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甫規

(東漢時期名將、學者)

鎖定
皇甫規(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縣人。 [1]  東漢時期名將、學者,度遼將軍皇甫稜之孫、扶風都尉皇甫旗之子,與張奐段熲合稱“涼州三明”。
皇甫規出身將門世家,頗有見識,熟習兵法。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計掾郎中等職,又調泰山太守,成功平定叔孫無忌起義。歷任中郎將、度遼將軍等職,官至護羌校尉,多次擊破和降服羌人,緩和漢羌矛盾。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逝世,年七十一,獲贈大司農 [2]  著有文集五卷,如今已佚。《全後漢文》錄有其文。 [2] 
皇甫規一生清正,不畏權奸,始終剛正不渝。他愛才惜才,薦賢委位。開設學館十四年,以《詩》《易》教授門徒。
別    名
皇甫威明
威明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定朝那
出生日期
104年
逝世日期
174年
主要成就
屢破羌亂,緩和漢羌矛盾
主要作品
文集五卷
本    名
皇甫規
官    職
度遼將軍護羌校尉
追    贈
大司農

皇甫規人物生平

皇甫規獻策朝廷

皇甫規半身像 皇甫規半身像 [3]
皇甫規出身將門世家,祖父皇甫稜,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 [4] 
永和六年(141年),西羌大肆侵擾三輔地區,又包圍安定,謀犯長安。徵西將軍馬賢率十萬大軍征剿,不克。皇甫規此時雖為布衣,見馬賢戰術錯誤,料其必敗,於是上書説明情況。不久,馬賢果然中伏,在射姑山為羌軍圍殲,馬賢及其二子均戰死。郡守至此乃知皇甫規懂兵略,舉薦任命為功曹,命其率八百士兵,與羌軍交戰,斬首數級,使羌軍退卻。 [5] 
此後,皇甫規被舉為上計掾。後來,羌兵大集合,攻擊燒掠隴西,朝廷以為禍患。皇甫規上疏朝廷,自己請求報效國家,説道:“臣曾經多次陳述關於對付西羌的措施。羌戎還沒有動靜,臣就料他會反叛,馬賢剛剛出兵,臣就知道他一定要吃敗仗。偶然説中的這些話,倒處處有事實可作證。臣常想馬賢等人擁兵四年沒有獲得成功,停師的用費要以百億來計算,這些錢出於老百姓,落入了奸吏的荷包。所以老百姓羣起為盜賊,青州、徐州鬧饑荒,老弱流散。原來,羌戎反叛,不在天下太平之時,都是因為邊將沒有撫慰治理好。應該平安無事的,卻去侵暴他們,為了求得小小的好處,終於引來大害。為了證明打了勝仗,邊將往往虛報斬首多少多少,打了敗仗就瞞了不説。士兵勞苦,一肚子怨氣,被奸詐的官長困逼,進不得快戰以取功名,退不得温飽以活命,餓死溝渠,暴屍四野,白白地看到王師出兵,不看見王師回來。為上的悲哭泣血,害怕發生變故。所以平安時期是很少的,一敗亂下來,就是多少年。這是臣拍掌叩心所嘆息的啊。希望給臣以馬賢、趙衝兩營的兵力和安定、隴西兩郡之地,率領坐食的兵士五千,出羌戎意外,與護羌校尉趙衝首尾相應。土地山谷的形勢,是臣所熟悉的;兵勢巧便,臣已加以整頓。可以不煩用一顆方寸之印,發佈文書,一尺之帛作為賞賜,高可以滌除憂患,下可以納降。如果説臣年少官輕,不可以用,那些敗兵之將,不是官爵不高,年齡不大。這就怎麼説呢?臣不勝至誠,冒死自陳。”順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6] 

皇甫規閉門不仕

建康元年(144年),漢順帝駕崩,梁太后臨朝,其兄梁冀為大將軍,專橫跋扈。 [7] 
本初元年(146年),朝廷舉賢良,皇甫規在應試對策中諷議時政,直言梁氏之是非。 [7]  梁冀恨皇甫規諷刺他,於是在對策中以皇甫規為下第,任命他為郎中。皇甫規託病免官回家。州郡官員秉承梁冀的旨意,幾次都差點把他害死。皇甫規用《詩》、《易》教授學生三百多人,共十四年。 [8] 

