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南文化

鎖定
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地區的共有基因、精神紐帶,也是上海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 [1] 
浙江嘉興的馬家浜文化距今七千年-六千年,它的出現代表着江南地區人類歷史的正式啓幕,因此,馬家浜文化被稱為“江南文化之源”。 [3-5] 
中文名
江南文化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地區,長三角地區
代表文化
吳文化越文化金陵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贛文化
內涵價值
一是開放包容,敢為人先。
江南的地域範圍在歷史上主要是指以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為核心的“八府一州”。這裏水網密佈,環湖通江達海,交通便利。江南自古造船技術先進,隨着京杭運河的南北縱貫和漕運的充分發展,以及明代航海事業的大發展,大大開拓了江南人的視野和心胸。同時,江南文化也是兼收幷蓄的,從泰伯奔吳到永嘉南渡,從運河漕運到趙宋南遷,飽經戰亂的中華文明多次在江南深度融合、休養生息,孕育了江南人包容吸納的精神特質。近代以來,江南人在“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中,廣泛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啓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上海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以海納百川的宏闊胸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直接帶動了從江南腹地到長江三角洲,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
敢為人先的革新精神是江南文化的鮮明特徵。江南人的敢為人先,是善於謀劃在先,敢於革故鼎新。不僅苛求與眾不同的創新思想,更是獨具過人的膽識與魄力。江南人的敢為人先,是始終堅忍剛毅,志在引領潮流。不僅注重落地生根的實際行動,更是竭力打造可以領跑的優勢與特色。從浦東的開發開放到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蘇南模式的成功,從“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江蘇精神”到“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都是江南人敢為人先的典型例證。
二是崇文重教,精益求精。
江南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濃郁風氣,崇尚“詩禮傳家”“耕讀傳家”。早在公元317年,晉元帝在建康設立太學,唐肅宗在常州府設立江南最早的府學,北宋范仲淹在蘇州府創辦郡學。宋代以後,江南地域書院紛起,文風日盛。自從科舉制度創立以來,江南誕生的科舉狀元幾乎半分天下。近代江南地區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教育的繁榮。江南人不僅自發興辦各類新式學校,一些家境殷實的家族更是熱衷於將子女送出國留學,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留學生。留學歸來的江南人很多都成為新中國的科技文化先驅。時至今日,江南地區依舊是全國科教高地和人才高地。
江南人的精益求精,是超越平庸的極致追求,不僅對守正出新執念於心,更是以無問西東砥礪於行。從古代江南高超的鑄劍、造船等精工技藝,到遠銷海外的絲綢、刺繡,從近現代以精緻著稱的“上海製造”,到當今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蛟龍號深海探測船、上海振華龍門吊等大國重器不斷湧現,無不體現江南人對於技術的執着追求。江南文化孕育了源源不斷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技術,這是江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因所在。
三是尚德務實,義利並舉。
江南文化自古便有尚德務實的優良傳統。吳王闔閭將“厚愛其民”作為執政之道,唐代名相陸贄也強調立國要“以民為本”,“均節賦税恤百姓”。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顧憲成的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無不體現了江南人以民為本的家國情懷。在近代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一批有責任感的江南人苦苦思索,鋭意進取。如以薛福成為代表的政商人士積極投身洋務運動,以張謇、無錫榮氏家族為代表的實業家致力於 “實業救國”“教育救國”。
江南文化在義與利的關係上更強調義利兼顧、先義後利。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范蠡在“三致千金”後,“分散與貧交疏昆弟”,為後世商人樹立了義利兼顧、富而行義的榜樣。江南近代工商業者,如徽商、蘇商、湖州商幫、寧波商幫等,具有的許多優秀精神品質,與范蠡的思想都有着淵源關係。比如,榮德生、榮宗敬兄弟及其後人,他們造橋鋪路、捐款賑災、興辦新學等。從前的私立江南大學即為榮家所建。2007年和2017年,榮德生之孫榮智健又先後兩次向江南大學捐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