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

鎖定
第2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加拿大聖勞倫斯河畔的蒙特利爾市舉辦,由於此次奧運會遭到了非洲國家的抵制,規模遠遜於上屆。最後參賽的有92個國家和地區,共產生198枚金牌 [4]  。本屆奧運會火炬傳遞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作法,火種於奧林匹亞點燃,傳到雅典後,利用衞星傳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隨後進行火炬接力跑傳遞到蒙特利爾,最後由一對少年男女共同點燃主體場奧林匹克火焰,這是奧運史上第一次由兩人共同執行這一光榮的使命。
中文名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
外文名
The 1976 Montreal Olympic Games
舉辦時間
1976年7月17日-8月1日
舉辦地點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
賽事類型
綜合類
主辦機構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參賽國家地區
92
參賽運動員
6084(男:4824 / 女:1260)
主體育場
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場
屆    數
21
上一屆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
下一屆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開幕宣佈人
英聯邦元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比賽項目數
198(21大項)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比賽項目

本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與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基本相同,仍為21大項,新增加了女子籃球、女子手球、女子划船3項。有的項目,如游泳等作了相應的調整和增刪。使得整個比賽項目的單項由上屆的185個增為198個,取消了開展不很普及的皮划艇障礙迴旋賽。
比賽大項
田徑
籃球
拳擊
擊劍
現代五項
曲棍球
舉重
摔跤
馬術
足球
體操
自行車
皮划艇
賽艇
射擊
帆船
排球
柔道
水球
跳水
游泳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申辦經過

申請主辦本屆奧運會的除蒙特利爾以外,還有美國的洛杉磯、蘇聯的莫斯科和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在1970年國際奧委會阿姆斯特丹年會上,蒙特利爾經過激烈的競爭,終於擊敗了對手美國洛杉磯、蘇聯莫斯科和意大利佛羅倫薩三市,贏得了第2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蒙特利爾自1940年起,就多次申辦奧運會,這次申辦成功,與該市的兩個誘人的口號有關:一是“蒙特利爾奧運會將免費招待各國代表團之食宿”,另一是“蒙特利爾市將自籌資金辦一屆最儉樸最完美的奧運會”。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比賽場館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之一,人口近300萬。1825年至1849年間曾是加拿大政府所在地。該市位於魁北克南部聖勞倫斯河蒙特利爾島上,是世界重要海港之一。當1976年第21屆奧運會決定在這裏舉行後。該市即積極進行準備,耗費了鉅額資金,利用了許多現代化科技成果,在城區北部開闢了奧運會中心,新建了大型體育場、游泳池、自行車場、奧運會村等。自行車場和體育場都加蓋了頂篷。可容8萬觀眾的主體場內,有兩塊巨大的長20米、寬10米的記分牌,各裝將近19000個燈泡,從場內任何一側,都可清晰地看到牌上所顯示的比賽成績。場館設施表面都裝飾了茶色玻璃,熠熠生輝,顯得富麗堂皇。
場館
這一切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由於經濟蕭條,物價暴漲,建築工人長期罷工,加上管理不善,在興建奧運會中心時,經費多次追加,工程一再延期。1975年有人建議易地舉行,但國際奧委會沒有采納這個意見。本屆奧運會到底耗費了多少資金,虧空了多少,説法不一。有的材料説,本屆費用遠遠超過了預算。如主體場建築費,原計劃28億美元,結果花了58億;組織費用原計劃6億,實際為7.3億,等等。整個運動會虧空10多億美元,使該市納税人至本世紀末無法還清這筆債務。但是,另一材料説,本屆實際費用為24億美元,有1.6億由納税人負擔,要到1992年才能還清。
