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寬誠

(香港中華總商會原會長)

鎖定
王寬誠(1907年6月-1986年12月3日),又名王文俠,浙江寧波人。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創辦人,香港中華總商會原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工商界愛國愛港的優秀代表。 [1] 
王寬誠推動建立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四化”服務委員會,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為香港工商界人士參與內地改革開放搭建平台。出資創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支持國家選派留學生,培養高科技人才。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工作。編號第465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寬誠星”。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寬誠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支持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香港工商界優秀代表。 [2] 
中文名
王寬誠
別    名
王文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7年6月
逝世日期
1986年12月
職    業
實業家
主要成就
榮獲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稱號
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出生地
浙江寧波

王寬誠人物生平

王寬誠
王寬誠(3張)
早年在寧波經營國內口岸貿易、金融及輕工業。1932年任寧波太豐麪粉廠採購主任。
1935年在江東泥堰頭與人合營維大鼎記麪粉號,任經理。未及兩年,擴設分號6家。
1937到上海開設維大洋行,經營麪粉、罐頭食品、呢絨、木材等內外貿易,與人合營通合地產公司、祥泰輪船公司、中國鍾廠。
抗戰爆發後,認購公債法幣22萬元,並投資開張中國國貨公司。日軍佔領租界後,轉移100餘萬元資產至重慶。
抗戰勝利後返滬,改維大洋行為維大華行,設分公司於香港、倫敦、紐約等地。
1947遷居香港,設立維大洋行(香港)有限公司,隨後設立幸福企業有限公司及數十家有限公司,經營金融、地產建築、船務、國內外貿易、百貨、食品、木材加工等業務。
1949年應邀參加開國大典。後認購人民政府勝利折實公債21萬份。
歷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副會長、當然永遠榮譽會長,兼香港、澳門10餘家公司、機構名譽會長、董事、主席等職。新中國成立後,王寬誠先生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暨南大學副董事長,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務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此外他還在內地20餘個機構兼任董事、理事、顧問。

王寬誠人物榮譽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寬誠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支持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香港工商界優秀代表。 [2] 

王寬誠人物故事

王寬誠先生曾為支持抗美援朝捐獻一架飛機等有關物資。
王寬誠 王寬誠
王寬誠先生關心內地及香港教育事業社會福利事業,幾十年來,先後捐款支持香港及內地20餘所學校或社團,包括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等單位。1963年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創建寧波東恩中學、小學,1980年與俞佐宸一起倡議成立甬港聯誼會,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後任名譽會長,1984年捐資建東恩中學寬誠實驗樓,設寬誠獎學金。捐百萬元助建浙江樹人大學。又資助上海工商學院、廣東暨南大學等。1985年又出資1億美元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王寬誠先生為發展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 1986年8月,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月,王寬誠還不顧80歲高齡和旅途勞頓,帶領港澳委員20餘人前往新疆、陝西、甘肅等省考察,並提出發展西北地區的許多有益建議。歷任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第五屆執行委員,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上海工商學院校董會名譽主席,廣東暨南大學校董事會副董事長,福建華僑大學第一、二屆董事會副董事長,寧波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等職。擁護“一國兩制”,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王寬誠先生對事業兢兢業業、艱苦奮鬥;對朋友、對同事寬厚真誠,樂於施善,慷慨助人;對自己節儉樸素,從不寬懈。在國際國內贏得了崇高的信譽。王寬誠先生的一生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並獲得巨大成就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一生。臨終還説:“我歲數大了,就是想為國家多做貢獻,其他無所掛念”。
1986年1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89年4月22日上午,王寬誠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寧波市郊風景秀麗的東錢湖畔。 [3] 

