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封禪書

(司馬相如作散文)

鎖定
《封禪書》是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遺作散文。該文敍述了古代傳説中七十二位國君封禪泰山;而漢王朝文治武功,顯赫一時,四境歸順,祥瑞屢現,雄才大略可與歷代君王媲美。作者藉此文勸漢武帝進行封禪,並在文章的末尾對天子加以諷諫。
這篇文章在司馬相如死後被交給漢武帝,並對漢武帝日後的多次的封禪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作品名稱
封禪書
作品別名
封禪文
作    者
司馬相如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文學體裁
散文

封禪書作品原文

封禪書[1]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2]。歷撰列闢[3],以迄於秦。率邇者踵武[4],逖(tì)聽者風聲[5]。紛綸葳蕤[6],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續《韶》《夏》[7],崇號諡[8],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9]。罔若淑而不昌[10],疇逆失而能存[11]?
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五三《六經》載籍之傳[12],維見可觀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gōng)良哉[13]。”因斯以談,君莫盛於唐堯,臣莫賢於後稷[14]。后稷創業於唐[15],公劉發跡於西戎[16],文王改制[17],爰周郅(zhì)隆[18],大行越成[19],而後陵夷衰微[20],千載無聲[21],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22],慎所由於前[23],謹遺教於後耳。故軌跡夷易[24],易遵也;湛恩蒙湧[25],易豐也[26];憲度著明[27],易則也[28];垂統理順[29],易繼也。是以業隆於襁褓而崇冠於二後[30]。揆其所元[31],終都攸卒[32],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也[33]。然猶躡梁父[34],登泰山,建顯號[35],施尊名。大漢之德,烽湧原泉[36],沕(mì)潏(yù)漫衍[37],旁魄四塞[38],雲尃(fú)霧散[39],上暢九垓[40],下沂八埏(yán)[41]。懷生之類沾濡浸潤[42],協氣橫流[43],武節飄逝[44],邇陝遊原[45],迥闊泳沫[46],首惡湮沒[47],闇昧昭晰[48],昆蟲凱澤[49],回首面內[50]。然後囿騶虞之珍羣[51],徼麋鹿之怪 獸[52],□(dào)一莖六穗於庖[53],犧雙觡(gé)共抵之獸[54],獲周餘珍[55],收龜於岐[56],招翠黃乘龍於沼[57]。鬼神接靈圉[58],賓於閒館。奇物譎(jué)詭,俶(tì)儻(tǎng)窮變。欽哉,符瑞臻茲[59],猶以為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杭[60],休之以燎[61],微夫斯之為符也,以登介丘[62],不亦恧(nǜ)乎[63]!進讓之道,其何爽與[64]!
於是大司馬進曰:“陛下仁育羣生,義徵不憓(huì)[65],諸夏樂貢[66],百蠻執贄[67],德侔往初[68],功無與二,休烈浹洽[69],符瑞眾變,期應紹至[70],不特創見[71],意者泰山、梁父設壇場望幸[72]。蓋號以況榮[73],上帝垂恩儲祉[74],將以薦成[75]。陛下謙讓而弗發也[76],挈(qiè)三神之歡[77],缺王道之儀,羣臣恧焉。或謂且天為質暗[78],示珍符固不可辭[79];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靡幾也[80]。亦各並時而榮,鹹濟世而屈[81],説者尚何稱於後,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82]。故聖王弗替[83],而修禮地祗[84],謁欵天神[85]。勒功中嶽[86],以彰至尊[87],舒盛德,發號榮[88],受厚福,以浸黎民也[89]。皇皇哉斯事[90]!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91],不可貶也。願陛下全之[92]。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93],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94],以展采錯事[95];猶兼正列其義[96],校飭厥文[97],作《春秋》一藝[98],將襲舊六為七[99],攄(shū)之無窮[100],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101],騰茂實[102]。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103],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104]。”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105],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迴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106],廣符瑞之富。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107],雲之油油[108]。甘露時雨,闕壤可遊[109]。滋液滲漉[110],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111]。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112],泛尃護之[113]。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名山顯位[114],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115]!
般般之獸[116],樂我君囿[117];白質黑章,其儀可嘉;旼(mín) 旼睦睦[118],君子之能。蓋聞其聲,今觀其來。厥途靡蹤[119],天瑞之徵。茲亦於舜[120],虞氏以興[121]。
濯濯之麟[122],遊彼靈畤(zhì) [123]。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馳我君輿,帝以享祉[124]。三代之前,未之嘗有。
宛宛黃龍[125],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huáng)炳輝湟[126]。正陽顯見[127],覺寤黎烝[128]。於傳載之,雲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依類託寓[129],諭以封巒。
披藝觀之[130],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131]。故曰:“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132];舜在假典[133],顧省厥遺[134]:此之謂也。

