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尿蛋白陽性

鎖定
尿蛋白陽性是指做尿常規檢查或是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結果顯示有“+”。 [1] 
中醫病名
尿蛋白陽性
對    象
尿蛋白
檢測結果
“+”
檢測時間
24小時

尿蛋白陽性病理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範圍內定性為陰性,記為(-)。尿中蛋白質含量多達0.15g/24h以上時,稱蛋白尿,尿常規定性可出現陽性。
正常人24小時尿蛋白的範圍為≦0.15g,常規化驗檢測為陰性。如檢測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陽性時,説明人體排出的尿蛋白量明顯增多,屬於異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續陽性,往往代表腎臟發生了病變,故臨牀可依據尿蛋白陽性的多少來判定腎病損傷的程度以及腎病治療的效果。因此,出現異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並消除,防止病情惡化進展。

尿蛋白陽性表示方法

尿蛋白陽性強弱的表示方法
一般通過24小時尿蛋白定量試驗來檢測尿液裏的蛋白質含量,試驗的方法有三種:試紙法、磺柳酸法和加熱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熱醋酸法都是根據濁度反應將無混濁或無沉澱定為陰性(-),將出現混濁或沉澱的定為陽性(+)。磺柳酸法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可廣泛用於普查,但其對白蛋白的靈敏度高於球蛋白,且影響因素較多,易造成假陰性假陽性。加熱醋酸法對白蛋白和球蛋白的靈敏度基本一致,影響因素少,準確性較高。
根據濁度反應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
尿蛋白為0.1—0.2g/L:±;
尿蛋白為0.2—1.0g/L:+;
尿蛋白為1.0~2.0g/L:++;
尿蛋白為2.0—4.0g/L: +++;
尿蛋白>4.0g/L: ++++。
尿蛋白陽性 尿蛋白陽性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質(24小時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檢測方法不能發現,檢查結果為陰性。超出此範圍則可檢出,稱為蛋白尿。但由於尿蛋白試驗只是測定一次尿的結果,易受尿液濃縮及稀釋程度的影響,常常不能準確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稱一過性蛋白尿,在幾小時或數天後即可恢復正常。

尿蛋白陽性臨牀意義

陽性,見於各種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盂腎炎多發性骨髓瘤腎移植術後等。此外,藥物,汞、鋪等中毒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也可見陽性。正常人每天排出尿蛋白約40-80毫克,最多不超過150毫克,在此範圍內則定性為陰性。如尿蛋白陽性,常提示腎臟病變。
建議做一個尿24小時蛋白定量,要是超過0.15g為腎炎,就診腎內科
不能熬夜,注意休息;少吃辛辣、高蛋白食物低鹽飲食
弱陽性還沒大問題,也可能與藥物、大量運動、泌尿系炎症等有關,密切關注,至少一個月檢查一次。

尿蛋白陽性陽性原因

一般正常人每日濾過的原尿達180升之多,但經過腎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後濃縮排出的僅有1.5升左右。其中含蛋白約為40~100毫克,用尿蛋白定性方法是測不出來的。
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濾過膜有效濾過孔的半徑約為30埃左右。凡分子量大於6~7萬的物質難於通過濾過膜。血漿中白蛋白分子量為69000,分子半徑為37 埃左右,因此很難進入尿中,只有分子量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輕鏈可以被腎小球濾過而進入尿中。同時,腎小球基膜含有豐富的涎酸蛋白,使其 表面形成一陰電荷層,血漿中某些蛋白質雖然分子量不大,但帶有陰電荷;同性相斥,亦不能濾過入尿中,血清白蛋白在血清PH為7.42條件下,呈陰電荷狀 態,因而也很難通過。此外腎小管對蛋白尿呈無選擇性地重吸收。  由於腎小球的疾病,使腎小球濾過膜或電荷屏障受到破壞,就會有大量血漿蛋白被濾入尿中,而出現蛋白尿,稱之為病理性腎小球性蛋白尿,多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腎病,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性等。
病理性尿蛋白除了腎小球性蛋白尿外,還有腎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腎組織性蛋白尿。腎小管性蛋白尿是由於在病理狀態下,腎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礙引起的,多見於腎小管及間質的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由於病理狀態下,血漿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質大量增加,且超過了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進入尿中,形成蛋白尿。多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嚴重擠壓傷等疾病。腎組織性蛋白尿指腎組織的蛋白質進入尿中或腎組織在病理狀態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質。
我們通常所説的尿蛋白並非都是病態的,它有功能性尿蛋白和病理性尿蛋白弱陽性之分。功能性尿蛋白也稱生理性尿蛋白,是指出現於健康人的暫時性尿蛋白。多見於青年人中,在劇烈運動、發熱、高温、受寒、精神緊張等因素影響下,腎血管痙攣或充血,導致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強而使蛋白大量“漏網”。一些正常孕婦尿中蛋白也可有輕度增加,這與體位和腎流量加大、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有關。功能性尿蛋白在誘因解除後便會自行消失。故又稱為可逆性尿蛋白或一過性尿蛋白弱陽性
要想知道尿中有無蛋白,其蛋白含量有多少,有一個簡便粗略的檢驗方法,即:將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現白色混濁,加5%醋酸5~10滴再煮沸,若混濁消失,説明尿中無蛋白,尿蛋白定性試驗陰性;但若混濁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絮狀沉澱或凝塊,則尿蛋白弱陽性
人們最關心的病理性尿蛋白,它是指人體某個系統或臟器發生病變所導致的尿液持續出現蛋白。一般24小時尿蛋白量超過150毫克。尿蛋白弱陽性是什麼原因常見於以下三種情況:
腎小球性尿蛋白弱陽性: 因各種原因所致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損傷(如免疫損害),使負荷減少或喪失,導致腎小球通透性增高。較多的血漿蛋白濾過後,超出了腎小管重吸收能力,從而導致尿蛋白。如急慢性腎炎狼瘡性腎病、糖尿病腎病等。
腎小管尿蛋白弱陽性:腎小管發生病變或腎小管功能缺陷時,對蛋白重吸收減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從而導致尿液蛋白增加。如腎小管酸中毒鎮痛藥引起的腎病、抗生素的腎毒表現等。
溢出性尿蛋白弱陽性(也稱凝溶尿蛋白):患者尿液加熱到40℃時混濁,60℃時凝固,達100℃時溶解。見於多發生骨髓瘤原發性澱粉樣變巨球蛋白血癥等。

