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滔

(中山大學教授)

鎖定
吳滔,男,1969年2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士,現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1] 
2006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對象(校級),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培養對象(省級)。 [2] 
中文名
吳滔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歷史學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吳滔人物經歷

吳滔教育經歷

1987.9-1991.7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歷史學學士
1993.9-1996.7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碩士
2000.9-2003.6 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 [2] 

吳滔工作經歷

2003.7-2005.6 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研究人員
2005 .7-2010.12 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0.12-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2] 

吳滔主講課程

開設本科生課程“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中國社會經濟史(下)”,全校公選課“在地圖中發現歷史”,研究生課程“中國古代史文獻目錄學”、“古代中國地理環境與政區演變”、“明清社會經濟史”、“明清史料概述”、“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史料概述”、“歷史地理的理論和方法”。 [2] 

吳滔學術成果

吳滔科研項目

主持廣東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科研項目“明清社會經濟史中的‘鎮’——以江南和廣東為中心”和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桐山基金“明清江南基層組織的運行機制與市鎮管轄區的變化”,已完成中國博士後研究基金2004年度課題“從事件到制度:近世江南縣級以下政區形成路徑的初步考察”。
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鄉村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中山大學2004年度優秀博士後。 [2] 

吳滔學術論文

1. 從“因寺名鎮”到“因寺成鎮”——南翔鎮“三大古剎”的佈局與聚落歷史,《歷史研究》2012年第1期
2. 海外之變體:明清時期崇明鹽場興廢與區域發展,《學術研究》2012年第5期;
3. 明清嘉定的“折漕”過程及其雙面效應,《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3期;
4. 從“因寺名鎮”到“因寺成鎮”:南翔鎮的聚落格局與歷史,《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6期;
5. 清代日記所見江南地區的水運,《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1期;
6. 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後户帖的流傳,《歷史教學》(高校版)2010年第12期;
7. “插花地”的命運:以章練塘鎮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8. 賦役、水利與“專業市鎮”的興起——以安亭、陸家浜為例,《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9. 《英國公共檔案館檔案》所見清末汕頭兩次爭地始末,《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10. 神廟界域與鄉村秩序的重組——吳江莊家圩廟考察報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11. 莊家圩劉王廟と村落社會,載太田出、佐藤仁史主編:《太湖流域社會の歷史學的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7年;
12. 賑饑與縣級以下區劃的變化:明清嘉定寶山基層行政之運作,載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13. 明清江南基層區劃的傳統和市鎮變遷——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考察,《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4. 明清江南市鎮與農村關係史研究概説,《中國農史》2005年第2期;
15. 清代江南的“ 一田兩主”制和主佃關係的新格局——以蘇州地區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6. 清至民初嘉定寶山地區分廠傳統之轉變——從賑濟饑荒到鄉鎮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7. 清代蘇州地區的村廟和鎮廟:從民間信仰透視城鄉關係,《中國農史》2004年第2期;
18. 分房原則在日常生活之呈現——以分湖柳氏大勝三牆門為中心,載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19. 在城與在鄉:清代江南士紳的生活空間及對鄉村的影響——以吳江震澤為例,載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
20. 清代江南社區賑濟與地方社會,《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21. 宗族與義倉:清代宜興荊溪社區賑濟實態,《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2. 清代江南地區社區賑濟發展簡況,《中國農史》2001年第1期;
23. 明清時期蟲災考述,《農業考古》2000第3期;
24.略論明清南京地區的市鎮發展,《中國農史》1999年第3期;
25.關於明清生態環境變化和農業災荒發生的初步研究,《農業考古》1999年第3期;
26. 清代南京地區農村經濟初探,《古今農業》1999年第2期;
27.明清時期蘇松地區的鄉村救濟事業,《中國農史》1998年第4期;
28.清代嘉定寶山地區的鄉鎮賑濟與社區發展模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9.明清蘇松倉儲的社會、經濟職能探析,《古今農業》1998年第3期;
30.劉猛將信仰與吳中稻作文化,《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
31.明清時期雹災概述,《古今農業》1997年第4期;
32.論清前期蘇松地區的倉儲制度,《中國農史》1997年第2期;
33.明代蘇松地區倉儲制度初探,《中國農史》1996年第3期;
34.明清江南地區的“鄉圩”,《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
35. 建國以來明清農業自然災害研究綜述,《中國農史》1992年第4期。 [2] 

吳滔書評札記

1. 創新與傳承——“雙重編碼課程”的設置及其實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第4期;
2. 在田野中閲讀江南鄉鎮志,《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2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3. 科大衞、劉陶陶主編《中國的城鎮和鄉村:認同與感知》評介,載《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
4. 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評介,《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
5. 《秦農業歷史研究》評介,《中國農史》1998年第2期。 [2] 

吳滔學術交流

2006.1-2006.2:日本,神户,兵庫縣立大學,客座研究員
2009.11: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2] 

吳滔獲獎記錄

1. 2003年6月,被評為譚其驤禹貢優秀畢業生和復旦大學優秀畢業生。
2. 2004年6月,被評為中山大學優秀博士後。
3. 2011年5月,論文《明清江南基層區劃的傳統和市鎮變遷——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考察》獲第四屆譚其驤禹貢優秀青年曆史地理論文三等獎。 [2] 

吳滔學術兼職

廣東省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