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扁食

鎖定
扁食不同於餛飩。扁食與餃子大致相同。扁食是中國的一道民間傳統麪食,用薄面皮包肉餡兒,下鍋後煮熟,食用時一般帶湯。扁食分為肉餡與素餡,素餡稱為素扁食 [3] 
扁食,在北方方言區、閩語區等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具體做法也各有差異 [1-2] 
中文名
扁食
外文名
Bian Shi
分    類
麪食
口    味
嫩、香、鹹、甜

扁食歷史起源

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
南北朝時期稱“餛飩”。
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
宋代稱為“角子”。
元代、明代稱為“扁食”。
清代稱為“餃子”。 [4] 

扁食漢朝匈奴之説

扁食 扁食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

扁食道教之説

扁食
扁食(3張)
另有一種説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吃餛飩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説,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扁食西施之説

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踐,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擱箸不食。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裏,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麪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裏一氽,點心便一隻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裏,加進鮮湯,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扁食稱呼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重慶:重慶稱抄手,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區萬州雲陽等地稱包面。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山東:有人也稱為水餃(濟寧地區稱呼)
安徽:皖南稱為“包袱”。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讀[?w?nd?n],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隨後放入雞湯、肉湯或者骨頭湯做成的湯料中,食用時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醬油。在上海餛飩中有時還會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浙江:台州臨海小吃,稱呼為扁食,形狀與餃子不同,餡中包含豆腐乾,胡蘿蔔,蝦皮等食材,豐簡由人。
台州臨海扁食
江西:俗稱清湯,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雲吞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粵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以餛飩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餛飩的皮以雞蛋及麪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廣東餛飩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摺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
福建:福州寧德南平三明,等地稱呼為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麪皮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與北方餛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餡上。“建郡扁肉”製作過程主要特點是“打肉”,與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肉質純淨,新鮮脆嫩。一般取凌晨宰的生豬新鮮腿純瘦肉,不得下水,製作不過午,將腿肉去除筋膜,順肉纖維橫切成較大塊狀或條狀,放在木墩上用木錘敲打,敲打時要掌握關鍵技巧,即將瘦肉豎打,這樣可保留肉纖維中水份,直至爛如綿、粘如糊,然後加適時小蘇打水、鹽、味精,用筷子攪成糊狀。包扁食的皮用麪粉和少許鹼水,打成薄皮,每張切成邊長7公分左右方塊,每個扁肉僅桂圓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狀。扁肉湯以豬骨頭在温火中熬出清湯,將扁肉放入清水鍋中煮開,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籬撈起,放入有醬油、新鮮豬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衝入沸清湯,撒上香葱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山西:山西中部及偏西地區老輩的叫法有扁食,現多稱為餃子、娟兒。
貴州:俗稱“餛飩”讀KúEN TUEN,白開水煮熟之後,沾辣椒水(辣椒,醬油,蒜,醋,香油,黃豆等)
台灣: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台灣,因此在台灣餛飩、雲吞、、扁肉、抄手等説法都很常見。台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台北市温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里餛飩(蔣經國常光顧),及南部屏東里港餛飩;內餡飽滿,清香可口,現已有真空包裝,行銷各地市場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湯、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餛飩據説由趙文富在里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民國30年,趙文富由從同鄉人學到餛飩做法。
日本:隨着廣東廚師,傳自中國廣東,沿廣州話發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雲呑”。
以上有關扁食的説法不夠準確。
參考資料
  • 1.    周磊.説“扁食”[J].語言研究,2004,(第4期).
  • 2.    張志春.從餃子稱謂的演變探析其意義世界.健康與文明——第三屆亞洲食學論壇(2013紹興). 2013
  • 3.    許石林. 舌尖上的文化 尚食志[M]. 2012
  • 4.    中國傳統特色食品:餃子——中新網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