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柏宮

鎖定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桐柏宮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桐柏宮在縣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九峯環抱,碧溪前流,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
桐柏觀,成立於吳赤烏元年(238),由孫權葛玄開創。
唐景雲二年,睿宗下詔在法輪院墟址上為司馬承禎建桐柏觀。 [5] 
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天台白雲子,河南温縣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他隱居天台山達四十年,創立了道教“上清天台派”,或稱“南嶽天台派”。 [6] 
中文名
桐柏宮
地理位置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和合街1號(天台山風景區內) [2]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6:00 [3] 
門票價格
免費開放
著名景點
靈官殿
著名景點
真武殿
御碑亭
大殿
紫陽樓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台州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可

桐柏宮發展歷史

三國赤烏元年(238),高道葛玄來此煉丹,建法輪院,
景雲二年(711),睿宗下詔在法輪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觀,擁有一堂(黃雲)、二台(鳳軫、從妙)、三壇(元晨、朝真、朝鬥及煉形室、龍章閣)嚴禁填充內四十里不得樵獵,五里不許遷葬。
元和年間(806-820),馮惟良又建降真堂、白雲亭、悠閒亭、上清室。太和、鹹通年間,徐靈府、葉藏嶽先後重修,元稹劉處靜作記。
五代後梁開平間(907-910),桐柏觀升為宮。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觀。
正門 正門
元明交替期間,因大量難民擁進桐柏宮,發生了致命的火災,桐柏宮焚燒怠盡。 清初,由於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道士範青雲的努力,桐柏宮又獲得了當時全國少有的中興。先後沿中軸線建起了山門、靈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陽殿等六個層次的建築物,雕龍畫棟,龍紋巨礎。東西軸線依次還有東道寮、太極殿、迎仙樓、西道寮、真君殿、眾妙台、方丈樓等等。桐柏宮有如此輝煌的歷史,究其原因,名山的依託無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和六年(1116),在後山按照宮殿規格建玄命殿,宮內建方丈、齋堂、雲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閣、御書殿,觀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橋,橋上建會仙亭。
南宋時,太尉曹勳建山門,觀中有經藏、三元、延賓、清虛、白雲、浴院等6個道院。朝廷先後任命曾幾陸游朱熹等領管。歷代御賜極為豐厚,道業大興。
元明間多次修建。 新建的桐柏宮,從山門進去依次為靈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陽樓。兩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為太極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晉。紫陽樓塑張伯端像,兩側各有三間廳屋。東西道院前後亦各有廳三間,接以迴廊。宿舍、伙房均在牆外。共有殿宇百餘間,置香火田八百餘石,龍門派第十代宗師清昱(東籬)住持,其徒方一定(蘭否)、閔一得(懶雲)等數十人協助觀事。南宗祖庭再次興盛。 近代時局不靖,桐柏道聲衰落,葉明倉、林至霞、陳到賢、袁理靜贖田修殿,香火日盛。
