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甫嵩

(東漢末年名將)

鎖定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人。名將皇甫規之侄,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中國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起義的重要將領。 [50] 
皇甫嵩少時好詩書,習弓馬。漢靈帝時被徵為議郎,遷任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靈帝令其為左中郎將、持節,前往潁川郡鎮壓黃巾軍波才部,後擊退波才,封都鄉侯。十月,奉命北上,領軍與張梁激戰於廣宗(今河北威縣東)。次月,又擊殺張寶於下曲陽(今河北晉州市 [52]  ),升左車騎將軍,兼冀州牧,封槐裏侯。中平二年(185年),被宦官誣告,罷左車騎將軍。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左將軍,與所督前將軍董卓合兵往援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專權,任命皇甫嵩為城門校尉。皇甫嵩至京師,董卓立即下令將其逮捕,欲殺之。因眾人求情,改任議郎御史中丞。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皇甫嵩任徵西將軍,繼為車騎將軍太尉光祿大夫太常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卒。 [50] 
皇甫嵩一生為人愛慎盡勤,先後上表陳諫有補益者五百餘事,皆手書,毀草稿,不宣於外。又不置親信下士,門無留客,時人皆稱其忠賢廉明。其身經靈、少、獻三帝,始終忠於朝廷,屢建戰功,平亂維穩。雖多次被誣陷,但剛直不阿,不參與黨錮,還諫言赦免。憂國扶民,德布天下,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51] 
全    名
皇甫嵩
義真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定郡朝那縣
逝世日期
195年
主要成就
平定黃巾之亂;擊破王國叛軍
官    職
車騎將軍太尉太常
爵    位
槐裏侯→都鄉侯
追    贈
驃騎將軍
地    位
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皇甫嵩人物生平

皇甫嵩將門孝廉

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規是東漢名將、涼州三明之一,父親皇甫節曾任雁門郡太守,久為邊將。皇甫嵩少年時便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熟習弓馬。最初被察舉為孝廉茂才。為郎中,遷任霸陵、臨汾縣令,因父親去世而離職。後來,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相繼聘他為官,都沒有應召。漢靈帝以公車徵辟他為侍郎,遷任北地太守。 [3-4] 