王寬誠履歷

1907年父王啓芳為一小商行負責人。寬誠8歲入私塾讀書,讀完小學就去當學徒,先後在錢行、麪粉廠工作。1932年25歲,應聘為太豐麪粉廠採購主任。興利除弊,令該廠營業蒸蒸日上。
王寬誠 王寬誠
1935年28歲,與寧波富商合資開設維大鼎記麪粉號。鋭意經營,發展迅速,漸執寧波面粉業之牛耳。1937年在寧波打穩基礎後,三月轉向上海發展。在上海開設“維大華行”,後為適應當時環境而改名“維大洋行”,經營麪粉、木材、罐頭食品等生意。另外也經銷美國炮台牌面粉,開辦外貿業務。後來又拓展銀行及地產業。在1938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夕,國內大城市糧食緊張,上海被稱為“孤島”。“維大洋行”為上海、華北地區糧商定購了大量加拿大、美國麪粉,年達數十萬噸(整船包運),取代了傳統的洋商,緩解了若干大城市的糧荒。直至日軍入佔租界,始中止此項國際貿。1941年日軍侵佔上海,王寬誠的業務全部退入大後方重慶。1945年戰爭結束,10月返上海,重整“維大洋行”業務。加強對外貿易,經營各類進出業務。
1947年7月,從上海到香港發展。購入一批地皮,發展大型物業。在香港陸續擴展各項業務,成立幸福企業集團等多家有限公司。其後又在美國、加拿大等地開展投資。1949年應邀率領“香港觀禮代表團”,赴北京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1950年中國抗美援朝時期,捐獻飛機一架,帶動各界人士紛紛響應上海市長號召,出售香港房地產,集資500餘萬港元,購買國內所需物資運入上海。1951年為推動北京旅遊業發展,集資興建一流設施的北京新僑飯店,任首屆董事長。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二屆特邀委員。1959年及1964年先後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57年任香港香島中學名譽董事長。
1958年任香港中華總商會第二十一屆副會長,以後歷任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九、三十及三十一屆副會長以及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二及三十三屆會長,1985年任當然永遠榮譽會長。1959年任中藝(香港)有限公司首屆董事長;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後為永遠名譽會長。1961年投資船務運輸業,為當時內地通往世界各國打開了一道海上門户。1963年及1967年分別赴荷蘭及日本接收訂造之遠洋輪船。
王寬誠 王寬誠
1962年捐資在寧波興建中小學各一家,定名“東恩”。東恩中學後發展為一家設備先進的完全中學,主要有寬誠教學樓與寬誠圖書樓兩座大樓。在東恩中學設有“王寬誠獎學金”。1963年捐款協助廣東暨南大學重建,任第一屆董事會副董事長。1965年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董。1975年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為配合國內開放政策,積極參與投資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投資公司,並任第一屆常務董事。1980年赴美國和加拿大考察,並在美、加發展地產業務。同年任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浙江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名譽董事長,安徽國際信託投資服務公司名譽董事長,福建華僑大學第一屆董事會董事。
1980年創立香港甬港聯誼會,為推動寧波建設而努力。任第一、二、三屆會長。1986年任永遠名譽會長。1981年任澳門東亞大學校董,捐款資助該校建立圖書館。1982年任紀念宋慶齡國家名譽主席基金會理事,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1983年任上海市信託投資公司常務董事,廣東省僑聯會獎勵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4年任上海市工商聯顧問,中華全國工商聯第五屆執行委員,寧波市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名譽董事長。1985年任滬港經濟發展協會名譽會長,上海工商學院校董會名譽主席,上海愛僑肢殘者福利中心名譽理事,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鑑理事會港澳地區顧問,寧波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北京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校董,上海工業大學名譽校務委員。
1985年出資1億美元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致力國家教育事業,培育高級科技人才。任基金會首屆董事會主席。1986年任浙江樹人大學名譽董事長,寧波旅港同鄉會名譽會長,中國老年曆史研究會顧問。198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12月3日逝世於北京,享年80歲。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500餘人前往醫院向遺體告別,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89年4月,他的骨灰由親屬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浙江寧波風景秀麗的東錢湖畔安葬。他的事業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等工作,由他的後人繼承,並按照他的意願繼續發揚光大。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4651號小行星,在1998年10月5日獲得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王寬誠星”,以紀念他一生對中國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的貢獻。

