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山區

鎖定
三山區(已撤銷,併入弋江區),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是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蕪湖市新城區,位於長江以南,蕪湖市中部,裏是進入皖南山區的要道之一。三山區西北部的三山經濟開發區蕪湖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同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起步區。
截至2015年,三山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是長江城市帶的重點城市和重要經濟增長極,也是國務院批准的享受國家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江開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開放的窗口。 [1] 
2020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安徽省撤銷蕪湖市三山區、弋江區,設立新的蕪湖市弋江區,以原三山區和原弋江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弋江區的行政區域。 [2] 
中文名
三山區
外文名
Sanshan District
別    名
三山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已撤銷)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安徽省蕪湖市
地理位置
蕪湖市南部
面    積
319.8 km²
下轄地區
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龍湖街道、峨橋鎮(撤銷前) [3] 
政府駐地
龍湖大道丁村(撤銷前)
電話區號
0553
郵政區碼
24108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4萬(2017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龍窩湖響水澗三華山浮山
火車站
蕪湖火車站
車牌代碼
皖B
方    言
吳語宣州片,江淮官話蕪湖小片
行政代碼
340208
拼    音
Sān Shān Qū

三山區建制沿革

三山境內發現商周時期多處人類遺址,如三山鎮大神墩遺址,浮山鄉珠墩船墩,新淮鄉磨盤墩,中溝疙瘩頭遺址等,證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類生活繁衍。
漢末周瑜開築保大圩,整治圩區水系,。唐末大將孫端、台蒙戍守魯港。為禦敵,在魯港河上建築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復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運暢達,稱為“金塢”。元末將軍從一彪倡議練兵於千軍嶺,遺“千軍嶺炮台”。
明代上中葉,三山老街建成,地處三江口之魯港,為長江、漳河要津。
元末,朱元璋率農民起義軍於魯港多次激戰,使魯港自明初後逐漸頹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財,又在魯港始設“常關”,為明代六大税關之一,清代和民國繼之。民國後二十餘年,關税控制在外國人手裏,魯港常關自創關到裁撤共有480年曆史,記錄了魯港港航之繁榮,也寫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淚。
建國以後,浮山農莊葛世玉帶頭創辦農業合作社,帶領羣眾抵抗災荒,1954年受到毛澤東主席親筆表彰;
1961年春,在繁昌縣委的領導下,三萬民工齊上陣,完成40餘萬土方,攔江打壩,築成十里長的螃蟹磯大堤;水埠峨橋不產茶,素無巨賈茶商,卻乘改革開放春風造出了一個“江南第一茶市”,今已拓展為國際茶城,千百萬人東西南北闖市場,使古鎮峨橋名揚四方;
1958年,古鎮三山就建起了大型軋花廠;1985年興建了蔬菜批發市場,1992年擴建成江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
1998年大水以後,國家先後投巨資對長江、璋河堤防進行整治,長江江堤達標,平地行垸,退田還水,萬畝圩口達標工程,造福萬代。 [4] 
2020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安徽省撤銷蕪湖市三山區、弋江區,設立新的蕪湖市弋江區,以原三山區和原弋江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弋江區的行政區域,弋江區人民政府駐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號 [5] 

三山區行政區劃

據2018年12月三山區人民政府官網顯示,三山區轄峨橋鎮和三山、保定、龍湖三個街道辦事處,40個行政村,還有三華和茗香兩個居民社區。 [1] 
2010年三山區行政區劃表
街道名稱
行政代碼
面積
人口
居(村)委會數量
所轄居(村)委會名稱
340208001
40.5
平方千米
3.04萬
1個居委會
6個村委會
340208002
78.5
平方千米
2.76萬
9個村委會
340208003
52.4
平方千米
2.30萬
2個居委會
9個村委會
龍湖新城社區、碧桂園社區、中溝村螃蟹磯村高崗埠村彭村西湖村魯港村固堤村楊村潘村
340208004
43.7
平方千米
3.25萬
1個居委會
6個村委會
340208100
105
平方千米
3.95萬
1個居委會
16個村委會

三山區地理環境

三山區位置

三山區位於蕪湖市中部,北望長江,東臨漳河,西南與皖南山脈餘脈相連。

三山區地形

三山區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地形為半山半圩,水抱山環,平均海拔9.5 [6] 

三山區氣候

三山區全年氣候温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5-16攝氏度;日照充足,平均照約2000小時;雨量適中,平均年降雨量約1200毫米;四季分明,平均年無霜期達219-240天。