皇甫嵩平定黃巾

主詞條:黃巾之亂
光和七年(184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太平道教主張角星夜傳檄四方,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黃巾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邑。一時,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雒陽為之震動。 [5] 
皇甫嵩各類形象
皇甫嵩各類形象(8張)
東漢朝廷對此惶恐不安,馬上採取鎮壓措施。首先,漢靈帝命各州郡在雒陽外圍的八個關隘——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設置都尉,佈防護衞;接着,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屯駐都亭;朝廷還採納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呂強的建議,解除黨禁,赦免天下黨人,拿出中藏錢和西園廄馬賜給將士;另外,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軍。 [6] 
皇甫嵩與朱儁調發五校(北軍五校,為中央主要常備軍,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將宿衞兵)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同時招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鎮壓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縣)黃巾軍。 [6] 
朱儁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只得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軍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説:“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數量多少。現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我出兵攻擊,四面合圍,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鋭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騎都尉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再戰,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皇甫嵩被封為都鄉侯 [7]  [53]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並追擊波才、進攻彭脱,都取得了勝利。黃巾軍或降或散,三郡全部平定 [7] 
八月,皇甫嵩在倉亭擊敗黃巾卜已部,擒獲卜已,斬首七千餘級(一作萬餘級)。這時,張角佔據廣宗,控制河北腹地,此前盧植出征為宦官所誣,被召回,減死罪一等。繼任的董卓也因攻黃巾不利而徵回,減死罪一等。於是朝廷下詔命皇甫嵩率兵進擊。 [8]  [54-55] 
在這緊要關頭,張角病死,其弟張梁繼而守衞廣宗。十月,皇甫嵩在廣宗與張梁軍大戰,張梁的部隊精勇,皇甫嵩不能攻克。第二日,皇甫嵩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黃巾軍稍微鬆懈。當夜,皇甫嵩整頓軍隊,在雞鳴時分,率領漢軍殺出,直殺向敵陣,雙方大戰至晡時,皇甫嵩大破黃巾軍,斬殺張梁,斬首三萬級,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皇甫嵩焚燒黃巾輜重車三萬多輛,黃巾軍的老弱婦幼全部被擒,皇甫嵩繳獲甚多。皇甫嵩將張角的墳墓挖開,剖棺戮屍,將首級傳送至京師。 [8]  [56]  [57] 
十一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角弟張寶,俘殺十餘萬人。皇甫嵩在城南將十萬人的屍骨築成了“京觀”。朝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裏侯,食槐裏、美陽兩縣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9]  [58-59]  (另一説皇甫嵩擔任車騎在大破張梁後。 [56]  [57] 
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靈帝聽從他的建議。史載百姓作歌説:“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10]  [60] 
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但朝政日非,海內空虛。漢陽人閻忠當時罷去信都令一職,他對皇甫嵩説:“難以得到又容易失去的是時間,時間一旦到來,轉瞬間就會逝去的就叫作時機。因此聖人經常順時而動,智者乘機而行。如今將軍遇到了難得的運氣卻不抓住,有着容易變化的機會卻不利用,怎麼保全自己的名聲呢?”皇甫嵩問:“這是什麼意思?”閻忠説:“天道無親,百姓舉能,因此有高功的人不受庸主的封賞。現在將軍暮春受命討賊,到冬末就收功,行軍如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像電一樣掃除寇亂,摧破強敵易於折枯,消化堅冰易於融雪,席捲七州,屠三十六方,夷滅黃巾之師,剷除邪害之患,封屍刻石,向朝廷彙報,威德震本朝,聲名揚海外。所以羣雄回首,萬民仰望,即便是湯武之舉,也沒有比得上將軍的。現在將軍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又有高人的品德,而北面奉侍庸主,怎麼求得安全呢?”皇甫嵩又問:“我夙夜為公,心不忘忠於朝廷,怎會不安?”閻忠説:“不,當年韓信不忍背棄一餐之遇,而丟掉三分天下的好處,拒絕蒯通的忠諫,忽視鼎足而立的大業,等到利劍扼喉,才發嘆後悔,最終見烹於兒女,這是失了時機,謀劃又錯誤的原因。如今主上弱於劉、項,將軍的權柄重於淮陰侯,指揮足以振起風雲,叱吒足以興起雷電。赫然奮發,在危困之時抗擊敵軍,以恩安撫先來歸附的,用武力威震後降服的。如果徵召冀州之士,發動七州之眾,羽檄在前,大軍震響於後。踏過漳水,飲馬孟津,舉天網包羅京都,誅殺罪惡的宦官,消除羣眾的憤怒,化解倒懸之危。如此則進攻遇不到堅守的城池,不招降敵人也會迅速歸附,就算是小孩子也會為我們空手奮鬥,婦女也會褰裳用命,況且率領智能之士、鞭策熊羆的兵卒,趁着疾風之勢,則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到時功業已成,天下已順,再請呼上帝,表示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神器於己家,推亡漢於定祚,這實在是神機的關鍵,起事的良時。有道是‘朽木不雕’,漢朝衰敗難以輔佐。將軍雖然想要效忠於難以輔佐的朝廷,但雕刻朽敗的木頭,猶如上坡走泥丸,迎風行船,這是不可行的。況且現在宦官羣居,同惡相求,聖上不得自由,詔命出在宦官手中。庸主之下,不可久居,將軍有不賞之功,小人忌嫉,如不趁早圖謀,必會後悔,到時再也來不及了。”皇甫嵩聽後恐懼,説:“非常之謀,不應該在有常的形勢下施行。創圖大功,豈是庸人所能做到的。黃巾小兒,比不上秦朝和項羽,他們新結合起來,容易離散,無濟於功業。況且人民並未忘主,上天不佑叛逆。如果徒然想成達不到的功業,加速禍害的到來,不如盡忠本朝,恪守臣節。雖説讒言多,不過遭到流放廢棄,還有好的名聲,死也不朽。反常的言論,我不敢聽從。”閻忠知道計策不被皇甫嵩採納,就逃走了。 [1]  [61-63] 

皇甫嵩遭陷被貶

黃巾起義的同年,湟中(今甘肅湟原)胡人北宮伯玉先零羌起事,殺護羌校尉泠徵,又擁金城人邊章韓遂為帥,共殺金城太守陳懿 [64] 
中平二年(185年),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侵三輔地區,朝廷詔令皇甫嵩回鎮長安,保衞皇家園陵。 [11]  (謝承《後漢書》記載皇甫嵩“拜車騎將軍,討平涼羌胡,選將士梟騎萬隊,戎車三千,公卿百僚皆祖送於平樂觀,大會。既御天下命,又臨虜廷,掃殄羌賊,靡有孑遺,卒整二州,獻捷振旅。”) [65-66] 
當初皇甫嵩征討張角時,途經鄴地,發現中常侍趙忠住宅超過了規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沒收。另外,中常侍張讓向他索要五千萬錢,他不肯給。於是趙忠和張讓聯起手來,劾奏皇甫嵩連戰無功,耗費錢糧。靈帝聽信讒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奪封户六千。改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户。 [12] 