王寬誠事業軌跡

王寬誠開拓局面

王寬誠 王寬誠
1932年,王寬誠應聘任寧波太豐麪粉廠採購主任,該廠由於他的創議改革,營業蒸蒸日上。從而取得甬上胡、陳兩家殷實富户的信賴和支持,於1935年在寧波泥堰頭合資開設維大鼎記麪粉號,自任經理。他對待職工,唯才取人,訂立各項規章制度,賞罰有度,職工樂為其用。不出二年,維大鼎記號在市區及餘姚鎮海慈溪各設有分號共六家,已執當時寧波地區麪粉業的牛耳了。他每天下午4時來到本分號,查考一天來的業務情況,並安排指點第二天的工作,對於困難的問題,必提示有效的解決辦法。
他在寧波既然打開了局面,獲得了一定的利潤,具有穩當的事業基礎之後,便醖釀面向外埠發展。於是在1937年春收縮了寧波部分分號,走出寧波開始轉向上海擴展業務,遂從中等城市投入了大城市。1937年3月,王寬誠在上海泗涇路30號掛出了“維大華行”的牌號。所經營的貨物除麪粉外,還有罐頭食品、呢絨、木材等,麪粉業務增加了經銷加拿大炮台牌面粉,這時已開始內銷兼外貿了。
接着,他又與人合資開設通合成地產公司、祥泰輪船公司。特別是與實業鉅子李康年合作開設中國鍾廠,身任經理,製出高質量的“三五”牌枱鐘,蜚聲國內外。

王寬誠積極應對

不久,上海淪陷,王寬誠調集百餘萬元資金,退入大後方重慶。暫時採取穩健方針,不做有風險的運輸等行業,同時廣泛結交了當地的金融界上層人物。他在抗戰勝利已快在望的時候,又作好了調集外匯資金的準備。1945年10月,他自重慶飛返上海,立即投入重整旗鼓的緊張行動,首先把維大華行遷址於江西路漢彌頓大廈,改名為維大洋行,規模隨之擴大。通過新交舊雨的關係,先經營各類進出口業務。單就進口木材一項,獲利甚豐。接着又增加建築材料、麪粉、肥田粉的貿易。隨着業務的不斷興盛,漢彌頓大廈的行址已顯得侷促,乃遷至廣東路五號十間門面的另一大廈。那時外商洋行對維大擁有雄厚的資力和興旺的業務引起注意,接着也就刮目相待了。
1946年7月,國共談判破裂,王寬誠預感到在國內經商前途渺茫,決定另闢蹊徑,經過一年的籌劃,在1947年7月踏上另一征途——香港。

王寬誠香港發展

先期設在香港的維大洋行從此擴展營業,先是在新界購進一批地皮,那時香港地價大大低於上海,有利於建築大廈,不過行業也很清淡。先生看準形勢,便在購進的地皮上建築高樓,一年工夫,1949初,幾十幢高樓便矗立了起來,定名為海國公寓。這時適值上海及江南部分地區已獲得解放,有的工商界人士轉入香港,海國公寓正適合他們的需要。維大洋行因此獲得了鉅額利益。
直至華南地區解放,香港人心浮動,港幣因而大幅度貶值。正當港幣乏人問津之際,王寬誠卻果斷地大量購進。不久,人民政府對香港的地位聲明尊重歷史和現實,這才使香港日趨穩定,隨之港幣回升,王寬誠乘機拋出,一下子增加了一筆巨大的資金。
兩次商戰勝利,轟動全港。與此同時,王寬誠又創立幸福企業有限公司及數十家其他有限公司,經營金融財務、地產建築、船務、百貨、食品等業務。後來又在美國、加拿大等地開展商務。王寬誠以其擁有的經濟實力,在港澳及海外工商業界中信譽卓著,接連被選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副會長,永遠榮譽會長。還在港澳十餘個機構兼任名譽會長、董事、主席等職。

王寬誠收購廢幣

王寬誠遠見卓識

王寬誠 王寬誠
王寬誠少年時曾在紙行當學徒,後來在香港神奇地拿錢買“紙”,拿“紙”變錢,不知是否與此有關。後來,王寬誠去了上海,經營麪粉業,並涉足口岸貿易、金融及輕工業,很快致富,於1937年在上海開設維大華行。抗戰爆發後,王寬誠將事業重心轉往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之後駐港日軍強迫市民使用“軍用票”,停止使用香港匯豐銀行發行的鈔票,港幣頓時形如廢紙。手上握有一些港幣的王寬誠問一個英國商人,將來日軍戰敗,英國人收回香港後,匯豐之前發行的鈔票是否還能流通。英國人説:“英國人最講信譽,匯豐鈔票,到時十足兑現,毫無疑問。”
王寬誠深以為然,立即委託他人藉口為某紙廠採購造紙原料,秘密收購港幣。三年多時間,王寬誠所購得的港幣,數以億計。

