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渭區

鎖定
臨渭區,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位於渭南市西南部,東與華州區 [16]  相鄰,南與西安市藍田縣相接,西與西安市臨潼區相鄰,西北與富平縣接壤,北與蒲城縣毗鄰,東北與大荔縣相連,區域面積1263.76平方千米。 [12]  截至2022年10月,臨渭區轄13個街道、14個鎮。 [10]  2022年末,臨渭區常住人口71.4萬人。 [25] 
臨渭區,因區政府駐地瀕臨渭河得名 [12]  ,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 [1]  夏,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商,為驪戎國之地。前秦甘露二年(360年)正月,置渭南縣。1949年5月,渭南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1984年1月,渭南縣改設為渭南市(縣級)。1995年5月,渭南市(縣級)撤銷,改設為渭南市臨渭區。 [9]  2022年3月,臨渭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評為陝西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18] 
2022年,臨渭區生產總值361.71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41億元,增長4.6%,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第二產業增加值75.55億元,增長2.5%,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第三產業增加值224.75億元,增長2.6%,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 [25] 
中文名
臨渭區
外文名
Linwei District
別    名
臨渭
行政區劃代碼
6105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陝西省渭南市
地理位置
渭南市西南部
面    積
1263.76 km²
下轄地區
13個街道、14個鎮(截至2022年10月)
政府駐地
杜橋街道
電話區號
0913
郵政編碼
714000
氣候條件
亞温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
人口數量
71.4 萬(2022年末常住人口) [25] 
著名景點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
火車站
渭南站渭南北站渭南西站
車牌代碼
陝E
地區生產總值
361.71 億元(2022年) [25] 

臨渭區歷史沿革

夏,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
商,為驪戎國之地。
西周,屬畿內。
春秋時,屬晉。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設內史,轄驪邑、下邽等。此時,北部還設有蓮勺縣,屬內史。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進軍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驪邑、下邽一度屬之,蓮勺亦當屬之。高祖二年(前205年),漢設渭南、河上二郡。鄭、驪邑屬渭南郡,蓮勺屬河上郡。高祖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復隸內史。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驪邑更名新豐。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新豐、鄭、下邽屬右內史,蓮勺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新豐、下邽,鄭縣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割鄭縣、新豐地設密畤縣。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設後承烈郡,新豐、下邽、蓮勺各縣屬之。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下邽併入鄭縣,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密畤縣,當在此時併入新豐,屬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復下邽縣,改隸左馮翊。
三國時,魏改京兆尹為郡,左馮翊為馮翊郡。新豐、鄭縣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隸雍州馮翊郡。
西晉,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
東晉前秦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豐、鄭縣地,置渭南縣(縣城在今老城北),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後秦時,渭南、下邽隸屬未變,姚萇廢蓮勺縣。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拔珪名諱,將下邽改為夏封縣,遷治於雄霸城(今巴邑鎮)。太和三年(479年)復設蓮勺縣,廢夏封入蓮勺,隸雍州馮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縣為南新豐縣,並設渭南郡,治所遷至今縣城東南四里明光原上。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三縣均隸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源、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蓮勺界內屢有“羣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並蓮勺,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過渭南,見原上缺水,將縣城由明光原遷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復為華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等縣。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後,州名幾經更改,下邽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713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複名為華州;寶曆元年(825年),復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
五代後梁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邽縣一直隸華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設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五年(1053年)改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邽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
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日並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邽劃歸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民國初年,屬陝西省關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省直轄縣。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縣設置第八行政督察區,轄渭南等縣。
1949年5月,(原)渭南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1950年5月,改為陝西省渭南分區。1956年10月,撤銷分區,由省直轄。1959年元月1日,華縣、華陰、潼關併為渭南縣(稱大縣),直屬省轄。1961年9、10月間復設渭南專區和華陰、華縣、潼關、渭南四縣。1968年9月3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原)渭南縣。
1984年1月,渭南縣改設為渭南市(縣級)。
1995年5月,原渭南地區改設為渭南市(地級)時,縣級渭南市撤銷,改設為渭南市臨渭區。 [9] 
臨渭區 臨渭區

臨渭區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臨渭區轄13個街道、14個鎮:人民街道杜橋街道解放街道向陽街道站南街道雙王街道良田街道崇業路街道辛市街道龍背街道陽曲街道、信義街道、白楊街道橋南鎮陽郭鎮故市鎮下邽鎮三張鎮交斜鎮崇凝鎮孝義鎮藺店鎮官底鎮官路鎮豐原鎮閻村鎮官道鎮 [10]  臨渭區人民政府駐地杜橋街道。 [11] 

