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中文大學

鎖定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中大、港中大(CUHK),是一所享譽國際的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人文學科、數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與金融、醫學、法律、傳媒、地理等領域堪稱學術重鎮,也是香港唯一同時擁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拉斯克獎香農獎得主任教的大學。學校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以靈活學分制書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為特色,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亞洲首家AACSB認證成員,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學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於1963年合併成立;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生院;1976年,整合不同書院的學系,由大學統一負責;1986年,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
作為亞洲領先的高等學府和當代新儒家的主要陣地,中大先後聚集了錢穆林語堂高錕饒宗頤楊振寧余光中莫里斯姚期智蒙代爾盧煜明楊偉豪等一批專家學者,培養了數學家丘成桐、史學家余英時、遺傳學家徐立之、銀行家鄭海泉和十五位羅德學者等各界傑出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打破了大英帝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大學存在的鐵律,同時掀起香港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國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非殖民化的表徵之一,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1-13]  [165-168]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學
外文名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簡    稱
中大、港中大(CUHK)
創辦時間
1963年10月17日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綜合類
學校特色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成員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松聯盟成員
AACSBAMBA認證
主管部門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現任領導
李家超(監督)
查逸超(校董會主席)
段崇智(校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9人
香港科學院院士11人
院系設置
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研究院
校    訓
博文約禮
地    址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
院校代碼
81002
主要獎項
諾貝爾獎4項
菲爾茲獎1項
沃爾夫數學獎1項
圖靈獎1項
拉斯克醫學獎1項 展開
知名校友
丘成桐
余英時
徐立之
鄭海泉
何愷明 展開
知名教師
錢穆
林語堂
高錕
饒宗頤
楊振寧 展開
創校使命
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
代表色
紫與金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沿革

香港中文大學前身史略

香港中文大學全景 香港中文大學全景
1949年,香港人口暴漲,致使中文授課教育的需求激增,對香港高等教育構成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亦為香港帶來了大批出色的內地學者和教育家。他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開辦不少“難民學校”,講授專上程度的課程,協助南來及本地青年繼續學業。其後中文大學的三所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就是在這一時期孕育出來的。 [14] 
  •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3張)
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年,為國學大師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創辦,其教學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建校初期,規模極小,師生不過數十人。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由錢穆先生任院長兼文史繫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務長兼哲學系系主任,張丕介先生任總務長兼經濟系系主任,楊汝梅先生任商學系系主任,趙冰先生任法律顧問。
新亞早年的教授有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吳俊升先生、書法家曾克端、歷史學家左舜生、甲骨文專家董作賓、國學家饒宗頤羅香林等。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被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15-16] 
  •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由前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前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會督於1951年創辦,代表基督教在華髮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 [14] 
該校繼承以前在中國國內十三間基督教大學之精神,依據中國基督教之傳統,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為主要之授課語言,並以融合基督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開拓博愛包容、自由開放之風氣,培養學問通達、襟懷廣闊,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人才為宗旨。 [17-18] 
崇基學院創辦之初,僅有學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島聖約翰大禮拜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再租賃堅道147號樓房及下亞釐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共計十英畝,並於其地增建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該校乃於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 [18] 
  •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由廣僑、光夏、華僑、文化及平正會計專科學校五所私立書院合併組成。這五所書院是從廣州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
1956年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柯克教授訪港,建議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來,五所書院遂於同年6月宣佈組成“香港聯合書院”。
該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訓,肩負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應香港所需,與時並進,通過全人教育及羣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全人類服務。
1957年,聯合書院依據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會。聯合書院創校董事會主席及首任校長為蔣法賢醫生,校本部設在香港堅道一百四十七號,有學生六百多人。 [14]  [19] 

香港中文大學開拓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入口(1974)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入口(1974)
1957年,新亞、崇基、聯合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由蔣法賢擔任主席,爭取政府承認三院頒授學位的資格,為進一步合作奠下基礎。
1958年,港府接納設立一所中文大學的建議,繼於1959年正式宣佈資助三所書院,並以它們為新大學的基礎書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學籌備委員會,以初步籌劃大學校址、建設等事宜。
1962年,由薩塞克斯大學創校校長富爾敦爵士主持、國際學者組成的富爾頓委員會成立,以審定三院的水準,定下新大學的組織架構。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8張)
1963年,香港政府接納富爾敦委員會的報告書,臨時校董會隨即成立,關祖堯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任校長。9月15日,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0月17日,大學監督港督柏立基香港大會堂主持大學成立典禮,三所書院合併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同時成立。至此,從書院到大學這一長達十五年的艱苦歷程終告完成,中文和中國文化也終於在香港獲得明確地位。
草創之初的中大實行邦聯制,每所書院仍維持教學及行政上的獨立,大學僅負責頒授學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頒授學士學位;訂定校訓“博文約禮”。
1965年,開辦首項學生交流計劃;教育學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進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1966年,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成立(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中大曆任校長
中大曆任校長(8張)
1969年,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現址。
1971年,簡悦強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成立;聯合書院遷入沙田校址。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落成啓用。
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學院成立。
1976年,第二次《富爾敦報告書》呈交大學監督,建議加強教務人員參與治校,以及重組學系。不同書院的學系予以整合,由大學統一負責,提供“學科為本”的教育。
1978年,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1980年,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1981年,醫學院成立;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1982年,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首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10張)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此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984年,推行本科課程暫取新生計劃。
1986年,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逸夫書院成立。
1987年,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佈《第三號報告書》,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大學服務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彈性學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
1991年,工程學院成立;護理學系成立(2002年正名為那打素護理學院)。
1992年,藥劑學院成立。
中大傳統四大書院
中大傳統四大書院(12張)
1993年,會計學院成立;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1995年,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港互聯網訊息的核心。
1996年,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
1997年,利漢釗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學院成立(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中醫學院成立(2013年由理學院轉隸醫學院)。
1999年,公共衞生學院成立(2009年正名為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2000年,中醫中藥研究所成立。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長;首度頒授榮譽院士銜。
2003年,鄭維健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校園全景
校園全景(4張)
2004年,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法律學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開始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招收內地本科生。
2006年,大學制定策略計劃,確立今後十年發展方向;選定五個重點資助研究領域;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成立。
2007年,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成立;獲國家教育部列入提前錄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鄭海泉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建築學院成立。
2010年,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
2011年,中大教學酒店開幕暨鄭裕彤樓命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開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學制改革,採用四年制本科課程,迴歸創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學制。
香港中文大學校慶標誌及慶祝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校慶標誌及慶祝活動(6張)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50週年金禧校慶;康本國際學術園開幕;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2014年,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2015年,成立全港學界首間海量數據(Big Data)決策分析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動土;梁乃鵬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長;成立“環球校友諮詢委員會”及“傑出校友訪問計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開幕。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分別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簽約,合辦本科雙學位課程。
2020年,成立多元共融事務處;推行“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網上學生交流計劃。
2021年,實施《中大策略計劃2021-2025》;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正式營運。
2022年,查逸超教授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校企合作教育計劃——“在學•在職計劃”正式啓動;成為四所入選英國政府“高潛力人才簽證計劃”的中國大學之一。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60週年校慶;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揭牌;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高峯會香港中文大學北京中心成立;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意向書及展覽協議;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成立;與北京大學合辦“中美高水平大學校長對話”。
(參考資料: [2]  [11]  [13-14]  [20-26]  [173]  [180]  [189]  [192]  [240-242]  [245]  [259-261]  [274]  [371] 
香港中文大學百萬大道 香港中文大學百萬大道

