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天鍋

鎖定
朝天鍋是山東濰坊地區傳統名吃,屬魯菜系。特色是以烙餅卷肉,食用時不需要鍋具。 [1]  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流傳下來。濰坊朝天鍋經過不斷改進於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2013年朝天鍋製作技藝入選山東省級非遺名錄 [2]  。2014年山東十七地市地市代表菜評選活動朝天鍋代言濰坊菜 [3] 
濰坊朝天鍋與北京的鍋燒餅(即雜碎燴火燒)、西安的葫蘆頭(即雜碎燴餅)、長沙的火宮殿(即雜碎湯加辣椒)等都是異曲同工的中華飲食文化 [4] 
朝天鍋是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豬下貨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其中豬腸不要斷的,並且要翻過來清洗。腸、口條豬頭肉要先用開水涮過,再放到老湯鍋裏煮,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處。豬下貨煮熟後撈出切好備用,麪餅擀好烙熟後也放到茅囤子中備用。所配小料也很講究,葱段需切成長短一致的小段,鹹菜疙瘩切好後再重新調汁醃製;鮮湯配以葱末、香菜末、醋、胡椒粉辣椒麪等小料 [5] 
朝天鍋以“逢二排七大集間,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聞名,朝天鍋肉肥而不膩,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卷食,其味無窮 [5] 
中文名
朝天鍋
分    類
魯菜
口    味
鹹鮮味
主要食材
豬肉,豬下貨,驢肉,烙餅,雞肉
產    地
山東濰坊

朝天鍋歷史起源

朝天鍋起源於清代中期,產生於濰縣大集之上。濰縣大集乃山東第一大集,號稱有“十萬之眾”,人多吃飯就成了問題,朝天鍋應運而生。最早的名字叫雜碎鍋子,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還叫雜碎鍋子 [4] 
據《濰城政協文史資料》第三輯上介紹:“設於集市,露天支鍋,圍一秫秸箔,名朝天鍋。”以鍋台為桌,食者圍鍋而坐,吃餅卷肉(各種肉品)、肉丸子、雞蛋,用木勺喝湯,佐以疙瘩鹹菜和葱白。後發展到室內,漆光圓桌,改木勺喝湯為舀到小碗內,再用小勺喝,並增添日本產佐料“味之素”、醬油、香菜 [4] 
由於就餐時消費者參與性強,加上價位適中,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朝天鍋自然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坦率地講,板橋宴起自濰坊的朝天鍋,保留了地方風味的傳統基調,但整體宴席並不拘泥於朝天鍋,它以濰坊菜系中的其他成分為添加劑,將路邊小店的民間風味改造成高檔宴席的主題,從而把一種鄉土吃法送入了文風披瀝的大雅之堂 [6] 
朝天鍋
朝天鍋(5張)
説起朝天鍋,業內人士都很清楚,這原是濰坊地區的一種大眾化烹煮模式,早年出現於沙灘集市上,人們露天支鍋,鍋內煮一些價格低廉的豬下貨,人稱“頭蹄下水”,濰坊老百姓稱其為“雜碎鍋子”,由於土鍋無蓋,所以人們戲稱為“朝天鍋”。雖説朝天鍋在室外烹煮,然而當其湯沸肉爛之際,香氣迸發之時,趕集者圍鍋而坐,就以鍋台為桌面,吃着餅卷豬下貨,喝着老湯,也蠻有滋味。據説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在濰坊出任知縣,看到朝天鍋的吃法,雖欣賞其鍋的創意,但感覺格調不雅,於是提倡移於室內,在門市內掛牌待客,從此,濰坊店面中多了一道名吃風景。從野外進入室內,這是朝天鍋在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這次飛躍得益於鄭板橋親臨指點。
自晚清到民國,濰坊城區的門市朝天鍋始終保持數十家的規模,解放前夕較有影響的有蔡風鳴在東關五道廟街開設的“鳴鳳居”、胡智廷(或胡秩亭)在南下河街地瓜市開設的“朝陽居”、胡羲培在縣城南門大街北段路西開設的“雙盛號”。他們經營的朝天鍋餅大肉多,物美價廉,曾經在濰坊魯菜幫派中獨樹一幟 [4]  [6] 
在20世紀60年代初,濰坊有四家食堂,各開一家朝天鍋,每天60斤麪粉,兩人擀出240張麪餅,一斤面四張餅,每家食堂分配四套下貨,煮熟後50多斤肉,2角錢、2兩糧票一卷。每天要排隊挨號,很多人只好站着吃,老人們回憶起來那段困難的歷史,還是記憶猶新。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經濰坊市三產辦和山東省貿易廳推薦(此前已獲“山東名小吃”稱號),十笏園賓館帶着“朝天鍋”參加在杭州舉辦的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特有的原料取材特點,廣泛適用於大眾消費等條件,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朝天鍋”這一濰城飲食文化的成果,迅速傳遍了全國 [7] 
隨着商業的發展,朝天鍋已遍及全市,如今已發展成為“朝天宴”。此宴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麪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菜。食客們坐在一張特製的餐桌周圍,桌中央有一口直徑50釐米,深65釐米的大鍋,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製燃料。圓桌有一缺口,服務員在缺口處,根據客人的要求將鍋內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嚐。“朝天鍋”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配用,其味無窮。

