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Tongji-Universität),簡稱“同濟”,位於上海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入選“珠峯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21世紀學術聯盟、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國際鐵路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卓越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洲校園
[156]
成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單位,國際綠色校園聯盟,中美“10+10”計劃、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134]
。
- 中文名
- 同濟大學
- 外文名
- Tongji University [3]
- 簡 稱
- 同濟(Tongji)
- 創辦時間
- 1907年(光緒33年)
- 創辦人
- 埃裏希·寶隆
- 辦學性質
- 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
- 綜合類
- 學校特色
-
雙一流
[121]
985工程
211工程
全國重點大學
卓越聯盟 [140] 展開 - 主管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4]
- 現任領導
-
方守恩(黨委書記)
[5]
[161]
鄭慶華(校長) [163]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雙聘) 17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 26人
外籍院士30人次 [1] - 本科專業
- 73個 [6]
- 碩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8個 - 博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7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0個
- 博士後
- 博士後流動站30個 [1]
- 國家重點學科
-
一級學科3個
二級學科7個
培育學科3個 - 院系設置
- 29個專業學院 [6]
- 校 訓
- 同舟共濟 [7]
- 校 歌
- 《同濟之歌》
- 校慶日
- 5月20日
- 地 址
-
四平路校區(主校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嘉定校區: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4800號
滬西校區: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滬北校區:上海市靜安區中山北路727號 - 院校代碼
- 10247
- 主要獎項
-
國家三大科技獎一等獎數6項
國家三大科技獎二等獎數72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6項
其他省部級科技獲獎906項
省部級人文社科成果獎119項(截至2023年) [6] - 知名校友
-
喬石
厲麟似
貝時璋
裘法祖
施錫祉 展開
同濟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同濟大學同濟初創
1893年,德國醫生埃裏希·寶隆(Dr. Erics Paulum)來到上海,在德國總領事館附近開一診所。後來,他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運來大批醫療設備,聘請當時在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協助在滬成立了傷兵醫院。德軍歸國時,為感謝寶隆,將傷兵醫院的醫療設備悉數贈送給寶隆。
1904年初,克納佩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學東方語言部主任進行了會談。在談到在中國推行德國教育政策時,克納佩提出了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的計劃。
1905年,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就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一事達成共識。普魯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長阿爾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進德國與外國精神文化關係科佩爾(Koppel)基金會”。該基金會直接受文化部監督,它的董事會主席是商務顧問科佩爾。科佩爾基金會不僅負責籌集錢款,而且對外以學校創辦者的面目出現。
1907年3月,科佩爾基金會、促進在華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德醫公會和同濟醫院4方,在柏林簽署了由普魯士文化部起草的關於在上海建立德國醫科學校的協定;
1907年6月3日,“德文醫學堂”董事會正式成立,董事會由18人組成。
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取名為“德文醫學堂”。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藴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8]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1917年2月美國宣佈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佈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
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校址後被中法兩國政府改建為中法國立工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國人自辦
吳淞立校
1921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2年,《申報》及《時事新報》報道:同濟醫科辦學完善,為國內各醫校之冠……。
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9]
1927年8月,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27年9月,同濟大學開女禁,首招兩名女生。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於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築如大禮堂、電氣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部分宿舍及實習工廠等被炸燬,圖書、機器、標本、模型等設備損失更為嚴重。寒假過後,新學期無法上課。在此情況下,胡庶華校長想方設法使全校師生暫遷市區巨籟路(今鉅鹿路)民生坊繼續上課。同時,師生們參加搶救軍民傷員,以支援十九路軍與敵作戰;吳淞校舍在朱家驊的幫助下,很快得以修復。
1932年8月25日,學校遷回吳淞。
1933年5月,國民黨政治會議議決,將處於江灣、1932年停辦的國立勞動大學的房屋、機器、工廠等劃歸同濟大學,創辦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後奉教育部令,改稱“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該校土木科、機械科後與其他院校合併,分別發展為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程學院。
[10]
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
抗戰西遷
1937年8月,吳淞校園被日軍炸燬,學校被迫開始內遷。9月遷至浙江金華,11月遷至江西贛州、吉安,1938年7月遷至廣西賀縣八步鎮,1938年冬經越南遷至雲南昆明,
[175]
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
[11-12]
在李莊鎮的六年時間,同濟師生把寺廟當作授課場所,茶館當成自修課堂,堅持授課學習。當地很好地保存着同濟大學的辦學舊址。也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學校事業有了繼續發展,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不少畢業生後來成為兩院院士。
[108]
上海復員
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抗戰勝利後,同濟大學計劃從四川李莊遷回上海。因原寶山境內的吳淞校舍已毀於日軍戰火,學校不得不組建遷建委員會,派專人回上海多方聯絡校址事宜。1945年11月,1921年畢業後留校工作的“老同濟”、校醫蔣益生和理學院院長顧葆常、工學院院長江鴻三人作為校長徐誦明的代表,趕到上海開始尋覓校址。12月,同濟遷建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正式決定設立駐滬辦事處,由蔣益生任主任。不久,徐誦明將四川方面校務交教務長謝蒼璃代理,自己也抵達上海,與有關方面進一步商洽校址事宜。
[174]
至1946年初,同濟接收了上海德國醫學院所屬校址,涉及善鍾路(今常熟路)100弄10號校本部、同孚路(今石門一路)82號醫院、戈登路(今江寧路)495號病理學館、靜安寺路赫德路口(今南京西路常德路口)華德中學。其他校址也在積極洽商過程中。
[174]
在此過程中,蔣益生了解到“平昌街”原日本第七國民學校已成國民黨軍隊駐地,於是他向學校提出建議,希望爭取到這處校址。
[174]
1946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上海青年復學就業輔導處致函同濟大學,稱教育部附設上海中學進修班“奉令結束”,並將第七國民學校校址及水電設備、炊事用具等移交同濟大學。
[174]
1946年9月,同濟大學文理學院在原日本第七國民學校校址正式開學。1948年6月,同濟大學文、理學院分設,文學院遷至四川北路底(今上海市民辦新復興初級中學)。
[174]
至此,工學院在其美路(現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學校總辦公室和醫學院在善鍾路(現常熟路),理學院在國順路(現上海第二教育學院),文法學院落腳在四川北路(原西童學校,即現上海市復興初級中學內),新生院落腳在江灣新市區的博物館(現長海醫院內),圖書館(現黑山路同濟中學內),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在江灣新市區魏德邁路370號(現邯鄲路),附屬中學在江灣新市區的府外西路99號。當時,同濟大學校區橫跨上海數個市區,分散十多處。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建國後,為高教部直屬院校。
同濟大學院系調整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佈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衞生事業,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全部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
1951年,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
[143]
兩校土木系併入同濟大學;同濟大學理學院動物系、植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遷往南京,建成南京機械專科學校(現南京工程學院)。當時曾有動議,要將同濟大學工學院遷到大連,但是後來沒有實施。
1952年8月至9月底,數學、物理、化學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調整至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等校;工學院機械系、電機系、造船系等調整至交通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校;土木系水利組調整至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9月6日,中央教育部和華東教育部決定將交通大學、大同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之江大學、上海市立工業專科學校、華東交通工業專科學校、中華工商專科學校和同濟大學9所學校的土木、建築、測量各系、科、組全部集中於同濟大學(1951年復旦大學土木系併入交通大學土木系),後又將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組調入,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
[14-15]
1952年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被改組為以土木建築為特色的工科大學,醫、理、文、法學院建制被取消,學校收縮,並集中在四平路原工學院校址。1952年10月,華東化工學院(1993年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成立。11月,原同濟大學理學院校址(佔地面積為49.84畝)被正式調撥給華東化工學院。
