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012年

鎖定
1012年,農曆壬子年(鼠年);契丹開泰元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大理明啓三年;越南順天三年;日本寬弘九年,長和元年,以下為本年發生大事。
中文名
1012年
契丹時間
契丹統和三十年
上一年
1011年
下一年
1013年
生    肖
鼠年
干    支
壬子年
立    春
2月4日
世    紀
11世紀
年    代
10年代

1012年大事記

宋揀補禁軍
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真宗稱安不可忘戰,詔殿前馬步軍揀補禁軍,補充後的兵額需達到規定,即捧日上三軍每指揮三百人,龍衞上四軍每指揮二百五十人,其他如拱聖、驍騎、驍勇、寧朔、神騎、雲騎、武騎等軍每指揮三百五十人。五月,又令河北諸州簡約本城兵員,選送京城,分補禁軍缺額。
遼向高麗索舊地
統和三十年(1012)四月,高麗王詢蔡忠順奉表於遼,請稱臣如舊,遼聖宗命王詢親自朝見。八月,王詢遣刑部侍郎田供之奉表於,稱病不能朝,聖宗怒,命取興化通州龍州鐵州、郭州、龜州六城。次年六且.,派耶律資忠出使高麗,索取六州舊地,但高麗無歸地之意,耶律資忠亦不得返國。
阻卜諸部反叛
阻卜,韃靼的別稱,遼北邊部民族。狹義僅指塔塔兒部,廣義包括漠北諸部。統和二十九年(1011)六月,遼置阻卜諸部節度使,進行治理。自後,節度使往往暴虐,部民怨而思叛。三十年 (1012)八月,阻卜石烈太師阿里底殺本部節度使以叛,遼西北招討使蕭圖玉討之,阿里底奔窩魯朵城 (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阻卜諸部執阿里底以獻。後諸部全又反叛,圍蕭圖玉部於可敦城(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氣勢甚為囂張。蕭圖玉命部下射卻之,屯駐窩魯朵城。冬,西北路招討都監蕭孝穆進軍可敦城,阻卜結五羣牧長查刺、阿睹等,謀內外合應,均被擊潰。蕭圖玉遣人誘諸部,皆降。次年七月,北樞密院使耶律化哥北院大王耶律世良又破阻卜酋長烏八之眾。開泰三年(1014)春正月,烏八朝遼,封為王。
宋儒臣始領樞密使
五代時,樞密掌兵柄,權力大於宰相,其帶平章事者亦謂之使相。宋初雖以樞密與中書並稱二府(樞府、政事堂),但其權掌不如中書。大中祥符五年(1012)九月,以吏部尚書、知樞密院事王欽若户部尚書、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同依前官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樞密院使。宋儒臣領樞密兼使相始於此,嗣後遂有樞相之目,但其體統仍不如真相位尊,故王欽若有遲我十年作相之語。
宋立劉皇后
劉氏(969——1033)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初隨蜀人龔美(劉美)入京。真宗為襄王時,納於潛邸,即位後,入為美人,後進為德妃。章穆郭皇后卒,真宗欲立劉氏為皇后,大臣多以為不可。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終於立為皇后。李宸妃生仁宗,劉後取為己子。後性警悟,通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本末,真宗深重之,由是漸幹外政。真宗卒,遺詔尊後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劉後稱制凡十一年,號令嚴明,史稱“章獻垂簾”。卒諡莊獻明肅,後改章獻明肅。
