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鎖定
作為一所首屈一指的研究型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與大學成員攜手創造、存取、傳播和保存知識,藉以啓發及支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學習及教學。 [1]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包含大學圖書館、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李炳醫學圖書館、建築學圖書館和利國偉法律圖書館等七所圖書館。
截至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擁有館藏2,587,498冊、期刊9,361種、電子期刊127,855種、電子書4,562,182冊、電子資料庫670個。 [1]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外文名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y
館    藏
近259萬冊(2014年)
分    館
大學圖書館、錢穆圖書館等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館

大學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廣泛收藏不同種類的館藏,包括特藏、香港研究資料、文學與人文館藏、工商館藏、工程館藏、理科館藏、社會科學館藏、參考館藏、通識教育和好書角。法律圖書館可經由大學圖書館進入。 [2] 
大學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5張)
這裏有中大圖書館中最齊全的設施——超過2,400個温習座位和超過230部電腦可供使用。為使讀者擁有一個獨立而安靜的學習環境,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參考閲讀室、教員研究室、博士生研讀室以及在較高樓層的安靜研習空間。尋找協作學習空間的讀者則可使用小組研討室、進學園和研究共享空間。在學期內進學園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開放。圖書館以技術導向,提供靈活使用的學習空間,包括中大圖書館的展覽空間,定期舉辦關於圖書館館藏的展覽。
在聯繫中大讀者與香港及世界各地學術資源的交流上,大學圖書館亦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它為合資格的中大讀者提供港書網 (HKALL) 服務和館際互借服務。此外,申請“聯校圖書證”及申請使用大學圖書館均需在大學圖書館內辦理手續。
大學圖書館於1965年成立,初期位於九龍安利大廈,1969年8月遷往沙田校園範克廉樓,作為臨時館址。1972年12月15日,位於校園中央樓高五層的本館落成啓用, 由故唐炳源博士夫人主持揭幕禮, 以紀念唐博士生前對本館所作之捐獻。為容納不斷增長的圖書館館藏和讀者,圖書館於1993年擴建至田家炳樓,又於2012年建成圖書館新翼大樓和進學園。 [2] 
進學園
進學園 進學園
位於圖書館地庫的進學園是啓發創新學習和學術活動的地方,學生與朋輩在這裏可以探索,創作和研習。這裏配備科技充足的學習環境和完善的計算機工作站,包括Mac計算機和個人計算機;可移動的互動電子白板和電視,專為小組工作而設;多用途學習室配置了LED電視、手提電腦和可移動的桌椅;小組研討室配置手提電腦、LED電視以及無線上網;高性能的多媒體工作站,專為電影剪輯和圖像設計而設以及3D打印及掃瞄服務。此處更有圖書館館員為同學的專題研習提供支持服務。 [3] 
進學園在學期中每日24小時開放,這裏同時提供靈活的座椅和設施,以支援不同的教學活動,例如圖書館講座、專題講座、工作坊、研討會、展覽和其他大學部門或單位合辦的活動。 [3] 
研究共享空間
“研究共享空間”位於大學圖書館一樓,空間設計創新、靈活多變,專為研究生和教研人員的需求而設。
它配置了各式先進科技和設施,設有IT間、參考閲覽室、一間多用途室、九間博士生研讀室及九間小組研討室,供圖書館研習班、特別課堂和學習活動使用。此外,更專為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集聚而設計集思閣,提供可隨意組合的座位及互動式白板,方便作跨科的輕鬆交流,以啓發研究構思和協作。多種研討課程亦在集思閣舉行,讓參加者就課程內容增加互動交流。 [4] 