有人諷刺説,為了15天的奧運會,增加了納税人20年的負擔。兩種材料雖有數字上的差異,但本屆耗資巨大、出現虧空卻是實情。儘管經費上出現了赤字,工程建築中遇到了麻煩,但經過多方努力,6月13日即離運動會召開還有一個多月時間時,主要體育設施都已竣工,組織工作已基本就緒。 [1]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簡介

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曾先後五次申請主辦奧運會。在爭取1972年奧運會主辦權時,幾乎勝利在望,但最後以一票之差敗於聯邦德國慕尼黑。在此之後,經過激烈的競爭,終於擊敗了對手美國洛杉磯蘇聯莫斯科意大利佛羅倫薩三市,贏得了第21屆奧運會的主辦權。
開幕式 開幕式
首次參賽的有安道爾、安提瓜、開曼羣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台灣沒有參加本屆運動會。本屆仍設21個大項。根據國際奧委會於慕尼黑運動會期間所作的決定,本屆奧運會增設了女子籃球、女子手球等,其他項目,如游泳等,作了相應的調整和增刪,單項數由上屆的195增加到198。雖有許多非洲國家退出,但仍不失為一次高水平的比賽。田徑、游泳、舉重射擊射箭共82次破奧運會紀錄,其中34次為世界紀錄。游泳成績最為突出,共26項比賽,刷新了25項奧運會紀錄,21項世界紀錄。其他:田徑22項奧運會紀錄,8項世界紀錄;舉重29項奧運會紀錄,2項世界紀錄;射擊4項奧運會紀錄,3項世界紀錄;射箭2項奧運會記錄。
焦點
為了抗議曾率領橄欖球隊訪問南非的新西蘭代表團參加本屆奧運會,坦桑尼亞等22個非洲國家聯合抵制本屆奧運會。
在1972年的慕尼黑事件後,本屆奧運會的警衞高度加強。
游泳比賽的成績出色,在26個項目中共刷新了25個奧運會紀錄,21項世界紀錄。
年僅14歲的羅馬尼亞體操選手科馬內奇(Nadia Comaneci)在體操比賽中共獲得7個滿分10分,並贏得3枚金牌
籃球、手球和划船的女子項目進入奧運會。
為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推舉不再成為奧運會舉重項目。
奧運聖火以人造衞星由希臘雅典“傳送”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再從渥太華以接力跑形式到達本屆奧運會主辦城市蒙特利爾,於開幕式當日抵達主體育場,這種以現代科技傳遞聖火的方式引起爭議,從1980年開始,又恢復傳統的奧運聖火接力活動。
本屆奧林匹克聖火曾於開幕式後數天的一場暴雨中被雨水撲熄,一位工作人員以打火機重新點燃火種。大會後來馬上重新撲滅有關火種,並以聖火備份火種重點重新點燃聖火。
加拿大政府禁止中國台灣地區代表團以其“國旗”、“國號”入境參賽,在溝通無效後代表團於1976年7月16日宣佈退出奧運會。
加拿大作為本屆奧運會的舉辦國,最終僅獲得5枚銀牌和6枚銅牌的成績,成為夏季奧運會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沒有獲得過金牌的東道國 [2]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參賽成員

一共有92個國家及地區的體育代表團參加了本屆奧運會。
參賽國家和地區
中國香港(英佔)
/
備註
來自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國的運動員在他們的體育代表團退出本屆奧運會之前參加了1976年7月18日至20日的部分比賽。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非洲抵制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非洲不滿

[3]  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第2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其規模遠遜於上屆慕尼黑奧運會,主要原因是發生了抵制事件。1976年6月,南非政權邀請新西蘭橄欖球隊訪問。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對此曾提出警告,如果新西蘭應邀,非洲將反對新西蘭參加即將舉行的奧運會。但新西蘭對此置若罔聞。後來,新西蘭又派代表團來蒙特利爾參加奧運會,引起了非洲的強烈不滿。
加蓬、岡比亞、扎伊爾、馬達加斯加、馬拉維、坦桑尼亞、中非共和國拒絕派隊出席奧運會;阿爾及利亞、上沃爾特、加納、圭亞那、埃及、贊比亞、伊拉克、喀麥隆、 肯尼亞、剛果、利比亞、馬裏、摩洛哥、尼日爾、尼日利亞、斯威士蘭、蘇丹、多哥、突尼斯、烏干達、埃塞俄比亞體育代表團雖去了蒙特利爾,但在開幕後不久即退出了比賽。
最後應邀參賽的有88個國家和地區,運動員6189人,其中女子1274人。運動員數比來的記者(約7800人)還要少。運動員數最多的是美國隊,共425人;東道主次之,416人;蘇聯列第三,409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也各派出了300名以上的運動員隊伍。 [3]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抵制奧運

共有29個國家及地區抵制了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
抵制賽事的國家和地區
中國台灣
上沃爾特
/
備註
