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贛劇

(多聲腔的傳統戲曲劇種)

鎖定
贛劇,江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贛劇由贛東北地區的饒河戲和信河戲合流而成。1951年,進入省城南昌後,正式定名為贛劇。 [13] 
贛劇起源於贛東北,流行於江西省境內。其聲腔基礎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融合了清代中期傳入江西境內的崑腔與亂彈而形成,是古代四大聲腔之一。1951年定名為贛劇。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歌舞結合,聲腔體系十分豐富。
2011年6月8日,贛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44。 [1] 
中文名
贛劇
批准時間
2011年6月8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IV-144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單位
江西省贛劇院

贛劇歷史淵源

贛劇弋陽腔

南宋末年,江西的東北地區就傳進了南戲。弋陽腔是南戲流落於弋陽縣的一支,在與當地的方言土話相結合後孳乳出的一種新的地方腔調。
在江西,早期的弋陽腔班社在上饒、南昌、吉安等地建立了三大活動中心,北至九江,南達贛州,中到撫河後因青陽腔入贛,致使江西本地的弋陽腔默默無聞,乃至湯顯祖有“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絕”之説(《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範濂《雲間據目抄》載,明嘉靖、隆慶(1522—1572)之際,弋陽縣的弋陽戲班尚抵松江(今屬上海市)演出,“一時翕然崇尚”。
萬曆間,杭州胡文煥編的《新刻羣音類選》也收有弋陽腔的劇目,直至明末,弋陽本地的弋陽腔演出“幻蠱無虛日”還是非常盛行。
清初,因戰爭的破壞等原因,贛東北弋陽腔的發展遭到嚴重挫傷。
康熙三十五年(1696)左右,弋陽腔又重趨繁榮。江西臨川人傅涵,從揚州返里,途經上饒,所作《竹枝詞》道:“弋陽聲調太分明,去聽吳音點拍輕,羊角小車上饒過,南門路向北門橫。”原注中説:“弋陽信州屬邑,多謳者。”
乾隆(1736—1795)時,隨着社會經濟的振興,贛東北地區的“弋陽詞調”,呈現了一個鼎盛的局面。
乾隆四十年(1870)據郝碩《奏摺》、寧元漢《西江竹枝詞》、李鬥《揚州畫舫錄》以及道光四年(1824)編纂的《鄱陽縣誌》等所載,這時期弋陽戲班不僅在贛東北的廣信(治今上饒)、饒州(治今鄱陽)有頻繁活動,且重新擴至江南各地。
至清末,弋陽戲班才從弋陽移至萬年、貴溪等地,最後轉至樂平,延續綿綿,今贛劇中的“高腔”,就是明代弋陽腔的遺音。 [2] 

贛劇亂彈腔

贛劇《青山作證》 贛劇《青山作證》
約在清代中葉,贛東北境內又興起一種“梆子腔亂彈”,並有許多外來聲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時來時往。對這些新興的聲腔,當時統稱為“亂彈腔”(見郝碩《奏摺和唐英《古柏堂傳奇》)。
“梆子腔亂彈”即今贛劇之二黃腔(俗稱二凡,原名宜黃腔),系來自撫州的宜黃班。今贛劇的《下南唐》《下河東》《反昭關》《滿堂福》等劇,仍用嗩吶伴奏,保持着宜黃腔初期的演唱風格。
清道光(1821—1850)時,西皮傳至贛東北地區。早期贛劇廣信班藝人仍稱西皮為“漢調”。贛劇饒河班西皮系從安徽傳入(其原板中帶有石牌調,今《二度梅》、《銀桃記》等中有此唱腔)。這時,贛劇藝人亦效漢劇,將西皮與二黃結合,使江西亂彈腔最後定型。於是,一個以弋陽班社為班底,以皮黃為基礎,包括來自浙江浦江班的浙調、浦江調,傳於安徽的吹腔拔子以及發脈於陝西的秦腔等各類聲腔,在贛東北地區熔鑄爐,組成高、亂合班,替代了單一的弋陽高腔班。 [2] 

