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以智

(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鎖定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方以智一生正當明清交替之際,時局動盪,政權更迭。使得他個人的際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個時期。早期,由於仰仗祖上的餘蔭,尚能過着“衣紈縠,飾騶騎,鳴笳疊吹,閒雅甚都”的富貴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滅亡後,從北京逃返南京,又經浙江福建輾轉到兩廣,從三十四歲到四十二歲,艱苦的十幾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順治九年(1652年)北歸。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為粵事牽連被捕,解往廣東,途經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發卒於舟中,時年六十一歲。
方以智為“明末四公子”之一。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所及文、史、哲、地、醫藥、物理。 [6] 
(概述圖方以智像取自安徽省立圖書館編《安徽先賢像》 [4] 
全    名
方以智
別    名
弘智(法號)
密之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
1611年
逝世日期
1671年
主要作品
《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

方以智人物生平

方以智幼承家學

方以智畫像 方以智畫像 [8]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他從小由母親和姑姑一起撫養長大。除了家學,他所授業的老師亦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白瑜,長於詞賦經史,崇尚實學。王宣則專攻名物訓詁和《河》《洛》之學,治學嚴謹,是當時治《春秋》的大家。當時王已七十餘歲,所著《物理學》對方以智以後寫作《物理小識》多有啓發。傅海峯則是當時的名醫。另外,家中還有藏書豐富,被譽為“兩間皆字海,一盡始羲皇”的稽古堂。在這樣的環境中,少年時代的方以智受到了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由於其祖輩都直接或間接同東林黨有關係。他從小也養成了關心時世的習慣。十四歲時,曾徒步到數百里外的考場參加會試,以此來磨鍊意志。
成年後,方以智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羣書,四處交遊,結識學友。在他的學友中有西洋傳教士畢方濟湯若望,並閲西洋之書,從他們那裏,方以智學習瞭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從而更加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學識。為諫議皇帝選賢用能,革除弊端,實行某些改革,曾寫了《擬求賢詔》《擬上求治疏》《擬上求讀書見人疏》等,決心以襄扶明朝中興為己任。他曾在《書鹿十一傳後》中表示要“挹東海之澤、洗天下之垢”。曾與張溥陳子龍吳偉業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復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以文章譽望動天下。方以智的父親方孔炤任湖廣巡撫時被楊嗣昌彈劾下獄,方以智懷血疏訟冤,方孔炤這才得釋,一時傳為佳話。
崇禎初年,方以智在他父親所建的城郊澤園中,成立“澤社”,不僅研究文學,也帶上政治色彩。社中有方以智的堂叔方文,妹夫孫臨,以及錢秉鐙周岐等人。方以智或賦詩作文,或讀經、史,又關心“萬物之理”,隨時札記,積累了豐富知識,奠定了學術基礎。
那時,桐城阮大鋮,是魏忠賢閹黨的餘黨,崇禎初即被列入“逆案”名單。方的同學錢澄之曾加入阮大鋮退居養晦時所創建的江社,經方以智勸阻後,又退出江社。轉而參加澤社的文課,凡江社的會期都辭謝不赴。而作為“鄉先輩”的阮大鋮開始對方產生仇隙。
崇禎七年(1634年),桐城“民變”,方以智移居南京。結交天下名士有黃宗羲、吳應箕、陳貞慧、冒襄、侯方域、顧杲、沈昆銅(沈士柱)、陳梁等人。
崇禎十年(1637年),他們大會東林黨被害六君子的孤兒周茂蘭魏學濂等於桃葉渡。方以智和陳梁曾寫長詩紀事,為東林黨揚聲吐氣。這時阮大鋮寄居南京,談兵説劍,聯絡各方,希圖再起。
方以智畫像
方以智畫像(2張)
崇禎十二年(1639年),陳貞慧與吳應箕共同起草驅逐阮大鋮的宣言《留都防亂公揭》。公揭以東林創始人顧憲成之孫顧杲以及黃宗羲為首署名,共計一百四十人。阮大鋮在千夫所指之下,隱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進城。儘管方以智這年春天回桐城,秋後重來南京應試,未曾在揭貼上署名。但阮大鋮聯繫江社往事,仍認為公揭出於方以智主謀,因此怨毒更深。
崇禎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有人向崇禎帝推薦方以智,崇禎召對德政殿,方以智“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後在京任工部觀政、翰林院檢討、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講官。
崇禎十四、十六年已分別開始寫作《通雅》與《物理小識》。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方以智在崇禎靈前痛哭,被農民軍郭營俘獲,農民軍對他嚴刑拷打,“兩髁骨見”(《明史稿·方以智傳》),但他始終不肯投降。當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農民軍之事傳入江南時,友人皆把他比擬為文天祥。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僥倖乘亂南逃,大難不死。
方以智輾轉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權,仇敵阮大鋮把持南明弘光朝政,藉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後沒有“殉節”,而把方列入“從逆六等”中的第五等,處理方法是“宜徒擬贖”。於是不得不改名吳石公,流寓嶺南、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應,取名“三萍”,浪跡於珠江山水間。
清順治二年(1645年),弘光在南京即位,阮大鋮通過關係成為兵部尚書,對大批東林後人以及復社成員進行了報復。

