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首羣

鎖定
陸首羣,男,1937年出生在無錫,教授,主持首都電子商務工程的研究與實踐, 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網絡與信息化前沿技術、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方面的論文 。 [1] 
曾任國務院信息化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吉通公司董事長。
中文名
陸首羣
出生日期
1937年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出生地
無錫
職    稱
教授
研究方向
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應用,智能控制與智能信息系統

陸首羣人物履歷

1965年 任北京開關廠總工程師,後任廠長;
1984年 開始從政,歷任北京市機械工業局副局長、北京電子振 興辦公室主任併兼任北京市政府電子工業辦公室主任;
1987年長城集團副董事長,
1993年 創辦吉通,任董事長,
1996年國務院信息辦常務副主任,
1998年 出任首信集團總裁

陸首羣社會職務

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名譽主席 [2] 

陸首羣人物事蹟

事業的第一次輝煌 (80年代初)
時光倒流到50年代初,陸首羣從江蘇無錫來到北京求學。當時,南方人印象中北方的冬天奇冷無比,但他抗拒不了清華大學的強大吸引力。1958年從清華電機工程系畢業後,陸首羣走進了北京開關廠,一呆就是16年。雖然28歲就當上了這個大型企業的總工程師,但是陸首羣事業的第一次輝煌卻是在改革開放之後。80年代初,他擔任北京開關廠廠長兼總工程師。面對廠子連年虧損的局面,他迎難而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方針目標管理”、“全面經濟責任制”、“質量品種大綱”和“企業經營戰略”等管理思想,引進真空開關、船用開關等國外先進技術,自主開發了全封閉組合電器,成功推向市場,使企業甩掉了虧損的帽子,實現了持續盈利。他本人被評為優秀廠長和勞動模範,北京開關廠也一躍成為國務院主抓的改革試點企業之一。1984年,在組織的安排下,他離開了北開,開始了和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解之緣。
與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不解之緣 (80年代中~90年代中)
1984年底,陸首羣受命籌備成立北京電子振興辦公室,1985年正式擔任該辦主任。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電子工業辦公室成立。兩塊牌子合二為一,陸首羣開始兼任兩個辦公室的主任,直到1993年3月卸任。在這個崗位上,他具體指揮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是負責規劃和實施了很多大型項目的建設,包括:北方微電子基地的建設;與西門子合作的程控交換機項目及北京技術培訓中心項目,以及後來發展到與西門子的全面合作;與AT&T合作的光纖項目等等。通過引進技術,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和美國合資的企業——中國惠普公司,後來又陸續在北京和全國談成了近100個合資企業。由此,一大批國家信息化重點項目搞起來了。
其次是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來聯網運行。1987年,國內網絡運營還是孤立的。當時的郵電部引進了法國實驗網——X.25分組交換網,陸首羣利用通信周的機遇,推動各部門數據上網,開創了國內聯網運營的先河。
陸首羣這一時期所做的重要工作還有:主持了北京電子管廠的改革,實施債轉股,進行企業體制改革;倡議建設北京電子城;扶持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解決其起步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現在已經在全國普及的計算機等級考評也是那時候搞起來的。
陸首羣參與組建了幾大集團公司:1986年籌建了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擔任副董事長;1993年參與籌建以長途通信、話音通信為主營業務的中國聯合通信公司(即“中國聯通”)。在籌備中國聯通的同時,他又創建了以新型通信,即數據通信、多媒體通信為主營業務的中國吉通公司,並擔任總經理、董事長。1993年,國家相繼提出了金橋工程金卡工程金關工程,吉通公司作為國務院“三金工程”的業主,陸首羣為之付出了大量勞動。
1994~1996年期間,陸首羣擔任國務院信息化聯席會議(即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前身)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為制定中國信息化規劃並推動其進展做出了貢獻。
1994年開始,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社會化,發展迅猛。由於其開放性,在應用中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中國Internet也在這時起步,國家認為Internet有利有弊,要加強管理,必須搞一個管理辦法。陸首羣任起草小組組長,在他的主持下,各個部委一起研討,最後由國務院批准,中國第一部互聯網絡方面的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規定(暫行)》順利出台,作為國務院的法規頒發。
在他的倡導和參與下,中國的四個互聯網絡ChinaNet、ChinaGBN、CERNET、CSTNET出台,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宣佈成立,它們為規範、管理中國早期互聯網建設創造了條件,為推動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到了1998年,年過六旬的陸首羣辭掉了吉通名譽董事長、國務院信息化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兩個職務。他開始擔任國家6個部委的信息化高級顧問,為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廣電部、中國華能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市政府等單位的信息化工作出謀劃策。“我想我還能做很多事”,陸首羣説,他決定像年輕人一樣重新創業。
中國電子商務的首批實踐者 (90年代末~)
1998年初,北京市領導考慮經濟發展戰略,邀請陸首羣參加,陸首羣談了幾點意見,北京智力資源、人才資源豐富,加上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性質應該並適於發展知識經濟或網絡經濟;國內網絡重複建設太多,都從北京輻射到全國各地,北京要搞網絡經濟,不宜從重複建設網絡起步;如果把網絡看成“路”,現在的問題是“路”多“車”少,中國信息化的薄弱環節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這相當於“路”上跑的“車”;北京要搞信息化,要抓緊造“車”,建設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實行信息資源的開發、交換、加工、利用、增值、共享、集散。陸首羣還認為,北京市自己單幹不行,要聯合中央各部委搞,聯合郵電、廣電、金融搞,要有大北京的概念。陸首羣的觀點、建議為市領導所接受,市領導當即委託陸首羣參與聯合公司的籌建工作。
1998年4月15日,首都信息發展有限公司宣佈成立,陸首羣任公司的總裁。
首信的主業是電子商務。陸首羣分析了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形勢和規律以及中國電子商務的現狀,並且拿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制定了戰略,他在進行開創性的工作,而不是炒作。
中國電子商務的現狀是基礎設施薄弱,包括銀行的、企業的、電信部門的、安全部門的基礎設施都很薄弱。比如企業的基礎設施,國外搞得好的都搞企業信息化和價值鏈管理,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而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沒有實施,對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方法還不瞭解。還有物流配送環節落後,銀行支付方式落後,安全和信用存在問題、信用的評估體系沒有建立等等。
針對這些因素,要解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七大瓶頸:認證體系、安全配置、支付手段、物流配送、互聯網絡、法律環境、交易平台等。這些問題不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地區所能單獨解決的。怎麼解決?電子商務發展高級階段是一種整合經濟,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整合整個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要整合中外各方面的優勢才能解決。
1998年,陸首羣首次提出了“首都電子商城”的創意性概念和構想:首都電子商城是建立在Internet上進行商務活動的虛擬網絡空間和保障商務順利運營的管理環境;是協調、整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有序、關聯、高效流動的重要場所;是對入駐(Hosting)企業、商户或網站服務器羣的託管處,是電子商務賴以運作的基礎設施,也是支持企業及其商業聯盟(分銷商、供應商、客户等)實施價值鏈管理的平台。這個構想前景美妙,但要付諸實施卻談何容易?為此,陸首羣充分發揮了他的整合、協調能力。首都電子商務領導小組成立了,首都電子商務工程框架出台了,北京網絡多媒體實驗室正式運行了,首信的國際技術聯盟組建了,銀企合作上路了。首都電子商城彙集、整合、協調金融、電信、IT、商業、政府、安全、企業、科研各方面的優勢和力量,逐一解決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七大瓶頸。

陸首羣所獲榮譽

2024年4月24日,獲得“中國軟件產業40年功勳人物”稱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