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山

(中國江蘇省境內山脈、道教名山)

鎖定
茅山,地處江蘇省西南部,是道教第一福地。 [10]  突出於句容丹徒金壇溧陽溧水高淳之間,略呈S形走向。南北長約90千米,東西寬約10千米,區域面積約900平方千米,山體總面積約450平方千米。是秦淮水系東支、太湖水系西支的源頭和分水嶺之一。主峯為大茅峯,海拔372.5米。 [1] 
茅山曾因其褶皺構造複雜,斷裂變動強烈等條件,是中國最早開展地質研究的地區之一,多處山名被列為國內標準地層命名地。茅山山脈中400米以上的山體有1座,400—300米的山體有7座,300—200米的山體有23座,200—100米的山體有60多座,100—50米以下的丘陵40多座。 [1] 
茅山是中國道教聖地之一,歷史遺存豐富,文物古蹟眾多。 [1]  茅山道教在兩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奉三茅真君為開山祖師,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稱為“上清宗壇”。 [9]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底,紅軍進入茅山地區,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蘇南抗日根據地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奪取全國抗戰最後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3] 
中文名
茅山
外文名
Mount Maoshan
地理位置
江蘇省西南部,突出於句容丹徒金壇溧陽溧水高淳之間
走    向
南北S形走向
長    度
約 90 km
寬    度
約 10 km
主    峯
大茅峯
海    拔
372.5 m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春秋07:00—17:30;冬08:00—17:00
門票價格
淡季:80.00元; 旺季:100.00元
著名景點
九霄萬福宮
元符萬寧宮
老子神像
新四軍紀念館
區域面積
900 km²
山體面積
450km²

茅山形成演變

茅山造山時期始於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原來沉積地層普遍發生褶皺隆起,並伴隨強烈的斷裂作用和岩漿活動,從而奠定了今日茅山山脈的基礎。中生代燕山運動後,繼受風水之侵蝕,經歷了一次準平原化過程,山地被蝕夷平,谷地和盆地堆積了由碎屑物構成的砂岩、砂礫岩。在第三紀末以來的新構造運動(茅山運動)的影響下,使其進一步發生褶皺、斷裂和抬升,全區普遍發生了玄武岩的噴溢和間歇性隆升,併產生了東西兩側的逆掩斷層,以及局部塊狀斷裂,最後完成了燕山運動所形成的茅山的基本山形。 [4] 

茅山位置境域

茅山地處江蘇省西南部,南接天目山脈,北連寧鎮丘陵。突出於句容丹徒金壇溧陽溧水高淳之間,略呈S形走向。南北長約90千米,東西寬約10千米,區域面積約900平方千米,山體總面積約450平方千米。是秦淮水系東支、太湖水系西支的源頭和分水嶺之一。
茅山山脈的南端邊界,據新編《高淳縣誌》載:“茅山餘脈向西南延伸,隆升於大山、遊山而低落,山勢平緩”。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伐楚,伍員率軍開鑿茅山餘脈緩崗,名胥溪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廣通鎮(今東壩鎮)胥溪河上設石閘,後又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築東壩,使長江水不能直入太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拆除東壩,而在其東的下壩河道上築茅東進水閘。據此,茅山山脈南端,以高淳縣胥溪河為界。其南則為天目山餘脈。
茅山山脈向北,隴崗連綿,像一條粗壯的槓桿,支撐着南北兩座山輪,連接寧鎮丘陵,為自然形成的洛陽河所切割。洛陽河南的龍山,虎耳山等成為茅山餘脈的北端緣地。洛陽河北則為寧鎮丘陵。 [1] 

茅山地理環境

茅山地質

茅山曾因其褶皺構造複雜,斷裂變動強烈等條件,為國內外地質工作者所關注,是中國最早開展地質研究的地區之一,多處山名被列為國內標準地層命名地。 [1] 

