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皰疹病毒科

鎖定
生殖器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所引起。在性病醫院臨牀上單純皰疹病毒分為兩型即HSV-1和HSV-2。HSV-1通過呼吸道、皮膚和粘膜密切接觸傳染,主要引起口唇、、眼及皮膚感染,少數(約10%)亦可引起生殖器感染。HSV-2則是生殖器皰疹的主要病原體(90%),存在於皮膚和粘膜損害的滲出液、精液、前列腺分泌液、宮頸陰道分泌液中,主要通過性交傳染,引起原發性生殖器皰疹。
中文名
皰疹病毒科
病    因
單純皰疹病毒
縮    寫
HSV
分    類
HSV-1和HSV-2

皰疹病毒科簡介

皰疹病毒科 皰疹病毒科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消退後,殘存的病毒經周圍神經沿神經軸長期潛存於骶神經節,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某些激發因素如發熱、受涼、感染、月經胃腸功能紊亂、創傷等作用下,可使體內潛伏的病毒激活而復發。人類是皰疹病毒的宿主,離開人體則病毒不能生存,紫外線、乙醚及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
感染後平均約4~5日,外陰患部先有灼熱感,旋即發生成羣丘疹,可為一簇或多簇,繼之形成水皰。數日後演變為膿皰,破潰後形成糜爛或淺潰瘍,自覺疼痛,最後結痂自愈,病程約2~3周。皮損多發於男性的包皮龜頭冠狀溝陰莖等處,偶見於尿道口;女性則多見於大小陰唇陰蒂陰阜子宮頸等處,亦見於尿道口。原發性生殖器皰疹,往往伴有全身不適,低熱、頭痛等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本病常復發,複發性生殖器皰疹較原發者輕,損害小,往往無全身症狀。男性同性戀可出現肛門直腸HSV-2感染,其發病率僅次於淋球菌所致的肛門直腸炎,臨牀表現為肛門直腸疼痛、便秘、分泌物增加和裏急後重,肛周可有皰疹性潰瘍,乙狀結腸鏡檢常見直腸下段粘膜充血、出血和小潰瘍。

皰疹病毒科生殖器皰疹

生殖器皰疹 (Genital Herpes)是單純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在國內發病率較高,初發症狀較重,在男女生殖器部位(龜頭包皮睾丸、外陰部)或肛門周圍出現數個小水泡,繼而破潰形成潰瘍,有時劇痛或劇癢,複發性極高。

皰疹病毒科傳染源

人是單純皰疹病毒的自然宿主。發作期、恢復期患者,以及不顯症狀的所謂健康帶菌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病損處的水皰皰液、唾液及糞便中存在的病毒進行傳播。本病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染,通過被污染物品的間接傳染較少。此外,患生殖器皰疹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經過產道可將病毒直接傳染給新生兒,或懷孕過程中患病,當機體抵抗力低時,病毒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某些因素如情緒激動、發熱、月經來潮、性行為等,使潛伏於神經節內的病毒活化後沿周圍神經下行至表皮細胞引起局部病損。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感染者為HSV-1型,經過一定的靜止時期,繼而復發病變為HSV-2型,形成周期性復發。每次發作的病程也較短,不用藥通常7天左右也可消退,繼而再犯,發熱、月經、精神創傷、酗酒、食物及藥物都有可能導致加快復發的時間。
HSV-1主要引起口唇皰疹咽炎,角膜結膜炎散發性腦炎,而HSV-2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皰疹,但在臨牀上也有相反情況。
HSV感染的潛伏期為1周至2個月,HSV-1感染主要發生於口角、唇緣、鼻孔等皮膚粘膜交界處,亦可見顏面或口唇,開始局部先有灼癢及輕度緊張感,偶有伴發神經痛。隨即出現紅斑,在紅斑基礎上發生簇集性小丘疹,迅速變為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水皰,內容澄清,水皰破裂後出現糜爛面,數日後乾燥結痂。自覺灼癢,偶有倦怠,不適和輕微發熱等全身症狀,癒合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着。全病程1-2周左右。
HSV-2感染主要發生於生殖器部位,患部先有燒灼感,很快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成羣的小水皰,多見男性包皮龜頭冠狀溝陰莖等處,偶見於尿道;女性常見於陰唇陰蒂陰道、宮頸等處。水皰可逐漸變成膿皰,約6天左右破潰而形成糜爛或淺的潰瘍,自覺疼痛。病人可發生尿道炎,出現排尿困難。多數人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現發熱、肌肉痛及腦膜炎症狀。如發於女性宮頸者可形成潰瘍壞死,陰道分泌物增多,可有下腹痛。應注意有無宮頸癌發生。孕期患生殖器皰疹時易致流產、早產或死胎,並易使新生兒感染,發生新生兒單純皰疹。本病一般經過3周左右可以痊癒,但常有反覆發作,一般原發疹後1-4個月內復發,症狀較原發者輕,範圍亦小,侷限於生殖器部位,有時僅有1-2個皰疹,病程亦短,自發病至癒合8-12天。本病也可伴有生殖器以外部位的感染,如口唇、臂部中樞神經系統等。

