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范曄

(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官員)

鎖定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順陽郡順陽縣(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官員。 [60] 
范曄曾任新蔡太守、尚書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衞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宣城太守,鬱郁不得志,遂以著述為事,撰寫《後漢書》。後又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的權力之爭,於元嘉二十二年遇害。 [60-61] 
范曄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刪取眾家後漢史書,著《後漢書》紀傳80卷,獨創了黨錮、文苑、逸民等新的類傳。本傳所載《獄中與諸甥侄書》,主張文章要“以意為主,以文傳意”;“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反對當時的形式主義文風,在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史上有進步意義。另有《文選》所錄的《樂遊應詔》等詩作。原有集,已佚。 [60] 
蔚宗
所處時代
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順陽郡(今河南淅川)
出生日期
398年
逝世日期
445年
主要作品
《後漢書》《獄中與諸甥侄書》
本    名
范曄

范曄人物生平

范曄早年經歷

范曄出生於士族家庭(順陽範氏家族),曾祖範汪,東晉安北將軍,撰有《尚書大事》《範東陽方》等,進爵武興縣侯,傳至伯父範弘之;祖父範寧,東晉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經學大家,著有《春秋穀梁傳集解》;父親範泰,東晉中書侍郎,後得劉裕信任,屢被升遷,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 [1] 
范曄雖出身名門,但由於是妾生的庶子,地位並不高。 [2]  據傳范曄為母親入廁時所生,因額頭被磚磕破,遂得小名“磚”。范曄出生後,因伯父無子,就被過繼給範弘之,因而得襲爵位,封武興縣五等侯。 [3-4] 
范曄自幼酷愛讀書,幼年即博覽家中藏書,善文,能作隸書,並通曉音律。義熙十年(414年),州郡徵召為主簿,被范曄拒絕。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范曄應招出仕,任彭城王冠軍將軍劉義康長史,後遷為秘書丞,因父喪離職。元嘉七年(430年),范曄服喪期滿,擔任徵南大將軍檀道濟的司馬、兼新蔡太守。時北魏鮮卑軍隊圍攻青州,檀道濟奉命出師解圍,范曄隨軍北伐,升任尚書郎中。 [5] 

范曄著史立説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劉義康母親王太妃去世。下葬當晚,劉義康召集同僚舊友料理喪事,聚會於東府。時范曄的弟弟範廣淵為司徒府祭酒,范曄就和王深王廣於範廣淵處飲酒,開北窗欣賞輓歌為樂。劉義康大怒,降范曄為宣城太守。 [6] 
范曄因被貶職,鬱郁不得志,就在任內整理各家關於後漢的史籍,開始從事後漢史的編纂工作,企圖以此排解痛苦。通過研究史事,范曄打開了眼界,憑着個人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一腔熱情,范曄終於寫出了他的歷史名作《後漢書》。《後漢書》為文簡明周詳,敍事生動,書成後遂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後漢史。 [7-8] 

范曄孤高疏狂

元嘉十五年(438年),范曄任滿,調任長沙王劉義欣鎮軍長史,加封寧朔將軍。次年,嫡母(父範泰正室)去世,按禮數范曄應立即赴喪,但范曄以患病為由,過了好久才動身,並攜帶妓妾同往。御史中丞劉損上表檢舉范曄一系列的違禮行為,宋文帝欣賞范曄的才華,並未將他治罪。 [9] 
元嘉十七年(440年),服喪期滿,范曄投靠始興王劉浚,任後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劉浚任揚州刺史後,不問政事,一應事務全部委託范曄。因此范曄仕途暢達,不久升為左衞將軍、太子詹事。 [10] 
范曄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學識淵博、善於為文外,還精通音樂,長於書法。但范曄為人傲岸不羈,不肯曲意逢迎。他的琵琶彈得很好,並能創作新曲。宋文帝很想聽聽,屢次加以暗示,范曄故作不知,始終不肯為皇帝彈奏。一次文帝宴請大臣,對范曄説:“我想唱歌,請你為我彈琴。”范曄只得奉旨彈奏,文帝歌一唱完,范曄馬上停止彈奏,不肯多彈一曲。 [11] 
范曄雖然不曲意逢迎皇帝,對同僚卻以誠相待。時沈演之為右衞將軍,與范曄(左衞將軍)對掌禁旅,同參機密。每次朝見皇帝時,范曄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來一起進去,而沈演之入朝向來沒有等范曄的習慣。范曄為人不藏心機,遂作《和香方》,對他們進行譏訕。根據同僚的特點,范曄把庾炳之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鈍”的“棗膏”等等,而范曄則以“沈實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范曄更為同僚所不容。 [12] 

