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新2.0

鎖定
創新2.0,簡單點説就是以前創新1.0的升級,1.0是指工業時代的創新形態,2.0則是指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創新形態。創新2.0推動了科技創新主體由”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專業點説即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它的應用可以讓人瞭解由於信息通訊技術ICT)發展給社會帶來深刻變革而引發的科技創新模式的改變——從專業科技人員實驗室研發出科技創新成果後用户被動使用到技術創新成果最終用户直接或通過共同創新平台參與技術創新成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全過程。面向知識社會的科學2.0、技術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引擎。創新2.0是知識社會條件下以人為本的典型創新模式,其例子包括Web 2.0,開放源代碼自由軟件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微觀裝配實驗室等。
中文名
創新2.0
作    用
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

創新2.0技術介紹

創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轉向以用户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户參與的創新2.0模式。創新2.0並非是從WEB2.0引申而來的,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全球對Living Lab、Fab Lab、AIP等創新模式探索的結果。WEB2.0則是創新2.0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體現,是要讓所有的人都來參加,全民織網,使用軟件、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説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創新2.0也是讓所有人都參加創新,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和創新共享和擴散。如果説創新 1.0是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就是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本的創新,以應用為本的創新,可以參照《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的論述來理解創新2.0的定義,創新2.0也就是“以用户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户參與的創新”。
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和發展催生了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形態,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創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普通公眾不再僅僅是科技創新的被動接收,而可以在知識社會條件下扮演創新主角,直接參與創新進程。國內外關於創新2.0的關注和研究正在逐漸興起,隨着對面向未來的、以用户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將給我們科技創新模式的發展帶來新的視野和動力,同時也推動了體驗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
如果説創新 1.0是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就是以人為出發點,特別關注用户創新,是以人為本的創新,以應用為本的創新,《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一文認為創新2.0是“以用户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户參與的創新”。 正如《創新2.0: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民主化》一文在對知識社會環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種創新2.0模式對比分析基礎上所指出的,創新2.0不僅是以複雜性科學視角對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重新審視,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的,以用户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户參與的創新形態;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待,它更是知識社會條件下的創新民主化展現 [1] 

創新2.0概念演變

創新2.0創新理論

創新的英文單詞為Innovation,起源於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簡單的説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創造新東西的一種手段。
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可追溯到1912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20世紀60年代,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羅斯托提出了“起飛”六階段理論,對“創新”的概念發展為“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並組織對技術的變革和技術創新的研究,邁爾斯(S.myers)和馬奎斯(D.G.Marquis)作為主要的倡議者和參與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報告《成功的工業創新》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變革的集合。認為技術創新是一個複雜的活動過程,從新思想、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解決各種問題,最終使一個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新項目得到實際的成功應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們對技術創新的界定大大擴寬了,在NSF報告《1976年:科學指示器》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創新是將新的或改進的產品、過程或服務引入市場。”而明確地將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術知識的改進作為最終層次上的兩類創新而劃入技術創新定義範圍中。《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在對科技創新複雜性分析基礎上,指出技術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複雜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湧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急需構建以用户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台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實現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並駕齊驅,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呼應與良性互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打造用户參與的創新2.0模式。《創新2.0: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民主化》進一步對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模式進行了分析,將創新2.0總結為以用户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特點的,強化用户參與、以人為本的創新民主化。

創新2.0創新需求

創新之所以能突破擴散理論,進入創新2.0時代,首先取決於知識社會下形成的新環境。首先,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網絡的形成突破了知識傳播傳統上的物理瓶頸,人類可以利用知識網絡更快捷和方便的共享和傳播知識和信息;其次,知識網絡的環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性,使人為構建的知識壁壘和信息壁壘在如今的知識網絡下越來越難以為繼;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開始關注知識社會的信息爆炸問題,信息可以傳播不等於信息有效傳播,利於知識被快速檢索、理解和運用的眾多知識封裝技術使得知識也得以構件化和模塊化,從而便於更多人利用。上述知識社會的外部環境有助於更廣泛的創新羣體在一個開放自由的平台上從事科技創新活動。
同時,知識社會也迸發了更廣泛的創新需求。外部環境造就了創新主體實施創新活動的可能,也造就了更多知識與應用場合需求碰撞的機會。這樣的碰撞就是創新活動最大的源動力,同時也印證了熊彼特創新來源於生產活動的基本觀點。因此,知識社會環境和需求兩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創新2.0實踐活動的蓬勃發展。

