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姓

鎖定
韋(Wéi)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以國為姓,屬黃帝姬姓後裔大彭氏。有多種來源。亦出自韓信後裔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1] 
韋姓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後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後遷杜陵。這就是説,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分佈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陝西省境內得到了空前發展,“京兆韋氏”曾盛極一時。唐代以後,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1] 
宋版百家姓》列為第50姓。2013年版《中國四百大姓》,韋姓列第66位,人口約有430多萬 [2]  ,主要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 [3] 
中文名
外文名
Wei
得姓方式
以國為姓
得姓始祖
元哲(彭祖後裔) [4] 
主要郡望
京兆 [5] 
主要堂號
扶陽 [5] 
分    佈
廣西、河南、貴州、廣東等省 [3] 
姓氏人物
韋曜韋睿韋孝寬韋應物韋昌輝韋拔羣韋傑韋國清
排    名
第六十六位(2013年《中國四百大姓》) [2] 

韋姓歷史發展

韋姓姓氏源流

  • 源自姬姓
韋姓太始祖彭祖雕像 韋姓太始祖彭祖雕像
源於姬姓彭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籛鏗(彭祖)之後。《竹書紀年》:“伯靡(彭祖曾孫)殺寒浞。少康自綸歸於夏邑(乙巳年)”少康復國,封伯靡(彭祖曾孫)之子元哲於豨韋(今河南省滑縣)立國,因善於養豬,並用豬皮製作大鼓,被稱為豕韋國。《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為商所滅矣”。《竹書紀年》:“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徵豕韋,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敗大彭氏滅其國,武丁五十年滅豕韋氏,子孫四散逃難;其後,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稱韋氏。漢丞相韋賢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只載這支説明韋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為其後。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 [4] 
  • 源自韓姓
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明末小説《樵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裏(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 [4] 
  • 疏勒國
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史籍《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有韋氏部落,但不屬於匈奴民族的別支,而是出自古代韋國滅亡後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地區的漢化韋氏人。 [4] 
  • 出自子姓
卜辭中有子韋,商王后裔。 [6] 
  • 源於官位
出自兩週時期官吏韋弁,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韋弁,是西周乃至戰國時期的一種禮制官職,負責掌管王族宮廷以及重臣韋弁服的製作,兼制編制書簡的皮繩。在韋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韋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韋氏。 [7] 
  • 賜姓改姓
出自賜姓而來。《新唐書桓彥範傳》: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後人以韋姓自居 [8]  《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衞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黃牸,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 [4]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為察哈爾蒙古的主體部落成員,以地為氏。 [4] 
元朝成吉思汗後裔,今有分支在今山東省費縣。 [1]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清時期,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等地區,在仫佬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韋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韋氏,世代相傳至今。 [4] 

韋姓得姓始祖

元哲。為彭祖玄孫(彭祖生潈,潈生壽,壽生靡,靡生元哲),彭祖為顓頊五世孫,顓頊為黃帝孫(第3代,孫),故屬黃帝后裔。韋氏先祖伯壽、伯靡均有史載,將韋氏可考歷史推至4000年前,比較古老的姓氏,形成於夏朝少康時代,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時發展為東方大國,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滅國,子孫以國為姓。子孫北上經華北進入東北、蒙古高原,稱豕韋、失韋、室韋,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進入荊楚、雲貴川、嶺南地區。 [4] 

