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漳河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

鎖定
漳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主要河道位於甘肅省漳縣,發源於漳縣和岷縣交接的木寨嶺,自西南向東,流經漳縣境內大草灘、殪虎橋、三岔、鹽井、武陽五個鄉鎮,於武山縣高樓鄉丁家門流入榜沙河,屬渭河二級支流。流域面積為1270.05平方千米。河流全長為83.7公里,河牀比降1%~5%,流域面積1270.05平方公里。
漳河是漳縣的“母親河”,流域內有引水灌渠多處,為全縣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水源。明至清代、民國期間,漳縣所產木材,順漳河、龍川河、榜沙河而下,在武山縣鴛鴦鎮入渭河,運抵武山、甘谷、天水、寶雞、咸陽。 [1] 
中文名
漳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甘肅中部
流經地區
漳縣、武山
發源地
木寨嶺
主要支流
東扎溝河
主要支流
東西溪
鐵溝河
河    長
83.7 km
流域面積
1270.05 km²
面    積
1270.05 km²
河    口
武山縣高樓鄉丁家門

漳河幹流概況

漳河位置及水系 漳河位置及水系
漳河,主要位於甘肅省漳縣境內,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縣縣境。《禹貢》:禹導漳河水從孫家峽出,匯入渭河。即指此河。 [2] 
發源於漳縣木寨嶺,自西南向東,流經漳縣大草灘、殪虎橋、三岔、鹽井、城關五個鄉(鎮),出孫家峽流入武山縣,在武山縣內自北向南,橫貫高樓鄉中部,下游有較為開闊的劉川盆地,至鴛鴦鄉丁家門注入榜沙河。河西岸建有四級提灌站一處。河流全長為83.7公里,漳縣境內61公里,武山縣內幹流長14公里(合計數存疑,原文即如此),河牀比降1%~5%,流域面積1270.05平方公里,漳縣境內1216.05平方公里,武山縣流域面積101.8平方公里。
流域內上游兩岸山坡有喬、灌木林和草原覆蓋,植被較好;中下游沿岸主要為農田和荒山荒坡,植被有一定破壞,水土流失較嚴重。 [3]  [4] 
大草灘鎮段 大草灘鎮段
三岔鎮段 三岔鎮段
漳河漳縣鹽井鎮段 漳河漳縣鹽井鎮段
漳河武山縣段 漳河武山縣段

漳河水文特徵

據漳縣誌載,漳河多年平均流量7.362立方米緲,枯水流量0.29立方米緲,多年平均徑流量2.408億方,水能藴藏量42,857千瓦,年輸沙量101.2萬噸,多年平均含沙量4.98公斤/立方米。 [3] 
漳河易發生洪水。洪水的形成,春季因冰雪融化而發生,夏秋因暴雨而形成。從時間上看,多在6、7、8、9四個月,有持續時間長、年際變化大、河流含沙量多的特點。另外在漳河下游,由於河牀比降突變,河道高程與兩岸高程相差小,每逢發生洪水,常出現改道、漫田的危害。最大洪峯發生在1973年8月26日,經計算,漳河流量為575立方米/秒。 [5] 
1973年8月,漳縣連續10多天大雨,大小河流河水暴漲,洪水氾濫,造成漳縣50多年未遇的特大澇災。這次災害共沖毀耕地11,728畝,塘壩16座,電站1處,河提45,000米,公路線46處3,909米,漳河大橋亦被沖毀。死亡1人,衝死大家畜8頭、羊43只、豬19只,倒塌房屋1,204間,秋夏糧田沖毀5,513畝,糧食減產1,481,000公斤。 [6]  1952年7月3日夜,漳河暴漲,淹沒農田4487畝,高樓鄉小莊村9户農民房屋被沖走。 [7] 
漳河流域水力資源藴藏量4.2857萬千瓦,宜於發展小水電。 [8] 

漳河主要支流

其主要支流有石咀溝、奔子溝、豬窟洞溝、東扎溝、鐵溝河、雜寸溝、馬龍河、朱家河、小井溝、九眼泉溝、汪家河等11條。
主要支流特徵值統計表
支流名稱
長度
(公里)
集水面積
(平方公里)
年平均徑流量
(萬立方米)
年平均流量
(立方米/秒)
徑流深
(毫米)
石咀溝
10.3
30.8
646.8
0.2
210
奔子溝
19.9
45.5
955.5
0.3
210
豬窟洞溝
14.1
40.8
816
0.26
200
東扎溝
29.5
283.8
6,243.6
1.98
220
大車場
18.6
110
2420
0.77
220
酥油溝
10.5
31.5
693
0.22
220
鐵溝河
26.3
16.9
3549
1.12
210
暖水
19.2
56.2
1,236.4
0.34
205
雜寸溝
18
52.5
1,076.3
0.34
205
王家溝
17.1
57.5
920
0.29
160
小井溝
11.9
15.3
214.2
0.07
140
九眼泉溝
24.4
114.5
183.2
0.58
160
馬龍溝
13.1
58
1.015
0.32
175
石牆溝
8.3
43.8
525.6
0.17
120
汪家河
13.6
59.5
715.2
0.27
120 [3] 

