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錐編

(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圖書)

鎖定
《管錐編》是錢鍾書先生於1960至1970年代寫作的古文筆記體著作。全書約一百三十萬字,論述範圍由先秦迄於唐前,用文言文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此書考論詞章及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説創見。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
《管錐編》1979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一套四冊。後錢鍾書又出了一套《管錐編增訂》增加改正原來的內容,共五冊,均為中文繁體版本。2001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又發行了一套四冊的版本。
中文名
管錐編
別    名
管錐篇,管錐論
作    者
錢鍾書 [1] 
出版時間
1979年8月 [1] 
出版社
中華書局 [1] 
ISBN
9787101007473 [1] 
類    別
學術著作
裝    幀
平裝

管錐編書名含義

“管錐”二字,出自《莊子·秋水》。在《韓詩外傳》中有:“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書名來自錢鍾書的筆名。錢鍾書曾用筆名“中書君”。而唐韓愈曾經以“中書君”指代“筆”,在韓愈所著《毛潁傳》《新五代史·史弘肇傳》中,“管城子”“毛錐子”也用來指代“筆”。所以書名就是錢鍾書筆記彙編的意思。錢鍾書在《管錐編·序》説:“瞥觀疏記,識小積多。學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

管錐編內容梗概

《管錐編》是錢鍾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鉅著。本書堪稱“國學大典”,是錢鍾書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學術著作,是其主要學術代表作之一。
《管錐編》輯錄周易正義》27則、《毛詩正義》60則、《左傳正義》67則、《史記會注考證》58則、《老子王弼注》19則、《列子張湛注》9則、《焦氏易林》31則、《楚辭洪興祖補註》18則、《太平廣記》215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277則,共計781則,近130萬字。書中旁徵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而縝密的考證和詮釋。其中以《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種耗力最巨,佔全書近半篇幅 [2] 

管錐編寫作目的

艾朗諾Ronald Egan先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美學和人文文化進行過多年深入的研究,他獨立編成的《管錐編》英文選譯本《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1998年由美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出版。
您個人覺得《管錐編》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裏?
艾朗諾:我也是研究了好幾年,才對錢先生的目的有了稍許瞭解。當然他的目的不止一種,是有多方面的,其一就是剛才提到的《管錐編》所繼承的隨筆傳統。以前中國最有學問的隨筆、札記是清代的考證派學者寫的,我一直在想,錢先生寫《管錐編》的時候針對的是誰?他在跟誰辯論?我覺得錢鍾書就是在同清代學問最好的學者爭論。那麼爭論什麼呢?錢鍾書很反對考證派把文學當作歷史的觀念,這種觀念不承認文學有其獨立性和獨立價值。清代人研究杜甫,就必須考出來他寫這首詩的生活背景,而受到他們影響的後世學者研究《紅樓夢》,也就一定得先曹雪芹的家世背景弄個一清二楚。《管錐編》的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引用西方文學的例子,來證明清代學者對自己國家的文學傳統的誤會。我覺得這也許是他最基本的目的。
錢鍾書的第二個目的是要指出不同的語言、審美原則或者思想中的相同趨向。我們當然對“人類普遍性”這樣大而化之的概括都有警惕性,錢鍾書自己就很警惕那種不同人文傳統中的大作品的生拉硬拽的比較,然而在單個思想或主題的層面上,錢鍾書便在不同領域和語言中如魚得水,他用盡可能多的不同來源的材料來展現一個主題的多個方面。
許多現代學者不滿於傳統批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弱點,而錢鍾書卻擔心他們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管錐編》就是一棵棵“樹木”,他關注這些樹木的方式空前絕後,在跨越時間和語言的同時,也盡其所能做到不忽略任何可能的材料。
另外的目的可能跟“文化大革命”有關。《管錐編》是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寫成的,其中對於二十世紀的政治狀況隻字未提,這裏也許有遠離事端或者説明哲保身的動機,然而“文化大革命”對文化傳統的破壞一定是他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他常常把古代中國的詩歌散文小説與古代西方的文學作品相併列,這就是要表示中國的文學傳統與任何其他國家的文學傳統一樣豐富一樣有價值,而不是什麼封建毒草。當然他從來沒有直接明言,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將之看成一種可能性 [3] 