皇甫規東征西討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誅殺,一月之內,朝廷五次以禮徵召皇甫規,他都不應。 [9] 
當時在泰山郡一帶,叔孫無忌揭竿而起,攻略郡縣。中郎將宗資率軍征討,未能平定。於是朝廷以公車徵皇甫規為泰山郡太守。皇甫規就任後,廣設方略,平定了叔孫無忌的起義。 [10] 
延熹四年(161年),叛羌零吾等與先零羌別種侵擾擄掠關中,護羌校尉段熲獲罪被召。後先零諸種猖獗,接連覆沒西北諸營塢。 [11] 
皇甫規平常熟悉羌事,有志奮發效力,在戰事興起後上疏説:“臣自從委任以來,志慮愚鈍,實賴兗州刺史牽顥清廉勇猛,中郎將宗資的信義,得以秉承節度,幸虧沒有什麼不好的名聲。狡猾的盜賊已經撲滅,太山賊大都平定了,又聽説諸羌羣起反叛。臣生長邠岐,現年五十九歲,從前作郡吏,經過諸羌幾次叛亂,事先籌劃,常有説對了的話。臣有頑固的病症,害怕犬馬之身,一旦死去,無報效皇上的大恩,請任臣以散官,備單車一介之使,撫慰三輔,宣傳國家的威信與恩澤,用所熟習的地形兵勢,幫助諸軍。臣窮居孤立危困之中,靜觀郡將幾十年了。自鳥鼠至於東岱都是因為郡守對諸羌不加綏靖撫慰,致使反叛,禍害的原因是相同的。若求勇猛之將,不如清明治平的政治,明習吳起孫武兵法,不如郡守奉法,使他們不反。以前諸羌反叛的事,記憶猶新,臣真為此而憂戚。所以越職上書,以盡臣區區愛國之意。” [12] 
同年冬,羌人合兵,朝廷憂慮。三公舉薦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伐零吾、東羌等,將其擊破,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 [13] 
延熹五年(162年)三月,沈氐羌攻張掖、酒泉。皇甫規發騎兵征討隴右之羌,這時,西羌陰占道路不通。恰值軍中大疫流行,十分之三四的人都病死。皇甫規親入將士菴廬探視,送藥問疾,三軍感悦。東羌於是再次乞降歸順,涼州道路再次暢通無阻。 [14] 

皇甫規清正遭嫉

起初,安定太守孫俊對羌人貪贓受賄,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多殺降羌,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均老弱不堪任職,但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皇甫規到州後,悉數條陳其罪上奏,結果這些官吏或免或誅,廓清了地方吏治。羌人聽聞後,一致歸降,沈氐羌的豪族滇昌、飢恬等率十餘萬口前來歸附,邊境得以安定。 [15] 
皇甫規為將數年,持節率眾立功,回督鄉里,也沒有施行私惠,相反,對於壞人壞事,還多有舉發。又對宦官深惡痛絕,不與他們來往。於是朝廷內外都埋怨他,誣陷皇甫規收買羣羌,使他們詐降。 [16] 
當時,桓帝接連下詔責讓皇甫規。他擔心自己不免於被害,於是上疏申訴説:“(延熹)四年之秋,戎醜蠢動作亂,自西州到了涇陽,舊都恐懼驚駭,朝廷西顧。明詔不以我愚駑,令我緊急帶軍上道。幸虧皇上威靈,得以大振國命,羌戎諸種大大小小,叩頭歸服,臣當即移書軍營及郡守,勘問他們殺了多少,受降多少,節省費用,一億以上。認為這是忠臣應盡的責任,不敢説有什麼功勞。並且認為任何以片言隻字自述微功都是可恥的。但是與前輩的損將折兵相比,庶幾可以免於罪悔了。之前臣到州界,先奏郡守孫俊,第二個就是屬國都尉李翕以及督軍御史張稟;臣回師南征,又上奏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揭發他們的罪惡,執據加以死刑。這五個臣子,他們的支黨到處都有,其餘縣令,下至小吏,所連及的,又有百餘。吏託報將的仇怨,兒子想復父親的恥辱,車載禮物,懷糧步走,交結豪門,大肆毀謗,説臣私自報答諸羌,送他們錢財貨物。如果臣以私財相送,臣家裏擔石的儲蓄也沒有,如果送的東西是公家的,那有文書簿籍可以查考。使臣迷惑不解的,真正如誹謗臣的人所説,前代還把王嬙送給匈奴把細君公主嫁給烏孫。臣只費千萬,懷柔叛羌。這是良臣的才略,兵家所貴,這有何罪,負了什麼義,違背了什麼理呢?自永初以來,將出不少,覆軍五次,動用資財巨億。而師還的日子,車載珍寶,封印完全,送入權門。於是名成功立,大加爵封。我回督本土,檢舉劾察諸郡,與親戚朋友斷絕往來,殺辱故舊,大家誹謗臣、暗害臣,這是理所當然的。臣雖然陷於有罪,廉潔的事沒有人知道,馬上就要死去,可恥可痛實在太深了。《傳》稱‘鹿死不擇音’,臣也顧不上什麼了,謹輕率地略上。” [17] 