[174]
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幾年中,清華大學工程測量專業、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學生共55人調整至同濟大學;南京工學院橋樑與隧道工程專業、廈門大學土木專業和浙江大學鐵路專業各有幾十名師生也先後調至同濟大學。
[14]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
1960年,交通部在同濟大學成立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1971年,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改組為同濟大學公路研究所)。
[187]
1960年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位列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同濟大學文革十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高校停止招生。在這場大動亂中,同濟大學是重災區。
1967年6月2日,《文匯報》發表社論《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祝賀同濟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當天,革委會發出通告,宣佈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濟大學的黨、政、財、文各項大權歸‘同濟大學革委會’”。
1968年3月6日,經上海市革委會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濟大學核心小組”,這是市革委會批准的第一個高校黨的“核心小組”。此後“整黨”由“校革會”和“核心小組”共同負責。
1970年11月,同濟大學招收的首屆工農兵學員入校。
1972年起,學校開始接受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務和科研經費。
1972年,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地質專業調入至同濟大學。
[144]
同濟大學繼往開來
1978年以後,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拓展學科範疇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1]
1979年1月,鄧小平、方毅、餘秋裏、耿飈、王震、谷牧、康世恩、陳慕華8位副總理批示,同意教育部給國務院的《關於同濟大學與西德建立聯繫並恢復使用德語教學的報告》。
[188]
同濟大學恢復對德聯繫,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2]
同年,同濟大學成立中國大陸第一個交通工程研究室。
[187]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96年經評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8]
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同年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0年4月,與上海鐵道大學(創辦於1958年6月,1995年5月由上海鐵道學院和上海鐵道醫學院合併組建成多科性綜合大學,更名上海鐵道大學,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領導。
[175]
)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並復辦同濟大學醫學院。
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
2004年,列為中共中央組織部直管高校。同年9月,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啓用,同濟大學軟件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
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百年校慶。慶祝大會在同濟大學大禮堂舉行,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並致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親自前往同濟大學,看望師生員工,祝賀同濟大學百年華誕。
[20]
2008年,入選國家“111計劃”。
2009年,入選國家“珠峯計劃”。
2010年6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宣佈繼續共建同濟大學;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9月16日,教育部和國家海洋局在北京簽署協議,合作共同推進17所高校涉海學科建設及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同濟大學名列其中。同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
[23-25]
2013年,主辦21世紀學術聯盟第6屆總會。
[32]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5月,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同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
[35-39]
2018年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同濟大學成為首批20所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之一。6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
[40-41]
同年12月,依託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將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於解決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學難題,培養中國當前緊缺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努力建設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創新中心,助力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186]
2020年1月,首批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
[44]
10月20日,發起成立“城鄉規劃扶貧聯盟”;同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45-46]
11月,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
[47]
2021年2月1日,同濟大學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48]
5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
[107]
12月,依託同濟建設的教育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揭牌。
[118]
2023年1月12日,共同發起成立的卓越大學智庫聯盟成立大會召開。
[159]
2月17日,同濟大學與上海市司法局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正式成為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162]
。3月1日,同濟大學彰武校區江浦路校門(擬定江浦路2239號)正式啓用。
[164]
4月8日,聯合成立“中國大學創意寫作聯盟”。
[173]
6月6日,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揭牌成立。
[180]
9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名單。
[190]
同濟大學學術研究
編輯同濟大學科研成果
同濟大學先後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樑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城市污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研發、國產化智能温室、遙感空間信息、大洋鑽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誌性科研成果。發表於國際三大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與《Cell》;同濟大學有22位教授擔任“973計劃”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其中《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樑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周懷陽教授作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段科學負責人,成為首名下潛的科學家,其自行研製的流體採樣器等設備在該航次得到成功使用,為中國在深海海底首次採集到保壓流體等樣品。(圖冊來源:
[189]
)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學校7科研項目成果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以同濟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以同濟大學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的3項目分獲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以同濟大學教授為主要參與者合作完成的4項目分獲1項特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49]
2018年,學校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揭牌成立,成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服務港珠澳大橋建設,攻克若干世界級技術難題;成立雄安未來城市研究院,服務雄安新區的規劃與建設。由學校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成為入選教育部珠峯計劃的首批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經費位居全國高校第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牽頭項目數並列全國高校第3。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為開發新型抗腫瘤藥提供全新思路;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承擔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低速風洞的建築設計任務,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建言獻策。國防科研和軍民融合項目立項合同額首次突破1億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總計83項(其中重大項目4項),較上一年增加27.7%。文科科研項目合同金額首次超過1億元。學校成為中央網信辦首批“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之一。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18項;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13項;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其中一等獎8項。
[50-52]
同濟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495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範;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
[53]
同濟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擁有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4個其他國家級研究平台以及104個省部級研究平台。同濟大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台”、國內第一個“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國內首批標杆“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教育部“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1]