三山區自然資源

三山區礦產資源

三山盛產銅、鐵,境內遺存了採銅和冶銅遺址。

三山區水資源

峨橋響水澗
峨橋響水澗(10張)
三山區瀕江臨河,龍窩湖最大,仰窪套、虯塘湖歷史悠久,河流溪澗縱橫交織,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響水澗久有盛名。長江岸線達30公里,漳河岸線近30公里,“黃金水道”得天獨厚 [7]  。長江岸線又非常適合造船工業和建設深水港口。
龍窩湖為蕪湖市最大的無公害及綠色水產品生產養殖基地,年產成魚28萬公斤,河蟹2萬公斤,產值300餘萬元。2011年龍窩湖被批准為國家級細鱗斜頜鯝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8] 
三山區正在建設中的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重點工程,為全國第二大抽水蓄能電站,工程氣勢宏偉,水庫建成後四面環山,山水相連動。

三山區動植物資源

三山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獐、鹿、、白麪狐等珍稀動物,植物共有68科,600餘種,森林茂密。 [9] 

三山區交通

三山區
三山區(3張)
截至2015年底,三山區沿江(上海至武漢)高速公路、滁(滁州)黃(黃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寧(南京)銅(銅陵)鐵路貫穿三山區。
在建的蕪湖長江二橋與三山區緊鄰,長三角城際鐵路複線也由境內通過,區內鄉村公路網已經形成。城區新建華電大道、三山大道、龍湖大道均為高標準設計施工,建設中的蕪湖(保定)電廠鐵路專用線由峨橋直通江邊。
三山區擁有30公里長江岸線,具有水路運輸得天獨厚的優勢,已建成海螺散貨碼頭,在建的有東匯碼頭和中外運碼頭等。三山區交通幹線可謂密如蛛網,四通八達。 [10] 

三山區經濟

三山區綜述

在在建設的魯港大橋 在在建設的魯港大橋
2012年三山區實現生產總值46.7億元,建區以來年均增長28% ;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67.5億元,增長50.9%;三山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6億元,增長32.3%;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8億元,增長10.1%;實現財政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3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億元,同比增長16%;
截至2012年底,三山區固定資產投資129.8億元,增長29.8%;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8.9億元,年均增長41.7%。三次產業比為13.1:65.2:21.7。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8%;財政收入增長14.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城鎮新增就業崗位6435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 [11]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5億元,同比增長9.6%;財政收入28.2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369.2億元,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增長12.1%。進出口總額9.8億美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72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67元,增長8.8%;城鎮新增就業610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 [12] 

三山區產業

2006年入圍中央電視台“魅力新村”,為三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三山綠色食品工業園中建成了一座座標準廠房,以上市企業雙鶴藥業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在園區落户。華電蕪湖(保定)電廠、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

三山區工業

三山區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三大土建主體工程全面開工,穩步推進,2009年已完成投資約3億元;碧桂園開工面積達66萬平方米,整個項目已投資約22億元,2009年已完成投資4.5億元;新聯船廠項目由蕪湖造船廠與奇瑞汽車合資組建,目前船台已開工建設,截至2009年,完成投資7100萬元。聖羅紡織項目已完成投資8800萬元,一期5幢廠房、1幢辦公樓計8萬平米全部完工,設備基本安裝完成,近期已開始生產,二期建設有序推進。 [13] 
2010年上半年,該區工業生產步伐明顯加快,1-6月份,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5%,規模工業實現總產值同比增長52.4%。其中,華電6月份發電7.07億度,創歷史新高,1-6月份累計發電24.8億度;聖羅紡織1-6月份累計實現產值1.86億元。 [14] 

三山區社會事業

三山區城鄉建設

“十一五”期間,三山區將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資源優勢,搶抓機遇,在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和國家級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政策的帶動下(三山經濟開發區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起步區,其中包含蕪湖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 [15]  ,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及長三角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輻射,把三山區打造成一個集電能生產基地、現代船舶製造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輕紡製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基地、新型現代化物流中心及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綠色新城區。

三山區體育衞生

截至2011年底,全民健身路徑完好率達100%,並按照“親民、便民、利民”的原則,不斷完善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使全民健身工程設施遍佈全區。
蕪湖長江二橋效果圖 蕪湖長江二橋效果圖
截至2011年底,三山區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時報告率100%。突出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和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預防、保健工作,保持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100%,急性血吸蟲病發病率控制在萬分之0.5萬以下,規範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完成率100%。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衞生服務工作。 [16] 