宋樞密院始修《時政記
宋樞密院 宋樞密院
時政記專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等。太宗時始修撰成書,將中書與樞密院之事合撰,題為《事件》,後又題為《時政記》,由宰相或執政修撰,一般是由樞密院每月錄附史事,送到中書合編。大中祥符五年(1012)六月,真宗採納樞密院長官王欽若、陳堯叟的建議,令樞密院單獨修撰《時政記》,月送史館。樞密院修時政記始於此時,與中書所修時政記通稱宰執時政記。
河決糠州
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棣州官員(今山東惠民)言黃河決堤於聶家口,請求遷移州城,以避水患。真宗認為州城距黃河決口尚有十幾裏,不宜輕舉遷徙一方民眾,乃遣使規劃堵塞決口。不久,黃河又在州東南的李民灣決口,環城數十里的民舍多被損壞,又興役築堤暫堵決流。但水流湍急,河勢高出民房一丈有餘。百姓苦於治河勞役,而水患之憂未解。八年,遂將棣州城遷至陽信(今山東陽信)八方寺。
江、淮、兩浙路播種占城稻
占城稻為占城 (今越南南方)旱稻良種,傳入中國後,在福建種植。該品種抗旱力強,不擇地而生。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真宗以江、淮、兩浙路稍遇天旱則水稻欠熟,乃派人到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發三路,並公佈種植方法,擇民田試種推廣。此後,江、淮、兩浙地區由只種植梗稻和糯稻兩種水稻,逐步改種占城早稻,並培育出了許多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的新占城稻糧種,
周絳《補茶經》(1012年前後撰)
《郡齋讀書志》説:“皇朝周絳撰,絳,祥符初知建州,以陸羽茶經不載建安,故補之。又一本有陳龜注。丁謂以為茶佳,不假水之助,絳則載諸名水雲。”《直齋書錄解題》説:“知建州周絳撰。當大中祥符間。此書亦見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

1012年歷史人物

1012年出生

蔡襄(1012一1067),北宋書法家 蔡襄(1012一1067),北宋書法家
1、蔡襄中國北宋書法家、大臣(1067年去世)2、扎巴·恩協巴,西藏佛教大師(逝世1090年
3、本篤九世,教皇,可能出生於1012年(逝世可能1055年或1065年
4、1012年12月10日(農曆)——胡淵,中國北宋大臣(逝世1088年

1012年去世

1012年5月12日——色爾爵四世,教皇。

1012年通鑑記載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遼開泰元年)
春,正月,癸酉,命晁迥劉綜李維孫奭知貢舉,帝作詩勖以掄材之意。始遣內臣二員承受奏報。
乙亥,兵部尚書致仕宋白卒,贈左僕射。有司議諡文憲,內出密奏,言白素無檢操,不當獲此諡,遂改為文安
賜處州進士周啓明粟帛,轉運使陳堯佐表其行義故也。
戊寅,雨木冰。
壬午,河決棣州。
癸未,女真部長貢於遼,乞授爵秩。
乙酉,幷州上芻粟數可給四五年,帝曰:“河東仍歲豐穰,儲偫尤廣。自今諸路稔歲,宜以時積穀,為凶年之備。”
戊子,遼主獵於邁合嚕林。
庚寅,遼主祠木葉山