基地類型 | 平台或基地名稱 |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 | |
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6) | |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 |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1) |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 |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 | 國家土建結構預計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磁懸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 | |
“2011”協同創新中心(1) | |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 | |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1) | 汽車整車風洞試驗中心(上海) |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4) | 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 |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地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可持續城市水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3) | |
先進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嵌入式系統與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脊柱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工程結構服役性能演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2) | 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 |
教育部國際聯合合作實驗室(2) | 地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生態化城市設計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 | |
企業數字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新能源汽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建築鋼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道路交通安全與環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重大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其他研究中心(3) | 教育部設施農業網上合作研究中心(聯合) |
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聯合) | |
教育部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分中心 | |
交通部協同創新平台(1) | 重交通道路耐久與安全交通部協同創新平台 |
其他省部級實驗室(7) | |
民航飛行區設施耐久與運行安全重點實驗室 | |
橋樑結構抗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2) | 上海市金屬功能材料開發應用重點實驗室(聯合) |
上海市結核病(肺)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風洞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信號轉導與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化學品分析、風險評估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籌) | |
上海市軌道交通結構耐久與系統安全重點實驗室(籌) | |
上海市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重點實驗室(籌) | |
上海市“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1) | 巽他陸架大洋鑽探國際聯合實驗室 |
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 | 上海電動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上海市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寶石及材料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網絡信息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工業視覺感知與智能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牙組織修復與再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區塊鏈應用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 |
上海人工心臟與心衰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 |
上海超聲診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 |
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 | 上海市幹細胞臨牀診療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市臨牀醫學研究中心(1) |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結核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5) |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風洞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 |
上海市土木基礎設施抗震試驗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 |
上海市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 |
上海視覺感知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 |
上海市前沿科學研究基地(3) | 上海市催化醫學前沿科學研究基地 |
上海市數字光學前沿科學研究基地 | |
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台 (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8) | 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
上海市電子交易與信息服務協同創新中心 | |
長三角城市羣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磁浮與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 | |
海底過程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網絡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多網多模式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1) | 上海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 |
上海市科創中心(1) | 上海新能源汽車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台 |
同濟大學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之一,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40多種國內外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58]
2012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發佈的2012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顯示:在中國71種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學報中,同濟自然版學報學術影響力綜合評價指標為70.2,排名全國第一。
[59]
創刊於1990年,是由同濟大學主辦、教育部主管、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連續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CSSCI)、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60]
《力學季刊》
1980年創辦並公開發行。該刊自1993年起連續被選為國家科委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選為核心期刊;是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力學學會主辦的工程力學學科的學術刊物。
[65]
《城市規劃學刊》
創辦於1957年,前身為《城市規劃彙刊》,是國內最早的城市規劃學術期刊。該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是國家建築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美國國際CODEN中心授予國際刊名代碼。
[62]
1986年創刊,研究對象以德國為主、兼顧歐盟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63-64]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998年創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內首家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岩土工程師》
1980年創刊,該刊已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收錄。
[66]
- 圖書館藏
同濟大學圖書館由四平路校區圖書館、嘉定校區圖書館、滬北校區圖書館、德文圖書館、同濟大學博物館組成,總面積68135平方米。同濟大學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紙本圖書超過450萬冊,電子圖書及學位論文約1233.17萬冊,紙質中外文現刊700種,中文電子期刊約74.53萬冊,外文電子期刊約117.92萬冊。
[67]
同濟大學辦學條件
編輯同濟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5月,學校設有29個專業學院,11家附屬醫院,10所附屬中小學,開設本科招生專業73個,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1個門類。
[1-2]
學院 | 本科專業 |
---|---|
- | |
建築學、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城市設計 | |
土木工程、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智能建造 | |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智能製造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 | |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行政管理、物流管理 | |
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 | |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材料科學與工程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哲學、漢語言文學、文化產業管理 | |
德語、英語、日語 | |
