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四季
- 外文名
- Four Seasons
- 類 別
- 季節
- 季節劃分
- 春夏秋冬
- 春 季
- 立春-立夏
- 夏 季
- 立夏-立秋
- 秋 季
- 立秋-立冬
- 冬 季
- 立冬-立春
四季季節簡介
編輯四季春季
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一年四季的變化是連綿不斷的過程。其也是陰陽轉換,此消彼長、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在這個漸變的過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並稱“四立”,都是季節的開啓。
[10]
春季排四季之首,新的輪迴從此開啓。春,代表着温暖、生長。春季,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牙生長,春季是萬物生長、春耕播種的季節,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
[3]
春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傳統上是以“立春”(鬥指寅,太陽達黃經315°時)作為春季的起點,至“立夏”前結束。
- 依據氣温法劃分:近代採用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以候平均温度(連續5天氣温的平均)從10℃以下穩定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開始,至候平均温度22℃以上(入夏)時結束。
四季夏季
夏季萬物至此皆盛,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季節。温度升高,天氣炎熱,狂風暴雨頻發,萬物盛長。夏季是風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隨着大風、暴雨。北半球夏季,大陸受熱氣壓上升形成低氣壓,海洋恆温温度相對較低形成高氣壓,根據環流,夏季吹的是東南風。夏季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全年最長。
[8]
夏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以“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達黃經45°)作為夏季的起點,至“立秋”前結束。
- 依據氣温法劃分:以候平均温度穩定升到22℃以上時作為夏季開始,至候平均温度22℃以下時結束。
四季秋季
秋季(10張)
秋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以“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作為秋季的起點,至“立冬”前結束。
- 依據氣温法劃分:以候平均温度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作為秋季開始,至候平均温度降到10℃以下時結束。
四季冬季
冬季,陰陽轉變,萬物由收到藏,植物生氣閉蓄。進入立冬後意味着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轉為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特徵。北半球的太陽高度小,白晝時間短。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為"一九天",冬至之前還不算很冷,冬至過後強冷空氣南下頻繁,並越過了南嶺,氣温驟降,天氣寒冷。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後。
冬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以“立冬”(鬥指西北,太陽達黃經225°)作為冬季的起點,至下一“立春”前結束。
- 依據氣温法劃分:以候平均温度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候平均温度10℃以上時結束。
四季週期變化
編輯上古時代以斗柄指向確定季節交替,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轉星移制定,其實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時間基本相一致。
[5]
在現代天文學上,季節的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地球的公轉,是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它公轉的路線叫軌道。雖然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但決定性的條件是地球必須斜着繞太陽轉,也就是黃赤交角的存在。如果沒有黃赤交角,地球繞太陽垂直旋轉,太陽光將永遠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太陽光線與地平面之間的夾角也是永遠不變,地球上便不會有四季的變化。
[11]
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稱為太陽赤緯角或黃赤大距,位於23°26'。黃赤交角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它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週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造成了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於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12]
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週期性變化規律。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温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季節轉換涵蓋了氣候變化、物候變化等多方面特徵。四季的週期變化,也標示着事物的發展過程,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
[6]
四季地理現象
編輯我國地域寬廣,位於低、中、高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氣温變化明顯。高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60度到南北極之間的區域,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最弱的地帶。我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降水豐沛、光照充足、濕潤、冬夏温差較小,季節轉換時日照、降水等氣候要素變化明顯。北方地區(中緯地區)降水少、乾燥、冬夏温差懸殊,季節轉換時氣候要素變化明顯的是氣温。
[4]
[9]
[14]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根據天象變化來劃分,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温變化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温”基本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度變化不很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
[14]
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
四季變化規律
編輯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迴歸線以北,太陽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四季季節劃分
編輯季節轉換涵蓋氣候變化、物候變化等多方面特徵,春天萌生、夏天盛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標示着事物的發展過程。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四季傳統四立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的變化規律。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7]
四季候平均氣温
近代學者張寶堃提出新的分季標準,採用“候平均氣温”劃分四季。該分類法規定:候平均氣温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度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温”基本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變化不很明顯,與“候平均氣温”不一致。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於四季氣温變化分明的中緯温帶地區。
[14]
[16]