漳河治理開發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邑令白光輝創開由柴家溝門(三岔鎮河南坡村)分漳河入渠,後圮於暴水。當地民眾為紀念其功績,稱此渠為“白公渠”。 [9] 
1997年6月23日 縣委批轉漳河流域綜合治理扶貧開發項目考察組《關於實施<漳河流域綜合治理扶貧開發項目>的報告》。《報告》分析近年來漳河流域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失衡的危害和原因後,提出了項目實施區、主要內容及總目標。 [10] 
1998年9月21日 《甘肅日報》報道:在縣委“沿漳河流域建設千畝漁池藍色工程”的號召下,漳河流域相繼建成了連片魚池,使漁業生產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果。漳河岸邊已迅速發展起養魚水塘741畝,年產量可達16萬公斤 [11]  o

漳河古代水利

大渠:自城西十里墩底下分漳河入渠,經裴家莊、汪家莊至城西歸二渠。灌田1700餘畝。
二渠:自城西五里汪家莊分漳河水入渠經陳家莊、藺家莊,分支渠東南流,名為二渠;至關帝廟又分支渠,名斜渠,東經董、水、胡家莊入漳河。可灌田2500餘畝。
北渠:由汪家莊分引大渠水繞縣川北山麓至胡家莊止,清乾隆年間,邑令金光鬥開北渠,引漳水,灌溉有年,後為山水淤塞。民國13年(公元1924年)後補修之。
白公渠:在城南鹽井鎮上川。清康熙時,知縣白光輝創開,由柴家溝門分漳河入渠,後圮於暴水,遂接西川渠水,灌溉有年,旋渠口後圮。民國9年(公元1920年),鄉紳陳克忠等在蘆家川新開渠口,仍為暴水所損。民國13年(公元1924年)縣長石作柱又另開渠口,由許家廟後引水接入舊渠。灌田1000餘畝。 [12] 
明、清至民國年間,引水澆灌主要是縣城到三岔的漳河兩岸,二里二屯沒有川地,成麻川因水性鹼澀也不放水。史載澆灌鄉規為:由上及下,挨次輪澆,不得摻奪。春夏僱管水一人晝夜巡視,秋冬合收麥豆付僱資。
西川渠:自史家崖分漳河水入渠,灌王家門、蘆家川等處,渠口為水所圮。民國13年(公元1924年)後開之。灌田1,200餘畝。
東川渠:由學田坪分漳河水入渠,經竇家坪至酒店下,灌田2000餘畝。
頭渠:由黃土坡引漳河水入渠,繞磨河灘灌田300餘畝。 [12] 

漳河現代灌渠

勝利渠:建於1959年,自殪虎橋引鐵溝河經三岔鄉黃土坡村、三岔村到吳家門村,全長10公里,灌溉面積1900畝。
新電渠:建於1972年,將原東川渠從酒店沿長至李家溝門擴建而成。全長7.565公里,灌溉面積1200畝。
南坪渠:1958年開始修建,中途停工,1966年起又續建2年。從殪虎橋石關峽引漳河水順南山傍山而下,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全長33公里,可灌地5100畝。 [13] 
武山縣高樓鄉。漳河橫穿東西,沿河建有4條灌渠,可灌地2000畝。1977年在燕兒擊建成揚程205米,上水量每秒0.35立方米的四級提灌一處,可灌地3500畝。 [14] 
劉川渠1949年修成。從古兒崖下引漳河水至陳門村,長12公里,流量0.25立方米/秒,灌溉1300畝。 [15] 
漳河下游千畝以下渠道
渠道名稱
進水
所在鄉鎮
乾渠長
(公里)
引水流量(秒立米)
設計灌溉(畝)
有效灌溉(畝)
建成年份
丁家門渠
陳門村
鴛鴦鄉
5
0.30
600
600
1953
劉川二渠
高樓鄉
4
0.05
150
150
1951
陳門小莊渠
高樓鄉
2
0.05
110
110
1951
紙碾大溝渠
高樓鄉
3
0.10
300
300
1951
八兒院渠
高堯下
高樓鄉
4
0.15
300
300
1964
高堯渠
高樓鄉
6
0.10
250
250
1953 [15] 
漳縣南渠灌區:位於漳河南岸,是原建白公渠、鹽井南渠及新電渠三個自流灌區的通稱,西起三岔鎮王家門漳河橋,東至城關鎮李家溝門,北鄰漳河,與漳河北岸的北渠遙遙相對,效益相當。區內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光照資源充足,適宜作物生長,是漳縣農業高產區和農村經濟綜合開發區。南渠改擴建工程改分散引水為集中引水,將原白公渠及鹽井南渠合稱為南渠上段,原新電渠定名為南渠下段,渠道全長16.765公里,控制總灌溉面積1.23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9025畝。南渠上段長9.2公里,設計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自流灌溉面積5256畝;下段長7.565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6立方米/秒,自流灌溉面積3769畝。1995年9月開工建設,於2003年11月全線建成通水。共建成上段進水樞紐1座,乾渠漿砌石襯砌5.4公里,砼襯砌0.5公里,修整土渠1.4公里,建成渠涵7座,公路渠涵2座,機動車橋5座,其它建築物17座;下段建成進水樞紐1座,完成渠道襯砌及土渠整治7.565公里,建成公路橋3座,山洪涵2座,渠涵12座。 [13] 