王寬誠揚眉吐氣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匯豐很快恢復營業,之前發行的港幣,恢復流通,而庫存的現鈔竟一時不夠供應,新鈔又來不及印刷。此時,王寬誠將這幾年按廢紙價收購的鉅額港幣乘機出手,收購了大量物資,立刻成為富豪。匯豐銀行見狀,便以股票換取了他手上的一部分港幣,並請他做董事和行政負責人。匯豐自咸豐同治年間在上海設立銀行,在中國已近百年,抗戰中,上海匯豐併入香港匯豐銀行。王寬誠高姿態進入匯豐,在當時是一件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事。

王寬誠最大贏家

王寬誠在資本市場上的傳奇經歷和歐洲鉅富羅斯切爾德家族靠滑鐵盧戰役迅速暴富如出一轍。滑鐵盧戰役的結果左右着倫敦股票交易所英國國債的價格,如果英國戰敗,那麼英國國債將不值一文,反之將飛漲。羅斯切爾德家族靠密佈歐洲的情報網,第一時間獲悉了戰役的結果——拿破崙戰敗。內森·羅斯切爾德立刻讓交易員大量拋售英國國債,由於國債被大量拋售,價格開始下跌,看到不斷下跌的國債,人們逐漸心理崩潰,跟着拋售,幾個小時後,英國國債的價格只剩原價的百分之五,此時,內森又讓交易員大量買進英國國債。兩天後,英國軍隊獲勝的消息才傳到倫敦,羅斯切爾德家族因持有大量的英國國債,已經成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有人估算,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滑鐵盧戰役之後的一兩天內賺到的錢就超過了拿破崙打十年戰爭的收穫。可以説羅斯切爾德是滑鐵盧戰役最大的贏家,也可以説,香港淪陷三年多,最大的贏家是王寬誠。

王寬誠慈善事業

雖然王寬誠以他精明的頭腦和對抗戰必勝的信心大發國難財,但他畢竟不是冷血之輩。1962年,王寬誠捐獻人民幣100萬元,在家鄉寧波創辦了東恩中學和東恩小學,並在家鄉特別設立了“王寬誠育才獎”。王寬誠捐資辦教育之舉開了現代“寧波幫”捐贈的先河。1985年王寬誠捐款1億美元設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並聘請專家教授組成委員會,對申請者進行嚴格考試,分批送到英美留學,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王寬誠涉足的行業還有地產、船務、百貨、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

王寬誠愛國義舉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維大洋行仍照樣正常營業,所屬的工廠也維持生產,他本人常來往港、滬兩地。抗美援朝時,王寬誠一馬當先,捐獻一架飛機及其他有關物資,從而帶動各界愛國人士紛紛響應。不久,人民政府發行勝利折實公債,他首先認購7萬分,接着引起你追我趕熱潮,他也追認達到21萬分,由於國內資金不敷,特從香港調入外匯(相當於黃金2000兩的數額)。當時上海各報均有報導,並登了他的照相。他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相邀去東北老解放區觀光。返港後,他的東北見聞被髮表在港報上,使香港同胞對新中國的情況有了真實的初步瞭解。
王寬誠關心內地及香港教育事業和福利事業,幾十年來,他捐款支持香港及內地二十餘所學校或社團,包括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等單位。1985年又出資1億美元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為國家培養人才(出國留學生)。初步方案是:1億美元基金不動,以其利息作為貸學金(年利息平時為13.5%,浮動時可達16.5%,約合1350萬美元),暫定出國留學生名額為50。如果留學生學成歸國報效祖國,貸學金可以減免,甚至可完全免還。但學成留在國外而不歸的,則要如數歸還。王寬誠對此曾説:“這樣既有約束,又不致人才外流,而且我這個基金會是不動本金的,就可以世世代代的辦下去,如積有餘款還可擴大。”學生是經過自願報名、嚴格考試、毫不徇情而錄取的,在全國重點省、市招考應試。他對所謂“重點”的説法又為親友的提問解釋説:“所謂‘重點’不是側重故鄉寧波,名額是全國各省市皆照顧的,只要是真才實學,不限地區,誰都可以應試、錄取,包括台灣在內,現在我們正在趨向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一個偉大進程,如從這樣的民間渠道來溝通,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 在“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成立後回港途經杭州時,還贊助100萬人民幣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興辦樹人大學。1986年8月,他還不顧八十高齡,風塵僕僕,帶領了全國政協港澳委員20餘人往西北考察,從陝西、甘肅到新疆,對工廠、學校、國防工業、革命遺址、文物古蹟、邊境口岸、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等,他莫不饒有興趣。此行橫貫高原,歷經34個地點,歷時20天。他把考察後的感受在各個招待會上坦率抒發觀感。