韋姓遷徙傳播

  • 綜述
豕韋滅國之後,一部分包豕韋后人向北逐步遷移,到今東北地區演變為缽室韋族。一部分韋人向西北遷移散居於陝甘地區,至今留下許多帶韋、湋等字的地名和水名,他們主要在河南地區活動。 [3] 
秦漢時期,韋人一部由彭城東遷山東孟、魯之地,與東夷防風氏混居,形成風姓韋氏的望族。一支韋人向南逐步遷移到貴州、雲南和廣西地區,這是一支數量很大的韋人移民,與當地的土著混居形成了當今壯、瑤、布依、水、毛南、仡佬、仫佬、侗、苗等韋姓,尤其是壯、瑤、布依、水等民族中的大姓。 [3] 
  • 上古時期
韋姓史話 韋姓史話
周武王時,宣方國(今山西垣曲)復叛,《逸周書·獻俘解》記載説:武王令韋伯遐率軍和王室軍一起討伐,滅了宣方,又立下戰功。武王為表彰韋伯遐的功績,便封遷韋伯國於其祖先的豕韋國地(今河南滑縣妹村),仍稱韋伯國;又封其同宗的彭伯國後裔於今河南原陽縣,復立彭伯國。周成王年幼繼位,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兄弟們認為周公有野心,欲篡王位,怨言和蜚語四起,周公也主動避嫌於今陝西商州的楚國內。被封於今河南淇縣的紂王子武庚,乘機勾結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霍叔及東方奄國(今山東)、薄姑等叛亂。在此危急形勢下,周公急回京師鎬京(今陝西長安豐漓村),説服召公、畢公,解除成王疑心,毅然率大軍東征,平定了叛亂,維護了剛剛建立的西周政權,受到成王稱讚。
周成王在論功封賞時,依周公的建議,封立宗室人去東方立國(與周王室關係密切的大臣),加強對山東地區的統治。其中封成王的叔父康叔於衞,都於商末故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民與封土最多。成王又遷封韋伯國於防(今山東成武),去加強對夷地的統治。世代相傳的韋遐子孫失載其名,但都忠於周王室,與齊、魯(今山東)大國共同護衞王室,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且韋與彭伯國的貴族還有入朝任史官的。故在《楚辭·天問》中註釋説:“堯封(彭祖)於彭城,夏商至周,年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莊子》中説:“彭祖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當然這裏是指彭祖世代相傳的子孫,非其本人就活了“八百歲”。其中應包括了彭氏、豕韋、諸稽、禿、舟等同宗姓人。
顓頊的氏族部落曾遷於今山東西部,遂有風姓(太昊伏羲氏和女媧氏後裔)氏族加入,在長期的結合或通婚中,顓頊部落中的氏族亦有以鳥為圖騰而姓“風”的。顓頊為帝后,定都於頓丘(今河南濮陽),黃帝裔支族防姓氏族部落(今陝西彬縣)也從渭水流域徙人,在長期錯居、生產、生活以及互相通婚中,顓頊族人亦有姓防的。西周時韋伯國遷封的“防”地就是防姓人遷此而得名的。 [9] 
  • 春秋時期
周幽王昏庸無道,寵愛妃子褒姒,廢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立其子伯服為太子,引起一些貴族不滿,諸侯叛亂。水、旱災害又導致階級和民族矛盾尖鋭。在此形勢下,廢王后申氏的父親、封國於今河南省南陽市的申侯,聯合在今河南拓城的繒國,以及活動在今陝西西北涇河上游的犬戎,從東、西北兩面進軍,在驪山(今陝西臨潼)殺周幽王。犬戎俘獲了褒姒,不久又予以殺害,推翻了西周腐朽王朝。相傳周幽王逃到驪山後,曾點燃在山巔上的烽火台。諸侯誤認為是幽王又取悦於褒姒,使她有笑容,便不發兵,待知道真的是有戰事後,幽王已被殺。“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這樣來的。
韋姓書籍 韋姓書籍
申侯等擁立廢太子宜為王,稱周平王,以雒邑為都(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時為公元前770年,史稱春秋,亦稱東周。春秋時期,周王室地域狹小,政權衰弱,中央控制下不了諸侯,有“政出諸侯”之説。當時有晉、齊、魯、燕、秦、宋、鄭、衞等十多個諸侯國,不僅互相征戰,爭奪地域,而且還公然侵佔王室的土地,周王無力討伐。韋伯國弱小,被魯國逼迫,又西遷於同宗的大彭國故地彭城(今江蘇徐州),仍稱韋伯國。它和位於今河南原陽的彭伯國,均相繼有國君或貴族被召人雒邑王室任史官。
韋伯國傳到周赧王時期,與彭伯國同時滅亡。由此,彭氏人和韋氏人又會聚在彭城地區。史籍《漢書·韋賢傳》中提到的記載其祖先韋孟的《詩》,詳細説明了從彭祖至元哲,元哲封立韋國至周郝王時期滅亡的過程。又説其國亡後,戰國末其祖先仍有任東周王室史官的,世代以詩書傳家,秦朝時期務農,西漢初復人京師長安為官。
周原甲骨文未出土以前所出版的古今族源姓源書,沒有下功夫研究韋氏形成的漫長曆史和遷徙過程。甲骨文出土後,也沒有認真研究其關於“韋伯”的由來,故都沿襲史籍《新唐書》關於韋氏來源的舊説,使人對其省略了的或含混不清的簡説很難理解,註釋或以白話文敍述者也是依葫蘆畫瓢,不求甚解。如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雲:“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今人史國強所著《中國姓氏起源》對此載釋為:韋氏“以封國為氏,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彭同出一宗,形成於商朝初年,蛤祖為元哲,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少康為夏帝時,大彭氏國支孫元哲受封於豕韋,在今滑縣南建立韋國,時稱豕韋氏。商朝初,成湯滅豕韋氏國,韋國王族四散出逃,約定以國名為氏,遂成韋氏。”今日讀者很難弄明白其間的漫長演變過程,致使韋氏來源有四種説法,甚至有韋氏來源於江蘇銅山大彭之説,且多説本姓祖先是韋伯遐,不知其後的傳世情況。 [9] 
  • 兩漢時期
●彭城韋孟遷於鄒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封韓信為齊王,稱帝后又遷封韓信為楚王,都於下邳(今江蘇睢寧),轄地北至今江蘇新沂、邳縣,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清江市。韓信是淮陰人(今江蘇淮陰),出身貧寒,幼孤,常以討飯為生。他就封國後,向曾供過他衣飯的洗衣老婦人贈千金報恩,嘆大度地任用侮辱過他的惡少年為中尉,受到家鄉父老的稱讚。項羽的舊部將鍾離昧,曾在交戰中與漢高祖為敵,結下仇怨。他在劉邦稱帝后被通緝,韓信與他關係素好,便收留了他,引起劉邦的怨恨。劉邦令韓信捕鍾離昧,韓信不聽。加之韓信是功臣,出巡時常帶軍護衞,猜忌功臣的劉邦便以有人上告其“謀反”為借,廢韓信為淮陰侯,把他軟禁於長安宅第,後被呂后殺於鍾室。