漳河水庫工程

雜寸溝水庫:建於1971年,位於漳縣三岔鎮江家門。總投資12.809萬元,投工26.85萬個、土方石總量25000立方米。水源屬漳河一級支流雜寸溝河。大壩為剛性斜牆堆石壩,壩高18米,庫容17萬立方米。配套灌溉渠道2條,發展灌溉面積1500畝。 [16] 
甘灘寺水庫:建於1975年,位於漳縣原金鐘鄉酥油溝村。總投資9.3909萬元,投工7.5567萬個、土方石總程量27020立方米。水源屬漳河二級支流酥油溝河。大壩為剛性斜牆混合堆石壩。壩長60米,寬10米,高16米,總庫容15.5萬立方米,配套渠道2條,發展灌溉面積300畝。 [16] 

漳河水運航道

明萬曆年間開三岔、新寺木場,至清代、民國期間,木場繼續經營。漳縣所產木材,由牛車運至木場賣給木商,木商僱用水手(向稱“放椽客”),編串木排,順漳河、龍川河、榜沙河而下,在武山縣鴛鴦鎮入渭河,運抵武山、甘谷、天水、寶雞、咸陽。1954年以前水運通暢,每年夏秋水旺季節,水運木筏每日30至50排,多者達100排。 [1] 

漳河水電工程

汪家莊水電站。1956年12月開始,由上級財政部門投資10萬元,縣上自籌3萬元,在時任縣委書記張萌的領導下,由縣工業科負責建設,省水利廳提供技術指導,在位於漳河北岸的鹽井鄉汪家莊村開渠1公里,架設輸電線路4公里,安裝108KW水輪發電機一台,於1957年10月建成縣內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年發電量25~30萬千瓦時。供電範圍主要是縣城及鹽井街道,運行8年後,因設備老化,於1966年停運後拆除。
黃土坡水電站。1988年,經省計委、省水利廳批准,投資365萬元,由縣水利局負責,在三岔鄉黃土坡村對面、漳河南岸的妖崖下,建成了一座裝機容量1,260KW的水電站。該電站自殪虎橋鄉石關村東邊的石關向東順山開渠5.8公里,修建引水構築物18座,於1991年建成投運,並與農網併網運行,年發電量可達600~800萬千瓦時。 [17] 

漳河水產養殖

秦嶺細鱗鮭,俗名漳河鱸魚,最早見於鱸魚關之鱸魚潭,為鮭科魚類鮭鱒魚的重要種類之一,冷水性的中型經濟魚類。全縣山溪河流均有分佈。體呈流線型,口大而斜,牙錐狀,四鰓,體披小圓鱗,背鰭和腹鰭各一個,尾鰭凹入或叉形。黑脊白肚,脊兩側長有褐斑,略帶紅色。肉質潔白細嫩,其味鮮香,史傳為皇家貢品,肉供鮮食,精巢可制魚精蛋白和精氨酸。 [18] 
參考資料
  • 1.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464.
  • 2.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17.
  • 3.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203-205.
  • 4.    武山縣誌.武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85.
  • 5.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210.
  • 6.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95.
  • 7.    武山縣誌.武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106.
  • 8.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217.
  • 9.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31.
  • 10.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96.
  • 11.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160.
  • 12.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346.
  • 13.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347.
  • 14.    武山縣誌.武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63.
  • 15.    武山縣誌.武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309.
  • 16.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348.
  • 17.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481.
  • 18.    漳縣誌.漳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66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