香港中文大學辦學條件

香港中文大學師資力量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 [8]  。截至2022年6月,學校擁有全職教職員8091人,其中教授369人,副教授286人,助理教授377人,各類講師629人,研究人員1695人。 [27] 
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纖之父”高錕於1987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卸任校長一職後一直擔任中大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8]  [28] 
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及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丘成桐教授為中大校友,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8] 
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1999年起,楊教授宣佈將他全部獎章(包括諾貝爾獎章)、論文、手稿及書札,捐贈給中文大學,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8]  [29]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爵士,於2002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並出任晨興書院院長。 [8]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於2009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8] 
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首位華人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於2005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8] 
著名文學家白先勇教授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他為文學院開設“崑曲之美”課程,並任中大“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 [30]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於2004年至2010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他在計量經濟學、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特別是東亞經濟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31-32] 
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教授是海內外聲譽卓著的著名學者,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美國漢學界屈指可數的重量級學者。 [33] 
中文大學醫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學臨牀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開拓性貢獻,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2021年獲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生物學科“皇家獎章”,是該獎項成立近200年以來首位華人得獎者,2022年獲頒“拉斯克獎—臨牀醫學研究”並出任香港科學院院長。 [42-43]  [139]  [205]  [257]  [363] 
中文大學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楊偉豪教授是網絡編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2005年獲頒IEEE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信息理論學會論文獎,是三十多年來首次由亞洲研究人員獲獎,2016年獲頒IEEE Eric E. Sumner Award,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太地區學者,2021年成為首位獲頒IEEE理查德•漢明獎章的亞洲學者,並獲IEEE信息論協會頒發2022年度香農獎(Claude E. Shannon Award),該獎項為信息論領域的最高榮譽。 [55-56]  [133]  [136] 
世界著名詩人、作家趙振開教授(北島)於2007年受邀到中大任教,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34-35] 
著名地球大氣科學專家劉雅章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他是全球變暖報告執筆人之一,2007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36-37] 
中文大學財務學系講座教授郎鹹平是世界級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併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被列入世界經濟學家名人錄。 [38-39] 
善衡書院創院院長、生物研究講座教授辛世文教授是著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他於1980年成功複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被譽為“植物基因複製之父”。 [40] 
中文大學工學院前院長汪正平教授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從事封裝技術及材料開發研究,被譽為“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 [41] 
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李大拔教授的臨牀專科是家庭醫學,尤其專注於公共衞生及促進健康方面,2012年當選為香港首位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 [44-45] 
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是學術史上首批於《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The Lancet》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學者,2018年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46] 
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是美國化學學會會士,2010年獲得燃料化學領域最高學術獎——亨利·斯托奇獎,是該獎設立以來入選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2019年獲得烴類化學領域最高學術獎——喬治·A·歐拉獎。 [47-48] 
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周林教授於2009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曾任國際精英商學會協會(AACSB國際)理事會理事及其亞太地區顧問委員會主席。 [49] 
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是將“個人化治療”的概念應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的全球第一人,2018年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是首名獲此獎項的華人。 [50] 
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主任湯曉鷗教授是計算機視覺專家、IJCV首位華人主編、商湯科技創始人,他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計算機算法,創辦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被稱為“計算機視覺界的黃埔軍校”。 [51-54] 
中文大學偉倫計算器科學與工程學講座教授華雲生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是IEEE、ACMAAAS三個學會的院士,並曾任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微電子系統結構學部主任和IEEE計算機學會會長。 [57] 
中文大學卓敏心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教授是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國際應用心理學會院士,她開創了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的研究,成為亞洲首個全面的人格測量工具。她獲國際應用心理學會頒授2014年度傑出科學貢獻獎,是首位亞洲心理學家獲此殊榮。 [58-59] 
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教授是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院士,曾任國際應用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 [59] 
中文大學偉倫經濟學講座教授張俊森教授於2013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是該年度亞洲區內唯一當選的學者,2017年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60-61] 
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教授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2011年獲美國地理學界最高榮譽——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傑出學術成就獎,並擔任《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刊》主編12年。 [62-63] 
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林琿教授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頒發2017年度米勒獎,是首位來自亞洲院校與科研機構的地理學家獲此殊榮。 [64] 
中文大學數學系卓敏數學講座教授何旭華教授及物理系教授劉仁保教授於2023年1月獲選為首屆新基石研究員,獲資助於未來五年進行基礎科學研究。 [262] 
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內地事務)暨卓敏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教授秦嶺教授和醫學院助理院長(內地事務)暨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教授於君教授於2023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66] 
中文大學偉倫經濟學教授及經濟學系系主任宋錚教授於2023年10月獲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推選為會士,為當年兩位華人新任會士之一。 [366] 
中文大學醫學院黃秀娟醫生於2023年10月獲選為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為當年入選的三位“醫師科學家”之一。 [365] 
日出中大 日出中大
學術獎項及榮譽
類別
人數
諾貝爾獎得主
4
菲爾茲獎得主
1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1
圖靈獎得主
1
拉斯克獎得主
1
香農獎得主
1
皇家獎章得主
1
京都獎得主
1
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主
1
昂薩格獎得主
2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得主
2
IEEE理查德•漢明獎章得主
1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4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
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
1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
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2
中國科學院院士
11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
中國工程院院士
3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中央研究院院士
9
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3
香港科學院院士
8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3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41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5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4
美國計算機協會院士
5
國際製造工程學會院士
1
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4
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1
國際應用心理學會院士
2
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
2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得主
16
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
2
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
1
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
1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得主
1
復旦-中植科學獎得主
1
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得主
1
騰衝科學大獎得主
1
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學者
17
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學者
8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得主
44
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得主
1
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得主
1
的裏雅斯特獎得主
1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得主
1
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
1
神經網絡先驅獎得主
1
個人化醫學國際會議–先驅大獎得主
1
金花環獎得主
1
蟬獎得主
1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國際金獎得主
1
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得主
1
美國臨牀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得主
1
(參考資料: [133]  [136]  [139]  [205]  [275]  [286-294]  [302]  [314-315]  [317-318]  [320]  [372-373]  [379]  [381] 
兩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研究方向
當選年份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博文講座教授
物理學
1994
病毒學講座教授
分子生物
1999
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研究教授
有機化學
1999
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
結構化學
2001
外科講座教授
肝膽胰外科
2003
化學系講座教授
高分子科學
2003
博文講座教授
計算機科學
2004
微生物學講座教授
微生物學
2005
化學系卓敏化學講座教授
有機化學
2017
物理系卓敏物理學榮休教授
流體力學
2021
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
醫學遺傳學
2023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博文講座教授
數學
1994
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光纖通訊
1996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物學研究講座教授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
2003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講座教授
電子工程學
2007
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腸胃研究
2011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卓敏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
聚合電子材料
2013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當選年份
博文講座教授
1958
經濟學講座教授
1982
博文講座教授
1984
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1992
電子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1992
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1994
博文講座教授
2000
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2002
卓敏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
2022
香港科學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當選年份
備註
博文講座教授
2015年
榮譽院士
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2015年
博文講座教授
2019年
博文講座教授
2015年
創院院士
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
2015年
卓敏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
2015年
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
2015年
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2015年
卓敏化學講座教授
2019年
院士
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
2021年
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
2023年
(參考資料: [287]  [292]  [295-297]  [305-306]  [363-364]  [372-373]  [381]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年度
得獎者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參考資料:香港裘槎基金會官網 [353] 
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年度
得獎者
2023
2022
2020
2019
繆謙
2016
2015
2014
2011
2009
姜裏文
2008
呂榮聰、成公明
2007
2006
2005
2003
2001
2000
1999
參考資料:香港裘槎基金會官網 [351] 
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
年度
得獎者
2020
黃秀娟、馬青雲
2016
2014
劉潤皇
2011
陳力元、黃家星
2007
2006
2004
1999
胡令芳
參考資料:香港裘槎基金會官網 [352] 
香港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
年度
得獎者
2023/24
黃波
2022/23
劉仁保、Bryan Christopher MERCURIO、楊偉豪
2021/22
2020/21
黃聿、沈建法、謝作偉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28] 
香港研究資助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
年度
得獎者
2023/24
蔡玉萍、黎子鵬、李峯、同鈺瑩
2022/23
2021/22
Bryan MERCURIO
2019/20
蒲慕州、Annett SCHIRMER
2018/19
2017/18
黃力強
2016/17
Jane JACKSON
2014/15
2013/14
2012/13
Catherine MCBRIDE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329-330] 
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學者計劃
年度
得獎者
2023/24
蔡宗衡、高振宇、顧正澄、孫賢開
2022/23
2021/22
2020/21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31]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
年度
得獎者
2022
蘇文藻(一般教學人員)
2021
陶兆銘(隊伍)
2020
藍澧銓(隊伍)、黃嘉雯(一般教學人員)
2019
劉達銘(新晉教學人員)
2017
陳英凝(一般組別教學人員/隊伍)、蘇可蔚(新晉教學人員)
2016
趙茱莉(一般組別教學人員/隊伍)、梁美儀(一般組別教學人員/隊伍)、王永雄(一般組別教學人員/隊伍)
2012
古明達
2011
參考資料: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官網 [349]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
年度
得獎者
2023
2022
參考資料: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262]  [365] 
科學探索獎
年度
得獎者
2023
吳藝林(前沿交叉領域)
2021
盧怡君(能源環保領域)
2020
何旭華(數學物理學領域)
參考資料: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332-334] 
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
年度
得獎者
2021/22
黃慧賢
2020/21
葉栢勤、趙常宏
2019/20
陳健威、廖雪婷、劉漢松
2018/19
喬曼
2017/18
2016/17
顧正澄、郭平、林永昌、蕭振豪
2015/16
孫賢開、楊葆霖
2014/15
盧怡君、Nathan Christopher SEINEN、戴沛權
2013/14
陳世祈、周斯明、林泰寧、於勇、張立
2012/13
李煥然、吳仕進、王曉剛、夏江、徐雷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50] 

