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語言)

鎖定
粵語,俗稱白話,又稱廣東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 [1]  。是廣府民系 [12]  的母語,是廣府文化的最重要的基因和最具特色的符號, [63]  粵語廣泛通行於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南部及香港澳門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 [2] 
粵語按不同口音可分為廣東地區的廣州話 [22] 佛山話 [29] 東莞話 [23] 圍頭話 [24-25] 珠海話 [30]  、中山話 [61] 江門話 [31] 龍門話 [27]  、肇慶話、雲浮話 [32]  、清遠話、湛江白話 [26]  茂名 [33] 陽江話 [28]  㑷古話標話 [34] 疍家話 [35] 港澳地區的香港話澳門話 [61] 廣西地區的南寧話 [67] 梧州話 [65-66] 玉林話 [68] 貴港話 [64] 北海話 [69]  、防城港話,海南地區的儋州話邁話 [36]  等。
關於粵語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説法,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15]  。粵語是南方方言裏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準韻書《廣韻》高度吻合。清代學者陳澧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13] 
粵語主要分佈在中國華南的廣東省中部和西部、廣西東南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個別地區,廣東省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4000萬 [20]  ,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1200萬 [21] 香港700萬、澳門55萬。在中國,有1.2億人以粵語為母語。 [62] 
中文名
粵語
外文名
Cantonese
別    名
白話
廣東話
粵方言
所屬語系
漢藏語系-漢語族
語言代碼
ISO 639-3
國內使用地區
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
官方語言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使用人口
1.2億人 [62] 

粵語起源

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長江以南方沿海地區的稱謂“越”或“粵” [2]  [4]  。在古籍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廣東,《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並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4]  。後來兩廣稱謂區分,“粵”特指廣東,廣西簡稱為“桂”。粵語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名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 [12] 
粵語的起源分別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語與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説法。漢代至唐宋,中原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不過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認為“粵語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今天粵語的語音面貌表現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象(李新魁《廣東的方言》) [3]  。清代學者陳澧所著的《廣州音説》論述廣州方言的特點及其源流,陳澧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認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13]  。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裏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粵語是南方方言裏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
雅言最初是周朝的官方用語,儒學從其誕生之時起,就以雅言為載體。孔子用雅言來講學,並強調“詩書執禮”都要用雅言。秦統一嶺南以後,從中原遷來50萬人,移民帶來的雅言成為粵語最早的源頭。歷史文化學者認為,自秦朝平定嶺南2200多年來,本地歷史上至少發生過6次較大的移民潮。漢武帝平定嶺南,留下佔領軍駐守,歷經西漢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變革,先後又有5批移民來到嶺南。兩漢時期,儒學在嶺南傳播,雅言就通過辦學逐步普及開來。孔子用雅言來講學,並強調“詩書執禮”都要用雅言。漢武帝時期,由西安經漢中沿漢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粵桂交界。北方中原的學術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此處傳播。封開是兩漢時期嶺南儒家經學中心。儒家經學的載體雅言首先在這裏傳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粵語,封開是最早的粵語中心。封開南片粵語完整保存了雅言的基本特點和百越語言的某些因素,見證了粵語的形成過程。
秦漢時期,雖然番禺城(廣州)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外貿口岸,但珠三角地區仍然是一片大海和人煙稀少之地 [14]  。直到唐宋時期,大量中原和江南移民經粵北南雄珠璣巷南遷到珠三角,並形成了廣府民系和廣府文化 [5-7]  ,他們帶來了唐宋時期的中原音韻,粵語最終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分佈格局和以廣州話為正宗。元朝時期,元政府以大都(北京)話為基礎,編制了《中原音韻》,藉以取代原來的《廣韻》,將入聲分派到其他三聲,導致北方話聲母結構迥異於古漢語,無入聲、無濁音,粵語、吳語等方言成了古漢語的孑遺。 [13] 

粵語歷史背景

粵語先秦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屬百越之地,分屬西甌駱越南越等部落 [4]  ,就是今天的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畲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約在戰國前後時期,廣東地區人口稀少,政治實體較為鬆散,廣東地區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並存的地方。史料記載,在秦漢之前,嶺南地區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當落後,與北方中原地區相比,當時嶺南整體落後。秦漢之後,趙佗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引入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海洋文化,使嶺南地區從落後的刀耕火種進入農耕文明時代,開啓了嶺南文明千年輝煌。 [9]  [16] 

粵語秦漢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10萬,一路攻取東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越(廣東),其餘兩路攻西甌(廣西)。第一階段就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而在廣西則打了六年之久,並且是以“伏屍流血數十萬”的代價才能統一廣西越南地區。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秦始皇鑿通靈渠,征服嶺南以後,戰後剩餘的士兵大多數留在嶺南。為了鞏固對嶺南的統治,朝廷從中原遷來的50萬人。除了遭到貶職的官員之外,大多是“賈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農抑商政策的打擊對象;既懲治“商人”,又滲透了嶺南,朝廷認為一舉兩得。據記載,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為了穩定軍心,解決戰後駐留士兵的配偶問題,南海郡向朝廷申請加派3萬單身女性來嶺南,其理由十分含蓄:“為來自北方士兵補衣服”。秦朝最終批准這個申請,但是在數額上打了折扣,1萬5千名中原寡婦和未婚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邊疆的行列。
自秦朝平定嶺南2200多年來,本地歷史上至少發生過6次較大的移民潮。當時廣東地區人口稀少,中原移民大規模遷入,推動了廣東的開發,到公元2年,廣東人口有37.52萬人。秦漢時期,廣州已成為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和外貿口岸,但廣東經濟和人口分佈的重心仍在粵北西江流域。人口分佈的這種特徵與中原移民南遷廣東兩條路線有關: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羅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達雷州半島;二是經摺嶺的隘口順連江而下到達連縣、陽山等粵北一帶,形成漢代廣東的人口分佈以粵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而珠三角地區、潮汕平原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煙稀少、還沒有被開發的地區,直到宋代,由於移民的大規模遷入才迅速發展起來。
秦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公元前一九六年,漢高祖劉邦遣大夫陸賈使南越。趙佗受漢高祖所賜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遂成漢藩屬國。 [17] 