法學 |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
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海洋技術 | |
飛行器製造工程、工程力學 | |
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 | |
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
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 |
車輛工程 | |
交通工程、交通運輸 | |
軟件工程 | |
測繪工程 | |
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 | |
臨牀醫學、護理學、康復治療學、基礎醫學 | |
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 | |
口腔醫學 | |
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動畫、廣播電視編導、音樂表演、戲劇學 | |
- | |
車輛工程 | |
- | |
- | |
- | |
- | |
- | |
機械電子工程、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汽車服務工程 | |
- | |
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 - |
- | |
- | |
- | |
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
- | |
- | |
同濟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0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4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8個。其中,生物學、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等8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7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8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峯學科。12個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學科水平排名進入前2%或A類。
[1]
[68]
[120]
類別 | 名稱 |
---|---|
博士後流動站 |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
專業學位博士點 |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
專業學位碩士點 |
類別 | 名稱 | |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 生物學、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 |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海洋地質、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環境工程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車輛工程 | |
上海市重點學科 | 橋樑工程、海洋地質、岩土工程、地質學、建築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設計及其理論)、道路與鐵道工程、結構工程、材料學、環境工程、機械設計及其理論(含車輛工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理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固體力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地質工程、內科學(心血管病)、外國哲學 | |
上海市高峯學科 | I類高峯 | 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
II類高峯 | 海洋科學、交通運輸工程 | |
IV類高峯 | 設計學、環境與生態、幹細胞與轉化、智能科學與技術、飛行器力學與控制 | |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 | A類 | 建築學(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
B類 |
- 學科評估
學科名稱 | 評估成績 | 排名 |
---|---|---|
土木工程 | A+ | 前2%或前2名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城鄉規劃學 |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設計學 | A | 前2-5% |
數學 | A- | |
機械工程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建築學 | ||
交通運輸工程 | ||
風景園林學 | ||
軟件工程 |
- 強基計劃
力學 | 應用物理學 | 應用數學 | 應用化學 |
同濟大學教學建設
時間 | 名稱 |
---|---|
2019年度(23個) | |
2020年度(18個) | 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英語、應用化學、海洋科學、工程力學、車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交通運輸、環境科學、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口腔醫學、會計學、物流管理、動畫、視覺傳達設計 |
2021年度(19個) | 哲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日語、地球物理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統計學、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智能建造、飛行器製造工程、康復物理治療、文化產業管理、行政管理、廣播電視編導、產品設計 |
類別 | 名稱 |
---|---|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同濟大學附屬醫院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 |
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養志康復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 | 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衞生中心 |
同濟大學附屬學校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 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 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 |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 同濟大學附屬嘉定實驗幼兒園 |
同濟大學附屬新江灣城實驗學校 |
同濟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815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09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7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6人(含雙聘),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0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3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154人次,“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26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10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
[1]
類別 | 院士名單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裴鋼、汪品先 |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
德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吳志強、張弛
[182]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 |
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 | 李國強
[84]
|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 |
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 | 鄭時齡、伍江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建築歷史與理論教學團隊(鄭時齡)
[87]
|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龔沛曾) | 鋼結構教學團隊(陳以一) |
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與方法教學團隊(趙民) | 普通物理學課程教學團隊(顧牧) | 寶石學教學團隊(廖宗廷) |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論及系統(孫立軍) | 節能環保汽車(餘卓平) | 心臟顫動的發生機制和干預策略的理論基礎(陳義漢) |
嵌入式服務計算(蔣昌俊) | 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電磁波調控(陳鴻) | 城市軟土地下空間與工程(朱合華) |
人誘導多能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機制及應用研究(康九紅) | - |
同濟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 榮譽 |
---|---|
2020年11月20日 | 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
2021年11月23日 | 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中最佳動漫教育機構 |
2022年2月 |
同濟大學社會評價
排名類別 | 名次 |
---|---|
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 | 位列全球279位,中國大陸第11位 |
2021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 | 位列全球99位,中國內地第6位 |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 | 位列全球256位,中國大陸第9位 |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 | 位列全球211位,中國大陸第8位 |
2022ABC中國大學排名 |
同濟大學合作交流
編輯同濟大學國內交流
2010年11月25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8所高校在同濟大學宣佈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同意全方位合作,並宣佈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實行聯考。重慶大學於次月宣佈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89-90]
同濟大學國際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除頗具影響的中德學院、中法學院、中德工程學院和中意學院外,還建有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等機構。在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等地合作承辦多所孔子學院。
[91-92]
學校每年接待境外來賓5000多人次,2002年德國總理施羅德、2004年法國總統希拉剋、2006年意大利總理普羅迪、2007年德國總統克勒等,並有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校講學。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留學生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93]