因加拿大政府禁止中華民國代表團以其國旗國號入境參賽,在溝通無效後代表團於1976年7月16日宣佈退出奧運會。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奧運火炬

【火炬設計】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火炬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火炬
鑑於火炬傳遞手要持火炬跑1千米的實際情況,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組委會標識管理機構採用了較為實用的火炬設計方式。火炬以重量輕的鋁製成。火炬的頭部設計成黑色是為了使火焰在照片上能更醒目。
【火炬傳遞概況】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的火炬接力在手段上發生了重大變革:火種首次通過衞星用激光從雅典傳送到渥太華。1214人蔘與了在加拿大境內的火炬傳遞。開幕式上的火炬最終首次由一對青年男女運動員點燃,他們是16歲的斯蒂芬尼·普里芳泰涅和15歲的桑德拉·亨德森
運動會於1976年7月17日正式開幕。本屆奧林匹克火焰傳遞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作法。7月13日於奧林匹亞點燃,火種傳到雅典後,不象以往用輪船、飛機或接力傳遞,而是通過傳感器將聖火的熱能轉換成電波並經衞星傳至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然後使用激光在蒙特利爾點燃火炬,隨後進行火炬接力跑,7月17日傳遞到蒙特利爾。火炬接力只進行了5天,1214名火炬手參加了傳遞活動。最後點燃主體場奧林匹克火焰,是由一對少年男女——16歲的斯蒂凡·普雷方丹和15歲的桑德拉·亨德森共同完成的。這是奧運會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由兩人共同執行這一光榮的使命。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宣佈了本屆奧運會開幕。代表運動員宣誓的是東道主的舉重運動員皮埃爾·聖-讓,代表裁判員宣誓的是加拿大的田徑裁判莫里斯·福熱
【火炬傳遞特色】
為了表示對奧運聖火發源地的崇敬,使用了橄欖油作為火炬的燃料。
奧運會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由兩人共同執行這一光榮的使命。
火炬
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的火炬傳遞方式,與以往不同,是惟一一次利用衞星傳遞火炬的奧運會。
【火炬傳遞軼事】
1976年7月13日,聖火按傳統在奧林匹亞點燃,希臘賽跑運動員把火炬傳送到雅典。7月15日,在帕納辛奈科體育場,火炬被遞交給一位加拿大運動員。他走進體育場的火焰塔中點燃了聖火,於是,傳統的儀式到此結束了。
從蒙特利爾開始採用新的方法傳遞聖火,具有那個時代的浪漫色彩。當聖火在塔中熊熊燃燒起來的那一刻,一種專門儀器開動起來,它把聖火的電離子轉化為電子脈衝,電子脈衝藉助宇航衞星於1秒內轉發到目的地,點燃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火焰塔中的火炬。
第一支火炬點燃後,加拿大開始了聖火傳遞活動,但整個聖火傳遞過程只用了兩天的時間。1976年7月17日, 7月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主持了開幕式。聖火傳遞到奧運會的主會場,由兩名運動員接過火炬,點燃了奧林匹克體育場的聖火。
這種聖火傳遞方式為主辦國加拿大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此,蒙特利爾奧運會組織者特別引以為豪,他們稱之是宇航時代當之無愧的東西,是迄今為止從未採用過的奧林匹克聖火傳遞方式。可是卻遭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許多批評,國際奧委會多數人認為:用人工接力傳遞的方式可能更廣泛地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如果使用衞星等新技術,會使奧運會失去本來意義。最後形成決議:今後仍採用人工接力跑的方式傳遞聖火。因此這種做法沒有得到延續。
1976年蒙特利爾第21屆奧運會離閉幕還有5天時,在聖火台上燃燒了11天的聖火,突然被一場20多分鐘的罕見大雨澆滅。好在當天賽場休息,空曠的場地上只有少數幾個工作人員。一位名叫布歇爾的場地監督見聖火熄滅,衝上聖火台,從口袋裏掏出打火機,重新點燃了聖火。當組委會的人聽到此事後極為震驚,並立即報告了聖火委員會。聖火委員會經過討論後宣佈用打火機點燃的火無效,旋即用場中央的安全燈取來火種,重新點燃了聖火。布歇爾最後被確認為無知而免於被追究責任。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吉祥物

可愛的河狸Amik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的吉祥物,這個英文名是加拿大的阿爾貢金族的印地安人語"河狸"的意思。 這隻名字的本意就叫做"海狸"的動物在形象上並沒有多的改變,直接被做成了河狸的樣子。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吉祥物