粵語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永嘉之亂”是引起中原人南遷入廣東第一次高潮,大量中原士民遷至嶺南,北方中原語言不斷對本地語言衝擊,來自中原一帶“衣冠望族”的士民,逐漸左右了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方向,促進了粵語的發展。

粵語唐宋

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人口進一步增加。北宋滅亡和南宋末年,兩度形成士族豪門、平民百姓和抗元將士南逃,兩宋時期的移民潮從規模上遠遠超出了兩晉。這一階段粵語仍受中原語言影響,成為一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部分獨立詞彙的語言。宋代的粵方言,大概已與現代的粵方言相差無幾,它所用的語音和詞彙,可能已經奠定了現代粵方言的基礎。故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

粵語元明清初

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今北京地區),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語言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語言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未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遷徙嶺南。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u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18世紀到20世紀(即清初到民國初)出現一本叫《分韻撮要》的記錄粵語的韻書。

粵語近代

近代雖然有現代白話文取代舊式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但建國後,國家規範官話普通話口音作為全國通用語,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佈區的許多年輕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

粵語特徵

粵語有很多獨有或衍生的詞彙。包含九聲六調,較多保留古漢語的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目前,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
粵語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詞彙和語法。如粵語中“利市”(利是)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粵語不僅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詞彙和語法,還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和聲調,尤其是入聲。而現在通行的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所謂“入派三聲”,入聲都派到平、上、去三聲裏去了。由於沒有入聲,所以用普通話來讀一些中國古典詩詞就分不清平仄、讀不出韻腳,不如粵語有韻味。普通話地區的人寫舊體詩詞也很麻煩,而講粵語的人就有這個優勢,其入聲是與生俱來的,因此用粵語來讀中國古詩詞就特別有韻味。 [8] 
粵語有九聲六調,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語,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現代粵語的語法,如“水大”、“菜乾”、“人客”、“雞公”、“魚生”等,將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後作修飾成分的語法結構普遍存在。

粵語發音系統

粵語發音系統較複雜,有19個聲母,56個韻母跟九聲六調。

粵語聲母

19個聲母:
聲母
b [p] 波
d [t] 多
g [k] 家
z [ts] 知
p [pʰ] 頗
t [tʰ] 拖
k [kʰ] 卡
c [tsʰ] 痴
n [n] 娜
f [f] 花
gw [kʷ] 瓜
s [s] 詩
m [m] 媽
l [l] 喇
kw [kʷʰ] 誇
j [j] 衣
ng [ŋ] 雅
h [h] 哈
w [w] 娃

(注:[ ]內為國際音標符號,左側為粵語拼音符號,右側為例字)

粵語韻母

9個韻腹:
韻腹
拼音
aa
a
e
i
o
oe
eo
u
yu
音標
[aː]
[ɐ]
[ɛː]/[e]
[iː]/[ɪ]
[ɔː]/[o]
[œ]
[ɵ]
[uː]/[o]
[yː]
8個韻尾:
韻尾
拼音
-i
-u
-n
-m
-ng
-p
-t
-k
音標
[-i̯]/[-y̯]
[-u̯]
[-n]
[-m]
[-ng]
[-p̚]
[-t̚]
[-k̚]
56個韻母:
韻母
主元音
aa
a
e
i
o
oe
eo
u
yu
鼻音
(自成音節)
總數
aa
[aː]

e
[ɛː]
i
[iː]
o
[ɔː]
oe
[œː]

u
[uː]
yu
[yː]

7
i
aai
[aːi̯]
ai
[ɐi̯]
ei
[ei̯]

oi
[ɔːi̯]

eoi
[ɵy̯]
ui
[uːi̯]


6
u
aau
[aːu̯]
au
[ɐu̯]
eu
[ɛːu̯]
iu
[iːu̯]
ou
[ou̯]





5
鼻音
n/m/ng
aan
[aːn]
an
[ɐn]

in
[iːn]
on
[ɔːn]

eon
[ɵn]
un
[uːn]
yun
[yːn]

7
aam
[aːm]
am
[ɐm]
em
[ɛːm]
im
[iːm]





m
[m]
5
aang
[aːŋ]
ang
[ɐŋ]
eng
[ɛːŋ]
ing
[ɪŋ]
ong
[ɔːŋ]
oeng
[œːŋ]

ung
[oŋ]

ng
[ŋ]
8
入聲
-p/-t
/-k
aap
[aːp̚]
ap
[ɐp̚]
ep
[ɛːp̚]
ip
[iːp̚]