漢高祖有同父異母弟劉交,好讀書,有才幹,年少時常和魯國的穆生、白生、申公交遊,又同拜魯國名儒浮丘伯為師(荀況弟子的門生)學《詩》、《書》。劉邦起義後,劉交跟從,人秦地後被封為文信君。漢王人南鄭(今陝西漢中)後,又還定三秦(今陝西),劉交跟隨左右,備受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廢楚王韓信後,分其地為二國,劉邦封其叔伯兄劉賈為荊王,封弟劉交為楚王,都於下邳,有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地。楚元王劉交赴楚王國後,拜穆生等三人為中大夫,高祖又拜韋孟為元王傅。元王對韋孟十分尊重,又拜他為王子夷王傅。夷王仍然尊重韋孟,又拜他為王子劉戎傅。劉戎繼承王位後,十分暴虐,對祖父劉交的老臣不禮,穆生辭官回朝,申公、白生留任。太傅韋孟見劉戎荒淫不道,作詩規勸,劉戎不聽。於是,韋孟辭去太傅之職,回到家鄉彭城(今江蘇徐州),讀書寫詩為生,成為彭城韋氏尊重的儒吏。此後,他又舉家遷於鄒(今山東鄒縣)。從此,彭城、鄒縣均成為韋氏人的分佈地。
韋孟舉家遷鄒時,同宗的近鄰亦有隨遷者,彭城留居的同宗韋氏亦不少。韋孟居鄒,仍不忘楚王劉戎的情況,為其前途憂慮。他又上奏詩作諫曰:“我祖出自豕韋,夏殷為諸侯。周赧王聽信讒言,滅我豕韋國,遷於彭城。高祖受命,我家復興,輔佐楚王,元王夷王守道,王國大治。戎王繼業,怎能荒淫,不守漢德?王政日衰,莊稼不收,民困國窮,危在眼前,懇請吾王勤於政,愛民治國,微臣在魯心安焉。”楚王戎閲韋孟詩而不悦,後參與吳王劉濞叛亂,軍敗自殺,楚國被漢景帝廢除。
韋孟去世後,葬於鄒。其子、孫、曾孫四代都以詩書傳家,為漢朝官吏,形成鄒地韋氏大家族,彭城的韋氏人亦有相繼徙人鄒的。這些韋氏人家,又向他地遷徙,便形成齊、魯各地的韋氏人。至清朝時,山東齊河人韋逢甲,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進士,歷任浙江宣平、餘杭、浦江縣知縣,組織鄉勇團抗擊英軍,在吳淞口與英侵略軍戰鬥中英勇殉國。近現代山東地區的韋氏人也較多。 [9] 
●鄒地韋賢遷長安
韋孟至四代孫的家族墓均在鄒,家族人員較多。傳到五代孫韋賢時,家族地位增高。《漢書·韋賢傳》記載:韋賢自幼聰明,誠實少言,稍大後專心讀書,衣食不講究。成年後,精通《詩》,兼通《禮》《尚書》,樸實無華,待人忠厚,甚得家族及鄉里人愛戴。之後,他又在家鄉收徒授業,名聲大振,號稱“鄒魯大儒”。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韋賢,漢武帝派使者赴鄒,以“公車”徵聘他人長安做官。韋賢遂告別鄉親父老,留三子舜在家奉祀祖墳守業,攜妻子及另三個兒子人長安(今陝西西安)。
韋賢到達長安後,漢武帝親自召見,詢問治國良策,韋賢對答如流。漢武帝認為其有真才實學,面授韋賢為《詩》博士,任命為給事中。皇太子劉弗陵年少好學,漢武帝又拜韋賢為太傅,令其教太子學《詩》經。
漢武帝在公元前87年去世後,皇太子劉弗陵繼位,稱漢昭帝。他將恩師韋賢晉升為光祿大夫詹事。不久,又任韋賢為大鴻臚。公元前74年漢昭帝去世後,無太子繼位。大將軍霍光與韋賢等大臣商議,迎立宗室王劉詢繼承皇位,稱漢宣帝。漢宣帝封韋賢為關內侯,任其為長信宮少府,對韋賢備加敬重。漢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義去世,漢宣帝便拜德高望重的韋賢為丞相,晉爵為扶陽侯,享始平(今陝西興平)食邑七百户。漢地節三年(公元前68年),韋賢以年邁辭去相位,歸於食邑地平陵(漢昭帝陵,今陝西興平)安度晚年,去世後諡號為“節侯”。從此,其家人便定居於長安的平陵,成為顯貴家族。 [9] 
  • 三國兩晉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已經分佈於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 [1] 
  • 隋唐時期
韋姓家譜 韋姓家譜
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 [3]  [6] 
  • 宋元明清
宋朝時韋姓的足跡幾乎達到南方各地,已經成為廣西的大族了。 [3]  [6] 
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3]  [6] 
明末清初,韋姓踏上了台灣。 [3] 
  • 當代
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在今天排在第68位,約37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0.3%。 [3] 
韋姓人分佈很廣,遠及海外諸國,總計約有90萬人。分佈較多的省份有陝西(西安、長安、蒲城、澄城、咸陽、寶雞、延安、榆林、清澗、漢中、安康、商洛)、廣西壯族自治區(僅中級職稱以上者就多達200餘人)、廣東(廣州、龍川、珠海)、江蘇(鎮江、常州、蘇州、南京、揚州、上元)、浙江(杭州、紹興、餘姚、吳興)、安徽(合肥、蕪湖、霍邱)、河南(洛陽、鄭州、開封、原陽、杞縣、滑縣)、山東(濟南、曲阜、淄博、鄒縣)等省。次之是河北(石家莊、邯鄲、肅寧、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四川、香港、台灣等省和地區。世界諸國的韋姓人,以東南亞諸國較多。 [10]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韋姓人口分佈最多的省份是廣西。 [49] 
  • 韓韋改為銀姓
古田壯,種甚繁;其最強者曰:韋、閒、白,而皆並於韋。景泰年間(1450年)韋朝威(韋銀豹父)據古田縣,官竄會城遺典史入縣撫諭,烹食。宏治年間(1488年)。徵殺副總兵馬俊,參議馬宏。正德初(1506),再徵殺通判知縣指揮等官。嘉靖時(1522年)又殺指揮舒松。時韋銀豹與從父朝猛攻陷洛容縣,還據古田。分其地為上下六里,銀豹出掠,惟下六里人從行;上六里不與為。銀豹償挾其五子據鳳凰寨、連水寨殺譚平知縣魏文瑞。自古田入桂林劫布政司庫銀四萬餘兩。金珠若干;殺敍事參政。衷縋城而去,官兵追之不及。久之臨桂、古田各縣羣起捕之;始得賊黨扶嫩、土婆顯等三十餘人於各山寨中,然首惡未獲。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馬平(柳江)壯韋金田作亂。隆慶三年(1570年),時八寨助逆。步伍、嚴整生擒朝猛,梟首于軍陣。銀豹以肖己者斬首以獻。官軍一走,銀豹復反;後因其兄銀站告密 ,並捕獲其子扶枝,扶繆,至戲下。後韋銀豹之子改韋為銀姓。現居融水縣汪洞鄉騰合銀姓家族等地即韋銀豹之後代。 [11] 
  • 覃韋一家
永定司土司韋萬秀與覃召管為結義兄弟。明正統六年(1441年)。奸民莫祖記與思恩土官岑瑛勾結,謀割宜山歸善、洛三諸鄉洞給思恩。當時岑瑛方盛,縣中將吏多佐之;知縣朱斌備亦欲借岑瑛以自固,為轉請具奏以其地(歸善、洛三)歸岑瑛。韋萬秀以復地為名,遂領民反。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覃召管復與韋氏再為亂。弘治年間(1488年)委官撫之,皆願取前地,別立長官司以治。都御史鄧廷贊奏聞於朝廷,乃置永定正司、永順副司,以韋萬秀子韋槐為永定長官司予世襲。因韋覃團結一心與岑瑛、莫祖記鬥爭;使地得以恢復。後來韋萬秀、覃召管之後一直把此事傳為美譽,韋覃一家之説就在宜山一帶傳為美談。 [11] 