方以智中期

從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至清順治九年(1652年)在廣州期間。
方以智改名吳石公,後被南海令姚奇胤所發現。姚是方的故人和庚辰(1640年)考試的同年,他請方為其兒子姚端的老師。在南海令官署,方以智重新整理《通雅》舊稿。又曾寫《錦纏玉》劇本,親教伶人排唱。這時他寫作的詩集取名為《瞻旻》。方到粵不久,其夫人潘氏攜第三子方中履經福建來廣州團聚。
隆武二年,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由於父執瞿式耜的引薦,方以智參與了擁立永曆政權的活動,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方以智很快便發覺桂王政權朝不保夕,名不符實,內則門户紛爭,奸人當道,外則與廣州紹武政權同室操戈,兵戎相見。桂王更是膽小如鼠,稍稍聞風即奔走靡常,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後被太監王坤誣劾免職,不得不遁跡於少數民族聚居的湘、桂、粵西一帶,過着“曲肱茅屋雞同宿,舉火荒村鬼作鄰”的生活。當清兵大舉南下時,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發憤著述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
永曆四年(1650年),清兵入廣西桂林,瞿式耜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共同守城殉難。方以智去昭平仙回山“披緇為僧”。方中履隨方以智入山“父析子荷,父汲子炊”,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終於被清兵搜出。清帥馬蛟驎反覆逼降無效,最後聽任方為僧。方以智於是去梧州,在梧州雲蓋寺居住兩年。
清順治九年(1652年)八月,偕同施閏章至廬山,同年年底回桐城省親。他的哲學著作《東西均》的開章即寫於到達廬山之時。其對政治和社會的理想與抱負無從實現,於是全部精力轉入著書立説的學術生活中。在流離中缺乏圖書資料,他自己説“作掛一漏萬之小説家言,豈不悲哉。愚道人今年三十六矣,讀書亦有命”(見《通雅》卷三附記)。然而在這一時期終於寫成《物理小識》《切韻聲原》《醫學會通》《刪補本草》等書。

方以智晚期

順治十年(1653年)元旦,回到桐城南郊白鹿湖見到父親方孔炤。安徽地方官要奏用他時,他説:“匹夫不可奪志,出世人安往(往何處),不得涅盤也?”就在這年,他重去離別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覺浪道盛法師。方以智“閉關”於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軒,潛心寫哲學著作,自稱極丸老人。作為曹洞宗的一個法門弟子,佛教對他有一定影響。
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為粵事牽連被捕,解往廣東,途經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發卒於舟中。

方以智主要影響

方以智哲學

方以智對儒釋道三教的批評與會通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於順治九年(1652)前後所完成的哲學著作《東西均》中,其與佛教有關之著述,皆收在《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與《青原志略》二書中。《青原志略》 是現存記錄方以智駐錫青原時期的思想與活動最為詳盡的著作。 [1] 
方以智 方以智
在《東西均》一書裏,方以智以廣博的學識見解廣泛地評判儒、釋、道三家之學問特徵及其優缺點,這是他會通三教的認識基礎。 他在《東西均·開章》裏即對孔孟、老莊、宋儒理學及佛禪等各宗之學分別冠以不同的名稱來指代:“開闢七萬七千年而有達巷之大成均,同時有混成均。 後有鄒均尊大成;蒙均尊混成,而實以尊大成為天宗也。” [2] 
方以智用“盡天地古今皆二”和“公因即在反因中”來描述世界的狀態。方以智積極繼承了中國傳統哲學矛盾觀,提出了“盡天地古今皆二”的命題,深刻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在《東西均》中,方以智對儒釋道各家思想總是儘可能辯證、客觀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方以智一方面不贊同理學死讀書的迂腐做法,也反對心學空談心性的機巧作為,但另一方面,方以智在方法論上神化易學,在核心價值觀上對儒學高度認同。 [3] 
從內容上看,《東西均》和大多數中國哲學作品一樣,也是一部關於道德、人生、學業的經世之作。調和儒釋道三家倫理價值觀,是《東西均》的根本宗旨。《東西均》各篇章所闡釋的具體內容,或學術,或倫理,大都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旨趣。在《東西均》中,方以智將“舉一明三”的方法,廣泛應用於現實中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在心物問題上,面對當時理學和心學之蔽,他重新詮釋了“盡心,知性,知天”; [2]  在信疑問題上,他提出信其當信,疑其當疑,“天自信天,地自信地,我自信我”;在名實問題上,強調要看穿世界的顛倒,不為字面的顛倒所限;在學問全偏問題上,“凡學非專門不精,而專必偏,然不偏即不專。惟全乃能偏”; [2]  在道藝問題上,提出“知道寓於藝者,藝外無道,猶道外之無藝也”。 [2]  另外,在《東西均》中,方以智設《生死格》一章,專門闡釋了他的“大生死之事”、真知生死“通變化而知危微交輪之機”和“不虛生,不浪死”的人生態度。 [3] 

