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聯邦德國

鎖定
聯邦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德語縮寫”BRD“),一般稱呼兩德統一前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西德。位於歐洲中部,東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約為35.7萬平方公里,地勢北低南高。
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西部頒佈《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1] 
聯邦德國(西德)建立於其初期範圍包括二戰後由美國、英國和法國所佔領的德國領土而除了德國西部的領土外,東德境內、德國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區西半部在當時也屬於西德非法定的事實領土。如此一來,西柏林成為一個飛地,被東德領土所包圍。
中文名
聯邦德國
外文名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簡    稱
西德(West Germany)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波恩(1990年兩德統一後遷都柏林)
主要城市
法蘭克福慕尼黑
國    歌
德意志之歌
國家代碼
DEU
官方語言
德語
貨    幣
德國馬克歐元
時    區
UTC+1
政治體制
聯邦制
國家領袖
康拉德·阿登納
國家領袖
維利·勃蘭特
約阿希姆·高克
人口數量
6325.4 萬(1990年)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
基督新教
天主教
國土面積
248577 km²(1990年)
水域率
2.416%
國際電話區號
+49
國際域名縮寫
.de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建立時間
1949年5月23日
結束時間
1990年10月3日
結束標誌
柏林牆推倒,兩德統一

聯邦德國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1961年,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冷戰達到了最高峯。美國靠空投物資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橋樑。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出現“經濟奇蹟”。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由於東歐劇變等各種因素,東德於1989年11月9日下令開放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聯邦德國地理

聯邦德國位置

西德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西德在歐洲的地理位置 西德在歐洲的地理位置

聯邦德國地形

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峯祖格峯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峯。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裏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兩德

聯邦德國自然資源

西德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佔2.4%。

聯邦德國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
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耳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德國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

聯邦德國國家象徵

聯邦德國國旗

聯邦德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説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
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金三種顏色的旗幟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聯邦德國國旗 聯邦德國國旗

聯邦德國國徽

聯邦德國國徽以金色盾牌為背景,背景上是一隻黑色的雄鷹,雄鷹的喙和兩爪為紅色。據考證,這一雄鷹圖案的淵源可追溯到12世紀曾經統治過普魯士、後成為德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
自古以來,德國人對雄鷹的崇敬都是虔誠而深沉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雄鷹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的象徵,它保護着上帝的子孫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鷹,誰相信它,誰就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它又是太陽之鳥,它的鋭眼能經受住太陽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時代,雄鷹是皇權的象徵,帝王們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説,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入德國的。
聯邦德國國徽 聯邦德國國徽

聯邦德國國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採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所創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弗朗茲皇帝》的旋律。
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週年之際,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聯邦德國國鳥

白鸛(學名:Ciconia ciconia)為鸛科鸛屬的大型涉水鳥。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囱上築造了平台,供它們造巢用。
白鸛 白鸛

聯邦德國政治

聯邦德國憲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

聯邦德國議會

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和通過政黨得票率按比例分配產生,任期4年,最重要的任務是立法、選舉總理和監督政府。
聯邦參議院共69席,由各聯邦州代表組成,每州按人口比例擁有3至6個席位。各州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管理以及歐盟事務。參議院議長按固定順序由各州州長輪任,任期1年。當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聯邦德國政府

內閣制。通常由聯邦議院最大的政黨牽頭組閣,其領袖經聯邦議院選舉擔任總理。總理負責制定和實施內外政策,直接對議會負責。

聯邦德國司法機構

聯邦憲法法院是德國憲法機構之一,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並對是否違憲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
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工法院、聯邦社會法院等。聯邦和州法院相應設有檢察院,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干預法院的審判工作,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並提起公訴。檢察院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若干名聯邦檢察官組成。
司法機構 司法機構

聯邦德國政黨

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
(1)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主要執政黨。1945年6月成立。曾於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
(2)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 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執政黨。1945年成立。根據與基民盟達成的協議,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並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
(3)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成立於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黨之一。1878年,被俾斯麥政府宣佈為非法,1890年重新獲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黨被納粹政權取締,戰後重建。1990年9月,東、西德社民黨合併。
(4)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在野黨。德國西部的綠黨成立於1980年1月。1993年5月與東部的聯盟90/綠黨合併。
(5)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在野黨。成立於1948年12月。
(6)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

聯邦德國外交

聯邦德國與東德關係

西德從建國開始就提出“單獨代表要求”,拒不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5年又提出“哈爾斯坦主義”,聲稱除蘇聯以外,其他國家若與民主德國建交,聯邦德國便可能與之斷交,旨在封殺民主德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孤立民主德國。
20世紀60年代,隨着民主德國地位的鞏固和提高,“哈爾斯坦主義”反而使聯邦德國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受到束縛。於是,聯邦德國開始考慮放棄“哈爾斯坦主義”。1967年,聯邦德國與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建交。為此,它提出了一個所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天生缺陷論”(即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與民主德國有同樣體制的國家,一開始就與民主德國有了外交關係,因此聯邦德國可以不顧及它們與民主德國的外交關係而同它們建交),從而為聯邦德國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確立和擴大自己在東歐地區的影響和活動範圍打開了大門。
1969年10月28日,維利·勃蘭特在其出任聯邦德國總理後發表的第一篇政府聲明中,就明確向民主德國提議,兩國領導人舉行互不歧視的會談。1970年3月19日,維利·勃蘭特與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維利·斯多夫舉行了兩國第一次政府首腦會晤,為了體現互不歧視,雙方議定在兩國輪流舉行兩次會晤,第一次的會晤地點定在了民主德國的愛爾福特。這兩次會晤儘管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最重要的是,這次會晤從此打開了兩國領導人交往的大門。1972年12月,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簽訂《基礎條約》,兩德關係恢復正常。
20世紀80年代初,北約通過關於在西歐國家部署中程導彈的決議,東西方關係又呈惡化的背景下,聯邦德國總理漢姆·施密特主動寫信給民主德國領導人埃裏希·昂納克,提議兩人在不提任何先決條件的前提下會晤。1981年12月,漢姆·施密特和埃裏希·昂納克在民主德國境內舉行了會談。會談雖然成果不大,但雙方還是在東西方緊張的氣氛中強調兩德關係正常化是歐洲緩和的一個重要因素,雙方對保衞歐洲和平,確保在德國領土上絕不再次爆發戰爭都負有特殊的責任,並將此寫入了雙方的聯合公報中。
1980年底,在東西方關係和兩德關係依然處在中程導彈危機的陰影下時,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接承漢姆·施密特的做法,於1981年邀請埃裏希·昂納克訪問聯邦德國。1987年9月,埃裏希·昂納克以民主德國元首身份訪問聯邦德國。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整體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重新統一,分裂達40多年的兩德統一

聯邦德國與中國關係

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聯邦德國與蘇聯關係

1955年,聯邦德國和蘇聯建交。

聯邦德國著名景點

聯邦德國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十七大街(德語: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裏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建造。
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聯邦德國無憂宮

無憂宮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憂”(或“莫愁”)。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建造的。整個園林佔地290公頃,坐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

聯邦德國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廳高42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