韋姓傳統文化

韋姓郡望堂號

  • 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省咸陽一帶),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12] 
  • 堂號
一經堂:出自西漢韋玄成事典。韋玄成,西漢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字少翁。少好學,以明經擢為諫大夫,遷大河都尉,拜河南太守。元帝時官御史大夫,永光中為丞相。訓誡子孫明經學好,為社稷出力。常語人曰:"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韋氏後人遂用"一經"作為堂號。 [13] 
扶陽堂:典出西漢韋賢。韋賢是山東鄒、魯一帶大儒,五世名儒。漢宣帝時封為關內侯,後升宰相,晉封扶陽侯。 [5] 
京兆堂: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 [12] 
此外,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傳經堂”、“燕貽堂”、“崇德堂”等。 [12] 

韋姓宗祠楹聯

廣東廣州廈滘村韋氏祠堂 廣東廣州廈滘村韋氏祠堂
  •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源自高陽。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韋姓的源流和郡望。
歷事四帝;勇麾三星。 [14]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賢相韋處厚,字德載,京兆人。累官中書郎中,封靈昌郡公。歷事憲穆、敬、文四帝,以獻替為己任,一時推為賢相。性嗜學,藏書校正至萬卷。下聯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首領韋紹光(?-1901),又名進可,廣東北郊三元里人。
一經教子;五世揚名。 [15]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鄒人韋賢,字長孺,篤志好學,以《詩》授徒教子,與少子韋玄成相繼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鄒、魯間諺語説:“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下聯典指西漢彭城人韋孟,為楚元王師傅,歷相三代,後遷家至鄒。至韋賢前後五世,稱“鄒魯大儒”。
蚌珠有兩;鳳閣聯雙。 [15]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韋端,官太僕,與孔融友善。曾派兒子韋康(字元將)、韋誕(字仲將)去看望孔融,孔融給韋端寫信説:“想不到雙珠出於老蚌。元將學識淵博,堅毅有大度,是經世之器;仲將文思敏捷,篤厚誠實,是保家之主。”下聯典出唐代陽武人韋承慶,字延休,進士出身,官至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恥賣公道;倨見權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韋斌嘗曰:“假彈劾以快私仇,投細微以賣公道,吾所深恥。”下聯典指唐·韋方質,嘗屬疾,武承嗣往候,據牀自若。
  • 五言通用聯
著述十萬言;教子一經書。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後趙太子傅韋餿,字憲道,京兆人。好儒學,善著述。羣言秘要,靡不綜覽。下聯典出漢代學者韋玄成,字少翁,鄒人。少明經,有文名。以讓爵闢兄事,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
花職關外雪;葉似鏡中眉。
——韋承慶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詩人韋承慶《折楊柳》詩句聯。
獨媚玄冥節;不隨妖豔開。
——韋莊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乾寧進士韋莊《詠梅》詩句聯。
  • 七言通用聯
好男兒豈為降將;真宰相莫若劬公。 [15]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韋孝寬,每戰有功,齊招之使降,孝寬報曰:“孝寬為鎮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下聯典指唐·韋安石,數番折辱武則天寵臣武三思、張昌宗等,羣臣目見之曰:“真宰相也。”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紅袖書箋,五雲散彩;纈袍覆體,一枕留芳。 [5]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韋陟事。下聯典指唐韋綬事。
五世大儒,鄒魯流芳奕葉;一家賢相,父子濟美當年。 [13]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代博士韋賢,字長孺,鄒人。質樸篤學,以詩教授,兼通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徵為博士,授昭帝詩封扶陽侯。卒諡節。下聯典出漢代名相韋孟,彭城人。歷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諷諫,後遂去位,徙家於鄒。
累績石渠,圖史抱藏山之秘;蜚聲翰苑,蜀袍邀覆錦之榮。 [15]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韋述,萬年人。
由漢代以至明時,七老尚書、九堂御史、漢唐六宰輔、鄒魯五儒宗、近代繼高官、三公孫而三父子,鴻名垂宇宙,古今相業孰重三?我體先人好傳家,為子孫計;
自兗州而遷京兆,三朝文將,百粵將軍。叔侄八祠林,弟兄十進士,大臣兼國丈,二伯爵而二王侯,禮學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爾曹後裔宜法祖,讀聖賢書。 [15] 
——此聯為山東鄒縣韋氏祠堂楹聯

韋姓家譜文獻

韋姓家譜一覽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始祖、備註
【江蘇鹽城】韋氏宗譜
韋定燦等纂修
2002年排印本,二冊,平裝。
上圖
書名據封面題。始遷祖宗江,明洪武問自江蘇蘇州門移居鹽城伍佑場煮鹽。譜載凡例、前言、聞人軼事、族訓家譜世系,附有韋氏後裔分佈概況、舊譜序、舊譜條例要論等。
【江蘇揚州】韋氏宗譜八卷
錢正基、韋杏財纂修。
1915年傳經堂木活字本,八冊。
遼圖
書名據書名頁、卷端題。版心題韋氏族譜。清康熙七年韋春谷等初修,此為九修本。
【江蘇鎮江】韋氏族譜四卷
(清)韋克順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四冊。
人民大學
書名據版心題。二修本。
【江蘇鎮江】韋氏族譜六卷
(清)韋振鑫纂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儲書堂木活字本,六冊。
遼寧圖上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猶他
譜初修於清道光八年,此三修本。
【江蘇鎮江】涸南萊村韋氏重修宗譜五卷
(清)韋氏合族纂修,佚名增補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一經堂木活字本,五冊。
南京圖
書籤題韋氏宗譜。
【江蘇丹陽】纂修延陵韋氏族譜八卷
(明)學等纂修。
明萬歷四十年(1612)刻藍印本
上圖
存卷一至三。
【江蘇丹陽】先賢韋氏族譜三十四卷
(清)韋以悦、韋以祿纂修。
清嘉十年(1805)木活字本,十三冊。

存卷一、五、六、八、十四至十六八、二十、ニ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
【浙江東陽】吳寧韋氏東眷宗譜六卷
(清)承等纂修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木活字本,二冊。
上圖
存卷一、二。
【浙江東陽】吳寧東眷章氏宗譜八卷
(清)韋德梧等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木活字本,七冊。
上圖
存卷一、二、五至八。
【浙江東陽】東卷韋氏家乘
(清)韋名福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木活字本
上圖東陽縣白溪鄉東溪村氏
存卷十。
【浙江東陽】東卷韋氏家乘
(清)韋洪鼇等纂修。
清嘉慶二十年(1816)木活字本,二冊。

存卷三、十五。
【浙江東陽】東眷章氏家乘
(清)韋潮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四冊。

存卷九、十ニ、二十至二十四。存卷屑行傳、傳記。
【浙江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ニ卷首一卷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三冊。
上圖
存卷首、卷十、十五。
【浙江東陽】東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補遺一卷
(清)韋徴英等纂修。
清光緒十五年年修十七年(1891)增補木活字本,ニ十四冊

存卷首、巻一至七、十至十四、十六至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補遺。書名據版心、書籤、巻端題。譜序題龍泉坊韋氏續修宗譜
【浙江東陽】東眷章氏家乘
纂修者不詳
1913年修1919年增補木活字本,十五冊

存卷五、十一、十ニ、十四至十七,補遺一卷。存卷載系圖、行傳。
【浙江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
纂修者不詳。
1946年木活字本。
東陽縣自溪鄉東溪村開朗東陽縣六石幫石馬村韋順榮(存十一卷)上(存卷十六下)、東陽縣六石郷西光村韋根堯(存二十卷)

【浙江景寧】大瀦童氏宗譜
纂修者不詳。
1931年燕翼堂木活字本,一冊。
雲和圖
存卷二。
【安徽】渦淮韋氏(宗譜)
韋廣泰主編。
2004年一經堂排印本,一冊,精裝。