皇甫嵩計破王國

主詞條:涼州之亂
中平五年(188年)十一月,涼州叛軍首領王國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在此用人之際,漢靈帝又任命皇甫嵩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士兵拒敵。二人於十二月屯駐右扶風。 [13]  [67-68] 
中平六年(189年)正月,董卓提出迅速進赴陳倉,他説:“聰明人不失時機,勇敢的人不遲疑。現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會破滅。保全或破滅的形勢就在此時,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皇甫嵩卻説:“不對。善用兵者以全軍為上,破軍為次。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故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故速戰為下。所以先要做出不可獲勝的樣子,用來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候。不可勝在我,可勝在敵人。敵人防不勝防,而我郡軍進攻則非常主動,想打哪裏就打哪裏。有餘的,好像動於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現在陳倉雖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堅固完備,不是九地之坑陷,王國軍隊雖然強,但進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勢。沒有九天之上的形勢,進攻的就要受害。陷入九地之下,防守的就不會被攻破。王國現在已經陷入受害之地,陳倉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興兵動眾,收到全勝的功,為什麼要救呢!”沒有采納董卓的建議。 [13]  [69] 
王國圍攻陳倉從中平五年冬到六年春二月,已有八十多天,但由於城堅守固,最後也未能攻下,部眾都疲勞不堪,只好解圍撤退。皇甫嵩立即起兵追擊。董卓勸阻説:“不可以,兵法上説,被擊敗的敵人,不要追趕,撤回去的部隊,不要逼迫。現在,我們追擊王國,是逼迫撤回的部隊,是追擊被打敗的敵人,被圍困的野獸,還要掙扎,蜂蠆有毒,何況大軍呢!”皇甫嵩則説:“不對。以前我不進擊,是躲避他的鋭氣,現在進擊,是等到敵人衰弱的時候。我們進擊的是疲敝的敵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隊。王國的部隊,準備逃走,沒有鬥志。用堂堂之陣,進擊潰亂之師,這不是叫作追窮寇。”説完,便獨自率兵追擊,而命董卓殿後。皇甫嵩連戰連捷,大破王國的部眾,斬殺一萬多人,王國敗走後去世(一説皇甫嵩軍斬殺王國,另一説王國敗走後被廢)。董卓又慚愧又遺憾,愈加忌恨皇甫嵩。 [14]  [69]  [70-71] 

皇甫嵩入朝沉浮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病重,任命董卓為幷州牧,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統領。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當時在軍中,對皇甫嵩説:“大漢政治混亂,天下受倒懸之苦,世間能扶危定亂之人,唯有大人您與董卓。如今您和他已結下仇隙,不能並存。董卓受詔應當放棄軍隊,卻上書自請,這是抗命不遵。他眼見京師不寧,躊躇不進,這是心懷不軌。董卓所做的兩事不容寬赦,且他殘暴無情,將士不願歸附。大人身為元帥,倚仗國威討伐罪臣,上能體現忠義,下能剷除姦凶,這正是當年齊桓、晉文的做法。”皇甫嵩説:“董卓不聽命雖然有罪,但我專誅也是有責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讓朝廷處理此事。”於是將此事上奏,朝廷責備董卓,董卓對皇甫嵩更增怨恨。 [15]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為防後院起火,徵京兆尹蓋勳議郎,皇甫嵩當時統精兵三萬駐紮在右扶風,蓋勳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但董卓同時也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想尋找機會將他殺掉。皇甫嵩應召將行,長史梁衍勸説:“漢室衰微,宦官禍亂朝綱,董卓雖然受命誅殺宦官,然而不能盡忠報國,反而寇掠京師,妄存廢立之心。如今徵召將軍,禍大則將軍會有性命之憂,禍小則將軍會蒙受董卓羞辱。而今,董卓依然在洛陽,天子來到西京長安。以將軍統率的兵力,派出三萬精兵,迎接至尊,奉令討伐逆賊,向海內發出檄文,徵集精兵。袁氏從東逼迫董卓,將軍從西壓迫董卓,可將其一舉擒獲。”皇甫嵩不聽,蓋勳因自己兵弱不能獨立,也回到雒陽。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員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將他交付審判,想把他殺掉。 [16-17]  [72-73] 
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跟董卓有交情,從長安跑到雒陽,投奔董卓。董卓正擺設酒宴,大會賓朋,皇甫堅壽搶步向前,與他辯理,且責以大義,叩頭落淚。在座的賓客深受感動,紛紛替皇甫嵩求情。董卓這才離席而起,拉皇甫堅壽和自己同坐,並派人釋放皇甫嵩,任命他為議郎。後又升任御史中丞 [18]  [73] 

皇甫嵩終於亂世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殺後,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徵西將軍 [20]  令皇甫嵩前往郿塢攻打董卓的弟弟董旻,屠滅董卓宗族。 [74]  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議派皇甫嵩統領董卓的舊部,並留駐陝縣進行安撫。王允拒絕此議。 [19] 
五月,皇甫嵩升任車騎將軍。 [75-76]  六月,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殺死王允等,把持朝政。 [77]  八月,因李傕出力,皇甫嵩擔任太尉一職。 [78-80]  皇甫嵩曾想把太尉的位置讓給士孫瑞 [81] 
同年十二月,因流星出現(一説因日有重珥),皇甫嵩被策免。 [20]  [82-83]  [86]  此後,又任光祿大夫太常等職。 [20] 
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贈以驃騎將軍印綬,任命他家裏一人為郎官 [21]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槐裏侯皇甫嵩”。 [2]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皇甫嵩。 [22]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及明代成書的《廣名將傳 [23]  中,皇甫嵩亦位列其中。 [24] 

皇甫嵩主要影響

皇甫嵩軍事

皇甫嵩平黃巾之亂厥功至偉。他先以火計在長社大破黃巾波才部,斬殺數萬人,趁勢與朱儁平定汝南、陳國等地,並在蒼亭擊敗黃巾卜已部。 [7]  隨後他受命接替盧植圍攻廣宗,閉營示弱,趁黃巾首領張梁放鬆警惕後,攻克該城,殺死張梁,使黃巾軍受到沉重打擊。廣宗陷落後,他又麾兵攻克下曲陽,殺死張角弟張寶,俘殺十餘萬人。至此,黃巾主力被消滅殆盡。 [8] 
中平五年(188年),皇甫嵩又奉命解陳倉(今陝西寶雞東)之圍。他以疲兵之計靜待圍城的涼州王國叛軍睏乏不堪。 [13]  待王國於次年(189年)主動撤圍時,皇甫嵩果斷率軍出擊,連戰連捷,斬殺叛軍一萬多人。 [14] 

