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貞慧

(明末清初散文家)

鎖定
陳貞慧(1604年-1656年),字定生,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明末清初散文家。 [16] 
明末諸生,後中鄉試副榜第二人。父陳於廷,東林黨人,官左都御史。陳貞慧是復社成員,文章風采,著名於時,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稱“四公子”。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鋮,由吳應箕起草《留都防亂檄》,揭帖於南京,為阮大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大鋮迫害,曾一度入獄。入清不仕,隱居家鄉,10餘年不入城市。
陳貞慧的文章婉麗閒雅,兼擅駢、散兩體。記載掌故及紀念明末“清流”和殉難人士的作品,多寄託故國之思。又《痛史》及《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從書》第一輯,收錄《過江七事》一種,專記弘光朝的史事,題為陳氏之作。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山陽錄》《書事七則》《秋園雜佩》等,後三者收入《太倉先哲遺書》,合稱《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15] 
定生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省宜興市)
出生日期
1604年
逝世日期
1656年
主要作品
《雪岑集》
《皇明語林》
《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本    名
陳貞慧

陳貞慧人物生平

陳貞慧是明末諸生,又中鄉試副榜第二人。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鋮,由吳起草《留都防亂檄》,揭貼於南京,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獄。入清不仕,隱居家鄉,十餘年不入城市。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陳貞慧成為生員。 [3] 
崇禎二年(1629),張溥張採整合十幾個社團成立復社,同年,陳貞慧加入復社。 [6] 
崇禎三年(1630),陳子龍來到宜興,陳貞慧將其聘請到亳村家中,為長子陳維崧啓蒙。同年秋,父親陳於廷奉召入京,陳貞慧將其送至揚州。 [6] 
崇禎五年(1632),陳於廷罷官回到故里,陳貞慧隨父親回到故里,傾家財結交賓客。 [6] 
崇禎八年(1635年),父親陳於廷去世,陳貞慧開始獨自掌管家族事務。這時,與陳於廷不和的周延儒開始打擊陳家,在文震孟的幫助下,才渡過難關。 [3] 
崇禎十年(1637年)春,陳貞慧留梅朗中在家,與其共同讀書。 [13] 
崇禎十一年(1638年),陳貞慧與復社名士吳應箕顧杲等在陳貞慧家鄉草就著名檄文一篇,名為《留都防亂公揭》,嚴厲撻伐閹黨阮大鋮。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阮大鋮正在南京時公佈於市。由於這篇檄文的傳佈,至使阮大鋮不能在南京立足。 [12] 
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鄉試。同年秋,攜其子陳維崧赴南京。吳應箕創建廣業社於金陵,陳貞慧每日與社友飲酒,指拆藏否,以為笑樂。 [14] 
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北京陷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阮大鋮、馬士英捲土重來,重新掌權,打擊復社。陳貞慧被誣陷入獄。不久在兵部左侍郎練國事的干預下獲釋。 [12] 
清順治二年(1645年)6月8日,南京陷落前,陳貞慧隱居家鄉亳村,深居簡出。 [12] 
順治十三年(1656年),陳貞慧去世。 [2] 

陳貞慧主要影響

陳貞慧文章婉麗閒雅,兼擅駢散兩體。記載掌故及紀念明末“清流”和殉難人士的作品,多寄託故國之思。

陳貞慧歷史評價

明末文學家陳子龍:此客乘青翰,飄然若有神。(《贈陳定生》) [7] 
清代學者徐乾學:贈公(即陳貞慧)以貴公子用節概推重搢措紳間。 [3] 
清代經學家蔣永修:折節讀書,所交盡一時名士。 [3] 
明末清初散文家汪琬:諸名士尤慕君氣節,故皆師事少保公,而與君相親愛。 [3] 

陳貞慧主要作品

陳貞慧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山陽錄》《書事七則》《秋園雜佩》等;後三種收入《太倉先哲遺書》,合稱《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5] 

陳貞慧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陳一經
字懷古,至性純孝,著有《四書大全》,鄉里私諡曰孝潔先生。
父親
陳於廷
(1566年—1635年),官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銜。
妻子
湯氏
(1608年-1642年),正室,湯兆京之女,詔贈淑人,生子陳維崧、陳維嵋陳維嶽,生女兩人。
時氏
(1620年-1658年),側室,詔贈淑人,生子陳宗石、陳維崗。
兒子
陳維崧
(1625年-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明末清初文學家。
陳維嵋
(1630-1672),字文鷺,一字半雪。邑庠生。工詞,為陽羨詞派作手之一。
陳維嶽
(1635-1712),字緯雲,號苦庵。清諸生。擅填詞,為陽羨詞派重要成員。
陳宗石
(1644-1720),字子萬。入贅侯方域家,授例選黎城縣丞,擢安平知縣,旋擢户部主事。
陳維崗
與兄陳宗石共同入贅侯方域家。
孫子
陳屢端
字求夏,有文名。
(以上參考資料) [1]  [8-11] 

陳貞慧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五百一·列傳二百八十八》
陳貞慧,字定生,宜興人,明都御史陳於廷子。於廷,東林黨魁。貞慧與吳應箕草留都防亂檄,擯阮大鋮。黨禍起,逮貞慧至鎮撫司,事雖解,已瀕十死。國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餘年。遺民故老時時向陽羨山中一問生死,流連痛飲,驚離吊往,聞者悲之。順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著有《皇明語林》《山陽錄》《雪岑集》《交遊錄》《秋園雜佩》諸書。 [4] 
參考資料
  • 1.    簡雄著.浮世的晚風 還原明清江南士林生活圖景:古吳軒出版社,2015.01:第137-139頁
  • 2.    陳寧駿,欣辰編;孫水晶,杜仁華,林秀華,衣蘭傑圖片整理;沈旻,陶德琳,張映紅,孫志中等攝影.解讀夫子廟.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01:第74頁
  • 3.    孔尚任與鹽城——孔尚任與鹽都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鹽城:2018年.第371-379頁.
  • 4.    清史稿·卷五百一·列傳二百八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01]
  • 5.    劉和文.清人選清詩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09:第164頁
  • 6.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 第3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01:第315-317頁
  • 7.    (明)陳子龍著;施蟄存,馬祖熙標校.陳子龍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4:第330-331頁
  • 8.    孫克強,楊傳慶,裴哲編著.清人詞話 上: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第366頁
  • 9.    錢仲聯撰寫.元明清詞鑑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08:第753頁
  • 10.    鄭州大學中文系資料室.元明清中州藝文簡目:鄭州大學中文系資料室,1984年:第100頁
  • 11.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 第3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01:第311-312頁
  • 12.    劉民,喬衞平主編;高壽仙分卷主編.365天知識全書 6月卷:瀋陽出版社,1999.02:第350-351頁
  • 13.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 第3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01:第319頁
  • 14.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 第3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01:第322頁
  • 15.    陳貞慧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 16.    宜興市人民政府.宜興概況  .宜興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