【安徽合肥】韋氏修宗識十八巻
(清)韋裕如修,韋思忠等纂。
清宣統元年(1909)一經堂木活字本,九冊。
上圖
存卷、五至八、十、十七、十八。書名據目録題。版心、書籤題韋氏親譜五修本。
【安徽合肥】肥韋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韋發等纂修。
1946年一經堂木活字本,十八冊。
上圖
四修本。
【安徽太湖】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三卷
(清)韋炳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經堂木活字本,三十八冊。
國圖
書名撼卷端題。版心題韋氏宗譜。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
(清)韋佩珍纂修。
清嘉慶二年(1797)抄本,一冊。
洛縣明珠村韋氏族中
譜初修於清康熙五十年,此二修本。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
纂修者不詳
清抄本,一冊。
洛寧縣大原村韋寨韋全祿
書名撮書衣題。初修本。始遷祖得,儀十一世孫,明嘉靖間移居大原村,後世分屬五門。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
纂修者不詳
1950年抄本,一冊。
洛事縣大原村韋全祿
名據書衣題。二修本。
【河南洛陽】韋氏族譜
韋子雅纂修。
1984年抄本,一冊,平裝。
洛寧縣大原村韋寨韋子雅
書名據書衣題。三修本。始祖同上。是大原村韋氏第四門支譜。譜載前言、始祖碑文、貮姓脈慨述、排行字、韋姓祖祠祖對聯、世系等。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
韋開寅纂修。
1995年抄本,一冊,平裝。
洛寧縣西山底村韋甲寅
名據書衣題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
韋長信纂修。
2002年抄本,一冊,平裝
洛寧縣大原村韋氏族人
書名據書衣題。
【河南洛陽】韋氏家譜
韋全祿纂修。
2003年打印本,一冊,平裝。
洛寧縣大原村韋全祿
書名據書衣題。始祖同上。是路大原村韋氏五門支譜。
【湖南江華】韋氏宗譜三卷
韋家祥纂修。
1931年木活字本。
江華

【湖南江華】湖南江華東韋氏劊修族譜三卷
韋世華修,黃壽樁纂。
1939年京兆堂木活字本,二冊
湖南圖
書名據版心題。書名頁題氏宗譜。始遷祖友忠、友金,壯族,明代人
【廣東連山】【韋氏】來連始祖宗支不分卷
(清)韋大鈞纂修,韋子熒續修
1948年抄本,一冊
連山縣水豐鄉花羅寨韋益元連山檔(複印本)
書名據書衣題。始遷祖金,壯族,明代人。
【廣東連山韋氏】姓譜宗支不分卷
韋安霖纂修。
民國抄本,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增至1978年始遷祖法應,明代人連山縣福堂鎮新風村賢同寨韋澤源連山(複印本)
【廣東連山】小三江大村韋氏家譜不分卷
(清)韋尚雅等纂修。
複印1947年度抄本,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譜初修於清雍正十始遷祖輔賢,道名法進,壯族,明代人連山橋
【廣東連山】小三江鎮旯村韋氏族譜
纂修者不詳
複印1941年韋乾三抄本

存一冊。書名書衣題。始遷祖祖仁,字振魁,壯族,明代人。
【廣東珠海】香山翠微韋氏族譜十二卷
(清)韋紹康等纂修。
清宣統元年(1909)傳經堂鉛印本,十二冊。
上圖中山圖珠海檔(複印本)美國猶他
書名據書籤題。版心題韋氏族譜。卷端題翠微韋氏家譜。清康熙五十三年章英、韋年潮初修,此為六修本。
【廣東珠海】中山翠微韋氏族譜十二卷附卷
韋祺光等纂修。
1937年傳經堂鉛印本,十三冊。
上圖武漢圖中山圖山西家譜美國猶他
書名據書衣題。版心題韋氏族譜。七修本。先祖同上。附卷通冊記氏女子事。
【廣東珠海】韋氏二房族譜
纂修者不詳。
1946年石印本。
珠海市前山區韋氏
存卷二十ニ至二十六
【廣西鹿寨】瑞泉韋氏族譜
纂修者不詳。
1921年韋肇簡抄本,一冊。
寧縣漸廟鄉團統村

【廣西鹿寨】韋氏族譜一卷
(清)韋繡盂纂修。
複印清宣統三年(1911)抄本,一冊。
柳州圖
始遷祖郎雲,清代人。
【廣西鹿寨】寨上拉彎韋氏族譜
韋曉萍纂修。
1998年鉛印本,一冊,平裝
柳州

【廣西思陵】土州韋氏家譜
(清)韋振超纂修。
清光五年(1879)抄本。

寧明檔
【廣西容縣】容縣水源裏覃韋氏族譜二卷
韋瑞炬纂修
1921年抄本,二冊
容縣文管

【海南】韋氏族譜
韋澤芳纂修
2001年鉛印本,一冊,平裝
海南師範學院
書名據書衣題。始遣祖執,字宗仁,之靜,行一,唐代人。
【海南現海】樂會韋氏族四卷
韋經劍纂修
1987年京兆堂鉛印本,三冊,平裝
海南大學周民、中山圖(複印本)
書名據書衣、版心題。始遷祖昆、侖(宦名賢卿)二人,明代析居樂會縣芳園村及龍山村(今屬瓊海)。
【海南瓊山】章氏族譜不分卷
(清)韋侯纂修。
複印清乾隆三十年(1765)抄本,一冊,平裝。
中山圖海口市瓊山區檔海南大學周偉民
書名據書衣題始祖同上。
【重慶南川】韋氏家譜二卷
韋述職纂修。
1993年鉛印本,二冊,平裝。
國圖上圖
書名據封面題。三修本。
【台灣】韋氏宗譜初稿
韋卓民纂修。
1981年稿本,二冊,毛裝。
美國猶他
始祖洪詩,清浙江東陽人,後裔移居灣省。
1982年台灣鉛印《中國韋氏源流及世系考·附録》本

一冊,平裝
美國哈佛大學

【台灣南投】浙江東陽透嘉韋氏家譜
和策纂修。
1979年寫本,一冊。
美國猶他
始祖履惇,唐代移居東陽。後裔再徙台灣省南投縣南投鎮中興新村
【台灣台南】【韋氏】基督徒家譜
韋宗宏纂修。
1959年寫本,一冊。
美國猶他
始祖宜受。始遷祖國琛,清代移居衰灣省南市。
以上家譜均來自中國家譜總目。 [16] 