香港中文大學院系概況

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學校設有8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開設多個主修、副修和雙學位學士課程。此外,學校還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高校合辦多個本科及碩士課程。 [65-66]  [168]  [232]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課程
學院
課程
人類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藝術,歷史,日本研究,語言學,音樂,哲學,宗教研究,神學,翻譯,中國研究,雙渠道雙語研究,公眾史學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環球商業學,酒店旅遊及房地產,保險金融與精算學,專業會計學,計量金融學,環球經濟與金融跨學科主修課程,工商管理學士及法律博士雙學位,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跨學科數據分析+X 雙主修課程(IDADM)
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中國語文研究及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研究及英國語文教育,數學及數學教育,幼兒教育,學習設計與科技,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
學習設計與科技,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計算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學,電子工程學,信息工程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數學與信息工程學,計算機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跨學科數據分析+X 雙主修課程(IDADM)
法學,工商管理學士及法律博士雙學位
內外全科醫學,護理學,藥劑學,公共衞生,中醫學,生物醫學,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社區健康,老年學
生物化學,生物學,生物及化學(雙主修課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食品及營養科學,數學,分子生物技術學,物理及統計,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學習設計與科技,計算數據科學,數學精研,理論物理精研,風險管理科學,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數學與信息工程學,自然科學,跨學科數據分析+X 雙主修課程(IDADM)
環球經濟與金融跨學科主修課程,建築學,經濟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城市研究,政治與行政學,新聞與傳播學,全球傳播,心理學,社會工作,社會學,全球研究,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經濟學(與清華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性別研究,社會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202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本科招生網 [65] 
香港中文大學合辦課程
合作院校
合辦課程
北京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清華大學
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北京大學
金融科技雙學位本科課程
日本早稻田大學
全球研究雙學位本科課程
西班牙IE商學院
工商管理學士雙學位本科課程
北京大學
語言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清華大學
數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
亞洲商業學課程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高級財會人員專業會計學碩士
清華大學
金融財務工商管理碩士
倫敦國王學院
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
美國西北大學
雙碩士學位課程(應用經濟學&社會及經濟政策)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
工商管理博士(DBA)
浙江大學
金融碩士聯合培養項目
曼徹斯特大學
化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愛丁堡大學
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愛丁堡大學
風險管理科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愛丁堡大學
統計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雙主修課程
(參考資料:202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66]  [168]  [232]  [298]  [301]  [313]  [316]  [319] 

香港中文大學辦學模式

  • 書院制度
九大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校旗與九大書院院旗 香港中文大學校旗與九大書院院旗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始於1963年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合併,隨後逸夫書院於1986年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於2006年創立,繼有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於2007年創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園共有九所書院。 [7] 
中大是全港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大學。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選擇一所書院,成為該院的一分子。每所書院都是獨樹一幟的,有各自的文化,但匯聚在一起,卻塑造了中文大學的精神面貌。
書院是和諧融洽的羣體,各有宿舍、飯堂及其他設施,並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研討會,師友計劃,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
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劃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67] 
香港中文大學九所書院
  • 通識教育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9張)
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着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此外該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以下4個必修範圍: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68] 
中大提供二百多個通識選修科目,內容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課堂以外,大學舉辦學術會議、退修活動、讀書會、通識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砥礪學問,交流思想的環境。另外書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識課程及學習機會。 [7] 
  • 培育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培育計劃包括:寰宇暑期實習計劃、師友計劃、暑期計劃。 [69] 
  • 雙語並重
中大五十年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兩文三語)的教育方針,鼓勵學生以兩文三語作為學習、學術交流以及師生溝通的媒介,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能力。提高雙語的能力有助學生增加對自己的認識,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讓他們更關心世界事務,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為他們在全球化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須具有的文化和語言基礎。 [7] 
中大大多數學系皆有提供中英語課程,醫學院、法律學院、英文系、語言學系等及大部分新開辦的理學院課程,則全部以英語為教學語言。 [251] 

