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帝本紀

(司馬遷史傳作品《史記》卷一)

鎖定
《五帝本紀》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文章,列於《史記》首篇,記載的是遠古傳説中被後人尊為帝王的五個部落聯盟首領——黃帝顓頊帝嚳的事蹟,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以及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制,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情況。全篇材料安排巧妙,敍事環環相扣,結構緊湊和諧。
作品名稱
五帝本紀
作品別名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作    者
司馬遷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史記》
文學體裁
史傳文

五帝本紀作品原文

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1,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2,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3。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4,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5,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6,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7。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衞。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説,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8,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9。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10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11。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12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13,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14。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15,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16,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17。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谷18。敬道日出,便程東作19。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20。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21。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22。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23,以正中冬。其民燠24,鳥獸氄毛25。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26,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27:“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28,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29。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30,踐朕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31,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32,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33,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34,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35,以齊七政36。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37,望于山川,辯於羣神38。揖五瑞39,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40。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41,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42,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羣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43,赦;怙終賊44,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45,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46。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47,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48,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49,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50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51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52。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53,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54,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55,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56,天下謂之渾沌。少暤氏有不才子57,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58。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59。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60,於是四門闢,言毋兇人也61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62,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闢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63。”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64,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稺子,直而温,寬而慄65,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66,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説殄偽67,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68,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69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益主虞,山澤闢;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裏,至於荒服。南撫交趾、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
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70,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71。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72。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73。然尚書獨載堯以來74;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75,薦紳先生難言之76。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77,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78,北過涿鹿,東漸於海79,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80、帝系姓章矣81,顧弟弗深考82,其所表見皆不虛83。書缺有間矣84,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説85。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86,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1] 