茅山地貌

複雜的地質構造和漫長的外力剝蝕,使茅山地區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飛來山體,支離破碎,走向不一。低山之間有的切割成150—200米、200—250米或300米的兩極剝蝕夷面如“V”型的谷地。山區除少數幾座孤山和陡壁外,多數山體的坡腳地勢平緩,以10—20°的斜角成為入河達湖的過渡地帶。山體兩側披流順坡而下,長期沖蝕切割,徑流分散,形成一條條崗搒、衝窪,呈“爪”形地貌。如茅山鎮內有幾條崗搒沖溝,地表水統一匯注茅山水庫,形成小“爪”形。而句容境內的茅山丘陵的地表水,分別經南河、中河、北河匯注赤山湖,呈現大“爪”型。
根據上述位置境域的界定,茅山山脈中400米以上的山體有1座,400—300米的山體有7座,300—200米的山體有23座,200—100米的山體有60多座,100—50米以下的丘陵40多座。其中山體處於洛陽河南至常(州)溧(水)公路範圍內為北段,常溧公路沿山勢走向至104國道之東為中段,104國道至西南邊端為西段。 [1] 

茅山氣候

茅山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性。冬季風和夏季風一年作一度的交替活動。冬季受大陸來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侵襲,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温暖而潮濕的夏季風控制,春秋兩季為冬季風和夏季風的過渡季節。氣候特點:四季分明,熱量充裕,無霜期長,雨水充沛,光照較足,適合農業和旅遊業的開發和發展。但逐年之間由於季風的強弱不同,來臨或遲或早,以及各山體間的地理差異,造成氣候的變化差異較大。
據1959~1980年觀察資料,茅山西麓的國有東進林場年平均氣温15.2℃,極端最高氣温39.6℃,極端最低氣温-13.8℃,初霜最早為10月27日,終霜為4月16日,平均無霜期229天,常年日照平均為2151小時,日照率為49%,年平均降水量為1011.7毫米,最多年達1408.3毫米,最少年為425.2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山區各項氣候要素,年際變化較大,四季特徵明顯。 [1] 

茅山水文

茅山山體由北向南排列的華山、三茅峯、方山、丫髻山、瓦屋山、南山、白馬山、回峯山、芳山、芝山、大遊山等屬一個整體。另從瓦屋山向西北延長到龍山、浮山、赤山等為一大分支。山之東、南屬太湖湖西水系,山之西部大部分屬秦淮河水系,西南局部地區流向石臼湖水陽江
茅山其東側之雨水,主要通過洛陽河(57.87千米)、紀壒河(6.3千米)、墓東河(2.9千米)流入通濟河。茅山東北隅雨水主要從山腳下的溝壩直接流入通濟河,下泄丹(陽)金(壇)溧(陽)漕河。
茅山西側有南、中、北河,南河接納方山、瓦屋山、馬山以及浮山等來水,通過上杆支河、李塔支河、天王支河、浦溪支河、金戴支河,全長52.4千米,流經葛村注入赤山湖。中河接納三茅峯西側之水,通過茅山支河、潘衝河,全長11.45千米,流經後白鎮注入赤山湖。北河接納茅山西北側之水,全長7.2千米,流經二聖鄉注入赤山湖,由東向西下注秦淮河入長江
茅山東側原有多條山衝梯級壩,現已整治成6條排水河道,自北而南排列為西暘河(8.17千米)、石馬河(4.35千米)、河口河(7.26千米)、薛埠河(18.5千米)、羅村河(7.52千米)、蘆紀橋河(5.75千米),有分有合,統一注入丹金溧漕河長蕩湖
茅山南側自東而西,有後周河,北南5.7千米流入市內北河;拖板橋河,北南8千米流入竹簀河,該河全長20.8千米,下注丹金溧漕河;上興河,北南7.28千米,流入北河;上沛河,西東11.4千米,流入中河;胥溪河,接納高淳境東南來水,流入南河。上述丹金溧漕河和北、中、南河諸水均分別流經宜(興)溧漕河和宜興北溪河,再向東流入太湖。
茅山餘脈,來自瓦屋山西側,南山、西山北側等來水,通過白馬鄉下泄石白湖;東蘆山等來水,則流經一干河,全長20.55千米;浮山西側來水則流經二幹河,全長25.6千米,統一流注溧水河,再下泄秦淮河。
茅山餘脈進入高淳縣境地,有漆橋河,全長13千米,上接慄山以西之水,流注固城湖入水陽江;有沛橋河,全長3.1千米,接納慄山、小茅山之東來水,流注胥溪河。另有松溪河全長12.7千米,接納大山,遊山等來水,流經胥溪河,下泄溧陽市、宜興市流入太湖。 [1] 