范曄召禍之由

元嘉十七年(440年),因彭城王劉義康長期執政,威權日重,宋文帝猜忌心起,遂以“合黨連羣,陰謀潛計”的罪名解除了劉義康的宰輔職務,貶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劉義康有恩於其父,便聯絡朝臣,密謀反叛,更立劉義康為帝。 [13] 
范曄掌握禁軍,有盛名,又多年在劉義康的部下為官,所以在網羅黨羽時候,成了孔熙先首先留意的對象。孔熙先首先結交范曄的外甥謝綜,謝綜為報答孔熙先,就把他引薦給了范曄。 [14]  孔熙先認識范曄後,傾全力伺候范曄,並拉攏范曄賭博,故意輸錢。范曄貪心錢財,又欣賞孔熙先的才幹,於是二人關係越來越好。 [15]  孔熙先見時機成熟,就嘗試慫恿范曄參與謀反,被范曄拒絕。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絕聯姻一事相激,劉義康也為宣城之貶向范曄頻致歉意 [16-17]  ,范曄終於參加進來,決心反叛朝廷。 [18] 

范曄叛亂始末

孔熙先精通天文,就派尼姑法靜南下論道,宣揚江州將出天子(即江州刺史劉義康) [19-20]  ;為增加謀反成功率,孔熙先又命僧人法略改名孫景玄,到臧質軍中任寧遠參軍 [21-22]  ,並聯絡許耀(法靜的妹夫,時任台城隊長,在宮中值班),以為內應。 [23]  孔熙先又勾結大將軍府史仲承祖 [24]  ,仲承祖便將謀反計劃告訴了丹陽尹徐湛之 [25] 
徐湛之告訴范曄,臧質非常贊成他們的行動,必定會邀請蕭思話一同舉事,不用擔心兵力不夠,只須坐等良辰到來。 [26]  於是他們互相設置官職:徐湛之為撫軍將軍、揚州刺史,范曄為中軍將軍、南徐州刺史,孔熙先為右衞將軍等,凡是他們一貫討厭或不附從劉義康的,又另抄一本,以便將這些人處死。 [27] 
孔熙先見事情進展順利,命其弟孔休先草擬檄文,並要求范曄起草政變宣言。於是,范曄以劉義康的名義作書給徐湛之,勉勵各部“同心協力,族滅奸黨,爭為創業元勳,再創宋朝”。 [28]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九月,徵北將軍衡陽王劉義季、右將軍南平王劉鑠外出邊鎮就任,范曄等人便約定在這天舉事,但由於沒有約好,政變未能如期舉行。 [29] 