管錐編作品目錄

管錐編中華書局版

管錐編 (第一冊)
1979年版 1979年版
周易正義二七則
一 論易之三名 一字多意之同時合用
二 乾 體用之名
三 泰 《泰》為人中之説
四 蠱 幹蠱之解
五 觀 神道設教
六 噬 噬嗑為相反相成之象
七 頤 口舌與口腹
八 大過 男女歧視不齊
1979年版 1979年版
九 睽 睽有三
十 損 互文相足
十一 姤 豕象食色
十二 革 息兼消長兩義——革為反象以徵
十三 震 蘇蘇與簌簌
十四 艮 註疏亦用道家言——欲止於背
十五 漸 征夫不復與蕩於不歸
十六 歸妹 比喻有兩柄亦有多邊
十七 擊辭(一)無可名與多名
十八 擊辭(二)天不與人同尤
十九 擊辭(三)知幾
二十 擊辭(四)洗心
廿一 擊辭(五)修辭兼言之例
廿二 擊辭(六)物同理同
廿三 擊辭(七)屈以求伸
廿四 擊辭(八) 物相雜成文
廿五 擊辭(九)禍福倚伏
廿六 説卦(一)“前”“後”“往”“來”等字互訓
廿七 説卦(二)天地擬象
毛詩正義六〇則
詩譜序 詩之一名三訓
二 關睢(一)風之一名三訓
三 關睢(二)聲成文
四 關睢(三)聲與詩
五 關睢(四)興為觸物以起
六 關睢(五)丫叉句法——輾轉反側解
七 卷耳 話分兩頭
八 桃夭 花笑
九 芣苢 亂離不樂有子
一〇 汝墳 匹與甘
一一 行露 修辭之反詞質詰
一二 摽有梅 重章之循序前進
一三 野有死麇 吠龍
一四 柏舟 鑑可茹
一五 燕燕 送別情境——《詩》作詩讀
一六 擊鼓“契闊”諸義
一七 穀風 夫婦與兄弟
一八 旄丘 耳聾多笑
一九 泉水 舟車皆可言“駕”
二〇 北風“莫黑匪烏”之今諺
二一 靜女 爾汝羣物
二二 桑中 詩作自述語氣非即詩人自陳行事
二三 淇奧《正義》隱寓時事——詩文中景物不盡信而可徵——“君子”亦偶戲 謔
二四 碩人《詩》《騒》寫美人——“無使君勞”可兩解
二五 氓 敍事曲折——“士”“女”鍾情之異
二六 河廣 詩文之詞虛而非偽
二七 伯兮《伯兮》二章三章之遺意——心愁而致頭痛
二八 木瓜 投贈與答報
二九 君子于役 暝色起愁
三〇 采葛 身疏則讒入
三一 叔于田 韓愈文來歷
三二 女日雞鳴 憎雞叫旦
三三 有女同車 形容詞之“情感價值”與“觀感價值”——“都”猶“京樣”
三四 狡童 含蓄與寄託——《詩》中言情之心理描繪
三五 雞鳴 憎聞雞聲又一例
三六 敝笱 雲無心
三七 陟岵 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己視人適見人亦視己
三八 伐檀 詩之象聲——風行水上喻文
三九 蟋蟀 正言及時行樂
四〇 山有樞 反言以勸及時行樂
四一 綢繆“良人”
四二 駟鐵“媚子”與佞幸
四三 蒹葭“在水一方”為企慕之象徵
四四 衡門 慰情退步
四五 澤陂“風人體”——古人審美
四六 隰有萇楚 無情不老
四七 七月“傷春”詩
四八 鴟鴞 鳥有手
四九 四牡“忠孝不能兩全
五〇 采薇 刻劃柳態
五一 杕杜 藉卉萋鸛嗚以寫思婦
五二 車攻 以音聲烘托寂靜
五三 正月 鳥為周室王業之象——跼天蹐地—— “潛伏”而仍“孔昭”——“哿”之字義與句型——怨天——詛祖宗
五四 雨無正 語法程度
五五 小弁 練字
五六 大東 有名無實之喻
五七 楚茨 巫之一身二任
五八 大明“師尚父”
五九 桑柔“執熱”
六〇 常武《詩》詠兵法
左傳正義六七則
一 杜預序 五例——《左傳》之記言
二 隱公 孔疏頗不信神
三 隱公元年 牾生——待熟——因果句與兩端句——考詞之終始——“闡釋之循環”——“志”字歧義