皇甫嵩政治

皇甫嵩兼領冀州牧時,正逢戰亂之後。他要求朝廷減免冀州一年田税,受到百姓的稱道。 [10] 

皇甫嵩歷史評價

百姓歌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25] 
閻忠:“今將軍授鉞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易於折枯,摧敵甚於湯雪,七州席捲,屠三十六方,夷黃巾之師,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報德,威震本朝,風馳海外。” [26] 
皇甫酈:“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 [25] 
東觀漢記》:“皇甫嵩上言,四姓權右,鹹各斂手也。” [27] 
范曄:①“皇甫嵩、朱儁並以上將之略,受脤倉卒之時。及其功成師克,威聲滿天下。值弱主蒙塵,獷賊放命,斯誠葉公投袂之幾,翟義鞠旅之日,故梁衍獻規,山東連盟,而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為智士笑。豈天之長斯亂也?何智勇之不終乎!前史晉平原華嶠,稱其父光祿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稱‘時人説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戰,歸功朱儁,張角之捷,本之於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蓋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誠能不爭天下之所甚重,則怨禍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亂,而能終以歸全者,其致不亦貴乎!故顏子願不伐善為先,斯亦行身之要與!” [25]  ②“黃妖衝發,嵩乃奮鉞。孰是振旅,不居不伐。” [25] 
歐陽詢:“昔立效長丘,樹績東郡,太尉裂壤於槐裏,司徒胙土於耏門。”
何去非:①“夫‘歸師勿追’,曹公所以敗張繡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國。” [28]  ②“皇甫嵩討賊梁州,董卓副之,賊平,詔卓以兵屬嵩,卓不受詔,挾兵睥睨。人皆勸嵩誅之,嵩不欲其專誅於外也,而以狀聞。卓因遂其凶逆,卒以不制。夫嵩之舍卓者,非出於他也,蓋以衞青不戮蘇建,獲恭厚之譽,遂系跡而求踐之。不知所以舍卓者,於今為縱寇也。” [28] 
張預:“孫子曰:‘凡火攻,必應火變而應之。’嵩外方縱火而出兵以奔其陣。又曰:‘強而避之。’嵩則閉營休士以觀其變。又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嵩不救陳倉而走王國。又曰:‘避其鋭氣,擊其墮歸。’嵩初不擊賊,及其走而擊之是也。” [24] 
陳普:“幾多孟德總欺孤,底事山頭獨望夫。不聽閻忠聽梁衍,未應魏闕便當塗。” [29] 
郝經:“嵩儁有大將之略,昧匡時之幾,遂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終。” [30] 
陳元靚:“蛾蛾亂常,擾我四方。公出奇計,謀旡不臧。名震天地,志定雪霜。忠為令德,史策昭彰。” [31] 
胡三省:“嵩前不能從兄子酈之言,今又不徒衍之策,自揣其才不足以制卓故也。” [32] 
李贄:“夫退讓者,盛德事也。持此為君,則漢文其選。持此為將、為相,則天下歸心,眾謀畢集,將國勢實賴而何有於一家乎。是乃古今天下,建功立德保國定家之第一着好棊子也。惜乎,人人皆知而不能下也。古今天下惟一留侯(張良)知之,是以功成而遂辟穀不事,使淮陰(韓信)早知此義,族其可得而赤耶。然則韓信之不聽蒯徹之説也,未為不是也,獨其所以居功者,未是耳夫。當功業烜赫之日,封爵在前,富貴在後,獨能退讓,不居推功,與人似若不知有身家之念、子孫之遺者,不知正所以深念其身及其家而遠遺子孫也……彼皇甫義真者,獨能知而下之,豈不誠可貴乎,範氏之推之也固宜。雖然,義真之不受閻忠之説也,宜也。若子酈之説梁衍之説鹹棄不用,則身家之念起矣,是退怯也,非退讓也,是又安足貴也。吾故因範氏之論而推明之曰:爾知身家之不足系乎,非不足系也,愛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愛其身家者,正所謂善保其身、善保其家者也。嗚呼,皇甫義真之不死於輩卓之手者,幸也。” [33] 
黃道周:①“捨命豹袖之下,即獨行安之,如張然明(張奐)、皇甫義真其人矣。張然明破諸羌,靜幽並,恥為王曹所賣,發憤申陳竇之冤,卒不得為三公。皇甫義真蕩黃巾,破梁州賊,徵赴城門,賴其子堅壽以免,雖卒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34]  ②“皇甫將軍,初為郎將。命討波才,寡難眾抗。嵩曰不然,方略為上。草結賊營,火攻即喪。束炬乘風,霎時掃蕩。再討張梁,閉營觀望。潛夜勒兵,至哺猶壯。既斬梁頭,寶頭照樣。請租贍飢,歌安非妄。賊圍陳倉,卓請急向。九地九天,嵩先論量。避鋭擊疲,其成實當。卓奸專誅,是權伎倆。嵩忠不聽,大禍果釀。流血叩頭,籠鳥始放。奸定遭殃,忠終無恙。” [23] 
蔡東藩後漢演義》:①“黃巾之平,皇甫嵩為首功,朱儁其次焉者也。朱儁與皇甫嵩齊名,而謀略不及皇甫嵩,潁川之役,微皇甫嵩,儁且一蹶不振矣;若汝南陳國之平賊,亦賴嵩為主帥,而儁得分功,至移討宛城,兩月不下,必待朝廷之督促,方苦心焦思,用謀破賊,然亦幸遇趙弘韓忠之獷悍無謀,乃得為儁所算耳。” [35]  ②“皇甫嵩用火攻計,燔燒賊眾,此為兵法上之所易知者;但施請烏合之賊,即此已足。波才小丑,原不足道;而張角之破滅,亦藉此為先聲之舉,莫謂皇甫非良將才也!” [36] 