范曄身死事哀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范曄是政變的主謀,並呈報參與政變的名單和相關書信證據 [30]  ,文帝隨即詔書“馬上逮捕,依法窮詰”。 [31]  當夜,文帝遣人秘密收捕謝綜、孔熙先,又詔朝臣會聚東閣,質問范曄為何謀反。范曄在倉猝之際非常恐懼,慌忙否認。文帝告知其謝綜、徐湛之、孔熙先等都已供認,又擺出書信證物,范曄遂承認謀反事實,表示“有負於國、罪行深重,願被處死。” [32-33] 
第二天,范曄被送入獄,詢問徐湛之關押何處,才得知告密者正是徐湛之。 [34]  於是,范曄稱病請求更換獄所,得以和謝綜等人成為隔壁。范曄告訴他們告密者是徐湛之,並作詩感嘆:“在生已可知,來緣畫無識。好醜共一丘,何足異枉直。” [35]  范曄入獄後,以為自己會被即刻處死,不料因文帝追查案情,二十多天未見結果,范曄以為尚有生存希望。孔熙先譏諷范曄怕死,范曄感喟地説:“可惜。滿腹經綸,葬身此地。” [36] 
十二月,范曄被押赴刑場,時年四十八歲。其子範藹、範遙、範叔委等皆被株連,唯有孫子範魯連倖免於難。 [37] 

范曄史學成就

參考詞條:《後漢書
《後漢書》記事上起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囊括東漢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歷史。范曄原計劃寫十紀、十志、八十列傳,十志,他委託謝儼代撰。謝儼捲入統治階級內部鬥爭,與范曄同以謀反罪名被殺,志稿與范曄所寫的序例隨之散佚。梁人劉昭注《後漢書》時,因范曄曾稱讚過西晉人司馬彪的《續漢書》,遂取其八志以補範書之缺。

范曄創作主旨

范曄在獄中,寫了一篇《獄中與諸甥侄書》,自述其編纂《後漢書》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 [38]  ,這樣明確地提出寫史為政治服務,可以説是歷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曄特別重視史論,他採用論贊的形式明文評論史事,把史論作為重心,成為《後漢書》的一個特點。

范曄體例創新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又有所創新。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宦官》《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首創的《文苑傳》更是把握了漢代的文學發展趨勢,將孔門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學擺到了應有的位置;此外,《黨錮傳》《宦官傳》都是為反映一代特點、概括一代大事而設立的。
此外,范曄還繼承了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編撰思想,在很多序、論中,打破朝代的斷限,儘量地把某一歷史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結果描述清楚,力圖有所歸納。這種從歷史形勢發展上論述古今變異,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的史學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黨錮列傳》序中,范曄詳細地論述了從春秋到漢末士風的變遷,認為“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看到了某些歷史現象向矛盾的對立面發展,企圖用“理”來概括説明;在《黨錮列傳》序中,范曄還用四組矛盾的事物來比喻黨錮問題所面臨的矛盾,闡述了作者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這在過去的史書上是極少見的。 [39] 

范曄藝術特色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卷十三至四十二,卷首人物則生活在明、章、和三帝時期,並以行止相近或依世系合傳。下面又有十一卷安、順帝時期的名人,再下是桓、靈、獻三朝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為循吏等九個雜傳,最後六卷為邊族列傳。《後漢書》的嚴謹還表現在范曄能夠堅持一事不兩載的編撰原則,凡一事與數人相關的,則見於此必不見彼。全書經過范曄的悉心訂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40] 
范曄作史,十分講究文采,其《後漢書》文辭優美,簡潔流暢,不僅慣於大量使用對句、整句,而且在句式上出現了四六相間的標準駢體形式,造句明顯傾向於整齊化、駢儷化;范曄還致力於追求語言的聲韻美,運用音韻的規律來潤色序論的創作,其序論贊,文辭精美、音節和諧、鏗鏘可誦,富有音律美。
同時,范曄使用的類敍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為一傳,有時甚至打破時間界限,如王充王符仲長統皆因立論切中時弊,本人又淡泊榮辱,雖不同時代也合為一傳。這樣就大大地增加了書的容量,給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蹟不多的人造成了立傳機會。 [41] 