封禪書作品註釋

[1]此文載《史記》卷一—七,《漢書》卷五七下。《文選》卷四八與《藝文類聚》卷一,題同作《封禪文》。
[2] 昊穹:天。
[3]選:數。闢:君王。
[4]率:循。邇:近。踵武:蹤跡。
[5]逖:遠
[6]紛綸:亂。葳蕤:委頓的樣子。
[7]韶:舜樂,代舜。夏:禹樂,代禹。
[8]號:尊號,人主生時所上。諡:美諡,歿後所加。
[9]七十有二君:七十二個君王。有:通“又”。
[10]罔:無。若:順。淑:善。
[11]疇:誰。逆:迎。
[12]五:五帝。三:三皇。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載籍:書籍。
[13]引語見《尚書·益稷》。元首:喻君。股肱:喻臣。
[14]后稷:堯臣,周之始祖。
[15]后稷為唐堯的農官,教民耕種,他作為周的始祖這時已為周朝打下了基礎。唐:唐堯,堯。
[16]公劉:后稷的曾孫,被戎人威逼自邰遷豳定居,逐漸發展起來。
[17]文王:周文王。改制:改革國家制度。
[18]爰:至。周:周朝,先前是諸侯國。郅:大。隆:興盛。
[19]大行:極盛。越:於。成:周成王,幼年登基。所以下文説:“業隆於襁褓”。
[20]陵夷:義同“衰微”。
[21]無聲:無惡劣名聲。
[22]異端:他故。
[23]所由:所行。
[24]夷易:平易。
[25]湛恩:深恩。蒙湧:廣大的樣子。
[26]豐:完備,富足。
[27]憲度:法度。
[28]則:仿效,效法。
[29]垂統:君王傳基業到後代。
[30]襁褓:代指年幼的周成王。二後:二帝,指周文王、周武王。
[31]揆:度,考察。元:始。
[32]終:考察終止。都:於。攸:所。卒:終。
[33]殊尤:特異。絕跡:卓絕的業跡。
[34]梁父:又稱梁甫,泰山下的一小山。
[35]顯號:尊號。及下句所言是封禪所為。
[36]烽湧:如烽火騰湧。原:通“源”。
[37]沕潏漫衍:水流連綿不斷的樣子。
[38]旁魄:此為“廣被”義。四塞:四方邊境。
[39]雲尃霧散:如雲霧佈散。
[40]暢:達。九垓:九天,天空極高處。
[41]沂:流。八埏:八方邊際。
[42]懷生之類:有生命之物。
[43]協氣:協和之氣。
[44]武節:武道,威名。
[45]邇:近。陝:通“狹”。原:通“源”。
[46]迥:遠。泳:浮游。沫:通“末”。
[47]首惡:開始作惡。
[48]昭晰:光顯。
[49]凱澤:和樂。
[50]面:向。回首面內:感懷天子之仁德。
[51]囿:養禽獸的園。騶虞:一種吉祥的獸。
[52]繳:圍獵。
[53]□:嘉禾。
[54]觡:角。抵:通“底”,根。
[55]周餘珍:周代遺留下來的珍寶,指周鼎。
[56]龜:周代養的烏龜。岐:岐山。
[57]翠黃:龍翼馬身的乘馬,黃帝乘之登仙。翠黃乘龍:以翠黃為所乘之龍。
[58]靈圉:仙人名。《漢書》注引文穎曰:“是時上求神仙之人,得上郡之巫——長陵女子,能與鬼神交接,治病輒愈。置於上林苑中,號曰神君,有似於古之靈圉,待之於閒館舍中也。”
[59]符瑞:祥瑞之徵兆,指騶虞至翠黃數事。
[60]杭:通“航”,船。《史記》“索隱”引胡廣曰:“武王渡河,白魚入王舟,俯取以燎。”即烤着祭天。
[61]休:美,使美。燎:烤魚祭天。