皇甫規引賢自退

延熹五年(162年)冬,朝廷徵拜皇甫規為議郎,論功應當封侯。然而中常侍徐璜左悺想向他索取錢財,多次打發賓客問皇甫規的立功情狀時,他始終不予理睬,遂引起徐璜等人忿怒,他們又對皇甫規誣以賂降羣羌之罪下獄。其官屬欲賦斂請謝,皇甫規誓死不聽,後經諸位公卿和太學生張鳳等三百餘人上書救援,才得以被赦免歸家。 [18] 
延熹六年(163年),徵召皇甫規任度遼將軍,到任數月,舉薦中郎將張奐代替自己。上疏説道:“我聽説人無不變的風俗,政治有治有亂,兵沒有所謂強兵弱兵,而將有能力強的,有能力差的。中郎將張奐,才氣與謀略都兼有,應當正位元帥,以合眾望。如果説我還可以擔任軍事,願給我一個散官,作為張奐的助手。”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以張奐代為度遼將軍,改調皇甫規為使匈奴中郎將 [19] 
延熹九年(166年),張奐升任大司農,皇甫規再次擔任度遼將軍。 [20] 
皇甫規為人謹慎多謀,認為自己連在大位,想急流引退,不再仕宦,多次託病上書,都未獲朝廷准許。遇友人上郡太守王旻的靈柩還鄉,皇甫規穿着素服越界,到下亭迎喪。有意讓賓客暗中告訴幷州刺史胡芳,説皇甫規擅自遠離軍營,公然違反禁令,應該即刻檢舉。胡芳説:“威明(皇甫規字)想歸第,離開仕途,所以激引我啊。我應當為朝廷愛才,哪能助他用計呢?”於是沒有理會。 [21] 

皇甫規甘入黨籍

黨錮之禍爆發後,天下士人多被牽連,皇甫規雖是名將,但平日聲譽不高。他自認為是西州豪傑,以沒有被黨事牽連可恥,於是先自己上書説:“臣之前舉薦前大司農張奐,這是攀附黨人。而且臣以前在左校勞動改造時,太學生張鳳等人上書為臣申訴,這是黨人拉攏臣,臣應當論罪。”朝廷知道這些,卻不予責問。時人稱其為賢者。 [22] 
皇甫規在任數年,北方邊境無事。 [23] 
永康元年(167年),皇甫規被徵召為尚書。同年夏,發生日蝕現象,桓帝詔令公卿推舉賢良方正,以詢問政治的得失。皇甫規上書為黨人説情,並推薦陳蕃劉矩劉祐馮緄趙典尹勳、李膺、王暢、孔翊等人。認為黨錮之禍根本是無中生有,虐害善人,使許多無罪的人遭到禍害。但桓帝並未查看他的意見。 [24] 

皇甫規彀城離世

不久,皇甫規被調為弘農郡太守,獲封壽成亭侯,食邑二百户,但他推辭封爵。最後,他又轉任護羌校尉 [25] 
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因年老多病被召還,路上於彀城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26]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皇甫規位列其中。 [27] 