范曄思想傾向

范曄是一個無神論者,反對天命論、圖讖説。在《李通傳》論中,他對李通以“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的讖文鼓動劉秀起事評論説:“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臆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宗親,以觖一切之功哉。” [42]  他還在《張衡傳》中收錄了張衡的反圖讖疏,表明了贊同的態度。 [43]  他把吳雄趙興和陳伯敬三人合載於《郭躬傳》後,吳雄、趙興兩人不信巫師,故犯妖禁,非但沒有族誅反而三世為官;陳伯敬矩步端膝,諱言死字,卻不免刀鋸,范曄通過史實論證了陰陽禁忌的荒誕。 [44]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後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在《黨錮傳》中,他為二十一人立傳,竭力歌頌他們的氣節,對張儉範滂李膺等人也寫得生動傳神。范曄雖然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反對農民起義,他對黃巾起義基本上持否定態度,並未對起義領袖張角等立傳。 [45] 

范曄主要作品

據史載,范曄的作品除《後漢書》外,尚有集十五卷,《和香方》一卷,《雜香膏方》一卷 [46]  ,《百官階次》一卷,《齊職儀》五十卷 [47]  ,皆佚。存世僅有《後漢書》《雙鶴詩序》 [48]  《樂遊應詔詩》。 [49] 

范曄歷史評價

李延壽南史》:“夫令問令望,詩人所以作詠,有禮有法,前哲由斯播美。觀夫範、荀二公,並以學業自着,而干時之譽,本期俱不為弘。雖才則有餘而望乃不足。蔚宗藝用有過人之美,跡其行事,何利害之相傾。” [50] 
劉昭:“范曄後漢,誠跨眾氏。” [51] 
劉知幾:“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 [52] 
章太炎:“史、漢之後,首推後漢書。”
陳寅恪:“蔚宗(范曄字)之為後漢書,體大思精,信稱良史。”
邵晉涵:“範氏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削。” [53] 
王先謙:“範蔚宗氏後漢書拔起眾家之後,獨至今存。至於比類精審,屬詞麗密,極才人之能事。” [54] 
王鳴盛:“範書貴義德,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美深康成(鄭玄),褒黨錮則推崇李杜,宰相無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採而特尊獨行。” [55] 
程千帆:“魏晉以降,駢儷大興。諸撰史者,多遵班軌。洎乎範氏,遂彌復究心於宮商清濁,贊論則綜緝辭采,序述則錯比文華,而文史凡於不別矣。” [56] 

范曄軼聞典故

范曄對《後漢書》的體裁問題是動過一番腦筋的。據《隋書·魏憺傳》記載,范曄著書時曾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過比較。他説:“《春秋》者,文既總略,好失事形,今人擬作,所以為短;紀傳體,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適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作之。”這表明在他看來,採用紀傳體寫史比編年體更能全面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能給後人提供更多的東西。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在范曄著書之前記述東漢一代歷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餘卷。然範書一出,諸家“後漢書”則日漸消沉,逐漸散佚。後來除晉人袁宏《後漢紀》保存下來以外,其餘都已不存。這説明範書殺青雖晚,卻後來居上。
范曄很聰明細膩,思慮巧妙,遇到每一件器物,都會想出修飾整理的辦法。他穿的衣裳用過的工具無不改變原來的尺度和樣式,當時的人都向他效法學習。 [57]  抄范曄的家時,各種文物寶貝玩具衣服,都非常珍貴華麗,他的歌伎和小老婆都穿得很好,他母親的住處是單調簡陋的小房間,只有一個廚房裝柴草。他弟弟的兒子冬天沒有被子,他叔父冬天穿着一件布衣。 [37] 

范曄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
東晉安北將軍,歷任徐州、兗州刺史。 [1] 
祖父
經學家,官至豫章太守。 [1] 
父親
字伯倫,歷任天門太守、中書侍郎、御史中丞,著有《古今善言》等。 [1] 
伯父
襲爵,過繼范曄為子。
平輩
長兄
範昂
嫡母所生,年輕時去世。
次兄
範皓
曾任宜都太守。
三兄
為侍中、光祿大夫。
弟弟
歷任撫軍諮議參軍、記室、司徒祭酒。
子嗣
兒子
范曄被處決時,同時遇害。
範遙
範叔蔞
孫子
範藹之子,因為吳興昭公主的外孫,被充軍,倖免於難。 [37] 
侄孫
字子真,仕齊梁兩朝,著名思想家、無神論者。 [58] 

