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巾之亂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

鎖定
黃巾之亂又稱黃巾起義,指的是中國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較大形的分別有兩次,即發生在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的黃巾軍叛亂,以及發生在188年較分散、難以討伐的民變。
中文名
黃巾之亂
發生時間
184年(甲子年)
主要人員
張角、張寶、張梁、張曼成
參戰方
黃巾軍、東漢軍
別 名
黃巾起義

黃巾之亂事件背景

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有見及此,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三。好多人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千里迢迢,爭先恐後,沿徒擠得水泄不通,據説半途被踩死就有萬多人。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不過信眾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所以漢室並未多加理會。

黃巾之亂事件經過

黃巾之亂黃巾起義

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跟據五德終始説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洛陽勾結宦官,想要裏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親自領軍戰鬥,而張曼成就在宛城起兵,波才、彭託則在豫州轉戰。一個月內,全國八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威震京師。

黃巾之亂漢室反擊

漢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調派各路軍隊鎮壓:盧植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而皇甫嵩朱儁則對抗近京城穎川一帶的黃巾軍,不過進展不太順利,因為分到的兵力太小,令軍隊在長社被圍,皇甫嵩惟有向朝廷求救,漢室派曹操援助,不過援軍未到,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敵人。黃巾軍在逃走途中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雋和曹操三面夾擊,近京一帶的戰事被平定下來。
後來,盧植被朝廷撤換,以董卓代替,而皇甫嵩與朱雋打敗了波才、彭託所領的黃巾軍後,在西華分兵,皇甫嵩向北戰線移動,朱雋則向南進攻在宛城的張曼成軍。戰事漸受漢軍控制,而黃巾軍又屢次受到打擊,最後張角病逝,張寶、張梁又被皇甫嵩解決,經過九個月的戰鬥,黃巾民變終被鎮壓下來。

黃巾之亂餘波未了

184年黃巾之亂被平息,不過各地還不斷髮生小型叛亂。直至188年再次發生起義,但今次不只是黃巾軍,還有許多分散的勢力,如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張燕的黑山賊。
為了鎮壓平亂,漢靈帝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並且召集各地義勇軍平亂,如孫堅、劉備、關羽、張飛等都有參戰、立功,但亂事要到東漢後期才被較大的割據羣雄所平定。

黃巾之亂事件結果

因漢靈帝下放權力的政策,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羣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