創新2.0創新生態

在多主體參與、多要素互動的過程中,作為推動力的技術進步與作為拉動力的應用創新之間的互動推動了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兩個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統一、共同演進的一對雙螺旋結構,或者説是並行齊驅的雙輪——技術進步為應用創新創造了新的技術,而應用創新往往很快就會觸到技術的極限,進而鞭策技術的進一步演進。只有當技術和應用的激烈碰撞達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時,才會誕生出引人入勝的模式創新和行業發展的新熱點[2]。正是這創新雙螺旋的互補與互動,帶動創新多主體、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
在科技創新體系還更多的注重技術進步,對面向用户的應用創新較少給予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實用性和推廣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體系的弊病都與此相關,技術發展與用户需求對接出現了問題,造成技術進步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脱節。制度設計對於技術發展、產品轉化十分重要。當我們通過高新技術園區這類制度設計實現了產業的集聚、技術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時候,我們卻沒有很好的在制度層面上解決技術的應用、轉化以及以用户需求為中心的應用創新的機制,沒能形成創新雙螺旋動態作用下的創新生態。
在知識社會的條件下,隨着草根創新、創新民主化逐步成為常態,如何通過創新2.0模式的探索,通過應用創新方面的以用户為中心的開放創新、共同創新平台搭建,以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制度設計的高度互補與互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對於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創新2.0科技政策科學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創新2.0研究的出發點並不是純粹的概念創新和理論探討,而是從產生之初就與實際應用和實踐價值緊密結合的。創新2.0概念的實踐價值即能將國內外諸多嶄新的科技創新體系規劃、平台建設以及制度完善方面的嘗試納入到一套科學體系下進行探討,把握相關實踐思路的共性優勢和思想火花,有助於在不同的條件和環境下實踐民主化的科技創新,應屬於科技政策科學的研究範疇。
科技政策科學(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 SoSP)源自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10],是近一兩年興起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相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決策者和研究者制定科學嚴謹的科技政策體系,理解其運行機制,並應用推動其創新成果。進行SoSP研究的基礎是正確的理解科技創新,涉及的科學問題包括:何創新的行為基礎?如何理解技術研發、採納與擴散?科技創新羣體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
創新2.0的相關研究和探討的恰恰是圍繞上述科學問題展開的。後文分析和討論的多種創新2.0模式是從不同角度對創新環境構建和機制革新的探索和嘗試。

創新2.0歐美創新

麻省理工大學埃裏克馮希普爾教授在他的《創新民主化》中,探討了以用户為中心的創新系統,解釋了用户為什麼需要為自己開發產品和服務,什麼時候是有利可圖的,以及為什麼值得無償公開並供所有人使用。馮希普爾認為製造商需要重新設計自己的創新流程,他們需要系統地搜索用户開發的創新。用户創新對社會福利具有積極的推動效應,並提議政府的相關政策——包括研發的財政補助、賦税優惠等方面應該作出調整,以消除用户創新的障礙。
歐盟里斯本戰略在全歐洲範圍內採取了具體和明確的措施,以支持歐盟提升競爭力和創新的政策。歐盟於2006年11月20日發起了Living Labs網絡,它是通往歐盟創新系統關鍵一步。其一個核心價值是改善和增加研發轉移的洞察力和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世界的應用和解決方案的動力。它也將採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等手段來調動方方面面的“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Living Lab是歐盟“知識經濟”中最具激發性的模式之一,它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户為中心和共同創新。Living Lab是一種致力於培養以用户為中心的、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模式和創新體制的全新研究開發環境。Living Lab立足於本地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科研機構為紐帶,建立以政府、廣泛的企業網絡以及各種科研機構為主體的開放創新社會(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Fab Lab即微觀裝配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發起的一項新穎的實驗——一個擁有幾乎可以製造任何產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廠,它提供硬件設施以及材料、開放源代碼軟件和由MIT的研究人員開發的程序,這個小型工廠即是用户可以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利用工程的設置、材料及電子工具來實現他們想象中產品的設計和製造。組建一個Fab Lab大約需要 2.5 ~ 5 萬美元的硬件設施和 0.5 ~ 1 萬美元的維護/材料支出費用。而每個Fab Lab的開發過程、創新成果也並非是獨立的,而是在整個Fab Lab網絡中通過各種手段(如視頻會議)進行共享。Fab Lab正是基於對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户為中心的,面向應用的融合從設計、製造,到調試、分析及文檔管理各個環節的用户創新制造環境。
Living Lab和FAB LAB為代表的創新2.0模式,通過搭建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以用户為中心推動各創新要素的整合與協同,有利於湧現和推動創新進程,對我國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啓示作用。