范曄史書記載

宋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59] 
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50] 

范曄墓葬

范曄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老縣城(今老城鎮)南35公里埠口街的東側(已被丹江口水庫淹沒),共有9座墓冢,被稱為“範氏九冢”。 [45] 
參考資料
  • 1.    《南史》:範泰,字伯倫,順陽人也。祖汪,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父寧,豫章太守。並有名前代。
  • 2.    王茂《野客叢書·卷十五》:永嘉以來,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
  • 3.    《宋書·卷六十九》:范曄,字蔚宗,順陽人,車騎將軍泰少子也。母如廁產之,額為磚所傷,故以磚為小字。出繼從伯弘之,襲封武興縣五等侯。
  • 4.    《南史》 曄,字蔚宗,母如廁產之,額為磚所傷,故以磚為小字。出繼從伯弘之,後襲封武興縣五等侯。
  • 5.    《宋書·卷六十九》: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年十七,州闢主簿,不就。高祖相國掾......尋召為秘書丞,父憂去職。服終,為徵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軍還......遷尚書吏部郎。
  • 6.    《宋書·卷六十九》: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將葬,祖夕,僚故並集東府。曄弟廣淵,時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曄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宿廣淵許,夜中酣飲,開北牖聽輓歌為樂。義康大怒,左遷曄宣城太守。
  • 7.    《宋書·卷六十九》: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
  • 8.    《南史》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至於屈伸榮辱之際,未嘗不致意焉。
  • 9.    《宋書·卷六十九》:在郡數年,遷長沙王義欣鎮軍長史,加寧朔將軍。兄皓為宜都太守,嫡母隨皓在官。十六年,母亡,報之以疾,曄不時奔赴;及行,又攜妓妾自隨,為御史中丞劉損所奏。太祖愛其才,不罪也。
  • 10.    《宋書·卷六十九》:服闋,為始興王浚後軍長史,領南下邳太守。及浚為揚州,未親政事,悉以委曄。尋遷左衞將軍、太子詹事。
  • 11.    《宋書·卷六十九》:曄長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須。善彈琵琶,能為新聲。上欲聞之,屢諷以微旨,曄偽若不曉,終不肯為上彈。上嘗宴飲歡適,謂曄曰:“我欲歌,卿可彈。”曄乃奉旨。上歌既畢,曄亦止弦。
  • 12.    撰《和香方》,其序之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沈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粘濕。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木奈〉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此序所言,悉以比類朝士:"麝本多忌",比庾炳之;"零藿虛燥",比何尚之;"詹唐粘濕",比沈演之;"棗膏昏鈍",比羊玄保;"甲煎淺俗",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慧琳道人;"沈實易和",以自比也。
  • 13.    《宋書·卷六十九》:熙先父默之為廣州刺史,以贓貨得罪下廷尉,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保持之,故得免。及義康被黜,熙先密懷報效。
  • 14.    《宋書·卷六十九》:綜父述亦為義康所遇,綜弟約又是義康女夫,故太祖使綜隨從南上,既為熙先所獎説,亦有酬報之心。
