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弦弓村

鎖定
開弦弓村位於七都鎮(2004年,七都鎮與廟港鎮合併,更名為七都鎮)東南,東靠東莊蕩,西連西莊蕩。該村是中外學者瞭解和研究中國農村的窗口。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名單。 [1] 
2020年10月,入選第二批江蘇傳統村落名單。 [2] 
中文名
開弦弓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編碼
215232
特    產
燻豆茶 麥芽塌餅

開弦弓村開弦弓基本情況

2001年行政區域調整由原開弦弓村和西草田村合併而成。現全村總面積4.5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小組,總户數781户,常住人口2884人。交通便利,廟震公路貫穿其中,滬蘇浙高速公路出口和蘇震桃一級公路就在該村南部。
開弦弓村 開弦弓村
作為自然村落的開弦弓村,傍依在一條東西向、弓彎的小清河西側,如從高空俯瞰,南村象張弓,此村象支箭,故成村名。開弦弓村位於太湖南岸,距湖僅3公里,歷史上該村所處的這一區域歷來湖中張網捕魚,地上種桑養蠶,春天菜花澄黃,秋來稻穀沉甸,雖地勢低窪,水災易發,但仍不失為一魚蠶之鄉。唐代詩人陸龜蒙的詩句“處處倚蠶箔,家家下魚筌”,描述的就是此一帶先民的經濟勞作和生活景象。

開弦弓村開弦弓與《江村經濟》

開弦弓村學名叫江村,“江村”一名是費先生為寫書而起的,依據有三:該村與費先生的故鄉同屬吳江,也是江蘇的一個村子,他的別名(費彝江)中也有一個“江”字。費先生當年取“江村”之名是為敍事之便,並未預測到未來的“江村”將註定要與“水”發生上特別的關係。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一襲土布長衫、面容清癯的費孝通先生來到江村調研,寫成了他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文使年輕的費先生名聞天下的同時,也使位處太湖之濱的這座江南小村頃刻間備受世人矚目。

開弦弓村今日開弦弓

開弦弓村
開弦弓村(3張)
近年來,依靠黨的富民政策,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形成化纖紡織、羊毛衫編織和水產養殖三大產業。現有民營企業15家。2009年全村三業總產值23845萬元,全村人均收入14336元。村容整潔、道路寬暢、基礎設施完善,村內共有村衞生醫療站2所,幼兒園1所,以及老年活動室。新建農村圖書室一個,擁有二千多冊科技類圖書和費孝通教授及他的學生專集等。
家家通上自來水,用上液化氣,2004年開通寬帶,2007年全部裝上數字電視。2010年全村現“兩縱兩橫”水泥道路。
開弦弓村還建有自己的農貿市場,面積達1200㎡,便於商販集中設攤,有序交易,並有利於環境的整治。
村裏還成立了由11人組成的專門保潔隊伍,清掃主要村道、河道的垃圾。環保意識和和諧的愛家理念可從書寫在農屋粉牆上的標語讀到:“清潔村莊,清潔家園,清潔河道”,看似樸實無華,卻能讓人暖心。
教育方面,全村小學生、中學生入學率已達100%,擁有大學生(含已工作)135名,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2名、博士1名。

開弦弓村開弦弓村志

2010年《開弦弓村志》編纂工作正式啓動。《開弦弓村志》由開弦弓村黨總支和村民委員會組織編纂,主編為復旦大學退休教授、著名社會學者劉豪興教授,他也是費老的弟子。《開弦弓村志》將採取卷、章、節、目的結構方式,設置自然地理、農業、工商業、政治·軍事、科教文衞體、村莊建設、社會生活、人物和視察訪問九大卷,系統記述開弦弓村有史以來至2010年底的歷史與現狀。整個編纂工作計劃花3年時間完成。

開弦弓村開弦弓村歷史沿革

1936年前後——開弦弓村(現1—15組)屬吳江縣震澤區開弦鄉管轄。
1956年合作化時期——開弦弓村成立吳江縣第三聯合高級生產合作社(現1—15組、荷花灣16—19組和埋石灣4個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開弦弓村改名為聯三大隊(23個組)。
1962年困難時期——開弦弓村分為廟港公社開弦弓大隊(1—9組)和荷花灣大隊(10—19組)。
1967年文革時期——開弦弓大隊改名為立新大隊,荷花灣大隊改名為紅衞大隊。
1978年改革開放後——恢復原名開弦弓大隊和荷花灣大隊。
1982年——開弦弓大隊和荷花灣大隊合併成開弦弓大隊。
1984年——開弦弓大隊改名為開弦弓村。
2001年——開弦弓村和西草田村合併為新開弦弓村。
2004年——七都、廟港兩鎮合併,開弦弓村屬七都鎮管轄。