為切合研究生、研究和教務人員學術及研究工作所需,研究共享空間提供多種服務及活動,包括講座及研習班、研究茶座、研究諮詢服務及適用於教學人員的引文檢索服務。 [4] 
崇基學院圖書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崇基學院圖書館藏書以音樂宗教教育、體育學、日本文學及語文、表演藝術及劇場為主,其中音樂及宗教的藏書,在東南亞地區頗具規模。部分卞趙如蘭音樂特藏,亦藏崇基學院圖書館。此特藏為哈佛大學音樂系卞趙如蘭教授(1922-2013)所捐贈的教學、研究及田野考察筆記、樂器等數據,彌足珍貴。 [5] 
崇基學院圖書館於1951年成立。現今的牟路思怡圖書館大樓是由美國亨利路思基金會,通過美國聯合長老會捐款興建,於1971年10月29日由亨利路思先生的妹妹牟路思怡夫人親臨主持揭幕,命名為牟路思怡圖書館。 [5]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錢穆圖書館 錢穆圖書館
新亞書院圖書館所藏書籍,主要為中國語言及文學和藝術類別。這些藏書有助本校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及藝術系的教學及研究工作。本館特藏包括錢穆特藏、新亞書院特藏、本地藝術特藏、藝術資料及北島特藏。 [6] 
新亞書院圖書館成立於1954年,最初位於九龍農圃道。1973年遷入香港中文大學,並以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命名。圖書館的設計,仿效美國肯塔基州碧理亞學院圖書館。館內除設有居高臨下的閣樓外,亦展出訪問藝術家及藝術系師生作品,是其特色之一。 [6] 
聯合書院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以收藏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視聽資料為主,館藏格式有數碼影像光碟、視像光碟、鐳射唱碟等。圖書館旨在利用各種教育媒體及科技,輔助師生的教學、研究。為方便課堂講習,多媒體館藏資料除在館內觀看、收聽外,亦供外借在校園使用。聯合書院圖書館亦收藏了一批殷商(約公元前1675-1029)甲骨,為全香港最豐富的甲骨收藏。2015年夏天,圖書館增收哲學類藏書。自學中心位於圖書館一樓,方便讀者使用。 [7] 
聯合書院圖書館於1956年成立,後蒙已故殷商胡忠先生慷概捐贈,新建院舍,圖書館遂於1972年遷入聯合書院校園,命名“胡忠圖書館”。2001年,圖書館更名為“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7] 
建築學圖書館
建築學圖書館主要為支持建築學院師生的教學研究工作而設。館藏具國際視野,涵蓋所有基礎建築學範疇,包括設計、科技、施工、建築實踐、歷史與理論、以及其他相關領域如房屋、環境設計、景觀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城市規劃,尤其注重中國以及亞洲國家的建築與城市規劃課題。建築學圖書館亦藏其他善本書、歷史地圖及工作圖。 [8] 
建築學圖書館1994年成立, 2012年9月遷往現址綜合教學大樓,為建築學院師生一星期七天、每天24小時開放。 [8]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位處大學圖書館田家炳樓四樓及三樓,館內庋藏法律及相關學科的書籍和期刊。
透過完善的規劃及設計,利國偉法律圖書館全面支援法律學院的創新課程,助以成為二十一世紀法律學術研究和培訓的區域中心。與大學圖書館相連的利國偉法律圖書館內備有供小組或個人研習的閲覽座位、八間小組研討室,館內亦設有個人電腦並已鋪設無線網路,以便讀者使用自攜的手提電腦接駁萬維網。 [9] 
位於港島中區法律學院研究生部的法律資源中心,除為讀者提供所需的法學教科書、參考資料及各種法例及案例彙編外,亦庋藏法律學院調解資料庫的書籍。 [9] 
李炳醫學圖書館
醫學圖書館位於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呂志和臨牀科學大樓內,肩負着輔助教學、學習和科研的使命,利用最先進的科技,使醫學院的師生能隨時隨地獲得豐富而詳盡的生物醫學資料。為配合教學醫院臨牀教學課程的需要,該館着重收藏臨牀和醫學科學書刊。而臨牀前期的書刊、護理學、藥劑學、公共衞生和中醫藥的資料則一併存放在大學圖書館內,以支援在校園進行的課程。 [10] 