皇甫嵩軼事典故

皇甫嵩個性

皇甫嵩為人仁愛謹慎,盡忠職守,謀略、膽識過人。在任期間,上表陳辭、勸諫或有所補益,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親手書寫,而且毀掉草稿,一點也不宣露於外。 [37] 
在軍旅中,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眾情。每次部隊停頓、宿營,他都要等到營幔修立妥當,才回自己的軍帳。將士們全部吃完飯後,他才吃飯。兵曹有接受賄賂的,皇甫嵩並不顯責,還對他説:“你素來清廉,必定是缺錢才接受的。”於是再賜給他錢物,吏士慚愧,竟至於自殺。因此眾人都願意為皇甫嵩效死。 [38]  [85]  [87]  皇甫嵩雖位列三公,但以身起於汗馬,常折節下士,門無留客,當時人稱揚他,紛紛歸附。 [37]  [84] 

皇甫嵩與董卓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到長安時,公卿百官在道邊迎接。董卓暗示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員都要迎拜在車下,想用此來屈降皇甫嵩的意氣。然後,搓着手問皇甫嵩:“義真,你害怕了沒有?”皇甫嵩笑着道歉,董卓才釋懷。 [39] 
關於皇甫嵩在被徵召後與董卓的對話,《後漢書·皇甫嵩傳》李賢注引《獻帝春秋》及《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山陽公載記》的説法是:當董卓在和皇甫嵩出征邊章韓遂時,二人相互爭雄。等到皇甫嵩拜服在董卓車下時,董卓問:“可以服我了嗎?”皇甫嵩説:“怎麼知道明公您會到這地步?”董卓説:“鴻鵠自然有遠大的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而已。”皇甫嵩:“當初與明公您都是鴻鵠,沒想到明公您今天變成鳳凰啊!”董卓説:“你早服我,今天就不用拜了。” [40-41] 
《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張璠《後漢紀》又記載:是董卓拉着皇甫嵩的手問:“義真,你害怕了沒有?”皇甫嵩回答:“倘若您用盛德輔佐朝廷,大的祥慶正將到來,有什麼可害怕的?倘若您濫用刑罰,逞其私志,那麼天下都要恐懼,而不單是我一個人!” [42] 

皇甫嵩人際關係

皇甫嵩父輩

  • 父親
皇甫節,曾任雁門郡太守。 [25] 
  • 叔父
皇甫規,官至度遼將軍護羌校尉涼州三明之一。卒贈大司農 [25] 

皇甫嵩後代

  • 兒子
皇甫堅壽,官至侍中,推辭不拜。 [43] 
  • 女兒
皇甫氏,射援之妻。 [44] 
  • 從子
皇甫酈,曾建議皇甫嵩誅除不奉詔的董卓,後奉命勸和李傕、郭汜。 [25] 
  • 曾孫
皇甫謐,西晉學者、醫學家。 [45] 
  • 玄孫
皇甫童靈,皇甫謐之子。 [46] 
皇甫方回,皇甫謐之子,避亂荊州,為王廙所害。 [46] 

皇甫嵩史料索引

東觀漢記·卷十七·傳十二》 [2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25]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八·漢紀五十》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