戊戌,着作佐郎聊城李垂上《導河形勢書》三篇並圖,其略曰:“臣請自汲郡東推禹故道,挾御河,減其水勢,出大伾、上陽、太行三山之間,復西河故瀆,北注大名西、館陶南,東北合赤河而至於海。因於魏縣北析一渠,正北稍西,經衡漳出邢、洺,如《夏書》,過洚水,稍東注易水,合百濟,會朝河而入於海。大伾而下,黃、御混流,薄山障堤,勢不能遠,如是,則載之高地而北行,百姓獲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禹貢》所謂夾右碣石入於海。孔安國曰:“河逆上此州界。其始作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開運渠,東五十里,引河水,正北稍東十里,破伯禹古堤,經牧馬陂,從禹故道。又東三十里,轉大伾西、通利軍北,挾白溝,復西大河北清豐、大名,西曆洹水、魏縣,東暨館陶,南入屯氏故瀆,合赤河而北至於海。既而自大伾西新發故瀆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廣深與汴等,合御河道,通大伾北,即堅壤,析一渠,東西二十里,廣深與汴等,復東合大河,兩渠分流,則西三分水猶得注澶淵舊渠矣。大都河水從西北大河故瀆,東北合赤河而達於海。然後於魏縣北發御河,河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廣深與御河等,合衡漳水。又,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決衡漳西岸,限水為門,西北注滹沱,潦則塞之使東漸渤海,旱則決之使西灌屯田,此中國御邊之利也。
“兩漢以下,言水利者屢欲求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圖志,九河並在平原而北,且河壞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決矣,則九河奚利哉!漢武舍大伾之故道,發頓丘之暴衝,則濫兗泛濟,接聞於世。夫平原而北,地勢浚下,泄水甚易,故滄、德之間,舊障皆完。滑台而北,地形高平,入海稍難,故齊、棣之間,遊波互出。若放河北下,則其利甚詳。惜哉河朔平田膏腴千里,而縱容敵騎劫掠其間,是授勝地於契丹,借敵兵為虎翼。漢賈誼晁錯不及此議者,以河水未東故也;唐戴胄、馬周不及此議者,以守在幽北故也。今大河盡東,全燕陷北,則御邊之計,莫大於河。不然,則趙、魏百城,富庶萬億,適足以誨盜而招寇矣。”
任中正陳彭年王曾詳定。中正等上言:“詳垂所述,頗為周悉。所言起滑台而下,派之為六,則沿流就下,湍急難制,恐水勢聚而為一,不能各依所導。設或必成六派,則是更增六處河口,悠久難於堤防。亦慮入滹沱漳河,漸至二水淤塞,益為民患。又築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萬七千,工至四十日,侵佔民田,頗為煩費。其書並圖,雖興行匪易,而博洽可獎,望送史館。”從之。
二月,壬子,遼主駐瑞鹿原。
癸丑,帝謂宰臣曰:“聞貢院試諸科舉人,皆解衣閲視,慮其挾藏書冊。頗失取士之體,宜令止之。”先是直史館劉鍇,請挾書並同保人殿一舉。是歲,諸科以挾書扶出者十八人,並同保九十三人,而十二人當奏名,有司以聞。帝特令赴殿試,乃詔禮部別加裁定,罷同保殿舉之制。
壬戌,令禮部貢院錄諸州發解試題進內,帝將親試貢士,慮其重複故也。自是為例。
甲子,以侍御史宣城趙稹兵部員外郎、益州路轉運使。帝諭稹曰:“蜀去朝廷遠,民間事有可更置者,悉條上之。”稹至部,事無大小,悉心究訪,至一日章數上。蒲江縣劫盜不得,而官司反系平民數十人,楚掠誣服,又合其辭若無疑者。稹適行部,意其有冤,乃馳入縣獄,因盡得其冤狀,釋出之。
己丑,帝親試禮部合格貢舉人,始摹印詩賦論題以賜,官給紙起草。賜進士建安徐奭等及第、出身有差。
三月,乙亥,遼主如葦濼。
丁丑,遼封皇女八人為郡主。
乙酉,遼主詔卜日行拜山大射柳之禮,命北宰相、駙馬蘭陵郡王蕭寧、樞密使邢抱質督有司具儀物。
丁亥,遼皇弟楚王隆佑徙封齊王,留守東京
夏,四月,庚子,高麗王詢蔡忠順奉表於遼,請稱臣如舊。遼主命詢親朝。
