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右文化

鎖定
江右文化是江右民系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 [1]  江右文化孕育於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 [4] 
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繫上的概念,它的內容很豐富,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瓷文化、儺文化江右商幫(商業文明)、贛派建築(建築文化)、書院文化、贛語贛劇(戲劇文化)、還有在中華漢文明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贛派學術與文化。江右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主要分佈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北、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即贛語分佈的地方。
中文名
江右文化
別    名
贛文化
精    髓
文、章、節、義

江右文化發展歷史

從唐宋開始,江南逐漸分化出江右江左兩個不同的文化區域,它們組成了江南文化的主體。從現今文化地理的研究成果來看,可用贛方言區和吳方言區大致指示出江右文化圈和江左文化圈所涉及的地理範圍。 [2] 

江右文化文化分類

贛文化。江右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説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也是江右民系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繫上的概念,江右也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主要分佈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北、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即贛語分佈的地方。
近年來,有些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在研究、比較江西人時,出於討論上的方便,常將贛方言的江西人(有時甚至包括所有的外省贛語羣體)稱為江右人,即江右民系。廣義上説是指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長久居住地、長久工作地在贛語區境內,被認為或自我認同為贛人的羣體或個人。
江右文化是一個概念統稱,它的內容很豐富,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瓷文化、儺文化、江右商幫(商業文明)、贛派建築(建築文化)、書院文化、贛語、贛劇(戲劇文化)、還有在中華漢文明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右文化瓷文化

景德鎮是以盛產瓷器而馳名中外,有着千年瓷都的美譽。從漢代起,景德鎮就開始了制瓷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進程中,它集各地名窯之大成,匯聚制瓷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並以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造型優美,製作精良而著稱於世。宋以後,歷經千年風雨保持瓷器產銷經久不衰。景德鎮瓷器是一個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和藴含着濃郁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英語中的CHINA是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稱呼。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敍述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時是這樣説,“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指景德鎮),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樑景德鎮之產也!” 景德鎮瓷器生產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高峯,制瓷技術更趨嫺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温顏色釉“晶瑩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康熙時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風格別緻,雍正時期的墨彩樸素清逸,乾隆時期的青花玲瓏和仿古瓷雕等特種工藝瓷巧奪天工,出神入化,令人驚歎。
景德鎮瓷器在近代全面繼承歷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而今,瓷器已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具識別性的風物之一,千年以來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謂是江西文化裏精緻華美的一章。

江右文化儺文化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慾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佈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仍以傳統文化的形態存留於民間。
巫儺活動在贛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經三千年的沿襲、發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歷史積澱豐厚、原始形態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等鮮明的特點;江西儺事活動分佈廣泛,其中的許多民俗遺存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據 1995 年調查統計,全省有 25 各縣(市)有儺事活動,保留的儺舞儺戲節目 247 各;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江右文化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最早興於北宋時期,當時江西地區人口達446萬,佔全國總人口的1/10,位居全國首位;而江西地窄人稠,故民多棄農經商。江西在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曆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優勢。在明朝,江西人口僅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税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卻居全國第一。
江右商幫的興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江西當時的輝煌:“瓷都”景德鎮名揚萬里;樟樹無藥,卻成為“藥都”有“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説;九江雄踞長江之濱成為當時極具影響的商埠,在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垂涎;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興旺。 在湖廣,有“無江西商人不成市”的説法;在雲貴川“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
説到江右商幫就不得不提萬壽宮,萬壽宮亦稱江西會館、江西廟、豫章會館等。是歷代江右商幫在各地的聚集之所。數以千計,遍佈全國各地城鄉,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和國家。是我國古代會館文化的代表,也是江右建築體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江右文化書院文化

