歷

  • 17歲為學業放棄初戀
楊振寧的初戀女友張景昭 楊振寧的初戀女友張景昭
楊振寧17歲時,遇見一個叫張景朝(張景昭)的女同學,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潑,因為是數學系的學生,而楊振寧父親是數學系主任,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家裏找其父親。因此,楊振寧認識了張景朝。有一天,張景朝沒來之前,楊振寧稱其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得知她來了以後,以後幾個月波濤洶湧,使得他心裏頭很煩燥,後想了想,認為這對其前途不好,所以楊振寧決定,現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時候,應該集中注意學習和工作。這個決定維持了十年,27歲的時候,才開始去找女朋友。
  • 27歲師生一戀五十年
楊振寧與杜致禮 楊振寧與杜致禮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唸完六年書後,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1945年赴美留學時,楊振寧並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1949年,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紐約結婚。
  • 82歲演繹忘年戀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面對這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式的婚戀,有人祝福,也有人質疑。楊振寧形容未婚妻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楊振寧表示,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他雖然歲數上已經年老,但精神上還是保持年輕。這也是翁帆覺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翁帆的同學介紹,翁帆的畢業論文曾打算寫“楊振寧的翻譯思想”。
2008年1月,北京三聯書店發行了楊振寧的一本新書《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寫道,魯迅王國維陳寅恪的時代是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個長夜,而他自己就成長於這個看似無止境的長夜中。他繼續寫道:“幸運地,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我今年85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
2011年6月底,由學者江才健撰寫、更為全面講述楊振寧人生的書《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面世,在和小自己54歲的翁帆結婚引發的喧囂之後,楊振寧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楊振寧自曝向翁帆的求婚。
2014年10月,結婚十年後,楊振寧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宜要孩子,因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着一個或者兩個孩子,那將是很困難的事。

楊振寧人物關係

  • 父子關係
他的父親楊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對於兒子的決定沒有抱怨。但楊振寧知道,直到臨終前,父親對於他加入外籍的舉動,在心底裏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 回國探親
1971年,楊振寧回到祖國,探望了病中的父親楊武之教授,首次見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在上海,他訪問了復旦大學、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訪問了北大、清華、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廠、農村和醫院。他見到了他敬重的老師吳有訓周培源王竹溪張文裕趙忠堯,見到了他的同窗摯友鄧稼先黃昆
  • 楊鄧情誼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的同學和朋友。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大的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鄧稼先對其姐説,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楊振寧與鄧稼先
楊振寧與鄧稼先(2張)
1945年,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徵求楊振寧的意見後,鄧稼先順利地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中國,此後,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繫。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中國,到上海之後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1986年5月與6月,楊振寧曾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後,楊振寧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藥,請韓敍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楊振寧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將一隻藍色盒子交給楊振寧,盒子裏面整齊地放着他們的家鄉安徽出產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楊振寧生日慶祝

  • 九秩榮慶
2012年,楊振寧90歲生日,清華大學贈送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鐫刻着楊振寧的四個重要學術貢獻:“規範場理論”、“宇稱不守恆理論”和他在統計力學高温超導方面的成就;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一系列活動恭賀楊振寧教授九秩榮慶。
楊振寧教授九十壽宴
  • 百歲華誕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託,教育部負責同志到清華大學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百歲生日的祝福,祝願他健康長壽。同日,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聯合舉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祝賀楊振寧教授百歲壽辰。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
2021年9月22日至2022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 中大摯友”公眾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蹟,並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2022年9月30日晚,搜狐視頻聯合高山科學經典、抖音舉辦“科學大家楊振寧百歲華誕”節目,並在10月1日楊先生生日當天,舉辦科普書籍《楊振寧傳》的導讀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慶祝楊振寧百齡華誕公眾展覽

