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明

(福建省下轄地級市)

鎖定
三明市,福建省轄地級市,位於福建省西部和西北部,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東南鄰泉州市,西南接龍巖市,北傍南平市。截至2021年底,三明市轄2個區、1個縣級市、8個縣, [32]  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三明市常住人口為2486450人。 [23]  [33] 
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名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三明市)。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 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並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 [55]  三明物產豐饒,是福建主要產糧區、重點林區、旅遊區、革命老區和新興工業基地;又是全國的文明城市。 [53]  三明文化底藴厚重,是閩人之源、閩江之源、閩學之源、閩師之源,也是著名的客家祖地、紅土地,朱熹楊時羅從彥黃慎伊秉綬等歷史文化名人出生於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三明從事重要革命實踐。 [33] 
2021年,三明市地區生產總值(GDP)2953.47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5.09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503.35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1125.03億元,增長8.0% [29] 
中文名
三明市
行政區劃代碼
350400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福建省西部和西北部
面    積
22965 km²
下轄地區
2個區,1個縣級市,8個縣
政府駐地
三明市三元區新市北路412號5樓 [1] 
電話區號
0598
郵政編碼
365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486450 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23] 
著名景點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
金鐃山
桃源洞
機    場
三明沙縣機場
火車站
三明站三明北站三元區站三元西站
車牌代碼
閩G
地區生產總值
2953.47 億元(2021年)
市    花
三角梅迎春花
市    樹
黃花槐紅花紫荊