皇甫嵩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皇甫嵩形象與正史相似。於黃巾起義時,以中郎將身份討伐黃巾,用火攻大破張梁張寶 [47]  後接替董卓進攻張梁,連勝七陣。掘張角墓,拜左車騎將軍、冀州牧,因拒絕賄賂宦官而被免職。 [48]  董卓死,王允命其與呂布等共至郿塢抄籍董卓家產、人口,皇甫嵩將塢中所藏良家子女,盡行釋放。 [49] 
參考資料
  • 1.    《九州春秋》:中平元年,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閻忠時罷信都令,説嵩曰:“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享大名乎?”嵩不從,忠乃亡去。
  • 2.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07]
  • 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度遼將軍規之兄子也。父節,雁門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初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闢,並不到。靈帝公車徵為議郎,遷北地太守。
  • 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李賢注引《續漢書》:舉孝廉為郎中,遷霸陵、臨汾令,以父喪遂去官。
  • 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鈎盾令周斌將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衞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着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蛾賊”。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將軍”,角弟寶稱“地公將軍”,寶弟梁稱“人公將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 6.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詔敕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自函谷、大谷、廣城、伊闕、軒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召羣臣會議。嵩以為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帝從之。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
  • 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眾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鋭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封嵩都鄉侯。嵩、俊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脱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 8.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又進擊東郡黃巾卜己於倉亭,生擒卜己,斬首七千餘級。時,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張角,並無功而還,乃詔嵩進兵討之。嵩與角弟梁戰於廣宗。梁眾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
  • 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裏侯,食槐裏、美陽兩縣,合八千户。
  • 10.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以黃巾既平,故改年為中平。嵩奏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帝從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 11.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會邊章、韓遂作亂隴右,明年春,詔嵩回鎮長安,以衞園陵。章等遂復入寇三輔,使嵩因討之。
  • 12.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初,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又中常侍張讓私求錢五千萬,嵩不與,二人由此為憾,奏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其秋征還,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户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户。
  • 1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五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復拜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卓曰:“智者不後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全、滅之勢,在於此也。”嵩曰:“不然,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有餘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勢也。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遂不聽。
  • 1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鋭民。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卓大慚恨,由是忌嵩。
  • 1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明年,卓拜為幷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嵩從子酈時在軍中,説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且其兇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於是上書以聞。帝讓卓,卓又增怨於嵩。
  • 16.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及後秉政,初平元年,乃徵嵩為城門校尉,因欲殺之。嵩將行,長史梁衍説曰:“漢室微弱,閹豎亂朝,董卓雖誅之,而不能盡忠於國,遂復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徵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精兵三萬,迎接至尊,奉令討逆,發命海內,徵兵羣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遂就徵。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將遂誅之。
  • 17.    《資治通鑑·卷五十九》:卓徵京兆尹蓋勳為議郎;時左將軍皇甫高將兵三萬屯扶風,勳密與嵩謀討卓。會卓亦微嵩為城門校尉,嵩長史梁衍説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徵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及卓在雒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迎接至尊,奉令討逆,徵兵羣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遂就徵。勳以眾弱不能獨立,亦還京師。
  • 18.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子堅壽與卓素善,自長安亡走洛陽,歸投於卓。卓方置酒歡會,堅壽直前質讓,責以大義,叩頭流涕。坐者感動,皆離席請之。卓乃起,牽與共坐。使免嵩囚,復拜嵩議郎,遷御史中丞。
  • 19.    《資治通鑑·卷六十》:或説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開關,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也,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不可也。”
  • 20.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及卓被誅,以嵩為徵西將軍,又遷車騎將軍。其年秋,拜太尉,冬,以流星策免。復拜光祿大夫,遷太常。尋李傕作亂。
  • 21.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亦病卒,贈驃騎將軍印綬,拜家一人為郎。
  • 22.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8]
  • 23.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
  • 24.    《十七史百將傳·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9]
  • 2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4]
  • 26.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4]
  • 27.    《東觀漢記·卷十七·傳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4-06-26]
  • 28.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10]
  • 29.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3-10-29]
  • 30.    《續後漢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11-06]
  • 31.    《事林廣記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3-06-14]
  • 3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25]
  • 33.    《李温陵集·卷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03-20]
  • 34.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 35.    後漢演義: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儁用計下堅城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9]