[62]介丘:大山,指泰山;登泰山指封禪。
[63]恧:慚愧。
[64]其何:何其,多麼。與:通“歟”。
[65]徵:攻取。憓:順從。
[66]夏:華夏。諸夏:泛指漢朝統治區域內的人。
[67]百蠻:統稱周邊少數民族。贄:進見禮。執贄:來進貢朝拜。
[68]侔:等同。
[69]烈:功業。浹洽:融洽。
[70]期應:應期。紹:續、繼。
[71]創:初、始,指始創業時。
[72]望幸:盼望皇帝到來。
[73]號:上尊號。況:比(前代)
[74]上帝:上天。儲祉:積福、降福。
[75]薦成:祭上天,靠上天促使成功。
[76]弗發:不去(封禪)。
[77]挈:絕。三神:天神、地神、山嶽神。
[78]質暗:質證不明顯。
[79]辭:辭讓,謙讓。
[80]靡記:無所表記。封禪刻石即表記。靡幾:與“靡記”同義。
[81]屈:屈己,即前文所説謙讓(而不封禪)。
[82]越:逾。進越:苟進逾禮。
[83]替:廢,指廢封禪。
[84]地祗:土地社稷神。
[85]謁:告。款:誠。
[86]勒功:刻石記功。
[87]彰:明,使明。
[88]發:發揚。號榮:大榮名。
[89]浸:滋潤。
[90]皇皇:盛大的樣子。
[91]丕:大。
[92]全之:成全封禪事。
[93]因雜:萃集。
[94]末光:餘光。絕炎:與“末光”同義。
[95]採:官。錯:通“措”。展采錯事:展其官職,措其事業。
[96]正列其義:正列封禪之義。
[97]校:修訂。
[98]一藝:如……一樣的經書。
[99]舊六為七:原有的六經變成七經。
[100]攄:流佈,流傳。
[101]蜚:飛,傳揚。
[102]騰:傳播。茂實:豐茂果實。
[103]用此:以此,因此。
[104]掌故:官名,管禮樂制度等。
[105]沛然:感動的樣子。
[106]詩:詠頌。澤:德澤、恩澤。
[107]天覆:如天覆蓋。
[108]油油:雲濃的樣子。
[109]遊:游泳。
[110]滋液:滋潤浸漬。滲漉:水流的樣子。
[111]曷:何不。
[112]濡:浸漬。
[113]泛:通“泛”,普遍。尃:通“布”。
[114]名山:指泰山。顯位:封禪上尊位。
[115]侯:何。邁:行,指行封禪。
[116]般般:通“斑斑”。
[117]樂:以……為樂,歡遊。
[118] 旼旼:和氣。睦睦:通“穆穆”,肅穆。
[119]厥:其,它的。途:末路。
[120]亦於舜:省略動詞;謂也出現在舜時。
[121]虞氏:虞舜。以:因此。
[122]濯濯:肥大的樣子。
[123]靈畤:皇帝祭祀處。指漢武帝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事。《漢書·武帝記》:“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124]帝:天帝。享祉:享祭後答以福祉。
[125]宛宛:屈曲迴旋的樣子。
[126]熿炳輝煌:燦爛輝煌。
[127]正陽:帝王之象。
[128]覺寤:使醒悟,喚醒。黎蒸:眾庶。
[129]類:事類。託寓:寄託天意。
[130]披藝:披覽藝文。
[131]兢兢翼翼:謹慎小心的樣子。
[132]肅祗:敬神。祗:神祇。
[133]假典:憑藉(祭祀)大典。
[134]顧省:檢查反省。厥遺:其過失。