創新2.0國內創新

科技創新能力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國政府正致力於通過用户共同創新、開放創新平台的構建,推動以用户為中心、需求為驅動的應用創新,並通過應用創新平台和技術進步平台的對接推動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並駕齊驅,全面推動科技創新。北京市正是基於這些認識,啓動了城市管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pplication Innovation Park,AIP)的探索。《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複雜性、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分析的基礎上,剖析了AIP以人為本、需求驅動、用户參與的以社會實踐為舞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特點的應用創新模式,稱之為創新2.0模式。
“三驗”應用創新園區,即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園區,是由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共同發起並領導,北京市相關政府機構支持,各區縣市政管委等機構參與;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協會承辦,相關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協辦的開放式、公益性、非盈利機構。園區的核心理念即構建以用户為中心、以需求為引導、以技術為推動,需求與技術充分互動的應用創新平台,貫徹“最終用户參與產品、技術研發、設計過程”的應用創新理念,推動以“三驗”(即“體驗、試驗、檢驗”,而其中“用户體驗”是核心)為機制的技術應用創新與試點示範活動。
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園區經多年籌劃,於2008年5月進行了揭牌儀式,“三驗”項目也在園區進行了的嘗試性的運行,已有一批創新技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推廣。經過對體驗、試驗、檢驗“三驗”機制的不斷摸索,應用創新園區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並正在通過“三驗”應用創新園區的建設不斷完善“三驗”應用創新模式。
應用創新園區在建設及模式探討過程中注重與國際的交流並對合作方式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2007年11月召開的Living Labs中芬學術研討會上就歐盟正在推廣的Living Lab模式及AIP模式進行了探討,並尋求切實的合作領域和合作方式,共同推進應用創新模式在全球的發展。2008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邁向創新2.0的應用創新園區與Fab Lab”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園區 - 麻省理工學院Fab Lab 交流會。會議就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園區(AIP)和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在應用創新方面的探索和實踐進行了交流,並以用户為中心的面向需求的應用創新以及發動全社會參與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進行了討論。

創新2.0科學視野

隨着信息技術的融合與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越來越成為主流話語並正逐步改變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式,技術創新的方式也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革。隨着時間跨入二十一世紀,如何應對知識社會新形式、新條件下的作為複雜湧現的科技創新,就成了先知先覺的科學界關注、研究和探索的前沿領域。《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首次發表於《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年第2期,而後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9期作為首篇文章全文轉載,在科技界引起強烈反響。該文獻以複雜性科學的視角對信息技術發展與融合背景下的技術創新模式進行了重新審視,分析了世界上對面向未來的創新模式的探索,進而總結了知識社會條件下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的典型特徵。
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在對科技創新複雜性分析基礎上,指出科技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複雜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湧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並剖析了AIP需求引導、用户參與的應用創新模式,稱之為創新2.0——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中國AIP和歐盟LivingLabs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通過共同創新、開放創新平台的建設,構建用户為中心、需求為驅動的創新服務總線以及新型的創新價值鏈合作伙伴關係。“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面臨挑戰,以用户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户參與的創新2.0模式正在逐步顯現。”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構建以用户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台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實現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並駕齊驅,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呼應與良性互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打造用户參與的創新2.0模式。

創新2.0科技創新

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科技創新體系 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科技創新體系
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強調知識、技術和信息化的作用,強調人的作用,特別強調知識集成、知識管理的作用,也將對知識社會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指導。知識社會環境下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需要以錢學森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為指導,從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協同互動入手,進一步分析充分考慮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正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演進下的一種複雜湧現,是這個三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科技創新體系由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以標準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和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三大體系構成,知識社會新環境下三個體系相互滲透,互為支撐,互為動力,推動着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管理與制度創新的新形態,即面向知識社會的科學2.0、技術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形態 [2]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學2.0、技術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户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用户體驗,因為融合了人文和技術的基因,承載了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而成為創新2.0的靈魂。創新2.0強調公眾的參與,倡導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和創新共享和擴散。如果説創新 1.0是以生產為導向、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則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以應用和價值實現為核心的創新。在這種視角下,Web 2.0實際是創新2.0模式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案例。創新2.0的典型案例還包括開放源代碼自由軟件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等。開放、參與、協作特徵的政府2.0模式,也正是創新2.0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創新實踐。