楊振寧獲獎記錄

楊振寧所獲獎項

所獲獎項
序號
獲獎情況
獲獎年份
1
1957
2
1979
3
潤福德獎
1980
4
奧本海默紀念獎
1981
5
1986
6
莫斯科大學獎
1992
7
本傑明.富蘭克林獎
1993
8
鮑爾獎
1994
9
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波維爾獎
1994
10
1995
11
俄國波哥柳波夫獎
1996
12
1999
13
教皇學術獎
2000
14
2001
15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2006
16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08
17
2015
18
2019年度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2019
19
2019
20
2022
參考資料:

楊振寧榮譽稱號

所獲榮譽
序號
榮譽稱號
獲得年份
1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8
2
1965
3
1993
4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
5
清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6
6
上海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6
7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7
8
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97
9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1999
10
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5
11
台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
12
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5
13
2017
14
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2023
15

16
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

17

18
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

19
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

20
日本科學院榮譽院士

參考資料: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章及證書(現藏於香港中文大學)

楊振寧人物影響

楊振寧楊振寧星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佈,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報,將該台於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楊振寧海外專家

2008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當選理由是:在中美關係尚未解凍時期,帶動一大批華人學者回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先後在香港和美國發起成立三個基金會,成功地為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在海外募集數億元資金;推動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為清華引進“計算機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頂尖學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楊振寧品牌排名

2020年12月18日,入選《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第49位。
2021年12月26日,入選《2021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第28位。

楊振寧影視傳記

影視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播出平台
2021年5月29日
九零後
紀錄片

2021年9月22日、23日、25日
《大先生楊振寧 不負韶華》、《大先生楊振寧 家國情懷》、《大先生楊振寧 東籬歸根》
電視專題片
《國家記憶》
2024年1月24日
紀錄片

2016年3月
《楊振寧傳》(增訂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圖書

2020年
《楊振寧傳》
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

楊振寧人物事件

楊振寧楊李之爭

楊振寧與李政道 楊振寧與李政道
楊振寧從1949年與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關於他們個人關係分裂的原因,楊李雙方偶有公開敍述,然而各有説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楊振寧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與李政道的決裂是他今生最大遺憾。從可靠的事件順序梳理,李政道首先宣佈“宇稱不守恆”發現的主導權歸他,楊振寧才對此做出反駁。考察文獻,李政道在20世紀70年代和2004年對“宇稱不守恆”發現過程的論述存在着明顯的矛盾。據研究,李政道提出的“署名習慣”並不存在。

楊振寧愛國情懷

周總理與楊振寧
周總理與楊振寧(2張)
1971年7月28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並宴請了楊振寧和他的親屬。在席間三小時的討論及宴會後兩小時的談話中,周總理詳細詢問了美國的社會情況,楊振寧談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看法。
周恩來誠懇地請他就中國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見和建議。楊振寧坦率地直抒己見:中國在教學科研中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很好的,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這也是必須的。但是,目前中國理工科大學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應引起重視。在科研機關裏,也存在着不重視基礎理論的傾向。他還談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事後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作了認真的研究並及時給予落實。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院長聶華桐用“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來描述楊振寧的愛國情懷。

楊振寧宗教信仰

  • 否認撰文談佛教與科學
2014年初,網絡上流傳一篇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並且杜撰出楊振寧的言論:“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然而經過細緻調查,沒有在任何演講集和傳記裏面發現類似言論,最後發現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説的,屬於以訛傳訛。
楊振寧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就曾經公開表述:“本人從來沒有讚揚過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學並沒有兼容性。”“如果哲學尚有可取之處,宗教基本一無是處。”關於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楊振寧做出公開聲明,此文非其所作。
  • 批評玄學
楊振寧反對玄學,提倡現代科學觀,對易經做出過批評,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9月3日,楊振寧在人民大會堂做了題目是《〈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演講,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道理: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科舉制度。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國傳統裏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楊振寧人生三立