民國以來,時宗濱、伍止淵傳道,療疾救人,受到鄉鄰病家的感戴。 1973年,桐柏水庫建成蓄水,桐柏宮址沉於水底,部分建築和文物移往鳴鶴觀。
歷代帝皇對桐柏宮備受關注和重視,促進了桐柏宮的壯大和發展。
早在三國時,“吳主孫權於天台山之右,造桐柏觀,命葛玄仙翁居之。”。有“山中宰相”之稱的南朝陶弘景頻繁往來桐柏和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大力推崇。隋文帝在位時,太子晉王楊廣詔請天台道士徐則,問以道法,後尊徐為“天台真隱東海徐先生”。徐病逝後,晉王徐陵為他作碑讚頌。唐高宗調露期間,司馬承禎來桐柏,帝降《賜司馬承禎置觀敕》,其後三任皇帝共四次召司馬承禎進京,問道問計。唐憲宗期間,皇帝派柳泌天台山採藥,企求長生不老。唐武宗期間,帝慕天台道士徐靈府道高,曾數次降旨召徐進京,都被徐以“甘老在巖松”委拒。後梁太祖朱温,非常重視桐柏觀,除給以豐厚賞賜外,還詔改桐柏觀為桐柏宮。五代吳越王錢弘佐錢弘俶,不但下令重修桐柏宮和免除賦税外,還給以豐盛的實物賞賜。北宋初,桐柏道士張無夢受宋真宗賞識,曾召入宮問以道法。張迴天台時,真宗集文武大臣三十一人賦詩為張送行。張無夢高徒陳景元,受宋神宗兩次接見。張伯端創道教南宗後,幾經傳承,影響越來越大,至五祖白玉蟾時,宋寧宗召白至臨安請教養生之道,白應對如流,帝命修太乙宮供白居住。並詔封他為紫清真人。宋徽宗時,桐柏道士王靈寶善醫術,被帝召進京醫太后病,及愈,賜遊御花園,並贈伯夷叔齊石像迴天台。元世祖時,桐柏道士王中立甚得帝寵,曾被召入大都,封王為“仁靖純素真人”。清雍正時,下令重修桐柏宮。宮成,雍正親自立碑記事。至於除以上所列外的賜額,賜物,投龍,祈禱等,更是多不勝計。
瓊台雙闕景觀的存在,也有力地支撐着桐柏宮的存在和發展。
瓊台雙闕景觀,位於桐柏宮西二、三里路程,屬瓊台仙谷景區。這個景區以險峻深谷的西靈溪(俗稱百丈坑)為主軸,包括兩邊至峯頂的山脊。雖範圍不大,僅數平方公里,卻集中有上百個景點,雄奇險幽秀俱全。其中的峯巒迭嶂,飛瀑流泉,峻巖異洞,奇花異草,都非常突出。明代文學家王思任游完天台山十五個景點後,依次對它們進行排隊,認為瓊台雙闕位列第一。清康熙時的文學家潘來自稱“足跡半天下,游完天台山各景點後,把各個景點與全國各名山大川進行比較,共對比了十二對,最後得出結論:“至若石樑飛瀑的雄奇巧妙,瓊台雙闕之靈異清華,吾遍擬之而不得,則台山之獨絕乎!”
瓊台雙闕之所以名聲遠揚,除特異的自然風光外,還有十分突出的人文景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黃帝鑄鼎瓊台山”和“王喬昇仙桐柏”的傳説。這裏還有詩仙李白的兩道詩,一首叫《瓊台》,即“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它已成了宣傳天台山瓊台仙谷風景的鼓動詞。另一首叫《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是直接描寫百丈崖瀑布的:“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除李白外,白居易孟浩然宋之問元稹杜甫劉禹錫皮日休羅隱、陸游、白玉蟾司馬光歐陽修等,也都在這個景區留有眾多美麗的詩篇。
時過境遷,如今情況如何呢?1959年政府在原有的桐柏宮位置,興修了蓄水量1100多萬立方米的桐柏水庫,桐柏宮從此湮沒於水底。正在開發之中的瓊台仙谷景區,已增加了八仙湖、景橋和凌雲棧道。過去“仙或許知,人不能到”的地方,正逐步敞露在遊客面前。正在籌建的新桐柏宮選在原位置略往後偏東方向。環境由原來的玄武——大月山改成了方瀛山,宮前就是碧波盪漾的水庫,其餘基本未變。經同濟大學專家的規劃,規模宏大的設計方案已經出台。這個方案,以林掩其幽,以山壯其勢,以水秀其姿,氣勢非凡。可見,風水破壞了,只要處理得當,也可以再生,甚至也有比原來更好的可能。
道教文化,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深得人心。諸如勸人為善,保護環境,崇尚自然,返璞歸真,養生健身等等內容,都同當代倡導建立和諧社會的內容相吻合,具有積極意義。相信在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名山依託這個有利條件,新桐柏宮的籌建事業一定會取得圓滿的成功。