尿蛋白陽性腎病類型

尿蛋白陽性檢查結果是通過尿蛋白定性試驗檢查得出的。各種類型的腎病都有發生尿蛋白陽性的可能。當腎小球腎小管發生病變時,如各期腎炎、腎病以及高血壓發生腎動脈硬化時,均可出現尿蛋白陽性;各種細菌性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敗血症等亦可出現尿蛋白陽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腎結石多囊腎腎澱粉樣變性以及休克、嚴重肌肉損傷發熱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白血病等,也可出現尿蛋白陽性。
尿蛋白檢測不僅能判定腎臟有無病損,通過臨牀深入的尿蛋白定量檢查,還可以幫助腎病患者瞭解腎臟病變的程度——
1、輕度蛋白尿(小於0.5g/24h):主要見於非活動期腎臟病變、腎盂腎炎等。
2、中度蛋白尿(0.5~4g/24h):見於腎炎、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腎硬化、腎腫瘤等。
3、重度蛋白尿(大於4g/24h):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狼瘡性腎炎隱匿性腎炎等。

尿蛋白陽性西醫治療

現代醫學對腎病治療方法只是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菌素治療,在病情轉入尿毒症期以後,進行透析與換腎。這些是治療腎病的常規方法。

尿蛋白陽性中醫治療

經過微化處理後的中藥,具有更強的藥物活性,它在充分發揮傳統中藥治病於本特點,使破碎的中藥分子鏈再次有效鏈結,形成新功能的同時。還可針對受損傷的腎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積在基底膜上的免疫複合物與病變組織,修復受損的基底膜。這一方法主要是修復腎臟病變的基因和受損的腎臟病變細胞,並激活受損組織細胞DNA複製,促使受損腎臟結構改變,使受損腎臟功能得到恢復,在腎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療上,關鍵是要治“本”,是去修復受損的基底膜。

尿蛋白陽性危害

一、熱性蛋白尿: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白尿
二、起立性蛋白尿: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三、瘀血腎:心臟衰竭等腎靜脈瘀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四、腎炎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都有。
五、腎變病症候羣: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六:腎硬化症:隨着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尿蛋白陽性定量

24小時尿蛋白定量
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分析,指的是收集全天24小時的尿液進行相關檢測。正常人,尿常規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範圍小於150mg。如果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分析結果超出此正常值,則考慮有病患的可能。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分析如何準確?
進行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分析,腎病患者應從早上8時開始將膀胱內的尿量排清並棄去,依此時開始計時,把一天24小時所排出的尿液貯存在一容器內,全部送去檢查。如果在這24小時之內排大便,應強調先解小便收集,然後大解。小量尿液亦不要遺漏。尿量收集不齊全,尿蛋白量的計算就不準確。檢測前要先用量杯量總尿量,然後攪勻,取出一小杯測定每100毫升的蛋白量,再根據實際尿量進行計算,可進行24小時的蛋白量的分析。
參考資料
  • 1.    萬學紅,盧雪峯.診斷學(第八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