封禪書作品譯文

從遠古開始,蒼天生人,依次數各代君王,一直數到秦朝。考察近代還有蹤跡可尋,瞭解遠古就只有憑流傳下來的風聞。因而紛亂沉淪埋沒不能指稱的,多得數不清。繼承舜、禹,崇尚生前死後的稱號而封禪的人,可以説出的有七十二個君王。綜觀歷代,沒有依順美好的而不昌盛,誰迎合錯誤而能久存?
軒轅以前,太久遠太邈茫了,那詳情已不可能説出了。五帝三皇因六經典籍流傳,還可以略見一斑。《書經》説:“元首英明啊,輔佐的大臣優良啊。”由此來説,君王沒有誰比唐堯興盛,輔臣沒有誰比后稷賢能。后稷在唐堯時創立基業,他的曾孫公劉因遭戎人追逼遷居到豳(bīn)地,得以發展,經周文王改革國家制度,到了周武王建立周朝就大大興隆起來,極盛於周成王,以後逐漸衰變沒落,但千年以來並無惡名,難道不是善始善終嗎!然而這沒有別的緣故,只是行事前後都言行謹慎,嚴防留下不良影響罷了。所以他們行事規範平易,容易遵循;恩澤深廣,容易足意;法度顯明,容易仿效;傳承統治順當,容易久傳。因此王業在幼年登位的成王時極盛,超過了文王武王。但考察他的始終,卻沒有特異卓絕的事蹟能和現在相比。然而他還登梁父山和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大漢的德澤,如源泉騰湧,連綿瀰漫,廣被四境;如雲霧佈散,上通九天,下流八方。一切生物盡霑恩澤,和氣橫流,威名遠播,近狹處如在源頭暢遊,遠闊處也象在餘波浮游;開始作惡就被禁止,素來昏暗也見光明;昆蟲和樂,萬物都感激皇上的德澤。然後園林中出現騶虞等珍貴靈獸,圍獵時獲得麋鹿等奇異動物;廚房裏看到一莖六穗的稻米,得到長着同根分枝角的奇獸作祭品;在岐山獲得周朝遺留下的銅鼎和烏龜;在水中招來黃帝昇仙時乘的似龍似馬的翠黃。如同仙人靈圉的巫女住在安靜的館舍,接受傳遞神靈的旨意。神奇靈物窮盡變幻,卓異不凡。可敬佩哪,祥瑞的徵兆達到這麼多,還認為德薄,不敢説要封禪。周武王時偶然有魚躍落到船裏,就用火烤着來祭天。渺小啊,這就算是祥兆,因此登泰山封禪,不也有愧嗎?冒進與謙讓的事理,差異多麼大呀!
於是大司馬進言説:“陛下以仁愛撫育廣大百姓,憑仗正義征服不順從的,華夏百姓樂意奉獻,周邊少數民族都進貢朝拜,德澤等同古代先賢,功績沒有誰可以相比並。美善的功業融洽,祥瑞的徵兆眾多,應期相繼到來,不只是在創業時出現。想來泰山、梁父山已安排好祭祀場地,在盼望皇上去呢。上尊號比前代尊榮,上天會降恩積福,將會促進成功。陛下卻謙讓不去封禪,違背天神、地神、山神的歡心,少了王道的禮儀,也會使羣臣慚愧。有人説,上天有質證也不明顯,既已現出珍奇的徵兆就確實不能辭讓;如果辭讓,就會使泰山樑父山沒有刻石作記的時機。歷代帝王都各自隨時勢興盛,如果都本來有濟世功業卻自謙不封禪,述説者還有什麼向後世稱道的,又説什麼七十二君呢?養成美德,上天才會賜示祥瑞,尊奉祥兆舉行封禪,就不是苟進越禮。所以聖明的君王不廢封禪,會完備禮義對地神,禱告誠意向天神。在中嶽嵩山刻石記功,封禪泰山顯示至尊,可以擴展洪大的德澤,宣揚榮耀的名聲,承受豐厚的福祿,來潤澤百姓。盛大啊這件事。這是天下的雄偉景象,帝王的巨大功業,不能低估輕視。希望陛下成全這件事,然後彙集紳士官吏的智慧技能,使他們獲得日月的餘光照耀,提升官職,拓展事業;同時還考定陳述有關封禪的內容,整理成他們的文章,作為如《春秋》一樣的經書,會繼原有的六經成為七經,流傳無窮;就能萬代激發文士,發揚隱微餘波,傳揚英華名聲,傳播豐茂成果。從前的聖賢所以能永保美名,常被稱讚,就因為封禪。應該命令主管禮樂的掌故官把封禪的內容全部奏上給您看。”
於是天子感動,露出滿臉興奮的神色,説:“痛快,我試一下吧!”就轉變思想,綜合官員的意見,詢問封禪的事宜,詠頌德澤博大,宣傳祥兆眾多。於是作頌詞説:
我的恩德如蒼天蓋地,如行雲油油,如甘露和及時雨,德澤深厚人可泳遊。滋潤浸漬更淌流,生物無不長勢遒,嘉禾一莖六穗,莊稼怎會不豐收。
不只如降雨,還要潤得深;不只是浸漬,還要遍佈均;讓萬物都歡欣,懷念仰慕傾心。名山尊顯位,盼望君來臨。君哪君啊,為何不速行。
毛色斑斕的騶虞獸,遊我園林多歡欣,白色皮毛黑花紋,它的外表真喜人。神態和氣肅穆,如同君子斯文。昔曾聽到名聲,現在看到來臨。來路無蹤無跡,天降祥瑞的特徵。此瑞舜時也曾現,虞舜由此而勃興。
肥肥胖胖大麒麟,嬉遊祭祀之地。孟冬十月,君王祭祀,跑到君王車前,天帝賜來福祉。夏商周代以前,未曾有過此事。
宛曲盤繞黃龍,興起德澤上升。色彩鮮明耀眼,燦爛輝煌如金。帝王之象顯現,以此喚醒眾人。經傳書中記載,天命寄寓龍身。
天道以兆彰明,不必諄諄多言。依照事類寄託天意,顯現祥瑞告諭封禪。
翻閲書籍來考察,天人之間相交會,天上人間相生相發相呼相應。聖明的帝王美德就是敬慎小心。所以説:“興盛時必須思慮衰敗,安樂時必須考慮危險。”因此商湯王周武王處於最尊嚴的地位,不錯過敬神;舜在審察祭祀中反省過錯: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封禪書作品簡析