候平均氣温法劃分的四季,在中緯地區,雖與氣温明顯變化基本相一致,但各季的長度並不一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氣温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以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這就是氣候(候平均氣温)四季劃分方法。
四季西方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四季節氣時間
編輯總覽
春季:
2月3--5日交節 [立春(節氣),黃經315度];
2月18--20日交節[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黃經345度];
3月20--22日交節[春分(中氣),黃經 0 度];
4月4--6日交節 [清明(節氣),黃經15度 ];
4月19--21日交節[穀雨(中氣),黃經30 度];
夏季:
5月5--7日交節 [立夏(節氣),黃經45度 ];
5月20--22日交節[小滿(中氣),黃經60 度];
6月5--7日交節 [芒種(節氣),黃經75度 ];
四季意象圖(14張)
7月6--8日交節 [小暑(節氣),黃經105度];
7月22--24日交節[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秋季:
8月7--9日交節 [立秋(節氣),黃經135度];
8月22--24日交節[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7--9日交節 [白露(節氣),黃經165度];
9月22--24日交節[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氣),黃經195度];
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冬季:
11月7--8日交節 [立冬(節氣),黃經225度];
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6--8日交節 [大雪(節氣),黃經255度];
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1月5--7日交節 [小寒(節氣),黃經285度];
1月20--21日交節 [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四季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裏,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温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説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着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温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四季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四季其它相關
編輯四季傳統意象
春 | 柳 | |
---|---|---|
夏 | ||
秋 | ||
冬 |
四季雅稱
春季
夏季
- 朱明:古代稱夏為“朱明”。《爾雅·釋天》:“夏為朱明”,注:“氣赤而光明。”《漢書·禮樂志》:“朱明盛長,敷與萬物。”
- 長嬴:《爾雅·釋天》:“春為發生,夏為長嬴,”也作“長贏”。贏,通盈。謂使草木長盈者為夏,故稱夏為長贏。
- 長夏:《素問六節藏論》:“春勝長夏,長夏勝冬。”注:“長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杜甫有詩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 三夏:夏季三個月,簡稱“三夏”。《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夏歌》曰:“情知三夏熟,今日偏獨甚。”
農曆四、五、六月為夏季,古時分別稱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又稱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別稱。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個月,又稱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秋季
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等又分別將七月稱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蘭秋、肇秋;八月稱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九月稱為深秋、涼秋、窮秋、暮秋、耖秋。秋天還有“高商”、“商節”、“白茂”、“凌辰”等雅稱。
冬季
- 隆冬:《晉書·王獻之傳贊》:“觀其字勢,如隆冬枯柯。”
- 嚴冬:南朝梁簡文帝集《大同冬月庚戌》詩:“是節嚴冬景,寒雲掩落暉。”
- 冬節:有時專對冬至而言,《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冬節間訊,諸王皆書,曄獨後來。”有時泛指冬天,《後漢書·馬融傳》:“方涉冬節,農事閒隙。”曹操《卻東西門行》:“冬節食南稻,春歸復北翔。”
四季養生
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這一原則應具體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藥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四季詩詞
關於春
-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衞八處士》)
-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杜甫《登樓》)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安《絕句》)
-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關於夏
-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
-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關於秋
-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 秋風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
-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關於冬
-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 參考資料
-
- 1. 立秋之日話夏秋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11-20]
- 2. 四季頌 .魯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3. 立春後天氣還會冷嗎 .中華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4. 耳朵課|立春到,這些知識才是春天的正確打開方式! .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1-08-07]
- 5. 立春時間2021幾點幾分幾秒具體時間 立春後天氣還會冷嗎?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6. 淺談四季豆天珠奇石 .魯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7.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8. 立夏的含義釋義及解釋 立夏節氣是什麼意思、有何寓意 .閩南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9. 一場山水與時尚的碰撞 在太行大峽谷魅力上演!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10. 節氣 | 立秋,階前梧葉已秋聲 .上觀新聞[引用日期2022-11-06]
- 11. 為什麼會產生四季交替? .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2-11-06]
- 12. 為什麼會產生四季交替?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11-06]
- 13. 明日立冬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11-06]
- 14. 氣象科普:氣象上的四季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2-11-06]
- 15. 今日立秋,秋天真的來了嗎?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2-11-06]
- 16. 知道嗎?提出四季劃分理論的竟是這位嘉興氣候學家! .浙江在線[引用日期2022-11-06]
- 收起