開弦弓村國際友人來訪

1956年5月12日,澳大利亞學者W.R.葛迪斯隨新西蘭文化代表團來華訪問,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到開弦弓村訪問考察經濟、文化情況以及羣眾的生活風俗習慣,與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相對照,進行對比研究。
1981年9月20日——24日,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常務董事,美國農業發展委員會亞洲組主席,馬里蘭大學 副校長,人類學教授南希.岡薩列斯應中國科協邀請,先訪問安徽鳳陽,又來開弦弓考察,訪問結束後在 蘇州與費孝通會見,稱開弦弓人“手很巧,發展了工業”。
1983年12月11日,意大利共產黨中央機關報《團結報》常駐北京記者謝格蒙.金澤貝格及其夫人在吳江桃源訪問期間(一個月)來開弦弓村,採訪瞭解費孝通教授歷次訪問江村有關黨的政策貫徹情況。
1984年3月3日,美國社會學, 人類學代表團10人由上海社會學會會長李度雲和沈關寶等人陪同來開弦弓村進行訪問,代表團團長是麻薩諸塞大學社會學和人口研究所社 會學教授羅西,主要成員有霍普金 斯大學(澳伯尼)社會學系教授林 南,人類學系教授馬丁,芝加哥大 學社會學系教授帕裏升,人類學系教授薩林斯,杜克大學人類學系教 授史密斯,以及加州大學語言學教授威廉王(王士元)等。
1984年6月16日, 美國克拉克大學教授,社會歷史學家哈里雯應費 孝通教授邀請來開弦弓訪問。
1984年6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高級講師 劉創楚訪問開弦弓村。
1984年9月9日津巴布韋大學高級講師哈特來開弦弓考察。
1986年2月20日,西德西伯林自由 大學東亞研究所柯蘭君教授及其丈夫(大學教授),兒子來開弦弓訪問,參觀了鄉村工廠,訪問了周有法,周文昌兩户農家。
1986年5月16日, 日本東京大學中根千枝教授和美 國康乃爾大學巴乃特教授,應費孝通教授之邀並 並由費陪同來開弦弓村訪問,參觀了鄉村工廠,走訪了農户,並在費孝通重訪江村時的房東周文昌家共進午餐。
1986年5月27日,朝鮮桑園栽培和養蠶技術考察組組長沈形奎(朝鮮 農業委員會養蠶局局長)組員勝應明,(平安道養蠶農場經理),時錫煥(養蠶研究所所長),由蘇州市多管局局長鮑一嗚,吳江縣副縣長錢明陪同,來開弦弓村考察農民 家庭養蠶情況,並參觀了繅絲廠
1986年9月31日,日本小城鎮研究會代表團一行8人到開弦弓村訪問,其成員上智大學教授鶴見和子,成蹊大學教授宇野重昭,安源茂,東京女子大 學教授山本英冶,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毛理 和子,綜合開發機構(nlra)研究員河崎和明,國際文化館常務理事加藤韓雄,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 湯山上升子,代表團由江蘇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 走訪了13家農户,進行農業生產調查。
1987年,日本社會學家第二次訪華組松户庸子、松園苑子、若林教子一行三人;美國喬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格里戈裏.維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部人類學教授孔邁隆及夫人;日本工藝纖維大學杉本繼男、濱峙實,京都大學荒木幹雄;日本日中小城鎮研究會代表團一行八人;日本一橋大學畢業生藤內敏郎;長江三峽工程顧問美國教授斯哥德;美國《時代週刊》北京分社記者吉米等。
1988年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濱島敦俊;法國社會科學院教授、社會學學會前會長米歇爾.科賽;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巴博德、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勒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裴希.麗莎等。
1989年,美國西世界學院漢語學習班主任柏佩蘭和三名西德留學生。
1991年,英國倫敦市立大學社會學系高級講師、近代中國研究所所長王斯福,日本神户大學文學部部長谷川善計教授。
1992年12月,日本三位學者來訪,他們是:神户大學經濟學部助理教授加藤弘之東京農業大學農業系講師大島一二和東京農業大學博士後章政
1994年,日本經濟政策學會常務理事、亞細亞大學經濟學部加藤延壽教授。
1995年,吉備大學訪問團一行五人,團長為山口榮教授、副團長為柳厚佳子教授;大阪府市役所農業問題專家荒崎博先生。
1996年2月-5月,英國倫敦城市大學社會學系研究人員常向羣在江村從事為期三個月的田野考察。
1996年3月29日,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倫敦城市大學社會系主任王斯福教授,應費孝通邀請第二次訪問江村,隨同訪問的有研究生多人。
2004年4月2日由南京大學張玉林教授陪同日本名古屋中京大學冢本隆敏教授前來江村考察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及老百姓治病的經濟負擔狀況。
2004年4月7日—11日英籍華人學者常向羣博士在江村蹲點調研8年後攜母親兒子重訪江村,並在江村進行“全球化村民自治,禮尚往來探析”新課題的考察和調查。
2004年8月19日—26日由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部委派的博士樸紅及其學生市來正光,吉田比呂美,大溝友秀4人來江村考察。
2004年9月4日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教授吳滔陪同日本甲南大學教授稻田清一,佐藤仁史,太田出前來江村考察農村歷史,參觀佛教廟宇,走訪農户。
2005年4月4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善華陪同意大利烏旦大學教授列奧波爾第娜,弗託娜蒂及澳大利亞、菲律賓大學教授等7人前來江村考察訪問。
2005年6月27日由中山大學、夏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牽頭陪同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有關教授共12人前來江村進行學術考察。
2005年9月5日—10日由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部坂下明顏教授、樸紅博士、研究生市來正光以及大學生吉田比呂美前來江村實地調查土地資源、鄉村工業等。
2005年7月21日—8月20日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常向羣博士前來江村考察採寫《全球化與村民自治》歷時一個月。
2006年3月8日由日本早稻田大學太平洋研究科大刀一二,小野芳明等一行7人前來江村調查“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課題。
2006年9月6日—10日由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部坂下明顏教授,樸紅博士,市來正光研究生3人,來江村調查職業結構農業產業結構,水利等。
2006年11月26日日本名古屋大學西原和久,岡本耕平教授等12人前來江村調查“現代中國社會環境調查”課題。
2006年11月17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麥金農教授前來江村訪問費孝通教授的調查基地,聽取了村委會的彙報,參觀了民營企業。
2006年6月11日美國伊利諾大學社會學系陳嚮明博士前來江村考察“全球與地方經濟聯繫”的課題,並參觀了江村民營企業。
2007年1月22-27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常向羣博士對江村和廟港社區做了訪問。
2007年3月10日由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玉林教授陪同日本京都大學農學研究所秋津元輝博士、友澤悠秀等前來江村進行“中國農村環境”課題的考察。