五帝本紀註釋譯文

五帝本紀詞句註釋

1.少典:諸侯國號,實際就是遠古的部族名。子:後代。
2.干戈:乾和戈均為古代兵器。
3.鹹:都。
4.治五氣:指研究四時節氣的變化規律。五氣,五行之氣。
5.羆(pí)貔(pí)貅(xiū)貙(chū):均為猛獸名。
6.葷(xūn)粥(yù):部族名,即匈奴。
7.阿(ē):彎曲的地方。
8.時:按季節。
9.嫘(léi)祖:中國上古時期人物,黃帝元妃。
10.顓(zhuān)頊(xū):傳説中的中國古代帝王。
11.絜(jié)誠:謂潔身誠意。
12.帝嚳(kù):傳説中的中國古代帝王。
13.蟜(jiǎo)極:中國上古人物,帝嚳之父。
14.嶷(nì)嶷:形容道德高尚。
15.溉:灌溉。一説同“概”。
16.娵(jū)訾(zī):上古氏族名。
17.知:同“智”。
18.暘(yáng)谷:古稱日出之處。
19.便程:做事要有步驟。
20.字:謂產子、哺乳。微:通“尾”,交尾。
21.希革:指夏季較為炎熱,鳥獸皮上的毛髮與羽毛稀少。希,同“稀”。革,獸皮。
22.毨(xiǎn):鳥獸新生的毛齊整。
23.昴(mǎo):昴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24.燠(yù):暖,熱。
25.氄(rǒng)毛:鳥獸貼近皮膚的柔軟細毛。
26.飭:同“敕”,告誡。
27.讙(huān)兜:堯的大臣。
28.湯(shāng)湯:水流浩大的樣子。
29.鯀(gǔn):堯的大臣,禹的父親。
30.庸命:指順應天命。庸,同“用”。
31.矜(guān):同“鰥”,失去妻子的成年男子。
32.嚚(yín):上古時代人物。
33.媯(guī)汭(ruì):指媯水隈曲之處。
34.女:同“汝”,你。
35.璿(xuán)璣(jī):古代稱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
36.齊七政:測定日、月、五星運行是否正常,來判斷執政的得失。齊,排列。七政,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即日、月。
37.禋(yīn):古代祭天時升煙的一種儀式。
38.辯:通“遍”,普遍地進行祭祀。
39.揖:通“輯”,聚斂。
40.班:通“頒”,頒發。
41.祡(chái):同“柴”,古代的一種祭祀名稱,燒柴祭天,故稱柴祭。
42.摯:通“贄”,古代第一次拜見尊長時所贈送的禮物。
43.眚(shěng)災:因災害而造成過失。
44.怙(hù):仗恃。
45.殛(jí):同“極”,流放到遠方。
46.闢(bì)位:退位。闢,同“避”。
47.不肖:不成才。
48.瞽(gǔ)叟:中國上古人物。
49.句(gōu)望:上古時代中國傳説中的人物。
50.匪:沒有。解(xiè):同“懈”,怠慢。
51.嘗:通“常”。
52.苦窳(yǔ):粗糙質劣。
53.扞(hàn):同“捍”,防護。
54.鄂:通“愕”,吃驚。
55.揆(kuí):掌握,管理。
56.兇慝(tè):指兇惡的人,兇殘邪惡。
57.少暤(hào):上古時代中國傳説中的帝王,亦作“少昊”。
58.檮(táo)杌(wù):傳説中的兇獸名。
59.饕(tāo)餮(tiè):傳説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
60.螭(chī)魅:傳説山林中害人的怪物。
61.毋:同“無”。
62.皋(gāo)陶(yáo)、契(xiè)、后稷、夔(kuí)、倕(chuí):均為上古人名。
63.寬:寬厚。一説緩,指緩慢進行。
64.軌:通“宄”,在外做壞事。
65.慄:戰慄。這裏指嚴厲,令人敬畏。
66.拊(fǔ)石:敲擊石磬。
67.殄(tiǎn)偽:道德敗壞的行為。偽,通“為”。
68.絀:通“黜”,貶退。
69.分北:分離。北,同“背”。
70.夔夔:恭敬的樣子。
71.豫:通“預”,事先。
72.姒(sì):姓。
73.尚:通“上”,久遠。
74.尚書:中國古代第一部訓誥體散文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亦稱《書》或《書經》。
75.雅馴:典雅之訓。馴,通“訓”。
76.薦紳先生:借指大人先生。薦紳,通“搢紳”“縉紳”。紳,大帶子。薦紳指插笏垂紳,乃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
77.宰予:字子我,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五帝德:《大禮記》中的一篇。帝系姓:《孔子家語》中的一篇。
78.空桐:即“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莊子·在宥》説黃帝曾於崆峒向廣成子問道。
79.漸(jiān):流入。這裏是到達的意思。
80.發明:闡明。
81.章:通“彰”,明顯,顯著。
82.顧弟:只是,不過。弟,同“第”,但。
83.表見(xiàn):表現。見,同“現”。
84.間(jiàn):指脱漏。
85.軼:通“逸”,遺失。這裏指逸文。
86.論次:論列,依次敍述。 [2]  [3]  [4]  [5] 

