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嶗山太清宮

鎖定
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北國小江南、神仙之府,俗稱下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嶗山蟠桃峯下,地處嶗山東南端寶珠山下,襟山面海,左為桃園峯,右為重陽峯,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後屢加修建,現存建築均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後規模格局遺存,為中國嶗山道教祖庭,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道教全真道支派隨山派祖庭。 [1-3] 
嶗山太清宮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分三院,各立山門,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另建有忠義祠、翰林院、東西配殿等建築,是山東省和青島市最大的道教建築羣和道教文化傳播中心。 [3-4] 
1982年,嶗山太清宮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83年,嶗山太清宮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同年,嶗山太清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 [2]  [5] 
中文名
嶗山太清宮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
所處時代
西漢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6:00~18:00(暫停開放)
氣候類型
温帶季風氣候

嶗山太清宮歷史沿革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49張)
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嶗山道教開山始祖張廉夫在此處始建三官庵。 [2-4]  [6] 
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在今太清宮三皇殿處建三皇庵。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道士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後在此創立嶗山太清宮。
金泰和八年(1208年),全真道掌教邱處機在嶗山太清宮談玄傳道,使太清宮名聲大噪。
金明昌六年(1195年),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真君劉處玄於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創立全真道隨山派(隱山派),太清宮道眾從此歸為全真道。 [6]  嗣後,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復陽、張三丰、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太清宮舊道院傾圮,被佛教憨山和尚佔據,在宮前建造有海印寺;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毀寺重建嶗山太清宮。
明天啓二年(1622),道人趙復會重修太清宮,正式確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為三個院落的格局。
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葺太清宮。
文革時期,嶗山太清宮遭人為破壞。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重修嶗山太清宮。
1985年,青島市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設於嶗山太清宮。
1989年,重修嶗山太清宮三清殿、東華帝君殿和西王母殿,重塑神像47尊。 [2]  [4] 

嶗山太清宮建築格局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
太清宮由三個大殿、四個配殿、一個長老院及客房等組成,形成一箇中型古建築羣。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東華殿主要奉祀東華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官殿主要奉祀三官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三皇殿主要奉祀神農大帝、伏羲大帝,軒轅大帝。三皇殿前櫞下左右兩側牆壁上,分別嵌有成吉思汗賜給丘處機的聖旨碑和金虎牌文刻。殿前古柏,峻峭挺拔,傳是漢代張廉夫手植,人曰漢柏。三官殿因內奉三官大帝而名,殿前左右並植茶花、耐冬各一株,隆冬耐冬花開似火,早春茶花怒放如玉。宮內三清殿後巨石之上刻有丘處機之詩十首。
嶗山太清宮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分三院,各立山門,並有便門相通,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現為太清宮客堂,主要由忠義祠、元辰閣、元君閣、祖師殿、鐘樓、鼓樓、東華帝君殿、西王母殿等建築構成。 [2]  [4] 

嶗山太清宮主要建築

嶗山太清宮三清殿

三清殿
三清殿(2張)
嶗山太清宮三清殿是太清宮第二大主殿,為長方形院落建築羣,由一個正殿和兩個偏殿組成,主殿屬磚石結構的硬山式建築;正殿供奉三清神像,東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創立始祖東華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 [1] 

嶗山太清宮三皇殿

嶗山太清宮三皇殿 嶗山太清宮三皇殿
嶗山太清宮三皇殿始建於唐代,道士李哲玄根據九宮八卦的方位將三皇殿建於“開門”位置,奠定了嶗山道教廟宇園林建築的基礎,為長方形院落建築羣,並排列有兩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三皇殿中供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位神仙,分別代表中華民族遠古時期的氏族領袖伏羲、神農、軒轅。 [1] 
三皇殿兩側,供奉有民間醫學家扁鵲、張仲景、華佗、皇莆謐、孫思邈、王惟一、錢一、李時珍、葉天士、王清任的神位,意在紀念其廣施普濟的功績;門外兩側的石牆上,各鑲嵌有一塊石碑,碑上鐫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道龍門派開山始祖丘處機掌管天下道事的聖旨全文。 [1] 

嶗山太清宮歷史文化

嶗山太清宮相關人物

主詞條:張廉夫
張廉夫祖師 張廉夫祖師
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今江西省高安縣)人,生於西漢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前171年),官至上大夫,後棄官歸隱,入終南山數載,是黃老道的信奉者,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東來嶗山,在老君峯下選擇背山面海處建茅庵隱居修道,並授徒祭拜,具備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而其時距離張道陵創立天師道的時間早282年,故張廉夫被奉為嶗山太清宮的開山始祖,而嶗山也成為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 [6] 

嶗山太清宮相關詩詞

隨山子《嶗山太清宮》
東萊福地仙雲山,九宮八觀七二庵。
雲霧鴻濛太清宮,不落紅塵道緣終。
丘處機《太清宮》
煙嵐初別上清宮,曉色依稀路徑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觀山海一濛鴻。
雲煙慘澹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歸。應是洞天相顧念,一生嗟我到來稀。
雲海茫茫不見涯,潮頭只見浪翻花。高峯萬疊連雲秀,一簇圍屏是道家。
松風澗水兩清幽,盡日清音夜未休。野鶴時來應不倦,閒人慾去更相留。
溪深石大更松多,鬱郁蒼蒼道氣和。不是歷年樵採眾,浮雲蔽日滿巖阿。
貫世高名共切雲,遊山上士獨離羣。仙鄉貴重三茅客,仕族尊榮萬石君。
西山仰視刺天高,山上仙家種碧桃。桃熟幾番人換世,洞中秦女體生毛。
清歌窈嫋步虛齊,月下高吟鳳舞低。談笑不幹浮世事,相將直過九天西。
煙霞紫翠白雲高,洞府羣仙醉碧桃。鼓透碧巖雷震駭,滿山禽獸盡呼號。
道力神功不可言,生成萬化獨超然。大山海嶽知輕重,沒底空浮萬萬年。
周宗頤《太清宮》
面海環山氣勢雄,漢時開創廟貌成。巍巍寶殿數千載,衣缽相傳無變更。
名花古木殿門前,院外竹林旁神泉。無邊翠蓋森森立,到處雲峯瀑布懸。 [3] 

嶗山太清宮非遺文化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青島嶗山太清宮獲得“道教音樂(嶗山道教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嶗山太清宮保護措施

1982年,嶗山太清宮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83年,嶗山太清宮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同年,嶗山太清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 [2]  [5] 

嶗山太清宮旅遊信息

嶗山太清宮地理位置

嶗山太清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嶗山蟠桃峯下。 [2] 

嶗山太清宮交通線路

乘坐青島公交106路至埡口站下車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