皇甫規主要影響

皇甫規一生的最大功績是招撫羌人,安定羌變,緩解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他生逢季節性亂世,素習羌事,反對對羌人一味鎮壓殺戮,而採用招撫政策。他認為羌戎潰叛,不由承平,皆由邊將失於綏御;對於羌變,若求猛將,不如撫以清平之政;明習兵書,不如郡守奉法,使之無反。他止書奏免了一批多殺降羌、不遵法度的官員。羌人由是感慕,前後相歸降者逾二十萬口。這對漢羌之間的融洽十分有利,更使邊疆地方得以安寧。他與張奐、段熲都聲名顯達,京師稱他們為“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分別字威明、然明、紀明)。 [28] 
皇甫規一生清正,廉潔奉公,剛直不阿,不畏權奸,曾數次遭權幸奸黨的陷害,但仍毫無畏懼,剛正不渝。他愛才惜才,薦賢委位,當年邁時即舉薦才略兼優的張奐代替自己的職務。後張奐不負其望,在安定羌變中亦有殊功。他開設學館十四年,以《詩》、《易》教授門徒,闡述了“百姓是水,君主是船”的一系列概念,很有警世意義。

皇甫規歷史評價

蔡邕:臣伏見護羌校尉皇甫規,少明經術,道為儒宗,修身力行,忠亮闡著,出處抱義,然不污,藏器林藪之中,以辭微召之寵。先帝嘉之,羣公歸德。盜發東嶽,莫能嬰討,即起家參拜為泰山太守,屠斬桀黠,綏撫煢弱,青兗之郊,迄用康義。自是以來。方外有事,戎狄猾華,進簡前勳,連見委任,伏節舉麾,威靈神行,演化兇悍,使為愨願,愛財省穡,每有餘資,養士御眾,悦以亡死。論其武勞,則漢室之干城;課其文德,則皇家之心腹,誠宜試用,以廣振鷺西雍之美。 [29] 
趙壹:君學成師範,縉紳歸慕,仰高希驥,歷年滋多。 [30] 
應劭:立朝忘家,即戎忘身。身且忘之,況於弟乎!方殊俗越溢,大為邊害,朝廷比闢公旰食。規義在出身,折衝弭難;而誅伐已定,當見鎮慰。何有挾功,苟念去位?弟實雋德,不患無位。而徒闒茸,何所堪施?強推轂之,亂儀幹度。孝武皇帝為驃騎將軍霍去病治第舍,勑令視之,曰:“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去病外戚末屬,一切武夫,尚能抗節洪毅,而規世家純儒,何獨負哉?又以黨事先自勞炫。如有白驗,其於及己,而形兆求不可得,唯是從,何憚於病? [31] 
范曄:①孔子稱“其言之不怍,則其為之也難”。察皇甫規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審己則幹祿,見賢則委位,故幹祿不為貪,而委位不求讓;稱己不疑伐,而讓人無懼情。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②山西多猛,三明儷蹤。戎驂糾結,塵斥河、潼。規、奐審策,亟遏囂兇。文會志比,更相為容。段追兩狄,束馬縣鋒,紛紜騰突,谷靜山空。 [32] 
張預:孫子曰:“良將警之。”規以馬賢不恤軍士而知其必敗。又曰:“進不求名。”規舉張奐自代,而身為之副是也。 [27] 
明庭傑:漢皇甫規、張奐皆生長山西,應賢良、中高選。規以《詩》、《易傳》授門弟子三百餘人,奐着《尚書難疑》三十餘萬言以垂世設教。二公尚棄文就武,俱任度遼將軍,破強敵以千萬計。觀規自布衣時,以西羌深入,上書願假近邊無用坐食之兵五千,使規為將,上可以除患,下可以納降。奐每言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誅滅強敵。嘻!此皆前輩豪俊語。 [33] 
洪邁:按馬融、皇甫規之言曉然易見,而所請兵皆不過五千,然訖不肯從,乃知宣帝納用趙充國之冊為不易得,所謂明主可為忠言也。 [34] 
王世貞:餘讀涼州三明傳,若威明、然明皆廉節好讓,有將帥材,着績中外,而皆不免為名使,威明尤好之甚。至自疏為黨人,而上不之問,夫明哲保身者,固若是乎。 [35] 
王夫之:①漢至此已無可為矣,無往而非宦官之挾持也。南北軍之唯其頤指,所僅存者疆場之軍政,皇甫規、張奐幾倬幾詘於宦官之手,而猶自行其權藉於師中,緄更引而受之以利器。 [36]  ②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張奐、皇甫規、段熲皆奮起自命為虎臣,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疆莫尚矣。 [36] 