五帝本紀白話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後裔,姓公孫名軒轅。他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在襁褓中就會説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的時候,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百姓深受殘害,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兇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裏,就在哪裏設置軍營以自衞。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僕,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顓頊帝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蟜極,蟜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玄囂和蟜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顓頊的侄子。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瞭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瞭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温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娶娵訾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後,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後,沒有幹出什麼政績,於是弟弟放勳登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勳。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硃紅色的車子駕着白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地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鬱夷,那個地方叫暘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別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這時候,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別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幹好。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這時候,民眾就居高處,鳥獸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穫。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這時候,民眾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堯真誠地告誡百官各守其職,各種事情都辦起來了。
堯説:“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説:“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堯説:“哼!丹朱麼,他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堯又問道:“那麼還有誰可以?”驩兜説:“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説;“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堯又問:“唉,四嶽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眾萬分愁苦,誰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説鯀可以。堯説:“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四嶽都説:“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堯因此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了鯀。鯀治水九年,也沒有取得成效。
堯説:“唉!各位首領,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嶽回答説;“我們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堯説:“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隱居者當中推舉吧。”大家都對堯説:“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堯説:“對,我聽説過,他這個人怎麼樣?”四嶽回答説;“他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堯説:“那我就試試他吧。”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不違。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把他叫來説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説了的話就能做到。現在你就登臨天子位吧。”舜推讓説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
這時,堯年事已高,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藉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於是通過觀測北斗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接着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製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綵繒,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回來後,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舜開始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疏浚河川。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裏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可要審慎使用刑罰啊!
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説“不行”,而驩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嶽曾推舉鯀去治理洪水,堯説“不行”,而四嶽硬説要試試看,試的結果是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把鯀流放到羽山,以便改變東夷的風俗: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人都悦服了。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向上天推薦。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瞭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着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説“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裏去卻到舜這裏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説“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窮蟬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把舜殺掉,舜都躲過了;趕上有點小錯兒,就會遭到重罰。舜很恭順地侍奉父親、後母及後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誠謹慎,沒有一點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的父親瞽叟愚昧,母親頑固,弟弟象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問誰可以治理天下,四嶽全都推薦虞舜,説這個人可以。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來觀察他在家的德行,讓九個兒子和他共處來觀察他在外的為人。舜居住在媯水岸邊,他在家裏做事更加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就傲慢地對待舜的親屬,很講究為婦之道。堯的九個兒子也更加篤誠忠厚。舜在歷山耕作,歷山人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在黃河岸邊製做陶器,那裏就完全沒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見了這些,堯就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給他一張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殺他,讓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補穀倉,瞽叟卻從下面放火焚燒。舜用兩個斗笠保護着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逃開了,才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舜挖到深處,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了。瞽叟和象很高興,以為舜已經死了。象説:“最初出這個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財產,説:“舜娶過來堯的兩個女兒,還有堯賜給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穀倉都歸父母吧。”象於是住在舜的屋裏,彈着舜的琴。舜回來後去看望他。象非常驚愕,繼而又擺出悶悶不樂的樣子,説:“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悶啊!”舜説:“是啊,你可真夠兄弟呀!”舜還像以前一樣待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這樣,堯才試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都乾得很好。