韋姓字輩排行

廣西河池韋氏:古朝廷永振,漸進世榮華。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城子村韋氏字輩:“賢孝忠良節,福祿壽禎祥,恭寬信敏惠,繁衍世澤長。”
廣東中山韋氏字輩:“永乾佑寧嘉延國安靖始。”
湖北仙桃韋氏字輩:“智思守先訓敦厚乃本元”。
貴州都勻韋氏字輩:“應永廷恩毓忠良繼國邦榮華昌萬世慶喜福壽長”。
貴州蓋文堂韋氏字輩:應天錦正開代雲光秀華先上玉廷文國其堂。
廣西壯族韋氏字輩:元銀顯照加成祖子
土司直系:“景君宴賢萬爵玩興祖正虎起應文繼光兆國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慶吉光”;
板選分支:“朝振權文明景慶雲祥開恢復波濤湧進造成建國”;
蘭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鍾靈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顯文章錦服春宜廣精衣夏欲長箕裘輝燦耀裾裙刺豪光”;
樂裏分支:“虎起龍飛尤天星國朝仲振永承清世界靈盛益高興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義禮舉全忠信英雄蓋豪傑”;
長江分支:“蘭桂榮宗祖朝廷紹展尤科名聯選仕永世振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慶益謀輔弼年統緒大業繼韓侯”;
南丹坡分支:“國朝文仕景道義日錢家福祿如東海壽比玉南山”;
田林剎周、老山分支:“國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榮華流世顯如應祖宗成”;
鳳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聲譽揚韓將勳耀宇州司義天長忠孝德智勇宏謀濟同強懷源立壯志新紀普華章”。
廣西藤縣韋氏字輩:“昭浩恆喜式旭以顯揚銘祖德流芳遠萬載達朝京”。
韋氏京兆堂一支字輩:“祖啓福基海文世應成朝克振儒志聯慶國秀昆榮逢光顯定經汝良嘉英華善永修得賢才昌潤建景恆舒端薄祥茂遠興”。
韋氏一支字輩:“希尚士啓國志宏端永長光宗耀先德文明煥道昌”。
廣西橫縣百合大爐下村韋氏字輩:“顯樹有汝、啓仲兆其、元廣德業、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萬世”。
韋氏江蘇大豐一支字輩:春慶元和廣,龍海萬家遷。立德貞吉昌,有餘才成林。
廣西南寧市橫縣雲表韋氏字輩:“接啓之珺璵,世國正乾元;全體大用學,安富增榮賢。聖德思先祖,文光煥上天;朝庭登進廣,忠孝本家傳。爵興開科顯,祥發永萬年;功恩澤沛遠,千秋長守延。仁義禮智信,福祿壽喜聯;哲倫春常在,宏揚其高瞻。桂芳友益清,宇露潤滿田;極鬥紫久明,譜應錦秀綿。”
贛榆地區韋氏輩分:積善之家、方有餘慶、自古先賢、純兆良德、讀書貽澤、忠厚開基。
廣西橫縣馬山鄉泰寧村韋氏字輩:雲鎭帥道傳; 學萬伯昌;立有善士;永綏吉劭;修侍克肖;奕迭以孔廼得其宗;天之啓運;祖字聿新;順陽致雨;金玉生春;河清海晏;位推邦良;端居垂拱;延試平章;鳳駒開化;方及大常;知能存養;貞真餘香
安徽六安、合肥忠愛堂韋氏字輩:“元道文得仕,希養可三從;漢天安汝定,恩光上九宗;法良能永立,學正自昌明;經教先傅善,人才繼起純”。
河南武陟京兆堂韋氏字輩:振邦玉懷世祖安康千秋本,忠貞琪芳華茂戴冠仁政通。

韋姓姓氏圖騰

韋姓圖騰
韋姓圖騰(2張)
韋的本義是背離。在甲骨文中,韋字像兩人相背行之形,又像兩足有揆隔之形,乃違字之本字也。也像兩手搓揉豬皮之狀。獸皮有毛稱皮,去毛的生皮稱革,經柔治的熟皮稱韋。因此,韋的本義應是柔皮。在古代加工皮革的工匠有函(制皮鎧甲)、鮑(治革)、褲(蒙鼓)、韋(柔皮)、裘(縫製皮衣)等五類。最早擅長養家豬的氏族,多年的老豬的皮既厚又韌,可以蒙鼓,制皮衣、鎧甲等,其中一支氏族特別擅長柔皮,是以豬為其氏族原始圖騰,柔皮的技形成為族徽和氏族名稱,氏族所居住的地方稱豕韋,建立了氏族的城堡稱郼,後來建立了國,最終發展為姓。 [17] 

韋姓軼事典故

明目張膽”源於《晉書·王敦傳》,又見於《新唐書·韋思謙傳》。《新唐書·韋思謙傳》裏記載到:韋思謙是唐高宗的監察御史,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他認為做一個監察御史,就應該盡職盡責,所以經常出外巡察,揭發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在出巡中,韋思謙發現中書令褚遂良犯有錯誤,於是便上書揭發,褚因此被降職。後來,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後,就對韋思謙進行報復,把韋思謙降為甘肅清水縣縣令,即使如此,韋思謙還是和壞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慷慨激昂地説:“大丈夫應當敢於説話,要公開地、大膽地幹出一番事業來報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以保全自己妻子兒女呢?”後來唐高宗經過考察,又任命他為御史大夫。於是,人們用“明目張膽”來形容一個人膽大直行。後來指公開幹壞事,由褒義變為貶義。 [6] 

韋姓遺產故居

韋拔羣故居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東里屯,屬人文風景旅遊區。有三級公路通達,距首府南寧市336千米。韋拔羣故居分前後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2017年1月,韋拔羣故居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18] 
韋拔羣故居 韋拔羣故居

韋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韋姓大約不足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韋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2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廣西、湖北、安徽,這四省韋姓大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河北、浙江、四川、江蘇、江西。全國的韋姓主要分佈於中原和南方,形成了以豫鄂皖、廣西為中心的兩大韋姓聚集區。 [3] 
明朝時期,浙江為韋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21%。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廣西、江蘇三省,大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安徽、廣東、福建、湖北。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浙蘇皖、南方兩廣兩塊韋姓人口聚集地區。 [3]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統計結果,當代韋姓的人口已達370萬,是全國第六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 [3]  根據2013年《中國四百大姓(上)》,韋姓排66名。韋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大約佔全國韋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安徽、廣東、貴州、江蘇、河南、雲南六省,又集中了14%的韋姓人口。全國形成了以廣西為中心的向外逐步遞減的分佈局面。 [3] 
韋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桂黔、廣東西部、海南、湖南西南、重慶東南、雲南東部、吉林南部,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0.36%以上,中心地區超過6%,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0.7%,而居住了大約70%的韋姓人羣。在廣東西部、江西南端、湖南中部、湖北西南、重慶中部、四川東南部、雲南中部、安徽中部、江蘇西部、黑龍江東部、吉林大部、遼寧北部,韋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0.3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6%,居住了大約12%的韋姓人羣。 [3] 

韋姓姓氏名人

韋姓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韋姓歷代名人169名,佔總名人數的0.3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三位;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6%,排在並列第六十三位;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四位;韋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9%,排在第九十二位。 [19] 

韋姓名門望族

京兆韋氏家族是中國古代重要士族之一。隋代京兆韋氏共有16人任刺史。 [20] 
西眷房支 [21]  :平齊公房 [22] 
東眷房支 [21]  :逍遙公房、鄖公房、大雍州房、小雍州房、閬公房、彭城公房、鶥城公房、駙馬房、小逍遙公房 [23-30] 
其他:龍門公房(隋朝驃騎大將軍、晉州大總管府長史韋通被封為龍門縣公,其後代因此號為龍門公房)、南皮公房(隋朝倉部侍郎、尚書右丞、司農卿韋瓚被封為南皮縣伯,其後代因此號為南皮公房) [31] 
定著房:西眷、東眷、逍遙公房、鄖公房、南皮公房、駙馬房、龍門公房、小逍遙公房、京兆諸房韋氏合稱為韋氏定著九房。 [32] 