三明歷史沿革

三明
三明(25張)
三明境域,夏商時期屬揚州地,周代隸七閩地,戰國時期屬楚國地,秦漢時期屬閩中郡及揚州會稽郡東冶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以會稽南部都尉轄地置建安郡,轄建安等10縣(即今福建全省),並析建安縣東部地區置將樂縣,西部地區置綏安縣(含今泰寧、建寧縣地及寧化、明溪、清流部分地)。
晉朝,閩地增設晉安郡(轄境為閩西南及閩東沿海一帶),而原建安郡轄境縮減為全閩北地區。將樂縣、綏安縣均屬建安郡管轄。東晉太元四年(379年),改南平縣為延平縣。同年,在延平縣南鄉沙源地置沙戍堡。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綏安縣為綏城縣,隸屬關係及轄境不變;同時,沙皮堡升為沙村縣,是沙縣設縣之始。
南北朝將郡、縣制改為州、郡、縣三級制。南朝劉宋、南齊沿東晉建制,綏城、將樂、沙村3縣仍屬建安郡隸江州;梁普通六年(525年)隸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年)隸閩州;陳光大元年(567年)隸豐州。
隋朝實行“並小為大”原則,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二級制,大幅度裁減郡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安、晉安2郡,廢將樂、綏城2縣併入建安縣,隸泉州(治所即今福州)。隋開皇十二年(592年),以原邵武、綏城、將樂3縣地復置邵武縣,改屬撫州(今江西臨川)。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廢沙村縣。隋大業二年(606年),改泉州為閩州,翌年又改為建安郡,福建全境統屬建安郡管轄,下置閩縣、建安、南安、龍溪4縣,其他郡縣俱廢。三明境域仍屬建安縣管轄。
三明新景
三明新景(4張)
唐代改州、縣二級製為道、州、縣三級制。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州治從福州移至建安(今建甌)。武德四年,恢復沙村縣建制、改稱沙縣,隸建州。次年,綏城、將樂亦從邵武縣析出復置,同隸建州。武德七年(624年),將樂、綏城再度並人邵武縣,仍屬建州。武德八年(625年),在福建泉州設都督府領泉、建、豐三州,治所在泉州(今福州)。將樂、綏城又從邵武縣析出復置,屬建州。沙縣,又併入建安縣.到唐永徽六年(655年)恢復建制。此後1300多年。沙縣縣級建制不變。唐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州、縣大裁併,全國分10道。建州屬江南道,領建安、建陽、唐興(原吳興)、邵武、將樂、綏城6縣。貞觀三年(629年),廢將樂、綏城縣分別併入建安縣和邵武縣。至此綏城縣從改名至廢置,除併入建安縣3年,併入邵武縣29年,實際存在192年。上溯至其前身綏安縣的始置年份,共存在335年。唐乾封二年(667年),沙縣西部黃連峒地帶設黃連鎮。唐垂拱四年(688年),復從邵武、建安兩縣析出原綏城、將樂二縣地,重置將樂縣。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福州長史唐循忠檢得避役百姓三千餘户,奏請朝廷,升黃連鎮為黃連縣隸建州。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福建經略史唐修忠招撫尤溪流域山峒地帶的部落酋長高伏,率其屬民千餘户歸附唐朝。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置尤溪縣,隸福州。唐天寶元年(742年),黃連縣改為寧化縣,隸江南東道臨汀郡(汀州)。唐乾元二年(759年),福建都防禦使兼寧海軍董紛奏請,在原綏城縣地(即金城場地)分置歸化和黃連二鎮(今泰寧、建寧)。唐大曆十二年(777年),沙縣由建州改屬汀州。唐元和三年(808年),廢將樂縣,分別併入邵武、建安縣。唐元和五年(810年),將樂自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縣至唐元和五年(810年)間,曾先後三次併入邵武后又析出復置,仍屬建州。至此,三明地區保持縣級建制的有將樂縣、沙縣、尤溪縣、寧化縣。
三明市麒麟山
三明市麒麟山(20張)
五代十國的半個世紀中,中國歷史又進入大分裂,大混亂時期。福建先後為閩、殷、南唐、吳越各國所割據。後晉天福元年(942年),建州刺史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後晉天德三年(945年),升將樂縣為州,稱西鏞州。不久殷滅,南唐廢西鏞州,恢復將樂縣建制。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改黃連鎮為永安場,改歸化鎮為歸化場;析寧化縣東麻倉裏立清流驛。南唐保大六年(948年),升延平軍(今南平市)置劍州,尤溪縣由福州改隸劍州,沙縣由汀州改隸劍州。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升永安場為建寧縣,升歸化場為歸化縣。建寧、歸化從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合屬計698年,自此分治,各有固定縣界疆域。到五代末,三明地域屬劍州的有沙縣、寧化縣、尤溪縣,屬建州的有將樂縣、建寧縣、歸化縣。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制,基本承襲唐和五代的州、縣制(與州平列的有府、軍)。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歸化縣、建寧縣改隸邵武軍。宋元祐元年(1086年),歸化縣改名泰寧縣,隸屬如故。宋元符元年(1098年),福建提刑王祖道以長汀、寧化地處偏遠,難於政務為由,奏析寧化縣六團裏、長汀縣二團裏增置清流縣,隸汀州。到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又廢清流縣。
元朝設行省,下轄路、府、州、縣。元至元八年(1271年),復置清流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邵武軍改邵武路,南劍州改南劍路,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為延平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陳友定升為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統治全閩。元朝三明境域屬延平路有尤溪、沙縣,屬邵武路有泰寧、將樂、建寧縣;屬汀州路有清流縣、寧化縣。
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沙縣新嶺以南地,尤溪寶山以西地增置永安縣,隸延平府。明成化六年(1470年),汀州府同知程熙以“地境曠遠,民梗難治”為由,奏析寧化縣柳楊、下覺2裏(包括泰寧縣沂州)及清流縣歸上、歸下2裏,沙縣十九都沙陽裏,將樂縣的中和、興善二里,增置歸化縣(今明溪),明成化七年(1471年)乃成,隸汀州府。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延平府通判林元倫,御史白賁也以“山隘險阻,民多聚盜”為由,奏析尤溪縣十五都,永安縣一都,漳平縣十社,德化縣黃認一團,合置大田縣,隸延平府。明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巖集賢裏之東西洋和大田3圖永安4圖,置寧洋縣,隸漳州府。至此,三明境域已建立11個縣:其中隸延平府有沙縣、將樂縣、尤溪縣、永安縣、大田縣;隸汀州府有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隸邵武府有泰寧縣、建寧縣;隸漳州府有寧洋縣。
清代基本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轄九府二州,先後增設龍巖州、永春州和台灣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田縣改隸永春(直隸州)。翌年,寧洋改隸龍巖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府治為道治,並改廳、州為縣。福建全省分東、南、西、北四路,各路設觀察使署,以執行政事。三明境域分屬北、西、南三路觀察使署。民國三年(1914年),改路為道,福建全省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尤溪縣、建寧縣、永安縣統屬建安道;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寧洋縣統屬汀漳道;大田縣屬廈門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實行新的省、縣制,各縣直隸福建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歸化縣因與綏遠省歸化城同名,而改稱明溪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閩變”發生,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下轄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及福州、廈門特別市。今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尤溪縣、永安縣、泰寧縣、建寧縣屬延建省;清流縣、明溪縣、寧化縣、寧洋縣屬龍汀省;大田縣屬興泉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閩變”失敗,4省撤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7月,改組後的福建省政府實行行政區督察專員制,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尤溪屬第三區(稱南平專署);大田屬第四區(稱仙遊專署);永安、寧洋、清流、明溪、寧化屬第八區(稱長汀專署);將樂、泰寧、建寧屬第九區(稱邵武專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又將全省原劃分的10個行政督察區縮併為7個行政區。尤溪縣、永安縣、將樂縣、沙縣屬第二行政區;大田縣、寧洋縣屬第六行政區;寧化縣、明溪縣、清流縣、建寧縣、泰寧縣屬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省政府內遷永安。6月,省保安處、縣政人員訓練所、三青團等一些國民黨黨、政、軍機構相繼遷到三元、梅列。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為便於管理,福建省政府決定以三元鎮為中心,劃出萬餘人口之各鄉,成立∶元特種區,轄三元城關、列東、列西等地,仍視為沙縣境內之一部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於三元特種區轄境小,財政入不敷出.遂將原沙縣、永安、明溪三縣屬地各劃出部分並人三兒特種區,成立三元縣。全縣土地面積為1031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隸屬第二行政區。
民|過三十五年(1946年)9月,全省行政區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尤溪縣仍屬第二區(南平專署);寧化縣屬第七區(長汀專料):永安縣、寧洋縣、大田縣、清流縣、明溪縣、三元縣收屬第九區(永安專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又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安專署改稱第六區,三明境域各縣隸屬不變。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夏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分屬龍巖、永安、南平專署。
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縣設立省督察機關即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4月,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下轄三元縣、永安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寧洋縣、德化縣(同年10月27日劃歸晉江專區)。
1956年6月,永安專署撤銷。7月間,三元、明溪縣合併成立三明縣,隸屬南平專署。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寧洋縣(1956年7月9日國務院第34次會議決定撤銷)隸屬龍巖專區;大田縣隸屬晉江專區。
1958年4月,三明闢為重工業基地後即成立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為黨政合一機構,負責領導三明工業區的工業建設以及各項市政建設與管理工作,直屬省委、省人委領導,並與南平地委、行署雙重領導三明縣。
1959年2月,經中央批准,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與三明縣機構合併,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省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稱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市)。
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轄區為原明溪縣行政區域。同月,清流、寧化、永安3縣從龍巖專區劃歸三明市,轄區擴大為4縣。
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專署下轄三明市、三明縣、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1963年5月從晉江專區劃入)共計1市5縣。
1964年4月,三明縣恢復為原明溪縣名。
1967年3月,三明軍分區奉命介入地方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成立生產領導小組,負責維持三明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同年7月,福州軍區黨委決定成立三明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10月,成立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行使原地委、行署的全部職能。
1970年6月18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縣劃歸三明地區。三明轄區擴大為1市10縣。至此,三明區域正式形成。
1978年3月29 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不變。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同年5月,三明市區分置三元、梅列兩個縣級行政區。三明市實行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轄三元區、梅列區、永安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沙縣、尤溪縣大田縣。198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永安縣改為永安市(縣級市)。 [30-31] 
2021年2月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三明市梅列區、三元區,設立新的三明市三元區,以原梅列區、三元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三元區的行政區域;撤銷沙縣,設立三明市沙縣區,以原沙縣的行政區域為沙縣區的行政區域。 [2] 
2021年5月24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尤溪縣中仙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同意撤銷尤溪縣中仙鄉,設立尤溪縣中仙鎮,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不變。 [22] 