李炳醫學圖書館始建於1980年,承蒙李頎祥先生、李顥祥先生及其兄弟們慷慨的捐贈。為感謝李氏兄弟的鼎力支持,醫學圖書館以其已故父親李炳太平紳士命名。 [10]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包括善本書、特色館藏、手稿和檔案文獻等,是教學和研究的重要資源。館藏善本書分中、西文兩部份,中文善本收錄自元朝(1271-1368)至清朝乾隆(1795)年間印刷之線裝書,西文善本則是收錄1900年以前出版之西文著作。圖書館收藏的商代甲骨數量更是全香港同類收藏之最豐者。檔案館藏包括手稿和檔案資料兩種,檔案資料以霍克思(David Hawkes)文獻、傅利曼伉儷文獻(Maurice and Judith Freedman papers)和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HKCIC)檔案至為珍貴;館藏手稿以香港作家和文人為主,以及中國作家高行健北島 [11]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數碼化館藏

為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推廣資源共享及促進學術硏究,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致力發展數碼化計劃及提供方便的線上瀏覽。自1995年起,已將大量印本及影音資料數碼化,其中包括中文古籍珍本、1911至1949年間民國時期於國內及香港出版的書籍,還有期刊、報章、手稿、開卷錄像膠捲及錄音錄像帶等,並已推出二十多項數碼化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亦積極與其他圖書館建立合作關係,促進資源共享。自2007年起,參與了“中美百萬冊書數字圖書館合作計劃”(後確立為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DAL)),已將1923年以前出版逾3.000項西方語言書籍進行數碼化,分享超逾65萬冊民國時期出版的線上館藏。 [12]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學科館藏

文學與人文館藏
文學與人文館藏支援文學院各學系的教學與研究;包括人類學、中國語言與文學、文化與宗教研究、英文、藝術、歷史、日本研究、語言學及現代語言、音樂、哲學、翻譯和其他跨學科資料。豐富的中英文語言核心館藏顯示中文大學對人文文化的重視及文學院融會中西文化和學術的傳統。館藏尤以中國語言,中國歷史、哲學、宗教、美術與音樂為強。圖書館的檔案與特藏也提供各類的中國文學與人文研究的原始資料。 [13] 
商科館藏
商科館藏支援工商管理學院的各項課程包括會計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金融學、酒店及旅遊管理、管理學與市場學。印刷書籍外,主要館藏包括電子書、電子期刊,公司財務與投資數據、法律與税務、經濟與社會數據等等。其他學科的館藏如法律、經濟學與社會科學館藏也提供豐富參考資料。 [13] 
教育館藏
教育館藏支援教育學院的本科、研究課程及教育專業人員的進修培訓。館藏涵蓋課程與教學、教育行政與政策、教育心理學、體育運動科學。資源包括印刷及電子書、電子期刊、經濟與社會數據、測驗及量度工具等。香港研究特藏和其他學科的基本館藏均提供與教育相關的資料。
教育館藏設教學資料特藏,收集以本地教科書為主的香港中小學各項教材。 [13] 
工程館藏
工程學科加上數學與理科館藏充分支援工程學院的各項課程包括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電子工程學、資訊工程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與高端研究。核心資源有ACM Digital Library、IEEE Xplore、 INSPEC、期刊和主要理科出版社的最新電子書等。 資訊科學是大學的重點研究領域,館藏提供支援與大資料分析和其他前沿研究如生物醫學工程、網路安全、能源工程及材料科學、設計與先進製造,金融與服務工程等。 [13] 
法律館藏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主要庋藏與法律學院在校園內及中區法律學院研究生部所開辦的法律學士、法律博士、法律碩士、法學專業證書、法學哲學碩士及法學哲學博士等課程的教學及研究需要相配合的資料。因應學院開辦的各類主修和選修法律課程,及配合不同課程及各教學人員研究所需,圖書館館藏所涵蓋的法律領域範圍廣闊,館藏重點是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及中國法律的原始法律資料(法例及案例彙編),二次文獻(書籍、活頁及期刊)則涵蓋所有法律學院教學及研究相關的法律學科領域,為配合學院的教學研究和各類模擬法庭比賽,館藏以國際及比較法資料尤為豐富。 [13] 