四 桓公元年 古“�盍”“麗”通用於男女
五 桓公十五年“人盡夫也”
六 莊公六年 以空間示時間
七 莊公十年“肉食者鄙”——“加”字義——“可戰不?”問對——“戰、勇氣也”
八 莊公十四年 息媯“未言”
九 莊公十九年 兵諫笞諫皆在楚
一〇 莊公二十八年“幕有烏”
一一 閔公元年“與其”與“寧”
一二 閔公二年 句中著一字而言外反三隅
一三 僖公四年“重言”
一四 僖公五年 左氏之“怪”“巫”——“鬼”、“神”、“鬼神”——上帝與周王——神不聰明正直
一五 僖公二十二年 兵不厭詐——詞負而意正、詞正而意負
一六 僖公二十四年“無極”與“無終”
一七 僖公二十六年“玉”為禮節詞頭
一八 僖公二十七年 治軍以刑�立威
一九 僖公二十八年“知難而退”——“戲”與戰——“申息之老”
二〇 文公元年(一)相人
二一 文公元年(二)蜂目
二二 文公七年 先發與後發
二三 文公十年“強”字用於老死
二四 文公十四年“夫人”與“夫”
二五 宣公二年 一飯之恩仇
二六 宣公十二年(一)人相食
二七 宣公十二年(二)“困獸猶聽”
二八 成公二年“殿”“填”與“鎮”——戎禮與戎儀
二九 成公十年 不材得終其天年——病入膏肓——陷廁
三〇 成公十五年“達節”即“�”
三一 成公十六年 借乙口敍甲事
三二 襄公四年 記言中斷
三三 襄公九年 小國介兩大間
三四 襄公十四年“性”即“生”
三五 襄公二十一年(一)“盜”與“民賊”
三六 襄公二十一年(二)“無室”
三七 襄公二十一年(三)“美色噁心”
三八 襄公二十一年(四)避�
三九 襄公二十三年“美�”
四〇 襄公二十四年 將死言善
四一 襄公二十五年(一)記事仿古——“與”
四二 襄公二十五年(二)“文辭”
四三 襄公二十五年(三)“惡”
四四 襄公二十六年“視之尤”
四五 襄公二十七年“終身用兵而不自知”
四六 襄公二十八年 斷章取義——易內
四七 昭公元年(一)“垂囊”——七口八舌之記言——言祥
殃不驗之例——雜糅情感
四八 昭公元年(二)釋醫和語
四九 昭公五年 作文首尾呼應
五〇 昭公七年“淫厲”即“冤魂”
五一 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
五二 昭公十二年 卜筮因人而�吉凶
五三 昭公十七年 水火為夫婦
五四 昭公十八年 愚民説
五五 昭公十九年 誅心與誅跡
五六 昭公二十年 和別於同——“古而無死”
五七 昭公二十二年 雄雞自斷其尾
五八 昭公二十八年(一)“惟食忘尤”
五九 昭公二十八年(二)如臬射雉
六〇 昭公三十年 為三師以肄
六一 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
六二 定公四年 意申不待詞備
六三 定公十四年 不“信”而可為“義”
六四 哀公三年“拾�”與“覆水”
六五 哀公七年 對話省“日”字
六六 哀公十一年 出使屬子
六七 哀公十二年“木�”與“國狗”解
史記會�考證五八則
一 裴�集解序 班書評馬——司馬氏父子�尚
五帝本紀 我國史學之肇端
周本紀“其聲魄”——褒姒笑
秦始皇本紀 評點《史記》——本紀為《春秋》經、傳之結合——銅鑄兵與鐵鑄兵——“寫放”——“徐市”——變法焚書——“今年祖龍死”——“棺載��車中”——字根眢論——“夜行”——“鹿馬易形”——“束蒲為脯”——野語無稽而頗有理