  • 15.    《宋書·卷六十九》:初,魯國孔熙先博學有縱橫才志......熙先父默之......下廷尉...義康保持之......熙...以曄意志不滿,欲引之...乃傾身事綜...綜乃引熙先與曄為數......曄遂......申莫逆之好。
  • 16.    《宋書·卷六十九》:曄累經義康府佐,見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離。綜為義康大將軍記室參軍,隨鎮豫章。綜還,申義康意於曄,求解晚隙,復敦往好。
  • 17.    《宋書·卷六十九》:承祖南下,申義康意於蕭思話及曄,雲:
  • 18.    《宋書·卷六十九》:始以微言動曄,曄不回,熙先乃極辭譬説。曄素有閨庭論議,朝野所知,故門胄雖華,而國家不與姻娶。熙先因以此激之曰:
  • 19.    《宋書·卷六十九》:熙先素善天文,雲:“太祖必以非道晏駕,當由骨肉相殘。江州應出天子。”以為義康當之。
  • 20.    《宋書·卷六十九》:法靜尼南上,熙先遣婢採藻隨之,付以箋書,陳説圖讖。
  • 21.    《宋書·卷六十九》:有法略道人,先為義康所供養,粗被知待;又有王國寺法靜尼亦出入義康家內,皆感激舊恩,規相拯拔,並與熙先往來。使法略罷道,本姓孫,改名景玄,以為臧質寧遠參軍。
  • 22.    《宋書·臧質傳》:與范曄、徐湛之等厚善,曄謀反,量質必與之同,會事發,復為建威將軍、義興太守。
  • 23.    《宋書·卷六十九》:熙先善於治病,兼能診脈。法靜尼妹夫許耀,領隊在台,宿衞殿省。嘗有病,因法靜尼就熙先乞治,為合湯一劑,耀疾即損。耀自往酬謝,因成周旋。熙先以耀膽幹可施,深相待結,因告逆謀,耀許為內應。
  • 24.    《宋書·卷六十九》:大將軍府史仲承祖,義康舊所信念,屢銜命下都,亦潛結腹心,規有異志。聞熙先有誠,密相結納。
  • 25.    《宋書·卷六十九》:丹陽尹徐湛之,素為義康所愛,雖為舅甥,恩過子弟,承祖因此結事湛之,告以密計。
  • 26.    《宋書·卷六十九》:湛之又謂曄等:“臧質見與異常,歲內當還,已報質,悉攜門生義故,其亦當解人此旨,故應得健兒數百。質與蕭思話款密,當仗要之,二人並受大將軍眷遇,必無異同。思話三州義故眾力,亦不減質。郡中文武,及合諸處偵邏,亦當不減千人。不憂兵力不足,但當勿失機耳。”
  • 27.    《宋書·卷六十九》:乃略相署置,湛之為撫軍將軍、揚州刺史,曄中軍將軍、南徐州刺史,熙先左衞將軍,其餘皆有選擬。凡素所不善及不附義康者,又有別簿,併入死目。
  • 28.    《宋書·卷六十九》:熙先以既為大事,宜須義康意旨,曄乃作義康與湛之書,宣示同黨曰:......可以吾意宣示眾賢,若能同心奮發,族裂逆黨,豈非功均創業,重造宋室乎!......處分之要,委之羣賢.....
  • 29.    《宋書·卷六十九》:二十二年九月,徵北將軍衡陽王義季、右將軍南平王鑠出鎮,上於武帳岡祖道,曄等期以其日為亂,而差互不得發。
  • 30.    《宋書·卷六十九》:於十一月,徐湛之上表曰:“臣與范曄,本無素舊...比年以來,意態轉見...譏謗聖時...兼雲人情樂亂...並説臣論議轉惡,全身為難...於是悉出檄書、選事、及同惡人名、手墨翰跡,謹封上呈,兇悖之甚,古今罕比。由臣暗於交士,聞此逆謀,臨啓震惶,荒情無措。”
  • 31.    《宋書·卷六十九》:詔曰:“湛之表如此,良可駭惋。曄素無行檢,少負瑕釁,但以才藝可施,故收其所長,頻加榮爵,遂參清顯。而險利之性,有過溪壑,不識恩遇,猶懷怨憤。每存容養,冀能悛革,不謂同惡相濟,狂悖至此。便可收掩,依法窮詰。”
  • 32.    《宋書·卷六十九》:其夜,先呼曄及朝臣集華林東閣,止於客省。先已於外收綜及熙先兄弟,並皆款服。於時上在延賢堂,遣使問曄曰:
  • 33.    《宋書·卷六十九》:其夜,上使尚書僕射何尚之視之,問曰:“卿事何得至此?”曄曰:“君謂是何?”尚之曰:“卿自應解。”曄曰:“外人傳庾尚書見憎,計與之無惡。謀遂之事,聞孔熙先説此,輕其小兒,不以經意。今忽受責,方覺為罪。君方以道佐世,使天下無冤。弟就死之後,猶望君照此心也。”
  • 34.    《宋書·卷六十九》:明日,仗士送曄付廷尉,入獄,問徐丹陽所在,然後知為湛之所發。