醫學館藏
李炳醫學圖書館負責支援醫學院的學習、教學和研究的需要。醫學館藏涵蓋各臨牀醫學科目,以及中醫護理、藥劑學和公共衞生的本科與研究生課程。由於為醫學院的教學課程運作於兩個不同的校園- 主校區和沙田的威爾斯親王醫院,醫學館藏的位置亦根據教學課程的需要而安排。臨牀前期、護理、藥劑學、公共衞生和中醫的學習材料都放置在大學圖書館,而醫學和臨牀科學的材料則存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中的李炳醫學圖書館。醫學館藏的強項在於豐富的循證醫學數據庫和蒐集不同生物醫學學科的全面性電子期刊館藏,以支援先進醫療科學的臨牀實踐和研究。 [13] 
理科館藏
理科館藏範圍包括化學、物理、數學、統計、地球系統科學、自然科學,及涵蓋在生命科學中的生物化學、生物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環境科學、食品及營養科學、分子生物技術學。館藏同時支援理學院、工程學和醫學的教學與研究需要。圖書館的理科、科技、工程與醫學館藏以電子資源為主,方便取用可以獲取最新的資訊。 [13] 
社會科學館藏
社會科學館藏包括建築、經濟、地理、政治、新聞與傳播、心理、社會及公共福利、社會學和性別研究等。書籍與期刊以外;圖書館提供各種數據庫、社會與經濟數據、地方誌、年鑑、多媒體資料等。圖書館所藏中國研究資料甚多,另外的香港研究特藏則蒐集所有香港出版品及關於香港的資料。建築學院設有建築學圖書館,是本港唯一一間學術建築學圖書館。館內收藏了圖書、期刊和多媒體資料。館藏涵蓋世界各地的資料,尤重中國及鄰近地區的建築文化。 [13] 
通識教育館藏
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大學通識、書院通識,以及兩科新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通識書籍包括經典作品、中國及西方文化、批判思考及時事議題等。
通識教育館藏分佈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大學圖書館
GE Books @ Kindle : 可於大學圖書館進學園或崇基圖書館借出。
書院通識教育:
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與聯合書院的通識教育書籍分別藏於三所書院圖書館分館,其他六所書院的通識書籍則分佈於各學科館藏 。 [13]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發展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烽火台事件

2008年11月,中文大學校方表示由於要迎接三三四新學制,位於中央校園的大學圖書館需要擴建,故將拆除於圖書館門外的烽火台。事件引起不少同學不滿,校方被指黑箱作業,學生、校友甚至教職員,竟在傳媒揭發後才知悉整個計劃,同時指出“烽火台不只是一個建築,而是一個屬於我們中大人的空間”,“在烽火台下擴建,根本不是惟一的選擇,甚至不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由於逸夫書院並未設有書院圖書館,四家書院均有學生提出於逸夫書院建新館的方案,惟校方未有就此表態。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

進學園
進學園(2張)
為應對本科四年制改革,香港中文大學自2009年開始擴建大學圖書館,至2012年完成。在擴建過程中,為保護圖書館四周的標誌性建築羣,包括大學廣場上仿古羅馬風格建築的“惠園”及“烽火台”上的《仲門》雕塑之風貌,並承傳大學建築的整體風格,建築師決定在擴建新翼的同時發展地下公用空間,開闢了佔地二千五百平方米的“進學園”,成為業界範例。前瞻性的設計,巧妙地把傳統“不見天日”的地庫打造成了五彩繽紛的多功能學習空間。天然光線透過“惠園”水池底部特別建造的玻璃天窗,照射在地庫的“進學園”上,形成波光粼粼的動感光影,感覺開揚。學生在此處學習或討論功課,可享受日光水影,抬頭又可觀賞蔚藍天空。 [14] 
“進學園”內的S 形特長桌子,是最具特色的設置,其高度和闊度變化有致,營造自由互動的氣氛,可隨用家心意配置使用,設計極富心思,在本地圖書館中實屬罕見。桌子底下隱藏電源插頭,方便學生使用流動電子產品,配合現代學習需要及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發展。“進學園”現時二十四小時開放,啓用以來深受學生歡迎,在考試高峯期,半夜時分仍有數百學生使用。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