在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築壇祭地叫禪,是古代帝王的重大祭典。此文是司馬相如遺作,死後上奏給漢武帝,闡明請求封禪的主張的。文章先概説自古以來歷代封禪的君王,指出封禪無不昌盛;接着用略知的三皇五帝和可稽的周代封禪的盛事作對比反襯,指出大漢恩德和祥兆空前,武帝更應該封禪;又假託大司馬(官名)上書,歌頌武帝功德、祥兆空前,封禪是天意所示,聖君所宜,會給官吏和百姓帶來好處;進而假設武帝同意封禪,而擬作頌功德贊祥瑞的刻石詞。直陳其意,託人進言,擬作頌詞,再三強調武帝最宜封禪,真可謂“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最後還以天人感應,強調祭祀典儀可促進敬慎小心,居安思危,從更廣意義上反覆闡明應該封禪的主旨。

封禪書作品評價

南朝梁·劉勰:“觀相如《封禪》,蔚為唱首,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玄符,鏡鴻業,驅前古於當今之下,騰休明於列聖之上,歌之以禎瑞,贊之以介丘,絕筆茲文,固維新之作也。”(《文心雕龍·封禪》)
清·張裕釗:“相如之為此,正以諷武帝之封禪耳。”

封禪書作者簡介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1張)
(約前179—前117)漢代文學家。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一説成都人。原名司馬長卿,小名犬子(狗兒)。因為仰慕戰國時代的名相藺相如才改名,少年時代喜歡讀書練劍,二十多歲就做了漢景帝的警衞“武騎常侍”。所作《子虛賦》與《上林賦》為漢武帝所讚賞,拜為中郎將,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後為孝文園令。他見武帝喜好神仙之術,曾上《大人賦》欲以諷諫,然效果適得其反。後病卒於家。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遺有《封禪文》一卷。作品還有散文《喻巴蜀檄》、《難蜀父老》、《凡將篇》,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