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用字重而非贅——項羽性格——鴻門宴紀事——“今”字——挑戰——垓下歌——重瞳
高祖本紀 引碑證史——“跳”——“卻行”——“不醫曰可治”
七 呂后本紀“廁”
八 禮書 子夏語
律書“名士”——兵與刑
一〇 封禪書“雲”——三神山——“物”——封禪泰山——長壽學仙——封禪與巫�
一一 宋微子世家 射天
一二 趙世家“即”字——置兒絝中——文字重見
一三 孔子世家 孔為漢製法
一四 陳涉世家“貴毋相忘”與“貴易交”
一五 外戚世家 言妃匹而及命——“媚道”與“射刺”——褚先生——薄姬夢
一六 齊悼惠王世家 失火之喻
一七 蕭相國世家 將相買田地
一八 留侯世家“動將以利”——“卧傳”
一九 陳丞相世家 �夫——“宰天下”——“天道”與“陰德”
二〇 絳侯周勃世家 詳事而略境——“君令有所不受”
二一 五宗世家“內寵外寵重複重,
二二 伯夷列傳 列傳以老子為首——“以暴易暴”——“天道”
二三 管晏列傳“搭天橋”——世多有其書而傳或載或否
二四 老子韓非列傳 寓言入史——“離辭”——補償反應——工於謀人、拙於衞己——“因應”
二五 孫子吳起列傳《十三篇》——“攻心”
二六 蘇秦列傳 前倨後恭——窮愁著書
二七 樗裏子甘茂列傳“滑稽”
二八 孟嘗君列傳“市道交”
二九 春申君列傳“兩虎相聽”
三〇 廉頗蘭相如列傳 敍事增飾
三一 田單列傳 神師一火牛
三二 魯仲連鄒陽列傳 稠�其詞——“爾耳”——比物連類
三三 呂不韋列傳“色衰愛弛”
三四 刺客列傳 君臣恩義——“借軀”
三五 李斯列傳“一切”——《諫逐客書》——“正用此時”——屈打成招——反言
三六 張耳陳餘列傳 交不終
三七 魏豹彭越列傳“形”
三八 京佈列傳 田橫�事漢王——報應與輪�
三九 淮陰侯列傳 心口自語—— “必”——功臣——“桀犬吠堯”
四〇 田儋列傳“畫”與“圖”
四一 酈生陸賈列傳“馬上得天下”——“數見不鮮”
四二 扁鵲倉公列傳“視垣一方”——無種子術——韓女病——信巫不信醫
四三 魏其武安列傳“相體”——稱謂不一——爽約——“腹誹”、“巷議”——“首鼠兩端”——記事增飾
四四 韓長孺列傳 父兄虎狼——往復辯論
四五 李將軍列傳 生不遇時——中石沒鏃
四六 匈奴列傳“必者”
四七 衞將軍驃騎列傳 學古兵法
四八 平津侯主父列傳“廉易而�難”——“五鼎食、五鼎烹”——世�
四九 司馬相如列傳 自序——文君夜奔——“獨不”——“繁類成�盍”——“決�”——“中必�雙”——《海賦》、《江賦》之先河——犯復——“上林”、“子虛”——諫獵——“崢嶸”——“勸百而風一”
五〇 汲鄭列傳“踞廁”——“刀筆吏”——《贊》
五一 儒林列傳湯武革命”——冠履喻——“家人”
五二 酷吏列傳 乾沒
五三 大宛列傳 張騫、蘇武——狼乳�嬰
五四 遊俠列傳“存亡死生”
五五 佞幸列傳 佞幸——“姓鄧名通”——宦者——時
五六 滑稽列傳 優言無�—— 歸謬法——葬於人腹——獻鵠事——內學與外學
五七 貨殖列傳“崇勢利”——“若水之趨下”——錢——治生產——“人�我取”——“歸於富厚”——“求富”——“寧爵毋刁”——“貧賤足羞”——“蚊”
五八 太史公自序 司馬談論六家各有其是――道家為術——“健羨”——混淆司馬父子之論——“厲憐王”——“唯唯!否否!”——《太史公書》——“先馬走”
增訂
……
管錐編 (第二冊)
管錐編 (第三冊)
管錐編 (第四冊)
管錐編 (第五冊) [2] 