三山區人民收支

截至2011年底,三山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82元,增長15 %。城鎮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

三山區教育

截至2011年底,三山區教師學歷達標,90%以上的教師專業對口,100%的教育管理幹部經過專業培訓,適當招聘本科以上學歷緊缺學科的青年教師,從而使該區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明顯提高。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1—2座從小學到初中的九年義務階段的完全學校。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16] 

三山區旅遊

浮山:曾名隱玉山,海拔436m,方圓18km,浮山主巔世傳為浮邱公煉丹處,山上有庫、洞、樹、泉、碑、剎等名勝古蹟,大詩人李白也在此留下了墨寶。
龍窩湖
龍窩湖(11張)
三華山位於區中央的曾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之一,早在唐肅宋至德年間新羅王子在前往九華山前曾在此做過道場,建立寺廟,氣勢恢宏。
銅山: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如建立於唐朝初年的銅山寺,李白詩云:“我愛銅山寺,千年未擬還”,以及銅山寺傍的“湧珠泉”、神仙洞和千年銀杏等。
龍窩湖其面積達700公頃(1.05萬畝)的,環湖可供開發的區域面積近80平方公里,區域內及周邊優質水體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景觀,成為龍湖獨特的資源 [17] 
區內仍有文化遺蹟,如接官亭、戰國古礦坑、商周文化遺址、明代陶窯遺址、文昌宮、城隍廟等。

三山區文化藝術

三山區歷史文化

歌頌三山的第一首詩為《原道歌》,作者東周浮邱伯稱巍峨的浮山為藏龍伏虎之地。謝眺、王安石、楊萬里等名人也多有詩詞歌詠三山。
詩仙李白來到銅山寺,飽覽此間山水奇景,頗有留戀之意,乘興揮毫,題下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舉杯回午袖,掃盡五松山。” 的絕句。他還曾乘舟過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詩歌 :“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峯”,“樹繞蘆洲月,山鳴鵲鎮鍾”,對三華山大加讚賞,這可能是關於“三山秋月”的最早寫照。
清姚鼐遊三華山留吟數篇,字字珠玉。明宋棠詠《螃蟹磯》“揚子江頭古石磯,秋來卻羨蟹螯肥,卷舒不及鴟夷子,安得垂倫釣夕暉。”讓“蟹磯釣蹤”始成一景。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練》、《浮丘丹井》等詩,雖為狀物寫景,實為託景抒情,傳承着人們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自明初中順大夫嚴允諧作《三山秋月》始,同題詩作不斷,代不乏人。詩為心聲,字裏行間無不寄託着濃濃的鄉情。
明塗溪楊氏宗臣等五君聯袂登浮丘山,吟詩唱和,步本譯韻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覽勝,詩書流雲,文風代遠,蔚啓人聞。”清乾隆年間,本邑學博謝淋潛齋邀户部尚書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峯,金葉山等人同遊三華山,分字吟對,互有唱和,遺詩十餘首,開三華文人述宴之先河,揚三山文明風氣之先聲。
清末民初三山文風亦盛,他們還創辦了“三山公學堂”,教於鄉里。清末廢科舉之際,讀書人不再孜孜於科考之事,便結社吟詩,以陶冶性情,增進學業。此時,三山九蓮詩社於九蓮庵內誕生,首聚者九人。

三山區文化建設

三山時代廣場(在建) 三山時代廣場(在建)
三山習書學畫者不乏其人,有書畫展,讓人流連,更有兒童書畫展,悦目賞心。這裏文體活動多姿多彩,農民象棋節每年在湖濱公園舉行。 古老的“三華廟會”於今也推陳出新,演繹成一方風俗。春節穿龍燈,端午賽龍舟熱鬧非凡。古鎮峨橋依託國際茶城,茶博會、茶文化、書畫展、品茶、詠茶、歌詠會經常舉行,茶韻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橋飲茶香,寫茶詩,登浮丘山吟勝,遊銅山寺賞景,到龍窩湖盪舟,聽漁歌唱晚,逛“三華廟會”,已成為蕪湖人的時尚。 [4] 

三山區著名人物

姚孟景
姚孟昱
楊彩清
佘霄峯
桂一棵
姚楷
姚琢如
姚浩如
魯壽祁
姚彩錡
謝鳴軒
姚化東
葉午莊
張篤周
古緒華
劉表位
趙其鈞
陳忠實
葛世玉
[18] 



三山區城市榮譽

2019年9月21日,三山區入圍安徽省製造業發展增速10快區榜單。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