三明行政區劃

三明市地圖
截至2021年底,三明市轄2個區、1個縣級市、8個縣, [32]  三明市政府駐地為三元區高巖新村。
三明市行政區劃
縣(市、區)
鄉、鎮、街道辦事處
列東街道、列西街道、徐碧街道、城關街道、白沙街道、富興堡街道、荊西街道、陳大鎮、洋溪鎮、莘口鎮、巖前鎮、中村鄉
鳳崗街道、虯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
燕東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大湖鎮、曹遠鎮、洪田鎮、槐南鎮、上坪鄉、羅坊鄉、青水畲族鄉
城關鎮、梅仙鎮、西濱鎮、洋中鎮、新陽鎮、管前鎮、西城鎮、尤溪口鎮、坂面鎮、聯合鎮、中仙鎮、湯川鄉、溪尾鄉、台溪鄉、八字橋鄉
均溪鎮、石牌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奇韜鎮、華興鎮、吳山鎮、文江鎮、梅山鎮、屏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湖美鄉、前坪鄉
雪峯鎮、蓋洋鎮、胡坊鎮、瀚仙鎮、城關鄉、沙溪鄉、夏陽鄉、楓溪鄉、夏坊鄉
龍津鎮、嵩溪鎮、嵩口鎮、靈地鎮、長校鎮、賴坊鎮、林畲鎮、温郊鄉、田源鄉、沙蕪鄉、餘朋鄉、李家鄉、裏田鄉
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曹坊鎮、安遠鎮、淮土鎮、安樂鎮、水茜鎮、城郊鎮、城南鎮、濟村鄉、方田鄉、治平畲族鄉、中沙鄉、河龍鄉
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鎮、南口鎮、漠源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餘坊鄉
杉城鎮、朱口鎮、下渠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開善鄉、大龍鄉
濉溪鎮、裏心鎮、溪口鎮、均口鎮、伊家鄉、黃坊鄉、溪源鄉、客坊鄉、黃埠鄉
參考資料: [3] 

三明地理環境

三明位置境域

三明市,地處閩西和閩西北,位於福建省西部和西北部,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東南鄰泉州市,西南接龍巖市,北傍南平市,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 [33-34] 

三明地質

三明市境域地層結構發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有12個系,37個地層單元包括變質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四大巖類。最古老的岩石層分佈於建寧一帶晚太古代天井坪組,是華夏古陸核的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層。 [33] 

三明地形地貌

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峯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佈,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 [33] 

三明氣候

金溪 金溪
2021年,三明市年平均氣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全市年平均氣温19.9℃,較常年偏高1.2℃,屬異常偏高,為1961年以來最高。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375.2毫米,較常年偏少336.1毫米(19.6%),屬偏少,比2020年偏少258.3毫米。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1783小時,較常年偏多210.3小時,屬偏多,比2020年多171.2小時。 [33] 

三明自然資源

三明水資源

2021年,三明市地表水資源量為116.15億立方米,比2020年少18.3%,比多年平均值少45.6%。三明市各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少16.6%~62.5%。全市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的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52.04億立方米、48.66億立方米、18.70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沙溪、金溪、尤溪分別少53.5%、30.7%,60.3%。 [33] 

三明土地資源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土地總面積229.6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6.3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7.12%;園地面積6.25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72%;林地面積189.68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2.60%;草地面積1.20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53%;濕地面積0.05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0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5.9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60%;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99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30%;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30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87%;其他土地面積2.8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24%。 [33] 

三明礦產資源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發現各類礦產79種,探明資源儲量49種,開發利用礦產43種,主要礦種有煤、鐵、鉛鋅、重晶石、鎢礦、稀土、螢石、石墨、水泥用灰巖等。礦產分佈相對集中,鐵礦主要分佈在大田,鎢礦分佈在寧化、清流等地;金、銀、銅礦主要分佈在尤溪、泰寧等地;煤集中在大田、永安等地;水泥用灰巖分佈在永安、大田、將樂等地;螢石分佈在將樂、明溪、清流等地;稀土主要分佈在寧化、清流、明溪及尤溪等地。形成大田—永安煤礦、清流—明溪螢石礦、尤溪梅仙鉛鋅礦、寧化行洛坑鎢礦、永安坑邊水泥用灰巖等一批重要資源基地。 [33] 

三明生物資源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有維管束植物2188種(包括亞種、變種、變型),引種栽培的木本植物和竹類近300種。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9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四川蘇鐵、水松、東方水韭等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9種;省級重點保護珍貴樹木20種。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0目92科594種。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14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穿山甲、小靈貓、金貓、雲豹等1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7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3種。 [33] 

三明森林資源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林地面積189.93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2.7%,森林面積181.2萬公頃(含非規劃林地上的森林),森林覆蓋率78.88%,森林蓄積量1.91億立方米,林分平均畝蓄積量8.8立方米,位居全省各設區市第一。 [33] 

三明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三明市常住人口為2486450人。 [23] 
2021年年末,三明市常住人口248萬人,年末全市户籍總户數79.92萬户,户籍人口286.70萬人。 [34] 

三明經濟

三明綜述

2021年,三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3.47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5.09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503.35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1125.03億元,增長8.0%。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8852元,比上年增長6.2%。 [29] 

三明第一產業

2021年,三明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50.14億元,比上年增長5.5%。糧食種植面積241.97萬畝,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稻穀面積178.13萬畝,減少1.03萬畝;煙葉種植面積32.80萬畝,增加0.8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8.56萬畝,增加0.3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20.04萬畝,增加3.19萬畝。全年糧食產量95.21萬噸,比上年增加0.68萬噸。其中,稻穀產量77.86萬噸,增加0.23萬噸。 [29] 