4
aat
[aːt̚]
at
[ɐt̚]

it
[iːt̚]
ot
[ot̚]

eot
[ɵt̚]
ut
[uːt̚]
yut
[yːt̚]

7
aak
[aːk̚]
ak
[ɐk̚]
ek
[ɛːk̚]
ik
[ɪk̚]
ok
[ɔːk̚]
oek
[œːk̚]

uk
[ok̚]


7
總數
9
8
7
8
7
3
3
6
3
2
56

粵語聲調

聲調多達9個:平上去各分陰陽,陰調(來自古清音聲母)和陽調(來自古濁音)相配整齊,入聲3個,包括陰入(上陰入)、中入(下陰入)、陽入,長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陰入,如“八[pat3]”“筆[p調t5]” [15] 
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九聲六調即九種發聲,六種聲調。簡單理解:首先一種聲調對應一種發聲,六種聲調對應六種發聲,剩下三種發聲就是入聲。
實際上陰入、中入、陽入聲調的音高,與陰平、陰去、陽去是一樣的,不過是用-p、-t、-k韻尾的入聲字用以區分。由於聲調的定義,是包括抑揚性(即實際音高)和頓挫性。而入聲韻尾-p、-t、-k正是影響了其頓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的六個數字標示六個聲調,也有人認為不能簡單稱作只有六個聲調,或説是九個聲調,或者更進一步説是“九聲六調”。
六個聲調調值的代表字為:周(zau1);口(hau2);店(dim3);河(ho4);姆(mou5);渡(dou6)。
把聲調形象化地繪成一個圖表,使人較容易想象出這六個聲調的分別:
聲調
調類
陰平
(高平)
陰上
(高上)
陰去
(高去)
陽平
(低平)
陽上
(低上)
陽去
(低去)
陰入
(高陰入)
中入
(低陰入)
陽入
調號
1
2
3
4
5
6
1(7)
3(8)
6(9)
調值
53(高降)/55(高平)
35
33
21(低降)/11(低平)
13
22
5
3
2
拼音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k1
sek3
sik6
音標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ɪk̚˥]
[sɛːk̚˧]
[sɪk̚˨]
例字

粵語詞彙

粵語的詞彙分為漢語詞、粵語詞和外來詞。漢語詞:最常用,佔詞彙的大部分,如“時間”;粵語詞:粵語專有詞彙,如“得閒”;外來詞:指由外國語言組成的詞,粵語吸收較多外來詞,如粵語日常用語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同一個字詞,粵語的含義比普通話更廣,詞性更活。粵語慣用單音節詞,與大部分現代官話的雙音節詞不同。另外,粵語書面保留了很多古詞、古語。
動詞方面,如粵語講“食”、“企”、“睇”、“落”、“嗌”,現代全中文(漢語)通用書面分別稱“吃”、“站”、“看”、“下”、“叫”。
名詞方面,“翼”、“頸”、“罅”分別對應通用書面為“翅膀”、“脖子”、“縫兒”。
形容詞方面,粵語講“”,通用書面可以説“晚、遲”。
最後副詞如“卒之”、“即刻”,通用書面分別説“終於”、“立刻”。
【基本用字】
粵語
中文通用
佢(專指人)
他、她
我哋、你哋、佢哋
我們、你們、他們
思考
這、這樣、這麼、那、那樣、那麼
沒有
看、視
什麼(東西)
東西
咩(“乜嘢”快讀:“mat je”→“me”)
什麼(東西)
啲(“點”音簡化:“dim”→“di”)
點、些
別、莫、勿
咗、嗮(副詞;代詞;助詞,同“了”)
【基本用詞】
粵語
中文通用
乜嘢
什麼(東西)
邊度
哪裏
邊個
哪個
呢度
這裏
呢個
這個
嗰度
那裏
嗰個
那個
點解
為什麼
點樣
怎樣

粵語語法

粵語書面語法與現代中文通用書面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或缺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
【倒裝】
形容詞後置
粵語一些詞彙習慣將形容詞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後面,相對漢語普通話而言形成所謂的倒裝構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動詞之後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該嗮你。
非常感謝你。