方以智自然科學

方以智學識淵博,在許多領域都有自己獨到見解。例如,在學術分類問題上,他把學術分為三類,説:
“考測天地之家,象數、律歷、音聲、醫藥之説,皆質之通者也,皆物理也。專言治教,則宰理也。專言通幾,則所以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在這三種學術中,他講得比較多的是通幾與質測。他説:
“寂感之藴,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徵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物理小識·自序》)
可見,所謂通幾,是對事物發生根本原因的探討,而質測則要求腳踏實地考察事物變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類,總結驗證已知規律,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顯然,通幾與質測是從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對學術活動所做的分類。在中國,這種分類是方以智的獨創。
方以智塑像
方以智塑像(2張)
在天文學方面,方以智結合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天文學,討論了地心學説、九重天説、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曆法等天文學問題。對於西方天文學知識,他非常重視,經常追蹤西方天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討論天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天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識,並非盲從,而是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對於西方地圓説,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圓説賴以成立的觀測證據,然後才加以接受的。對於傳教士的錯誤説法,他則予以批駁。例如傳教士曾説,太陽半徑為地球半徑的160多倍,而太陽距地球只有1600多萬里,方以智指出這是錯誤的,因為據此計算(定地球圓周長約9萬里),太陽的直徑就將近有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他運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論,對這一問題做了解釋,指出人目所見的太陽圓面比實際發光體要大,因此按幾何方法進行的測量並不準確。他的這一理論後來被《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説,認為: “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於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於其餘: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小識》卷一)
顯然,方以智認為,光的產生是由於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於氣瀰漫分佈於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蕩噓吸”,將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説。為了與近代光的電磁波動説相區別,可以稱之為氣光波動説。
從氣光波動説的角度出發,方以智進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線的主張,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認為光在傳播過程中,總要向幾何光學的陰影範圍內侵入,使有光區擴大,陰影區縮小。他並且指出,由於光肥影瘦現象的存在,使得基於光線直進性質進行的測量得到的結果都不準確。他説:
“物為形礙,其影易盡,聲與光常溢於物之數,聲不可見矣,光可見,測而測不準矣。”(《物理小識》卷一)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還做了小孔成像實驗,並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論去解釋常見光學現象。所有這些,在物理學發展史上,都是很新鮮的。
另外,他對於光的反射和折射,對於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隔音效應,對於色散,對於煉焦、比重、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都是領先於同時代人的。
在生物醫學方面,方以智也有諸多值得一提之處。他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記述有大量動植物的生態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説,介紹了他們關於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認為中西之學各有所長,嘗言西醫“詳於質測而拙於言通幾”,故引用湯若望之《主制羣徵》中西醫之解剖學,介紹於國人,但剔除了傳教士所説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內容。他自己對於傳統醫學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種醫學著作。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傳世不多,我們難以窺其全貌。方以智可視為我國早期匯通思想醫家之一,於我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上有一定影響。
方以智其學博涉多通,自負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識熔於一爐,發明千古不決的道理,是明清之際的一位有進步社會思想和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家。所著《東西均》中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題,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運動,認為事物都是“相捄相勝而相成”,體現出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方以智對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由利瑪竇徐光啓傳入的西方科學作了記述、考辨,把整個科學技術按其對象,區分為“質測”(自然科學)、“宰理”(社會科學)和“道幾”(哲學)三大類。他還立志邀集專家編譯綜合百科全書,但這個宏願未得實現。

方以智歷史評價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姿抱暢達,早以文章譽望動天下。(《方以智傳》) [5] 
清代學者朱彝尊:紛綸五經,融會百氏。 [5] 
馬其昶:躬豪傑之才,遭逢季運,以佔畢稱,豈其志哉。
清史稿》本傳:以智生有異秉,年十五羣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方以智主要作品

方以智的手書及作品
方以智的手書及作品(7張)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計有一百餘種。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識》,前者是綜合性的名詞彙編書,後者是一部筆記,他的科學見解主要集中在這部書中。他的後期代表作是《藥地炮莊》和《東西均》,均為哲學著作,書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學命題。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較重要的還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餘》《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經經絡》《醫學會通》等。現存共二十餘種。 [7] 