桐柏宮地理環境

當年的桐柏宮位於玉霄峯麓,九峯環列,碧溪前流。其北面玄武方位有玉霄、香琳乃屬華頂峯,來脈極其厚重悠長而且五行齊全,東面青龍方位有卧龍、華琳、高昂沖霄,白虎方位有紫霄、翠微、極其雄武且俯首低頭,南方朱雀方位有玉女、玉泉、西北方又有蓮華、秀麗奇絕,這九座山峯羣巒起伏,自然懷抱兩顆明珠大小月亮山,而在月亮山前就是桐柏宮原址。又有一條大溪終年不斷流,迴繞青龍山腳,流經桐柏宮前,直泄而下桐柏山,乃桐柏瀑布,號稱天下第一瀑,落差150米,此瀑布藏於蘿蔓青藤之中,乃典型的“只見來水,不見去水”,還有兩處天下奇絕的是劍山印巖青龍山前還有一座劍山,猶若一把寶劍橫遮桐柏宮,形成青龍背劍之形,白虎山前又有正方巨石一塊,好似皇帝寶璽,稱為白虎掌印。 [4] 
歷代名人的開拓弘揚和適宜煉養的自然環境是桐拍宮選址的前提條件。從天台山這個大環境講,晉代孫綽(341-371)“擲地有聲”的《遊天台山賦》,一開頭就指出:“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情之壯麗矣!”⑷孫綽一賦名天下。孫綽出了名,天台山也從此出了名。葛洪(283-363)在《抱朴子內篇》中指出:“諸小山不堪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歲老魅能壞人藥,唯嵩鎮、少室、縉雲、羅浮、大小台等諸山神居處,助人為福,可以修真煉藥者矣。”⑸據查,桐柏山野生植物多達665種,藥用植物超過495種,這些天然的食品、藥品滋補養身,延年益壽。滿足崇道煉養者的需求。古時候的道教,視煉丹養生為修道的主要內容。既然大小台即天台的桐柏山非常適宜煉養,這就給宮觀選址創造了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合宜的位置是桐柏宮建築選址必要條件
(一).修仙思想的運用是桐柏宮選址的理論依據。
道士修行的目的是成仙,“仙”字的古寫法是“山”字上面一個“人”字,可見古人把仙理解為“山上之人”。基於這種思想,信徒們把宮觀多選在山頂極峯,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崖傍壁,這樣便於極目遠眺,俯瞰凡界,同時可以超世脱俗,表現出神秘的色彩,人們仰看半天雲中的宮觀,就會想到“它是神與人的媒介,是天帝到人間的中轉站,是非常神聖的地方。”⑻從而提高宮觀在人們中的地位。桐柏宮的選址就是利用了這種思想,並且選“山有八重的第二重,距第一重即人間凡界最近,易於集聚大量信徒,利於發展。
(二).由桐柏宮本身所具備的特殊地理環境所決定的。
唐《崔尚桐柏觀碑》是唐明皇題額,吏部尚書崔尚作文,大書法家韓擇木丹書的名碑。該碑開宗明義描寫桐柏觀所在位置:“其高居八重之一,俯臨千仞之餘,背陰向陽,審曲面勢,東西數百步,南北亦如是。連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樹鬱郁,四時恆青。大巖之前,橫嶺之上,雙峯為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含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飛,聽之風起。石樑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幽鳥素猿,晨暮合響,信足嘗也。始豐南走,雲嶂間起;剡川北通,煙嶺相接。東則亞入滄海,不遠蓬萊;西則浩然長山,無復人境。總括奧秘,鬱為秀絕,包元氣以混成,鎮厚地而安靜,非夫神與仙宅,仙得神營,其孰能致斯哉!”⑼一般典籍認為,桐柏“木則蘇琊琳碧,泉則石髓金漿”。“吳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災不生,洪波不登,實不死之福鄉,養真之靈境。”我們清楚,桐柏宮四周有九峯,山環水抱若城郭。出水口有高達三百米的桐柏瀑布,內有唐曹松的著名瀑布詩:“萬仞得名雲瀑布,遙看如織掛天台。休疑寶尺難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銀河水,墜落人間合卻回。”⑾瀑布中有三井,深不可測,相傳通海,稱海眼
(三).良好的風水地貌是桐柏宮發展的實際需要。
在所有出家人中,以道士最擅長風水,他們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等風水理論,撰寫風水書籍,傳播風水觀念,堅持實踐。所以道教的宮觀是最講究風水的。
中國地處北半球,一般建築都朝南。可以冬季招陽,夏季納涼,因此產生“南面文化特徵,甚至歷代帝皇也採用南面技術。” ⑿如故宮、中山陵等都正南朝向。《易經·説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禮記》中:“天子負辰南向而立。”可見,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與權力的象徵和尊嚴。而按照浙江天台山傳統習俗,一般建築不允許朝正南。只有桐柏宮等因為有歷代皇帝的多次敕封,允許朝南,以顯示地位。而桐柏宮恰恰有朝正南的好位置。其母山是大月山,山後連綿不斷,有玉宵、香琳兩峯象徵玄武;南邊案山則是端端正正的玉泉峯、玉女峯,象徵朱雀。道教非常重視步罡踏斗(俗稱北斗),而在玉泉峯頂恰好有建朝鬥壇的最好位置;桐柏宮兩邊的抱山,是左青龍右白虎;青龍山連着卧龍、華琳兩峯;白虎山有紫宵、翠微兩峯做靠背。而且這裏還多了一對:左劍山、右印巖,象徵文武齊全。西北方有蓮花峯,秀麗雄奇。這樣周全的地理位置,在全國都是少見的。
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是建造宮觀和信徒生活必不可少的環境條件。山因水活,景得水秀,他們把山有水比擬成人有血,山無水不行,人無血不活。桐柏宮的水境,得天獨厚。原先南面有醴泉,泉水優良。女梭溪從東側自北往南縈流於桐柏宮之前,情意綿綿,戀戀不捨,虯曲而下。流域面積約6.7平方公里,發源於玉宵峯。峯頂海拔954.9米,上面有個小潭,雖然很小,卻傳説是天台山三十六名潭之一。過去逢旱天祈雨取水,往往到這個小潭跪拜祈禱,足見它不是一個凡潭。