  • 35.    《宋書·卷六十九》:曄在獄,與綜及熙先異處,乃稱疾求移考堂,欲近綜等。見聽,與綜等果得隔壁。遙問綜曰:"始被收時,疑誰所告?"綜雲:"不知。"曄曰:"乃是徐童。"童,徐湛之小名仙童也。在獄為詩曰:"禍福本無兆,性命歸有極。必至定前期,誰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來緣忄畫無識。好醜共一丘,何足異枉直。豈論東陵上,寧辨首山側。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復即。"
  • 36.    《宋書·卷六十九》:曄本意謂入獄便死,而上窮治其獄,遂經二旬,曄更有生望。獄吏因戲之曰:"外傳詹事或當長系。"曄聞之驚喜,綜、熙先笑之曰:"詹事當前共疇昔事時,無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躍馬顧盼,自以為一世之雄。而今擾攘紛紜,畏死乃爾。設令今時賜以性命,人臣圖主,何顏可以生存?"曄謂衞獄將曰:"惜哉!薶如此人。"將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曄曰:"大將言是也。"
  • 37.    《宋書·卷六十九》:藹子魯連,吳興昭公主外孫,請全生命,亦得遠徙,世祖即位得還。
  • 38.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
  • 39.    翟林東等.二十五史隨話: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 40.    劉知幾《史通·補註》
  • 41.    郭雪峯.范曄及其《後漢書》文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9月
  • 42.    後漢書·卷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1]
  • 43.    後漢書·卷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1]
  • 44.    後漢書·卷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1]
  • 45.    瞿林東、李珍 .范曄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 46.    《隋書·經籍志》:《後漢書》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曄撰),《後漢書贊論》四卷(范曄撰),《漢書纘》十八卷(范曄撰),《范曄上香方》一卷,《范曄集》十五卷
  • 47.    《舊唐書·卷四十七·志二十七》:《後漢書》九十二卷,《後漢書論贊》五卷,《後漢書纘》十三卷,《百官階次》一卷,《齊職儀》五十卷
  • 48.    《藝文類聚·卷90》:宋范曄詩序曰:客有寄餘雙鵠者,其一揚翰皎潔,響逸九皋,其一翅折志衰,自視缺然,餘因嘆玩之,遂為之詩。
  • 49.    梁·蕭統《昭明文選·卷二十》:《樂遊應詔詩一首》(範蔚宗)
  • 50.    《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1]
  • 51.    《後漢書注補志序》
  • 52.    參見《史通》的《書事篇》和《補註篇》
  • 53.    邵晉涵《南江文鈔》卷三《後漢書提要》
  • 54.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序》
  • 55.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 56.    程千帆.閒堂文藪:齊魯書社,1984年:156頁
  • 57.    《宋書·卷六十九》:曄性精微有思致,觸類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損制度,世人皆法學之。
  • 58.    桑葉按:範縝相關史料見《南史》和《梁書》,亦可參閲百科人物介紹。
  • 59.    《宋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1]
  • 60.    胡敬署,陳有進,王富仁等主編.文學百科大辭典.北京:華齡出版社.1991.第184頁
  • 61.    范曄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9-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