方以智人際關係

親屬
方以智是安慶府桐城縣鳳儀里人(今屬安徽桐城市),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是桐城地區這一時期主要的世族。
曾祖父方學漸,精通醫學、理學,並且能學習諸子百家,融會貫通,自成體系 ,除記錄赴東林講學的《東遊記》外,著有《易蠡》《性善繹》《桐夷》《邇訓》《桐川語》等。因方學漸曾受學於泰州學派耿定理,《明儒學案》把他列入《泰州學案》。
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少卿,著有《易意》《詩意》《禮説》《永思錄》《幽忠錄》等數百卷。
外祖父吳應賓,精通釋儒,著有《學易全集》《學庸釋論》《宗一聖論》《三一齋稿》等。
姑姑方孟式方維儀是明大理寺少卿方大鎮之女,姚孫棨之妻,少年寡居。方維儀頗有才氣,是當時有名的女詩人。曾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閲西洋之書,頗長見識。
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並且較早地接觸西學,主張研習經世致用的知識,著有《周易時論》《全邊略記》《尚書世論》等,《明史》有傳。《周易時論》被《四庫提要》列入存目。
妻子潘翟,字付畢,著有《宣閣集》,後毀於火。 [9] 
兒子方中通方中履 [9] 
女兒方御,著有《旦雞閣集》。 [9] 
兒媳張瑩(適中履),是張英的堂妹,著有《友閣集》。後來底稿散失,未能傳世。 [9] 
朋友
方以智的學友中有西洋傳教士畢方濟湯若望,受他們的影響,他閲讀了不少西洋之書,從而學習和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 [10] 

方以智人物爭議

1972年當代美國華裔學者余英時在《方以智晚節考》認為方以智行至惶恐灘頭,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蹟,自沉於江西萬安惶恐灘江殉國。 [8] 

方以智史料索引

父孔炤,明湖廣巡撫,為楊嗣昌劾下獄,以智懷血疏訟冤,得釋,事具明史。以智,崇禎庚辰進士,授檢討。會李自成破潼關,範景文疏薦以智,召對德政殿,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以忤執政意,不果用。京師陷,以智哭臨殯宮,至東華門,被執,加刑毒,兩髁骨見,不屈。 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隱志。變姓名,賣藥市中。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固稱疾,屢詔不起。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行至平樂,被縶。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始聽為僧。更名弘智,字無可,別號藥地。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國墓,道卒。其閉關高座時也,友人錢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為僧者,問以智,澄之曰:“君豈曾識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罷,上忽嘆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請故,上曰:‘早御經筵,有講官父巡撫河南,坐失機問大辟,某薰衣,飾容止如常時。不孝若此,能為忠乎?聞新進士方以智,父亦繫獄,日號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訖復嘆,俄釋孔炤,而闢河南巡撫,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語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聲。

方以智後世紀念

方以智逝世後,共有三座墓:江西青原山為衣缽墓;浮山華嚴寺後為爪發塔;浮山北麓“金牛架軛”地為肉身墓。墓地坐南朝北,依山傍水,由墓冢、祭壇、拜台三部分構成,佔地二百一十平方米。墓冢以花崗石相圍,墓碑豎於《生事略碑》後,碑上因方氏子孫尊先生反清之志,未署清帝年號。左側為潘氏夫人之墓。方以智墓冢前為石砌祭壇,並立有近人書刻《方密之先生事略碑》,西邊配石刻對聯:“博學清操重百世,名山勝水共千秋”。以下依次建拜台三道,迎出山腳。拜台前均有白石欄杆。其第一道拜台有石獅一對,分立左右。台下右側立大理石標誌碑一塊。方以智墓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 1.    方曉珍.方以智對儒釋道三教之批評與會通思想論析[J]. 江淮論壇, 2013,(3):80-86
  • 2.    方以智.東西均註釋[M]. 龐樸,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7、8、10、12
  • 3.    李元旭等:論方以智《東西均》哲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和歷史地位[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9):171-173
  • 4.    方以智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2-07]
  • 5.    黃天驥著.黃天驥文集 3 讀元曲明詞隨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05:第329頁
  • 6.    白至德編著.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中古時代 明時期: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01:第274頁
  • 7.    路甬祥總主編;關增建,馬芳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 理化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06:第121-122頁
  • 8.    莫幼羣編著.品讀 文化安徽叢書 思想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12:第105頁
  •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樅陽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樅陽文史資料 第4輯:政協樅陽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7.08:第166頁
  • 10.    阿山著.王船山 上 拯救: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01:第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