桐柏宮歷史傳説

桐柏宮是一座虛無縹緲的神秘仙宮,多少神仙高道在那裏留下蹤跡。據道書記載,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氏黃帝是一位道法高深的仙尊,他為了尋求治世至道,曾到桐柏山瓊台,師事九元子,求得《庚辛經》和提煉紫金摻合神丹的秘訣,後登基稱帝,執政百年。功成身退後,又來到瓊台,採礦鑄鼎,寶鼎鑄成之日,黃帝腳踏蓮花,徐徐昇天。這是留在桐柏山上最早的一個傳説,而與桐柏一山之隔的桃源,曾發生過劉晨、阮肇遇仙的故事,更成為千古佳話。 [4] 

桐柏宮歷史記載

《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好道術,葛玄嘗與之遊,得權器重”,吳赤烏元年(238),應吳主孫權之請,再入天台山,在桐柏建法輪院、福聖觀、妙樂院等道觀,立壇授道,成為天台山道教傳道之鼻祖。 [7] 
南北朝時,集官僚、道士、學者、科學家於一身的陶弘景(456-536),給天台山的知名度又起到一次推動作用。陶弘景在他的著作《真誥》中論述:“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週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⑹用現代的眼光看,除對天台山的高度有些誇大外,其它基本屬實。按照古代的界定,天台山以赤城為南門,嵊縣金庭為北門,新昌石城為西門,寧海王愛山為東門,週迴八百里比較符合事實。陶文“大小台”包括古餘姚、句章、臨海、天台、剡縣五縣範圍 即以海平面台基,第一重即天台縣城。第二重即桐柏宮所在的平疇。第三重為方瀛山。第四重即洞天宮所在的小桐柏。第五重在玉宵峯頂。第六重古稱歇亭,現石樑鎮所在及其東至雙溪岢頭為止的山阜。第七重為華頂寺所在地。第八重為華頂峯拜經台所在的地段及太白堂一帶。
雖然天台縣的總體開發較遲,隋唐五代時甚至還被稱為“蠻荒之地”,但天台山的知名度早已傳開。中國最早的史志典籍,如《山海經》、《逸周傳》、《淮南子》、《黃帝內經·山經》、《真誥》、《史記》、《漢書》等對天台山的山水風光和仙道傳記都有記載。漢時三茅(茅盈、茅固、茅衷)傳説,至今還留下三茅庵、三茅溪、三茅村、三茅科、茅導師、西演茅等一大串地名。説明這個傳説有根有據。三國時,葛玄在天台創建了道教靈寶派。南北朝劉義慶撰的《幽明錄》記載了劉(晨)阮(肇)入天台採藥遇仙的故事,流傳極其廣泛,幾乎遍及整個中國。
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是建造宮觀和信徒生活必不可少的環境條件。山因水活,景得水秀,他們把山有水比擬成人有血,山無水不行,人無血不活。桐柏宮的水境,得天獨厚。原先南面有醴泉,泉水優良。女梭溪從東側自北往南縈流於桐柏宮之前,情意綿綿,戀戀不捨,虯曲而下。流域面積約6.7平方公里,發源於玉宵峯。峯頂海拔954.9米,上面有個小潭,雖然很小,卻傳説是天台山三十六名潭之一。過去逢旱天祈雨取水,往往到這個小潭跪拜祈禱,足見它不是一個凡潭。
唐睿宗賜《司馬承禎置觀敕》:
敕台州始豐縣界天台山,廢桐柏宮墓一所,自吳赤烏二年,葛仙翁已來,至於國初,學道壇宇連接者十餘所。如聞始豐縣人,毀壞壇場,砍伐松竹,耕種及作墳墓於此,觸犯家口,死亡不敢居住,於是出賣。宜令州縣準地畝數酬價,乃置一小觀,還其舊額。更於當州取道士三五人,選擇精進行業者,並聽將侍者供養。仍令州縣與司馬鍊師相知,於天台山中,闢封內四十里,為禽獸草木長生之福庭,禁斷採捕者。景雲二年十月七日。 [8] 

桐柏宮旅遊信息

在天台小北門車站乘開往石樑鎮的班車(分為走新路和走老路兩種,選擇走新路的),告訴司機到桐柏嶺頭,大約15分鐘就到桐柏嶺頭,下車後再步行約15分鐘即可到達。

桐柏宮詩詞歌賦

呂洞賓有詩寫道:
青蛇繞地月徘徊,夜靜雲閒鶴未回。
欲度有緣人換骨,暫留蹤跡在天台。 [4] 
客居桐柏宮晨起有感
作者:醉清風
一輪明月當虛空,清輝遍灑桐柏宮。
木魚輕敲性自起,童子淺唱道家經。
蕭聲陣陣穿風過,丹氣生髮會圓通
吾見此景心不現,思慮澄澈忘言中。

桐柏宮遊客評價

桐柏宮自古號稱道教南宗祖庭,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非比尋常的地位。這裏曾是道教第一部藏經《桐柏宮小道藏》的彙集編撰之地。(羅學成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