皰疹病毒科種類

初次感染生殖器皰疹的患者中,80%~90%為隱性感染,即沒有臨牀症狀,顯性感染只是少數,一般初次感染恢復後多數轉為潛伏感染
1.原發性生殖器皰疹 潛伏期2~7天,原發損害是1個或多個小而瘙癢的紅丘疹,迅速變成小水皰,3~5天后可形成膿皰,破潰後形成糜爛、潰瘍、結痂,伴有疼痛。皮損單發或融合,男性好發於龜頭、冠狀溝、陰莖體或尿道口,女性多在陰唇、肛周或陰道發疹,約90%同時侵犯子宮頸,也可累及直腸粘膜。常伴有發熱、頭痛、乏力、肌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和壓痛。症狀持續1~2周,一般3~4周皮損結痂、癒合。
2.複發性生殖器皰疹 多在原發感染後1~4個月內復發。複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牀表現與原發性的相似,但症狀輕,皮疹範圍小,病程也短,一般在數日內可自愈。復發前1~2天,局部常有刺癢或燒灼感等前驅症狀。臨牀上所見到的複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絕大部分為男性,女性患者由於症狀不明顯常不來就診。復發與發熱、月經、日曬、寒冷、某些病毒感染有關。
生殖器皰疹的傳染源:人是單純皰疹病毒的自然宿主。發作期、恢復期患者,以及不顯症狀的所謂健康帶菌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病損處的水皰皰液、唾液及糞便中存在的病毒進行傳播。本病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染,通過被污染物品的間接傳染較少。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臨牀表現
潛伏期2-10日,平均為6日。發病部位男性為包皮龜頭冠狀溝陰莖。偶可見於尿道、前列腺和精囊,同性戀者可發生於肛門、直腸;女性則為外陰、大小陰唇陰蒂陰道、宮頸,也可發生於肛門、直腸及尿道。原發性感染的症狀往往比較嚴重,水皰出現前接種部位常先有灼熱、瘙癢或感覺異常,女性白帶增多,隨之局部出現淡紅色斑或丘疹,在此基礎上迅速出現芝麻至綠豆大羣集性緊張水皰,皰液開始較清,逐漸可變成混濁甚至程膿性。皰壁較薄,易破潰形成潰瘍面較大,自覺疼痛,觸動後更明顯。
複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牀表現
常發生於原發性生殖器皰疹後1-3個月內。由HSV-2感染引起者複發率較高,發作的頻率也較高。第1次感染後1年內約60%的患者復發,第1年的發作次數為4-6次,有些多達10次以上。複發性生殖器皰疹的症狀,比原發性生殖器皰疹輕。複發性生殖器皰疹可合併骶骨神經根病:表現為臀部或股部疼痛或感覺異常尿瀦留陰莖不能勃起等。其它合併症還有直腸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綜合徵等。婦女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性比一般婦女大5-10倍。

皰疹病毒科自查原發性生殖器皰疹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感染潛伏期約為3~5天,患部先有燒灼感,出現紅斑,很快在紅斑的表面發生3~10個成簇分佈的小水皰,數日後成為小膿皰,破潰後形成糜爛面和淺潰瘍,局部紅腫,有燒灼樣疼痛。女性病人多發生於陰唇、肛門周圍、陰道,但約90%的病人可同時侵犯子宮頸引起子頸炎或子宮炎;男性病人多發生於龜頭冠狀溝尿道口陰莖體,有時可併發尿道炎。大多數患者有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一組具有包膜的DNA病毒。現有70多種。因代表種──單純皰疹病毒能引起匐行性皰疹而得名。

