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鼻肺炎

鎖定
馬鼻肺炎(equine rhinopneumonitis,ER),又名馬病毒性流產,是馬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病原為馬皰疹病毒Ⅰ型。臨診表現為頭部和上呼吸道粘膜的卡他性炎症以及白細胞減少。妊娠母馬感染本病時,易發生流產 [1] 
中文名
馬鼻肺炎
外文名
equine rhinopneumonitis
別    名
馬病毒性流產
簡    寫
ER

馬鼻肺炎分佈危害

馬鼻肺炎於20世紀30年代初最早發現於美國,之後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均有報道,馬鼻肺炎已發現於30多個國家或地區。從對馬羣的特異性血清抗體調查看,陽性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有達90%,本病所引起的危害主要是妊娠母馬流產,經濟損失嚴重。 [1] 

馬鼻肺炎疾病病原

馬鼻肺炎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具有皰疹病毒的一般形態特徵,位於細胞核內的無囊膜核衣殼呈圓形,直徑約100nm,位於胞漿或遊離於細胞外帶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呈圓形或不規整的圓形,直徑為150-200nm。病毒核芯直徑25-30nm,內衣殼厚8-10nm,中層衣殼厚15nm,外層衣殼厚12.5nm,內層囊膜厚20nm。在CsCl中的浮密度為1.716g/ml。
馬鼻肺炎病毒不能在宿主體外長時間存活。對乙醚、氯仿、乙醇、胰蛋白酶和肝素等都有敏感。能被許多表面活性劑如肥皂等滅活,0.35%甲醛液可迅速滅活病毒,pH4以下和pH10以上迅速滅活。pH6.0-6.7最適於病毒保存。冷凍保存時以-70℃以下為佳。在56℃下約經10min滅活,對紫外線照射和反覆凍融都很敏感。蒸餾水中的病毒,在22℃靜置1h,感染滴度下降10倍。在野外自然條件下留在玻璃、鐵器和草葉表面的病毒可存活數天。粘附在馬毛上的病毒能保持感染性35-42天。
馬鼻肺炎病毒(EHV1)可分為2個亞型,即亞型1又叫胎兒亞型,主要導致流產;亞型2又叫呼吸系統型,主要導致呼吸道症狀。來自流產胎兒的毒株在細胞培養物內增殖快速,細胞致病性強,感染細胞種類多,馬體接種試驗表明,來自流產胎兒的毒株較來自鼻肺炎病畜的毒株有更強的致病性,前者者能在鼻咽部廣泛增殖。
EHV1能在雞胚成纖維細胞以及馬、牛、羊、豬、犬、貓、倉鼠、兔和猴等多種動物的原代細胞上增殖,此外不能在牛胎腎、綿羊胎腎和兔胎腎等多種傳代細胞內增殖。馬腎細胞最適於EHV1的分離培養,其次為豬胎腎。中國分離的毒株對乳倉鼠腎細胞的感受性很高。豬腎細胞與乳倉鼠細胞相同。由於來自不同馬場的毒株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作初代分離培養時,必須選擇普遍易感的細胞種類。
初代分離毒株,隨着在細胞培養物上傳遞代數的增加,出現細胞病變的時間明顯縮短。當接毒量為10%時,到第三代在2-3天開始出現細胞病變,3-5天可收穫。細胞層呈疏鬆的紗布狀,繼之網眼不斷擴大,直至細胞層全部脱落,顯微鏡下觀察,首先見細胞呈灶狀圓縮,折光性增強,病變中心部的細胞首先脱落,隨後逐漸形成葡萄狀和帶狀的細胞集聚,細胞脱光的空隙逐漸擴大直至全部脱光。經H.E.染色的細胞培養物,可見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和少量多核鉅細胞。 [1] 