畀埋佢哋。
全部給他們。
形容詞之後
唔好睇似乎。
不太好看。

佢真系衰得滯。
他確實太壞了。

高過頭冇用㗎。
太高了沒用的。
句末
畀多三文添。
再給三塊錢吧。
反序構詞
其它結構的粵語詞彙不少也跟現代漢語字序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千秋”、“夜宵”在粵語中是“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
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之”、“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怪唔得之”。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或“我先行”。
趨向動詞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賓語,而通用書面不用。
粵語趨向動詞的用法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習慣差異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
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現代漢語一般不用“去街”這種用法
佢話嚟我度。
他説他要到我這裏來。
來我這 vs 到我這裏來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通用書面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通用書面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強調語】
粵語廣泛使用“有”+動詞的語法結構,表示強調。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我有睇。
我確實看過了。
【量詞用法】
量詞在粵語中有特定的用法。語法方面量詞可單獨與名詞構成量名短語,如“先短先先幾靚”;有些狀語可後置,如“行先狀(先走)”;比較句“我大過你(我比你大)”與雙賓句“畀支筆佢(給他一支筆)”的詞序跟普通話不同,一些體貌(如回覆體、始續體)也很特別。 [15] 
量詞用作定冠詞粵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例如: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語法作用
本書幾好睇。(“這”省略本書幾好看)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特指
部車正啊!(“這”部車正點啊)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極了!
特指
佢嗒咗抽菩提子。
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特指
我把聲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喇起塊面
拉起塊面
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扽下只鞋
把鞋磕一下(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量詞替代指屬助詞粵語習慣用量詞替代指屬助詞如“的”“之”等,但這樣的量詞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屬的。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邏輯意義
解釋
我支筆
我的筆
屬於我的筆。(“我”是筆的所有者)
筆的量詞是“支”
佢部車
他的這部車
他的車
屬於他的車。(“他”是車的所有者)
車的量詞是“部”
你個書包。
個(這個)
你的書包
屬於你的書包。(“你”是書包的所有者)
書包的量詞是“個”
“你個書包”的確是有“你的書包”的意思,但是這裏的“個”不再是量詞了。
【副詞句】
粵語 粵語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通用書面會説“你比他高”。粵語説“你大過佢”,通用書面説“你比他大”。近幾十年由於受通用書面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通用書面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説成“你行先”。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
單式,如“啦”、“喎”、“咩”等:“得啦。”“系咩?”“系啩。”二覆疊式相當豐富,如“摞噃”、“嘅啫”、“呀嘛”等:“唔系呀嘛?”“嚟啦喂!”“系咯喎!”三覆疊式也很常使用,如“嘅羅噃”、“一於系咁話嘅羅噃。”多覆疊式,如“嘅啦嚇譁”。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粵語使用分佈

粵語綜述

粵語在中國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粵中、粵西南地區,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等地區。
粵語的地區分佈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佈:以廣州、香港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即包括廣西梧州、賀州和廣東肇慶、封開、德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江門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鑑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鑑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粵語廣東

廣東省粵語分佈
地級市
以粵語為主的縣/縣級市/市轄區
其餘有粵語分佈的縣/縣級市/市轄區
備註
/
/
/

深圳市屬各區均通行粵語 [49] 
/
/
/
粵語區使用面積、人口均佔全市的大部分。 [39]  [41] 
惠城區惠陽區博羅縣惠東縣 [10]  [49]  [59-60] 
惠城區為客粵雙方言區;博羅縣石灣、九潭、園洲等鄉鎮及龍門縣麻榨、永漢、沙逕、龍華、王坪、龍城、藍田、地派、左潭、鐵崗、天堂山、龍江、平陵、路溪等鄉鎮的部分村也通行粵語。 [49] 
/
市屬各區及斗門縣均通行粵語 [49] 
/
中山市各鎮均通行粵語 [49] 
/
江門市屬各區及鶴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均通行粵語 [49] 
/
/
粵語是市境內第一大漢語方言,使用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49.70% [44] 
電白區 [10-11] 


/
雲城、雲安、新興、鬱南、羅定均通行粵語 [49] 
/
江城、陽西、陽東、陽春均通行粵語 [49] 
/
城區海豐縣 [10]  [57] 
汕尾居民中會説粵語的達90%,城區為閩粵雙方言區 [49] 
樂昌市樂城、坪石等鎮,乳源縣乳城、桂頭、古母水、大布等鄉鎮也通行粵語 [49] 

粵語港澳地區

粵語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以粵語為主的市轄區、縣級市、縣:
廣西區 廣西區
廣西:廣西粵語主要流佈於整個桂東南地區和橫縣、南寧以及左右江一帶縣城集鎮,通行的粵語縣市有30多個,即南寧邕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東興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縣百色崇左扶綏寧明憑祥龍州
此外,廣西其它不通行粵語的城市中也有粵語人口分佈,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於民國時期的新桂系移民開發,因提升農業技術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東南地區人口,有為數不少的粵語村莊。

粵語海南

海南省也有粵語分佈,主要分佈在三亞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三亞港儋州昌江東方等地。
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粵語方言系統。40多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儋州、昌江、東方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邁話屬粵語方言系統,比較接近廣州話。是漢人使用的語言,但使用人數不多,分佈不廣泛,目前只有三亞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帶居民使用。疍家話屬粵語方言。僅三亞港附近的漢族居民使用。

粵語海外

粵語的使用情況 粵語的使用情況
海外:海外華人中以粵語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華人社區等,不少華人華僑社羣均使用粵語作為共同語言。他們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温哥華、多倫多等多個地區。 [11] 