皰疹病毒科結構成分

本科病毒在形態上從外至內有4 種明確的結構成分:①最外層是直徑120~200納米的包膜;②位於包膜和衣殼之間的均質層;③直徑100納米、由162個殼粒組成的二十面體衣殼;④中央為線型dsDNA(雙連DNA)基因組。病毒衣殼在細胞核內裝配,形成巨大的A型包涵體,後經核膜以芽生方式獲得包膜(見圖)。
本科病毒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引起人和許多動物多種多樣的感染,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神經組織。除急性感染外,還有潛伏感染和反覆發作的傾向。某些成員具有在體內致癌和在體外轉化細胞的能力。

皰疹病毒科分類

1978年,依據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和基因結構把本科分成α、β和γ3個亞科:① α亞科,以單純皰疹病毒為代表種,DNA分子量較小,複製較快;②β亞科,以人鉅細胞病毒為代表種,DNA分子量較大,複製較慢;③γ亞科,以愛潑斯坦-巴爾氏(EB)病毒為代表種,以感染淋巴細胞為特徵。

皰疹病毒科人類皰疹病

單純皰疹病毒,其包膜含有病毒抗原和細胞本身成分。這種病毒有兩個血清型,即1型(HSV-1、HHV-1,α)和2型(HSV-2、HHV-2,α)。HSV-1多在幼兒期感染,主要通過接觸傳播,侵犯皮膚、粘膜和神經系統。原發感染後,病毒可潛伏終生,受誘發因素刺激後復發,因而潛伏感染和反覆發作是本病的重要特徵。HSV-2多在成年人,主要通過性交傳播,侵犯泌尿生殖道。兩者均產生皰性病變並有致癌的可能。除人外,還可感染多種實驗動物和細胞培養,引起典型的細胞病變。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HZV、HHV-3,α),引起水痘和帶狀皰疹兩種病,只有1個血清型,尚未找到易感動物,在細胞培養中能繁殖,但不易釋放。水痘多見於兒童,帶狀皰疹則多見於成年人,是患水痘後病毒潛伏下來並經誘發因素作用而復發的結果。
③愛潑斯坦-巴爾氏病毒(EBV,HHV-4,γ),通常為不顯性感染,以後可能以潛伏感染方式在人體B淋巴細胞內終生存在,並從部分人的鼻喉部排出。已知這種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原,並與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病因有密切關係。中國3~5歲兒童90%以上已感染過EB病毒
鉅細胞病毒(CMV HHV-5,β),舊名唾液腺病毒,按宿主種屬的特異性分為人鉅細胞病毒豚鼠鉅細胞病毒等。本病毒的特徵是複製週期長、宿主細胞明顯增大並有核內和細胞質內包含體。人鉅細胞病毒可由母親傳染胎兒,是引起畸胎的原因之一。