學校在對德為主的合作基礎上,發展為以對歐洲合作為中心,拓展北美、輻射亞非的佈局,先後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聯合國等11個國際化合作平台學院,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大眾、西門子、拜耳和IBM等眾多跨國企業共建了研究中心;國際學生人數達3575人。學校先後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和"國際綠色校園聯盟"並擔任首屆主席,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是亞太地區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續校園傑出獎"的高校。
2022年1月13日下午,同濟大學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簽署新一輪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推動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重點領域的產學研深度合作,聯合共建實驗室,共同培養新型數字化人才,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打造中德校企合作新典範。
[119]
同濟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2014年起開展土木、環境、交通領域的“3+1+1”學生交流項目,至今共有約80名同濟學生參加。學校針對該項目的調研顯示,項目為學生提供了高質量國際化教育的機會,開拓了視野,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參與該項目的學生或選擇在美國頂尖高校繼續深造、或就職世界500強企業,也有相當一部分選擇回國繼續科研之路。
[139]
- 歐洲
學校組織學生赴德國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柏林工業大學、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弗萊堡大學、亞琛工業大學、康茨坦茨大學、圖賓根大學、勃蘭登堡工業大學、波鴻魯爾大學、馬堡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柏林洪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萊比錫大學、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波恩大學、伊爾梅瑙工業大學、漢諾威大學、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等。
[129]
同濟大學與法國的接觸和交流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並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交流合作逐漸密切。進入21世紀後,隨着中法兩國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特別是2004年10月法國時任總統希拉剋閣下為同濟大學中法中心奠基和2006年11月法國時任文化部長為同濟大學中法中心大樓落成揭幕,學校對法合作進入了新階段。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除了學校與法國國立橋路大學校暨巴黎高科於1999年11月合作創辦的的同濟大學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之外,學校與法國二十多所高等院校保持了密切的校際合作關係,高層人員來訪頻繁,合作層次不斷深入,且呈系列化趨勢;目前,合作專業已拓展到交通、電信、建築城規、汽車、機械、經濟管理、環境、土木、人文科學和理學(數學、物理、化學、海洋地質、生命科學)等眾多領域。
同濟大學與意大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教授間的交流與合作。進入21世紀後,隨着中意兩國高等教育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特別是2006年意大利普羅迪總理來學校見證同濟大學中意學院的成立,標誌着學校對意合作也進入了新發展階段。中意學院作為中意兩國第一個政府級高等教育合作項目,從開始的工程類本科雙學位項目,業已擴大至設計、工程、建築、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的碩士、博士生合作項目,中意學院也成為同濟大學對意產學研合作的窗口與平台。
合作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及社會組織包括:米蘭理工大學、都靈理工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帕維亞大學、帕維亞高等研究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di Studi Superiori di Pavia)、特蘭託大學、威尼斯IUAV大學、威尼斯國際大學、佛羅倫薩大學、羅馬第一大學(La Sapienza)、羅馬第二大學、帕多瓦大學、佩魯賈外國人大學,意大利但丁學會(Società Dante Alighieri),菲亞特集團(FIAT Group),意中基金會等。
與此同時,同濟大學與意大利駐上海總領館、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意大利環境國土海洋部、意大利教育中心和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等政府、民間機構和諸多企業在科研、人才培訓、文化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2008年5月“中意學院戰略顧問委員會”的成立也為更多關注同濟對意合作的企業、政府機構和個人提供了平台。
[131]
學校組織學生赴瑞士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
自2010年起,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二所大學共建了同濟大學中芬中心,以期成為國際創新知識的樞紐和引擎。
- 亞洲
1.與日本的合作與交流
同濟大學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開始了與鄰國日本的交流。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裏,學校與日本各界的友好合作關係逐步加強,同時隨着大批新一代留日學者陸續回國,來同濟工作,使同濟大學對日交流與合作更加深化,更具實質性,合作方式與領域也益趨多元化,並在此基礎上分別於2004年在東京及2007年在大阪與當地大學合作設立了教學點,以便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1992年得到大阪工大攝南大學的幫助,在同濟大學外語系下設立了日語專業,目前已發展成教師19名,在籍學生128名的日本語言與文化專業,更是為學校對日交流的發展積蓄潛力。目前與學校有校際合作關係的日本大學就有24所,局部合作的則更多,近年在產學研結合潮流中,與日本的企業也進行着頻繁的交流。此外,從2003年起學校開始與日本的幾所大學開展大多為期一年的短期學生交流,以助兩國青年學生的相互交流、增進理解、鍛鍊意志、開闊視野和增長學識。
2.與韓國的合作與交流
學校於2001年初次與韓國的江原大學簽署校際學術交流協議以來,陸續與韓國慶熙大學、高等科學與技術大學(KAIST)、高麗大學、漢城大學、成鈞館大學、釜山國立大學、密陽大學、亞洲大學、仁濟大學、全州大學等建立和開展了包括學生短期交流在內的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同時與韓國的企業如LG、LS、PRIME集團等也建立了聯繫,領域覆蓋土木、建築、材料、電信、物理、汽車、人文、社科等領域。
3.與越南的合作與交流
學校與越南的交往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有為數不少的越南優秀學生在學校建築、城市規劃、結構、工民建、建築機械、工程經濟等專業學習,畢業或進修後回國工作,成為越南城市建設的棟樑,其中不乏成為部級領導的校友,中國改革開放後他們不斷介紹年輕學生來同濟留學,與留校工作的校友開展合作科研項目等,並牽線搭橋促成學校與越南相關領域的大學(河內建築工程大學、河內建築大學、越南礦業與地質大學)締結了合作交流協議,同時不斷介紹越南建設、教育部的官員前來訪問交流,輸送官員來學校參加培訓項目,邀請學校專家赴越南講學等。近年,又有校友在越南第三大城市DANANG聯合創辦了DANANG建築大學,在課程設置等上尋求母校的支持和幫助。
4.與新加坡的合作與交流
學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簽有校際學術交流協議,在建築、規劃、土木、工程管理、交通工學領域有學生短期交流等各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與南洋科技大學、亞太管理學院、新加坡住房發展局、新加坡教育學院、ABB安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合作關係。
5.與馬來西亞的合作與交流
2003年在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的見證下學校與吉隆坡基建大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為該校提供教育大綱及教學活動的諮詢等,2006年在土木領域簽署了更為詳細的合作協議。
6.與也門的合作與交流
20世紀70年代應中國教育部的要求,學校先後派出機電、建工、建築領域的教授赴也門薩那技術學校教學,並參與該校的管理工作,此後該校發展為薩那大學,學校於1990年與該校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
7.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 美洲
- 大洋洲
- 非洲
早在1975年,同濟大學就開始招收非洲留學生,33年來共招收來自非洲45個國家的留學生357名,他們分別在建築、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接受學歷教育。2001年起,同濟大學與非洲國家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不但與諸多非洲高校與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聯繫,也參與或組織了一些針對非洲國家的國家支援項目與高層次培訓項目。2005至2007年期間,非洲多國教育部長代表團、安哥拉文化部副部長Andre Mingas先生、非洲聯盟副主席Patrick Mazimhaka先生等政府高層先後訪問學校。
一、同濟大學環境領域對非合作
1.非洲國家青年環境領導人研修班
2.面向非洲與南亞國家環境部官員管理可持續發展碩士項目
3.非洲用於造林的社區廢水管理和利用項目
4.中國非洲德國博士水資源管理夏季學校
二、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領域對非合作
1. “非盟會議中心”項目
2.非洲規劃院校(AAPS)網站
3.中非可持續城市發展研討會
同濟大學傑出校友
編輯領域 | 姓名 | 姓名 |
---|---|---|
省部級幹部 | ||
兩院院士 | ||
楊德和 | ||
馬軍 | ||
領域 | 姓名 | 姓名 |
---|---|---|
經濟 | ||
彭明山 | ||
俞小平 | ||
醫學、人文與工程 | 宗白華 | |
羅國傑 | ||
張繼正 | ||
厲麟似 | ||
武劍西 | ||
熊育羣 | ||
楊益言 | ||
李恆英 | ||
袁振隆 | ||
蔣瓊耳 | ||
朱逢博 | 邱震海 | |
軍事 | 徐一天 | 黃偉燦 |
王訊謨 | ||
韓季忠 | 朱金龍 | |
張聲遠 | 陳頤鼎 | |
王明洋 | 楊繼曾 | |
鄧士章 | ||
劉東騋 |
同濟大學學校領導
編輯同濟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常務副書記 | |
常務副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副校長 |
同濟大學歷任領導
蔣梯雲1952-1953 | 薛尚實1953-1959 | 王濤1959-1977 |
黃耕夫1977-1980 | 王零1980-1984 | 張紀衡1984-1991 |
王建雲1991.5-2000.3 | 程天權2000.4-2001.2 | 周家倫2001.2-2011.11 |
周祖翼2011.11-2014.8 | 楊賢金2014.12-2017.5 | 方守恩2017.7-
[97]
|
埃裏希·寶隆1907-1909 | 福沙伯1909-1917 | 貝倫子1912-1919 |
沈恩孚1917-1923 | 袁希濤1923-1927 | 阮尚介1917-1927 |
張仲蘇1927-1929 | 張羣1929-1929 | 胡庶華1929-1932 |
翁之龍1932-1939 | 趙士卿1939-1940 | 周均時1940-1942 |
丁文淵1942-1944 | 徐誦明1944-1946 | 董洗凡1946-1947 |
丁文淵1947-1948 | 夏堅白1948-1952 | 薛尚實1953-1959 |
王濤1959-1977 | 李國豪1977-1984 | 江景波1984-1989 |
高廷耀1989.2-1995.2 | 吳啓迪1995.2-2003.6 | 萬鋼2004.7-2007.8 |
裴鋼2007.8-2016.9 | 鍾志華2016.9-2018.7 |