粵語分類

粵語廣府片

粵語片區分佈 粵語片區分佈
廣州音是約定俗成的粵語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中國內地。其實廣州口音跟香港口音、澳門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是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致。針對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現象,香港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原粵語城市甚至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漢語北方話使用人羣大增,加上近年來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電影對中國大陸粵語使用人羣的強勢影響,粵語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有時可以從整體口音上作出區別;但在於個別字詞上,則往往難以區別 [2] 
廣州話特點:廣州方言一方面繼承、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成分,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較大差異,具有自己特有的語音特點。
(1)無濁塞聲母,保留古微母M-的讀法,古精、知、照合流,古曉、溪母合口多讀F-,如“歡[fun⁵⁵]”“款[fun³⁵]”,古-m、-n、-p、-t、-k韻尾保留完整,有長短元音[a],[ɐ]構成的一組韻母
(2)聲調多達9個: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陰調(來自古清音聲母)和陽調(來自古濁音)相配整齊,入聲3個,包括陰入(上陰入)、中入(下陰入)、陽入,長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陰入,如“八[pat³]”,“筆[pɐt⁵]”。
(3)連讀變調不明顯,但有豐富的語義變調,如“毛”:毛[mou²¹]發→發毛[mou⁵⁵](發黴),“片”[pʰin³³]→[pʰin³⁵](拍片)。
(4)單音節古詞較多,如“頸(脖子)”、“望(遠望、盼望)”;有些詞可能來自古楚語(如“睇【看】”)、古壯侗語(如“諗【想】”);一些複音詞的詞序與通用書面不同,如“齊整(整齊)”;有較多外來詞,如“波(球)”、“肽(領帶)”;有一批特有詞,如“嘢”(東西)、“餸”(下飯的菜)、“攞”(拿)、“靚”(漂亮)。
(5)語法方面量詞可單獨與名詞構成量名短語,如“條裙幾靚”;有些狀語可後置,如“行先(先走)”;比較句“我大過你(我比你大)”與雙賓句“畀支筆佢(給他一支筆)”的詞序跟通用書面不同,一些體貌(如回覆體、始續體)也很特別。
港澳粵語
粵語於香港與澳門的官方、媒體以及社會廣泛使用,語音為廣州音,部分專有名稱的詞彙則與廣州有一定差別,但不影響雙方溝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覺。澳門粵語和香港粵語一樣,外來語更多使用英文外來語,而葡文外來語並不多見。港澳於迴歸前仍有相當人數稱之為廣州話、廣東話;迴歸後基本以粵語、廣東話作為粵語的正式名稱。
香港新界的本地粵語是莞寶片圍頭話。
1949年前的香港,粵語是香港市區的主要語言。而在新界郊區,有部分則帶有粵客混雜的口音,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粵語出現大量音簡現象,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着。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念成[lei]和[ɔ]。把「國」[kwɔk] 誤讀成「角」[kɔk],「過」[kwɔ] 讀成「個」[kɔ] 。香港部分學者稱之為「懶音」。
不過,19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其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
由於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海外的粵語亦受到香港粵語的影響,亦確立世界上出現標準粵語,取音與語法標準亦仍為廣州話。在日常用語及新聞中亦出現諸如“勁爆”(形容事物厲害強大或形容情況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語。
南番順方言
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ɐp]而讀[nɐ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ja:k]飯”。
香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城區及以南地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些事物的名稱或一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完全懂得聽和講廣州話,但廣州人或香港人不完全聽得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瞓覺”一説石岐話也用,不過一般稱作“寐覺”(寐此處音“眯”mī)。石岐話形容一個人懶惰有習語“吃寐屙坐”。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也用,不過多稱作“近(音“緊思”gɐn si)、“啱先”。另外石岐話在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例如合口字沒有輕唇音;廣州話以聲母為f的曉母字或匣母字在石岐話以h為聲母,如風扇,石岐話讀hung-sin;克服,石岐話讀作kaak-huk。
在1970年代末以後,因為香港電視而導致石岐話不斷向廣州話靠攏,許多舊有的發音與詞彙用法都逐漸減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的合口字發音,後生開始將合口曉母字按廣州話讀為輕唇音,又如上述之“寐覺”使用頻率越來越低,逐漸被“瞓覺”所取代。“下間”(廚房)、“銀錢”(元的俗稱,“兩個銀錢”即是兩元)這些老式石岐話新一代中山人已經很少使用。
梧州方言
梧州粵語屬廣府片,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城區,舊蒼梧縣城(現梧州市龍圩區城區),賀州市八步區城區及附近,平南縣大安、武林、丹竹3鎮的鎮上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以及老梧州話,區分[ts]-[tɕ],[ʦʰ]-[tɕʰ],[s]-[ɕ],新梧州話不區分。
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4個,韻母58個,聲調8個。
聲母部分
①老派梧州話分兩套齒音,古精組字讀舌尖音[ts tsʰ s],古知、莊、章組字讀舌面音[tɕ tɕʰ ɕ]。新派已合為一套
②古影母一、二等字讀聲門塞音[ʔ],疑母一、二等字讀軟齶鼻音[ŋ],兩者不相混。
③老派梧州話有齦齶鼻音[ȵ],主要對應古日母以及疑母細音字,例:日[ȵɐt̚],人[ȵɐn]。新派[ȵ]有併入[j]的趨勢,類似廣州話
④古泥來母分明,不相混。
韻母部分
①止攝元音韻母仍讀[i],不裂化為[ei]。例:地[ti];你[ni]
②遇攝元音韻母仍讀[y],不裂化為[ɵy]。例:居[ky]女[ny];
③模韻[u]與豪韻[ou]兩者不混。度[tu]≠道[tou]
④部分止攝開口三等支、脂、之韻精組及生母字,老派梧州話讀[y]。例:子、字、自[tsy];司、師、事[sy]。新派已讀[i],趨同廣州話
⑤老派梧州話部分鹹攝開口一等字讀[om][op̚]。例:甘、敢[kom];合、盒[hop]。新派已併入[ɐm][ɐp̚],趨同廣州話
⑥梧州話無廣州話的[ɵn][ɵt̚]兩韻,這兩韻在梧州話中主要讀[ɐn][ɐt̚]。例:春[tɕʰɐn];出[tɕʰɐt̚]
聲調部分
①陰平碰上前後二字都為陰平時,前後會出現55、53兩種調值,其餘多為53調值。
②陽平陽去相混不分。
③大多數中古的全濁聲母上聲字仍讀陽上聲,不作去聲。