創新2.0首次研討

"知識社會與創新2.0"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是在首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對移動技術對公共管理、社會發展影響的基礎上,以信息通訊技術發展及知識社會條件下的下一代科技創新模式為主題,圍繞Web2.0、開源軟件、微觀裝配等創新2.0的典型案例以及AIP、LivingLab、FabLab等創新2.0模式的探索及實踐進行了深度探討。會議由移動政務實驗室主辦,北京大學電子公務研究中心、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協會協辦。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鄔倫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孟慶國教授共同主持研討,來自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的近50人蔘加了會議。這也是國內圍繞創新2.0的首次研討。
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鄔倫教授主持了“創新2.0模式探索”部分的主題發言。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宋剛博士發表了ICT融合與發展視野下的知識社會與創新2.0的主題演講,從信息技術的社會發展脈絡闡釋了信息技術革命組織變革、社會變革、知識社會以及科技創新模式的影響,並探討了面向未來的創新2.0的內涵及模式。挪威Agder大學Bernt Olaf Krohn Solvang教授以南非的經驗介紹了Fab Lab的創新理念。中國郵電大學紀陽教授介紹了歐盟對創新2.0模式的探索——Living Lab創新模式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姚永玲教授就AIP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園區的建設,介紹了基於“三驗”機制的應用創新模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葛霆與大家分享國際創新理論的轉變以及創新的價值所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陳鋭研究員則從可持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角度,闡釋了創新2.0的理論及實踐價值。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孟慶國教授主持了“創新2.0案例與實踐”部分的主題發言。Intel公司中國linux和開源戰略項目經理陳緒博士、北京移動數據業務中心經理張平宗博士、北京時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孝斌博士、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培訓中心李杉副主任分別分享了開源創新、用户體驗創新以及智能城市應用創新中心、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實驗室建設等創新2.0案例及實踐。
主題發言後,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宋剛博士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陳鋭研究員共同主持了創新2.0模式的交流研討。與會嘉賓圍繞打造全社會參與的應用創新模式,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在研討中認為,在知識社會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創新2.0模式的探索,通過應用創新方面的開放創新、共同創新平台搭建,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十分必要。北京通過應用創新園區的制度設計探索來實現用户、需求的集聚,實現以用户需求為中心的各類創新要素的集聚和各類創新主體的互動是國內在創新2.0模式探索上的有宜嘗試。以高新技術園區應用創新園區兩種制度設計的高度互補與互動,形成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的兩輪驅動、並駕齊驅,通過“雙螺旋結構”的互動全面推動科技創新將是探索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探索。

創新2.0創新機制

創新2.0的創新機制 創新2.0的創新機制
互聯網+開啓信息經濟(含互聯網經濟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互聯網+創新(首選創新2.0模式)+傳統行業重構新業態。在這個定式中,由歐盟首創的、基於知識社會的創新2.0是工業社會創新1.0跨時代的升級版,它期望以“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為背景,在當今全球處於工業社會的這個絕對真實的世界中,這樣的背景是不存在、也找不到的,但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在現實世界物理空間之外營造一個影射“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虛擬現實的“場景”,即構建以互聯網為載體、儲存新一代知識資源、彙集深度信息技術,集其大成於一身的虛擬化網絡空間,可作為創新2.0的背景;虛擬網絡空間將以其無限時空無限資源、劃時代顛覆性超前技術的特性,突破現實物理空間的有限時空、有限資源工業技術、傳統業態的束縛,催生工業管理改革和呼喚創新2.0機制出台,即藉助虛空(Cyber)之力重構或創新實空(Physical)中的業態;並利用虛擬現實影射技術,真正將人領進現實的工業系統之中,在改造管理流程和創新業態時體現以人為本、體驗為先的理念,創新2.0還將秉持自由、開放、共享、協同、連接的理念。建立在虛擬網絡空間之上的創新2.0是先進、強大、易用的創新引擎。 [3] 
中國互聯網的籌建者陸首羣教授認為,創新2.0的操作步驟為:
1.虛空與實空對接,將虛空中新一代創新基因注入實空,促其中傳統業態嬗變重構;
2.以虛空中的數據、知識或信息資源取代實空中的人力、自然資源,使業態賴以生存、運作的資源由原來的私有排他性、日常損耗性、運作低效性和使用有限性變成開放共享性、永續可用性、運作高效性、使用無限性,為重構新業態創造條件;
3.選擇虛空中雲(雲計算)、物(物聯網)、社(社交平台)、移(移動互聯)、大(大數據)、智(人工智能)等深度網信技術(作為工具或手段)作用於實空中的傳統業態,在經歷碰撞(有時是激烈碰撞)、交互、融合(有時融合並不平和)過程後,促使該業態升級換代;
4.創新2.0是科學、技術和管理/體制的綜合創新模式,以虛空中超前的創新思維(包括互聯網思維)指導、催生實空中新業態的管理創新,以期保障科技創新成果。創客(Maker)是致力於把各種創意變為現實的人,是時下在雙創(創新創業)活動中最具創造力的草根羣體,在中國正在掀起一場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波瀾壯闊的創客潮。所以強大的創新引擎是基於網絡空間的創新2.0(即基於知識社會的創新2.0)而非互聯網;而且只有創新引擎(創新2.0)才是助互聯網+重構新業態的核心。