從前高陽氏有富於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得到他們的好處,稱之為八愷,意思就是八個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稱之為“八元”,意思就是八個善良的人。這十六個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們先人的美德,沒有敗落他們先人的名聲。到堯的時候,堯沒有舉用他們。舜舉用了八愷的後代,讓他們掌管土地的官職,以處理各種事務,都辦得有條有理。舜又舉用了八元的後代,讓他們向四方傳佈五教,使得做父親的有道義,做母親的慈愛,做兄長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謹,做兒子的孝順,家庭和睦,鄰里真誠。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掩蔽仁義,包庇殘賊,好行兇作惡,天下人稱他為渾沌。意思是説他野蠻不開化。少皞氏也有個不成材的後代,譭棄信義,厭惡忠直,喜歡邪惡的言語,天下人稱他為窮奇,意思是説他怪異無比。顓頊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不可調教,不懂得好話壞話,天下人稱他為檮杌,意思是説他兇頑絕倫。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堯的時候,堯沒有把他們除掉。縉雲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貪於飲食,圖於財貨,天下人稱之為饕餮,意思是説他貪得無厭。天下人憎恨他,反他與上面説的三兇並列在一起稱為四凶。舜在四門接待四方賓客時,流放了這四個兇惡的家族,把他們趕到了邊遠地區,去抵禦害人的妖魔,從此開放了四門,大家都説沒有惡人了。
舜進入山林的時候,遇到暴風雷雨也不迷路誤事,堯於是才知道了憑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傳授給他的。堯年紀大了,讓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視。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代行政務八年,堯逝世了。服喪三年完畢,舜讓位給丹朱,可是天下人都來歸服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從堯的時候就都得到舉用,卻一直沒有職務。於是舜就到文祖廟,與四嶽商計,開放四門,瞭解勾通四方的情況,他讓十二州牧討論稱帝應具備的功德,他們都説要辦有大德的事,疏遠巧言諂媚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都會歸服。舜對四嶽説:“有誰能奮發努力,建立功業,光大帝堯的事業,授給他官職輔佐我辦事呢?”四嶽都説:“伯禹為司空,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舜説:“嗯,好!禹,你去負責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辦好啊!”禹跪地叩頭拜謝,謙讓給稷、契和皋陶。舜説:“好了,去吧!”舜説:“棄,黎民正在捱餓受飢,你負責農業,去教他們播種百穀吧。”舜説:“契,百官不相親愛,五倫不順,你擔任司徒,去謹慎地施行五倫教育,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舜又説:“皋陶,蠻夷侵擾中原,搶劫殺人,在我們的境內外作亂,你擔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當,根據罪行輕重,大罪在原野上執行,次罪在市、朝內執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處理;五刑寬減為流放的,流放的遠近要有個規定,按罪行輕重分別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國都之外。只有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問:“那麼誰能管理我的各種工匠?”大家都説垂可以。於是任命垂為共工,統領各種工匠。舜又問:“誰能管理我山上澤中的草木鳥獸?”大家都説益行。於是任命益為朕虞,主管山澤。益下拜叩頭,推讓給朱虎、熊羆。舜説:“去吧,你行。”就讓朱虎、熊羆做他的助手。舜説:“喂,四嶽,有誰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種祭祀?”大家都説伯夷可以。舜説:“喂,伯夷,我任命你擔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肅穆清潔。”伯夷推讓給夔、龍。舜説:“那好,就任命夔為典樂,掌管音樂,教育貴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寬厚而嚴厲,剛正卻不暴虐,簡捷卻不傲慢;詩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長音節來詠唱詩的,樂聲的高低要與歌的內容相配合,還要用標準的音律來使樂聲和諧。八種樂器的聲音諧調一致,不要互相錯亂侵擾,這樣,就能通過音樂達到人與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説:“呣,我輕重有節地敲起石罄,各種禽獸都會跟着跳起舞來的。”舜説:“龍,我非常憎惡那種誣陷他人的壞話和滅絕道義的行為,驚擾我的臣民,我任命你為綱言官,早晚傳達我的旨命,報告下情,一定要誠實。”舜説:“喂,你們二十二個人,要謹守職責,時時輔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國大事。”此後,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貶黜,所以,不論遠處近處,各種事情都振興起來了。又根據是否歸順,分化治理三苗部族。
這二十二人個個成就功業: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垂擔任工師,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擔任虞,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棄擔任稷,主管農業,百穀按季節茂盛成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其中禹的功勞最大,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闢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沒有不恰當的。縱橫五千裏的領域,都受到安撫,直到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那時,南方安撫到交阯、北發,西方安撫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撫到山戎、發、息慎,東方安撫到長、鳥夷,四海之內,共同稱頌帝舜的功德。
於是禹創制《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舜時代開始。
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逝世,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長江南岸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舜登臨帝位之後,乘着有天子旗幟的車子去給父親瞽叟請安,和悦恭敬,遵循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為諸侯。舜的兒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薦給上帝。十七年後舜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也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就跟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情形一樣。諸侯歸服禹,這樣,禹就登臨了天子之位。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分別在唐和虞得到封地,來奉祀祖先。禹還讓他們穿自己家族的服飾,用自己家族的禮樂儀式。他們以客人的身份拜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臣下對待,以表示不敢專擅帝位。
從黃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號為夏後,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為商始祖,姓子氏。棄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説:學者們很多人都稱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着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敍説黃帝,文字粗疏而不典範,士大夫們也很難説得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讀書人有的也不傳習。我曾經往西到過空桐,往北路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渡過長江、淮水,所到過的地方,那裏的老前輩們都往往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説的黃帝、堯、舜的事蹟,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總起來説,我認為那些與古文經籍記載相符的説法,接近正確。我研讀了《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帝系姓》的闡發都很明瞭,只是人們不曾深入考求,其實它們的記述都不是虛妄之説。《尚書》殘缺已經有好長時間了,但散軼的記載卻常常可以從其他書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學深思,真正在心裏領會了它們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的人説明白,肯定是困難的。我把這些材料加以評議編次,選擇文辭特別雅正的,寫成這篇本紀,作為全書第一篇。 [2]  [3]  [4] 