同濟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同濟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 校風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 校歌
《同濟大學校歌》
[99]
詞:易韋齋 曲:肖友梅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負了好教育。 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負了好教育。 慈愛、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 |
《同濟之歌》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 |
- 學校精神
- 同濟大學的學校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 同濟大學的辦學理念:濟世興邦,愛國奉獻
- 同濟大學的學術風格:腳踏實地,不鶩虛名
原校黨委書記周家倫教授在同濟百年校慶講話中用“同舟共濟,自強不息”來總結同濟精神,並具體指出同濟精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
二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四是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同濟大學形象標識
- 校徽
一、名稱
同濟大學校徽由中國書法學會名譽會長舒同親筆題寫的“同濟大學”;用中文和英文同時標識。中文居上,表明主體性;英文居下,表明國際性。基本圖案由建築系學生徐建華在1981年設計,後經過藝術處理,於1997年確定為校徽。
[154-155]
二、歷史
在標誌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進的龍舟,象徵歷史沿革的進程。
三、文化
標誌的文字:以“同濟”兩字為核心;標誌的圖案:三人划龍舟;昭示着目標:三人成眾,同舟共濟,向着一流目標奮力拼搏;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礪,同窗求索,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為富國強民而育人。
[100]
同濟大學校園建設
編輯同濟大學校園建築
1952年院系調整完成後,同濟大學開始了建設校園的熱潮。南、北教學樓和圖書館圍繞着校前區廣場,師生們疊山挖池建成了景色優美的“三好塢”,富有民族特色的西南一樓是學生宿舍,擁有3000多座位的大禮堂曾是遠東第一的無立柱薄殼結構建築,包豪斯風格的“文遠樓”則入選上海50年經典建築名錄。
改革開放的年代,在楊浦區政府的支持下,同濟大學又掀起一輪建設高潮,規模不斷擴大,許多新穎獨特的建築物拔地而起。在內環線範圍裏,同濟是佔地面積最大的單位,也是連續多年的上海市花園單位。
[108]
50年代師生義務勞動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學生做“三好學生”。由陳從周設計、題名。其下淌的水叫做同心河。建於1956年。1987年為迎接80週年校慶,全面整頓“三好塢”。三好塢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兩個在山上的,成為聚友、約會、休閒的好地方。
【大禮堂】
建於1961年的同濟大學大禮堂,曾是遠東最大的禮堂,它淨跨40米的拱形網架結構,被譽為當時同種形式的亞洲之最,人稱“遠東第一跨”。
【“一·二九”禮堂】
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建於1942年,得名於“反飢餓、反內戰”的“一·二九”運動(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請命而被反動派殘忍鎮壓,導致69名學生受傷,3人重傷,33人失蹤的“一·二九”血案)。禮堂是純白色的現代建築,有曲線的房頂,落地玻璃的走廊。
【文遠樓】
“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佈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國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建築城規樓羣】
“明成樓”建於1985年左右。明成樓的“成”,據説取自計成,以銘記這位對中國園林文獻具有開創性貢獻的一位明代造園家。
“衷和樓”位於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東北角,是教學科研綜合樓,佔地面積1561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6240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21層,建築高度約100米,象徵21世紀,同濟大學建校100週年。
同濟大學校區分佈
主要校區 | 地址 |
---|---|
四平路校區(主校區) | 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
嘉定校區 | 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4800號 |
滬西校區 | 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
滬北校區 |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727號
[103]
|
海外校區 | 意大利佛羅倫薩市托斯卡納大區
[104]
|
- 參考資料
-
- 1. 學校簡介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3-07-01]
- 2. 院系總覽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3-07-01]
- 3. 學校章程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0-05-05]
- 4. 教育部直屬高校名單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 [引用日期2014-07-16]
- 5. 現任領導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1-07-27]
- 6. 統計概覽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3-07-01]
- 7. 學校標識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0-05-05]
- 8. 第一章 德人辦學德國模式 .同濟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14-08-09]
- 9. 第二章華人接辦繼承發展 .同濟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14-08-09]
- 10. 第三章 躋身國立不斷壯大第三章躋身國立不斷壯大 .統計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14-08-09]
- 11. 第四章 六次遷校五年李莊第四章六次遷校五年李莊 .同濟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14-08-09]
- 12. 歷史沿革 .同濟大學主頁[引用日期2019-06-16]
- 13. 同濟百年曆史沿革:復員上海迎接解放 .東方網.2007-04-14[引用日期2019-09-09]
- 14. 第六章 院系調整 .同濟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20-05-08]
- 15. 院史沿革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引用日期2020-05-20]
- 16. 第八章 十年“文革”重災之校 .同濟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14-08-09]
- 17. 歷史上的今天:國務院批准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6-24]
- 18. 基本概況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引用日期2019-06-24]
- 19. 首批試辦示範性軟件學院的高等學校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26]
- 20. 同濟大學百年慶典大會舉行 胡錦濤發去賀信(圖) .央廣網[引用日期2019-07-21]
- 21. 今年17所高校首批試點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 .人民網.2007-03-23[引用日期2019-07-29]
- 22. 教育部 財政部關於批准第一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09-26[引用日期2019-07-17]
- 23.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12-10]
- 24. 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共建17所高校 我校入選 .同濟大學.2010-09-17[引用日期2018-10-04]
- 25.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09年度全國 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22]
- 26. 同舟共濟 中國氣象局攜手同濟大學共推氣象事業發展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18-08-02]
- 27. 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名單 .湖北文明網[引用日期2020-01-20]
- 28. 教育部衞生部關於批准第一批卓越醫生 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13]
- 29. 關於公佈2012年度第一批國家級大學生 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6-23]
- 30. 關於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評審結果公示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13]
- 31. 教育部辦公廳 中央政法委員會辦公室 關於公佈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 培養基地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6-23]
- 32. 歷屆會議 .21世紀學術聯盟[引用日期2019-05-25]
- 33. 關於2014年度“2011計劃”專家綜合諮詢結果的公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13]
- 34. 學院概況 .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引用日期2018-10-08]
- 35.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17年度全國創新創業 典型經驗高校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07-04[引用日期2019-06-24]
- 36.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13]
- 37. “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在南京簽約 .網易[引用日期2017-05-25]
- 38. 權威發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 .鳳凰網資訊 [引用日期2017-09-21]
- 39. 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正式成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10-01]
- 40.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所高校可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5-05]
- 41. 關於公佈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名單的通知 .華禹教育網【原中國高校網】[引用日期2019-11-13]
- 42. 關於公佈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名單的通知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19-11-13]
- 43.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9-07-05]
- 44. 教育部:2020年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名單 .新浪教育.2020-01-15[引用日期2020-03-10]
- 45. 我校牽頭的高校“城鄉規劃扶貧聯盟”成立,聯盟2020年工作研討會召開-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0-26]