壬寅,李德明進良馬於遼。
戊申,命資政殿大學士刑部尚書向敏中守本官、平章事。敏中再掌留任,厚重鎮靜,人情帖然,帝嘉之,故復相。
三司請民有販茶違法者,許家人告論。帝曰:“此犯教義,非朝廷所當言也。”不許。
王嗣宗知鎮州,與樞密直學士、給事中邊肅為代。二人素不相能,肅嘗以公錢貿易規利,又遣部吏強市民物,嗣宗以聞,有可請逮繫,帝曰:“肅在近職,朕不欲使之屬吏,又念其頃守邢州有固御之勞。”乃命劉綜、任中正以嗣宗奏示之,肅盡引伏。乙丑,坐奪三任,授嶽州團練副使,不署州事。嗣宗嘗自言徙种放、掘邠狐及案肅為去三害。
先是肅知邢州,澶州之役,帝密詔肅:“若州不可守,聽便南保它城。”肅匿詔不發,督丁壯乘城而闢諸門,悉所部兵陣以待之。騎傅城下,肅與戰,小勝,遼師引去。
五月,戊辰朔,詔禮部權停今年貢舉。
遼主還上京,命裴元感、邢祥知禮部貢舉,放進士十九人及第。
遼以駙馬蕭紹宗為鄭州防禦使。
帝以江、淮、兩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令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仍出種法付轉運使,揭榜諭民。其後又取種於玉宸殿。
乙亥,遼以邢抱質為大同軍節度使
戊寅,以修儀劉氏為德妃。
袁州何蒙上言:“本州二税,請以金折納。”帝曰:“若是,則盡廢耕農矣。”不許。
六月,壬子,丁謂言:“天書閣望柱直起氣千餘條,青紫黃白相間,又吐白光若銀絲,上有輕白雲覆之,俄變五色。”帝作瑞應詩賜近臣和。
諸州言歲豐谷賤,鹹請博糴,帝慮傷農,即詔三司使丁謂規畫以聞。謂言莫若和市,而諸州積鏹數少,癸丑,出內藏庫錢百萬貫付三司以佐用度。
修國史院言:“所修《禮志》,舊日曆止存事端,並令禮院取索國初以來禮文損益沿革製作之事及論議評定文字,或慮尚有遺落,致國家大典有所不備。龍圖閣待制孫奭見判禮院,深於經術,禮樂精博,望專委檢討供報。”從之。
唐林逋,少孤力學,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初放遊江湖間,久之,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轉運使陳堯佐以聞,庚申,詔賜粟帛,長吏歲時勞問。
壬戌,令樞密院修《時政記》,月送史館。先是樞密院月錄附史事送中書,編於《時政記》。及是王欽若、陳堯叟等請別撰,從之。《樞密院時政記》始此。
是月,遼主駐上京。
秋,七月,戊辰,新作保康門於朱雀門東,徙汴河廣濟橋於大相國寺前,榜曰延安,又作橋跨惠民河,榜曰安國。時將建觀以奉五嶽,故闢此門。尋命丁謂等就奉節、致遠三營地及填乾地之西偏興築,內侍鄧守恩董其役。
龍圖閣待制張知白上言:“唐李嶠嘗雲:‘安人之方,須擇郡守。竊見朝廷重內官,輕外任,每除牧伯,皆避命致訴。比遣外任,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於此。望於台閣妙選賢良,分典大州,臣請輟近侍率先具寮。’鳳閣侍郎韋嗣立因而請行,遂令以本官出領州郡。伏見江、浙大郡,方切擇人,苟有闕員,俾之承乏,臣雖不肖,願繼前修。”帝以知白累更外任,方在要職,不許。辛未,命知白同糾察在京刑獄。
壬申,上封者言:“諸州軍司法參軍多不得其人,致刑法差枉,望令吏部銓司謹擇明法出身者授之。”帝以示輔臣,王旦言:“明法雖習律文,亦須有才識。頃法官闕,多取屬縣簿、尉習刑名者代之,今請令銓司參酌施行。”從之。
癸未,慶成軍大寧宮廟成,總六百四十六區。
遼進士康文昭等,坐論知貢舉裴元感、邢祥取士私曲,秘書省正字李萬,以上書詞涉怨訕,皆仗而遣之。
遼自蕭託雲請設準布節度使,部民苦節度使之暴,相率謀亂。是月,舍哩太師阿勒岱因眾怨殺節度使巴安,屠其家以叛。託雲討之,阿勒岱奔烏嚕多城,古所謂龍庭單于城也。準布諸部執阿勒岱以獻。已而諸部悉叛,圍託雲於哈屯城,勢甚張;託雲使諸軍齊射卻之,屯於烏嚕多城。