三明第二產業

2021年,三明市工業增加值1078.56億元,比上年增長3.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3.6%。在規模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6%;國有企業增長3.2%,集體企業增長3.1%,股份合作企業增長22.1%,股份制企業增長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7.2%;其他企業增長9.3%。分輕重看,輕工業增長3.8%,重工業增長3.2%。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6.1%,製造業增長4.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4%。工業產品銷售率98.34%,比上年下降0.52個百分點。規模工業中,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0%,增速高於規模工業1.4個百分點。其中鋼鐵與裝備產業增加值增長7.0%,高於全市規模工業3.4個百分點;以氟化工、石墨稀等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增加值下降6.8%,低於全市規模工業10.4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的38個行業大類中有29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76.3%,其中有22個行業實現兩位數較快增長,佔全市工業大類行業的57.9%。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6%,增速高於全市規模工業13.0個百分點;佔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增加值增長2.6%,低於全市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 [29] 

三明第三產業

  • 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三明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增長9.0%,其中房地產投資增長6.2%。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1.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1.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1%。從到位資金情況看,全年到位資金增長25.9%。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63.3%,國內貸款下降52.3%,自籌資金增長34.5%,其他資金增長33.6%。 [29] 
  • 國內貿易
2021年,三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1.87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194.38億元,增長8%;限下企業和個體户零售額657.49億元,增長9.3%。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15.52億元,比2020年增長4.8%。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3.4%,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22.8%,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8.7%,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增長17.4%,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2.2%,糧油食品類增長11.3%。 [29] 
  • 對外經濟
2021年,三明市進出口總額 123.7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出口116.5億元,增長9.4%;進口7.2億元,下降18.7%。進出口順差1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億元。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6家,比2020年增加2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41億元,增長70.2%。 [29] 
  • 旅遊
2021年,三明市接待旅遊人數4350.1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 349.37億元。 [29] 

三明交通運輸

三明綜述

三明是國家級公路樞紐城市。三明東連福州、泉州,西接中部腹地江西省,是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的重要連接帶,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的重要區域。三明已形成集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於一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福(州)銀(川)、泉(州)南(寧)、長(春)深(圳)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 [35]  2021年,三明市公路通車裏程15699公里,增長2.0%;其中高速公路912公里,增長20.6%,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居福建省第3位。各種運輸方式全年完成貨運量9900.86萬噸,比上年增長7.7%;全年客運量1015.29萬人,比上年下降14.0%。 [29] 
三明台江大橋 三明台江大橋

三明公路

三明市有福(州)銀(川)、泉(州)南(寧)、長(春)深(圳)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 [35] 

三明鐵路

三明市境內有向莆鐵路、南龍鐵路、鷹廈鐵路、浦梅鐵路、興泉鐵路等通過。 [36-37] 
三明市境內火車站有:三明站、三明南站、三明北站、三元區站、永安南站、永安南站、建寧縣北站、泰寧站、將樂火車站、尤溪站、永安火車站、寧化站 [36]  [38-39] 

三明航空

三明沙縣民用機場位於原中央蘇區縣沙縣城區東北側、福銀高速公路南側,佔地5143畝,距縣城中心區約4千米,比沙縣城區高約170m,淨空條件較好,具備了雙向起降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也拓展了沙縣城市發展空間;近期飛行區等級為4C級,場區內總投資估算25億元,新建一條長2600米跑道、5個機位、3台旅客登機橋和航站樓、航管樓、停車場、貨運倉庫、業務用房,配套建設供水、供電、供油、供氣、氣象、通信、消防救援以及生產生活輔助設施;設立全向信標台、跑道雙向Ⅰ類儀表着陸系統。三明沙縣民用機場可起降波音737系列、空客320系列機型。2020年預測旅客吞吐量可達47萬人次;二期定位為中型機場,可直飛國內主要城市、港澳地區、東南亞國家,2040年旅客吞吐量預測350萬人次、貨郵4.7萬噸。 [40] 
三明沙縣機場自2016年3月7日通航以來,先後開通了上海—三明、北京—武漢—三明、深圳—三明、廣州—三明—唐山四條往返航班航線。 [6] 

三明社會事業

三明教育事業

2021年,三明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921人,在校生50002人,畢業生9908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260人,在校生8440人,畢業生2055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13萬人,在校生2.98萬人,畢業生0.7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1.62萬人,在校生4.75萬人,畢業生1.48萬人。普通初中招生3.38萬人,在校生9.55萬人,畢業生2.86萬人。普通小學招生3.75萬人,在校生22.49萬人,畢業生3.33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4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9.91萬人。 [29] 
2021年,三明市初中畢業生普高升學率56.9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64%;幼兒入園率99.14%。全市高考歷史組、物理組報名人數1.5萬人。全市5800人、13274人次參加自學考試,8233人次獲得單科合格證書,62人獲得本、專科畢業證書。 [29] 
  • 中學
三明市境內中學
地名
初中
高中
三元區
三明市第三中學、三明市第四中學、三明市第十二中學、三明市三元區中村中學、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三明市列東中學三明市第六中學、三明八中、三明十一中、洋溪中學
沙縣區
沙縣南霞初級中學、沙縣大洛初級中學、沙縣第五中學等
永安市
永安市貢川初級中學永安市大湖初級中學、永安市第九中學、永安市第十二中學、永安市第三中學等
永安市第一中學、永安市第三中學、永安市第九中學、永安市第十二中學
明溪縣
明溪縣沙溪初級中學、明溪縣胡坊初級中學、明溪縣蓋洋中學、明溪縣夏坊初級中學等
明溪縣第一中學
清流縣
清流縣城關中學、清流縣實驗中學、清流縣第三中學、清流縣長校中學、清流縣嵩口中學、清流縣第二中學等
寧化縣
寧化第二中學、寧化第五中學、寧化第六中學等
寧化第一中學、寧化第二中學、寧化第五中學、寧化第六中學
建寧縣
建寧縣第三中學、建寧縣第二中學、建寧縣黃埠中學、建寧縣客坊中學、建寧縣溪源中學、建寧縣均口中學等
泰寧縣
泰寧縣第二中學、泰寧縣第三中學、泰寧縣第四中學等
泰寧第一中學
將樂縣
將樂縣白蓮初級中學、將樂縣黃潭初級中學、將樂縣第三中學、將樂縣水南中學等
將樂縣第一中學、將樂縣水南中學
大田縣
大田四中、大田六中、石牌初級中學、上京初級中學、太華初級中學、大田二中大田三中、大田五中、鴻圖中學
大田一中、大田二中大田三中、大田五中、鴻圖中學
尤溪縣
尤溪縣第二中學、尤溪縣第五中學、尤溪縣第七中學、尤溪縣清溪初級中學、尤溪縣八字橋中學等
尤溪第一中學、尤溪縣第二中學、尤溪縣第五中學、尤溪縣第七中學
  • 高等教育