香港中文大學學科建設

祖堯堂 祖堯堂
根據2022年1月學校官網,學校研究院提供兩類型課程,即修課式課程及研究式課程,頒授多種不同的高等學位,包括音樂博士、教育博士、護理博士、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法律博士、法學碩士、文學碩士、會計學碩士、建築碩士、工商管理碩士、中醫學碩士、臨牀藥劑學碩士、神道學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音樂碩士、護理科學碩士、護理碩士、專業會計學碩士、公共衞生碩士、哲學碩士、理學碩士、社會科學碩士和社會工作碩士。研究院另開設深造文憑及專業證書課程。 [70] 
根據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公佈的2022年大學及科學家排名,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學科位列中國第1位,計算機科學、醫學、經濟及金融、生物學及生物化學4個學科位列中國第2位,微生物學學科位列中國第3位。此外,計算機科學、經濟及金融、心理學、植物科學及農藝學、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因及分子生物學6個學科排名為香港第1位。 [182]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
參評年份
名次
傳播及媒體研究
2022
13
護理學
2022
16
地理學
2022
17
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系統學
2022
26
醫學
2022
29
現代語言學
2022
30
語言學
2022
31
教育
2022
33
人文學科
2022
34
哲學
2022
34
社會學
2022
37
社會科學及管理
2022
39
神學及宗教研究
2022
39
會計及金融
2022
40
人類學
2022
41
法學
2022
41
數學
2022
41
心理學
2022
41
社會政策及行政學
2022
42
經濟及計量經濟學
2022
47
體育運動科學
2022
49
參考資料: [71-72]  [172] 
U.S. 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
參評年份
名次
人工智能
2022
3
腸胃病學和肝病學
2022
3
計算機科學
2022
10
教育與教育研究
2022
15
電氣與電子工程
2022
23
放射學、核醫學與醫學影像學
2022
31
數學
2022
42
傳染性疾病學
2022
46
工程學
2022
46
臨牀醫學
2022
48
物理化學
2022
48
參考資料: [98]  [231] 
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
參評年份
名次
護理學
2023
2
臨牀醫學
2023
16
生物醫學工程
2023
20
通信工程
2023
20
新聞傳播學
2023
27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2023
28
圖書情報科學
2023
29
金融學
2023
31
地理學
2023
43
教育學
2023
45
能源科學與工程
2023
45
參考資料: [202]  [361] 

香港中文大學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與美國加州大學簽訂首項學生交流協議(1965) 與美國加州大學簽訂首項學生交流協議(1965)
香港中文大學已與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機構、學習中心、政府部門、區域及國際組織建立密切的夥伴關係,並且與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設立超過四百二十個研究合作、學者、師生交流的項目。教學方面,中大亦鼓勵同學透過體驗不同文化,增進知識和發展人際網絡,以裝備自己,應付全球化挑戰。 [6] 
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7張)
中大亦是許多國際高等教育組織的成員,例如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Nature Positive Universities Alliance、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國際大學氣候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英聯邦大學協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及國際大學協會等,憑藉參與這些組織,與其他大學之間發展學術研究結盟。每年中大接待約150個海外代表團,同時中大的管理人員亦到訪夥伴單位,藉此加強聯繫。 [6]  [73]  [141-142]  [184]  [190]  [223]  [236]  [362] 
中大成立後,李卓敏校長在草創之初的1965年,與美國加州大學簽署交換協定,開香港海外聯繫之先。中文大學已與3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80所高等院校合辦學生交換計劃,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時、智利、捷克、丹麥、法國德國印度意大利韓國墨西哥、荷蘭、新西蘭俄羅斯新加坡瑞典泰國等地。每年,中大一千多名學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時亦接待一千五百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營造文化多元的校園環境。此外,每年約有五千名中大學生參與外地的短期學習活動。 [6]  [74]  [380] 
1986年至2021年間,中大共有十五名學生榮膺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前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數目為全港大專院校之冠。 [75-77] 
  • 中國聯繫
香港中文大學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與中國內地正式交流。中大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初期的交流培訓和學科重整運動,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驅,於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6] 
內地聯繫
內地聯繫(6張)
此後,中大不斷加強與多所中國內地及台灣的大學的合作交流,內容包括科研合作、學者互訪、學生交流以及合辦學術活動與課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個來自內地和台灣的訪問團,訪者超過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職員亦以不同方式出訪,加強與內地及台灣夥伴院校的聯繫。中大積極與中國內地及台灣院校開展科研合作,已建立超過四十個聯合研究中心和實驗室。 [6] 
中大與深圳市政府積極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緊密合作關係,在教育、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與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興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是該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學、研發和技術轉讓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正式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 [6] 
1995年,香港中文大學倡導舉辦“兩岸三校學生運動友誼賽”,這是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台灣大學三校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由三校輪流主辦。 [229]  [239]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評價

主流大學排名
排名機構
2023-24
2022-23
2021-22
2020-21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47
38
39
43
46
49
46
44
51
46
39
53
45
49
56
57
53
58
76
138
129
109
-
53
82
95
113
142
148
154
119
118
-
30
28
20
24
21
47
50
-
-
-
-
-
-
-
3
3
4
4
5
5
7
6
(參考資料: [71]  [84-98]  [135]  [140]  [143-144]  [185]  [196]  [206]  [231]  [258]  [276]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科研平台

根據2022年12月學校官網,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定的卓越學科領域11個,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InnoHK研究中心6個,國家遙感中心香港研究開發與培訓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研究所41個,聯合研究單位64個。 [132]  [155]  [170-171]  [235] 
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299] 
卓越學科領域(11個):分子生物探針醫學工程中心、老齡性骨骼系統退化及再生策略、利用高能粒子撞擊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細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網絡編碼研究所、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中醫中藥研究與發展、植物及農業生物科技中心、資訊科技 [300] 
InnoHK研究中心(6個):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創新診斷科技中心、香港微生物菌羣創新中心、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 [303] 
國家遙感中心香港研究開發與培訓基地依託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以建成中國的熱帶及亞熱帶遙感中心、海峽兩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學術交流中心、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為主要目標 [307]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高可信軟件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分實驗室) [308] 香港中文大學利羣計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309] 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暨南大學) [3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311]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 [312] 
香港中文大學校門 香港中文大學校門
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光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工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信興高等工程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洪克協痛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天石機器人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市羅湖區工商管理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香港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與通信科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智能設計與製造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及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網絡編碼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蔡永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參考資料: [235] 
聯合研究單位
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
Collabo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search Center (The Samurai GI Research Centre)
中西醫結合醫學大數據實驗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香港中文大學空間微波技術與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資源與疾病分子機理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光伏太陽能聯合實驗室
多媒體技術聯合實驗室
李達三葉耀珍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生殖遺傳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蛋白質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促進中藥全球化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機器人與智能系統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醫學骨關節肌肉健康維護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台灣成功大學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幹細胞及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美國貝勒醫學院聯合醫學遺傳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山醫院聯合耳鼻喉—頭頸外科培訓中心暨顯微及內窺鏡技術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醫學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粵港慢性腎病免疫與遺傳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粵港蛋白質研究開發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聯合腫瘤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糖尿病基因組與精準醫療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艾克斯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人口遷移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南開大學社會政策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院呼吸道病毒感染聯合研究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語言、認知及大腦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西悉尼大學嬰兒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暨南大學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利羣計算及接口科技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新穎功能分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脊柱側彎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天然藥物與毒理學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先進光子學聯合研究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肝病及消化病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台灣大學醫學院聯合臨牀研究中心
高可信軟件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分實驗室)
高密度電子封裝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
深港生物材料聯合實驗室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媒體科學、技術與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深圳)
智能感知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
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研究基地)
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
精密工程聯合實驗室
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雙語研究實驗室
參考資料: [27]  [155]  [246-247] 