王寬誠家鄉深情

早在60年代初回到寧波時王寬誠就打算辦學、辦醫院。1962年即捐資人民幣100萬元,興辦中、小學各一所,定校名為“東恩”。東恩中學設在市區,“文化大革命”前曾在鄞西鳳岙橫街頭新建校舍。十年動亂過後,鄉間新校舍雖建成,但時過境遷,東恩中學仍留原地碶閘街教學。1985年10月,王寬誠再次到家鄉訪問,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東恩中學“寬誠教育樓”落成典禮,親手將他所設的獎學金頒發給每個優秀學生。此外,他還籌集資金支持寧波華僑飯店和甬港飯店的建設。
1980年初,他親筆寫信向當時寧波市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俞佐宸提出,為聯絡在香港和海外的寧波同鄉共同建設寧波,倡議甬、港兩地成立“甬港聯誼會”。這個創舉立刻受到省、市的重視和讚許。隨後他便滿腔熱情地來往甬港之間,為聯誼會的建立奔波、操勞,做了不少動員、聯絡、籌款等工作。同年秋,寧波、香港分別成立”“甬港聯誼會”,他並被推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俞佐宸擔任寧波甬港聯誼會會長。當年!0月31日寧波甬港聯誼會成立時,王寬誠親自率領香港甬港聯誼會知名人士30餘人組成的代表團專程蒞臨寧波祝賀。這是寬誠先生增進港甬兩地經濟聯繫和民間交往,發動港澳和海外“寧波幫”支援家鄉建設的一個創舉。甬港聯誼會成立後,為發展甬港兩地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為香港和海外寧波籍人士回鄉旅遊、探親、觀光,支持發展家鄉的教育、衞生、福利等各項事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寬誠作風見聞

王寬誠個人生活作風一貫勤儉樸素,衣飾整潔,不吸煙、不喝酒,語音爽朗,起居從不寬懈。作事秉公、認真負責。早年任寧波太豐麪粉廠採購主任時,有優裕的佣金收入可歸己,是一個美缺,可是他卻不願享受,反而認為那是陳規陋習,必須自我革除,並建議厂部推行一套新的工作制度。
王寬誠出任維大鼎記麪粉號經理後,開始實行自己的經商理想。首先是注意用人問題,他用人不講情面,以才取人。練習生(王寬誠改稱學徒為練習生)進店,取消拜師儀式,不訂明三年學期,如工作優良,六個月後即可提前升為職員。訂有嚴格的責任制度,賞罰有度。各項報表一律在每天收市前一小時,彙總經理室,經理審閲無誤後,遂指示次日營業要點。如遇店內急需某項人員,則不惜出高薪聘請。不到兩年維大號便得到發展。到了年終,設宴招待全體職工,利潤獲得多的分號人員讓坐首席。紅利分三等、九級,特優的人員由他親授紅包。
自上海經商以來,他很注意國內外市場信息,抓緊進貨,又迅速銷售。他經營作風果斷,一有盈利把握,即全部投入自有資金,再進行押款、貸款,不打無把握的冒險仗。他居住在香港也不擺闊氣、不講排場;坐車也屬平常型號;飲食只要可口,不求高級。他最厭惡浪費,在寧波設家宴時,一再告誡辦事人員,單求經濟實惠,不講形式,他自己面前只備了二小盆鄉土小菜,吃得津津有味。對己處處精打細算,待人平易可近,素昧平生的人有所求教,他多於百忙中親筆作答。例如有一龐姓大學畢業生希望自費出國深造,但無力負擔,王寬誠得知他品學兼優,又通過在寧波的親屬瞭解實際情況證實,便出資幫助他出國,還安排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口入學。對親友中子女無力升學的,貧病乏醫的,也願承擔資助。但他助人有一個宗旨,不論是哪一個至愛親朋若索消費物品,或思長期依賴,貪得無厭,則一概婉拒,並諄諄教導:人貴自力更生,奮發自強。
他自己生活儉約,待客卻很講究,如各省市團體去港訪問,多邀請宴敍,有時還把家藏十餘年醇酒享客,而自己卻滴酒不進,尤其是對家鄉去的人更親切熱情。1984年6月,王寬誠在華僑飯店設宴,曾説:“……財產遺留給子女是最愚蠢的行為,我年將八旬,趁我還精力不衰的晚年,願為培養人才方面多做些事……”