皇甫規主要作品

據《後漢書·皇甫規傳》記載:皇甫規著有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共二十七篇,今多已佚失。 [37] 
另據《全後漢文》所載,皇甫規有文集五卷傳世,後佚失。今存有《建康元年舉賢良方正對策》、《永康元年舉賢良方正對詔問日食》、《求自效疏》、《上疏言羌事》、《上疏自訟》、《上書薦中郎將張奐自代》、《上言宜豫黨錮》、《與劉司空箋》、《與馬融書》、《追謝趙壹書》、《女師箴》。 [2] 

皇甫規人際關係

皇甫規祖父

皇甫稜,曾任度遼將軍 [32] 

皇甫規父親

皇甫旗,任扶風都尉 [32] 

皇甫規配偶

馬氏,善草書,為當時才女,後因拒絕董卓聘娶而遇害。 [32]  [38] 

皇甫規兄弟

皇甫節,皇甫規之弟,曾任雁門太守。 [32] 

皇甫規侄兒

皇甫嵩,皇甫節之子,漢末名將,曾與朱儁一起平定黃巾之亂。官至太常,卒贈驃騎將軍 [32] 

皇甫規史料索引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32]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
  • 2.    《全後漢文·卷六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1-16]
  • 3.    皇甫規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4.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祖父稜,度遼將軍。父旗,扶風都尉。
  • 5.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輔,圍安定,徵西將軍馬賢將諸郡兵擊之,不能克。規雖在布衣,見賢不恤軍事,審其必敗,乃上書言狀。尋而賢果為羌所沒。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
  • 6.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舉規上計掾。其後羌眾大合,攻燒隴西,朝廷患之。規乃上疏求乞自效,曰:臣比年以來,數陳便宜。羌戎未動,策其將反,馬賢始出,頗知必敗。誤中之言,在可考校。臣每惟賢等擁眾四年,未有成功,懸師之費且百億計,出於平人,回入奸吏。故江湖之人,羣為盜賊,青、徐荒飢,襁負流散。夫羌戎潰叛,不由承平,皆由邊將失於綏御。乘常守安,則加侵暴,苟競小利,則致大害,微勝則虛張首級,軍敗則隱匿不言。軍士勞怨,困於猾吏,進不得快戰以徼功,退不得温飽以全命,餓死溝渠,暴骨中原。徒見王師之出,不聞振旅之聲。酋豪泣血,驚懼生變。是以安不能久,敗則經年。臣所以搏手叩心而增嘆者也。願假臣兩營二郡,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與護羌校尉趙衝共相首尾。土地山谷,臣所曉習;兵勢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煩方寸之印,尺帛之賜,高可以滌患,下可以納降。若謂臣年少官輕,不足用者,凡諸敗將,非官爵之不高,年齒之不邁。臣不勝至誠,沒死自陳。時帝不能用。
  • 7.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衝、質之間,梁太后臨朝,規舉賢良方正。對策曰:伏惟孝順皇帝,初勤王政,紀綱四方,幾以獲安。後遭奸偽,威分近習,畜貨聚馬,戲謔是聞。又因緣嬖倖,受賂賣爵,輕使賓客,交錯其間,天下擾擾,從亂如歸。故每有徵戰,鮮不挫傷,官民並竭,上下窮虛。臣在關西,竊聽風聲,未聞國家有所先後,而威福之來,鹹歸權幸。陛下體兼乾坤,聰哲純茂。攝政之初,拔用忠貞,其餘維綱,多所改正。遠近翕然,望見太平。而地震之後,霧氣白濁,日月不光,旱魃為虐,大賊從橫,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譴誡累至,殆以奸臣權重之所致也。其常侍尤無狀者,亟便黜遣,披埽兇黨,收入財賄,以塞痛怨,以答天誡。今大將軍梁冀、河南尹不疑,處周、邵之任,為社稷之鎮,加與王室世為姻族,今日立號雖尊可也,實宜增修謙節,輔以儒術,省去遊娛不急之務,割減廬第無益之飾。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羣臣乖舟者也,將軍兄弟操楫者也。若能平志畢力,以度元元,所謂福也。如其怠弛,將淪波濤。可不慎乎!夫德不稱祿,猶鑿墉之趾,以益其高。豈量力審功安固之道哉?凡諸宿猾、酒徒、戲客,皆耳納邪聲,口出諂言,甘心逸遊,唱造不義。亦宜貶斥,以懲不軌。令冀等深思得賢之福,失人之累。又在位素餐,尚書怠職,有司依違,莫肯糾察,故使陛下專受諂諛之言,不聞户牖之外。臣誠知阿諛有福,深言近禍,豈敢隱心以避誅責乎!臣生長邊遠,希涉紫庭,恢懾失守,言不盡心。
  • 8.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梁冀忿其刺己,以規為下第,拜郎中。託疾免歸,州郡承冀旨,幾陷死者再三。遂以《詩》、《易》教授,門徒三百餘人,積十四年。