香港中文大學建設成果

  • 成果統計
香港中文大學在2006年的策略計劃中,選定五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 [8] 
為增強大學的研究和學術實力,香港中文大學在2021–2025年的策略計劃中選定“中國:傳統與現代”“創新生物醫學”“信息與自動化技術”“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四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是為四大策略性研究領域。 [99]  [154]  [237] 
(研究成果詳情參見:香港中文大學校刊《中大研與學》及《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100]  [267] 
研究成果分佈
類別
2021-22年度
2020-21年度
期刊文章
3976
4172
會議論文
1503
1233
學術書籍、專著與書章
322
349
專利
419(申請中)/264(已獲批)
386(申請中)/226(已獲批)
創意與文學作品、顧問報告、個案研究
86
84
其他
982
928
(參考資料:香港中文大學《概覽及統計資料2022》 [27]  [304] 
  • 研究資助
香港研究資助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
年度
項目名稱
項目統籌者
2023/24
研發用於微創介入式治療的人工智能輔助微型機械人平台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21] 

香港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
年度
項目名稱
項目統籌者
2023/24
納米磁性的多模鑽石量子傳感研究
2022/23
智能醫療及擴展現實研究所
2021/22
探索綜合多種模式的測試和預測早期學業成就的方法—中文、英文和數學
2019/20
以人工智能提取和鑑定口語生物標誌物供神經認知障礙篩查和監測的研究及技術開發
2018/19
視覺導航自動機械人手術
2017/18
難愈骨疾病和骨缺損的功能性再生研究
2016/17
血漿脱氧核糖核酸作為癌症檢測的平台
2015/16
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
盧煜明
2013/14
系統性開發鼻咽癌的分子靶標
羅國煒
2013/14
對糖尿病心血管及腎臟併發症的跨組學基因研究 - 從創新發現至個性化治療
馬青雲
2013/14
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應用
2011/12
肝癌基因組研究計劃:轉化基因發現為臨牀應用
王昭春
2011/12
大規模平行測序在癌症分子診斷的應用
盧煜明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24]  [337-345] 
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影響基金
年度
項目名稱
2023/24
開發基於外泌體小非編碼RNA的液體活檢方法用於胰腺癌的無創早期檢測
粵港澳大灣區商業和商事法律銜接研究:概念、路徑與政策選項
定量相位顯微技術促進細胞生物學、生物醫學、新型材料學及更寬闊的領域
鎂基可生物降解內植物轉化為III類醫療器械:從內植物設計、生物安全性、有效性到臨牀轉化
2022/23
機器人支氣管內肺結節的多模式活檢
利用微生物組聯合多組學對炎症性腸病診斷及預後的創新平台建立
透過融合體力活動應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少動久坐行為
在未來的氣候變化下,增強極端低温天氣對老年人健康影響的應變能力
2021/22
用於血管內栓塞的微型機械人平台與羣體磁性微凝膠
一“喜”同遊:透過家校協作及信息科技應用之幼兒體育運動教育計劃
發展益生菌為高效並安全的結直腸癌預防及輔助治療
2020/21
香港證券市場的市場微觀結構–增強市場質量和價格穩定性
香港小學學童及家庭體力活動推廣:健康生活社區計劃(至F.I.T.家庭)
2019/20
由循證研究到臨牀轉化:首個基於臨牀優異應答者的基因-藥物敏感度大型資源平台
蝦類過敏的嶄新診斷和治療方案
香港入境羈留與弱勢移民 - 探索反思,帶動改善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參與與企業績效:對大中華地區上市公司的研究
2018/19
植物生物反應器生產藥物蛋白
轉化多種創新生物標記物以改善糖尿病治療及減少糖尿病併發症
開發轉移性癌症研究的臨牀前模型:建立香港基因組醫學生物技術中心
為中風後多肌肉刺激療法而設計的穿戴儀器
提供一個安全性的物聯網系統:存儲安全的操作系統驅動程序,動態污點分析工具和代數拓撲理論
在未來的氣候變化下,增強極端天氣對老年人健康影響的應變能力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22-323]  [346-348]  [388]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資助項目
年度
資助類型
項目名稱
2023/24
項目補助
彎曲的π─共軛體系:從合成到器件
開發基於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技術在工作的電化學器件中實現空間分辨的原位温度測量
靶向RNA m6A修飾以增強結直腸癌化療和免疫治療的重要策略研究
植物液泡生物發生和液泡裂變的分子機制
多模態感知與交互的智能手術輔助機器人
基於光晶格中超冷偶極氣體的長程多體物理問題研究
設備補助
用於研究基因組景觀和宏基因組參與人類疾病的長讀和高通量DNA測序平台
新進學者
基於預測─個性化方法增強外語教與學效果
揭示精神分裂症及其預後的整個遺傳變異譜:全基因組測序(WGS)研究和機器學習方法的預測建模
阻斷線粒體與細胞核通訊信號作為治療血管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新策略
2022/23
項目補助
嶺南文化與世界:廣東文人文化景觀的建構及轉變(1821-1949)
認知靈活性的機制:從核心大腦區域到神經網絡分析
基於多組學數據、放射學和組織病理學圖像的多模態深度學習推進結直腸癌分型以實現精準腫瘤學
自適應3D打印技術:設計、製造、建模與優化
設備補助
用大腦超掃描探索心智同步性
建立空間多組學核心設施
新進學者
光保護視力:Trk信號的光遺傳學激活對眼部疾病中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神經保護
面向温室氣體的下一代中紅外激光氣體傳感器
一個集合新型生物標誌物、先進影像和機械人輔助診斷優勢的人工智能前列腺癌風險評估及檢測計劃
基礎研究指導用於柔性光電器件的低維鈣鈦礦可擴展生長
2021/22
合作研究
通過預測-訂製治療方案來改善以漢語為母語的自閉症譜系障礙學齡前兒童的社交溝通
剖析針對神經肌肉接頭退化和肌脂肪變性的組合療法對抗少肌症的治療機制
針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小樣本學習技術:從數字生物標記物到個性化介入治療
應用多模式方向確定前驅期α-突觸核蛋白病的新型神經變性氐生物學標誌物及病因機制:一項基於家庭的隊列研究
複發性早期流產:遺傳學病因,診斷與干預
設施設備
建立香港首套先進的活細胞成像共享平台,以促進香港跨學科及生命科學的前沿研究
用於跨學科納米材料和納米器件研究的亞十納米分辨率的電子束光刻系統
疫情相關
多模引導的氣管插管暨經皮手術雙機器人用於嚴重COVID-19患者的最小感染插管和氣管切開術
新冠病毒病對成年人腦神經精神健康長遠影響研究
用於傳染病傳播建模和控制的高精度和保護隱私的室內社交聯繫跟蹤技術
從結構生物學到基因組生物學:一種緊密結合結構生物學和新型基因組學平台定量分析2019冠狀病毒RNA聚合酶轉錄和調控的多尺度方法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283-284]  [38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合作研究重點項目
年度
項目名稱
香港項目統籌者
2023/24
後顱基板細胞命運決定和分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擬南芥去泛素化酶AMSHs調控自噬體及多囊泡體形成的細胞與分子機理
2022/23
超輻射時間晶體微波激射及其在量子計量中的應用
度量中國的產業政策並在一個統一的量化框架內評估其效果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25]  [37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
年度
項目名稱
香港首席研究員
2023/24
體內動態環境下肺部小結節手術機器人導航控制
竇琪
多尺度多模態智能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與分析系統的開發