茅山植被

茅山山區植被類型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的混交林帶。但典型的原生自然植被所剩無幾,大多為人工造林、農田植被和次生植被所代替。 [1] 

茅山土壤

茅山地區地貌類型較多,天然和人為的變化較大,山體間各部位的成土母質不同,水份、熱量的分配有異,直接影響到各部位土壤的形成。地帶性土壤總的以黃棕壤為主,局部土壤有石灰岩土、紫色土、老紅土等。 [1] 

茅山主要山峯

茅山北段山體

海拔300米以上有大茅峯(茅山主峯,372.5米),飆輪峯(329.9米),二茅峯(301.0米)。
海拔200—300米之間的有積金峯(271.5米),抱朴峯(288.0米),三茅峯(267.9米),白雲峯(218.2米),大龍背(289.5米),珍珠山(254.4米),大牯牛墩(284.5米),大青龍山(234.7米)。
海拔100—200米之間有望母山(124.0米),雷公山(113.0米),小青龍山、珠山(196.2米),金菌山(又名飛來山,155.2米),小牯牛墩(178.2米),茶園山(186.2米),金牛嶺(165.4米),大殿山(158.0米),白雲山(188.6米),半邊山(137.5米),倒塔山(149.5米),三角山(191.9米),雙山(168.5米),大南山(又名大石塘山,164.3米),小南山(又名小石塘山,123.8米),大竹筍山(106.2米),華山(又名花山,132.8米),燕子山(104.3米),橫山(188.0米),木龍山(140.0米)。
海拔100米以下丘陵有笆斗山、大虎崗、獅子山、八百畝山、西塔山、饅頭山、靠背山、虎耳山,梁山、龍山、馬龍山、青山等。 [1] 

茅山中段山體

海拔400米以上有丫髻山(410.6米)。
海拔300米以上有方山(307.5米),馬山(362.8米),瓦屋山(357.0米),青龍洞山(352.1米)。
海拔200—300米之間有磨盤山(223.2米),斗篷山(201.7米),卿魚背山(290.5米),大王山(278.0米),狗爬山(240.0米),團山(201.0米),腰子頂山(277.6米)。
海拔100—200米之間有九角峯(157.0米),長嶺崗(144.7米),小龍口(101.0米),南山(156.8米),石龍山(147.2米),王指山(120.3米),秧帽山(144.0米),獅子山(123.0米),桃山(172.0米),癩痢山(122.6米),螞蟻山(120.4米),北洋山(159.3米),扇子山(127.2米),向山(115.6米),觀音山(152.4米),烏龜壟山(138.1米),朝陽山(150.3米),大龍山(146.2米),大石包山(136.6米),小石包山(126.8米),平山(101.6米),百石裏山(124.4米)。
海拔100米以下丘陵有馬肝石山、獅子墳山、長龍山、涼帽頂、老虎墩、大小團山、太婆山、銅官山、牛頭山、花山、陰山、鍋底山等。 [1] 

茅山西段山體

海拔200米以上有龍山(215.2米),浮山(215.0米),金雞墩(207.0米),赤山(222.9米),獅子山(201.5米),芳山(292.5米),曹山(288.2米),回峯山(229.0米)。
海拔100—200米及50米以上的丘陵有小浮山(111.0米),紅土山(122.0米),金山,銅山,虯山,甲山,東廬山,獅子山,禁山,尖山,白虎山,張古山,百畝山,陳山,馬占山,箬帽山,雙尖山,頂公山,烏王山,馬鞍山,平安山,觀山,小磨盤山,小南山,溧山,卧龍山,愛景山,狀元山(122.0米),大並山(110.0米),大山(112.0米),北慄山,南慄山(103.0米),遮軍山(100.0米),小茅山(100.0米),大遊山(187.0米)等。 [1] 