五帝本紀創作背景

《史記·太史公自序》説:“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司馬遷認為,從前黃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先後相繼,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其任而不悦;這些帝王的美德豐功,萬世流傳。因此作《五帝本紀》第一。 [6] 

五帝本紀作品鑑賞

五帝本紀整體賞析

《五帝本紀》是《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中的首篇,是第一篇本紀。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歷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歷代相傳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人瞭解歷史年代發展順序有着重要的價值。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説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蹟,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
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五帝本紀》中的絕大多事件都屬於傳説。這些雖為傳説,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徵,它為後人瞭解及研究遠古時代人類社會及政治制度發展歷程提供了寶貴的線素或信息。
有關黃帝的傳説,春秋戰國以至西漢有不少,但因為“荒誕離奇”,與真正的歷史距離太遠,孔子孟子都不怎麼講。司馬遷把他從眾多神話人物中選出來,又擇取了一些比較可信的材料,將之作為《史記》的開端。隨後將顓頊、帝嚳、堯、舜、禹、湯、文武,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諸國與秦、楚、吳、越,以及周邊的匈奴、東越、南越等都説成是黃帝的子孫,這就為中國人確定了“始祖”,同時又確定了華夏與周邊各民族的同胞關係。
在藝術方面,材料安排巧妙是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黃帝與炎黃的阪泉之戰,並非不能用重筆加以描繪,但都平平帶過,而將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這或許與史料不足有一定關係,但其效果是突出了黃帝開創基業,由堯、舜繼承並最終發揚光大,又使歷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顯得緊湊而和諧。
這篇文章在敍寫方式上,開頭對黃帝、顓頊、帝嚳的記敍,都是以敍述的口吻娓娓道來。到了文章的中心部分,則又採用了敍議結合的方式,敍事中穿插對話的形式,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政治家風範,烘托為歷代儒家所不斷讚頌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天下大同的祥和政治環境。
《五帝本紀》在記事上梳理了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在寫作上為《史記》後面各篇的鋪展埋下了伏筆。司馬遷採用連鎖敍寫的方式,環環相扣。如在寫堯時會提到舜,而重點在於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繼續緊扣對堯的敍寫,同時又突出了對舜的深入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后稷等人,為此後的各篇打下基礎。 [3]  [4]  [5] 

五帝本紀名家點評

宋代黃震黃氏日鈔》卷四十六:遷之紀五帝,自謂擇言之尤雅者著於篇,其存古之意厚矣,然黃帝殺蚩尤與以雲紀官,オ一二事,若封禪事已不經,至顓頊、帝嚳紀,皆稱頌語,非有行事可考。唐虞事雖頗詳,皆不過二典所記載。然則孔子定書,斷自唐虞,至矣,何求加為? [7] 
明代郝敬《史漢愚按》卷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禮記》雲:虞氏禘黃帝、郊嚳、祖顓頊、宗堯。《世本》謂堯為黃帝曾孫,舜為黃帝八代孫。果爾,堯二女與舜曾祖為四從兄弟,豈可以妻舜?禹父曰鯀,鯀父曰帝顓頊,禹者黃帝玄孫,帝顓頊之曾孫也,豈黃帝至禹才四代,至舜反八代乎?《本紀》於此曾無一語駁正。至班固《律曆志》又謂禹父鯀,為顓頊五世孫,總之傳疑。而遷史尤憒憒,疏略牴牾,勿怪乎班氏譏之也。 [7] 
明代陳仁錫《陳評史記》卷一:《五帝紀》有謂非太史公極筆者,以少跌宕處耳,正惟無跌宕,乃太史公所極用意之文,其敍次徵誅,揖讓、朝覷、會同,聖人經世大典,嚴整慎重,一切齊諧怪語之書,不能輕入,所以為史中之經,而高古質邃尤為可喜。 [7] 
明代黃淳耀《史記論略·五帝本紀》:太史公《五帝紀·贊》以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又歷敍己所採於長老及《春秋》、《國語》與他説之足以參古文者而成是篇,則凡騎龍鑄鼎諸詭異事,乃太史公所謂不雅馴棄如涕唾者也。今人乃掇其棄餘而津津豔稱之,何哉?又太史公史贊皆有超識,司馬貞妄譏之,以為不能備論,遂別為《述贊》概括通篇,每人置評,事雖不遺,意見則猥陋矣。 [7] 
清代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八:(讚語)文雖簡,實《史記》持論之本。 [8] 

五帝本紀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蹟傳説。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9]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M].長沙:嶽麓書社,1988:1-8
  • 2.    霍松林 趙望秦.宋本史記註譯(第一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35
  • 3.    夏華 等 編譯.史記精華本[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6:1-17
  • 4.    台灣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白話史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86-187
  • 5.    韓兆琦 譯註.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2-23
  • 6.    霍松林 趙望秦.宋本史記註譯(第十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3291
  • 7.    張新科 等.史記研究資料萃編(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455-457
  • 8.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第二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120-124
  • 9.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