贛劇崑曲

崑曲滲入贛劇,最早是清初的玉山班,乾隆(1736—1795)以前,崑曲在江西的活動範圍僅侷限於南昌、九江、贛州等城市,對贛東北農村影響不大。
光緒二十八九年(1902—1903),婺源洪福林昆班被樂平秧坂馬家接管經營,名“萬春班”,後又從浙江金華、蘭溪邀請部分演員,演出草崑劇目。
從此,高腔、亂彈腔和江西化了的崑曲三者合流,形成了贛劇。 [2] 
1951年,石凌鶴到景德鎮、上饒地區作了大量的調查、挖掘、搶救工作,記錄饒河戲、信河戲傳統劇本及唱腔,將饒河戲與信河戲融合,創建了一個新劇種贛劇。 [14] 

贛劇藝術特點

贛劇以弋陽高腔為基礎,吸收崑腔與亂彈,組成高、昆、亂於一體的多聲腔劇種。高腔和崑腔為曲牌體,亂彈為板腔體。贛劇高腔現存曲牌二百餘首,仍保存了弋陽腔“向無曲譜,只沿土俗”“鑼鼓乾唱,人聲幫和”的藝術特點。 [13] 
贛劇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舊制,分小生、正生、老生、小旦、正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俗稱“九角頭”。彈腔興起後,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其今存整本和單齣戲約六百餘出。劇目分“老路戲”和“水路戲”兩種,“老路戲”多為歷史故事劇,全唱皮黃腔。“水路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一般敷衍家庭糾紛和男女婚姻。崑腔劇目,整本極少,散出頗多。 [13] 

贛劇文化特徵

贛劇角色行當

贛劇角色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的角色舊制,分老生、正生(掛須)、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稱“九角頭”。彈腔興起後,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 [2] 

贛劇演出特點

贛劇《還魂記 遊園驚夢》
贛劇《還魂記 遊園驚夢》(4張)
舊時演出,每場分四段,“前找”一出為武打戲,“正戲”一本或兩本,“後找”一出是玩笑戲。其高腔的表演特點是動作大,線條粗、身段嚴謹,場面熱鬧,以善演歷史戲著稱。明代弋陽腔演出“目連戲”,其武打技藝熱烈火爆,幾百年來,贛劇一直保留這一傳統。如兩軍對陣,雙方主帥先以簡單的刀槍交鋒,然後便轉為雜技表演,名之曰“清翻”或“打台”,開始雙方士卒齊齊翻撲,繼而逐個單翻,各顯技能,再是對打,有三節棍、九節鞭、竄椅子、大板凳;有時還加入竄火圈、三上吊、拋鋼叉。真刀真槍,複復套數,邊打邊喊,滿台雷動。後因京劇的影響,才逐漸改為刀槍把子的武打表演。
贛劇高腔演出的另一特點是古樸,富有生活情趣。在《江邊會友》中老藝人李福東飾尉遲恭,演來豪放氣雄。當尉遲恭釣魚,釣着一隻螃蟹時,用雙手裝作扳下螃蟹的雙鉗,向江面丟去,並念道:“漫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此時連續做了幾個幅度較大的舞蹈動作並通過面部表情的急劇變化,把尉遲恭內心對李道宗的憎恨集中表達出來,而那些上船、解纜、持竿、裝餌、拋絲、舉竿等動作,都具有生活氣息,並富有感情。臉譜、化裝近於明代弋陽腔勾法,為黑白兩色三瓦形,較青陽腔的黑、白紅三色和東河戲的圖案滿面更為原始。
贛劇高腔表演上第三個特點是歌舞結合,歌啓舞動,舞在歌中,絲絲密扣。如《珍珠記》中河橋分別一場,在如訴如泣的風馬兒“套曲”音樂聲中,配以高文舉與王金貞兩人舞蹈,表現了一對恩愛夫妻如膠如漆依依惜別的感情。高文舉下場,王金貞踮足遠眺,此時小鑼輕敲,由慢而快,由急而緩,最後漸漸輕去,再起三春錦犯的女聲小合唱“人兒去,鳥兒飛,花間人去柳煙迷,欲抬望眼無高處,立盡斜陽不忍歸”,細膩而強烈地表現了王金貞目送丈夫遠去的複雜心理。 [2] 

