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低燒

(一種常見的症狀)

鎖定
低燒(low fever),又稱低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是指以口腔温度為標準,體温為37.3~38℃。長期低燒指持續發燒兩週以上,不包括間斷髮燒。引起低燒的原因較多,要依據臨牀表現,查清病因,審因論治。特別是對功能性低燒,要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作出診斷。
中醫病名
低燒
外文名
low fever
別    名
低熱
多發羣體
功能性發熱多見於青年女性和3歲以內兒童
常見病因
多見於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有甲亢、風濕熱、紅斑狼瘡、血液病、腫瘤、藥物熱等,生理性、季節性等
常見症狀
午後低熱,伴咳嗽、乏力、夜間或醒後出汗;

低燒病因及常見疾病

1.感染性
最為常見,約佔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熱中,以結核菌感染最多。結核菌感染表現為午後低熱,還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間或睡醒後出汗等。慢性膽道感染、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竇炎、艾滋病、亞急性心內膜炎、鉅細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長期低熱也較常見。
2.非感染性
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症、風濕熱、紅斑狼瘡、血液病、腫瘤、藥物熱等。
3.功能性
包括生理性發熱、季節性發熱、環境性發熱和神經功能性發熱。除環境性發熱外,多見於青年女性和3歲以內的兒童,上午以發熱為主,也可能伴隨有出汗、手顫、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飯等。

低燒檢查

持續低燒應儘早就醫,及早進行全面檢查。需進行血、尿、便等常規檢查,有些因細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燒,要進行細菌培養。常需進行結核菌素試驗、血沉、X線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檢查(簡稱抗"O")等檢查。

低燒鑑別診斷

1.結核
長期低燒最常見的為結核感染。結核病在小兒還是比較多見的,除低燒外,小兒尚有性格的改變。原來好動的孩子變得發懶不愛動,原來好靜的孩子性情急躁、愛發脾氣、食慾減退、消瘦、動則汗出或夜間多汗、疲乏無力、面色蒼白、頸部等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為此,應作結核菌素試驗(簡稱OT)或三聯皮拭(PPD-PHA)。如為陽性結果,可作為參考,因孩子接種過卡介苗後也可見陽性反應。另外,過去得過結核病,也可以出現陽性反應。進一步還得檢查血沉,一般在結核病活動時,血沉均可增快。最後還得用X線檢查肺部,是否有結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種檢查均為陰性,則可以排除結核病。
2.病毒感染
長期低燒還見於病毒感染,主要見於嬰幼兒,多見於咽喉部感染,無全身表現。一般檢查均無明顯異常,也無呼吸道症狀,多為某次病毒感染高燒後,低燒較長時間不退。
3.細菌感染
年長兒咽部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也可表現為長期低燒,可作咽分泌培養,如能找到細菌,即可確診。如為鏈球菌感染,還可取血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如滴定度高,説明有過鏈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顯,還應想到風濕熱的可能,應注意有無關節痛或腫脹,皮膚有無環形紅斑,心臟有無改變,這些都是診斷風濕熱的依據。
4.泌尿系感染
女孩長期低燒應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檢查尿確定。
5.血液病
長期低燒也可能與感染無關,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可見長期低燒。
6.藥物引致
服用抗生素可以產生藥物熱;服用魚肝油過量,維生素D中毒時,可有低燒。
7.生理低燒
長期低燒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即並非有病的表現。這種低燒多為37.2℃~37.5℃(腋下體温),小兒精神食慾好,無病症表現,通過各方面的檢查也沒有發現不正常。最好同時測量肛温,如肛温在38℃以下,不應認為發燒(肛温較腋下温度高1℃)。

低燒治療原則

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熱,治療時應針對感染的病原體採取相應措施。而對非感染原因的低熱,應進行詳細的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引起低熱的原發病。不明原因的低燒不能濫用退燒藥,體温38℃以上時,才應考慮使用退燒藥。在低熱兒童中,有不少病例一時難以查清確切病因,可嘗試採用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