吉祥物已經成為奧運會的傳統,1976年被選為吉祥物的動物是河狸,命名為Amik,是加拿大阿爾貢金族印地安人語河狸的意思。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奧運獎牌

獎牌正面是意大利人朱塞比·卡西奧利(1865-1942)為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設計的圖案。主要標誌的含義是勝利、博愛、普遍性。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
獎牌背面是一支月桂花冠,它是自古代奧運會以來勝利的象徵。此外刻有蒙特利爾奧運會會徽。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奧運會徽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會徽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會徽
伴隨着政治性抵制事件的發生,在蒙特利爾和莫斯科,奧運五環(奧林匹克標誌)出現在會徽的顯要位置,表達出奧林匹克運動對五大洲團結的強烈呼喚。
奧林匹克領獎台和五環的組合構成了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會徽的主體,而領獎台與五環的一部分又構成了三個田徑跑道的圖案,巧妙的是領獎台同時是變形的美術字M,代表了主辦城市的名字。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奧運海報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海報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海報
如右圖所示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比賽情況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賽事介紹

本屆田徑參賽人數最多,高達1039人。美國男子在徑賽中僅獲得兩項接力和一項跨欄冠軍,這是美國在奧運會田徑賽中又一次大的失敗。蘇聯也丟失了一些陣地,男女成績均不如上屆。民主德國卻出人意外,戰果輝煌;特別是女子,獲得了14項中的9項冠軍。民主德國男女選手共獲得11枚金牌,超過了美(6枚)、蘇(4枚)兩國的總和。在從上屆開始逐漸形成的田壇德(民主德國)、美、蘇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民主德國已躍居執牛耳的地位。但三國男女實力有所不同。民主德國的女子實力很強,美國的優勢在於男子,蘇聯則男女實力較為均衡。
1976年後,三國未能在1980、1984年兩年奧運會上交鋒,彼此水平有些變化,但總的格局仍如往昔。蒙特利爾田徑賽,可以説是一次羣英薈萃的競賽,湧現了不少對田徑頗有影響的人物。如古巴的阿·胡安託雷納,美國的埃·摩西,蘇聯的塔·卡贊金娜,民主德國的羅·阿克曼、魯·富克斯等。老將也不乏人,如芬蘭的維倫,蘇聯的薩涅耶夫,波蘭的謝文斯卡等。25歲的古巴選手阿爾伯託·胡安託雷納,是這次田徑賽的新聞人物。他先在800米賽中取勝,並以1分43秒50的成績破世界紀錄,後又在400米賽中奪金牌。他被評為當年世界最佳運動員。翌年,他又在世界盃田徑賽中再次奪取了這兩個項目的桂冠,並以1分43秒40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800米世界紀錄。蘇聯優秀女子中長跑運動員塔·卡贊金娜也是這次引人注目的新星。她身高1.66米,體重51公斤,兩腿修長,步頻快而有力,在800米、1500米賽中接連奪冠。4年後在莫斯科運動會上蟬聯了1500米冠軍,並在運動會後不久又在蘇黎世的一次國際比賽中以3分52秒47刷新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84年8月,在她快33歲的時候,還以8分22秒62創造了3000米世界紀錄。芬蘭老將拉·維倫,以在上屆奧運會上兩奪金牌而馳名于田壇。不過此後情況不佳,人們對他能否再次取勝持懷疑態度。蒙特利爾奧運會前他加強了訓練,使競技處於最佳狀態,終於蟬聯了5000米,10000米冠軍,以兩枚金牌作為他27週歲稍稍遲到的生日禮物。
國際舉重聯合鑑於推舉對運動員健康不利,以及在裁判工作中容易引起爭議,1972年奧運會後,決定將推舉從舉重比賽中取消。因此,本屆奧運會舉重是首次按抓、挺兩項計總成績的比賽。賽前,人們預計將會出現一批世界紀錄,但結果並不理想,只有保加利亞諾·努利金以262.5公斤破了56公斤級總成績世界紀錄,蘇聯
阿列克謝耶夫以255公斤破了110公斤以上級挺舉世界紀錄。而努利金是上屆60公斤冠軍,這次之能破總成績世界紀錄,與他降低體重參加較輕級別的比賽可能大有關係。本屆比賽仍是蘇、保爭衡,但蘇聯佔有明顯優勢。9個級別,保加利亞獲兩項優勝,其餘均為蘇聯包下。蘇聯24歲的瓦西里·阿列克謝耶夫蟬聯了110公斤以上級冠軍。他之再度奪冠是順理成章之事。因為當時世界上的這一級選手,與他的差距均在數十公斤以上,如這次獲亞軍的成績就比他低了整整35公斤(440:405)。阿列克謝耶夫是本世紀無與倫比的舉重運動員,是世界上第一個舉起600公斤(三項總成績)的人,他80次破世界紀錄(其中總成績為18次),兩次獲奧運會冠軍,6次獲世界冠軍,迄今無人超過他在這方面的成就。