臨渭區地理環境

臨渭區位置境域

臨渭區,位於渭南市西南部,東與華州區 [16]  相鄰,南與西安市藍田縣相接,西與西安市臨潼區相鄰,西北與富平縣接壤,北與蒲城縣毗鄰,東北與大荔縣相連,介於東經109°22′56"—109°45′51"、北緯34°14′19"—34°47′42"之間,東西最大距離3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0千米,區域面積1263.76平方千米。 [12] 

臨渭區地形地貌

臨渭區地處秦嶺緯向、祁呂賀山字型、新華夏系和隴西旋卷4個巨型構造體系的交匯地區,渭河平原東部。全境呈梯狀長方形,地勢南高北低,依次分為秦嶺山地、丘陵溝壑、黃土台塬、渭河平原4個地貌單元。秦嶺山地99.84平方千米,佔7.9%;丘陵溝壑64.45平方千米,佔5.1%;黃土台塬256.54平方千米,佔20.3%;渭河平原842.93平方千米,佔66.7%。海拔在330~2449米,境內最高峯箭峪嶺位於橋南鎮境內,海拔2449米,城區海拔338米,最低點位於渭河河道漫灘地內海拔330米。渭河經中部自西蜿蜒東流,零河、湭河、赤水河自南向北成“川”字形注入渭河。構成山峯起伏,丘陵連綿,河溪交匯,塬面相接的地貌。 [13] 

臨渭區氣候

臨渭區屬亞温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陰雨,冬季寒冷少雪。冬季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夏季一般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春、秋季最短。多年平均氣温13.8℃,極端最低氣温-16.7℃(1991年12月28日),極端最高氣温42.7℃(1966年6月21日)。無霜期年平均216天,最長246天,最短19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66.5小時,年總輻射118.64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水量569.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36.9天,最多83天(1999年),最少為17天(1992年)。極端年最大雨量835.9毫米(1964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01.0毫米(199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7—8月最多。 [13] 

臨渭區水文

臨渭區境內河道屬渭河流域,流域面積1263.76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渭河1條,總長37.5千米;二級河道湭河、赤水河、零河3條,總長88.3千米;三級河稠水河、清水河、高灣溝、劉才溝、老虎溝、葦子溝、邢家溝、橋南東溝、寺峪、羊峪、葫蘆峪、黑掌嶺、稀屎溝等13條,總長871千米;另有四級河若干條。河流總長度996.9千米,河網密度0.8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渭河,從西向東由白楊街道張義村西北入境,流經西慶屯村北、東南流至趙村、又東北流至沙王、再東南流至雙王街道槐衙社區、向東流至上漲渡渭河大橋、東北流至龍背街道永豐村、轉東南流至向陽街道趙王村、向東經田家、淹頭村東北的赤水河口入華縣境內,又流向東北至信義街道倉渡村南,折東流經孝義鎮趙家崖、金灘村從鎮南入大荔縣境內,主要支流有湭河、赤水河、零河等。境內最大內河為湭河,由稠水河、清水河在閻村鎮史家村匯合而成,自川道北流至川口王,經站南街道李家堡之灰堆村穿市區至人民街道張莊村北注入渭河,長45.4千米,流域面積259.5平方千米。 [13] 

臨渭區自然災害

臨渭區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雨澇、冰雹、霜凍、大風、蟲害、地震、滑坡,泥石流、霧霾等。其中,乾旱居多種自然災害之首,平均3.9年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春、夏兩季;雨澇災害平均5.7年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春、夏、秋三季中,以夏季最多。 [13] 

臨渭區自然資源

臨渭區水資源

臨渭區地表水資源年均徑流量94.8億立方米;淺水層地下水資源年均流量約2.1億立方米。 [13] 

臨渭區生物資源

臨渭區境內有野生動物9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大鴇、大鯢、林麝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青鼬、小麂、青羊、大靈貓、豺、鴛鴦、鳶、紅腳隼、勺雞、金雞、斑羚等;有植物47科150屬300多種,主要植物有葡萄、核桃、獼猴桃等。 [13] 

臨渭區礦產資源

臨渭區境內地下礦藏有砂、石、泥炭、硝礦、鹽、黃鐵礦、方鉛礦和少量褐鐵礦8種。其中,砂分佈在湭河中下游、赤水河下游和渭河兩岸,石廣佈於湭河中上游和清水河上游的橋南等地,泥炭、硝礦、鹽因地質構造條件差、品位低,已不再開採(或生產),黃鐵礦、方鉛礦和少量的褐鐵礦因礦物品位差,無開採價值。 [13] 

臨渭區政治

臨渭區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長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張銀倉
區政協主席
陳根許
參考資料
[26] 

臨渭區人口

2022年末,臨渭區常住人口71.4萬人,比上年減少0.2萬人。出生率6.27‰,死亡率7.68‰,自然增長率-1.41‰。城鎮化率57.68%。 [25] 