粵語四邑片

四邑話在粵中,主要分佈在江門珠海的斗門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江門及四邑城區流行廣府片粵語。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但兩者現時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廣州方言的一種,但四邑方言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方言差異最大的方言之一。以下簡析四邑話與廣州話差異較大的原因。由於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腹地屬於粵語的中心區,從這一帶粵語的聲韻調中,仍可發現某些類似四邑話的情況,例如:順德龍江將舌尖送氣塞音聲母發為喉擦音,順德大良、番禺市橋及新興的舌根鼻音和舌根塞音韻母讀為舌尖鼻音和舌尖塞音韻母,增城沒有撮口呼,等等。斗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粵方言則反映了魏晉時期中原語言的語音特點。
一般四邑內部方言分為兩大區:
四邑一片
精組字讀“t、th、ɬ”,端母字為零聲母,透母、定母平上聲讀”h”,幫組字擦音化。其方言包括有:台山台城以及北部,開平赤坎、三埠,新會牛灣、崖西、崖南,江門本地話,鶴山雅瑤,中山古鎮。
四邑二片
精知莊章組不分均讀塞擦音,端母讀“t”,透母、定母平上聲讀”h”,此為四邑二片,其方言包括有:新會會城、雙水、羅坑,恩平全境,台山西南部,珠海斗門大部分。
四邑話內部具有以下特點
  1. 古“端”母字在台開方言(台山,開平)發零聲母。例如:“打”廣州話讀ta,四邑話讀a;“大”廣州話讀tai,四邑話為ai。
  2. 古“透”母字和“定”母字發喉擦音聲母h。例如:“他”廣州話讀tha,四邑話讀ha;“桃”廣州話讀tʰou,四邑話讀hau。
  3. 古“精”組聲母字在台開方言均發舌尖音。其中“精、清、從、邪”母字發舌尖塞音,例如:精ten、清tʰen、全tʰun、邪tia。“心”母字發舌尖邊擦音,例如:心ɬim、思ɬu。
  4. 古幫母,並母去聲入聲,在開平赤坎,鶴山雅瑤由塞音擦音化v-;另外,古滂母、並母平聲和部分上升字,在鶴山雅瑤則全部讀h-,而開平赤坎則有讀h-和ph-。例如:班van、泡hau、旁hɔng、伴vɔn。
  5. 古“日”母字跟“疑”母字合流,均發舌根鼻音聲母ng。例如:日ngit、義ngei。
  6. 舌根鼻音韻尾弱化,en沒有相對應的舌根鼻音韻母。
  7. 廣州話複元音韻母、鼻音尾韻母、塞音尾韻母中的a有長短的區別,四邑話沒有這種區別。例如:佳和雞都讀為kai,蠻與閩都讀為man,八與拔都讀為pat。
  8. 沒有撮口呼韻母。遇合三讀為i或ui,山合三讀為un或uat。例如:書si、魚ngui、穿tshun、説suat。
  9. 陰平與陰去調值相同,都是中平調;陰上為高平調,陽上為降調。

粵語羅廣片

羅廣粵語,分佈在粵西北,羅廣方言主要分佈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州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羅廣方言片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須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 [ng]、珂 [ngɔ1]、矮 [ngɐi2]、亞 [nga3]、愛 [ngɔi3]、惡 [ngɔk3] ; [n]、[l] 音分明。
主要特點:
①影母字多保留零聲母讀法,如亞[a3],愛[ɔi3],烏[u1],意[i3],乙[yt8]。
②疑母洪音保留[ŋ]而細音多混為[j],如我[ŋɔ],勾[ŋau],疑[ji],月[jyt]。
③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須重讀(高降),如肇慶話。
④北部多數點無韻母[im][em][ip][ep],混入[in][en][it][et]。
⑤聲母基本保留[n][l]對立,但東部若干點趨向[n][l]合流。
在早期資料中因未作區分,將其歸入在廣東境內的勾漏粵語。
與勾漏粵語的相同點:羅廣粵語與廣西東部的勾漏粵語相同點是“古全濁聲母今不論平仄皆不送氣”。如頭、茶、橋、企、近 等字皆讀不送氣塞音(但在部份趨向廣府化的地方有例外)。
與勾漏粵語的區別:將兩者區分開來的一個主要依據是精組字讀法。如“清”讀[tʰeng]為勾漏粵語,讀[tsʰeng]為羅廣粵語。此外勾漏粵語有邊擦音或齒間音,羅廣粵語則基本無。