蒙特利爾的體操比賽,日本雖然保持住了男子團體冠軍,但失去了往昔的優勢。23歲的蘇聯大學生尼古拉·安德里亞諾夫是本屆男子賽的中心人物。這位身材高瘦的選手在上屆奧運會時,就曾在自由體操中奪冠。本次戰績輝煌,除登上個人全能冠軍寶座外,還獲得自由體操、跳馬、吊環3項桂冠。不過這次體操賽中的頭號新聞人物還是羅馬尼亞的納迪婭·科馬內奇。這位體操新星1974年剛12歲就出現在巴黎國際比賽中。翌年,在好手如林的歐洲錦標賽上獲得全能冠軍。這次在蒙特利爾,雖説她剛14歲多點,但技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7月18日下午高低槓比賽,她有如一隻靈巧的雲燕,在槓上穿梭飛行。她那神奇的表演,征服了場上觀眾,轟動了蒙特利爾。她獲得了奧運會體操史上第一個滿分"10分"。並接連不斷地創造奇蹟,在這同一屆運動會中總共得了7個滿分。最後,她奪得了個人全能、高低槓和平衡木3枚金牌。這一成績對羅馬尼亞的非正式團體總分首次進入前六名,起了關鍵作用(羅總共獲得4枚金牌)。蘇聯涅利?金也表演出色,獲取了與科馬內奇一樣的成績--3枚金牌(跳馬自由體操、團體)。
蘇聯在摔跤賽中再次取得出色成績,自由式獲5枚金牌,古典式獲7枚。
美國在拳擊賽中取代了上屆居領先地位的古巴,得5枚金牌。古巴成績也不差,獲金牌3枚而且銀、銅牌均多於美國,如果按非正式的評分,僅負於美國0.5分。古巴特重量級(81公斤以上級)運動員特?斯蒂文森再次取勝,是奧運會史上第一個兩次獲該級別冠軍的選手。朝鮮張淳容在54公斤級中奪冠,成為朝鮮第二個獲奧運會金牌的運動員。
球類項目中,美國男籃奪回了上屆失去的桂冠。首次列入比賽的女籃,蘇聯隊實力比大多數隊高出一截。隊中2.10米高中鋒、24歲的伊烏莉卡·謝苗諾娃引人注目。這位世界著名女中鋒,從16歲開始就成為蘇聯國家隊主力。此前曾代表蘇聯參加1973、1975年世界錦標賽,為蘇聯奪得這兩屆桂冠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次在蒙特利爾,她與隊友以全勝的成績贏得奧運會第一個女籃冠軍。
男女手球,蘇聯雙雙奪冠。但排球,蘇聯男女卻均告敗北,男排意外輸給了波蘭,女排負於宿敵日本,均居亞軍。上屆曲棍球冠軍由長期保持優勢的亞洲易手於聯邦德國。這次又爆出冷門,名不見經傳的新西蘭隊奪去了桂冠。它表明,這項運動已在世界廣泛興起,亞洲,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已不是這方面的王者。
本屆蘇聯成績再次領先,獲金牌49枚,銀牌41,銅牌35枚。自1952年以來一直與蘇聯爭奪王座的美國隊,敗給了近幾屆成績不斷上升的民主德國隊,退居第三位。這是美國在奧運會上一次最嚴重的失敗。民主德國和美國所獲金、銀、銅牌數,分別依次為40、25、25枚和34、35、25枚。東道主加拿大僅得5枚銀牌6枚銅牌,而金牌1枚未拿。作為主辦國,成績如此不佳,這在奧運會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獎牌榜單

名次
國家或地區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1
49
41
35
125
2
民主德國
40
25
25
90
3
34
35
25
94
4
10
12
17
39
5
9
6
10
25
6
7
6
13
26
7
6
9
7
22
8
6
4
3
13
9
6
9
14
27
10
4
5
13
22
11
4
2
6
12
12
4
1
5
10
13
3
5
5
13
14
2
7
4
13
15
2
3
4
9
16
2
3
3
8
17
2
2
4
8
18
2
1
1
4
19
1
2
3
6
20
1
1
4
6
21
1
1
2
4
22
1
1
2
4
23
1
1
2
4
24
1
1
2
4
25
1
1
2
4
26
0
1
0
1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奧運記憶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英雄人物納迪婭·科馬內奇,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運動員。本屆奧運會上她的精彩表演使所有人為之傾倒,高低槓賽時,她獲得了奧運會體操史上第一個滿分“10分”,並接連創造奇蹟,總共拿了7個滿分。最後她奪得了個人全能、高低槓、平衡木3枚金牌。
蘇聯維·薩涅耶夫,在三級跳遠比賽中擊敗了曾在1975年創17.89米世界紀錄的巴西約·德奧維利拉,成為奧運會史上三次獲該項金牌的唯一選手。
田壇人士對美國埃·摩西的13步欄間跑極為讚賞,他輕鬆地獲得了男子400米欄冠軍。
波蘭30歲的伊·謝文斯卡,是自1964年始第四次參賽,可謂田徑女將中的老資格。但她寶刀不老,在400米賽中以49秒29創世界紀錄並奪金牌。4年後,她在莫斯科奧運會上再次露面,畢竟年歲不饒人,結果一無所獲。這位多次獲奧運會金牌和創造世界紀錄的頗有才華的選手,從此結束了她的運動生涯。
29歲的民主德國女選手,一代標槍名將魯特·富克斯,蟬聯了這一項目的冠軍。4年後在莫斯科也遭到了謝文斯卡同樣的厄運。