臨渭區經濟

臨渭區綜述

2022年,臨渭區生產總值361.71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41億元,增長4.6%,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第二產業增加值75.55億元,增長2.5%,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第三產業增加值224.75億元,增長2.6%,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人均生產總值50585元,比上年增長0.9%。 [25] 
2022年,臨渭區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45.09億元,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1%。
2022年,臨渭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比上年下降30.8%。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0%;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05.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35.3%。民間投資比上年下降36.7%,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2.1%,工業投資增長105.8%,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00%,文化產業投資下降79.8%。 [25] 
2022年,臨渭區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5個,到位資金120億元。
2022年,臨渭區地方財政收入5.92億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82億元;地方財政支出45.97億元,比上年增長9.4%。
2022年,臨渭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0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499元,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423元,增長6.2%。 [25] 

臨渭區第一產業

2022年,臨渭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3.45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增加值49.7億元,增長4.0%;林業增加值0.25億元,增長5.0%;畜牧業增加值11.33億元,增長6.7%;漁業增加值0.13億元,增長13.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99億元,增長4.4%。 [25] 
2022年,臨渭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3.32萬畝,比上年增長0.3%;糧食產量33.61萬噸,增長5.8%。其中,夏糧62.90萬畝,下降0.5%,產量19.7萬噸,增長0.3%;秋糧40.42萬畝,增長1.6%,產量13.92萬噸,增長4.7%。
2022年,臨渭區蔬菜面積34.63萬畝,比上年增長2.4%,總產量83.43萬噸,增長3.1%;水果面積37.07萬畝,下降0.28%,總產量37.17萬噸,增長3.15%;瓜類面積5.87萬畝,增長0.2%,總產量21.47萬噸,增長1.12%。
2022年,臨渭區肉類產量2.15萬噸,比上年下降3.4%;蛋類產量1.82萬噸,下降1.3%;奶類產量6.14萬噸,增長3.2%。年末出欄生豬20.16萬頭,比上年下降2.1%;出欄牛2.47萬頭,下降1.4%;出欄羊4.68萬隻,增長1.7%;出欄家禽136.06萬隻,增長0.8%。 [25] 

臨渭區第二產業

2022年,臨渭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09.28億元,比上年下降3.8%。六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69億元,下降16.56 %。其中,化工工業0.43億元,下降22.61%;裝備製造業5.13億元,下降13.06 %;食品工業1.87億元,下降24.2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8.25億元,下降13.06%。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20.07億元,比上年下降6.99%;利潤總額0.16億元,下降69.23%。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0.77萬噸標準煤。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0.39億度。 [25] 
2022年,臨渭區建築業增加值49.77億元,比上年增長1.2%(現價增速)。資質以上建築業完成總產值183.3億元,增長5.53%。資質以上建築企業簽訂合同額540.49億元,增長14.2%。其中,本年新籤合同額345.88億元,同比增長18.72%,佔全部簽訂合同的6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55.02萬平方米,下降22.2%。 [25] 

臨渭區第三產業

2022年,臨渭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4%。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56.8億元,同比增長13.3%。 [25] 
分商品用途看,一是吃穿用類中,糧油、食品類下降23.5%,蔬菜類下降35.8%,肉禽蛋類下降27.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8.3%,日用品類下降13%,化妝品類下降36.5%。二是居住類中,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9.4%,傢俱類增長16.2 %。三是交通電器設備類中,通訊器材類增長1.6%,汽車類增長11.9 %,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6%。
2022年,臨渭區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6%;郵政業務收入5.57億元,增長23.8%。
2022年,臨渭區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數937萬人次;國內旅遊綜合收入32.4億元。
2022年末,臨渭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105.87億元,較年初增加98.53億元,同比增長10.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22.68億元,較年初增加43.95億元,同比增長7.8%。 [25] 

臨渭區交通運輸

臨渭區境內有310國道、108國道、202省道、連霍高速公路、西潼高速公路、渭玉高速公路、鄭西高速鐵路、西南鐵路、隴海鐵路、大西鐵路、關中環線公路等道路。 [14] 
2022年,臨渭區貨運量731萬噸,比上年增長3.2%;貨運週轉量90828萬噸公里,增長3.3%。客運量35萬人,下降71.1%;客運週轉量2868萬人公里,下降57.0%。 [25] 

臨渭區社會事業

臨渭區教育事業

2022年,臨渭區共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9所,在校學生9637人;普通中學41所,其中初中34所,在校學生24542人;高中7所,在校生14152。小學79所,在校學生59363人;幼兒園188所,在園幼兒23950人。 [25] 