三明科學技術

2021年,三明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9.1%,佔全市生產總值的1.24%。全市共實施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97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72項、市級120項。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4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7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99家。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共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11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9家。新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共有市級企業技術中心93家。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1家。建成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12家,其中國家備案眾創空間3家,省級眾創空間9家;建成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建成省級星創天地16家,其中國家級備案星創天地7家。全年共登記技術合同70項,成交額6992.52萬元。全市專利授權4738件,比上年增長31.0%;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84件,增長34.3%。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99件,比上年增長14.3%。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4.012件,比上年增加0.637件。 [29] 

三明文化事業

2021年,三明市文化系統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公共圖書館13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14個,其中:非國有博物館2個。 [29] 
2021年,三明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4處;全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12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65處;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0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6處,福建省歷史文化街區6處,中國傳統村落62處,省級傳統村落97處;福建省特色小鎮3處。出版發行各類報紙3種,期刊2種,有作品版權登記和著作權登記數量1611件。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7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45個;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3人,其中國家級4人、省級25人。 [29] 

三明醫療衞生

2021年,三明市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638個,其中醫院59個,衞生院124個,村衞生室1772個。年末共有衞生技術人員1988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148人,註冊護士8636人。年末共有醫療機構牀位16166張,其中醫院12504張,鄉鎮衞生院2686張。 [29] 

三明體育事業

2021年,三明市參加全國性羣體比賽211人次,獲得15金;參加全省性羣體比賽393人次,獲得43金39銀38銅。參加國際性競技比賽3人次,獲得 1金1銀0銅;參加全國性競技比賽65人次,獲得19金5銀6銅;參加全省性競技比賽930人次,獲得21金45銀60銅。全市舉辦賽事活動380場,共有10.998萬人次參加。全年銷售體育彩票4.15億元。 [29] 
福建省第十七屆運動會將在三明市舉辦 [57] 

三明社會保障

2021年,三明市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3.09萬人,比上年增加1.76萬人,其中在職37.88萬人,離退休人員15.21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65萬人,比上年增加0.29萬人,其中在職8.10萬人,離退休4.55萬人。全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3.76萬人, 比上年增加1.27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5.38萬人,比上年增加0.03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17.90萬人, 比上年減少 3.4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7.54萬人,比上年增加2.51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89萬人,比上年增加0.11萬人。全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0.471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043萬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926萬人,增加0.2524萬人;城鄉特困人員0.4606萬人,增加0.0019萬人。 [29] 
2021年,三明市全市養老機構牀位數增至21023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牀位41.78張。全市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站)7個,社區服務站1929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4558.30萬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194.12萬元。 [29] 

三明歷史文化

三明城市象徵

1991年1月24日,三明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決定,將三角梅迎春花並列為“市花”,將黃花槐紅花紫荊並列為“市樹”。 [7-8] 

三明地方方言

三明市轄九縣一市二區今所通行的方言,在全國十大區漢語方言中佔有3種:閩方言、客方言和贛方言。屬於閩方言的又有閩中、閩南、閩東、閩北4個區和3個過渡小區;屬於客方言的是閩西客方言區的一部分;屬於贛方言的是和贛東方言連片相近的閩西北贛方言區的一部分。在閩方言和客、贛方言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區。這10種大小方言之間均不能通話。
永安市、三元區、梅列區和沙縣4個市(區)、縣的大部分地區通行的是閩中方言,使用人口約80萬人。
大田縣的屏山、吳山、濟陽等鄉和桃源鄉的部分村,永安縣的西洋、大湖兩鄉近半和三元區巖前鄉的部分村,尤溪縣坂面鄉的街面村通行的是閩南方言,使用人口6萬多人。
尤溪縣的尤溪口鎮和洋中鄉通行的是閩東方言,使用人口4萬多人;沙縣的青州鎮通行的是閩北話和閩中話的過渡方言,使用人口約1萬人。
大田、尤溪兩縣大部分地區及與其連片的永安、沙縣的個別鄉,是閩中和閩南、閩東3種方言之間的過渡地帶。
建寧縣話是閩贛方言區;泰寧話基本上也屬閩贛方言,使用人口約22萬人。
寧化、清流兩縣通行的是客家方言,使用人口約40萬人。
閩方言和客、贛方言之間的過渡區包括將樂、明溪兩縣。將樂話語言體系屬於“建州八音”系統的閩北方言,後受客、贛方言滲透,逐步形成兼有閩方言和客、贛方言的特點;明溪話也兼有閩方言、贛方言和閩西客方言的特點,把它們歸入某個區都是不合適的,彼此間勉強可以通話,所以列為過渡區,使用人口約22萬人。 [9] 

三明文物古蹟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分別為:三元區萬壽巖遺址、中村窯遺址,泰寧尚書第建築羣、永安安貞堡、三明市區列西正順廟、建寧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明溪南山遺址、大田土堡羣、尤溪玉井坊鄭氏大厝、永安抗戰舊址羣、將樂巖仔洞遺址、沙縣水美土堡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4處。 [33] 

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個,分別是傳統戲劇類的永安大腔戲泰寧梅林戲雜劇作場戲,舞蹈類的龍舞(大田板燈龍)、民俗類的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傳統技藝類的竹紙製作技藝、小吃製作技藝(沙縣小吃製作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65個。 [33] 

三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

三明市境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有:尤溪縣洋中鎮桂峯村、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福建省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福建省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福建省寧化縣曹坊鎮下曹村、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10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永安市吉山鄉、永安市貢川鎮、寧化縣石壁鎮、沙縣富口鎮、建寧縣溪源鄉上坪村、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大田縣濟陽鄉濟陽村、寧化縣曹坊鄉下曹村、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永安市槐南鎮洋頭村、永安市西洋鎮福莊村、尤溪縣台溪鄉書京村、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大田縣華興鄉杞溪村、大田縣屏山鄉許坑村、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16個(永安市吉山鄉行政建制撤銷,改為燕西街道吉山村)。 [33] 