女子跳高是這次競爭最激烈的項目,參賽的有上屆冠軍、聯邦德國的烏·邁法特,前世界紀錄創造者、保加利亞的約·布拉戈耶娃和70年代後期田壇最著名的兩名跳高選手,民主德國的羅?阿克曼和意大利的薩?西梅奧尼。阿克曼最後奪得了金牌。羅澤瑪麗·阿克曼婚前稱維恰斯,兩年前就已顯露于田壇,以1.94m、1.95m水平、破世界紀錄。從1974-1977年,她幾乎壟斷了女子跳高,7次平、破世界紀錄,多次在重大比賽中獲勝。1977年8月,她成功地越過2m,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越過2米橫杆的女選手。
游泳池中之爭,主要是美國和民主德國兩家。美國男子表現了無可爭議的優勢,囊括了除200米蛙泳外全部項目的金牌;民主德國則獲得女子13個項目中的11項冠軍,這是它在世界性比賽中第一次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美國21歲的詹姆斯·蒙哥馬利,就曾在參加世界錦標賽時,在100m、200m自由泳和兩項接力賽中四奪冠軍,成為泳壇驕子。這次他除200m自由泳失利只得銅牌外,其餘3項重複了1973年世界錦標賽的成就。他這次100m自由泳成績為49.99s,是世界上第一個突破100米50秒大關的選手。美國17歲的布里安·古德爾在這次比賽中也成績優異,獲得了400米、1500米自由泳兩項金牌,成績分別為3分51秒93和15分02秒40,均為世界紀錄。但他們兩人的成就不如隊友約翰·內伯出色,內伯包下了兩項仰泳冠軍,並與隊友在兩個接力賽中取勝,共獲4枚金牌、1枚銀牌。男子200米蛙泳奪冠者是英國22歲的戴維·威爾基。他在1973、1975年兩屆世界錦標賽中曾三獲蛙泳桂冠。這次有賴他在200米蛙泳賽中擊敗了美國強手約·亨肯,才免使世界泳壇全軍覆滅於美國門下。
女子游泳中,成績突出的是民主德國科爾內婭·恩德爾。她是我們時代有數的幾名最優秀運動員之一。1973年世界游泳錦標賽時,她剛13歲多點,就一舉奪得100m自由泳、100m蝶泳和兩項接力冠軍,1975年又在世界錦標賽中重現了上屆的成就。由於她在世界錦標賽中的成績,1973、1975年兩度被評為年度世界最佳運動員。蒙特利爾時,雖説她是首次參加奧運會,年齡還不到18歲,但已被公認為是奪標最有希望的人物。她在這屆游泳賽中,共獲取了4枚金牌、1枚銀牌,而且成績非常出色。100m、200m自由泳,成績是55秒65和1分59秒26;100m蝶泳是1分00秒13。三項均創世界紀錄。在4×100m混合泳接力中,也以4分07秒95刷新了世界紀錄。她所參加的項目只有4×100m自由泳輸給了美國隊而屈居第二。恩德爾不僅奪得了多項世界冠軍和多枚奧運會金牌,並在100m、200m自由泳、100米蝶泳和200m個人混合泳中21次創世界紀錄。民主德國另幾名隊員成績也不錯,如烏·裏希特,獲得兩項仰泳和4×100m混合泳3項冠軍;佩·蒂默爾在400m、800m自由泳中兩獲金牌。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主德國這種氣勢逼人的情況下,以16歲的瑪麗娜·科謝娃婭為首的3名蘇聯女選手,囊括了200m蛙泳的全部獎牌。科謝娃婭的成績為2分33秒35,創世界紀錄。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相關報道

第21屆-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極致奢華
蒙特利爾奧運會是加拿大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為了贏得本次奧運會的主辦權,蒙特利爾市長讓-德拉皮奧提出了“自籌資金”的口號。與此同時,他還向國際奧委會承諾:“在加拿大,在蒙特利爾,我們將為世界呈現一個體現真正的奧運精神,既簡樸又高品位的奧運會。”最終,蒙特利爾打敗勁敵莫斯科洛杉磯贏得了第21屆奧運會的主辦權。
高虧空,高負債
獲得主辦權之初,讓-德拉皮奧誇下海口:“奧運會將不再產生任何虧空,對我們來説,舉辦奧運會就像男人增添了一個嬰兒一樣。”
為了履行自己對國際奧委會的承諾,德拉皮奧開始了一系列的大動作進行籌資。首先,他和一名COA的官員霍華德-拉德福特建立了COJO (Comite Organisateur des Jeux Olympiques)(即奧組委),並通過這個機構來開展奧運會的籌備工作。
出售電視轉播權
蒙特利爾市政府主要通過增加税收,公眾募捐,以及各種商業運作來籌集資金。(例如發行奧運紀念幣,奧運紀念郵票,彩票,出售電視轉播權。)再加上上運動員食宿等收入,蒙特利爾組委會實際收益一共為4億3000萬美元。
作為蒙特利爾奧運會的主要新聞合作伙伴,加拿大廣播公司的分支機構ORTO負責向奧運會提供照相機攝像機,演播室,以及相關設備支持,總計費用大約為5600萬美元。參賽各國支付600萬美元左右的服務費用,政府一項特別資助提供2500萬美元,剩下2500萬美元的空缺則由COJO 出售電視轉播權所得收入填補。
然而,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國際體育組織要從電視轉播權所得收入中分一杯羹。這就意味着COJO必須要以高出2千5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電視轉播權,否則他們將無利可圖,甚至是虧本。