創新2.0發展階段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認為,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裏,我們一直在探索創新2.0的道路,對創新2.0的探索經歷了三個階段 [4] 
第一個階段是開放式創新。它的標誌之一就是,從自由軟件運動向開源軟件運動的發展,將創新主體由一小部分的創客轉變為包括商業公司在內的、很多人都為之貢獻的社區。創新過程從封閉變成開放,一方面它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外部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將自己的技術也回饋到社區,形成積累的創新。
第二個階段是協同創新。作為開放創新的一個延伸,它進一步打破了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充分激發不同主體的人才、技術、資本的創新活力,協同創新。所説的“互聯網+”其實就是協同創新的範式。
第三個階段是大眾創新。創客運動實際上就是這種創新的標誌,隨着開源硬件3D打印等技術的普及,更多的普通人能夠參與到創新的過程中來。當然,大眾創新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各自獨立的創新,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我覺得創客也是有社會屬性的。希望通過技術工具、互聯網、社羣,能夠讓不同的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能夠跨越組織的邊界,形成創新的組合。同時創建平台,讓不同的創客能夠分享傳播他們的知識,形成智慧的“工地”。
近年來,智能硬件發展速度非常快。在智能硬件領域,可以看到很多創客、創業公司的身影,他們在這些領域非常活躍,開發了很多有意思的智能硬件產品。而且,在智能硬件領域活躍着的不僅僅是創客,還有互聯網領域的一些領跑者,他們以非常有吸引力的開發條件,開發智能硬件的雲端智能服務,來服務創客和創業公司,讓他們更好地開發硬件並連接到雲端。

創新2.0互聯網

“互聯網+”是創新2.0時代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相互作用與共同演化的高度概括。簡言之,“互聯網+” = 新一代ICT+創新2.0。 [5] 
新一代ICT與創新2.0 新一代ICT與創新2.0 [5]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催生了創新2.0。而知識社會的創新2.0又反過來重塑移動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社會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移動互聯網移動通信和互聯網融合的產物,繼承了移動通信隨時、隨地、隨身與網絡連接的特性,也繼承了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移動互聯網是自適應的、個性化的、能夠感知周圍環境的服務。Web2.0、SoLoMo等正是互聯網的延伸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創新2.0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體現。物聯網是智能感知、識別技術普適計算泛在網絡的融合應用,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鄔賀銓院士曾指出,與其説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説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業界也日益形成一種共識: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户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雲計算是創新2.0時代基於互聯網的大眾參與的計算模式,其計算資源——無論是計算能力,還是存儲能力,都是動態的、可收縮的、虛擬化的,尤其重要的是以服務方式提供,可以方便實現分享和交互,並形成羣體智能。大數據是創新2.0時代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數據收集、管理、處理和利用。用户不僅是數據的使用者,更是數據的生產者。數據圍繞人的生產、生活而產生,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樣本,而是廣闊社會空間的全數據。大數據也為以用户為中心、實現從封閉的實驗室創新到以社會為舞台的開放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移動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社會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知識社會的創新2.0互動演進推動了“互聯網+”。
伴隨着知識社會的來臨,無所不在的網絡與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共同驅動了無所不在的創新。“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的移動、泛在及應用於傳統行業,而且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户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6]  “互聯網+”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力量。“互聯網+”中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互聯網+”將進一步為社會、國家治理、產業發展智慧城市等領域發展帶來新的理念、機遇和挑戰。 [7] 