韋姓先秦秦漢

韋遐:初為韋方國(今陝西扶風縣)國君。周武王伐紂時,韋遐帶軍從徵,滅商有功。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封韋為伯國,遷於故國地韋(今河南滑縣),稱“韋伯國”,國君韋遐,也隨之稱“韋伯遐”。約於西周末或春秋初,韋國亡,餘民遷居彭城(今江蘇徐州)”。 [33] 
韋孟:(約前228—前156年)西漢初楚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詩人,韋伯遐之第24代孫。 [34] 
韋賢:(約前148—前67),字長孺,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孟第5代孫。被召而舉家遷入長安(今西安未央區)做官。性質樸,善求學,精通《詩》、《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 [35] 
韋為宏: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賢次子。官至東海太守,後世不顯貴。
韋玄成:(?—前36年),字少翁,西漢時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村南)人。韋賢第四子,位至丞相。 [36] 

韋姓魏晉南北朝

韋昭(204—273):(《三國志》作韋曜,因避晉帝諱改)字弘嗣,三國吳郡雲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
韋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 [37] 
韋子粲: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
韋睿(442—520年),字懷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齊末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
韋元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北朝北魏東海太守韋合宗之子。任職北魏綠州刺史。北魏孝明帝(516-528在位)時值刺史元法僧據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潛規克復,事泄,為法僧所害,時人傷惜之。
韋孝寬(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寬,陝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的軍事家、戰略家。 [36] 

韋姓隋唐五代

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袞:隋代京兆長安人。隋文帝開皇年間,以屢立戰功升任左衞中郎將。 [37] 
韋桃符:隋代京兆長安人。初為韋袞僕人。
韋總:唐太宗韋貴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驃騎大將軍
韋園成:北周太傅韋孝寬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之長子,韋貴妃珪之父。官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
韋匡伯(573—617),是韋總的次子,韋園成之弟。韋尼子之父,貴妃韋珪的叔父。在隋朝時為尚衣奉御、舒國公。
韋圓照:韋總的第三子、韋氏姐妹的叔父。尚隋豐寧公主楊靜徽駙馬都尉。
韋貴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澤,京兆陵縣人。僅次於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
韋尼子(607年—656年),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
韋挺: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衝之子,唐高祖平京師,署隴西公府祭酒。
韋弘機:京兆萬年人。祖元禮,隋浙州刺史。
韋慶嗣:韋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韋正矩(?—663年),或作韋政舉,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屬於韋氏的東眷房。
韋思安:雍州(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駙馬,出身雍州韋氏,即後來的京兆韋氏,官至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晉安公主,與公主陪葬昭陵。
韋肇:唐代京兆人。韋貫之之父。唐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韋綬:唐代京兆人。韋肇之子,韋貫之兄。以散騎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學士。有《郡治樓望黃山》一首傳於世。
韋貫之:名純,唐代京兆人。韋綬之弟,唐憲宗朝宰相。
韋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韋皇后從兄。年十一舉兩經及第。以書判拔萃補校書郎,累遷尚書右丞,出為陝虢觀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卒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諡曰孝。
韋皇后(?—710年):名果兒,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中宗李顯後(宣懿皇后
韋湊: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玄宗713—741)十一年任杭州刺史。開元中太原尹。
韋見素(697—762),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韋湊子。第進士,襲父爵,景龍中,授相王府參軍。 [34] 
韋堅:字子金,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為唐代大臣,由秘書丞歷任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位渭南縣北)、曾任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令。 [38] 
韋諤:韋見素之子。通議大夫行尚書吏部郎中彭城郡開國公,授給事中。
韋應物(737—792),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一説卒於貞元九年(793)。
韋偃(公元8世紀),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幹齊名。
韋皋(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
韋莊(約836—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唐末五代後蜀詩人。 [39] 
韋莊 韋莊
韋敻:杜陵人。憲宗元和年間任杭州刺史。
韋綬:唐穆宗以綬精粹辯博,有先儒之風,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書。
韋景駿:京兆人。韋弘機之孫,景龍中年任肥鄉令。
韋述:京兆人。韋景駿之子,唐朝史學家,位列唐玄宗時期十八學士的第八位。 [37] 
韋妃唐肅宗妃。 [40] 
韋賢妃:唐德宗賢妃。
韋貴妃: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的貴妃,唐武宗李瀍之母,後被追尊為宣懿皇后。
韋處仁:唐穆宗李恆女義豐公主駙馬。

韋姓宋元

顯仁皇后韋氏(1080年/1090年 —1159年 [41]  ),宋徽宗趙佶的妃嬪,宋高宗趙構生母。 [42] 
韋淵: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衞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姓明清

韋仲魁:字象時,清道光年間潁州迎仙店北仁和寨(今阜陽市臨泉縣韋寨鎮仁和寨)人。軍事家。

韋姓近代以來

韋紹光: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首領。
韋昌輝: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
韋昌輝 韋昌輝
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後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時戰死於半壁山
韋朝元: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
韋雲卿: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並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後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樹模: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拔羣(?—1932),廣西東蘭人,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之一,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 [43] 
韋拔羣 韋拔羣
韋國清(1913—1989),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壯族。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44-45] 
韋國清 韋國清
韋傑(1914—1987),原名韋士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壯族。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韋祖珍(1912—1982),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補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韋統泰(1917—2013.06.27),山東省曹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46] 
韋雲卿(1873—1911),廣西省永淳(今橫縣)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韋榮初(1884—1911),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韋統鈴(1877—1911),字香泉,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韋統淮(1879—1911),字義廷,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韋鳴恩(Nathanael Ming-Yan Wei, Baron Wei,1977年1月19日—),英文名簡稱“Nat Wei”,英國華裔商業顧問、社會企業工作者和保守黨政治家。
韋正:1982年生於上海,新生代導演,都市喜劇《愛情公寓》總導演。 [47] 
韋唯:1963年9月28日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中國內地女歌手、作曲人、國家一級演員。
韋唯 韋唯
韋家輝:Ka-Fai Wai(1962年— ),香港著名電視、電影製作人
韋禮安:台灣創作歌手。 [48] 
韋章炳:水族著名學者。
韋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全國政協教科文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李嘉誠基金會顧問,國家總督學顧問。1993年至200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韋潛光,澳門人,化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韋歡,1991年3月28日出生於安徽,歌手。
韋世豪,1995年4月8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蚌埠市,中國足球運動員,場上司職前鋒,現效力於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
韋雨彤,1994年7月28日出生於越南胡志明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內地女主持人、演員。
韋依,9月16日出生於山東菏澤,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代表作品《詭樓之除夕夜》、《在你的世界愛上你》等。