隨後,世界各國各地區各大廣播電視公司圍繞着電視轉播權展開了爭奪,其中以美國最為激烈。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閉幕幾個月之後,COJO和ABC(美國廣播公司)就秘密簽訂了一項價值2千500萬美元的協議。儘管如此,NBC(國家廣播公司)和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聞訊之後立即展開了瘋狂的競價。最終,COJO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ABC在沒有公開競價的情況下以2500萬美元獲得了美國地區的電視轉播權。當然,謠傳這其中有不少貓膩。
相比之下,歐洲地區電視轉播權的轉讓要公正透明許多。所有談判的曝光度都極高。事實上,COJO趁機漫天要價,這使得歐洲人打起了退堂鼓。再加上談判過程中從蒙特利爾傳來奧運會籌備進度大幅度落後原定計劃的報道,談判一直僵持不下。直到1976年1月,雙方才簽訂了最後的協議。COJO從歐洲廣播聯盟和國際廣播電視組織東歐分會只獲得了950萬美元,他們還因此毀壞了自己的名譽。
籌建奧運村
一次法國南部天使海灣的訪問激發了德拉皮奧關於奧運村的偉大靈感。那是一幢由法國建築師Andre Minangoy設計的金字塔型大樓,氣勢十分宏偉。德拉皮奧先生想要在蒙特利爾再現這一傑作,並將它作為奧運會的奧運村。
既然主意已定,那就只需要找到一家合適的建築公司就大功告成了。千挑萬選之後,蒙特利爾市政廳相中了Les Terrasses Zarolega公司。然而,Zarolega公司在籌資方面出現了問題,籌建工作被迫中斷。與此同時,有人提議啓用臨時奧運村計劃,借用大學宿舍和其他可利用的資源解決運動員的食宿問題。這樣的話,蒙特利爾奧運會將節省大量開支,還有一大塊綠地。但是,這一提議遭到了德拉皮奧的拒絕。
最後,Zarolega公司一共獲得了9000萬美元的投資,而公司只拿出了200萬美元。此外,Zarolega公司在建設過程中秉承德拉皮奧的風格,極盡奢華之能事,更大幅度提高了建設成本。到最後工程結束,奧運村總計耗資8500萬美元。
麻煩不斷的體育場
如果説奧運村的修建只是德拉皮奧市長奢華奧運狂想曲中的一段間奏,那麼奧林匹克體育場的修建才是主旋律。實際上,當時只有法國建築師Roger Taillibert支持他對奧林匹克體育場修建的設想。和市長先生一樣,Roger Taillibert也是宏偉建築的忠實擁躉。
在法國,建築師可以任意發揮想像,不受約束地進行設計。如何將設想付諸現實則是工程師們的事兒。毫無疑問,Roger Taillibert身兼兩職帶來的後果就是無盡的混亂和浪費。
此外,體育館修建過程中遭遇經濟大蕭條時期,物價暴漲。由於管理不善,奧運場館修建過程中還出現了勞工糾紛,建築工人舉行了罷工。這樣既延誤了工程的進度,又增加了成本。
結果,奧林匹克體育場的花費飆升至7000萬美元,超過最初預算5000萬。到蒙特利爾奧運會開幕,主體育館仍然沒有竣工,最後直到1987年才最終完成所有工作。在奧運場館修建中資金出現短缺,蒙特利爾所在的魁北克省被迫徵收特別煙草税來填補空缺。
體育場給當地人留下了無窮後患。由於施工質量把關不嚴,奧林匹克體育場連續發生了幾次危險事故。1991年,一塊重達55,000公斤的混凝土板從房頂滑落,所幸的是沒有發生傷亡。當地政府隨即在1992年用固定的房頂代替了之前可移動的屋頂。1999年,館頂的一部分崩塌,冰雪頓時砸向了場館裏的工作人員。雖然工作人員隨後安裝了新的屋頂,但並不牢靠,仍然需要定期修補。
由於體育場的巨大懸挑雨棚、巨型超高桅塔以及游泳館、賽車場的龐大殼體屋蓋等,均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裝配結構,僅起重機噸位最高竟達180噸,至使建設投資超過預算6倍。
除了奧林匹克運動場,讓-德拉皮奧領導下的奧組委還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華而不實的建築,譬如實用價值不大的奧林匹克划船湖,噴泉和桅杆。總計下來,整個奧林匹克公園一共耗資9億8700萬美元。
其他開支
有了慕尼黑奧運會的前車之鑑,蒙特利爾奧組委動用16,000名警察負責比賽的保衞工作。從奧運村趕往比賽或是訓練場館,運動員必須是由全副武裝的軍人全程護送。對某些有可能引發危險的運動隊,組委會除安排軍車接送之外,甚至還動用了直升飛機從旁護駕。這樣一來,僅僅用於安全保護的開銷就不是一筆小數目,有消息稱數額接近1億美元。
德拉皮奧市長還下令花費鉅額資金修建了奧林匹克賽車場。但是直到奧運會開幕,賽車場還未能如期竣工。無奈之下,自行車比賽只得在一個臨時的場館中進行。
30年償還奧運債務
蒙特利爾奧運會最初的財政預算僅為1億2004萬美元,後來上升到3.1億美元,最後一路飆升至15.96億美元。舉辦賽事的運營支出為2.07億美元,但是由於德拉皮奧領導下的組委會大肆揮霍多次引發了財政危機,最終給給蒙特利爾以及整個魁北克省留下了近10億美元的債務。
為了還清這筆欠款,魁北克政府採取發行全民彩票,徵收煙草税等手段進行籌資。政府對每包煙徵收17分至19分不等的税,因此煙民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此外,政府還加大對奧林匹克場館的利用度,譬如在體育館內召開世界博覽會,舉行棒球比賽,藉此增加財政收入。這筆沉重的債務一直壓迫了魁北克省人民30多年,直到2006年6月30日,這筆欠款才最終還清。