  • 36.    後漢演義: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9]
  • 3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為人愛慎盡勤,前後上表陳諫有補益者五百餘事,皆手書毀草,不宣於外。又折節下士,門無留客。時人皆稱而附之。
  • 38.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温恤士卒,甚得眾情,每軍行頓止,須營幔修立,然後就舍帳。軍士皆食,己乃嘗飯。吏有因事受賂者,嵩更以錢物賜之,吏懷慚,或至自殺。
  • 3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及卓還長安,公卿百官迎謁道次。卓風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義真怖未乎?”嵩笑而謝之,卓乃解釋。
  • 40.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李賢注引《獻帝春秋》:初卓為前將軍,嵩為左將軍,俱徵邊章、韓遂,爭雄。及嵩拜車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與明公俱為鴻鵠,但明公今日變為鳳皇耳。’
  • 41.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初卓為前將軍,皇甫嵩為左將軍,俱徵韓遂,各不相下。後卓徵為少府幷州牧,兵當屬嵩,卓大怒。及為太師,嵩為御史中丞,拜於車下。卓問嵩:“義真服未乎?”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與明公俱為鴻鵠,不意今日變為鳳皇耳。”卓笑曰:“卿早服,今日可不拜也。”
  • 42.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注引張璠《後漢紀》: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遂與嵩和解。
  • 4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堅壽亦顯名,後為侍中,辭不拜,病卒。
  • 44.    《三國志·先主傳》引《三輔決錄注》:(射)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賢其才而以女妻之。
  • 45.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
  • 46.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25]
  • 47.    三國演義: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9]
  • 48.    三國演義: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9]
  • 49.    三國演義: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9]
  • 50.    皇甫嵩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51.    車騎將軍皇甫嵩  .華亭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31]
  • 52.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1》: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9月:第103頁
  • 53.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皇甫嵩、朱雋擊黃巾波才於潁川,大破之,斬首數萬級。詔嵩行車騎將軍,封都鄉侯;雋,西鄉侯。
  • 54.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左中郎將盧植徵張角,不剋,徵詣廷尉,減死罪一等。中郎將董卓代。植既受命,累破黃巾,角等保廣宗,植圍塹修梯。垂當拔之,上遣小黃門左豐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從,豐言於上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上怒,植遂抵罪。六月,中郎將張均上書曰:「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民樂附之者,原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子兄弟、昏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冤百姓。百姓之冤無告訴,因起從角學道,謀議不軌,相聚為賊。今悉斬十常侍,懸其頭於南郊,以謝天下,即兵自消,可一戰而克也。」上以章示十常侍,皆免冠頓首,乞自致雒陽獄,家財助軍糧,子弟為前鋒。上曰:「此則直狂子也,十常侍內有一人不善者耳!」天子使御史考諸為角道者,御史奏均學黃巾道,收均死獄中。秋八月,皇甫嵩擊黃巾卜已於東郡,大破之,斬首萬餘級。中郎將董卓徵張角,不克,徵詣廷尉,減死罪一等。以皇甫嵩代之。
  • 55.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八月,皇甫嵩與黃巾戰於倉亭,獲其帥。乙巳,詔皇甫嵩北討張角。
  • 56.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冬十月,皇甫嵩攻張角弟良於廣宗,大破之,斬首數萬級。角先病死,破棺戮屍。拜嵩為車騎將軍,封槐裏侯。
  • 57.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冬十月,皇甫嵩與黃巾賊戰於廣宗,獲張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屍。以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
  • 58.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黃巾於下曲陽,斬張角弟寶。
  • 59.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十一月,嵩又進兵擊張寬於下曲陽,斬之。於是黃巾悉破,其餘州所誅,一郡數千人。
  • 60.    《藝文類聚·卷十九·人部三》引謝承後漢書曰:皇甫嵩,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百姓歌曰:天下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妻失夫,賴得皇甫復汝居。
  • 6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九州春秋曰:中平元年,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閻忠時罷信都令,説嵩曰:"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以發。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享大名乎?"嵩曰:"何謂也?"忠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賞。今將軍授鉞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易於折枯,摧敵甚於湯雪,七州席捲,屠三十六萬,夷黃巾之師,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報德,威震本朝,風馳海外。是以羣雄回首,百姓企踵,雖湯武之舉,未有高於將軍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將何以圖安?"嵩曰:"心不忘忠,何為不安?"忠曰:"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勢,利劍已揣其喉,乃嘆息而悔,所以見烹於兒女也。今主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麾可以振風雲,叱吒足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前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震響於後,蹈跡漳河,飲馬孟津,舉天網以網羅京都,誅閹宦之罪,除羣怨之積忿,解久危之倒懸。如此則攻守無堅城,不招必影從,雖兒童可使奮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況厲智能之士,因迅風之勢,則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也。功業已就,天下已順,乃燎於上帝,告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以制,移神器於己家,推亡漢以定祚,實神機之至決,風發之良時也。夫木朽不彫,世衰難佐,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彫畫朽敗之木,猶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方今權宦羣居,同惡如市,主上不自由,詔命出左右。如有至聰不察,機事不先,必嬰後悔,亦無及矣。"嵩不從,忠乃亡去。】
  • 62.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雋列傳第六十一》: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説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以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謂也?」忠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閒,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歎者,機失而謀乖也。今主上埶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撝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扺穨,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羣兇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埶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阪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羣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嵩懼曰:「非常之謀,不施於有常之埶。創圖大功,豈庸才所致。黃巾細孽,敵非秦、項,新結易散,難以濟業。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孰與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論,所不敢聞。」忠知計不用,因亡去。