三明戲曲文化

  • 梅林戲
梅林戲,俗稱“泰寧大戲”,是流行閩贛邊陲,相傳清乾隆年間,由徽班經江西、浙江傳至閩而形成的一種鄉土戲。表演方式形成了梅林戲樸實、粗獷的藝術風格,唱唸打做都有一定的程式動作,唱腔以皮簧、撥戲、吹腔為主,尚有南詞北調,絃索、四平調、青板,小調等;樂器分文樂(絃樂、管樂)、武樂(鑼、鼓、板);音樂曲調以絃樂伴奏和吹奏樂為主。行當有“七緊、八寬、九逍遙”之稱,角色也分生、旦、淨、末、醜,行當全、分工細,生、旦唱詞大嗓開小嗓落,每句都有“噫”的拖音,山歌風味濃。花臉唱腔節奏強烈,老生唱腔變化多,聲調高昂,醜行唱唸結合,全劇粗獷與婉轉相兼,別有情趣。服飾精緻古野考究,化裝時常在眉與唇間飾以紅點更覺可愛,加上語言由過去講當地的“土官話”改為現在的普通話上演。傳統劇目有《飛龍帶》、《蘭腰帶》、《乾坤帶》、《鴛鴦帶》、《雙貴》、《單貴圖》等。 [41] 
  • 肩膀戲
肩膀戲,亦稱肩頭坪。據《沙縣誌》記載,清朝宣統年間,閩中沙縣的民間戲劇十分活躍,各班竟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主要劇目有《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等。
肩膀戲,是福建省獨有的民間傳統藝術。演技奇特,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之美譽。 [43] 
  • 宜黃戲
宜黃戲俗稱大戲、土戲。由崑曲、西秦腔發展演變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撫州傳入建寧,盛於清朝。當時,建寧擁有同師同祖同腔調的戲社五個,遍及建寧各集鎮。宜黃戲主要以用二換一曲唱到底的《碧玉簪》、《珍珠塔》譽名,次以傳統正本戲《龍鳳配》、《二度梅》、《下南唐》等二十餘個劇目廣流於眾。宜黃戲腔調多唱上線(二換或二簧)摺子戲(俗稱雜戲)多於正本。 [44] 
  • 大腔戲
大腔戲,僅流傳於永安青水鄉一帶,屬戈陽腔戲,因是“大嗓子唱高腔、大鑼大鼓唱大戲”。大腔戲保留了清晰的荊楚古音的純潔面目,被譽為是“戲劇中的瑰寶”。大腔戲分生、旦、淨、末、醜,樂器只有鑼、鼓、鈸、嗩吶和板,傳統劇目有《白兔記》、《黃飛虎過西歧》等50餘個。 [45] 
  • 南詞
南詞是將樂主要地方戲曲之一。據考,它源於江蘇省蘇州,原係一種坐唱曲藝。清代中期從浙江傳入將樂,後廣泛流傳。縣內城鄉組建班社坐唱戲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長期演唱實踐中,此曲藝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吸收民歌小調之精華,逐步形成帶有地方韻味的將樂南詞。 [46] 

三明民俗文化

  • 客家民俗
三明,作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因為山的阻隔、語言的特殊、歷史的落後和貧困,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所以,相對地它保留了更多的晉、漢、唐、宋歷史上幾次客家大遷移的古代民俗文化。
歲節:舞龍,歷來是歲時節日最為突出的一種民俗遊藝活動,三明各地均有此俗,每逢佳節,人們在村頭、草坪、長街、廣場相聚舞龍,增添節日的喜慶,乞求來年的安康。這一帶的龍,大多是竹、木、布、紙等紮成的,一般少則九節,多則三十餘節,均為單數。
婚娶:始於周代的婚禮,在三明的一些地方依然可見。原始社會末期的“搶親”,在我們這裏仍有許多保留,例如迎娶新娘多半在半夜或天明之前;迎親隊伍到達女家時,女方把家中所有燈火全部吹滅,要等男方進門用帶來的燈火將女方家的燈會部點亮,新娘才能出門等等,都是搶親習俗的遺留。
食住:這方面的習俗是最有時代的代表性,在寧化、清流、明溪一帶有着從晉代就已經有了記載“吃老鼠幹”的習俗;寧化的“魚生”資格就更老了,可以推至原始社會末期;還有“韭菜包”,它應當是北方飲食文化對南方飲食文化影響的最好見證。
放河燈: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幾天是客家人祭祀故去的親人,超度亡靈的日子。舊時家家户户要製作米果、擂茶、製備三牲、香燭、紙錢,恭迎列祖列宗“回家”探視。村中還要打醮、做焰口、放河燈……其中最有趣的是放河燈。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裏面按上一根紙捻,入夜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設壇,誦經唸佛,敲敲打打。無非是追薦亡靈,祈求消災降福。燒過祭文後,在河燈裏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 [42] 
  • 時令習俗
春節:又叫元日,俗稱“大初日”。是日,零點開始就有人早起燃放鞭炮叫“開門”,但門不敞開,鞭炮放完即關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互相道喜,説吉利話。當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掃地。飯後出門禮拜社稷,曰“出行”。遇人互道“生財”、“添福添壽”,不走親戚。初二開始走親訪友,至初六止。晚上需放鞭炮“封門”。初三“送垃圾”,每家此日開始打掃全庭院和廚房、過道,把清除的垃圾裝在一提竹箕裏或大籃裏,帶上香紙炮燭,派一個家人擔着或二人扛着將垃圾傾倒河邊。垃圾倒完後,要在河邊拾大小石裝入竹箕,名曰“拾元寶”,回家後倒在土地神座下,以圖招財進寶之吉利,意為倒去垃圾擔來元寶。   
立春:“立春”之日,每家擺設香案於大廳前,先日用紅紙束好鮮菜一棵,及各色鮮果數碟,全家人頂禮上供“天神”接春,有“新春大似年”之説,“立春”時刻,城鄉各地,鞭炮聲此起彼落,響徹雲霄。
元宵節:俗稱上元節。挨家挨户宰牲,買新肉,既是供品又是慶元霄佳餚。如有添男丁,須在正廳懸掛花燈一盞。是日將春節粘貼的“歲紙”撕下焚化。俗雲:“燒了上元紙,各個尋生意。”“看了上元燈,各個操營生。”示意新年已過該各從其業了。各地鄉村有舉行跳燈舞龍等形式多樣的羣眾文化娛樂活動。
清明:家族大開祠宇,具牲醴,祭祖畢,大擺筵席,曰“吃清明”。眾鄉民具祭品上墓除草、復土、掛紙。解放後,簇夥做清明消失了,個人上墓祭祖依舊。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數日前,各家陸續包裹粽子,親友相互饋送。是日,所有門窗懸草蒲插艾條,貼鍾馗像、八卦太極神符,以示驅邪避鬼,人人必飲雄黃酒。中午出外採草藥曰“採節茶”。城區有龍舟賽。
“中天貺節”和“嘗新”。定為農曆六月初二,除有“中貺節”習俗地外,其他村落農民為慶豐收,在早稻吐穗時,擇辛卯日,摘回未熟穀穗插於神座和土地廚香爐中,宰鴨捕魚一併供拜,邀親請友會餐,預慶豐收。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七月節或鬼節。此日,為追祭行人之日,家家户户必大量點蠟焚香燒紙,做“鹼餈”。
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或之前即使是偏僻村莊,也得早日往集市買好“月餅”。各鄉村有吃“月餅”習慣。俗雲:“五月節裹掉,七月節燒掉,八月節柄(餅)掉”。
重陽節:為九月初九,又叫“登高節”。各家改善生活,扎紙鳶供小孩嬉放。城區有登高、滾壩王窠等習慣。
十月朝:農曆十月初一,有些鄉村稱此日叫做“十月朝”。一年辛苦,宣告秋收結束,於是打糯餈,設簡筵會友聚親,以慶豐收。
冬至:時日設供,閤家跪拜祭祖敬祖,曰“拜冬”。羣居氏族,大開祠堂,設牲醴供祭,羣拜祖先。
臘月: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俗稱為灶君上天之日,於是家家户户晚飯後,設供祀灶。祈求上天奏好事。延續到正月初三,設供恭請灶君下凡,祈願下地保平安。臘月擇日進行大婦除,俗曰:“揚塵”,在過小年前,各家各户將門窗廚桌板壁等洗刷一新,庭院上下,扎帚掃刷。把庭院、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夕:俗稱“三十夜。”是日,家家張貼對聯,大小門窗貼上紅紙紮好的歲紙,設盛饌,先祀社神祖先,後閤家吃團圓飯,給小孩包壓歲錢,晚上放炮請年辭歲,守歲封門。 [47] 