管錐編三聯版

第一冊
周易正義(二七則)
毛詩正義(六〇則)
左傳正義(六七則)
史記會注考證(五八則)
第二冊
老子王弼注(一九則)
列子張湛注(九則)
焦氏易林(三一則)
楚辭洪興祖補註(一八則)
2001年版 2001年版
太平廣記(二一三則)第三冊
第四冊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一三七則)
……
……
第一部: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
第二部:老子王弼注,列子張湛注,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補註,太平廣記:
…… [2] 

管錐編作品評價

全書用文言寫成,貫通文、史、哲等領域,又能引經據典,運用了多種西方語言。首篇“論易之三名”,引經據典,反駁了黑格爾以為漢語“不宜思辨”的無知,又對中西文化進行了考察,發現“易”所具有的多種含義,又言“一字多意,粗分有兩種。一種稱之為‘並行分訓’。……第二種稱之為‘背出或歧出分訓’”。在西方世界也存在相似的例子。錢又指出《高僧傳·鳩摩羅什傳》中“狂人令績師績綿”的故事與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機杼酷肖”。
《管錐編》引《西遊記》第八三回沙僧八戒“助助大哥,打倒妖精”説“雖説不濟,卻也放屁添風”,聯想到一則英國俚語。原文:“Every little helps,”as the old lady said,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錢十分幽默的譯成:“老嫗小遺於大海中,自語曰:‘不無小補!’” [2] 

管錐編版本

1978年10月,《大公報在港復刊卅週年紀念文集》上冊首次刊載了《管錐編》選錄五篇。
1979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一套四冊。後錢鍾書又出了一套《管錐編增訂》增加改正原來的內容,共五冊,均為中文繁體版本。
1994年中華書局又再版一套五冊,加入了第五冊《管錐編增訂》,包括管錐編增訂之一之二和之三,錢稱之為“徒有務盡之虛願,終以求闕為解嘲爾。”
1993年5月,二十餘年後,“又一披閲,修益二十處”。
2001年1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又發行了一套六冊的版本。
另外,艾朗諾(Ronald Egan)翻譯了《管錐編》,譯本名為:《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艾朗諾(Ronald Egan)先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美學和人文文化進行過多年深入的研究,他獨立編成的《管錐編》英文選譯本1998年由美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出版。
艾朗諾從原書1400多項條目中選譯了65項,此選譯本分為六個部分,各部分由譯者擬了大標題:一、美學和批評概論;二、隱喻、象徵和感知心理學;三、語義學和文學風格學;四、論老子;五、魔與神;六、社會和理想此書的出版,在美國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管錐編》第一次被部分譯成英文本出版。 [4] 

管錐編軼事

1、余英時考證方以智的史事,與錢鍾書通信,錢先生回函謂,《管錐編》某頁有涉及,餘氏翻讀,甚感欽佩。
2、蕭乾翻譯《尤利西斯》,曾指出《管錐編》採用此書詞句解釋《史記》話語的例子,譽為先河。
3、吳組緗對錢鍾書説:“你的著作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自己。”後來,錢鍾書回寄一套《管錐編》給吳組緗説:“我的書,你都沒讀懂!”
4、1979年,李慎之看完四卷《管錐編》後,就去向錢鍾書祝賀,特別欽佩他“自説自話,無一趨時語,一個字都不理30年來統治全中國的意識形態”,他只是淡淡一笑,搖搖手説“天機不可泄漏”。

管錐編錯誤

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有以下兩處錯誤:
《管錐編》第一冊第21頁提到《神聖的家族》(Die Heilige Familie),德文應是Die heilige Familie,這裏的h要小寫
《管錐編》第一冊第489頁寫《呂氏春秋·道應訓》:“尹需學御,三年而無得焉,私自苦痛,常寢想之,中夜夢受秋駕於師”。按《道應訓》實乃《淮南子》篇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