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半球

鎖定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地區。在這個半球內,陸地佔39.3%,海洋佔60.7%。北半球的冬季通常是12月至2月,夏季通常是6月至8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北半球温帶地區分佈最廣的兩種氣候分別是:温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北美洲和歐洲。
中文名
北半球
外文名
Northern Hemisphere
地    處
地球赤道以北的地區
佔地面積
陸地佔39.3%,海洋佔60.7%
包括國家
中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
學    科
地理科學

北半球詞語釋義

北半球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在這個半球內,陸地佔39.3%,海洋佔60.7%。 [1] 

北半球特點

地球上大部分的陸地(亞洲大部、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北半球聚集了世界大多數經濟、軍事領先的國家,比如中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丹麥、挪威、瑞典、意大利、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2月至2月,夏季通常是6月至8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1] 

北半球氣候

根據地球的轉軸傾角,北半球的冬天是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結束於三月分點(約3月20日);夏天是始於立夏,結束於九月分點(約9月21日)。北半球最北端的地區即是北極圈,北極則是北極圈的北端。其季節大略上可以分為嚴寒的冬天和寒冷的夏天,温度平均上來説都較其他區域低。
北極在冬天會遇到太陽連續一日或以上都在地平線以下的情況,稱為極夜;夏天則會遇到太陽連續一日或以上都在地平線以上的情況,稱為極晝。這種情況在北極圈內至少約持續一日,接近極端的區域則能持續至幾個月。
北極圈以南、北迴歸線以北的區域則是北半球的温帶區域,其温度變化和北極區域比起來相對的和緩,較不常有極度的冷熱現象。但是,這種緩和的氣候也容易發生難以預測的氣象。北半球的熱帶區域(北迴歸線以南、赤道以北)的氣侯則往往是全年炎熱的天氣。
一般情況下,其夏天為雨季,冬天則為旱季。在北半球,穿過或在地平面以上的大型物體會受到科裏羅利力的影響而照順時鐘的方向移動。大型的氣流或洋流在北半球也會如此,而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的洋流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南半球,方向則剛好相反。

北半球北半球國家

北半球亞洲

屬於北半球的國家有45個,部分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2個:
完全位於北半球: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敍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也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
部分位於北半球:馬爾代夫印度尼西亞 [1] 

北半球歐洲

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44個:
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俄羅斯、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意大利、梵蒂岡、聖馬力諾、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冰島、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

北半球非洲

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一共有32個,部分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6個:
完全位於北半球:埃及、蘇丹、南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毛里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岡比亞、馬裏、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吉布提、乍得、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部分位於北半球:索馬里、肯尼亞、烏干達、剛果(布)、剛果(金)、加蓬。 [1] 

北半球北美洲

全部位於北半球,國家共有23個: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馬拉、伯利茲、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哥斯達黎加、聖基茨和尼維斯、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克、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尼加拉瓜。

北半球南美洲

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一共有4個,部分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3個:
完全位於北半球: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
部分位於北半球: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巴西。

北半球大洋洲

沒有國家完全位於北半球,部分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2個:
部分位於北半球: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 [1] 
參考資料
  • 1.    子志.一本書掌握世界地理:外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