馬鼻肺炎流行病學

馬鼻肺炎病毒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馬屬動物。病馬和康復後的帶毒馬是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傳染,消化道及交配也可傳染,可呈地方性流行,多發生於秋冬和早春。先在育成馬羣中爆發,傳播很快,1周左右可使同羣幼駒全部感染,隨後懷孕母馬發生流產,流產率達65%-70%,高的達到90%。在老疫區,一般只見於1-2歲的幼馬發病,3歲以上的馬匹因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不再感染,即使感染也多取隱性經過,再次懷孕的母馬也較少發生流產。 [1] 

馬鼻肺炎臨診症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2-10天,幼駒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2-3天。臨診表現為,幼駒呈流感樣症狀,懷孕母馬發生流產。
幼駒發病初期高熱,體温高達39.5-41℃,可持續2-7天。同時可見鼻粘膜充血並流出漿液性鼻液,頜下淋巴結腫大,食慾稍減,體温下降後可恢復正常。發熱的同時白細胞數減少,而且主要是嗜中性白細胞減少,體温下降後可恢復正常。若無細菌繼發感染,多呈良性經過,1-2周可完全恢復正常。若發病後調教或勞役過度,易引起細菌繼發感染,發生肺炎和腸炎等,造成死亡
成年馬和空懷母馬感染後多呈隱性經過,懷孕母馬感染後潛伏期很長,要經過1-4個月後才發病。母馬的流產多數發生在懷孕後的8-11個月,流產前不出現任何症狀,偶有類似流感的表現。胎兒一般順產,未見胎盤滯留,生殖道能正常恢復,無惡露排出,也不影響以後配種和懷孕。流產的胎兒多為死胎,一般比較新鮮,無自溶和腐敗現象。接近足月產出的馬駒可能是活的,但衰竭,不能站立,呼吸困難,粘膜黃染,常於數小時或2-3天死亡。
個別懷孕母馬可併發麻痹症狀,後肢共濟失調,繼而癱瘓,流產後減輕,可逐漸恢復。 [1] 

馬鼻肺炎機理病理

幼駒和成年馬感染此病後一般只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充血或有糜料,粘液增多。流產胎兒呈急性病毒性敗血症的變化,胎盤、胎膜有充血、出血和壞死斑,流產胎兒大多出現黃疸,粘膜有出血斑。胎兒皮下,特別是頜下、腹下、四肢浮腫和充血,臍帶常因水腫而變粗。胸水黃色或血樣,腹水增多。骨骼肌黃染。
肝臟充血腫大,質脆,被膜下有多量白色或黃色粟粒大的壞死灶。
脾腫大,脾濾泡突起,小梁不明顯。腎臟瘀血,呈暗紅色,被膜下可見小出血點。腎上腺未見明顯異常。心臟的心冠溝及縱溝部外膜上有瘀血,兩心室內膜下,尤其在左心乳頭肌部可見瘀血或瘀斑。心肌暗淡,無光澤。肺臟有水腫和點狀出血。胃腸粘膜常見有瘀血和散在的小出血點。
幼駒的病理組織學變化可見急性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支氣管周圍及血管周圍的圓形細胞浸潤,局部肺胞有漿液性纖維素滲出物瀦留。支氣管淋巴結的生髮中心見壞死及核內包涵體。
成年馬可見呼吸道上皮細胞壞死,圓形細胞浸潤及核內包涵體。
流產胎兒肝高度瘀血,並有不同程度的顆粒變性,脂肪變性和水泡變性,嚴重時出現壞死。在肝實質內有不同大小的凝固性壞死灶,壞死灶中的肝細胞核已溶解,並見有少數變性而腫大的網狀細胞核。另外在壞死灶中還可見大量藍色的顆粒狀或和條狀核碎片。壞死組織可被增生的網狀細胞所取代,形成網狀結構。在壞死灶周圍的肝細胞呈嚴重的濁腫和脂變。在這些嚴重變性的肝細胞核內以及壞死灶邊緣殘存的裸核中經常可見特徵性的核內包涵體。這種包涵體也見於肝內的膽管上皮,血管內膜和肺的細支氣管上皮,肺胞壁上皮細胞的胞核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