古代書院曾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書院1千多年的歷史中,江西書院的影響廣度遠遠大於其他省份。江西書院足有一千餘所,鼎盛時期求學人數達數千人,其規模和影響之大讓人為之驚歎。兩宋時期全國共有書院515個,而江西一省獨佔170個,佔了全國的1/3。其中,白鹿洞書院朱熹支持,象山書院鵝湖書院則由陸九淵主持,一時間,白鹿洞書院和鵝湖書院分別成了儒家理學心學爭鳴的講壇。北宋四大書院,以朱熹主持的白鹿洞居首。鵝湖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書院。朱熹與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成為中國儒學史上的一件影響深遠的盛事,引領一代辯論學風。南宋四大書院,白鹿洞、象山均列其中。到了明代,全國1239所書院當中,江西地區有238所,仍佔五分之一。明代中後期,王陽明心學風行大江南北,江西成為王學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陣地。與此同時,程朱理學及其他各種學派也並未拱手讓出講壇,而是積極活動,自振門户,與王學諸派交相輝映。
此外還有著名的白鷺洲書院。宋理宗御賜“白鷺洲書院”之名,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南昌豫章書院並稱江西四大書院。寶礻右四年(1256年)臨安開考,吉州生員中進士40名,佔該年"高考"全國錄取進士總數的九分之一,其中文天祥以他的文才、志向,或許還因他的大號“宋瑞”被欽點為狀元,宋理宗御筆親題“白鷺洲書院”的匾額以示褒獎…… 古代江西官學、私學林立,書院的數量、質量、規模、影響均為全國之首,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不可忽視的奇景。 江西書院幾度沉浮,塑造出周敦頤、朱熹、陸九淵、呂祖謙等一代大家,也造就了江萬里、文天祥、謝疊山等歷史眾星。

江右文化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南四腔之首的弋陽腔: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瀰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初年人口鋭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江右文化江右心學

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他的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峯。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江右王門即江西的王陽明門人之學派,被看作是陽明學的正統,“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王門以江西為中心,東南半壁為腹地,展開書院講學,講會講學及鄉約教育活動。在書院方面,他們建立主講之書院共有四十八個之多,將書院自由講學運動帶入高潮。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裏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説,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右文化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追隨和效法黃庭堅的詩人頗多,逐漸形成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脱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説:“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江右文化江西詞派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豔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藴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啓後的重要流派——江西詞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幹的北宋江西詞派。在唐宋詞發展史上,晏殊是將詞從晚唐五代過渡到北宋的領袖人物。“上承南唐之風,下啓蘇秦先河”,起了承先啓後的關鍵作用。馮熙説:“晏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麗,為北宋倚聲家初祖。”又説:“獨文忠與元獻學之既至,為之亦勤,翔雙鵠於交衢,馭二龍於天路。且文忠家廬陵而元獻家臨川,詞家遂有西江一派。”這説明晏殊既是北宋初祖,又是北宋江西詞派的領袖。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文化豫章社

萬曆年間,江西左布政使李長庚,曾邀江西的才人文士,首創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説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説,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製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右文化江西畫派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與揚州畫派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等一樣,為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
在中國古代的明末清初大變革時期,中國畫壇閃耀着一顆璀璨的山水畫明星,這就是被譽為“江西派”開派畫家的羅牧。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牀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晚年羅牧與好友八大山人在南昌東湖畔創立“東湖書畫會”,其成員為師法黃庭堅,書風亦十分酷似黃庭堅的徐煌,工董其昌書法的熊秉哲,主要成員有彭廷謨、李仍、蔡秉質、塗岫、閔應銓、齊鑑、吳雯炯、徐煌等人,也有藝術風格獨樹一幟的前明王孫遺民八大山人和其侄兒朱容重,這在很大意義上光大了江西畫派,羅牧也自然而然成為江西畫派的領袖。