茅山資源狀況

茅山動物資源

茅山地區植被豐厚,是動物的良好棲身地。古時,茅山有虎、豹,麋、鹿等奇珍獸禽。唐代詩人杜荀鶴遊茅山詩云:“漁樵不到處,麋鹿自成羣。”清光緒《句容縣誌》載:“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二日(1885年5月15日),南鄉朱家莊有虎,黃質黑章,被鄉民擊斃。”如今山中虎、豹、鹿等已無,獐、狼、貉等亦所剩不多。能見到的動物主要有兩大類11綱。 [1] 
茅山境內的獼猴是國家II級重點保護靈長目動物,也是江蘇唯一野外有分佈的靈長目物種。據句容茅山景區有關部門和附近道觀居民提供的信息,2000年前後,句容茅山印宮有一小羣約10只獼猴被放歸野外。2012年左右,茅山區域僅可見5-6只獼猴。獼猴種羣迅速擴張,已形成了單次目擊超過100只的大集羣,大致分為3—4小羣,每羣一般在20—35只。 [8] 

茅山植物資源

茅山景區內有金壇茅山森林氧吧,位於茅山風景名勝區內的茅東國有林場,總面積19.132平方千米,生態林面積15.904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茅山旅遊資源

【主詞條:茅山風景名勝區
茅山景點
茅山景點(19張)
茅山自然景觀獨特秀麗。山上景點多,有九峯、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風景區1986年被省政府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茅山景區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 

茅山歷史文化

茅山名稱來歷

  • 三茅説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金壇境內,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説,“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正統道藏》所收的卷五篇《三神紀》記載了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的世系及事蹟。西漢景帝時期(前188—前141年),陝西咸陽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此地修道拯民,後人因此稱他們為三茅真君,稱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之後,江南金壇一帶,瘟疫流行,三茅真人前往江南句曲山,居句曲山華陽洞。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據《梁書·陶弘景傳》載:句容之句曲山,恆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壇華陽之天,週迴一百五十里。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此掌山,固謂之茅山。” [7] 
  • 茅術説
東漢王充的《論衡》、趙曄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中均有提及商末時期,太伯、仲雍“二人託名採藥于衡山,遂之荊蠻”,這裏的衡山應該就是《山海經》中所記載的茅山最早的異名。茅山因出產茶葉“茅峯”“雀舌”而盛名,此外還盛產藥材,此地在古時候以藥材而聞名於世,漢時發現的南蒼朮,可以煉丹,古醫書中也稱為“茅蒼朮”“茅必”。《十道記》中稱茅山過去名為苗山,是苗人古代居地中心,亦有提及茅山之特產茅術。《史記·孝武本紀》中提到:“江淮間”之香茅(吉祥草),即為“神藉”。傳説西王母善於辨識各類藥草,認為茅術有不老、不死之功效;又傳説若攜帶香草杜衡則馬能“健走”,然而也有記載為《山海經》卷五中的“無條”草,鼠食之即死。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了380多種茅山藥材,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所以,人們因香茅、茅蒼朮作為此地區的特色而命名此處為茅山。 [7] 
  • 茅州説
陶弘景《真誥》中記載:“按山形宛曲,東西邅迴,故曰句曲。從山嶺分界,西及北屬句容,東及南屬延陵。”句容於西漢元朔元年(前128年)置縣,迄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縣置茅州,七年茅州廢,句容屬蔣州。武德八年(625年),改蔣州為揚州。武德九年(626年)改屬潤州。句容在歷史上曾屬揚州、茅州、蔣州、潤州、丹陽郡、異州等多地,延陵與句容曾經一度合為茅州,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原來的句曲山很有可能在唐武德三年後隨主人“茅州”而逐漸被稱為“茅山”。一些史料的名稱如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著錄的張天雨的《茅山志》、北宋《崇文總目》著錄的《茅山新小記》、嘉佑(1056—1063年)中陳倩知句容縣曾校修的《句曲山總記》、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南豐人曾恂和茅山山門都道正、傅霄重修的《茅山記》都可作為唐朝後“茅山”一名盛行的輔證。 [7] 