朝天鍋烹製方法

朝天鍋製作原料

主料:豬大骨頭春餅
輔料:豬肝、豬腸、豬肺、豬心、豬肚、雞蛋、肉丸鹹菜、葱、蒜苗生菜香菜八角、姜、香辛料、白糖、花椒粉

朝天鍋製作方法

1、豬大骨用開水焯去血水,加八角、姜塊(拍松)、煮肉辛香料煮開,煮開後撇去浮沫加鹽、糖、料酒煮至肉熟。
2、碗內放切碎的葱末、香菜末、花椒麪、味精,衝入骨頭湯。用單餅捲入自己喜歡的食材就可以開吃。

朝天鍋注意事項

原料中,豬肉為去骨的鹹豬腿肉 [8] 

朝天鍋風味特點

朝天鍋特色

朝天鍋的特色就是,烙餅卷肉,吃的時候沒有鍋。那麼它與北京、四川的火鍋又有什麼不同?
火鍋很少有配烙餅的,並且葷素海鮮隨意涮,吃的時候隨意點,現點現涮,吃的是新鮮。
朝天鍋是事先由店家燉好的,配料是店家配的,吃的時候用烙餅或者其他做法的薄面餅包裹燉好的菜,吃的是熱餅熱菜、滋味醇厚。

朝天鍋種類

豬頭肉:色澤紅潤,香糯濃醇,鹹淡適度,肥而不膩。
豬腸:主要為豬的大腸,大腸頭最佳。煮熟捲餅食用。
豬肚:豬胃。煮熟捲餅食用。
豬拱嘴:豬拱嘴的肉特別香,並且不肥不膩。
豬心:營養十分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維 生素B2、維生素C以及煙酸等,這對加強心肌營養,增強心肌收縮 力有很大的作用。
豬肝肺:肝臟是動物體內儲存養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營養保健功能,是最理想的補血佳品之一。豬肺有補虛、止咳、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肺虛咳嗽、久咳咯血等症。
豬耳朵:豬耳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磷、鐵等,具有補虛損、健脾胃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虛損、身體瘦弱者食用。 豬耳很有營養,並且口感非常好,吃到嘴裏是又柔韌又脆,味道鮮香不膩,且富含膠質。
正宗:豬肉集合。
肉丸子:吃法與四喜丸子一樣。
雞蛋:先用老湯熱一會,然後用餅將其揉碎,卷於餅中。
驢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是人們對驢肉的最高褒揚。驢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肉類。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功效。治遠年勞損。煮汁空心飲,療痔引蟲。
酸辣土豆絲:酸辣口味。
啞巴辣椒:紅辣椒抄青蘿蔔絲,所選蘿蔔為濰縣青蘿蔔,非一般的水蘿蔔,因為這個菜是一個啞巴發明的,故名曰啞巴辣椒
第一次吃朝天鍋,一般必吃豬頭肉或者正宗。

朝天鍋所屬菜系

朝天鍋是山東濰坊地區傳統名吃,屬魯菜 [6] 

朝天鍋相關故事

朝天鍋據説是鄭板橋所創。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擔任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縣令時,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以瞭解民情,見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內煮着雞肉、豬的肚與腸、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並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6] 
設於集市,露天支鍋,圍一秫秸箔,名朝天鍋。”以鍋台為桌,食者圍鍋而坐,吃餅卷肉(各種肉品)、肉丸子、雞蛋,用木勺喝湯,佐以疙瘩鹹菜和葱白。由於就餐時消費者參與性強,加上價位適中,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朝天鍋自然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坦率地講,板橋宴起自濰坊的朝天鍋,保留了地方風味的傳統基調,但整體宴席並不拘泥於朝天鍋,它以濰坊菜系中的其他成分為添加劑,將路邊小店的民間風味改造成高檔宴席的主題,從而把一種鄉土吃法送入了文風披瀝的大雅之堂。 [1] 
説起朝天鍋,業內人士都很清楚,這原是濰坊地區的一種大眾化烹煮模式,早年出現於沙灘集市上,人們露天支鍋,鍋內煮一些價格低廉的豬下貨,人稱“頭蹄下水”,濰坊老百姓稱其為“雜碎鍋子”,由於土鍋無蓋,所以人們戲稱為“朝天鍋”。雖説朝天鍋在室外烹煮,然而當其湯沸肉爛之際,香氣迸發之時,趕集者圍鍋而坐,就以鍋台為桌面,吃着餅卷豬下貨,喝着老湯,也蠻有滋味。據説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在濰坊出任知縣,看到朝天鍋的吃法,雖欣賞其鍋的創意,但感覺格調不雅,於是提倡移於室內,在門市內掛牌待客,從此,濰坊店面中多了一道名吃風景。 [1] 
從野外進入室內,這是朝天鍋在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這次飛躍得益於鄭板橋親臨指點。 [1] 
自晚清到民國,濰坊城區的門市朝天鍋始終保持數十家的規模,解放前夕較有影響的有蔡風鳴在東關五道廟街開設的“風鳴店”、胡智廷(或胡秩亭)在南下河街地瓜市開設的“朝陽店”、胡羲培在縣城南門大街北段路西開設的“雙盛號”。他們經營的朝天鍋餅大肉多,物美價廉,曾經在濰坊魯菜幫派中獨樹一幟。 [1] 
話雖如此,由於朝天鍋是以煮豬下貨為主,原料用豬頭、豬肝豬肺豬心、豬肚、豬腸,總顯得用料低檔,雖説前人調味有方,配以甜麪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但仍然無法改變鄉土風味的本色。  [1] 
用,回味無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