創新2.0研究熱點

辦公自動化: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 辦公自動化: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
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了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用户參與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演進。創新2.0以用户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的交互與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社會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產業、政府、社會、民主治理、城市等領域的建設應該把握這種趨勢,推動企業2.0政府2.0、社會2.0、合作民主智慧城市等新形態的演進和發展。總結創新2.0研究社羣討論,《辦公自動化》雜誌總結了創新2.0研究的十大熱點方向。 [7] 

創新2.0產品互動演進

方向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及其與創新2.0的互動與演進趨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雲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推動了創新2.0模式的發展和演變,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體驗實驗區)、Fab Lab(個人製造實驗室、創客)、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Wiki(維基模式)、Prosumer(產消者)、Crowdsourcing(眾包)等典型創新2.0模式不斷湧現。互聯網經濟互聯網思維是當前創新2.0研究與實踐推進中的一個熱點。其實,除了無所不在的網絡,我們還看見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四個無所不在一起推進了無所不在的創新,以及數字向智能並進一步向智慧的演進,並推動了“互聯網+”的演進與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包括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以及無人機、無人車、智能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能羣體系統集羣及延伸終端,將進一步推動人們現有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產業模式、合作形態的顛覆性發展。《城市管理複雜性與基於大數據的應對策略研究》一文中對兩者的互動演進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而“創新2.0與智慧生態城市專題報道《2014DIY SMART CITY社會創新峯會共議創新2.0與智慧城市》則對世界各國創新2.0研究與前沿實踐的相關進展與研討進行了報道。創新2.0推動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下的創新2.0模式演化趨勢,及其互動機制研究值得高度關注。

創新2.0開放開源

方向二:開放開源與創新2.0。@陸首羣 在創新2.0研究羣裏專門組織關於過開放開源與創新2.0的討論,可參見@宋欣洲對本羣討論的綜述評論《創新2.0時代的開源創新》,以及本專欄專訪《陸首羣:開源與創新2.0互動共融,可互相借鑑、互為典範》。以維基模式為代表的開放知識管理也在羣裏引起了頗具啓發的討論,可參見@宋剛-mGovLab @董小英 等合作的《基於開放知識管理的政務維基系統設計及應用》一文。從開放源代碼、到開放數據、開放知識管理正成為知識社會創新2.0時代的趨勢。連電動汽車特斯拉都開源了,連政府這個最保守的組織都嘗試開放數據了,連中科院也要開放科研、開放知識管理了。創新2.0時代的開放數據、開放源代碼、開放知識如何發展演進並推動共享型知識經濟知識社會。還有@崔之元 提到的“點混合所有制”、“點共產主義”。

創新2.0創客浪潮

方向三:“新常態”下的創客浪潮與創新創業。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信息和知識的擴散推動了創新的民主化進程,新技術革命浪潮會同經濟發展轉型、結構調整,帶來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新格局。“新常態”強調走創新2.0時代的羣眾路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之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創新驅動、內涵發展道路。Fab Lab及其引發的全球創客浪潮是創新2.0模式在設計製造領域的典型表現,引發了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設計、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的轉變,推動了以用户為中心、面向應用的融合從創意、設計到製造的用户創新環境的構建,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放創新帶來新機遇。創新2.0所藴含的以人為本,注重用户創新、用户體驗正越發凸顯其價值。這方面可參見@清華美院_付志勇《面向智慧城市的協同設計創新實踐》一文中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創客運動及用户體驗的解讀。

創新2.0發展趨勢

方向四:下一代創新推動下的新工業革命發展與趨勢。正如@陸首羣 在討論中提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4.0都是創新2.0形態下的工業新形態、新趨勢,我們如何應對其機遇與挑戰?在工業發展領域,英美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提出工業4.0。德國期望在實施工業4.0時按創新2.0的模式實行顛覆性創新(工業1.0-3.0是工業社會創新1.0模式,工業4.0是知識社會創新2.0模式),通過構建“虛擬-物理系統CPS”以建設全球一流製造強國。我國十八大後推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如@朱慧 在創新2.0研究社羣討論綜述評論《工業4.0:應對創新2.0時代的工業創新》中指出,需在創新2.0指導下實行顛覆性創新,變“全球製造大國”為“全球智造強國”。新工業革命匯同生態革命、創客浪潮,進一步推動了新能源、綠色生態智能製造、開源創造等趨勢。