- 46. 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關於確定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高校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11-01]
- 47. 2020年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1-15]
- 48. 同濟大學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1-02-12]
- 49. 同濟7項目成果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1-08]
- 50. 同濟牽頭獲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7項一等獎、二三等獎11項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51. 我校獲得2018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等獎13項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52. 2018年概況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53. 同濟大學2008—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 .同濟大學同濟文明網[引用日期2014-08-09]
- 54. 科技部 財政部關於發佈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優化調整名單的通知 .科技部[引用日期2020-03-25]
- 55.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認定2019年度省部共建 協同創新中心的通知 .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10-02]
- 56. 同濟入選全國高校6個前沿科學中心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3-25]
- 57. 政府批建機構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0-10-05]
- 58. 本刊介紹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引用日期2014-09-30]
- 59. 同濟學報獲“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 .同濟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4-09-30]
- 60.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0-08-01]
- 61.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0-08-01]
- 62. 城市規劃學刊簡介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14-08-09]
- 63. 學術期刊影響力不斷提升 .同濟大學新聞網.2008-1-20[引用日期2012-12-21]
- 64. 德國研究 .學術雜誌網[引用日期2014-08-09]
- 65. 期刊介紹 .力學季刊[引用日期2020-07-27]
- 66. 期刊簡介 .同濟大學地下與建築工程系[引用日期2012-12-21]
- 67. 圖書館介紹 .同濟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14-08-08]
- 68. 同濟大學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引用日期2019-06-12]
- 69. 全名單!2019年新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來了 .青塔.2019-10-14[引用日期2019-10-15]
- 70. 同濟大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簡介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14-08-08]
- 71. 最新!26所名校自主審核新增46個學位點 .青塔[引用日期2020-04-04]
- 72. 同濟大學2020年博士生招生專業目錄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 [引用日期2020-04-04]
- 73. 2020年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含專業目錄)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 [引用日期2020-04-04]
- 74. 重點學科 .同濟大學學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引用日期2014-08-08]
- 75.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 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2-02-14]
- 76. 國家重點學科一覽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20-07-27]
- 77. 上海市高峯學科一覽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78.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一覽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19-06-29]
- 79. 同濟大學4個學科排名為A+,12個學科排名進入A類 .官網[引用日期2017-12-29]
- 80. 同濟大學2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同濟大學.2020-01-03[引用日期2020-01-03]
- 81. 同濟大學與楊浦區簽約共建“同濟大學楊浦基礎教育集團” .同濟大學.2019-07-12[引用日期2020-03-27]
- 82. 傑出人才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1-11-24]
- 83. 設計創意學院婁永琪教授當選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6-19]
- 84. 同濟教授李國強當選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6-19]
- 85. 薛松濤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6-19]
- 86. 24位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 .科學網[引用日期2020-01-04]
- 87. 教學名師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14-08-10]
- 88. 教育部關於公佈2012年度“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入選名單的通知 .中國教育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8-10]
- 89. 卓越聯盟9校啓動聯合培養 開放共享全英語課程 .同濟大學新聞網.1970-01-01[引用日期2012-08-12]
- 90. “卓越聯盟”簡介 .上海高考網[引用日期2013-06-23]
- 91. 我校海外第四所孔子學院――韓國孔子學院揭牌 .同濟大學外事辦公室[引用日期2020-04-04]
- 92. 我校承辦的佛羅倫薩大學孔子學院慶祝建院五週年首個孔子課堂揭牌 .同濟大學.2019-10-21[引用日期2020-04-04]
- 93. 同濟大學外事辦公室簡介 .同濟大學外事辦公室.2006-06-30[引用日期2013-06-17]
- 94.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 .QS中國[引用日期2020-06-14]
- 95. 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看看有你的目標嗎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9-10-27]
- 96. 同濟大學領軍人才(傑出校友)簡介 .同濟大學官方網站.2012-08-31[引用日期2013-06-16]
- 97. 歷任領導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19-06-19]
- 98. 校訓校歌 .同濟大學主頁[引用日期2014-08-08]
- 99. 淺析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同濟人電子雜誌[引用日期2013-06-21]
- 100. 大學校徽賞析--同濟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14-08-08]
- 101. 帶你看看同濟大學的校園建築 .新聞晚報.2007-5-18[引用日期2012-11-16]
- 102. 同濟大學教學科研綜合樓結構封頂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5-11-30[引用日期2012-11-16]
- 103. 同濟大學校區分佈 .同濟大學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13-06-20]
- 104. 同濟大學首個海外校區“落子”意大利 .騰訊教育[引用日期2013-06-20]
- 105. 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名單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11-22]
- 106. 教育部公佈第二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03-06]
- 107. 同濟大學成立國內首個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網[引用日期2021-05-26]
- 108. 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1-07-11]
- 109. 呂西林教授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110. 新增18個,同濟大學41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111. 同濟大學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四基地,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112. 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總覽 -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113.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 Top Universities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2021-06-09[引用日期2021-08-26]
- 114. “三項大學使命”MosIUR第五次發佈!南京大學內地高校第四 .新浪財經[引用日期2021-09-20]
- 115. Moscow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 `` Three University Missions '', 2021 .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官網[引用日期2021-09-20]
- 116. 關於公示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 評獎結果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21-11-23]
- 117. 同濟大學新增力學、化學2個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11-29]
- 118. 20餘位院士共謀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依託同濟建設的教育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揭牌-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12-25]
- 119. 同濟大學與西門子(中國)簽署新一輪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教育在線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1-14]
- 120.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微信公眾平台[引用日期2022-02-14]