王寬誠基金會

王寬誠創立

王寬誠塑像 王寬誠塑像
1985年,王寬誠先生出資一億美元,在香港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目的在為中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對中國大陸、台灣及港澳學者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及學術交流提供資助。基金會董事會首任主席由王寬誠先生擔任。

王寬誠宗旨

基金會按“以有限的資金辦更有效益的事”之原則為國家培養高級科技人才。除用於培養人才的直接費用外,不考慮提供資金用於建造樓、堂、館、所,購置儀器設備,印刷、出版等與培訓人才無直接關係的方式、方法。

王寬誠攻讀博士

(一)凡在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的中國籍人士,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獲得國外著名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並獲得大學免收學費的獎學金,託福成績在600分或以上,或具同等英語水平者,可向基金會申請貸學金。經基金會核准後,將提供單程國際機票及最多3年在學的生活費。生活費金額由基金會參考國家公派生標準及國外同類獎學金標準而釐定。
基金會採用貸學金形式的原因,是鼓勵留學生學成回國工作。凡學業期滿後即回國工作,經所在單位證明已作出了貢獻者,即可視為已盡了還款責任。倘有學成不歸者,則須照章還款。學成後在國外工作了若干時間,再回國工作,則按其在國外工作所得的百分之十還款。
(二)英國牛津大學基金會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設立博士學位貸學金。每年由牛津大學推薦3名已獲該校錄取攻讀博士學位、且由該校提供獎學金支付學費的中國學生。經基金會同意後,即提供單程國際機票及為期最多三年之生活費。生活費數目與基金會一般貸學金學生之標準相同。
(三)英國倫敦大學
① 基金會在倫敦大學成員學院--倫敦英皇學院設立博士獎學金,每年由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向倫敦英皇學院推薦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該學院選錄後再向基金會推薦,經基金會同意後執行。每年5個名額。學生生活費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提供,基金會及英聯邦外事處(由倫敦英皇學院聯繫)平均分擔為期最多3年之學費。
② 基金會又委託倫敦英皇學院管理,在倫敦大學其他學院提供貸學金,每年5個名額,資助中國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有關學院推薦已獲英國“海外留學生獎學金”支付部分學費的學生,經基金會核准後,由基金會提供單程國際機票及為期最多3年在學生活費之貸學金,其生活費金額按上述一、(一)節釐定。英聯邦外事處則提供海外留學生獎學金及實際所需學費之間的差額。

王寬誠博士後

基金會設立博士後研究獎學金,申請者須具有博士學位、副教授或同等學歷之職稱,並與中國科學院或歐美國家的大學或科研機構有具體合作研究計劃。資助為期二至十二個月。
(一)中國科學院
① 基金會在中國科學院設立“中國科學院王寬誠科研獎金”。凡在國外已獲博士學位的優秀中國留學人員、具有博士學位、副教授或以上職稱而有突出成就的華僑、外籍華人學者或技術專家,獲得中國科學院所屬科研單位邀請者,均有資格申請此項科研獎金。
此獎金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評選,然後將名單交基金會確認生效。
現時每年資助12名在國外的優秀科技人員到中國科學院進行為期12個月的科研活動。在資助數額不變的前提下,其名額和月數可作靈活安排,但最短科研期限不少於二個月。
資助包括生活費、國內外旅費、定額科研經費及參加公費醫療等費用。
② 基金會又在中國科學院設立“中國科學院王寬誠博士後工作獎勵基金”。凡在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和院校博士後流動站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均有資格申請此項獎金。
此獎金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評選,然後將名單交基金會確認生效。
獲獎者可得到一次性獎金2萬元人民幣。該獎金由獲獎者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自行支配使用。
(二) (英國)皇家學會 法國科研中心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
基金會與上述著名歐洲學術機構合作,設立下列五項獎學金,用於資助中國內地學者前往英國、法國、德國等地之高等學府及科研機構進行為期2至12個月之博士後研究。
(1)王寬誠(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資助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每年提供120人月之科研獎學金。
(2)王寬誠法國科研中心獎學金:資助進行自然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每年提供120人月之科研獎學金。
(3)王寬誠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獎學金:資助進行自然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每年提供120人月之科研獎學金。
以上三項獎學金之申請者須具有副教授或同等或以上之職稱,並與英、法、德等國家的大學或科研機構有具體合作計劃。獎學金主要提供生活費及歐洲境內交通費,以及參加學術會議補助、定額研究經費補助。學者須自行負擔國際旅費。
(4)王寬誠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獎學金:資助學者到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進行數學、理論物理分子生物學及與該等領域有關之科學研究。每年提供12人月之科研獎學金。申請者須具有副教授或同等或以上之職稱。獎學金提供生活費、歐洲境內交通費。學者往返國際旅費由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提供。
上述各項獎學金,在數額不變的前提下,其名額、月數可作相應變更,但最短科研期限不少於2個月。