三明飲食文化

  • 宴席
三明境域地處山區,民風淳樸,宴席比較簡單,一般酒宴為“八大碗兩盆湯”為標準。70年代後期,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宴席的水準也在不斷的上升,人們開始注重色、香、味美,山珍海味也較為常見。烹調工藝也豐富多彩,並融入閩菜、川菜、粵菜等特點。80年代始,三明羣眾宴席有較大變化,有“雞鴨魚肉趕下桌,烏龜王八爬上席”的新俗語。而且,西式飲食也逐步傳入,如大型宴會中的自助餐,家庭式的西餐小宴等。90年代,人們又追求“返樸歸真”,喜歡無污染的自然食品。還出現了不少以保健為目的的“藥膳”餐飯,深受人們的歡迎。同時,菜餚的命名也越來越藝術化,有“孔雀開屏”、“南海風光”、“松鶴遐齡”、“龍鳳呈祥”等。 [10] 
山鄉村鎮的菜餚及宴席除了保持原有的特色之外,大多亦向城市的烹調工藝靠攏。 [10] 
  • 菜餚
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富裕了,雞、鴨、魚、肉等葷菜成了人們日常的菜餚,還有三明特產,如寧化的辣椒幹、老鼠幹,明溪的肉脯幹,沙縣的板鴨,永安的筍乾,泰寧、建寧的豆莢乾等,也成為地域性較為流行的上乘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11] 

三明風景名勝

三明綜述

三明人文地圖 三明人文地圖
截至2021年年底,三明市有A級景區71個。其中,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個,即泰寧風景旅遊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個,即永安桃源洞—鱗隱石林、三元瑞雲山、三元格氏栲、將樂玉華洞、沙縣小吃文化城等;國家AAA級旅遊景區51個,即將樂常青旅遊區、清流中華桂花文化園等。三明市有三明仙人谷國家森林公園、三元國家森林公園、福建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將樂天階山國家森林公園、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福建九龍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家森林公園6處。 三明市有泰寧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家地質公園有泰寧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寧化天鵝洞國家地質公園、永安國家地質公園、三明郊野國家地質公園、清流温泉國家地質公園。三明市有福建峨嵋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君子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 [33] 

三明泰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泰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清晰保留的夷平面、密集的網狀峽谷和綿延雄渾的早期丹霞峯叢的青年期丹霞地貌景觀為特色,具有優良的湖光山色和森林生態系統自然風景之美具有世界遺產價值。區內有丹霞峯叢、峯林、石堡、石牆、石柱等正地貌,同時深切曲流、深切峽谷、巷谷、線谷及丹霞洞穴等負地貌特徵則更為突出和典型。在已發現的中國650多處丹霞地貌中,泰寧是青年期丹霞地貌中發育典型、類型齊全、景觀豐富、風景優美的地區,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48] 
泰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泰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三明金湖

金湖,因地處金溪上游,富含沙金而得名。金湖整體形狀呈圓弧形,彷彿一輪新月,由東北向西南,再折向東南。2001年,金湖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國家地質公園。
金湖 金湖
金湖被譽為“天下第一湖山”,景觀可概括為72峯、36巖、18洞、5泉、2瀑之美景,共分八大景區189個景點,49處勝景,具有山清、水秀、石美、洞奇、峯怪的“五絕”特點,造就了國內罕見的水上丹霞奇觀,境內有甘露寺、水上一線天、幽谷迷津、天工佛像、天然摩崖石刻等奇觀。 [49] 