皰疹病毒科畜禽皰疹病毒

偽狂犬病病毒(PRV,α),分佈遍及全世界。豬、牛、羊和狗等動物中引起的病稱奧耶斯基氏病,多數動物產生局部奇癢,最後死亡。豬是病毒的主要宿主,幼年豬被感染後常出現腦膜腦炎,成年豬不表現症狀。病毒在病畜腦內濃度很高。雞胚或1日齡雛雞可人工感染。病毒對細胞培養的感染範圍較廣,併產生細胞病變。受過感染的動物,在血清中產生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人有個別呈良性傷口感染的報告。現已有預防偽狂犬病的有效疫苗。
馬立克氏病病毒(MDV,α),引起雞的馬立克氏病,以內臟和外周神經的單核細胞浸潤和腫瘤形成為特徵。1967年才被確定與禽白血病病毒完全不同。全世界均有此病毒,中國已於1973年分離出來。無包膜的裸露病毒粒具有高度的細胞結合性,在血細胞和腫瘤組織中經常佔絕大多數,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低,但有包膜的、脱離細胞的病毒粒則有很強的抵抗力,主要在羽毛囊上皮細胞中形成。本病毒不能經卵傳遞。它能在雞、鴨和鵪鶉胚的細胞培養中生長,產生細胞病變和核內包涵體。多次連續傳代後,其毒力減弱並喪失致瘤能力。用瓊脂凝膠沉澱試驗可驗出A、B、C3種抗原。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對人無害。用火雞皰疹病毒(HVT)製造的疫苗預防效果良好。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IBRV,α),引起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和牛傳染性膿皰性外陰道炎(即媾疹)故又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傳染性膿皰性外陰道炎(IBR/IPV)病毒,20世紀50年代才在美國發現,後來許多國家陸續有報道,中國1979年從進口的奶牛中分離出此病毒。牛是天然宿主,人不易感染。病毒存在於病牛的鼻、眼分泌物和流產牛的胎盤以及公牛的精液中。病牛血清中有特異性中和抗體。美國已生產疫苗。
馬鼻肺炎病毒(ERPV,α),又稱馬流產病毒,能凝集馬、地鼠豚鼠的紅細胞,這與多數其他皰疹病毒不同。廣泛分佈於全世界,中國也有發現。從馬體可分離出3種皰疹病毒,即EHV-1、EHV-2和EHV-3,其抗原性各不相同。EHV-1(馬鼻肺炎病毒)和EHV-2(馬鉅細胞病毒),尚未證明有病原性;EHV-3為馬交合疹病毒,引起生殖道疾病,但也可能與呼吸道的不顯性感染有關。馬鼻肺炎已有預防用疫苗。
⑤禽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ILTV,α),宿主特異性很強,只有雞和雉易感。中國有此病毒。已有預防疫苗。
惡性卡他熱病毒(MGFV,γ)僅牛易感。在世界上分佈很廣,中國尚未見報道。
鴨瘟病毒(DPV,α)鴨(尤其是雛鴨)、鵝和天鵝均易感,但雞不易感。荷蘭對此病毒研究最早,隨後,在許多國家中發現。

皰疹病毒科生物學特性

皰疹病毒在自然界廣泛分佈,可感染兩棲類(蛙) 、禽類(雞) 、哺乳類(兔、馬、牛、豬、貓). 也能感染靈長類(猴) 和人類. 與其它DNA 腫瘤病毒相比較,它的特點是病 毒顆粒的直徑最大並且有糖蛋白組成的被膜。對於皰疹病毒還同有一個公認而滿 意的分類,常見命名法的有: ①根據分離病毒的不同宿主而命名,如禽類皰疹病毒、 猴皰疹病毒等; ②根據引起不同的疾病而命名,如單純皰疹病毒、蛙腎腺癌皰疹病毒等 ; ③根據病毒首先發現者為名字而命名,如EB 病毒(Epstein-Barr 病毒) 、Lucke 皰疹病 毒和Marek 皰疹病毒等; ④按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和基因結構,皰疹病毒可分為α、β和 γ三個亞科。

皰疹病毒科各亞科病毒的特徵

α  β  γ
宿主範圍  變化較大,有的很廣泛,有的狹窄 窄  窄
複製週期  短 長 未
潛伏位置  往往在感覺神經節裏  常在唾液腺和其它組織 未知
細胞病變  對培養細胞有較高的致病性  對培養細胞致病性弱 未知
DNA 分子量dalton 85-100 ×10 6 130-150×106 85-110×106
致瘤特點 有的與腫瘤有關,對胎兒、嬰 兒危害大 可致胎兒畸形 與腫瘤有關
病毒名稱 單純皰疹病毒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猴B 病毒 人鉅細胞病毒 ,猴、齧齒鉅細胞病毒 EB 病毒,雞Marek 淋巴瘤病毒
α、β、γ亞科中的皰疹病毒在體外可轉化細胞。EBV 和HSV-2 已在實驗室內誘 發動物腫瘤;MDV 和Luck 桊逭畈《究稍諂渥勻凰拗髦幸?鶩艿納魷侔┖圖α馨土?/font>; 猴蛛猴) 卻不誘發腫瘤.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HSV 、EBV 與人類的惡性腫瘤的發生有着密切 的關係。