江右文化道教文化

江西道教源遠流長,教派疊起,高道輩出,影響很大,在中國道教之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佔有主導地位。現存道教分為正一派全真派兩大派別。正一派之源即在江西龍虎山,此為世人所公認。關於江西道教,一般認為,從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陵在東漢永元二年(90)到江西龍虎山等地從事創教活動之後,龍虎山遂成為道教發源地。此後在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扶植和利用下,江西道教各門派逐漸得到發展,特別是唐、宋、元、明時期達到了鼎盛。
據道書説,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從四川南下江西龍虎山,繼承祖業,開創天師道龍虎宗。龍虎宗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成長壯大起來,到宋時張天師已由一教之主,發展到提舉三山符篆,即龍虎山、恪皂山和茅山,前兩山都在江西;到元時張天師進一步被封為“正一教主”和主領江南道教。明初,天師道達到鼎盛時期,發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天師道的傳承時間特別長,達1800多年。至今龍虎山天師府仍在發揮着正一道祖庭的作用,其巨大影響遠播海內外。
我國現存的封建社會“兩大府第”就是“南張北孔”,北孔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孔子而 “南張”就是道教發祥地的江西鷹潭龍虎山和張天師了。

江右文化禪道文化

江西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對中國唐以後影響最大的南禪,其主要根據地便是江西。著名禪學大師慧遠,便是在江西創立他的淨土宗。南宗佛教的五家七宗,有三家兩宗起於江西,並由江西遠播海外,在世界許多地方有着深遠的影響。佛家説,“求官去長安,求佛到江西”,便是生動的説明。禪宗對中國文化有着極為深遠的影響,江西佛教的祖庭之多,名僧之眾,長期為中國之首。禪宗的中國化,最後在江西得以完成,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小視的現象。 儒道、釋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成分。贛文化在這三種文化體系中均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宋代,全盛時期的江西文化,實際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與代表。

江右文化江右儒學

宋代江西哲學,大哲疊起,學術風氣極盛。朱熹、程頤、程灝等,是理學宗師也是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極大的思想家。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心學,因陸九淵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理學發源於江西,其後另一名大師王陽明,常年在江西授業,其學説在江西形成正統。理學心學定型於江西,中國儒家思想的哲學化、體系化,在江西這塊土地上最後完成。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極有影響的大事,它對中華民族性格、思維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江右文化科技藝術

傳統江西經濟發達,誕生一代有名的經濟學家—江西臨川人王安石,他在任期間推行變法,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實行宏觀調控的經濟學家,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它的超前政治經濟理念,讓世人讚歎。
科技方面,江西奉新人宋應星,是中國17世紀明代著名的科學家,《天工開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更是有詳細的記述。崇禎十年,初版刊刻於南昌府。全書三卷十八篇,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編次先後順序是按照“貴五穀而賤金玉”的原則安排的,將與食衣有關的農業置於首,其次是有關工業,而以珠玉殿後,體現了作者重農、重工和注重實學的思想。該書影響波及世界,宋應星因而在世界科學史上享有極高的盛譽,在國外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與王安石共同出自才子之鄉--江西臨川。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代表作《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被合稱臨川四夢,是傳統戲曲的不朽之作。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右人才輩出,徐稚陶淵明綦毋潛來鵠林士弘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曾鞏黃庭堅姜夔楊萬里朱熹陸九淵京鏜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汪大淵宋應星魏良輔湯顯祖王猷定彭元瑞詹天佑傅抱石胡先驌、梅汝璈、程懋筠、羅隆基、黃秋園、歐陽竟無、古龍袁隆平李安、劉頒、劉敞、馬端臨、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王猷定、魏禧、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八大山人(朱耷)、蔣士銓等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若羣星燦爛,光耀史冊!

江右文化贛派建築

贛派古宅 贛派古宅
贛派建築又稱贛派民居、江右民居。是漢族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主要分佈在江西一帶,其佈局簡潔,樸實素雅、卻又精雕細琢、十分講究。 [3]  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鬥式樑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贛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鬥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融於自然的山村環境,獨特別緻的村落佈局,典雅古老的建築羣落,完善實用的排水系統,那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文情脈脈的匾額楹聯,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積厚流廣的家庭遺存,古樸純真的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無不構成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相融洽的環境空間。可以説贛派建築,既是中國古建築文化中極其華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贛派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