粵語勾漏片

勾漏粵語主要分佈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玉林市梧州市郊、貴港市賀州市郊、北流岑溪藤縣蒼梧蒙山容縣興業、博白、陸川北部、昭平鐘山縣部分,平南縣部分、桂平市部分等地,和廣東懷集封開,另外陽朔永福平樂荔浦柳江柳城鹿寨融安三江融水宜州羅城環江合山象州金秀也有方言島分佈。主要是農村,使用人口大概近1000萬,屬於比較大的一個粵語支系。與廣州話差別大,內部也有不同口音。音系複雜,聲調有8-10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漢語方言中聲調最多的之一。但是由於勾漏粵語的使用居民多為農村或者中小城鎮,音系複雜,因此其流通度不高。
勾漏片粵語是廣西漢語方言中形成最早的。勾漏片粵語就是古代廣信方言的直接後裔,儘管今天它已被廣府片、邕潯片粵語所侵蝕,但它的特點仍頑強地保留下來了。如古幫端[p t]二母分別讀內爆濁音[ɓɗ],古精清從邪[ts tsʰ dz z]各母分別讀塞音[t]、[tʰ]或[ɬ]、[θ]、[f]、[d]等。以玉林話為例,“補”讀[bu]、“碓”讀[dui]、“蕉”讀[diu]、“秋”讀[thau]、“前”讀[tin]、“寺”讀[ti]。
勾漏粵語特點有:
①古濁聲母不論平仄都不送氣。
②精組塞化。古精清從邪[ts tsʰ dz z]各母分別讀塞音[t tʰ d]或[ɬ](或其變體[θ f])等。
③多數有連讀變調。
④有邊擦音(或齒間音)。
⑤有漢語中極為少見的[b d]全濁聲母或內爆濁聲母[ɓɗ]。甚至端母的內爆濁聲母[ɗ]與精母的不送氣聲母[t]形成對立
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
勾漏粵語的代表有玉林話、地佬話、北流話、藤縣話、蒙山話等。

粵語高陽片

高陽粵語方言主要分佈在粵西,主要分佈在茂名陽江湛江及其所管轄的部分縣市,以高州話陽江話為代表。分佈在陽江陽春市的陽春話比較接近廣州話。另,粵西地區各縣市之間的民眾交流一般用帶當地口音的廣州話。

粵語邕潯片

邕潯片粵語在廣西分佈範圍很廣,除南寧及周邊地區外,廣西西部的百色、龍州粵語亦屬邕潯片,以南寧話為代表。邕潯粵語與梧州粵語和廣州話都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桂平市古稱)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及邕寧橫縣桂平、平南、崇左寧明龍州憑祥扶綏百色田東等城區縣城及部分下屬鎮上、柳州部分地區。以南寧市、桂平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1980年代後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市區內南寧話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寧話使用人口鋭減到不足三成。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下屬鄉鎮。現也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粵語事實上已經變成死語。
①有舌尖元音[ɿ]或[ɥ],如南寧、桂平是[ɿ],平南是[ɥ],都只跟[ts-]組聲母相拼。
(通俗點就是聽起來像普通話zi,ci,si的音)。
②部分有邊擦音[ɬ]或其變體齒間音[θ],例如心,新。桂平街、平南街無。

粵語欽廉片

欽廉粵語主要分佈欽州合浦(舊稱廉州)、北海浦北靈山防城東興,以廉州話為代表。
主要特點:
①有邊擦音[ɬ]。
②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氣。
③沒有撮口呼[y](即普通話的ü)。
聲調數有7-8個。
從內部差別來説,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小片:
欽州粵語,包括通行於北海市區及近郊的北海話,合浦東部南康一帶的合浦話,欽州市區及郊區一帶的欽州話,以及防城縣一帶的防城話,東興市、靈山縣、浦北縣縣城。這幾種話之間雖然有些分歧,但內部的一致性還是很大的。主要分佈城鎮、縣城,受廣府影響嚴重,與下面幾種話有所距離,或認為是高陽片。
廉州話,包括今合浦縣大部分地區,欽州市東南部跟合浦縣相鄰的那麗等鄉鎮。其中合浦南部,北海市附近以及涸洲島上所説的廉州話和合浦其他地方的廉州話也略有不同。
靈山話,主要通行於北部靈山縣境內。欽州市北部、東北部的一些鄉鎮也説靈山話。
④小江話,主要通行於東北部的浦北(縣城在小江鎮)縣境內的中部地區。
⑤六萬山話,主要通行於浦北縣境內的東北部地區。浦北縣在地理上與玉林地區的玉林、博白相鄰,因此小江話和六萬山話與玉林、博白一帶的粵語比較接近。

粵語吳化片

主要分佈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的坡頭區及茂名化州市,以吳川話和化州下江話為代表。
①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氣。
②部分地區精組塞化。古精清從邪[ts tsʰ dz z]各母分別讀塞音[t tʰ ɬ]等。有邊擦音[ɬ]。
③有漢語中極為少見的[ɓ ɗ]內爆濁聲母。
④沒有撮口呼[y]。(即普通話的ü)

粵語基本特點

粵語保留入聲

粵語是南方方言裏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因此大量的唐詩宋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以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為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唐朝的近體詩(絕句/律詩)是很少押入聲韻的。如果出現了押入聲韻的情況,那一定是由於作者要表達一種異常鬱悶或悲憤的心情。這首柳宗元的《江雪》,用粵語朗誦,由於“絕”、“滅”、“雪”三字都是入聲,故整句話的結尾在語音上會顯得極為短促壓抑,充分體現出了作者鬱悶的情緒。事實上,作者正是故意挑選入聲字入韻,再結合字裏行間所描寫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用普通話朗誦,體會不到入聲韻的妙處,則此詩的美感就少了一半。