皰疹病毒科誘發的腫瘤

病毒  自然宿主 應用無細胞提取液誘發的腫瘤 含有病毒的特異成分的腫瘤 提示與皰疹病毒有關的腫瘤
EB病毒  人類 +(狨猴、梟猴)  Burkitt淋巴 瘤、鼻咽癌免疫母細胞性 淋巴結病
saimiri皰疹病毒 松鼠猴 +狨猴、梟 猴、非洲綠 猴、家兔 實驗誘發的淋巴瘤和白血病  -
ateles皰疹病毒 蜘蛛猴 +(狨猴) 實驗誘發的淋巴瘤和白血病 -
馬立克病病毒 雞 +(雞)  淋巴性腫瘤  -
Lucke蛙病毒 美洲豹蛙 +(豹蛙的蝌蚪)  腎腺癌  -
sylvilagus皰疹病 棉尾兔 +(棉尾兔)  淋巴瘤  -
單純皰疹病毒Ⅰ型 人類  - - 呼吸道鱗癌
單純皰疹病毒Ⅱ型 人類  -(?) - 宮頸癌
鉅細胞病毒 人類  - - Kaposi肉瘤
綿羊皰疹病毒 綿羊  - - 肺腺瘤病
豚鼠皰疹病毒 豚鼠 - - Hartly豚鼠的淋巴細胞白血病

皰疹病毒科基因組及其功能

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多瘤病毒腺病毒大且複雜,因此基因組的研究進展相對較 慢. 近些年來,由於新技術的應用,皰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別是HSV 基因組研究 還是獲得了不少進展. 應用限制性內切酶的病毒性DNA 的轉染試驗,證明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內具有轉化活性的區域,如在HSV- Ⅰ型病毒基因組發現一段為Xba Ⅰ切下的 23kb 的F 段,可使倉鼠胚胎細胞發生灶性的轉化,轉化的細胞可在半固體培養其中生長. 這種病毒基因組的片段稱為形態轉化區域Ⅰ(mtr Ⅰ) ,可編碼一種糖蛋白,能與 DNA 結合. 但是被HSV-DNA 片段轉化的細胞中沒有檢測到病毒性DNA.HSH- Ⅱ型病毒 SNA 中也發現有mtr Ⅱ(7.5kb) 和mtr Ⅲ(22kb) 兩個片段,mtr Ⅱ在體外能轉化倉鼠、大鼠 胚胎細胞和BALB/3T3 、NIH/3T3 細胞;mtr Ⅲ片段能轉化倉鼠胎細胞.mtr Ⅲ片段功能上 分為兩個亞片段,在細胞轉化中相繼地起作用,即細胞生的永生化和轉變為瘤性細 胞. 但是HSV- Ⅱ病毒的mtr Ⅱ和mtr Ⅲ片段與HSV- Ⅰ型病毒的mtr Ⅰ沒有同源性,因此, 這兩型病毒對細胞的轉化是通過不同的機理實現的. 另外,有興趣的是,HSV- Ⅱ型的 轉化區域都不編碼任何早期病毒的產物,這也是與SV40 、PY 和腺病毒轉化機理的不 同之處.
HSV- Ⅱ型DNA 轉化的細胞內,不能檢出特異性病毒性DNA 序列,儘管轉化細胞表型仍保持着. 有人提出“打了就跑”(“hit and run ”) 的假説來解釋HSV- Ⅱ型的轉化 機理,因此在細胞轉化得到啓動和維持後就沒有病毒的信息存在.EB 病毒可感染B 淋巴 細胞,並在細胞內複製.EB 病毒的基因組為170kb 雙股線狀,但是在Burkitt 淋巴瘤和鼻 咽癌組織及轉化細胞中找到的是環狀遊離瘤的DNA 分子(Circular episomal DNA molecules). 應用標記的內切酶片段作為探針,結果提示少量病毒性DNA 分子可能整合 在染色體某一位置上.
雖然對EB 病毒的基因組織和表達在DNA 和蛋白質水平進行了許多工作,但是關 於EB 病毒的轉化基因和轉化蛋白仍未得到有意義的資料. 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EB 病 毒在誘發Burkitt 淋巴瘤中的作用可能是由於c-myc 基因的激活,而後者是第8 號染色體 與第14 號或第2 號、第22 號染色體之間易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