導向構建季碳/硅手性中心的鈀催化反應體系研究
鄺福兒
腫瘤免疫治療中病理性相分離和異常基因組結構的機制基礎和靶向治療研究
鄭詩樂
通過緊密整合的方法研究RNA病毒控制複製準確性的分子機制並應用於抗病毒藥物敏感性評估
張栢恆
神經細胞分泌蛋白HTRA1調控上皮細胞Hippo通路促進胃癌發生的功能機制研究
杜家輝
MHCII+脂肪細胞調控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功能及機制研究
惠曉豔
針對新診斷乳腺癌患者以共享決策的多元模式臨牀決策輔助工具的構建和實證研究
周嘉明
肌腱細胞外基質富集的氨基酸聚合物水凝膠用於肌腱再生研究
王丹
通訊波段的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
孫賢開
2022/23
機器人膠囊顯微內鏡採樣及胃黏膜腸化生診斷研究
任洪亮
基於矽光子集成芯片的大容量通信系統智能多維光信號處理
⾹牙蕉抗枯萎病的基因探究及機理分析
陳廷峯
線粒體DNA 甲基化調控線粒體類核相分離及轉錄機制的研究
植物內質網-線粒體互作的分子基礎及其對線粒體降解的影響
姜秉昊
一種紅光調控的鈣離子信號控制器與腫瘤免疫治療
段麗婷
粘着斑信號分子Kindlin-2調節牽拉成骨的作用和機制研究
李剛
粒鈣蛋白陽性免疫細胞亞羣在骨關節炎中的作用機制
姜洋子
基於血漿EBV DNA和EBV抗體的鼻咽癌早期篩查及策略優化
林偉棋
基於LHAASO研究太陽甚高能伽馬輻射機制
吳震宇
具有奇異和振盪性的線性和非線性時諧Maxwell系統的數值方法和分析
2021/22
粵港澳大灣區外來生物——藁杆雙臍螺的種羣基因組學及其傳播輸入性血吸蟲病的風險評估研究
許浩霖
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在骨關節炎疼痛和病理中的不同作用
基於高密度肌電信號宏觀與微觀特徵解碼的運動意圖識別與自然控制神經假肢
張智鈞
青藏高原熱喀斯特地貌的時空演變及未來預測
劉琳
用於低品位熱能收集的液態熱電池中熱伏打與熱擴散效應的協同耦合機理和系統優化研究
徐東豔
用於長波通訊的十族過渡金屬硫化物光電集成波導器件關鍵技術的研究
2020/21
SnRK1激酶與植物細胞自噬相互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
莊小紅
應用生理仿真灌流類器官芯片研究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發病分子機制
陳漢輝
轉錄調控因子SIX2在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轉化中的分子機制與靶向研究
陳良
臭氧污染與氮沉降複合對中國森林初級生產力和水份利用的區域影響
機理導向的過渡金屬催化氟仿三氟甲基化反應研究
徐哲
心臟保護學:從臨牀回溯實驗室
王善斌
參考資料:香港研究資助局官網 [326-327]  [335-336]  [375] 
  • 中國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起即肩負“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以承傳中國文化為己任,積數十年中國人文研究的傳統,可謂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國研究領域涵蓋廣泛,涵蓋語文、文學及表演藝術、或文化承傳和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政治及法制發展、公共衞生和環境、商業與法律等,以期多方面為傳承中國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貢獻。 [9] 
大師身影
中大創校先賢及教授中不乏目光遠大的中國研究學者,包括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勞思光教授、劉殿爵教授、饒宗頤教授、余英時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們繼承中國的學術傳統,又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國學,主張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並重建中國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傳統;他們培育不少國學人才,深刻影響着華人學術圈,亦為中文大學發揚中國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 [9]  [248]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有大學圖書館、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李炳醫學圖書館、建築學圖書館、利國偉法律圖書館等7所圖書館及學習共享空間 [101]  ;特藏包括從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現代中國文學檔案等 [102] 
圖書館系統
2021-2022年度圖書館館藏
種類
東方語文
西方語文
總數
1,366,607
1,205,417
2,572,024
期刊合訂本
83,047
207,326
290,373
印刷本現刊
2,052
1,202
3,254
電子書
3,812,681
1,593,945
5,406,626
電子期刊
48,407
118,140
1166,547
電子數據庫
199
824
1,023
參考資料:2023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官網 [101] 
  • 大學刊物
大學刊物
《香港中文大學年報》
《中文大學校刊》
《香港中文大學概況》
《概覽及統計資料》
《中大通訊》
[103] 
  • 出版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77年,以“弘揚中西文化,傳播古今知識”為宗旨,專門出版學術書刊,以在大學和社會推動學術發展。 [103] 
出版期刊
The China Review
翻譯學報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傳播與社會學刊
Asian Anthropology 亞洲人類學報
Renditions 譯叢
中國文學學報
中國語文研究
中國語文通訊
中國語言學報
中國語言學報專著系列
亞洲輔導學報
人間佛教研究
華人心理學報
教育學報
教育研究學報
禪與人類文明研究
翻譯科技學報
道教研究學報
香港戲劇學刊
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
[156]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傳統

香港中文大學校名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963)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963)
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中大創校使命(李卓敏校長手書) 中大創校使命(李卓敏校長手書)
李卓敏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脱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104]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104] 

香港中文大學學校校訓

博文約禮
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針為德智並重,故採“博文約禮”為校訓。 [105] 
校訓 校訓

香港中文大學學校校徽

香港中文大學以中國神話中之“”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徵。以紫與金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徵堅毅與果敢。 [105] 
校徽 校徽

香港中文大學學校紋章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英國倫敦的英國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中大於1967年獲紋章院授予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中大紋章與現時所用大學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神獸——麒麟(今已鮮用)。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亦即金、紫兩色。 [106] 
紋章 紋章