韋姓研究考證

唐書·宰相世系表》: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苗裔以國為氏。
漢書·西域傳》:漢疏勒國亦有韋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雲:“韋姓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江華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水相連,韋姓為廣西壯族大姓,江華嶺江韋姓似應與廣西韋姓同源。 [13] 
參考資料
  • 1.    韋姓起源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20-06-04]
  • 2.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四百大姓(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219
  • 3.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53-254
  • 4.    姓氏文化--韋氏名字作品欣賞  .廣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4]
  • 5.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54-255
  • 6.    《百家姓》魯韋昌馬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06-04]
  • 7.    韋(Wéi)姓源流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20-07-09]
  • 8.    《新唐書﹒桓彥範傳》:“加賞彥範特進一職,封扶陽郡王,賜姓韋”
  • 9.    楊東晨、楊建國.韋姓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12
  • 10.    韋氏家族歷史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06-04]
  • 11.    廣西大姓韋的來歷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07-09]
  • 12.    韋氏郡望堂號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06-04]
  • 13.    韋(Wéi)  .湖南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6-04]
  • 14.    中國姓氏的堂號和堂聯典故(二十六)  .河南省炎黃姓氏文化基金會[引用日期2020-06-04]
  • 15.    百家姓宗祠對聯.李文鄭: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62-63
  • 16.    王鶴鳴.中國家譜總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61-1866
  • 17.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52
  • 18.    韋拔羣烈士故居  .河池網[引用日期2020-07-09]
  • 19.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55
  • 20.    西安發現隋代秦州刺史墓 為京兆韋氏譜系佐證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06-04]
  • 21.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徒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為漢楚王傅,去位,徒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漢丞相、扶陽節侯,又徒京兆杜陵。生玄成,丞相。生寬。寬生育。育生浚,後漢尚書令。生豹,梓潼太守。生著,東海相。孫胄,魏詹事、安城侯。三子:潛、穆、愔。潛號“西眷”,穆號“東眷”。
  • 22.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潛曾孫惠度,後魏中書侍郎。生千雄,略陽太守。生鄭子,字英,代郡守、兗州刺史。生瑱,字世珍,後周侍中、平齊惠公,號平齊公房。
  • 23.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逍遙公房出自閬弟子真嘉,後魏侍中、馮翊扶風二郡守。二子:旭、祉。旭,南幽州刺史、文惠公。二子:敻、叔裕。敻字敬遠,後周逍遙公,號逍遙公房。
  • 24.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鄖公房:文惠公旭次子叔裕,字孝寬,隋尚書令、鄖襄公。六子:諶、總、壽、霽、津、靜,號鄖公房。
  • 25.    《元和姓纂·卷二·167》:逍遙公從父義弟遠,周雍州刺史。弟暉業,繼為雍州。號大雍州房,小雍州房。
  • 26.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東眷韋氏:穆曾孫楷,晉長樂、清河二郡守。生逵,慕容垂大長秋卿。生閬,字友觀,避地薊城,後魏太武召為咸陽太守。時關中大亂,所部獨安。明元帝嘗曰:“我欲有臣皆如閬。”當時以為美談。子孫因自別為閬公房。二子:範、道珍。
  • 27.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道珍字秦寶,後魏威遠將軍、扶風馮翊二郡太守。生邕,著作郎、諫議大夫。生鴻胄。二子:澄、淹。淹生雲起,封彭城公,因號彭城公房。
  • 28.    《元和姓纂·卷二·183》:鶥城公。穆八代孫鶥城公元禮,隋司農少卿;生孝恪。
  • 29.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駙馬房:東眷穆四代孫自璧,自璧四代孫延賓,延賓三子:璋、福、議。至温,諸子尚主者數人,因號駙馬房。
  • 30.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小逍遙公房出自東眷穆孫鍾。鍾生華,隨宋高祖度江居襄陽,生玄,以太尉掾召,不赴。二子:祖徵,光祿勳;祖歸,寧遠長史。祖歸三子:纂、闡、叡。纂,南齊司徒記室參軍 。曾孫弘援,至嗣立更號小逍遙公房。
  • 31.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龍門公房:安城侯胄次子愔,愔生達,達六世孫挺傑,後周撫軍將軍、平州刺史。二子:遵、通。遵,驃騎大將軍、晉州大總管府長史、龍門縣公,因號龍門公房。
  • 32.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韋氏定着九房:一曰西眷,二曰東眷,三曰逍遙公房,四曰鄖公房,五曰南皮公房,六曰駙馬房,七曰龍門公房,八曰小逍遙公房,九曰京兆韋氏。宰相十四人。平齊公房有保衡、弘敏;東眷有方質;逍遙公房有貫之、處厚、待價;鄖公房有巨源;南皮公房有見素;駙馬房有温;龍門公房有執誼;襄陽有思謙、嗣立;京兆有貽範、昭度。
  • 33.    楊東晨、楊建國.韋姓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 34.    方寶觀,方毅,王存.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721
  • 35.    卷七十三韋賢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22]
  • 36.    方寶觀,方毅,王存.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720
  • 37.    方寶觀,方毅,王存.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722
  • 38.    《舊唐書 韋堅傳》 韋堅,京兆萬年人。父元珪,先天中,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兗州刺史。堅姊為贈惠宣太子妃,堅妻又楚國公姜皎女,堅妹又為皇太子妃,中外榮盛,故早從官敍。二十五年,為長安令,以幹濟聞。與中貴人善,探候主意。見宇文融和楊慎矜父子以勾剝財物爭行進奉而致恩顧,堅乃以轉運江淮租賦,所在置吏督察,以裨國之倉廩,歲益鉅萬。玄宗以為能。
  • 39.    《書史會要》卷六十三:“韋莊字端己‚杜陵人‚唐乾寧中舉進士第‚以 中原多事潛依蜀節度使王建 ‚建奏為掌書一記‚尋為起居舍人‚及建開國‚委任 於韋官至平章事 。當時以作字名於世‚有行書法。”
  • 40.    舊唐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04]
  • 41.    何忠禮:《環繞宋高宗生母韋氏年齡的若干問題》,《文史》第39輯,1994年。
  • 42.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高宗在康邸出使,進封龍德宮賢妃。
  • 43.    韋拔羣:不怕難,不怕死,為人民利益犧牲一切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6-04]
  • 44.    韋國清和奠邊府大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4]
  • 45.    韋國清(1913-1989)  .中國政協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4]
  • 46.    韋統泰同志逝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07-07[引用日期2020-07-22]
  • 47.    資料:《逆轉流星》導演韋正介紹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20-06-04]
  • 48.    韋禮安《硬戳》發佈會舉行 想合作王力宏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20-06-04]
  • 49.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2022-01-24[引用日期2022-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