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散文

(文學體裁)

鎖定
散文,漢語詞彙,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 [1]  三指文體名。隨着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
“散文”一詞大約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
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中文名
散文
外文名
Prose;essay
代表人物
魯迅朱自清
代表作品
《朝花夕拾》《背影》《荷塘月色》等
拼    音
sǎn wén
注    音
ㄙㄢˇ ㄨㄣˊ
屬    性
文學體裁
分    類
文學作品

散文基本含義

散文例句

(漢)司馬遷史記》 :用太白守之天下學校散文儒失業兵戈大興熒惑守。(所引不見於《史記》,亦不詳出處,依文義,似當讀作:用太白守之,天下學校散,文儒失業,兵戈大興,熒惑守[後當有缺字,文義不足]。)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卷第十三 :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可知矣。(引文見《越絕書》卷十三《枕中》:範子曰:“臣聞古之賢主聖君,執中和而原其終始,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可知矣。”這裏“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與其後之“桀紂”相對,前“散”字與“文”字義無涉。)

散文引證解釋

1.文采煥發。晉木華海賦》:“若乃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綾羅被光於螺蚌之節。”木華,字玄虛,廣川人。《海賦》見《昭明文選》卷十二。所此句下注曰:“言沙汭之際,文若雲錦;螺蚌之節,光若綾羅。毛萇《詩傳》曰:“芮,涯也。”芮與汭通。曹植《齊瑟行》:‘蚌蛤被濱涯,光采如錦紅。’”
2.猶行文。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此所引為見《文心雕龍》卷二《明詩》第六,為評論《古詩十九首》之句子。此與上句《海賦》中引文,俱解釋為散佈、鋪陳的意思。)
3.文體名。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概稱散文。隨着文學概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在某些歷史時期又將小説與其他抒情、記事的文學作品統稱為散文,以區別於講求韻律的詩歌。現代散文是指除小説、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之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其本身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説、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散文特點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從根本上寫的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説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敍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説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語言優美: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説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列子·黃帝》一篇,見有列子“乘風而歸”的説法。又有列子對尹生説的一段話:“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意不知風乘我耶?我乘風乎?”這裏的“心”與“神”相通,張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釋”説成“神凝形廢”了。
什麼叫做“神凝”呢?《黃帝》篇裏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於神”的話。指用心專一。當然,這“神”與“凝”,都不是停滯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繫辭·上》所説:“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説,“神”是可以超越空間而自由馳騁的。具體到文章寫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説,“神”是有趨向性的,富於動感的。
至於“形”的含義,《樂記》裏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話。錢鍾書先生釋為“‘形’者,完成之定狀”。錢先生還引述亞里士多德論“自然”有五層含義。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質而無形”的狀態;其五,是“止境宿歸之形”。這種由“原質”,“原料”而“成形”的説法用之於文章寫作,也如錢先生所闡述的,“春來花鳥,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為‘詩料’”。指明做為“詩料”的“形”,即包括着“題材”的內。“吟安佳句,具‘形’之詞章也”。指明做為詩文的“形”即指“詞章”,包括語言、結構等。我在上文所論“形”的概念,也具有同這裏所引説法的一致性。
總起來看,論述散文創作的某種特色所慣常運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與“形”的含義許是取喻於《列子》“神凝形釋”的。而運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類話來讚美散文的構思謀篇,在概念上雖屬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當的對應的類比性質,且用語簡括,概念現成,有較強的表現力。那麼,散文研究領域裏的“形神”説之所以被承認,被沿用,原因之一,正在於此。

散文線索

線索是作者將材料串聯起來的“紅線”或“寄託物”。常見的線索有以下幾類:
1、以核心人物為線索。
2、以核心事物為線索。
3、以時間為線索。
4、以地點為線索。
5、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6、以主要事件的發展為線索。
需要注意的是,線索的類型及其在具體文章中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文章線索單一;有的文章線索雙重,或虛實結合,或縱橫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發展。線索在文中的體現,多半在標題、開頭、結尾和過渡段的段首、段尾等處;而把握文章的氣勢、整體脈絡和傾向,則是把握線索的關鍵。