香港中文大學學校領導

香港中文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監督
校董會主席
校董會副主席
校長
常務副校長
副校長
司庫
參考資料: [107-108]  [137] 

香港中文大學歷任領導

歷任校董會主席
在任時間
姓名
第一任(1963—1971)
第二任(1971—1982)
第三任(1982—1997)
第四任(1997—2003)
第五任(2003—2009)
第六任(2009—2015)
第七任(2016—2022)
第八任(2022—迄今)
歷任校長
在任時間
姓名
第一任(1964—1978)
第二任(1978—1987)
第三任(1987—1996)
第四任(1996—2002)
第五任(2002—2004)
第六任(2004—2010)
第七任(2010—2017)
第八任(2018—迄今)
(參考資料: [109]  [195]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
香港中文大學面臨吐露港,依山傍海,樹木鳥類繁多,人文氣息濃郁,被譽為亞洲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 [110] 
學校位於沙田西北隅,不但兼擁海山勝景,交通也極為便捷,坐火車從九龍到中大隻需三十分鐘,從羅湖邊境則只需二十分鐘。校園佔地一百三十七點三公頃,是香港最大最秀逸者。中大依山而建,從山頂到山腳,由高至低可分成三層,經過幾十年的經營,處處花木扶疏,中西風格的建築掩映於其間。中大也是許多鳥獸蟲魚的棲息地,校方也竭力保護校園生態。俯瞰吐露港、遠眺八仙嶺的中大校園,是山與海的協奏曲,給予詩人靈感,賦詩歌頌它的和諧景緻以及當中的翰墨因緣。 [111] 
中大校園宜漫步宜健行,徜徉於其間,可遠觀飛鳥,近賞花樹。行於校園內的人行步道,如山陰道上行,從大學鐵路站起步,以任何一所書院為終點,信步而上,會途經清雅的荷塘、蒼鬱的老樹、翠瓦丹柱的亭台、兩側樹木成行的大道、幽靜的庭院、芳馨襲人的中藥園、著名的雕塑、得獎的建築,以及其他或人工或天然的景物,使人應接不暇。凡此種種,都令中文大學成為潛心治學、培養德行才幹的好地方。 [111] 