- 121.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7]
- 122. 同濟大學正式加入國際鐵路聯盟-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2-23]
- 123. 大洋洲國家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2-23]
- 124. 美洲國家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05]
- 125. 非洲國家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6]
- 126. 亞洲國家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7]
- 127. 歐洲其他國家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7]
- 128. 關於申請2022年秋季學期我校赴德語地區高校交流的通知(3月27日截止)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7]
- 129. 德國地區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7]
- 130. 法國地區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7]
- 131. 意大利地區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7]
- 132. 同濟大學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同濟大學官網.2022-04-03[引用日期2022-05-17]
- 133. 2022年ABC中國大學排名發佈 .百家號中國網[引用日期2022-05-19]
- 134. 學校簡介-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官網.2021-11-01[引用日期2022-05-30]
- 135. 20餘位院士共謀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依託同濟建設的教育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揭牌-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6-09]
- 136. 我校“航空器結構智能輔助適航實驗室”被認定為民航重點實驗室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6-14]
- 137. “上海市前沿科學研究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研討會召開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6-14]
- 138. 上海市母胎醫學重點實驗室落户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推進重要母胎疾病的基礎和臨牀研究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6-14]
- 139. 同濟—伯克利學生交流項目宣講會召開 .同濟大學官網.2022-01-10[引用日期2022-06-15]
- 140. “卓越聯盟”九校校長聯席會議舉行-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官網.2022-01-01[引用日期2022-06-20]
- 141. 同濟入選全國高校6個前沿科學中心-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官網.2022-01-01[引用日期2022-06-20]
- 142. 專業設置 .同濟大學本科招生網[引用日期2022-07-08]
- 143. 校史沿革-華東師範大學 .校史沿革-華東師範大學[引用日期2022-07-13]
- 144.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愛發資料網[引用日期2022-07-14]
- 145. 同濟大學成立國豪書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校長出任首任院長 .文匯報[引用日期2022-07-27]
- 146. 助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兩項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標準日前發佈-新華網 .新華網.2022-08-08
- 147. 我校“飛行器力學與控制”成功入選上海市Ⅳ類高峯學科建設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引用日期2022-08-11]
- 148. 法學院 同濟大學獲批法學一級博士點 .上海法治報[引用日期2022-08-11]
- 149. 同濟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引用日期2022-08-11]
- 150.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 同濟大學關於新增和調整博士碩士學位點的公示 -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 .同濟大學信息公開網[引用日期2022-08-11]
- 151. 概況 .同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引用日期2022-08-28]
- 152.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引用日期2022-09-07]
- 153. 全國高校碳中和人才培養聯盟啓動儀式在西北大學舉行 .其他.2022-09-27
- 154. 同濟校標誕生記 .同濟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22-11-11]
- 155. 徐建華校友來校捐贈同濟大學校徽設計原稿、徽章及紀念品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11-11]
- 156. 亞洲校園計劃寒假冬令營招募(線上)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11-19]
- 157. 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 .北京日報.2023-01-06[引用日期2023-01-06]
- 158. 同濟大學與虹口區人民政府簽約共建基礎教育集團-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2022-06-16[引用日期2023-01-10]
- 159. 就在明天!卓越大學智庫聯盟成立大會即將開幕! .東南大學.2023-01-12[引用日期2023-01-12]
- 160. 附屬單位及直管企業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3-07-01]
- 161. 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3-02-02]
- 162. 上海在復旦大學等7家高校成立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界面新聞.2023-02-17[引用日期2023-02-17]
- 163. 鄭慶華同志任同濟大學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2023-02-24[引用日期2023-02-24]
- 164. 地鐵直達!同濟大學江浦路新校門啓用 .新民晚報.2023-03-02[引用日期2023-03-02]
- 165. 同濟大學獲批建設“智能計算與應用”和“病原體與宿主相互作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3-31]
- 166. 數字轉型,AI賦能——新內涵新變革新格局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3-31]
- 167. 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引用日期2023-03-31]
- 168. 上海市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暨第一次會議圓滿舉行 .同濟大學-上海市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引用日期2023-03-31]
- 169. 軟件學院獲批2022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濟大學軟件學院 .同濟大學軟件學院[引用日期2023-03-31]
- 170. 自然資源部現代工程測量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引用日期2023-04-08]
- 171. 同濟大學牽頭的“國土空間智能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為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4-08]
- 172. 中國氣象局上海城市氣候變化應對重點開放實驗室-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引用日期2023-04-08]
- 173. 剛剛成立的“中國大學創意寫作聯盟”,它有哪些關鍵詞? .澎湃.2023-04-08
- 174. 話説楊浦丨上海開放大學校址上的那些學校 .澎湃新聞網.2023-04-11[引用日期2023-04-15]
- 175. 高等教育志 上海市高等學校概況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04-30]
- 176.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科創中心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引用日期2023-06-08]
- 177. 2023年5月11日 “全國防災減災日”專題講座預告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引用日期2023-06-08]
- 178. 中車四方、同濟大學、上海申通聯合共建高速磁浮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 .中車四方、同濟大學、上海申通聯合共建高速磁浮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引用日期2023-06-08]
- 179. 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國家新序列管理-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3-06-08]
- 180. 同濟大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 .百家號.2023-06-08
- 181. 趙憲忠任同濟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同濟大學.2023-06-22[引用日期2023-06-22]
- 182. 祝賀!同濟大學張弛教授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7-02]
- 183. 學院簡介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引用日期2023-07-15]
- 184. 水利部長三角城鎮供水節水及水環境治理重點實驗室(籌)首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召開 .同濟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7-15]
- 185. 學校簡介-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官網.2023-01-01[引用日期2023-07-16]
- 186. 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揭牌成立 .央廣網.2018-12-18[引用日期2023-08-12]
- 187. 歷史沿革-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3-08-12]
- 188. 話説楊浦丨改革開放中的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 .新民晚報.2023-05-24[引用日期2023-08-12]
- 189. 周懷陽 .同濟大學黨代會.2018-05-24[引用日期2023-08-22]
- 190. 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名單公佈!廣東2所高校入選 .南方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9-14]
- 191. 全國機器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 .中國教育報.2023-10-20[引用日期2023-10-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