三明閩江源

閩江源 閩江源
閩江源,即閩江發源地,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台田村嚴峯山西南坡,閩江源周邊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源頭主峯九縣石,是建寧的東南屏障,登臨峯頂,可眺閩贛九縣。2001年10月,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被正式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3022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武夷山脈中段重要的生物區系組份、大面積的鐘萼木和南方紅豆杉原生種羣、獨特的生物羣落類型和福建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等。保護區的設立,對於完善閩江正源地生態保護網絡、保護珍稀物種及棲息生境、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51] 
千里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峯山西南麓,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022公頃。區內金鐃山海拔1858米,是三明第一個高峯,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該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 [12] 

三明仙人谷

三明仙人谷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488公頃,景區距市中心僅1公里,被稱為“三明城市後花園”。公園遍佈奇峯、異巖、幽谷、飛瀑。園內原始次生林一年四季蒼翠,十二級瀑布飛掛於危崖夾峙間。森林公園所屬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95%,共有維管束植物169科976種。2016年被《森林與人類》雜誌社評選為“中國森林氧吧”。 [50] 

三明地方特產

三明物產豐富,竹、木、菇、閩筍、建蓮、金桔、獼猴桃、花柰、天然寶石以及“汀州八幹”的明溪肉脯幹、寧化辣椒幹、田鼠幹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明溪縣:明溪肉脯幹有“三老”、“秋榮”、“榮興”、“老羅記”、“華鷹”、“正茂”等品牌,各種口味、包裝都有。正茂香腸。 [7] 
清流縣:清流“蔬珍”筍乾、筍絲、酸菜乾、苦菜乾、黃花菜、黑筍乾、巴西菇、花菇告示;嵩溪豆腐皮、清津牌純天然葛粉絲、九龍湖魚乾,“九利”茶籽油。
寧化縣:客家傳統美酒“客源酒娘”、天然純淨“老鼠幹”、寧化山茶油、筍乾、花菇、茶樹菇、紅菇、豆腐皮。
將樂縣:洋窠熟筍乾、苦瓜茶。
沙縣區 [59] 鄭湖板鴨和浩田板鴨以及夏茂特產“辣倒神”牌辣醬;沙縣富口“老情人”豆乾、麻辣豆乾、豬肉乾、素牛肉、滷花生。 [7] 
三元區 [58]  :農旺出品的筍脯分“五香”、“麻辣”兩種口味;原野食品筍片、脆筍、鮮菇;水煮筍、清水筍;草菇、老抽、香酥、白米醋、老抽王、黃豆油等三星公司的“龜龍”牌系列食品。健盛公司的天然水煮筍、豬肚菇、小白菇、珍稀菇、茶樹菇。
永安市:永安玉筍、清水鹽筍、清水苦筍、香辣苦筍、安貞粉幹、含笑餡餅、永安金線蓮。
泰寧縣:大金湖盛產各類天然淡水魚,如金湖白魚、魚條、魚片、翹嘴魚、槍魚、桂魚、鯉魚、黃安等十幾個品牌。
建寧縣:省著名商標“文鑫”:西門蓮子、皇家貢品建蓮蓮子(禮品)、紅棗桂圓蓮子糊、建寧白蓮、建寧蓮子、孟宗筍幹品牌產品:金絲筍、閩絲筍、水煮筍、鳳尾筍、水煮筍乾(禮品)。
大田縣:阿佳野菜、魚腥草茶、絞股藍茶、苦菜茶、金針菜、絞股藍珠茶、脱水苦菜、玫瑰茄、苦菜乾;上京仙人掌面幹、高山茶、九層粿、武陵烤兔等。
尤溪縣:金桔、珍珠筍乾、茶樹菇。 [7] 

三明著名人物

唐至清代,三明市境內共有進士及第720人,其中一甲進士12人,內有狀元5人、榜眼2人、探花5人。宋代泰寧縣有“隔河兩狀元,同堂四進士”,建寧縣有“一門四進士”;宋元符年間沙縣,清乾隆年間建寧、明溪縣皆有“兄弟雙進士”的功名傳為佳話。
三明境內也曾湧現出的眾多文人墨客,或著書立説,或吟詩作畫,均富有造詣。唐代中丞範元超、範志高父子皆以文才進入仕途。宋時,“閩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彥、朱熹集理學之大成,世代弘揚,傳播海內外;寧化鄭文寶以小篆著稱於世,且善詩文,其代表作《江表志》《玉璽記》備受推崇;南宋建寧周武仲也馳名於書壇。明初沙縣籍宮廷畫家邊景昭之畫作屬“禁中三絕”之一,被譽為“宋代以後畫壇第一人”;明代三明籍仕外官居山西司後佈政的謝光申著有《謝文伯文集》,藏書6萬卷。清代寧化李世熊所著《離騷評註》和《寧化縣誌》皆負盛名;同時代寧化籍“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和書法家伊秉綬的書畫作品更是享譽中外。而在近現代,抗日戰爭時期聚集於東南文化中心永安的一大批進步文化人黎烈文、邵荃麟、王西彥、董秋芳、許欽文、谷斯芬、章靳以、羊棗、艾蕪等人的作品文章,當代範方等人的詩詞,林萬春等人的散文,均著稱於世。 [54] 

三明榮譽稱號

2017年2月,文化部批准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包含三明市的寧化、清流、明溪三縣。 [52] 
2019年8月13日,三明市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13] 
2019年11月3日,“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排名TOP100”發佈,三明排名第77。 [14] 
2019年11月6日,三明市入選中國地級市百強第40名。 [15]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發佈,三明排名第91。 [16] 
2020年7月,三明市入選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名單。 [4] 
2020年10月20日,三明市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17] 
2020年12月11日,三明市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名單。 [5] 
2020年12月25日,三明市入選“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名單。 [18]  同日,三明市被國家衞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19] 
2021年5月,三明市入選“中國地級市百強品牌城市”名單。 [21] 
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辦公廳決定在福建省三明市設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 [26] 
2021年10月12日,三明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4-25] 
2021年12月2日,平安中國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公示三明市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縣擬授牌命名對象。 [27] 
2022年2月8日,三明市被全國愛衞會確認為2021年度國家衞生城市。 [28] 
2022年11月,被列為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市。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