香港中文大學傑出校友

科教界
姓名
簡介
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克魯格獎得主、唐獎漢學獎得主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
香港科學院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創院院長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昂薩格獎得主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工智能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副院長
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思想家、教育家、佛學家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
重慶郵電大學校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成員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系傑出講座教授
夏威夷大學教授、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會長
美國數學學會院士、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院士、馮康科學計算獎得主
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院士、馮康科學計算獎得主
佐治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馮康科學計算獎得主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科學探索獎獲得者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愛荷華大學統計與精算科學系主任、美國統計學會院士、國際數理統計學會院士
密歇根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前系主任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數學系主任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傑出教授
耶魯大學數學教授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數學講座教授
美國西東大學亞洲學系講座教授、系主任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傑出教授、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士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傑出教授、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影像物理學部總監、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美國數學學會院士
美國統計學會院士
國際數理統計學會院士、美國統計學會院士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美國統計學會院士、國際統計學會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澳門大學學術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美國教育研究協會院士、國際應用心理學會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
香港嶺南大學前副校長
香港嶺南大學副校長
澳門大學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學部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前院長
香港大學文學院前院長、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研究系前主任
清華大學數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前院長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院長、香港立法會議員
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前主席、亞洲社會心理學會前主席
密歇根大學音樂舞蹈戲劇學院音樂學教授,密歇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
耶魯大學化學系教授
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
倫敦大學學院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
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院長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安徽工程大學校長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IEEE Fellow
密蘇里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IEEE Fellow
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IEEE Fellow
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IEEE Fellow
堪薩斯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香港翻譯學會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崇基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所長、國際骨科研究學會會長、新亞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長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前館長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前系主任、復旦大學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前主任、香港數學會前理事長
香港中文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
香港大學理學院前副院長、香港大學數學系前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北京大學藥學院副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中國科學院無線傳感網與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IEEE Fellow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香港大學商學院首席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管理系和市場營銷系聯合系主任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主席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前院長
西北大學數學學院院長
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
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主任、講席教授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求是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院長、教授
南京大學社會建設與社工研究院院長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副院長
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院長
華中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前院長
湖南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前院長
香港恆生管理學院創校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前系主任、恆生管理學院常務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香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
香港大學音樂系系主任
澳門大學數學系主任
香港大學放射同位素研究所所長
台灣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原所長
商湯研究院院長
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繫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恆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院長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學院院長講座副教授、ACM傑出科學家、IEEE Fellow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導航與控制研究中心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清華大學外文系語言學教授
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長聘教授、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主任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教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北大實驗室主任
北京大學比較政治學系主任
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教授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
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教授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教授
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得主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院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副院長
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常務副主任、教授
浙江大學社會保障和風險管理系教授、副系主任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副系主任
王躍明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浙江大學物理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集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教授
華為諾亞方舟AI基礎理論實驗室主任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計算機視覺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系特任研究員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得主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副院長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院長助理、先進網絡與計算系統研究所所長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遵義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院長、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
工商界
姓名
簡介
香港銀行家、匯豐銀行首位華人主席
香港交易所董事會前主席、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
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恆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原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原黨委書記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
長江實業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
太平洋保險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富力地產集團董事長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主席、新鴻基地產集團前執行董事
中國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平安人壽前董事長
伯恩光學創辦人兼總裁
華特迪士尼公司大中華區主席
摩根士丹利銀行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花旗環球財富亞洲區主管、花旗集團香港及澳門區前行政總裁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區原主席、大中華區首席合夥人
中國五礦集團副總經理、中國聯通集團前總會計師
上海復星醫藥執行董事、聯席董事長
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
香港路勁地產集團董事局主席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
香港投資銀行家、資深傳媒人
紫光集團董事、聯席總裁
邁科集團董事局主席
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微眾銀行董事長、平安集團前副總經理
華能信託董事長
華寶信託董事長
中原地產創始人
福布斯環球控股公司總裁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董事會成員
國泰航空行政總裁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區原副主席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東亞銀行(中國)行長
恆生銀行(中國)行長
敏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
福田汽車黨委書記、總經理,福田戴姆勒董事長
欣龍控股總裁,硅谷天堂前總裁
中國寰島(集團)公司董事長、總裁
滬東重機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國投瑞銀基金董事、總經理,國投瑞銀資本董事長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曠視科技董事長
思謀科技CEO
香港希瑪眼科集團董事長
老鷹基金創始合夥人,中國長遠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天弘基金副總經理、餘額寶創始人
香港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香港寬頻聯合創辦人兼主席
香港聯合交易所行政總裁、香港期貨交易所行政總裁
香港市區重建局董事局主席
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
香港中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雀巢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美國高通公司中國區總裁、全球副總裁
賓利中國前總經理、特斯拉中國前總經理
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
蘭州蘭石集團監事會主席(總經理級)、黨委常委
殷視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招商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美林(亞洲)前董事總經理
京東方集團副總裁、首席戰略官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媽媽總裁、閒魚總裁
香港東亞銀行前副首席執行官
香港政府前經濟顧問、渣打銀行東亞地區總經濟師
仲良集團主席兼總裁
英皇娛樂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香港永富容器集團主席
香港互太紡織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港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前程無憂網首席執行官、貝恩公司中國區前總裁
香港太平洋國際集團首席執行官
先科(亞洲)有限公司董事長
惠理集團行政總裁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總裁
康宏金融集團首席執行官、一田百貨前首席執行官
香港機場管理局首席執行官
太古集團公共事務董事、國泰港龍航空原行政總裁
陳婉珊
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利記集團行政總裁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德國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南洋商業銀行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
恆生銀行策略及企業發展總監兼行政總裁辦公室主任
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
春洋資本總經理
平安好醫生董事會秘書
山東省高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北京城建集團總會計師
大搜車創始人兼CEO
香港其仕企業(國際)有限公司副總裁
香港宜高科技創業有限公司主席
數碼通科技總裁
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總裁
港科研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第一線安萊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匯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執行副主席
互動派傳媒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錢方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紫晟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安齒生物董事長、總經理
魯庭暉
香港電視娛樂董事、總經理
香港沙龍電影前董事、總經理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鴻
朗力福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中國金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
林永君
傲視網絡行政總裁、慧科訊業行政總裁、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創會會長
香港東驥基金董事、總經理
香港國泰航空集團中國區總經理
旺旺食品集團執行董事兼財務總監
香港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
香港電燈集團公共事務總經理
陸國燊
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
楊全盛
天旭科技投資集團聯合創辦人、首席執行官
馮永業
香港機場管理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行政總裁
香港訊匯證券首席執行官
謝家駒
香港瑞安投資前總經理
朱泰和
友邦保險集團首席投資總監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許夏林
森科產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
香港遵理學校創辦人
瑞銀倫敦前執行董事
巴克萊資本投行部前董事總經理、瑞士銀行前董事總經理、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
林小琪
李奧貝納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創意官,上海麥肯廣告前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創意官
政界
姓名
簡介
香港財政司司長
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專員、國際反貪局聯合會主席
香港保安局局長、香港警務處前處長
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香港入境事務處前處長
香港教育局前局長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前局長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香港教育局局長
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
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香港立法會原議員、香港審計署署長
香港資深大律師、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香港立法會議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香港民建聯前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專員、香港教育統籌局前局長
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專員、香港海關前關長
香港警務處前處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香港社會福利署原署長
廣東省水利廳廳長
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香港發展論壇總幹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際貿易、亞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廳廳長
澳大利亞前駐韓大使、澳大利亞駐亞太經合組織(APEC)大使
日本駐柬埔寨特命全權大使、日本駐香港前總領事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兼總幹事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香港版權審裁處主席、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香港經濟日報前執行總編輯
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
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
香港立法局前議員、香港會計師公會前主席
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主席
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立法會議員
何啓明
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原常任秘書長
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行政局議員、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前主席
香港廉政公署前副廉政專員兼執行處首長
香港工業貿易署署長
香港規劃署前署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香港康文署原副署長
香港廣播處前處長、香港特區駐東京經濟代表部前首席代表
澳門立法會議員
香港臨時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香島中學校長
皇家香港輔助警察隊總警司、香港立法局議員
馬來西亞社會黨青年國際聯盟(IUSY)全球副主席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申訴專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
香港婦女事務委員會前主席、嶺南大學校董會副主席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香港地政總署前署長
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常任秘書長、香港環境保護署署長
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香港勞工處前處長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
南寧市委常委、副市長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委員會副主席
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
文化藝術界
姓名
簡介
香港電影演員,四次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創院院長
香港作家
香港電影導演、演員、編劇,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中華聖公會香港教省榮休大主教、首位聖公會港澳教區華人主教
天主教中國香港教區主教
中國作家
香港武俠小説作家
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
香港填詞人、時尚評論人
香港歌手、演員、主持人
國際攝影家、電影演員及導演
香港電影攝影師
香港影視導演、編劇、製作人
香港小説家、企業家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
香港導演
香港導演
香港導演
香港導演、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得主
香港影視創作人、歷史掌故專欄作家,香港浸會大學電視電影系前系主任
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香港科技大學翻譯組前主管
香港無線電視編導、監製
香港導演
香港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
香港音樂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
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香港電影資料館館長
香港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香港古琴家、古箏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專家
香港教育及話劇工作者
香港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香港作曲家聯會創會主席
香港音樂人
香港音樂製作人
香港音樂人
香港作曲家、編曲家、笙演奏家、音樂導師
華裔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家
香港鋼琴演奏家
香港鋼琴演奏家
香港豎琴演奏家
黃紀鈞
香港漫畫家
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謝曉虹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演員、編劇
香港媒體人、創意人士
香港填詞人,香港金針獎得主
香港填詞人
香港填詞人、編劇及電影監製
香港填詞人
香港編劇、香港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內地導演、歌手
中國內地雙語主持人、魔術師
香港歌手、電台DJ
2007年香港小姐冠軍、2008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
香港演員、編劇
香港影視歌三棲女藝人
香港演員
森美
香港演員、歌手、主持人
香港女演員、歌手
2008年香港小姐亞軍、2009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
新聞傳媒界
姓名
簡介
《南華早報》總編輯
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
《信報》前總編輯
《明報》總編輯
時尚傳媒集團出版人兼主編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亞洲電視前新聞總監兼高級副總裁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總採訪主任
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
羅燦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信報》前首席執行官
《大公報》前執行總編輯
香港戰地女記者
香港無線電視中國組首席記者兼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財經組記者兼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兼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副採訪主任
香港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
香港無線電視主持人
鳳凰衞視香港台新聞主播、主持人
張寶華
香港傳媒人,寰亞傳媒集團副總裁
體育界
姓名
簡介
中國女排國手、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排球金牌得主
釜山亞運會女子壁球金牌得主
香港足球運動員
香港足球運動員、2009年東亞運動會金牌得主
香港女足球教練
香港女游泳選手、199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運動會銀牌得主
2006年多哈亞運會鐵人三項銀牌得主
2000年亞洲壁球錦標賽女團冠軍、2009年東亞運動會女團金牌得主
輪椅擊劍運動員,雅典殘奧會獲四枚金牌、北京殘奧會一金一銀、倫敦殘奧會兩金一銅
黃君恆
東京殘奧會硬地滾球混合BC4級雙人賽銀牌得主
謝嘉俊
香港乒乓球運動員,2009年世界盃男團季軍、2006年世錦賽男團季軍
雅加達亞運會壁球女子團體金牌得主
(參考資料: [112-131]  [134]  [138]  [145-153]  [157-164]  [169]  [174-179]  [181]  [186-188]  [191]  [193-194]  [197-201]  [203-204]  [207-222]  [224-228]  [230]  [233-234]  [238]  [243-244]  [249-250]  [252-256]  [263-265]  [268-273]  [275]  [277-282]  [285]  [354-360]  [367-370]  [376-378]  [382-38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