臨渭區科學技術

2022年,臨渭區專利授權量418件,其中發明12件,實用新型369件,外觀設計37件。年末全區有效發明62件。

臨渭區文化事業

2022年末,臨渭區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7.8萬冊。羣眾文化事業2個。

臨渭區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
2022年,臨渭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926人,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參保率達到96%以上。 [25] 
社會保險
2021年,臨渭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 [15] 
社會救濟
2021年,臨渭區城鄉低保全線提標。 [15] 
社會福利
2021年,臨渭區殘疾人“兩補”(即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全線提標。 [15] 

臨渭區歷史文化

臨渭區文物

寇準墓
寇準墓,位於臨渭區官底鎮左家村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寇準墓是宋代中書侍郎寇準的墓,外形呈不規則狀,墓冢高5米,南北寬2米,東西長6米。 [24] 
寇準墓 寇準墓

臨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渭南碗碗腔
渭南碗碗腔,是臨渭區的傳統戲劇,形成於唐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渭南碗碗腔以齊全的板路,豐富的腔調,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板腔單樂體系,板式有南路慢板,北路慢板、緊板、慢緊板、滾板、閃板、尖板,分花音、平音、哭音,其腔調融合了北曲的銅牙鐵板之聲和南曲糜麗婉轉之音,從而形成了既擅細膩委婉、典雅清麗,又能激昂奔放、剛柔兼濟的音樂特點。 [20-22] 
渭南碗碗腔 渭南碗碗腔

臨渭區風景名勝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位於臨渭區三張鎮紫陽村的零河河谷,是一座以關中民俗文化及渭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支撐的人文自然景區。 [23]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

臨渭區地方特產

臨渭葡萄
臨渭葡萄,是臨渭區的特產,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臨渭葡萄穗大飽滿、色澤鮮豔、肉嫩香甜。 [19] 
臨渭葡萄 臨渭葡萄

臨渭區著名人物

張禹,(?~前5年),字子文,河內軹縣(今河南濟源東)人,後移居蓮勺縣(今渭南市臨渭區)。從施仇學《易經》,從王王陽,庸生習《論語》,被推為郡文學。甘露年間,諸儒推薦做了博士。西漢初元年間授太子《論語》,升任光祿大夫。西漢河平四年(前25年),代王商任丞相,封安昌侯,西漢建平二年(前5年),張禹去世,諡號節候。
張仁願(?~714年),原名仁亶,古下邽三賢之一。華州下邽(今渭南市臨渭區)人,唐朝宰相、名將。張仁願文武雙全,曾任殿中侍御史,後任肅政台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擊退突厥默啜可汗的進犯,兼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吏。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地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左衞大將軍,封韓國公,又加鎮軍大將軍。
南大吉(1487~1541年),字元善,號瑞泉,明代渭南縣田市裏秦家堡(今渭南市臨渭區官道鎮南家村)人,南金長子。心學大儒王陽明得意弟子之一,著名學者。性豪宕,雄於文。注有《渭南志》《紹興志》《少陵純音》《瑞泉集》。
王尚德(1891~1946年)又名璋峯,化名王琴生,渭南縣程家鄉(今渭南市臨渭區向陽街道)姚李堡村人。1922年7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共青團,1925年12月轉為共產黨員,他是陝西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也是黨、團組織和農民協會的創始人。他為革命事業培養造就了大批有為的人才,組織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渭華起義”和農民革命鬥爭。
高雙成(1882~1945年)國民黨陸軍中將。渭南人(今渭南市臨渭區)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後在陝西鎮守使井嶽秀部任職。1927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九路軍第二師師長,國民黨陸軍第八十六師第二五六旅旅長、第八十六師師長、第二十二軍軍長等職。
王勁哉(1897~1968年),字步禮,綽號“王老虎”,渭南縣陽郭鎮康坡村(今渭南市臨渭區)人,中國近代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抗日將領。他是屢戰奇功的西北驍將,“西安事變”的主要參與人,逮捕山東王韓復榘的執行人,鄂中六年抗戰的旗幟、領袖;他曾任共產黨渭南軍分區副司令員、陝西省政協常委,“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他軍政皆能,作為要犯竟能兩次“越獄”成功,治理開封、鄂南等地績效很好,有“開創亂世好風氣”的美譽。

臨渭區榮譽稱號

獎項
授予單位
授予時間
2017陝西省首批全民健身示範縣 [17] 
陝西省體育局 [17] 
2017年12月 [17] 
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 
2019年2月2日 [2] 
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3] 
小康雜誌社 [3] 
2020年2月 [3] 
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 [4] 
小康雜誌社 [4] 
2020年3月 [4] 
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5] 
小康雜誌社 [5] 
2020年3月 [5] 
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6] 
小康雜誌社 [6] 
2020年3月 [6] 
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 [7] 
農業農村部 [7] 
2021年4月 [7] 
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8] 
水利部 [8] 
2021年7月15日 [8] 
陝西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18] 
陝西省人民政府 [18] 
2022年3月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