楊振寧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楊振寧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什麼呢?是立德、立功、立言。這個德、功、言,功是什麼定義?言是什麼定義?幾千年來也有改變。這個德是什麼呢?從來沒有解釋。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這就是楊振寧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楊振寧英譯歌詞

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會歌是由徐榮凱創作的《重逢》,其中,亞組委正式確定的《重逢》的英文歌詞由楊振寧、翁帆夫婦譯寫。

楊振寧人物評價

楊振寧媒體評價

學術界公認,楊振寧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就,他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央視網評)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理論”曾轟動整個物理屆,他一生投身於科學研究,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其事蹟和精神更值得大眾瞭解與學習。(光明網評)
楊振寧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科學報等評)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
以“朗道尺度”來衡量科學家的成就,最高級的是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其次就是楊振寧。(《今日海峽》評)

楊振寧學者評價

我們崇敬楊先生,是因為他是當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世界科學領域享有崇高的榮譽;是因為先生懷有深深的愛國情懷,雖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終心繫祖國;是因為先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因為先生身體力行、嘔心瀝血為國家培養、延攬了大批人才。(原國務委員陳至立評)
楊振寧先生始終心繫祖國物理學發展,積極組織和推動中國物理學會的對外交流和合作。楊先生不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學術成就,而且以知識分子擔當傳承了父輩的“有生應感國恩宏”,對中國物理學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傑評)
楊振寧先生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風範,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師。楊先生在一個世紀的歲月裏,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評)
1999年攝於楊振寧檔案室開幕禮 1999年攝於楊振寧檔案室開幕禮
楊教授對學問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探究物理的精美奧妙,是為“智”;楊教授在科研路上奮鬥向前,無畏無懼,突破邊界,是為“勇”;楊教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精神相結合創造出輝煌成就,是為“雙”;楊教授飲水思源,歸根東籬,全心全意全情地投入科學育人、報效祖國,是為“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評)
楊振寧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評)
楊-米爾斯場是物理上革命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評)
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物理學家戴森評)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
饒毅在《仁者壽:楊振寧先生》(載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主編《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中以“君子泰而不驕”評價楊振寧先生。
楊振寧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有十分豐富的想像力,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品質,就是誠實。(中科院外籍院士聶華桐評)
楊振寧攝於2008年 楊振寧攝於2008年
楊振寧的愛國,是愛到骨子裏的,而且是一貫的,永遠不變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響,但是,你不應該懷疑他的真誠。(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評)
楊振寧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偉人:在基本理論方面,他所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成為深切瞭解基本粒子之間四項相互作用的其中三項奠定基礎,從而大大增進人類對於大自然在最深層次結構和作用的認識;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與李政道所共同提的出弱作用是否宇稱守恆問題導致一個多年來未經實證的基本假設被推翻,由是為他們贏得諾貝爾獎的榮譽;在統計力學方面,他同樣有許多精妙的重要發現。更意想不到的是,他有兩項重要物理學發現與同時代的數學發展不謀而合,是相通的。除此之外,他在領導科學發展與國際合作,以及推動中國的科學與教育事業發展這兩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和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牛頓等前輩大師相比,但在人生道路上,他卻比前五位都幸運得多,只有牛頓與他大致相當。陳方正評)
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評)

楊振寧組織評價

《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 《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組委會評)

楊振寧自我評價

2023年5月27日下午,101歲的楊振寧通過視頻致辭説:“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什麼呢?是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這德、功、言,我自己覺得我做得還不壞,而且呢,是非常中國式的。”
1957年,在諾貝爾獎獲獎慶賀宴上,楊振寧説:“從不只一層意義上説,我是中國和西方兩種文化共同的產物,二者既有衝突,也有協調。我想説,我既為我的中國根源和背景感到驕傲,也為我獻身於現代科學而感到滿意,現代科學是人類文明起源於西方的一部分——對於它,我將繼續奉獻我的努力。”
楊振寧説:“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