創新2.0智慧城市研究

方向五:創新形態演變下的智慧城市研究。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智慧城市不僅僅應注重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以及智能融合的應用等智能基礎設施的構建,還應藉助創新2.0理念,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與生態,實現以用户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塑造城市公共價值併為生活其間的每一位市民創造獨特價值,實現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錢學森先生的大成智慧理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日益被智慧城市的研究領域所關注,如何推進大成智慧理論在智慧城市中的指導和應用也將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創新2.0管理服務創新

方向六:創新2.0視野下的企業2.0政府2.0。創新1.0 是以企 業、政府為核心為用户生產市場產品以及公共產品,創新2.0 視野下的企業2.0、政府2.0則強調以用户為中心,用户參與共同創造獨特價值、塑造公共價值,強調開放創新。 [8]  2014年@孟慶國-清華公管 @張楠-清華公管等老師在清華大學在組織了國內首次政府2.0研討會。在政府治理領域,創新2.0重新定義了管理和服務的關係,政府應服務而非掌舵更非划槳,應把握這種政府服務模式及形態演化的趨勢,同時注重政府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使能者的角色,通過政府數據開放、維基、微信微博web2.0的應用以及開放數據、雲端應用推動開放創新、用户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可參見@宋剛-mGovLab @孟慶國-清華公管的《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創新》一文。以及《辦公自動化雜誌》創新2.0專欄關於清華大學“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治理”研討會的綜述《電子政務學術共同體清華大學共議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治理》。

創新2.0民主機遇發展

方向七:創新2.0時代的合作民主機遇與發展。創新2.0是科學2.0、技術2.0、管理與制度2.0共同塑造的。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重申依法治國、重提羣眾路線。如何走好創新2.0時代的羣眾路線、構建創新2.0時代的制度環境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宋剛-mGovLab @萬鵬飛等在《從政務維基到維基政府:創新2.0視野下的合作民主》一文中提出,在民主治理領域,應把握創新2.0時代合作民主的新機遇,超越“直接民主的失敗、協商民主的無力”,推進具有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通過雲計算、維基社交網絡等技術和社會工具的應用,基於創新2.0讓公眾更自由和主動地進行交流和互動,更加深度地參與政府和社會的合作協同,實現基於新技術的協作共治、羣體智慧公共價值塑造。

創新2.0生態建構

方向八: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建構。知識社會的創新民主化進程推動了創新形態的轉變,也重新定義了用户的價值和開放的意義,推動了對創新生態模式的認識。關於創新生態,可參見@張愛平/浦東經信委 @孔華威的《創新生態》一書。作為創新生態的創新2.0,專題報道《2014DIY SMART CITY社會創新峯會共議創新2.0與智慧城市》中也進行了探討。如何實現政府2.0轉型,如何適應這種創新民主化趨勢將“用户”更深入的納入協同創新體系,發揮用户的作用、特別是領先用户的作用,推動政、用、產、學、研合作,從過去的企業垂直組織間的合作演變成創新生態模式,從“產學研”、“政產學研用”邁向面向知識社會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

創新2.0數據開發

方向九:開放數據與大數據。創新2.0時代、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大數據不僅為政府把握經濟社會整體運行、實現對城市系統的綜合管理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重視公眾的參與,發揮每個個體的作用,實現知識的匯聚,形成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支撐決策、管理與服務。開放數據是大數據的基礎,政府開放數據對於推動開放創新、激發市場與社會活力至關重要。可參見《中西開放創新對話,在線的創新對話》、《“開放數據助力經濟發展與社會創新”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成功舉辦》的專題報道。

創新2.0眾籌等創新

方向十:眾包、眾籌、威客與創新2.0。眾包模式是創新2.0典型模式。創新2.0研究羣中@王強廈門 通過眾包眾籌協同的《威客與眾包》一書即將出版,而@張軍宏 則通過與@劉峯互聯網進化論 討論,正倡議發起眾包寫作《硅基文明的誕生與進化》。互聯網時代,創新資源的流動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開放式的創新2.0由過去的外包演變為產業夥伴合作,並進一步變為“政用產學研”各方具備創新能力的組織或個體。創新2.0時代為資金、生產、市場、合作等方式提供了新的機遇,個人的創新不再停留在創意階段,進一步推動了萬眾創新大眾創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