八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丁酉,詔學士院,青祠、齋祝祭文止稱皇帝,無列尊號。
戊戌,左僕射張齊賢以司空致仕,還洛陽,入辭,方拜而僕。帝遽止之,許二子扶掖升殿,命益坐茵為三以優之。
知升州張訁永,頭瘍甚,飲食則楚痛增劇,御不急峻,賓寮少不如意者動加詬詈,人頗少之。訁永累求分務西洛,壬寅,命工部侍郎薛映代之。訁永既還,不能朝謁,即命知陳州。映至升州,言官有牛賦,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帝覽,瞿然曰:“此豈朝廷所知邪!”遂詔諸州條上,悉蠲之。
初議鑄玉清昭應宮正殿聖像,令江淮發運使李溥訪巧匠,得杭州張文昱等,就建安軍西北小山置冶,溥領視之。丙午,溥奏道場有神雀、異光、慶雲之瑞,詔修宮使丁謂馳往醮謝。溥與謂相為表裏,多載奇木怪石,括東南巧匠以附會帝意。謂復言溥監鑄聖像,蔬食者週歲,詔獎之。
帝作《祥瑞論》、《勤政論》、《俗吏辨》,賜輔臣人一本,因曰:“如聞中外有議朝廷崇祥瑞、親細務者,着此曉之。”輔臣請示百官,立石國學。帝多行矯誣之事,心不自安,故有是論。
丙辰,知制誥王曾判大理寺。判寺舊用郎官,帝欲重其任,故特命曾。對便殿,諭之曰:“天下之命繫於獄,今以屈卿。”曾頓首謝。仍賜錢三十萬。因請闢奏寮屬。遂着為令。
己未,高麗王詢刑部侍郎田供之奉表於遼,稱病不能朝。遼主怒,命取興化通州龍州、鐵州、郭州、龜州六城。
甲子,上封者言:“伏睹文武以郊禋,誕節補任子弟官者,多年在幼稚,坐食廩糧。有窮經潦倒之士,下官沉滯之人,常增浩嘆。望行條約。”帝令輔臣議其事,特限年立制,議尋不行。
是月,遼皇弟齊國王隆佑卒,輟朝五日,贈守太師,諡仁孝。
九月,戊子,以吏部尚書、知樞密院事王欽若,户部尚書、知樞密院事陳堯叟,並依前官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樞密院使,僉署樞密院事馬知節為副使。儒臣入樞密兼使相,自欽若、堯叟始。
參知政事趙安仁罷為兵部尚書。安仁畏謹精審,特留意刑名,內外書詔要切者,必歸安仁裁損之。先是帝議立皇后,安仁謂劉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入出於相門。帝雖不樂,然察其守正,不罪也。它日,與王欽若從容論大臣誰為長者,欽若欲排安仁,乃譽之曰:“無若趙安仁。”帝曰:“何以言之?”欽若曰:“安仁昔為故相沈義倫所知,至今不忘舊德,常欲報之。”帝默然,始有意斥安仁矣。嘗諭王旦曰:“聞安仁在中書不親事,奏對亦未嘗有一言,可罷之。”旦對曰:“安仁頗知大體,居常進擬,皆同列議定,方敢取旨。臣每見臨時變易於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安仁無異議,是有執守。”帝曰:“能如是邪?卿可諭之,使更宣力。”旦退,以語安仁。安仁曰:“上誤拔擢至此,以不才斥去宜矣。使與眾人騁辨取容,安仁不為也。”及罷政事,仍命同使史。安仁雖貴顯,簡儉若平素,尤嗜讀書,所得祿賜,多置典籍,手自讎校,近朝沿革,衣冠人物,悉能記之。
以三司使丁謂為户部侍郎、參知政事,仍領修玉清昭應宮使。
初,翰林學士李宗諤與王旦善,旦欲引宗諤參知政事,嘗以告王欽若,欽若唯唯。宗諤家貧,祿廩不足以給婚嫁,旦前後資藉甚多,欽若知之。故事,參知政事謝日,所賜物幾三千緡。欽若因密奏:“宗諤負王旦私錢,旦欲引宗諤參知政事,得賜物以償己債,非擇賢也。”明日,旦果以宗諤名聞。帝變色,不許。及趙安仁罷,謂時奉詔謁亳州太清宮猶未還,即命謂代之,蓋欽若所薦雲。
欽若與劉承珪、陳彭年、林特及謂等交通,蹤跡詭異,時論謂之五鬼。