開弦弓村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開弦弓絲廠

1923年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以開弦弓村為據點,開展以推廣改良蠶種和科學養蠶為中心的土絲改良運動。
1928年底,經女蠶校校長鄭闢疆、推广部主任費達生及村領導人陳杏蓀、周保山等人的籌劃,並取得震澤市政當局和絲業界人士的支持,於1929年2月成立《吳江縣震澤鎮開弦弓村有限責任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
開弦弓廠絲廠社廠合一,由一套班子——理事會進行管理,生產技術由費達生及女蠶校師生負責。絲廠內部機構精練,分工明確,如生產部門分為總務、剝繭、煮繭、繅絲復搖、整理、檢查、屑物等八個部門,生產秩序井然。操作人員採取計件工資制,如繅絲及整理工日工資法幣4-6角,洗剝繭工日工資2-3角。蠶繭由社員提供,按合作社章程催青上蔟時預報產額,收繭時按質論價分四個等級收進,促使社員提高繭質。
開弦弓絲廠所產廠絲使用“蜜蜂牌”商標,以示勤勞團結。廠絲質量較優,足可與大廠產品抗衡,工廠以自繅自銷為主,兼營代繅業務。所產廠絲曾出口,並受到政府出口獎勵
開弦弓絲廠為我國第一家農民合作絲廠,她為農村手工繅絲走向機械繅絲開創了首例,也是小農經濟走向合作經濟的先聲。具有時代意義的是跨出了農村蠶絲業改革的第一步,即從個體所有制和家庭手工勞動轉變為集體所有制和工廠式大生產。乃是鄉鎮企業的鼻祖。
1937年11月,震澤地區淪陷,初時絲廠受到湖匪脅迫,代繅其劫掠來的蠶繭。以後日寇下鄉頻繁,且以絲廠為駐地,進行騷擾,村民憤而自毀廠房,終於夭折。

開弦弓村開弦弓特產

開弦弓村燻豆茶

燻豆茶的配製,以燻豆為主,綠茶為輔,有的還佐以其他配料。先將細茶放入茶盅,用95℃開水沖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燻豆;也有的把茶葉和燻豆同時放進茶盅,再輔以炒熟的芝麻、曬乾的胡蘿蔔條和橘子皮,再衝泡開水,這時候茶葉、燻豆、芝麻、胡蘿蔔等就在盅內隨着茶湯翻浮飄蕩,漸漸沉於盅底,便可品飲。
"燻豆茶",使茶湯綠中呈黃,嫩茶的清香和燻豆的鮮味混為一體,飲了提神,開胃。特別是勞累出汗後,喝上一杯真是神清氣爽,妙不可言。

開弦弓村麥芽塌餅

它的外形與青糰子相同,但它的製作工藝卻與眾不同,它除了需用糯米粉粳米粉外,麥芽粉是絕不能少的。它用的草頭,既不是閔餅中的白 葉,也不是青糰子的南瓜葉,而是一種俗稱“石灰頭草”的野生植物。石灰頭草喜歡生長在濕潤的桑地或菜畦裏,吐互生,葉片橢圓形,葉面綠色,葉背灰白。製作時,取70%米粉(粳糯各半),與煮爛的石灰頭草相拌,再加入30%麥芽粉揉和,直至粉末與草質融為一體,軟韌而細膩。然後包進豆沙餡,搓捏成扁圓形,放進平底鍋,煎,就可入口了。
由於主要材料“石灰頭草”每年只在春季才會有,故麥芽塌餅只能在4、5月份才能吃到,別的季節基本沒有。

開弦弓村獲得榮譽

2020年10月,入選第二批江蘇傳統村落名單。 [2] 
2022年11月,被評為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3] 
2023年3月,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