  • 9.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後梁冀被誅,旬月之間,禮命五至,皆不就。
  • 10.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時太山賊叔孫無忌侵亂郡縣,中郎將宗資討之未服。公車特徵規,拜太山太守。規到官,廣設方略,寇賊悉平。
  • 11.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延熹四年秋,叛羌零吾等與先零別種寇抄關中,護羌校尉段熲坐徵。後先零諸種陸梁,覆沒營塢。
  • 12.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規素悉羌事,志自奮效,乃上疏曰:“自臣受任,志竭愚鈍,實賴兗州刺史牽顥之清猛,中郎將宗資之信義,得承節度,幸無咎譽。今猾賊就滅,太山略平,復聞羣羌並皆反逆。臣生長邠岐,年五十有九,昔為郡吏,再更叛羌,豫籌其事,有誤中之言。臣素有固疾,恐犬馬齒窮,不報大恩,願乞冗官,備單車一介之使,勞來三輔,宣國威澤,以所習地形兵勢,佐助諸軍。臣窮居孤危之中,坐觀郡將,已數十年矣。自鳥鼠至於東岱,其病一也。力求猛敵,不如清平;勤明吳、孫,未若奉法。前變未遠,臣誠戚之。是以越職,盡其區區。”
  • 13.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至冬,羌遂大合,朝廷為憂。三公舉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零吾等,破之,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
  • 14.    明年,規因發其騎共討隴右,而道路隔絕,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規親入菴廬,巡視將士,三軍感悦。東羌遂遣使乞降,涼州復通。
  • 15.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先是,安定太守孫俊受取狼籍,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多殺降羌,涼州剌史郭閎、漢陽大守越熹並老弱不堪任職,而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規到州界,悉條奏其罪,或免或誅。羌人聞之,翕然反善。沈氐大豪滇昌、飢恬等十餘萬口,復詣規降。
  • 16.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規出身數年,持節為將,擁眾立功,還督鄉里,既無他私惠,而多所舉奏,又惡絕宦官,不與交通,於是中外並怨,遂共誣規貨賂羣羌,令其文降。
  • 17.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天子璽書誚讓相屬。規懼不免,上疏自訟曰:“四年之秋,戎醜蠢戾,爰自西州,侵及涇陽,舊都懼駭,朝廷西顧。明詔不以臣愚駑,急使軍就道。幸蒙威靈,遂振國命,羌戎諸種,大小稽首,輒移書營郡,以訪誅納,所省之費,一億以上。以為忠臣之義,不敢告勞,故恥以片言自及微效。然比方先事,庶免罪悔。前踐州界,先奏郡守孫俊,次及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旋師南征,又上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陳其過惡,執據大辟。凡此五臣,支黨半國,其餘墨綬,下至小吏,所連及者,復有百餘。吏託報將之怨,子思復父之恥,載贄馳車,懷糧步走,交構豪門,競流謗讟,雲臣私報諸羌,謝其錢貨。若臣以私財,則家無擔石;如物出於官,則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音,前世尚遺匈奴以官姬,鎮烏孫以公主。今臣但費千萬,以懷叛羌。則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貴,將有何罪,負義違理乎?自永初以來,將出不少,覆軍有五,動資巨億。有旋車完封,寫之權門,而名成功立,厚加爵封。今臣還督本土,糾舉諸郡,絕交離親,戮辱舊故,眾謗陰害,固其宜也。臣雖污穢,廉潔無聞,今見覆沒,恥痛實深。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味略上。”
  • 18.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其年冬,徵還拜議郎。論功當封。而中常侍徐璜、左悺欲從求貨,數遣賓客就問功狀,規終不答。璜乘忿怒,陷以前事,下之於吏。官屬欲賦斂請謝,規誓而不聽,遂以餘寇不絕,坐系廷尉,論輸左校。諸公及太學生張鳳等三百餘人詣闕訟之。會赦,歸家。