己丑,以鹽鐵副使、右諫議大夫林特權三司使。
壬辰,殿前司言:“諸軍訴本軍校長斂錢飾營舍、什物,數少者望令鼓司勿受。”帝曰:“軍民訴事瑣細者,朕常寢而不行。若明諭有司,則下情壅塞矣。”不許。
癸巳,翰林學士楊億以疾賜告。億剛介寡合,在書局唯與李維路振刁衎陳越劉筠輩善。當時文士鹹賴其品題,或被貶議者,退多怨誹。王欽若驟貴,億素薄其為人,欽若銜之,陳彭年方以文史售進,忌億名出己右,相與毀訾於帝。帝素重億,億求解近職,優詔不許。
淮南、北歲薄稔,振恤倍至,而言事者以為流亡無算;及丁謂使建安軍,因令校其實數。冬,十月,戊申,謂言:“轉運使司具析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五州、軍逃民,數多者及百户,餘止三十户,繼有復業者。”時王隨為轉運使,戒所部出庫錢貸民市糧種,歲終,約輸絹以償,故流亡者多復業。
並、代州承受公事李宗政言:“火出軍南五七里,或掊地尺餘則火山,蓋火德之應,請建祠。”帝曰:“此山有火,因山名軍,其來舊矣,宗政妄言耳。”當時所言祥瑞皆類此,唯宗政為帝所駁。
己酉,以主客郎中、知制誥王曾為遼主生辰使,宮苑使高繼勳副之。舊制,出使必假官,繼勳本秩既崇,不復假官。自是為例。
辛亥,遼主如中京。
丁巳,以知制誥陳堯諮權同判吏部流內銓。舊制,選人皆用奏舉乃得京官,而士有孤寒不為人知者,堯諮特為陳其狀而擢之。
天書議起,四方貢諛者日多,帝好之彌篤。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於延恩殿。先是八日,帝自言夢見景德中所睹神人傳玉皇之命雲:“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將再見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翼日,復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當斜設六位。”即於延恩殿設道場。是日,五鼓一籌,先聞異香,少頃,黃光自東南至,掩蔽燈燭。俄見靈仙儀衞天尊至,帝再拜於階下。俄有黃霧起,須臾霧散,天尊與六人皆就坐,侍從在東階。帝升西階,再拜。又欲拜六人,天尊令揖不拜,命設榻,召帝坐,飲碧玉湯,甘白如乳。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之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電夢天人,生於壽丘。後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及曙,召輔臣至殿,指示臨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應宮副使李宗諤、劉承珪、都監藍繼宗同觀。
己未,札示中外,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兩京來年夏税放十之二,諸路十之一。賜致仕官全俸一年,幕職、州縣官先經省者權增五百員,任滿即停。
命丁謂、李宗諤、陳彭年與太常禮院檢討官詳定崇奉天尊儀制以聞。
庚申,羣臣詣崇政殿稱賀,因賜酒五行而罷。宴宗室諸親於萬歲殿。
辛西,帝以《崇儒術論》、《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示王旦等,旦等請刻石國子監
詔以天尊降臨,分命輔臣告天地、宗廟、社稷。
閏月,丁卯,命王旦為躬謝太廟大禮使,向敏中為禮儀使,王欽若為儀仗使,陳堯叟為鹵簿使,馬知節為橋道頓遞使。鸞駕儀仗舊用二千人,有司請增為七千人,從之。