王寬誠學術交流

為促進國內外、港、澳、台學者之學術交流,以提高科學水平,基金會與國內有關學術機構合作,通過不同的渠道,資助國內學者出國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在香港和國內兩地舉辦學術講座以及資助國內及香港院校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一) 由中國教育部安排的項目
① 資助由內地院校申請、經中國教育部推薦、其學術論文被國際主辦學術機構接納並發表之內地院校學者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基金會支付出國學者來回國際旅費、大會註冊費及生活費。
② 資助由中國教育部推薦、國內院校安排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作學術交流。基金會支付學者來回國際機票及生活費。
③ 資助由中國教育部推薦之國內有關院校、學術機構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由中國教育部安排之項目,資助金額(包括旅費及生活費)由中國教育部按國家標準釐定並向基金會推薦,經基金會同意後執行。申請者請與中國教育部港澳台辦公室聯繫。地址:中國北京西單大木倉衚衕37號中國教育部港澳台辦公室(郵編:100816)。
(二) 由中國科學院安排的項目
① 資助由中國科學院推薦、其學術論文被國際主辦學術機構接納並發表之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和院校的研究人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基金會支付出國學者之來回國際機票、大會註冊費及生活費。
② 資助由中國科學院推薦之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和院校的研究人員出國作“高級訪問學者”,與國外有關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基金會支付來回國際機票及生活費。
由中國科學院安排之項目,旅費及生活費金額由中國科學院參考國家公派學者標準釐定而向基金會推薦,經基金會同意後執行。申請者請與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聯繫。地址:中國北京三里河路52號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郵編:100864)。
(三) 由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安排的項目
① 資助由錢偉長教授安排、國內院校推薦之學者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接受資助學者須有學術論文被有關國際學術會議機構接納並發表。基金會支付出國學者之來回國際機票、大會註冊費及生活費。
② 資助由錢偉長教授安排、國內及香港院校所推薦之學者,在國內及香港、澳門舉辦為期半月之學術講座。資助費用包括旅費及生活費。
由錢偉長教授安排之項目,均由錢教授根據國家標準及國際情況推薦釐定資助額,經基金會同意後執行。
(四) 與香港院校合作的項目
贊助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到香港參加各大學所舉辦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有關院校事先與基金會協商,詳細列出會議之性質、內容及擬邀請國內學者人數、姓名、職稱、預算等,經基金會考慮同意後,提供贊助。
贊助額為國內若干受邀請學者參加會議之旅費、生活費及註冊費(三項之全部或部分費用)。數額由基金會按該年度財政預算及申請項目多少而釐定。
國內學者擬申請參加上述國際學術會議,請與上述各大學直接聯繫,經大學接受並推薦給基金會,由基金會考慮,同意後提供贊助。

王寬誠育才獎

基金會在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及寧波大學等設立“王寬誠育才獎”,每年獎勵優秀教授、講師及科研、管理人員。

王寬誠保險責任

基金會對所有資助項目,包括學者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作科學研究或學生攻讀博士學位等,除承擔所承諾之贊助費用外,不承擔任何其他責任。出國學者/學生在國外或往返學術機構/學校途中若遇突發事件,不論是政治的或經濟的,概與基金會無涉。基金會不再支付任何費用。學者/學生所在單位在其出國前須用書面形式確認上述規定,此為資助出國的一項必要條件。為安全起見,出國前須要求國際學術會議/科研機構代購旅行全過程的意外及醫療保險,如出國前未購保險,則一切責任自負,基金會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