  • 19.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徵拜度遼將軍,至營數月,上書薦中郎將張奐以自代。曰:“臣聞人無常俗,而政有治亂;兵無強弱,而將有能否。伏見中郎將張奐,才略兼優,宜正元帥,以從眾望。若猶謂愚臣宜充軍事者,願乞冗官,以為奐副。”朝廷從之,以奐代為度遼將軍,規為使匈奴中郎將。
  • 20.    及奐遷大司農,規復代為度遼將軍。
  • 21.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規為人多意算,自以連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數上病,不見聽。會友人上郡太守王旻喪還,規縞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幷州刺史胡芳,言規擅遠軍營,公違禁憲,當急舉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塗,故激發我耳。吾當為朝廷愛才,何能申此子計邪!”遂無所問。
  • 22.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及黨事大起,天下名賢多見染逮,規雖為名將,素譽不高。自以西州豪桀,恥不得豫,乃先自上言:“臣前薦故大司農張奐,是附黨也。又臣昔論輸左校時,太學生張鳳等上書訟臣,是為黨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問,時人以為規賢。
  • 23.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在事數歲,北邊威服。
  • 24.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永康元年,徵為尚書。其夏日食,詔公卿舉賢良方正,下問得失。規對曰:“天之於王者,如君之於臣,父之於子也。誡以災妖,使從福祥。陛下八年之中,三斷大獄,一除內嬖,再誅外臣。而災異猶見,人情未安者,殆賢愚進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前太尉陳蕃、劉矩,忠謀高世,廢在里巷;劉祜、馮緄、趙典、尹勳,正直多怨,流放家門;李膺、王暢、孔翊,潔身守禮,終無宰相之階。至於鈎黨之釁,事起無端,虐賢傷善,哀及無辜。今興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鑑畏前害,互相瞻顧,莫肯正言。伏願陛下暫留聖明,容受謇直,則前責可弭,後福必降。”對奏,不省。
  • 25.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遷規弘農太守,封壽成亭侯,邑二百户,讓封不受。再轉為護羌校尉。
  • 26.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熹平三年,以疾召還,未至,卒於彀城,年七十一。
  • 27.    《十七史百將傳·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8]
  • 28.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初,熲與皇甫威明、張然明,並知名顯達,京師稱為“涼州三明”雲。
  • 29.    《全後漢文·卷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16]
  • 30.    《全後漢文·卷八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1-16]
  • 31.    《風俗通義·卷四·過譽》  .閭巷掃花文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6]
  • 32.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01]
  • 33.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10-10]
  • 34.    《容齋隨筆·卷四》
  • 35.    《王弇州崇論·卷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3-19]
  • 36.    《讀通鑑論·卷八·桓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16]
  • 37.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所著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 38.    《書斷》:先有扶風馬伕人,大司農皇甫規之妻也,有才學,工隸書。夫人寡,董卓聘以為妻,夫人不屈,卓殺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