茅山道教沿革

  • 道教源流
相傳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已近5000年;先秦時燕國人郭四朝,也修煉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金)院(今乾元觀),至今該井尚存。西漢時,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煉行善,功益於世。東晉時句容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峯,著書立説,構造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並且創立了一套修煉成“仙”的理論,後世稱為丹鼎派。他們對茅山道教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思想基礎和羣眾基礎,影響深遠。但他們並沒有形成道教組織。 [6] 
  • 上清派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在小茅峯北的雷平山許謐家宅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製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他蒐集楊羲、許謐手跡,以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隱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茅山上清派的主要承傳者。因以茅山為本山,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陶弘景吸收儒、釋思想,以法不偏執、三教調和為宗旨,力闡教義,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唐、宋年代,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信崇。唐代,李氏王朝自認是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又因茅山道士王遠知佐唐有功,倍加敬崇,李淵當了皇帝就授王遠知為朝散大夫。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齡曾微服拜訪。宋真宗也造了一個“天書”下降“聖祖降靈”的道教神話,模仿唐朝宗祖老子的辦法,聲稱“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是趙氏帝王族祖,借神權以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是教主道君皇帝。無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孟後誤吞針喉中,茅山道土劉混康為其治癒,名揚朝野。斯時,茅山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給皇帝、皇后授第。據《上海道教》雜誌“上清論壇”評論:“從公元3世紀到12世紀的中國道教史,就是圍繞着茅山道教展開的。”“茅山上清派湧現一代代著名宗師,譜寫了中國道教隆盛時期歷史的光輝篇章。” [6] 
  • 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第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茅山為中國三大符籙派之一。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為統領三山符籙,元世祖曾幾次派遣使者到江南訪求高士。至元十七年(1280年)七月,派中使咬難到龍虎山、閣皂山、茅山設醮。十月詔龍虎山天師張宗演赴闕。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又詔茅山上清第38代宗師蔣宗瑛赴闕。元大德八年(1304年),成宗封第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儀規範、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6] 
  • 全真派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見於記載的有明嘉靖、萬曆年間(1522~1588年),閻希言(即閻蓬頭)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明末,龍門派第7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7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當時茅山乾元觀住持孫玉陽是王常月同輩師兄沈常敬的弟子。全真龍門派第8代啓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鬱岡掃葉道人。由於他們的協同推廣,全真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派,“三宮”傳正一派,一直延續到1949年。
茅山“五觀”傳全真,在宗派上也有微小差別。乾元觀與仁祐觀傳全真龍門岔支閻祖派,白雲觀、德祐觀、玉晨觀傳全真龍門正宗。 [6] 

茅山紅色文化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底,奉中共中央之命,粟裕、陳毅、張鼎丞等率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支隊、第二支隊先後進入茅山地區,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茅山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華中敵後最早創建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毛澤東同志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著作中,將其列為全國六大山地根據地之一。
進入茅山地區後,新四軍主動出擊,先後發起韋崗戰鬥、新豐戰鬥、句容戰鬥等一系列著名戰鬥,不斷襲擊、消耗和牽制敵人,殲滅日偽有生力量。據不完全統計,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軍民共抗擊和牽制了日偽軍10萬多兵力。其中,日軍3萬,佔國民黨第3戰區內日軍常駐兵力的半數以上;偽軍7萬多,佔汪偽軍總數半數以上。蘇南新四軍及地方武裝在5000多次對日偽軍作戰中,共斃、傷、俘日偽軍4萬餘人。茅山根據地的鬥爭起到了破壞敵人後方,分割、鉗制敵人,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減輕正面戰場壓力,從而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華中和全國抗戰的作用。 [3] 

茅山古建築

道教的宮觀與帝王宮室、儒家祀孔的大成殿宗廟祖祠、各地文廟內之大殿,在建築形式上均依古制。道教祠宇的建築規模有大有小,一般規模較宏大且經帝王敕額命名的大都稱宮、觀或稱廟;一般規模較小且所供祀之神不及“天尊”“帝君”之顯赫者,大都稱道院。各宮觀的建築規式大都是前有山門、華表、幡杆,入山門即進人宮、觀管理範圍,一般以華表之外屬俗界,華表之內屬仙界;山門內之正中部分為中庭,中庭建三大殿堂,也有或多或少的。大多祀王靈官及四帥、玉皇大帝、四御、三清;正殿兩側為陪殿,祀一般道教尊神,或設十方、雲水客堂及執事房;中庭為宮觀之主要部分,在中庭整體的兩邊則建道院,稱東、西道院等,祀一般諸神,並建齋堂、寮房等。富觀圍牆都是紅色。 [5] 

茅山特產

茅山地區是茅蒼朮的原產區,茅蒼朮在古代一直是貢品,民國四年(1915年)獲巴拿馬國際金獎,業界一直有“北參南術”之説。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