政治陰影籠罩奧運會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首次遭遇了政治抵制。由於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一共有26個國家和地區缺席本屆奧運會。
坦桑尼亞總統的倡議下,非洲23個國家聯合發動抵制活動,強烈要求國際奧委會封殺新西蘭代表團。起因是新西蘭橄欖球隊遠赴南非進行訪問比賽,而南非素來奉行種族隔離政策。然而,國際奧委會以橄欖球不屬於奧運比賽項目為由拒絕,因此進一步引發了抵制風波。與此同時,新西蘭代表團給出的解釋是負責這一活動的橄欖球聯盟並不是正式的官方組織。此外,除了新西蘭,當時還有25個國家也去到南非進行了訪問和比賽。
事實上,發起抵制運動的非洲國家中有20個國家已經抵達了蒙特利爾,但是他們最後還是決定回國。肯尼亞在開幕式前幾個小時才決定退出奧運會比賽。該國的外交部長James Osogo宣稱:“肯尼亞政府和肯尼亞人民都堅信原則比獎牌更重要。”他還譴責國際奧委會的決定助長了南非種族勢力的囂張氣焰。
抵制風波原本可以避免。非洲集團的領導人是奧德里亞和剛加,當時他們分別擔任非洲體育最高理事會的主席和秘書長。這兩位領導人曾經在打道回府之前堅持要求與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對話,希望避免抵制事件的發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奧委會幹事莫尼克-貝爾流斯從中阻攔,雙方並未能進行及時的協商。
處在風波中心的南非當然也繼續被關閉在奧運會大門之外。自1964年開始,南非和羅德尼亞就因為推行種族歧視政策被排除在奧運會之外。
蒙特利爾奧運會上,象徵偉大非洲的黑色環就從奧運五環旗上消失了。非洲國家的缺席給田徑比賽帶去了重大影響,譬如坦桑尼亞的Filbert Bayi是1500米的世界紀錄保持者,而烏干達的John Akii-Bua是400米跨欄比賽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除此之外,台灣要求以中華民國的身份參加奧運會,但遭到加拿大的總理皮埃爾-特魯多的拒絕。
火炬入場別出心裁
兩位分別具有英國,法國血統的15歲少年同時持火炬入場,象徵着加拿大本土英法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的和諧共存,這也是奧運史上唯一一次兩人同持火炬入場。伊麗莎白女王宣佈了奧運會的盛大開幕。
賽場上羣英薈萃
本次奧運會,東德旋風席捲蒙特利爾。首先在泳池內東德運動健兒們同美國游泳代表隊展開了破紀錄大戰。一共26個游泳比賽項目中有21項打破了世界紀錄,其中一些項目的記錄甚至在預賽,複賽,和決賽中被反覆刷新。東德女隊和美國男隊分別上演奪金狂潮。男子12項新的世界紀錄有11項歸功於美國,剩下的一項屬於英國。東德女隊刷新了7項女子游泳比賽的世界紀錄,另外的兩項分別有蘇聯和美國選手創造。
除了游泳比賽,東德的運動員在田徑場上也是全面開花。東德代表團派出了慕尼黑奧運會女子100米,200米雙料冠軍施特謝爾和埃克爾特,布萊邁爾為核心的參賽陣容,一舉拿下女子200米,4×100米和4×400米的金牌。此外,東德女將還包攬了女子標槍,女子鐵餅,女子跳遠,女子跳高四枚金牌。
在賽艇比賽中,東德女隊又將2\3的金牌和1\3的銀牌收入囊中,實現了“人人有獎拿”的預定目標。與此同時,賽艇男隊在經歷短暫的低谷之後也拿下了4塊金牌。
東德代表團在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的異軍突起極大震撼了世界但同時也激起了許多猜疑。奧運會之後還爆發了“興奮劑”風波。有證據證明一些東德運動員服用了違禁藥品,但是國際奧委會並未多加追查,最後不了了之。
體操場上也是精彩頻出。來自羅馬尼亞的14小將科馬內奇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不僅僅贏得了女子體操全能冠軍,更重要的是她成為了第一位獲得10分滿分的體操運動員。她一人為羅馬尼亞獨得5塊獎牌,其中包括3塊金牌。
來自蘇聯的體操運動員安德里亞諾夫一人獲得了7塊獎牌(4金,2銀,1銅),成為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獎牌數最多的運動員。
儘管如此,日本運動員Shun Fujimoto才是體操場上真正的強者,在進行自由體操比賽時,他不慎摔傷了腿。當時,日本正同蘇聯之間進行着激烈的團體冠軍爭奪戰。忍着巨大的疼痛,Shun Fujimoto選擇了繼續上場比賽。當他從吊環上下來時,膝蓋已經脱了臼。憑藉着頑強拼搏的精神,日本隊最終戰勝對手。
然而,東道主似乎與賽場的精彩關聯不大。加拿大金牌榜上一片空白,這也是奧運史上第一次主辦國家經歷如此窘境。
火炬
第一次非單人點燃火炬: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這屆奧運會火炬點燃儀式風頭至今無倆。它藉助人造衞星,把轉化為電子脈衝的聖火電離子傳送到首都渥太華的激光裝置上,點燃議會大廈火炬塔上的火炬後,再開始接力跑到蒙特利爾。這樣的儀式完全取消了各國之間的接力跑,也使得國內接力的選手不需要太多講究,結果兩名15歲的男女田徑選手(也是最年輕的火炬點燃者)最後共同點燃了聖火,當然,在男女選手選擇上還是動了點腦筋,女選手來自法語區,男選手來自英語區,強調的還是民族和睦,國家穩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