己巳,上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有司請以玉清昭應宮玉皇后殿為聖祖正殿,東位司命殿為治事之所。
辛未,躬謝太廟六室。詔:“聖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並休假五日;兩京諸州,前七日建道場設醮,假內禁屠、輟刑,聽士民宴樂,京城張燈一夕。”改延恩殿為真遊殿,重加修飾。
癸酉,詔:“天下州、府、軍、監,天慶觀並增置聖祖殿。”
乙亥,詔上聖母懿號元天大聖後
初,宰臣以太祖諡號有與聖祖名同者,將議易之。帝曰:“真祖臨降。皇家大慶也,六室並當增諡。”乃詔太廟六室各奉上尊諡二字。
有司言聖祖母未有宮殿,望遣官於兗州曲阜縣壽丘奏告,從之。
丙子,羣臣上尊號曰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不允;表三上,從之。詔俟尊冊聖祖畢受冊。
丁丑,謁謝啓聖院太宗神御殿。禮畢,詔於龍圖閣取太平興國舒州所獲訁志公石以示輔臣,加諡訁志公曰真覺,遣知制誥陳堯諮詣蔣山致祭;後又加諡曰道林真覺,令公私無得斥訁志公名。
戊寅,改兗州曲阜縣為仙源縣,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丘,以奉聖祖及聖祖母。
有司言:“唐太清宮樂章皆明皇所作,今崇奉玉皇、聖祖及祖宗配位樂章,請帝自為之。”戊子,內出樂章十六曲以示輔臣,文舞曰《發祥流慶》,武舞曰《降真觀德》。
十一月,甲午朔,遼羣臣上遼主尊號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聖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開泰,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覃恩中外。
癸卯,遼以前遼州錄事張庭美六世同居,儀坤州劉興允四世同居,各給復三年。
甲辰,遼西北招討使蕭託雲奏準布沿邊諸部皆叛,西北路招討都監蕭孝穆進軍哈屯城,準布結五羣牧長扎拉阿都等,謀中外相應,孝穆悉誅之,乃嚴備御以待,餘黨皆潰。
己酉,詔:“黃帝故事,自今凡降書詔,非聖母文字外,不得引用。”時學士院撰承天節教坊宴辭,中有“大電繞樞”之語,帝命宰相諭旨易之,因降是詔。
壬子,改朗州為鼎州。
是月,初置玉清昭應宮使,令宰臣王旦為之。
十二月,丙寅,遼奉遷南京諸帝石像於中京觀德殿,景宗及宣獻皇后於上京五鸞殿。
先是詔丁謂等於京城擇地建宮以奉聖祖,謂等奏:“司天少監王熙元言:按《天文志》,太微宮南有天廟星,乃帝王祖廟也,宜就大內之丙地。”乃得錫慶院吉地,即令謂等與內侍鄧守恩修建。戊辰,詔上新宮名曰景靈。
有司請改玄武、玄冥、玄弋、玄枵併為“真”字,詔可。
壬申,改諡玄聖文宣王為至聖文宣王。
遼賑奉聖州飢。
己卯,知天雄軍寇準奏獄空,詔獎之。
庚辰,遼賜皇弟秦晉國王隆慶鐵券。
癸未,劉晨言殿中高可坦、中京留守推官李可舉治獄明允,遼主超遷之。
甲申,遼詔:“諸道水災,民有質男女者,自明年正月始,日計佣錢十文,價折傭盡,退還其家。”
歸州言其居民本新羅所遷,未習文字,請設學;從之。
丁亥,立德妃劉氏為皇后。後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帝每巡幸,必以從。衣不纖靡,與諸宮人無少異。莊穆既崩,中宮虛位,帝即欲立之,後固辭。良久,將降詔,宰相王旦忽以病在告,後疑旦有它議,復固辭。於是中書門下請早正母儀,後卒得立。凡處置宮闈事,多外援故實,無不適當者。帝朝退,閲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後皆預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