  • 63.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嵩既破黃巾,威振天下,故信都令漢陽閻忠説嵩曰:「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見機而發。今將軍遭難得之時,蹈之而不發,將何以權大名乎?」嵩曰:「何謂也?」忠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賞。今將軍受鈇鉞於暮春,收成功於末秋,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攻堅易於折枯,摧敵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户刻石,南面以報,威振本朝,聲馳海外,是以羣雄迴首,百姓企踵,雖有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身立高人之功,乃北面以事庸主,何以圖安也?」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以不安?」忠曰:「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棄三分之利,拒蒯通之説,忽鼎峙之勢。利劍揣其喉,乃歎息而悔何以見烹於女子也。今主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麾足以震風雨,叱吒足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前附,振武以臨後伏,徵冀方之士,勒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嚮振於後,蹈流漳河,欽馬盟津,誅中官之罪,除羣怨之積。如此則攻無交兵,守無堅城,不招必影從,雖童兒可使奮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巳就,天下已順,乃請呼上帝,喻以大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神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將軍既欲委忠於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猶逆阪走丸,必不可得也。乃今權宦羣居,同惡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庸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嵩懼曰:「黃巾小孽,非秦、項之敵也;新結易散,非我功策之能。民未忘主,而子欲逆求之,是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非移祚之時也,孰與委忠本朝?雖有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逆節之論,吾所不敢也。」忠知計不用,乃佯狂為巫。
  • 64.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羣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
  • 65.    《北堂書鈔·卷第六十四·設官部十六》:義真討胡百僚祖送「謝後漢書皇甫嵩字義真為車騎將軍討平涼羌胡選將士騎萬隊戎車三於公卿百僚皆祖送於平樂觀大會既御天下命又臨虜庭掃殄羌賊靡有孑遺○王石華校標目直改真今案俞本刪既御四句標目僚誤官陳本亦作官注云見前案上振旅條下陳本仍脱選將十一字脱既御句姚輯汪輯本謝承書亦脱既御句」
  • 66.    《北堂書鈔·卷第六十四·設官部十六》:殄羌賊獻捷振旅「謝後漢書皇甫嵩拜車騎將軍討平涼羌胡公卿百寮皆祖送於平樂又臨虜庭掃殄羌賊靡有孑遺卒整二州獻捷振旅○今案陳本平作弁樂下有觀字俞本刪公卿二句卒作率姚輯本虜作鹵羌下脱胡字卒亦作率汪輯本樂下有觀字賊作胡卒亦作率餘同原鈔」
  • 67.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十二月,左將軍皇甫嵩、前將軍董卓屯右扶風,討王國。
  • 68.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右將軍皇甫嵩救之。
  • 69.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春正月,王國攻陳倉,董卓將救之,謂皇甫嵩曰:「智者不後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復何疑哉!」嵩曰:「不然,善用兵者全軍為上,破軍次之,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上兵伐謀,故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故速戰為下。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有餘者在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陳倉雖小,城守備固,非九地之陷也。國兵雖攻我所不〔救〕(拔),非九天之勢也。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乎?」不從。國圍陳倉八十餘日,城中堅守,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嵩欲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追。今我追國,是追歸眾,迫窮寇也。困獸猶鬭,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鋭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墮,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鬭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使卓為殿,嵩自與國戰,大破斬之。由是卓恨嵩,陰與嵩有隙。
  • 70.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六年春二月,左將軍皇甫嵩大破王國於陳倉。
  • 71.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五年,圍陳倉。乃拜卓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擊破之。韓遂等復共廢王國,而劫故信都令漢陽閻忠,使督統諸部。
  • 72.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徵為議郎。時左將軍皇甫嵩精兵三萬屯扶風,勳密相要結,將以討卓。會嵩亦被徵,勳以眾弱不能獨立,遂並還京師。
  • 7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董卓之入,徵嵩為城門校尉。嵩長史梁衍説嵩曰:「漢室微弱,宦豎亂朝。卓既誅之,不能盡忠奉主,而廢立縱意。今徵將軍,禍大則憂危,禍小則困辱。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奉迎天子,發命海內。袁氏通其東,將軍逼其西,則成禽矣。」嵩不從,遂就徵。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將殺之。嵩子堅壽與卓素善,詣卓請嵩,卓免之。
  • 74.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使皇甫嵩攻卓弟旻於郿塢,殺其母妻男女,盡滅其族。
  • 7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五月丁未,大赦天下。徵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 76.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五月丁酉,大赦天下。丁未,徵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 77.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反,攻京師。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並戰歿,吏民死者萬餘人。李傕等並自為將軍。己未,大赦天下。李傕殺司隸校尉黃琬,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
  • 78.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八月,遣日磾及太僕趙岐,持節慰撫天下。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司徒趙謙罷。
  • 7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八月辛未,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持節鎮關東。
  • 80.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獻帝起居注曰:……侍中胡邈為傕所幸,呼傳詔者令飾其辭。又謂酈曰:"李將軍於卿不薄,又皇甫公為太尉,李將軍力也。"】
  • 8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三輔決錄注曰:瑞字君榮,扶風人,世為學門。瑞少傳家業,博達無所不通,仕歷顯位。卓既誅,遷大司農,為國三老。每三公缺,瑞常在選中。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趙温,司空楊彪、張喜等為公,皆辭拜讓瑞。天子都許,追論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
  • 82.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冬十二月,太尉皇甫嵩免。光祿大夫周忠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 8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冬十月,荊州刺史劉表遣使貢獻,以表為荊州牧。初,弘農王唐姬者,故會稽太守唐瑁女也。王薨,〔父〕(人)欲嫁之,不從。及關中破,為李傕所略,不敢自説也。傕欲妻之,唐姬不聽。尚書賈詡聞之,以為宜加爵號。於是迎置於園,拜為弘農王妃。李傕舉博士李儒為侍中,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丁卯,日有重暈。太尉皇甫嵩以災異策免。
  • 84.    《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五·人事部一百一十六》引謝承《後漢書》曰:皇甫嵩為三公,以身起於汗馬,常折節下士也。
  • 8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嵩字義真,規之兄子也。善用兵,為將,飲食舍止,必先將士,然後至巳乃安焉。兵曹有所受賂者,嵩曰:「公素廉,必用乏也。」出錢賜之。吏慚,即自殺。
  • 86.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續漢書》曰:以日有重珥免。】
  • 87.    《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一·人事部一百三十二》引袁山松《後漢書》曰: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善用兵,飲食舍止,必先將士,然後乃安。兵曹有受賂者,嵩曰:"公素廉清,必資用乏。"乃出錢賜之,吏羞慚而自殺。由是,眾皆樂為致死。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