粵語與古漢語關係

在標準粵語/粵語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典籍中找到來源。在漢語北方話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後置及倒裝等語法項目。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在上古漢語中占主導地位的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太多戰爭影響,所以一直保留着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今天粵方言的語音系統,與隋唐時期的語音系統,即《切韻》音系(中古音系)有着極其嚴整的對應規律,即今天粵方言的語音面貌表現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象。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裏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渠”(現寫單人旁“佢”專指人;東漢孔雀東南飛》:“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跟吳語一樣。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端系的[taʔ]或[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見聖公會公禱書)。粵語用“系”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兩代常用字。這些字眼在主流官話中逐漸淘汰,但仍偶現於書面語,例如李儼《中算史論叢》第一冊(1955年版本,第210頁)提及18世紀數學家Issac Wolfram 時,就寫為“渠系荷蘭炮隊副隊長”。
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貨幣量詞“文”的用法(但民間常用同音字“蚊”)。“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多”(多少)、“幾時”(何時)則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粵語中“利市”(利是)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説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7] 
有些現代粵語雖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異。上表中《尚書》“惟天陰騭下民”一句的陰騭,本指默默保護,後來則演化為功德之意。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就是説文昌帝君訓示人們要“廣行陰騭”。之後陰騭又衍生出陰功與陰德兩個同義詞。明人方汝浩於《東度記》當中,就將這3個詞語交替使用,然而民間相學又出現所謂“陰騭紋”,並且稱凡有此紋者,必然壞事做盡。前述3個同義詞,也出現了歧義,其中陰德仍然是指功德,但是陰騭一詞則改變成為貶義。《紅樓夢》第73回寫到“救人急難,最是陰騭事”,指的本是好事,但是現今粵語所謂的“陰騭事”改變成為缺德事的意思。至於陰功一詞,就像北方話中“好容易才……”與“好不容易才……”是同義一樣,現代粵語之中,無論説“真系陰功”抑或“真系無陰功”,都是悽慘、可惜之意。

粵語專家考證

根據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的研究,粵方言的形成包括5個歷史層次:
第一,是先秦時期。特別是戰國時期,有大量的楚人來到嶺南,才開始大規模地傳播漢語,是粵方言分化的最初階段。
第二,是秦漢時期。粵方言接受中原漢語更多的影響,古百越語的特點也在粵方言中沉澱下來。
第三,是在晉代。中原相繼發生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大批士民向南遷徙,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漢語,又給正在形成的粵方言增加了新的影響,使粵方言接受更多漢語共同語的特點。
第四,是在唐代。粵方言逐漸形成為一支獨立的方言,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語音體系和詞彙系統以及語法結構。今天粵方言的語音面貌表現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象。
第五,是在宋代以後。宋代的粵方言,大概已與現代的粵方言相差無幾,它所用的語音和詞彙,可能已經奠定了現代粵方言的基礎。 [3] 
秦始皇派兵戍守嶺南,開始了早期漢語與百越語言融合的先聲,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的成分。
(1)無濁塞聲母,保留古微母m-的讀法,古精、知、照三組合流,古曉、溪母合口多讀f-,如“歡[fun55]”、“款[fun35]”,古-m、-n、-耷、-p、-t、-k韻尾保留完整,有長短元音a、調構成的一組韻母。
(2)聲調多達9個:平上去各分陰陽,陰調(來自古清音聲母)和陽調(來自古濁音)相配整齊,入聲3個,包括陰入(上陰入)、中入(下陰入)、陽入,長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陰入,如“八[pat3]”、“筆[p調t5]”。
(3)連讀變調不明顯,但有豐富的語義變調,如“毛”:毛[mou21]發→發毛[mou55](發黴),“片”[phin33]→[phin35](屎片)。
(4)單音節古詞較多,如“頸(脖子)”、“望(遠望、盼望)”。有些詞可能來自古楚語(如“睇[看]”)、古壯侗語(如“諗[想]”);有一批特有詞,如“嘢”、“餸”、“攞”、“靚”。
(5)語法方面量詞可單獨與名詞構成量名短語。

粵語吸收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廣州從清朝起已出現外來語;香港粵語(港式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着廣東境內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官話(北方話)沒有吸收,如“士多”(store,siː22 tɔ55),即“小賣部”;有的是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沙拉”在粵語中是“沙律”(saa1 loet6);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北方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第43任美國總統George Bush在大陸翻譯成“布什”,香港粵語則翻譯成圓唇的“布殊”(bou4 syu1)。這些譯名常需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對輔音尾的音譯,官話普通話口音常後加元音譯出,因為沒有相應韻尾,而粵語則不時將尾輔音叢合併,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𨋢”(“車+立”:左車右立,讀作lip),將-ft簡化為-p。
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着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普通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蛇gwe1”(Scare:驚嚇、恐懼,se4 gwe1)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普通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普通話當作“打的”吸收。其原因之一是普通話中不存在相應音節,如“搞掂”(gaau2 dim3)變成“搞定”即因普通話無-m,而音節*tin *din不存在(歷史音變中排除,且後無來源)。

粵語書寫系統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裏一般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白話文書寫系統,全中文都可以共用,即全中文通用書面。因為粵語是中文其中一部分,所以書面表達形式上本身粵語書面跟通用書面可以做到齊駕並驅。
這種通用書面的語法、詞彙和用語與粵語書面有較大的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了這種差異,不覺有大的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通用書面的時候,一般是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的。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部分雜誌會採用另外一套自己的粵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是難以理解這種粵語白話文的。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通用書面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文書寫。這些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更傳神,更直擊人心,並避免在翻譯成通用書面時出現失真。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