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鎖定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成立於1924年,是中山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系之一。多位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如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岑仲勉梁方仲、劉節等,曾在本系任教,奠定了該系深厚的學術根基。 [1] 
中文名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主管部門
中山大學
校    訓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成立於
1924年
現有教師
45人
曾用名
史學系
校    長
羅俊
系主任
安東強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學系簡介

本系是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擁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可招收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方向覆蓋了歷史學科下所有的專業,並且擁有國家設立的以上三個學科的博士後流動站。歷史學專業是廣東省名牌專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此外,以歷史學係為基礎設立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是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基地。 [2] 
[1]  本系與海內外近二十間著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包括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
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李星良博士撥穗)
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李星良博士撥穗)(2張)
本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47人,其中有教授25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22人),包括七位國家級“跨世紀人才”和“新世紀人才”,兩位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和委員,三位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外籍教授。 該繫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曾先後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近代史”、”中國古代史“、”史學概論“課程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為廣東省重點建設課程和精品課程;多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一些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居一流水平。 本系歷代學者認真治學,成就卓著,形成深厚、富有特色的優秀學術傳統,使本系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學術重鎮。本系教師注重教學,對學生嚴格要求,同時包容關愛,師生相得益彰。 [5] 
本系每年招收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約70人(總計在讀約260人)、碩士生約60人(總計在讀約120人)、博士生20-25人。本系多年來已培養數千名高質量優秀人才,在各行各業擔負重要責任。本系學生多年來養成踏實、勤勉、博聞、多思的學風,在各方面取得優異成績。本系十分重視良好學風的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往屆的全國“史學新秀”論文評選中,我係學生共獲得四個一等獎,七個二等獎,六個三等獎,一個優秀獎,是國內各重點大學中獲得該獎項成績最好的院系之一。 在過去幾年中,近一半畢業生獲得了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一些同學被推薦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名牌大學深造;其餘畢業生主要在黨政機關、文化事業單位、傳媒機構等政府或企事業單位工作,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1]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名家小傳

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國立廣東大學。學校初設之初,即設有文科、理科、法科、農科四個科,及預科(設文、法、理、工、農5科組)。原國立廣東師範高等學校分設為文科和理科。文科共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史學、哲學四學系。史學系(1935年5月史學系改稱歷史系)是國立廣東大學最早設立的系之一。
傅斯年(1896——1950),史學界著名的學術大師。1926年受聘於中山大學,1928年1月,傅斯年教授創辦的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成立,此為全國的首創,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是以該所為班底籌備而成立的。1928年11月,傅斯年教授離開中山大學。 [3] 
顧頡剛(1893——1980),史學界名家。1927年4 月來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11月顧頡剛教授發起成立民俗學會,此為中國第一個成立的民俗學會。在中山大學期間,顧頡剛教授完成了他有名的民俗學叢書《孟姜女故事研究集》。1929年顧頡剛教授遷返北平。
陳功甫(1890—1942),中國歷史學家。1920年夏始,先後在中山大學前身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大學主教中國史學史,1926年始,任中山大學文史教授兼史學系主任,1931年,繼續任中山大學史學系教授,着力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中國近代史學科教研先驅。
楊成志(1902——1991),1928年起到中大史學系任教,1935年任研究院秘書長文研所和人類學部主任。1946年取消學校研究院後,1947年成立了歷史學研究所,設歷史學部和人類學部,楊成志教授以歷史系兼人類學部主任,並於1948年8月以人類學部為基礎,創辦了人類學系併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由楊教授帶隊,人類學系調往北京併入中央民族學院
朱謙之(1899——1972),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東方學家。1932年8月,正式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兼史學系主任。1952年調任北大哲學系教授。
岑仲勉(1886——1961),以隋唐史和西北史地最具影響。1935年6月被聘為國立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歷史學部名譽導師,1948年7月被聘為文學院歷史學系教授。是50年代全校為數不多的二級教授之一。此後岑仲勉先生一直在中大任教直至逝世。
劉節(1901——1977),我國古史研究的著名學者。1946年入中山大學任歷史學教授終其身。1956年在全國教授評級時,被定為二級教授。任教中大時,一度擔任史學系主任和古物館主任。
戴裔煊(1908——1988),主要學術領域集中在民族學和歷史學,併為中葡關係和澳門史研究的著名先驅。1946年至1949年任中山大學副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繼續擔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錫祺(1912——2007),1946年調入中山大學歷史系,開始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工作。1979年春,參與組建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1986年升格為研究所),並任主任。陳教授為孫中山先生研究專家。
蔣相澤(1916——2006),1951年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78年任教授終其身。蔣教授長期從事世界史特別是國際關係史和中美關係史的教學和研究。1982年蔣教授被美國達特瑪斯學院授予蒙哥馬裏研究員稱號,1955年被美國傳記學會授予國際文化榮譽證書。
陳寅恪(1890——1969),一代史學宗師,對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語言學、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古典文學、史學方法等方向作出了重要貢獻。1944年被聘為文科研究所歷史學部名譽導師,1949年到嶺南大學歷史政治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大合併,陳寅恪成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梁方仲(1908——1970)為中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2年院系調整後成為中山大學歷史系二級教授,直至逝世。
楊榮國(1907——1978),著名的中國思想史專家和歷史學家,1953年院系調整時,楊榮國教授隨湖南大學歷史系調入中山大學歷史系,任歷史系中國史教研組主任。1956年度任歷史學系主任。1960年復辦的哲學系開始招生,楊榮國被任命為系主任,把原歷史系中國思想史教研組原班人馬轉歸哲學系。
陳勝粦(1937——2003),1958年留校中山大學,1985年晉升為教授。1983年至1995年為歷史系主任,1991年至2003年為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陳勝粦教授聯合多方重要學術力量,主持創辦了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併成功爭取愛國華僑姚美良先生捐資1200萬元人民幣建起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大樓“永芳堂”。1991年起被評為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現任領導

主任:安東強
副主任:費晟、楊培娜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