贛劇音樂特點

贛劇高腔音樂特點有四個方面:一、乾唱。鑼鼓伴奏,人聲幫腔。二、腔調自由。有格律而不為格律所限,隨口歌唱,自由行腔。三、旋律少變、節奏簡單。其舊調無慢板。流水板節奏之快,猶如江水一般,字多音少,一泄而盡。 四、“滾白”與“滾唱”。 “滾白”系夾於曲牌唱腔之中,似念非念,似唱非唱的韻白,是一種表現人物和烘托環境的獨特形式。“滾唱”,即為五、七言詩句或通俗成語,似流水板之節奏速度。 [2] 

贛劇曲牌結構

贛劇 演員謝場 贛劇 演員謝場
贛劇高腔曲牌結構,基本上符合南北曲的格律。但因曲體本身的富於變化,又構成了曲牌唱腔豐富的表現力。
具體方法有:一、依照劇情需要,同一曲牌常有多種變體,從而產生不同的性能,如《江邊會友》和《張三借靴》的大漢腔。二、重複使用正體主曲,或正、變休曲牌的交替聯結,造成強烈的戲劇效果,如《法場生祭》的駐雲飛。三、隨着劇情的發展,突出板式的變換,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如《珍珠記·書館相會》的江兒水。四、由於板式結構不同,所表現的感情色彩也不一樣,如《僧尼會》的新水令。五、根據不同的行當,選用相對定型的曲牌,塑造各種行當性格,如旦行的下山虎、淨行的皂羅袍和生行的醉太平。六、曲調與“散頭”、“夾白”、“幫腔”在戲中的交替使用,特別是在文字較艱深的曲調中插入“滾唱”,使舞台場面更為活躍。 [2] 

贛劇代表劇目

贛劇 贛劇
贛劇劇目分弋陽、青陽、亂彈三類。
弋陽腔劇目有所謂“十八本”之説,即《青梅會》《古城會》《風波亭》《定天山》《金貂記》《龍鳳劍》《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十義記》《鸚鵡記》《清風亭》《洛陽橋》《三元記》《白蛇記》《搖錢樹》和《烏盆記》。到1949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戲和部分單折了。
青陽腔劇目大多出自明朝傳奇,保存較完整的大小劇目有80餘出,如《吐絨記》《百花記》《三跳澗》《香球記》《雙杯記》《五桂記》等。
亂彈劇目有清道光年間38種,稱為“老路戲”,其中有《三官堂》《四國齊》《禹門關》等二凡戲和《祭風台》《花田錯》《蘆花河》等西皮戲以及西皮二黃戲《二皇圖》《藍田帶》《龍鳳閣》等,另有二黃撥子戲《萬里侯》《打金冠》等。 [3] 

贛劇演出活動

贛劇的演出活動,與民風民俗緊密相連。逢年過節、豐收賽會、祭祖佞佛、家庭喜事、集場貿易,無處不演贛劇。贛東北各地大造演出戲台,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戲台有二、三百座。 [13] 

贛劇傳承保護

贛劇傳承價值

贛劇作為地方戲劇,反映了江西的政治經濟和民俗風情等內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4] 

贛劇傳承現狀

贛劇存在人員老化、後繼乏人、傳統劇目和表演藝術得不到繼承的困境,因此急需保護、傳承與發展。 [1] 

贛劇傳承人物

潘鳳霞,女,1933年3月出生。2018年5月,潘鳳霞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贛劇院申報。項目名稱:贛劇。 [5] 

贛劇保護措施

江西省贛劇院面臨人才老化,傳承斷層的危機。針對這種情況,江西省贛劇院於2014年決定面向全省招收定向培養的40名贛劇七班的學員。被錄取的學員在江西藝術職業學院接受五年的強化正規專業訓練和文化教育,學習期間,學雜費實行全免。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江西省贛劇院(江西省贛劇暨弋陽腔保護傳習中心)獲得“贛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江西省贛劇院(江西省贛劇暨弋陽腔保護傳習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贛劇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9月6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行走中國·凝眸家山·感知五年 2017世界華文媒體江西行”活動走進“中國古戲台之鄉”江西樂平,感受贛劇之美。 [8] 
2016年20日,江西贛劇首次赴英國,參加在莎士比亞故鄉舉辦的“紀念莎翁和湯顯祖逝世400週年”活動。 [9] 
榮譽表彰
1999年10月,贛劇《還魂後記》獲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中國戲劇文學學會金獎,由文化部選拔送京參加建國50週年展演。 [10] 
重要演出
20世紀50年代末,贛劇在廬山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