散文兩種解釋

古代文學中:散文包括古文、駢文和辭賦,駢文和辭賦基本上屬於韻文範疇,但在行文體制上更接近散文。
現代文學中:指詩歌、小説、戲劇以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説、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着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户,散文的範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敍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常見的散文有敍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散文分類

散文敍事散文

敍事散文,或稱記敍散文,以敍事為主,敍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敍事中的情滲透在字裏行間。側重於從敍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
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敍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敍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説敍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
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説的區別。

散文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稱寫景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的散文。
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敍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着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讚》、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散文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裏短,閃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迪和薰陶,洗禮和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藴、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藴文化積澱。例如:尼采的《我的靈魂》。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
2.哲理散文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乾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裏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散文鑑賞技法

散文鑑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係。散文鑑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鑑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
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託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緻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3.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髮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衞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讚》;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語言
一大特色是語言美。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樸,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得更加深刻。
5.領會作品的內涵
閲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散文鑑賞問題

1、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材料豐富,思路靈活是散文的主要特點之一,閲讀時一定要着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係,從宏觀上駕馭文章,體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傾注其中的情。如《長城》(2000年)一文,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在這種整體閲讀的基礎上,再來回答題目,就會洞若觀火,遊刃有餘。
2、瞭解背景,透視創作歷程。作品是社會的折射,內容是背景的產物。有不少散文的創作,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此,瞭解文章的相關背景,是閲讀鑑賞散文的一把鑰匙。閲讀《獸·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須認真閲讀註釋,分析背景材料。抗戰勝利後,國統區人民掀起了反內戰運動,國民黨當局卻大行不義,倒行逆施,製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先生十分悲憤,堅決主張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對個別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極為不滿,於是寫了這篇文章。透視創作歷程,瞭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再對照原文,試卷中的問題就不難找到答案。
3、藉助想象,體察作者情感。散文屬於文學範疇,閲讀散文必須發揮聯想和想象,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和作者情感發生強烈共鳴。讀《長城》,如果能聯想到餘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對“長城”的議論,能想象到長城上狼煙四起,民族鬥爭的慘烈,想象到中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曲折歷程,就不難觸摸到作者那顆希望中華民族走出封閉與落後,走向繁榮與強大的赤誠滾燙的心。
4、辨識手法,找準突破口託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託物言志類散文也多次高考試題中。如《報秋》(1999年),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過玉簪花這個載體,提醒人們要多珍惜光陰,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這個“精神”,也就等於找準了閲讀的突破口。
5、明確技巧,提高答題效率。閲讀散文,掌握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表達技巧,可以提高閲讀效率,提高答題的正確率。常見的有:①比喻。如“獸”“鬼”各指什麼(《人·獸·鬼》);②反襯。如《報秋》中用太陽花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③對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④象徵。如《門》(2001年)中的“門”;⑤排比。如“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報秋》),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到了強化作用;⑥變換人稱。用“我”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用“你”便於抒情,便於對話,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用“它”或“她”只是寫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顧後,分析句段關係。閲讀散文時還要瞻前顧後,注意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前後勾連。如《話説知音》(2002年),為什麼説“知音的傳説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清前四段之間的關係。第一段寫自從有了關於知音的傳説後,人們對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寫了關於知音的傳説在歷代典籍中的記載。綜合這兩部分,就回答了以上問題。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閲讀散文還需注意文體特點。敍事散文講求以小見大,形與神的關係是重點;寫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與景的契合是關鍵;詠物散文託物言志,儘可能體味象徵手法。但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閲讀鑑賞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發現“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智慧去解讀“作者心靈彈奏的歌聲”。

散文發展歷程

散文先秦

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説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散文兩漢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峯。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散文唐宋

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複,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遊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湧現。

散文明代

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説、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説、箴銘、頌讚、辭賦、哀奠。

散文近現代

指與詩歌、小説、戲劇等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敍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説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遊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
參考資料
  • 1.    散文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